close

 

 

【汗】

﹝汗牛充棟﹞◎七十一年三月十五日〈一陽帝君‧聖訓‧注〉

……見『充棟汗牛』條目。 

﹝汗馬﹞◎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五教聖人‧聖訓‧注〉

……作戰時,奔馳而大量出汗的戰馬。《文選‧虞羲‧詠霍將軍北伐詩》:「擁旄為漢將,汗馬出長城。」《文選‧徐勉‧古意詶到長史溉登琅邪城詩》:「鮮車騖華轂,汗馬躍銀鞍。」常用以比喻戰功。如:「汗馬功勞」。 

﹝汗馬之勞﹞◎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南極仙翁  率上中下八仙‧聖訓‧注〉

……見『汗馬功勞』條目。

﹝汗馬功勞﹞◎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南極仙翁  率上中下八仙‧聖訓‧注〉

……比喻戰功或工作的辛勞與成績。亦作「汗馬之勞」。

【次】

﹝次非﹞◎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純陽帝君‧聖訓‧注〉

……古勇士名。《呂氏春秋‧知分》:「荊有次非者,得寳劍於干遂。還反涉江,至於中流,有兩蛟夾繞其船。次非謂舟人曰:『子嘗見兩蛟繞船能兩活者乎?』船人曰:『未之見也。』次非攘臂祛衣拔寳劍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棄劍以全己,余奚愛焉?』於是赴江刺蛟,殺之而復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荊王聞之,仕之執圭。」《漢‧王充‧論衡•龍虛》:「荊次非渡淮,兩龍繞舟。」一說即「荊軻」。《晉‧張華‧博物志‧卷八》:「荊軻字次非。渡,鮫夾船,次非不奏,斷其頭而風波靜除。」或作「荊飛」、「佽飛」。

﹝次骨﹞◎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猶入骨。形容程度極深。《史記•酷吏列傳》:「﹝杜周﹞重遲,外寬,內深次骨。」《司馬貞‧索隱》:「次,至也。李奇曰:『其用法刻至骨。』」《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奏啟》:「世人為文,競於詆訶,吹毛取瑕,次骨為戾,復似善駡,多失折衷。」《宋‧楊萬里‧跋忠簡胡公先生‧諫草》:「澹庵先生之孫槻寄示先生《諫草》凡十一行,卒章云『臣不忍見虜寇入門』等語,其痛次骨。」《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誌四》:「瞿與人訟,張受金,刺得其陰謀,泄於其敵。瞿大受窘辱,銜之次骨。」

﹝次第﹞◎八十二年六月十五日〈龍樹菩薩  率十地菩薩‧聖訓‧注〉

……次序、依次。《三國演義‧第四十五回》:「離三江口五六十里,船依次第歇定。」《老殘遊記‧第八回》:「車夫等人次第出來,方纔從石壁縫裡把子平拉出。」

﹝次第緣﹞◎五十三年五月二十八日〈亡靈結緣‧佛院茶使‧羅國綱〉

……見『四緣』條目。

【吏】

﹝吏人﹞◎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四海龍王‧聖訓‧注〉

……泛指當官的人。《唐‧岑參‧送李郎尉武康詩》:「山色低官舍,湖光映吏人。」   

﹝旭日東昇﹞◎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四海龍王‧聖訓‧注〉 

……旭日:初升的太陽。早上太陽從東方升起。形容朝氣蓬勃的氣象。出處《詩經‧邶風‧匏有苦葉》:「緇緇鳴雁,旭日始旦。」

﹝吏目﹞◎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詩仙李白‧聖訓‧注〉

……古官名。元於儒學提舉司及各州設吏目為參佐官。明之翰林院、太常寺、太醫院,留守、安撫、招討、市舶、鹽課諸司及都指揮司、各長官司、各千戶所、各州均有設置。清唯太醫院、五城兵馬司及各州置之。其職除太醫院吏目與醫士類似外,其餘或掌文書,或佐理刑獄及官署事務。《紅樓夢‧第八三回》:「賈赦道:『方才風聞宮裏頭傳了一個太醫院御醫,兩個吏目去看病。』」《官場現形記‧第四三回》:「新選蘄州吏目隨太爺特來稟見。」

﹝吏民﹞◎六十三年九月二十七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官吏與庶民。《漢書‧卷二‧惠帝紀》:「省法令妨吏民者,除挾書律。」《文選‧朱叔元‧為幽州牧與彭寵書》:「伯通與吏民語,何以為顏,步行拜起。」

﹝吏道﹞◎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官吏處理政務之道。《文選•張華•答何劭詩二首之一》:「吏道何其迫,窘然坐自拘。」《舊唐書•卷九十八• 盧懷慎傳》:「懷慎自以為吏道不及崇,每事皆推讓之。」

【多】

﹝多舛﹞◎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常困厄不順遂。舛,不順利、困厄。《唐‧王勃‧滕王閣序》:「嗟乎!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音 ㄔㄨㄢˇ

﹝多事﹞◎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純陽帝君‧聖訓‧注〉

……不安定。《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天下多事,吏弗能紀,百姓困窮而主弗收恤。」

﹝多聞﹞◎七十一年三月十五日〈明明上帝〉 

……見聞廣博。《論語‧季氏》:「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文選‧何晏‧景福殿賦》:「故將廣智,必先多聞。」

﹝多聞多雜  多雜眩真  不眩焉在  在乎擇人  故將立德﹞◎七十一年三月十五日〈明明上帝〉 

……語出《文選‧何晏‧景福殿賦》:「觀虞姬之容止,知治國之佞臣。見姜后之解珮,寤前世之所遵。賢鍾離之讜言,懿楚樊之退身。嘉班妾之辭輦,偉孟母之擇鄰。故將廣智,必先多聞。多聞多雜,多雜眩真。不眩焉在,在乎擇人。故將立德,必先近仁。欲此禮之不諐,是以盡乎行道之先民。朝觀夕覽,何與書紳?」

【羊】

﹝羊左﹞◎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四配十哲‧聖訓‧注〉

……「羊左之誼」之簡稱。羊左,為羊角哀與左伯桃的合稱。相傳戰國時,羊角哀與左伯桃因聞楚王賢而相偕往見,途遇風雪,飢寒交加,左伯桃乃將自己的衣糧全數交與羊角哀,而後死於樹洞中。見《文選‧劉孝標‧廣絕交論‧李善‧注》。後遂以「羊左之誼」稱「至交好友」。

﹝羊羔﹞◎六十三年一月十九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亦作「羊羔酒」。一種美酒。產於汾州,色白瑩,饒風味。《元‧陳以仁‧存孝打虎‧第一折》:「渴飲羊羔酒,飢鹿脯乾。」

﹝羊羔酒﹞◎六十三年一月十九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見『羊羔』條目。

﹝羊斟﹞◎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諸葛武侯‧聖訓‧注〉

……春秋時宋人。鄭伐宋,宋華元、樂呂禦之。羊斟為華元禦,華元殺羊以饗士而不及斟。將戰,斟曰:「疇昔之羊,子為政,今日之禦,我為政。」馳入鄭師,宋遂敗。見《左傳‧宣公二年》及《史記‧宋世家》、《鄭世家》。《唐‧鄭薰‧贈鞏疇詩》:「淡薄貴無味,羊斟慚大羹。」《金‧王琢‧同漕使對雪詩》:「躍馬共思追兔跡,抱戈誰與置羊斟。」

﹝羊質虎皮﹞◎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南海古佛‧聖訓‧注〉

……羊披上虎皮,本性仍是怯弱。比喻空有壯麗的外表,而缺乏實力。《漢‧揚雄‧法言‧吾子》:「羊質而虎皮,見草而說,見豺而戰,忘其皮之虎矣。」《元‧汪元亨‧折桂令‧厭紅塵拂袖而歸曲》:「鄙高位羊質虎皮,見非辜兔死狐悲。」亦作「虎皮羊質」。

【夸】

﹝夸﹞◎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雷部風部龍部虎部‧聖訓‧注〉

……炫耀。《列子‧楊朱》:「而欲尊禮義以夸人,矯情性以招名。」《史記‧卷一○八‧韓長孺傳》:「即欲以侘鄙縣,驅馳國中,以夸諸侯。」

﹝夸父﹞◎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大成至聖‧聖訓‧注〉

……古代神話中的人物。傳說為了與太陽追趕競走,渴死在途中。見《山海經‧海外北經》。 

﹝夸詭力﹞◎六十三年二月二十四日〈亡靈結緣‧天佛院‧總班長‧蔡吳樣娘〉

……驕矜自大,詭行異俗。夸,驕矜自大。音 ㄎㄨㄚ 。《唐‧韓愈‧烏氏廟碑銘》:「盧從史始立議用師於桓。乃陰與寇連,夸謾兇驕,出不遜言。」詭,奇異、特殊。如:詭異、詭譎。《管子‧法禁》:「詭俗異,大言法行。」《南史‧卷五十五‧康絢傳》:「水中怪物,隨流而下,或人頭魚身,或龍形馬首,殊類詭狀,不可勝名。」

﹝夸誕﹞◎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四大天王〉

……誇大荒誕而不可信的。

﹝夸誕生惑﹞◎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四大天王〉

……見『詐偽生塞  夸誕生惑』條目。

【年】

﹝年華﹞◎六十八年九月二十九日〈亡靈結緣‧修道院‧高等亡靈‧孫富〉

……年紀、年歲。《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今年華已去,子息杳然,為此不覺傷感。」《北周‧庾信‧竹杖賦》:「並皆年華未暮,容貌先秋。」

﹝年齒﹞◎六十三年九月二十七日〈慈剛散仙  邱洪寬‧聖訓‧注〉

……年齡。《三國演義‧第五回》:「眾扶紹升帳而坐,兩行依爵位年齒分列坐定。」

﹝年穀﹞◎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每年收成的穀物。《禮記‧曲禮下》:「歲凶,年穀不登。」《莊子‧逍遙遊》:「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穀熟。」

﹝年頭﹞◎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道德真君‧聖訓‧注〉

……年。《宋‧楊萬里‧立春檢牡丹詩》:「新舊年頭將替換,去留花眼費商量。」《儒林外史‧第一回》:「看看三個年頭,王冕已是十歲了。」

﹝年邁﹞◎六十九年三月十五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年老、年紀大。《文選‧郭璞‧遊仙詩七首之四》:「臨川哀年邁,撫心獨悲吒。」《官話指南‧卷四‧官話問答》:「我沒攜眷來,因為家母年邁,不耐舟車之苦。」

【兆】

﹝兆人﹞◎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萬民。

﹝兆民﹞◎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三天主考〉

……萬民、百姓。《書經‧呂刑》:「一人有慶,兆民賴之。」《禮記‧月令》:「命相布德和令,行慶施惠,下及兆民。」

﹝兆民承上﹞◎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萬仙菩薩〉

……喻天下萬民皆須法天之德,並遵循天地之仁,承上啟下,造福萬民。《尚書‧商書》:「于其子孫弗率,皇天降災,假手于我有命,造攻自鳴條,朕哉自亳,惟我商王,布昭聖武,代虐以寬,兆民允懷惟嗣王不惠于阿衡,伊尹作書曰:先王顧諟天之明命,以承上下神祇,社稷宗廟,罔不祗肅,天監厥德。」兆民,萬民、百姓也。《書經‧呂刑》:「一人有慶,兆民賴之。」《禮記‧月令》:「命相布德和令,行慶施惠,下及兆民。」

﹝兆祀﹞◎八十二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祭祀之意。兆,龜甲、獸骨等燒灼後所出現的裂紋,古人藉以占卜吉凶。《禮記‧月令》:「命大史釁龜筴,占兆審卦吉凶。」《鄭玄‧注》:「占兆,龜之繇文也。」《唐‧韓愈‧復志賦》:「假大龜以視兆兮,求幽貞之所廬。」祀,祭祀。《爾雅‧釋詁下》:「祀,祭也。」《周禮‧春官‧典瑞》:「四圭有邸,以祀天旅上帝。」

﹝兆朕﹞◎七十年八月十五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見『朕兆』條目。

【仲】

﹝仲尼﹞◎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慈剛散仙〉

……即孔子。〈西元前五五一年至西原前四七九年〉中國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創始人。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幼年生活貧困。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於老子。五十歲時任魯國司寇,攝行相事。後同學生周遊列國,終不見用。晚年致力教育事業,傳弟子有三千人,著名者七十二人。政治上主張「正名」,認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應名實相符,以鞏固等級名分和社會秩序。提倡德治教化,反對苛政。倫理思想上宣傳「仁」。「仁」是符合等級制度的言行規範,又是維護家長制的精神支柱,是品德素養恭、寬、信、敏、惠的總稱。教育思想上注重「學」與「思」的結合,提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和「溫故知新」,重視因材施教。現存《論語》集錄孔子言行。

﹝仲尼陳蔡春秋作  西伯羑里演周易﹞◎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慈剛散仙〉

……本句承前二句「略陳固陋雕蟲技, 肝腑盡出揭妙諦;文武巍巍金殿侍,野朝赫赫玉闕立」之續義;簡要地陳述我〈慈剛散仙〉雕蟲小技且淺陋的見聞,真心誠意地在此揭露精妙的真諦。環顧四周,崇高雄偉的文將武神侍立在上帝聖殿的周圍,有官職與無官職的道親們也齊聚並立於大典聖壇的兩旁,共同為上帝壽典慶祝而來。心有感觸,不禁讓人想起:孔子因為陳蔡之厄後才作春秋,貶惡揚善,亂臣賊子懼;文王則是被拘禁在羑里時推演了《周易》,將浩瀚的哲學和宇宙觀,以及世間萬物變化的原理,陰陽互應、剛柔相濟,提倡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等推廣至世間。仙佛之意,無非是想表達,不要被惡劣的環境或不順遂的心境所影響,或許這種負面處境才是你創造天地之功的最佳時機。

本句「仲尼陳蔡春秋作,西伯羑里演周易」之作,筆者認為應是從《史記‧卷一三○‧太史公自序》:「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陳蔡,作春秋。」而來,或者是《司馬遷‧報任安書》中摘取而來。以下是筆者選《報任安書》原文之一段,以作說明:

【原文】:

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譯義】:

文王被拘禁在羑里時推演了《周易》;孔子在困窮的境遇中編寫了《春秋》;屈原被流放後創作了《離騷》;左丘明失明後寫出了《國語》;孫臏被砍去了膝蓋骨,編著了《兵法》;呂不韋被貶放到蜀地,有《呂氏春秋》流傳世上;韓非被囚禁在秦國,寫下了《說難》、《孤憤》;(至於)《詩經》三百篇,也大多是聖賢們為抒發鬱憤而寫出來的。

孔子「陳蔡之厄」之說,史書中有兩段記載,一是《呂氏春秋‧卷十七‧審分覽‧任數》,一是《孔子家語‧在厄》;筆者將兩篇原文與譯義同時列出,以供有心者參考。

《呂氏春秋‧卷十七‧審分覽‧任數》

【原文】:

孔子窮乎陳蔡之間,藜羹不斟,七日不嘗粒。晝寢,顏回索米,得而爨之,幾熟。孔子望見顏回攫其甑中而食之。少間,食熟,謁孔子而進食,孔子佯裝為不見之。孔子起曰:「今者夢見先君,食潔而後饋。」顏回對曰:「不可,向者煤炱入甑中,棄食不祥,回攫而飯之。」孔子歎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猶不足恃。弟子記之,知人固不易矣。」故知非難也,孔子之所以知人難也。

【譯義】:

孔子周遊列國,來到陳國與蔡國之間,因兵荒馬亂,旅途困頓,三餐以野菜果腹,大家已七日沒吃下一粒米飯,只好白天睡覺來撐飢。有一天,顏回要到了一些白米,下鍋煮飯,飯快熟時,孔子看到顏回掀起鍋蓋,抓些白飯往嘴塞,孔子當時裝作沒看見,也不去責問。飯煮好後,顏回就請孔子進食,孔子就假裝若有所思地說:「我剛才夢到祖先來找我,我想把乾淨還沒人吃過的米飯,先拿來祭祖先吧!」 顏回頓時慌張起來說:「不可以的,這鍋飯我已先吃一口了,不可以祭祖先了。」孔子問:為什麼?顏回回答說:「剛才在煮飯時,不小心掉了些染灰在鍋裡,要是因為這樣全部丟了太可惜,只好把染灰的部分抓起來自己先吃了。」孔子聽了,感嘆地說:「一般人看到的才會相信,看到的卻未必可以全部相信,一般人所依靠的是自我心裡的判斷,然而也有判斷錯誤不可依靠的時候。弟子們大家記下這件事,要瞭解一個人,還真是不容易啊!」

《孔子家語‧在厄》:

【原文】

孔子厄于陳、蔡,從者七日不食,子貢以所齎貨,竊犯圍而出,告糴於野人,得米一石焉。顏回、仲回炊之於壞屋之下,有埃墨墮飯中,顏回取而食之,子貢自井望見之,不悅,以為竊食也,入問孔子曰:「仁人廉士,窮改節乎?」孔子曰:「改節,即何稱于仁廉哉?」子貢曰:「若回也,其不改節乎?」子曰:「然。」子貢以所飯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為仁久矣,雖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將問之。」召顏回曰:「疇昔,予夢見先人,豈或啟佑我哉?子炊而進飯,吾將進焉。」對曰:「向有埃墨墮飯中,欲置之則不潔;欲棄之,則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顏回出,孔子顧謂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譯義】:

有一次,孔夫子與眾弟子們在陳、蔡的地方被圍困,連續困了七天,沒有食物可以吃。弟子們被餓了七天,個個面黃肌瘦,有的弟子,心中因此而憂慮。但此時,孔夫子依然每天不斷地學習,弦歌不絕,沒有一絲毫的埋怨與擔憂。子貢見同學們如此饑餓困頓,便用自己身上的財物,突破重圍,到外面換了少許的米回來,希望給大家解解饑。人多米少,顏回與子路便找了一口大鍋,在一間破屋子裏,開始為大家煮稀粥。子路有事離開了一會兒,恰好此時,子貢從井邊經過,一扭頭,正好看到顏回拿了一小勺的粥往嘴裏送。子貢看了有些不高興,但他沒有上前質問顏回,而是走到了夫子的房間。子貢見了夫子,行禮後,問夫子:「仁人廉士,會因為窮困而改變氣節嗎?」孔子回答道:「改節,那就不叫仁人廉士了?」如果在窮困的時候,就改變了氣節,那怎麼還能算是仁人廉士呢?子貢就接著問夫子:「像顏回這樣的人,該不會改變他的氣節吧?」夫子很明確地回答子貢:「當然不會。」子貢便將看到顏回偷吃粥的事,告訴了夫子。夫子聽後,並沒有很驚訝,說道:「我相信顏回的人品已經很久了,雖然你這麼說,但我還是不能因為這一件事就懷疑他,可能其中有什麼緣故吧,你不要講了,我先問問他。」於是,夫子便召了顏回來,對他說:「我前幾天夢到了自己的祖先,想必是要護佑我們吧?你粥做好了之後,我準備先祭祀祖先。」顏回聽了,馬上恭敬地對夫子說:「夫子,這粥已經不可以用來祭祀先祖了。」孔子問:「為什麼呢?」顏回答道:「學生剛才在煮粥的時候,粥的熱氣散到了屋頂,屋頂被熏後,掉了一小塊黑色的塵土到粥裏。它在粥裏,就不乾淨了,學生就用勺子舀起來。要把它倒掉,又覺得可惜,於是便吃了它。吃過的粥再來祭祀先祖,是不恭敬的啊!」孔子聽後說:「原來如此,如果是我,那我也一樣會吃了它的。」顏回退出了之後,孔子回頭對著幾位在場的弟子們說:「我對顏回的信任,是不用等到今天才來證實的。」幾位弟子由此受到了深刻的教育,非常信服。

﹝仲秋﹞◎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雲悟茂猛‧聖訓‧注〉

……秋季的第二個月,即陰曆八月。《禮記‧月令》:「仲秋之月,日在角。」《文選‧王僧達‧和琅邪王依古詩》:「仲秋邊風起,孤蓬卷霜根。」 

﹝仲夏﹞◎六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夏季的第二個月,即陰曆五月。《禮記‧月令》:「仲夏之月,日在東井。」

﹝仲翔﹞◎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即「虞翻」,(一六四年至二三三年),漢末三國時會稽餘姚(今屬浙江)人。字仲翔,他少而好學,有高氣。最初,為會稽太守王朗之功曹,孫策征會稽,王朗敗績,虞氏歸孫策。孫策復命為功曹,待以交友之禮。自此,他追隨孫策左右,馳騁疆場。他于經學頗有造詣,尤其精通《易》學。

 

…………〈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昊子 的頭像
    昊子

    一貫道盤萬八年

    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