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法航﹞◎七十三年三月十五日〈萬仙菩薩〉

……以法為舟楫,承載九六靈;人間是苦海,眾生苦無聞法之機,可脫三界輪迴之溺,而舟有法,故慈舟能航行於世間苦海,以挽天下眾生之溺,以濟無邊眾生之性靈於聖機妙理之中。

﹝法船﹞◎六十三年三月二十九日〈亡靈結緣‧明明上帝駕前侍御者‧張肴〉

……佛法可以救眾生沉溺,故以船喻之。《宋書‧卷九十七‧夷蠻傳‧天竺迦毗黎國傳》:「帝修淨戒,軌道不及,無上法船,濟諸沉溺。」亦稱為「法舟」。

﹝法雲﹞◎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散花仙女〉

……見『法雲縹緲祥呈』條目。

﹝法雲縹緲祥呈﹞◎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散花仙女〉

……佛法的恩澤,普及一切無量虛空法界,充滿著無邊的法喜與瑞徵,忽而深邃幽靜而不可尋,忽而高舉遠颺而莫測其高,是那麼地浩瀚無涯,是那麼地不可思議。縹緲,高遠隱忽而不明。《唐‧白居易‧長恨歌》:「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明‧葉憲祖‧易水寒‧第二折》:「縹緲層臺,勢凌空列星堪摘。」或作漂渺、飄眇、飄渺、飄緲、瞟眇、縹眇、縹渺。法雲,以雲比喻佛法涵蓋一切。《華嚴經‧卷一》:「不壞法雲,遍覆一切。」縹緲,音 ㄆ一ㄠˇ ㄇ一ㄠˇ 

﹝法堯象舜效日月﹞◎六十六年三月十五日〈關聖帝君〉

……效法堯、舜的德行,如天地般一樣地深遠、偉大與永恆。希望所有道親都能效法天地無私、無畏的恩澤與厚載於群生一樣的德行。本句與上句均為對舉用法,『宗文祖武』對舉於『法堯象舜』;『經日月』對舉於『效坤乾』。都是表示其德性與為天下百姓所立的功勛,均足與天地合其塵,與日月合其明。

﹝法場﹞◎八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十八羅漢  率四大天王‧聖訓‧注〉

……見『道場』條目。

﹝法頌舍利﹞◎六十六年六月十五日〈道德天尊‧聖訓‧注〉

……見『舍利』條目。

﹝法語﹞◎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南極仙翁率上中下八仙‧聖訓‧注〉

……即說示正法之言語。又指佛陀之教說。《瑜伽師地論‧卷八十八》謂,如來依觀待道理、作用道理、因成道理、法爾道理等四道理宣說正法;由此,如來亦稱為「法語者」。故依循道理宣說正法,即謂說「法語」。至我國唐、宋時代,有以韻語演說佛法而成所謂「偈」者,後來亦由此而演變成以散文作契合佛法之修行法語,做為進道助勉作用。後世禪家則專指諸祖之教示與禪師開示之機語為法語。《論語‧子罕》:「法語之言,能無從乎。」

﹝法綱﹞◎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萬仙菩薩‧聖訓‧注〉

……法治綱紀。《舊唐書‧卷七十七‧柳亨傳》:「竊見神龍以來,群邪作孽,法綱不振,綱維大紊。實由內寵專命,外嬖擅權,因貴憑寵,賣官鬻爵。」

﹝法儀﹞◎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三官大帝‧聖訓‧注〉

……法度禮儀。《周禮‧夏官‧小臣》:「小臣,掌王之小命,詔相王之小法儀。」《鄭玄注》:「小法儀,趨行拱揖之容。」《墨子‧法儀》:「天下從事者,不可以無法儀。無法儀而其事能成者,無有。」《唐‧元稹‧授杜元穎戶部侍郎依前翰林學士制》:「是夜而六宮承式,厥明而百吏受遺,草定法儀,茲實賴汝。」

﹝法輪﹞◎七十三年三月十五日〈諸天神聖‧聖訓‧注〉

……為對於佛法之喻稱。以輪比喻佛法,其義有三:

()催破之義,因佛法能摧破眾生之罪惡,猶如轉輪聖王之輪寶,能輾摧山岳巖石,故喻之為法輪。

()輾轉之義,因佛之說法不停滯於一人一處,猶如車輪輾轉不停,故稱法輪。

()圓滿之義,因佛所說之教法圓滿無缺,故以輪之圓滿喻之,而稱法輪。《大智度論‧卷二十五》:「佛轉法輪,一切世間天及人中無礙無遮。(中略)遇佛法輪,一切煩惱毒皆滅。(中略)一切邪見、疑悔、災害皆悉消滅。」

法輪又作「梵輪」,諸經論對於此一異稱舉出各種理由,賅括之,有下列數種說法:

()梵,即清淨之義,而佛之說法清淨。

()謂佛是大梵,以梵音演說法。

()謂佛陀初成道時,梵天來勸請轉法輪。

()謂佛以慈、悲、喜、捨四梵行心(四無量心)宣說大法。

()古代印度世人貴梵天,為隨順世人,故而稱梵輪。

然亦有謂法輪、梵輪二者相異,以梵輪為教示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及四禪定法之禪定聖道;法輪為教示苦、集、滅、道四聖諦及修持三十七道品之智慧聖道。

﹝法諸賢聖﹞◎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雲悟茂猛〉

……見『象地法天  法諸賢聖  法諸賢聖』條目。

﹝法駕﹞◎七十一年一月二十八日〈亡靈結緣‧靜修院‧辦事員‧鍾銀妹〉

……道教稱神仙聖家的鑾駕。此處喻師母法身,因師母當時尚在人世,所以凡是有亡靈結緣之法會時,亡靈皆需遙叩師母法駕。

﹝法駕﹞◎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雲悟茂猛〉

……天子的車駕。《史記‧卷九‧呂太后本紀》:「迺奉天子法駕,迎代王於邸。」 

﹝法駕幸臨桑土基  劍閣棧道碧灩虞﹞◎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雲悟茂猛〉

……仙佛的車駕來到了人間,一路上不知經過了多少那有如劍閣與棧道之類的險阻之地,還有那些讓人聞之喪膽而心驚等有如瞿塘峽與灩澦堆的湍急水流。此句「法駕」喻仙佛的車駕或是上帝的鸞駕均可。「劍閣棧道碧灩虞」,語出《明‧宋濂‧送天台陳庭學序》:「陸有劍閣棧道之險,水有瞿塘、灩澦之虞。」

※本段下闕冠詩:「劍閣棧道碧灩虞」,語出《明‧宋濂‧送天台陳庭學序》:「陸有劍閣棧道之險,水有瞿塘、灩澦之虞。」仙佛上闕冠詩是「法駕幸臨桑土基」,上下闕須同時譯解,意義才能連貫。仙佛用意是在表達一路「幸臨桑土」時之旖旎風光,雖言景色旖旎,卻也是險境無比,仙佛特別引用宋濂所寫《送天台陳庭學序》中之「劍閣棧道之險」與「瞿塘灩澦之虞」作為險峻之類比對舉,主要還是在提醒世人,修行之路充滿荊棘艱困,變數還是甚多且嚴峻無比,若腳步不能踏實踏穩,隨時都有掉落萬丈深淵的可能性,這才是仙佛題這段冠詩的真實義。談到修行之路,筆者還是不得不再次提醒與呼籲,實修還須實證,修行是一回事,證悟是一回事,兩個看似一體,實則相差十萬八千里;修行到位可以斷除煩惱無明,煩惱無明斷除,一真菩提方能顯現出來,清淨心才能展現無礙,才能安住一真法界的自在與解脫;然如此境界還只是針對修行層次的有為範疇而已,如要談證悟證果,必須連一真、菩提、清淨心、法界等等念頭與境界都完全泯滅,才有可能踏入「證」與「悟」的層次,不然只是在咬唇動舌,紙上談兵的層次而已。須知一真非一真,是名一真;菩提非菩提,是名菩提;清淨心亦然,法界亦然,一切萬物萬象,莫不如此。若以心存一真以為一真,不惟一真難覓,反以幻相假境以為一真,此乃入魔障而不自知,修行者最忌落入「文字障」囹圄而不自覺,既不自知亦不自覺,罔論開佛知見之悟性耶?換言之,沒有實修就不可能有實證的悟性顯現,心靈與智慧如果沒有相當力道的碰撞,就不會有漣漪與火花的產生,很多人不能理解漣漪效應就是一種開悟的過程,從最核心開始,一層一層往外延伸出去,如果碰撞的力道愈大,所能延伸的範圍愈廣愈博,最後與天地合一,不起波瀾,歸於寂靜以至於寂滅,此靜之境如彼境之淨,美不勝收矣。筆者在《天然心法》中之見性、印心、證果等篇,抽絲剝繭,論述精闢嚴密,有興趣者,不妨參考參考。修行與證果,要有自己的心得與結論,如果人云亦云,只不過是扒先人之糞而已,對自己毫無幫助。一位真修者,俱備正思正見的邏輯推理與論證是絕對必須的,論證是正見思惟邏輯的不斷堆砌與碰撞,堆砌的是不斷碰撞後的結果與累積,能印眾生心者為正見,能契眾生心者為正思,能印能契,有論有證,方謂正法。以下是筆者特別將宋濂《送天台陳庭學序》作一譯義與注釋,以供有興趣者參考取用。

《明‧宋濂‧送天台陳庭學序》

【原文】

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去中州萬里,陸有劍閣棧道之險,水有瞿唐、灩澦之虞。跨馬行,則篁竹間山高者,累旬日不見其巔際;臨上而俯視,絕壑萬仞,杳莫測其所窮,肝膽為之悼栗。水行則江石悍利,波惡渦詭,舟一失勢尺寸,輒糜碎土沈,下飽魚鱉。其難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遊;非材有文者,縱遊無所得;非壯強者,多老死於其地。嗜奇之士恨焉!天台陳君庭學,能為詩,由中書左司掾,屢從大將北征,有勞,擢四川都指揮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揚子雲、司馬相如、諸葛武侯之所居。英雄俊傑戰攻駐守之跡,詩人文士游眺飲射賦詠歌呼之所,庭學無不歷覽。既覽,必發為詩,以記其景物時世之變,於是其詩益工。越三年,以例自免歸,會余于京師。其氣愈充,其語愈壯,其志意愈高,蓋得於山水之助者侈矣。余甚自愧,方余少時,嘗有志於出遊天下,顧以學未成而不暇。及年壯可出,而四方兵起,無所投足。逮今聖主興而宇內定,極海之際,合為一家,而余齒已加耄矣!欲如庭學之遊,尚可得乎?然吾聞古之賢士,若顏回、原憲,皆坐守陋室,蓬蒿沒戶,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於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無有出於山水之外者乎?庭學其試歸而求焉,茍有所得,則以告余,余將不一愧而已也。

【譯義】

我國西南一帶的山水,只有四川境內最為奇特。但那裏與中原一帶相距萬里之遙,陸路上有劍閣、棧道之類的險阻;水路上有瞿塘峽、灩澦堆之類的憂慮。騎著馬走,沿路層層竹林遮蔽高山,連續十來天,仰頭看不到山頂;登上高處往下俯瞰,絕險的山谷有幾萬尺深,茫茫渺渺看不到谷底,令人驚恐萬狀,肝膽戰慄顫抖。乘船在水中行,江水悍猛,礁石尖利,波濤險惡,漩渦詭異,船隻一旦稍微失去控馭,偏離航道僅有尺寸大小,就被撞得粉碎像泥土般下沉,船中人便餵飽了江中魚鱉之腹,通往四川的道路艱難到這種地步。因此,不是做官出仕富有財力的人不能前往遊歷;不是天生富有文才的人,即使遊覽了也無所得;不是身壯體強的人,大多老死在那裏。喜歡尋奇探勝的人因而心存憾恨。天台士陳庭學君,會寫詩。他由中書左司掾,屢次隨從大將北征,頗有功勞,升任四川都指揮司照磨,從水路到了成都。成都,是四川的要地,揚雄、司馬相如、諸葛亮等名人住過的地方。入川後,凡是英雄俊傑爭戰攻取、駐紮戍守的遺跡,詩人文土遊覽登臨、飲酒射投、賦詩詠詩、歌唱呼嘯的處所,庭學沒有不去遊歷觀覽的。他既經遊覽,就必定寫詩抒發感受,來記寫那景物時世的變遷。於是他的詩歌愈加工妙。過了三年,庭學依照慣例辭官歸家,在京城和我會遇。他的精神更加飽滿,言談愈發宏壯,志向意趣益加高遠,這大概是因為在川蜀山水中得到了很多的助益吧。我很慚愧,當我年輕的時候,曾經有出外遊歷天下的志願,但是因為學業未成,沒有空閒的時間。到了壯年可以出遊時,四面八方戰火紛飛,沒有落腳的地方。及至當今,聖明天子興起天下安定,遠到海邊,合為一家,而我已經年齡更加大了,想要再像庭學君那樣去遊歷,還能夠實現嗎?不過,我聽說古代的賢士,如孔子的弟子顏回、原憲等,大都坐守鄉間甘居陋室,蓬蒿雜草遮沒了門戶,但他們的志向意趣卻經常是很充沛的,好像他們的胸中存在足以包容天地萬物的精神力量。這是什麼原因呢?莫非有超出於山水之外的東西嗎?希望庭學君歸去之後,嘗試探求一番,如果有什麼新的體會,就請把它告訴給我,我將不僅僅因為庭學曾經遊歷川蜀這一點而慚愧了。

本文是一篇《贈序》。贈序的通常寫法,多以對所贈人物進行勸勉為主。宋濂在這篇《贈序》中也有這方面的內容,但更多的是稱道遊覽名山大川對寫作上的裨益,並熱情地希望陳庭學要重視提高個人的修養。全文充分表現了作者對後輩的殷切希望,真情厚誼溢於言表。宋濂一生大部分時間生活於元末;入明後,他已是將近六旬的老人了。當時他雖地位顯赫,但性喜獎掖後進,從不以長者自居。他在晚年寫過不少贈序,以本文和另一篇《送東陽馬生序》最為著名。文章的開頭便緊密地結合了陳庭學實際的生活面而論,由於他是從川蜀來到南京的,宋濂便肯定他「其氣愈充,其語愈壯,其志意愈高」,說明山水確實有助於人的志向與氣節的發展。其中作者也稍露幾許自己一生的遺憾,由於種種原因,沒法像陳庭學那樣遊覽川蜀,如「余甚自愧,方余少時,嘗有志於出遊天下,顧以學未成而不暇。及年壯可出,而四方兵起,無所投足。」令人稱奇的是,在末段中作者提出了一種新的見解,即「坐守陋室」也照樣可以修身養性。這其實是對陳庭學提出了勸誡:不要把遊覽名山大川當作提高自己的唯一途徑。本文中關於川蜀的地理環境與人文環境的介紹也是值得我們注意的。作者在介紹地理環境時著重描摹一個「險」字。當然,這裏面不乏作者的想像成分,但更多的是從李白的著名詩篇《蜀道難》中衍化而來。寫川蜀的險途,是為了詮釋「非仕有力者,不可以遊」。在介紹人文環境時,作者列舉了與川蜀有關的揚雄、司馬相如、諸葛亮,則又是為了詮釋「非材有文者,縱遊無所得」。通篇前後呼應,渾然一體,堪稱無懈可擊。

﹝法寶﹞◎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南海古佛〉

……佛教用語。即佛所說之三藏十二部等一切教法。《五燈會元‧卷一‧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尊者》:「於諸寶中,法寶為上。」

﹝法籙﹞◎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太白仙君‧聖訓‧注〉 

……道教指經典符籙。

【長】

﹝長才﹞◎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五教教主‧聖訓‧注〉

……特出、專精的才能。《明‧危素‧存存齋賦》:「玩玄理於簡冊兮,驅長才於海江。」 

﹝長弓開五業﹞◎八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彌勒祖師〉

……天然師尊正脈開啟「明、慈、仁、義、聖」五種功業。

﹝長弓遐被入願海﹞◎八十二年六月十五日〈龍樹菩薩  率十地菩薩〉

……師尊身擔白陽萬八年道盤之重責,渡盡九六原靈返歸理天,就是師尊最大的弘願。而我們受師尊崇高偉大德行所庇佑而求得聖道,在師尊歸空後,他的弘願還是要由我們來完成,因此所有的天然聖道之道親,皆須投入師尊之願海,繼師述志,代師宣化,揚師之德,了師之願。

﹝長弓照萬方﹞◎八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十八羅漢  率四大天王〉

……原句為「旭日照萬方」,這裡十八羅漢刻意將「旭日」改成「長弓」,「長弓」是否即為「弓長祖」?前面提過,我們暫不討論,筆者還是那句話,天然師尊的名號「十八代弓長祖,萬八年不變」,不管任何理由,任何解釋,師尊的「名號」與師尊的「萬八年道盤」永遠不變,堅持這一重點即可。但既然仙佛用了「長弓」而不用「弓長」,自有考機與用意,我們不加置喙,因此筆者仍以「長弓」暫代「弓長」來解釋。本句的解釋為:天然師尊領導的天道,必能普照萬國。

師尊乃天然古佛,曾於宋朝末年化身濟公活佛,而於清光緒十五年(一八八九年)再度倒裝降世,生於一書香世家。師尊姓張〈亦稱弓長祖〉名奎生,字光壁,祖籍魯西,山東濟寧城南鄉雙劉店人。民國三十六年中秋〈西元一九四七年〉秋天,離開峨嵋山來到四川王家塘,因為辦道操勞過度,溘然歸天,住世五十九年,墓築於杭州西湖畔。師尊歸空後五日,師母壇中請訓,師尊降壇訓示『墓築西湖畔,靠近橫樵塘,背負南屏山,向東山鳳凰,西子湖在左,右山名玉皇』。

﹝長文﹞◎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

……即「陳群」。(一六五年至二三七年)字長文,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潁川(今河南禹州市)人。祖父陳寔為太丘長。父親陳紀歷任平原相、侍中、大鴻臚,叔父陳諶為司空掾,早卒。陳群早年被劉備辟為別駕,後舉茂(秀)才,除柘(今河南柘城縣)令。陳群不受,隨父避難徐州。建安三年(一九八年),曹操入主徐州。辟陳群為司空西曹掾屬。後又任蕭(今安徽蕭縣)、贊(今河南永城)、長平(今河南西華)縣令。因父喪辭歸。後又授以司徒掾、治書侍御史,又轉參丞相軍事。建安十八年(西元二一三年),曹操封魏公,陳群為禦史中丞,後又任尚書,封昌武亭侯。曹丕代漢,陳群為尚書令,晉爵潁鄉侯。魏文帝黃初六年(二二五年),陳群為鎮軍大將軍,領中護軍,並錄尚書事,總攬朝政。次年,曹丕崩,陳群受遺詔輔政。魏明帝即位,晉封群潁陰侯,增邑五百。二三七年病逝,諡靖侯。陳群曆仕曹操、曹丕、曹睿三朝,以其突出的治世之才,竭忠盡職,為曹魏政權的禮制及其政治制度的建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長冊﹞◎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南海古佛‧聖訓‧注〉

……良計、長計。《漢‧趙充國‧條上屯田便宜十二事狀》:「臣充國材下,犬馬齒衰,不識長冊,惟明詔博詳公卿議臣採擇。」

﹝長生﹞◎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南極仙翁率上中下八仙〉

……長久存在。《老子‧第七章》:「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樂府詩集‧卷六十三‧雜曲歌辭三‧南朝宋‧鮑照‧升天行》:「窮塗悔短計,晚志愛長生。」

﹝長生佳節  星輝南極人心快﹞◎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南極仙翁率上中下八仙〉

……在這個與天地共存、天人共慶的節日裡,老朽〈南極仙翁〉我率上中下八仙,齊賀掌道盤之天然師尊百年聖誕;不僅僅是諸天界都在慶賀這個特別的日子,世間處處可見眾生們,也正在世界各地歡欣鼓舞的慶賀著,共賀師尊萬壽無疆,道圖永固,慶馨萬年。

﹝長休告﹞◎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彌勒祖師‧聖訓‧注〉

……放長假,令其去職。

 

…………〈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昊子 的頭像
    昊子

    一貫道盤萬八年

    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