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君奭﹞◎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詩仙李白〉

……奭,是指周召公姬奭,周文王之子(一說是周文王庶子),周武王、周公旦之同父異母弟。他曾佐周武王滅商,被封於薊。但他派大兒子去管理薊,自己仍留在鎬京(今陝西長安縣西北鎬村附近)任職。周成王時,召公任太保,是周朝三公(太師、太傅、太保)之一,也是文、武、成、康四朝元老,與周公旦分陝(今河南陝縣)而治,「自陝以西,召公主之;自陝以東,周公主之」。為周初的政治穩定和社會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促成了「成康之際,天下安寧,刑措四十年不用」的「成康之治」興盛局面。實際上所謂「成康之治」,就是孔子所讚頌的「周召之治」、「周召之業」和「周召之跡」。他常巡行鄉邑,曾在甘棠樹下決獄治事,在他的治下,《史記•燕召公》云:「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無失職者。」《詩•召南》有《甘棠》篇記其事:「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剪勿敗,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說。」後因以「召棠」為頌揚官吏政績的典故。今存《尚書•召誥》篇,相傳是他的講話紀錄。他在封地常深入民間視察,就地處理案件,深得民心。

召公生活于西周初年,經歷了武、成、康三世,居官數十載。他為西周王朝的建立與鞏固起過重大作用,作出了重要貢獻。《書‧君序》云:「周公為師、召公為保,相成王為左右」。《史記‧周本紀》中也有「召公為保、周公為師,東伐淮夷」等內容。這些記述將召公和周公相提並論,顯然是有道理的。不過,儒家學者對周公推崇備至,甚至把他納入禹湯文武周公孔子為正宗的儒家正統以後,周公被奉為聖人。相比之下,召公在歷史上的作用卻很少被提到,這樣做無疑是不公正的,也是錯誤的。

《史記‧周本紀》有載,武王即位時,「太公望為師、周公旦為輔,召公、畢公之徒左右王,師修文王緒業。」說明這時召公已是武王的近臣。武王即位以後的最大任務,是組織和領導討伐商紂王的戰爭。召公在這場戰爭中充分顯示了他的軍事才能。《詩‧召》有「昔先王受命,有如召公,日辟國百里」的內容,說明召公在武王伐紂的軍事行動中曾經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史記‧周本紀》亦載,在滅紂後舉行的盛大儀式上,「周公把大鉞,召公把小鉞,以夾武王,社,告紂之罪于天及殷民。」武王死後,召公和周公一起扶佐成王,「相成王為左右」。他們面對當時極為嚴峻的政治局面,做出了一系列努力,為西周政權的鞏固起到重大作用。

在周初的開國功臣中,尚父太公望和周公旦相繼謝世以後,召公在成康之際成了政壇耆宿。因他德高望重,在政治上所起的作用更加突出。叔卣銘文記述一次在宗周舉行的祭祀時,成王之後王姜派叔前往看望太保,他給叔賞賜了香酒、白金等物品,足見召公所處地位的尊貴與顯要。成王將死之時,「懼太子釗之不任」,乃托孤於召公和畢公。成王死後,「二公率諸侯,以太子釗見於先王廟,申告以文王、武王之所以為王業之不易,務在節儉、毋多欲,以篤信臨之,作《顧命》」。康王即位以後,又「遍告諸侯,宣告以文武之業以申之,作《康誥》」。據說,成康之間四十年刑措不用,出現了難得的相對安定的局面。應該說,這與當時制定與實施的一系列政治措施是密切相關的,其中也跟召公的努力與貢獻是分不開的。周公制禮作樂,為西周王朝制定了一套維護奴隸制統治的制度,其作用自不可低估。但召公作為行政機構的大首長,是禮樂制度和各項政策的具體推行者,其作用是同樣重要的。周公死後,他更是這一制度的維護者。在他任職的數十年間,成為政局穩定的重要因素,為周王朝的鞏固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如果說召公在周初政壇上所起的作用比周公並不遜色是不誇大的。

召公死于康王時期,這時,周王朝已相當穩固了。召公在武、成、康時期為維護周王朝的統治所作的努力,經受了時間的考驗,這是對他的政績的最好說明。在前面雖然把論證召公就封于燕的史跡作為重點之一,但他畢竟將大部分時間用於太保的職務,承擔起比燕侯更為重要的責任。因此,在我們評述其歷史作用時,必須從這個角度來觀察與衡量。應該說,召公在周初的幾項重大事件中,他不僅都曾經參與過,而且都曾起了重要作用。他在軍事、外交和行政事務方面都有很高的才能,因而在武王伐紂時能「日辟國百里」。以後,他又奉命四出活動,時而南巡「省南國」,去江漢流域宣揚王命;時而北上,平息國的叛亂;時而東征,討伐東夷之叛;時而去中土洛邑「相宅」;時而又出現于宗周的盛大祭祀活動場所。事實上他在西周歷史上的功績,遠超出「燕召公」這一稱謂的範圍。周王命他擔任太保之職,為召公提供了施展其才能的廣闊舞臺。公正地說,召公是古代世界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在中國歷史名人中應該有他的一席之地。

﹝君親﹞◎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

……君王與父母。亦可特指君主。《文選‧李陵‧答蘇武書》:「如何身出禮義之鄉,而入無知之俗,違棄君親之恩,長為蠻夷之域,傷已。」

﹝君親自然,匪由名教﹞◎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

……對君對親都是由內心自然湧現,而非受到禮法制度的影響。《文選‧袁宏‧三國名臣贊》:「君親自然,匪由名教。」

【佛】

﹝佛子﹞◎六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三天主考〉

……指一切眾生。眾生常依順佛,佛之憶念眾生,亦猶如父母之於子女;且眾生本具成佛之性,故稱眾生為佛子。

﹝佛口蛇心﹞◎六十四年五月二十七日〈三天主考〉

……比喻人嘴巴說得十分仁善,卻心懷惡毒。《五燈會元‧卷二十‧淨慈曇密禪師》:「古今善知識,佛口蛇心,天下衲僧,自投籠檻。」《明‧梅鼎祚‧玉合記‧第二十齣》:「好兩個佛口蛇心,你且去殿上伺候,怕有客來,好生支應。」亦作「蛇心佛口」。

﹝佛日﹞◎八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南海古佛  率萬仙菩薩〉

……係大乘佛教諸經典中所常用之譬喻。因佛陀之睿智、德行、慈悲,可破眾生之迷妄,如日輪破夜之闇,故喻佛陀如日。使用「佛日」一語最多者為《金光明經‧卷三‧懺悔品》:「佛日大悲,滅一切闇。(中略)無上佛日,大光普照。」同經《卷四‧讚歎品》:「佛光巍巍,明焰熾盛,悉能隱蔽,無量日月。佛日燈炬,照無量界,皆令眾生,尋光見佛。」以及《佛說彌勒大成佛經》:「佛日出世降注甘露,世間眼目今者始開。」《佛說觀佛三昧海經‧卷六》:「佛日出世多所潤益。」《菩薩本生鬘論‧卷四》:「佛日出世破除癡暗。」

﹝佛日出世大中國﹞◎八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南海古佛  率萬仙菩薩〉

……喻正統佛法之教誨廣佈於世間,如日輪破夜之闇,可破眾生之迷妄,可助眾生得證菩提,得佛之法身妙智,以臻於佛境。〈中國一詞,前已解釋,辭不多贅〉

﹝佛日光華福祿  歷億萬年至無極﹞◎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一陽帝君〉

……佛法之於眾生,使眾生離苦得樂,聞法得悟,普渡而無私;就如同太陽之普照於萬物般,所給予眾生的永遠是不求回報的恩惠。而師尊對於眾生的恩澤就如同佛日般,是如此地光輝而顯耀,是如此地無私而授予眾生無比的福慧;師尊是萬八年道盤的掌舵者,所以眾生接受師德教化的時間與空間,也就無遠弗至而恆常不息,且無量無邊;哪怕是億萬年後,哪怕是世界的末日,師尊的恩澤永遠都在。

※【讀一陽帝君聖訓後感言】:

師風悠遠共求  集千百億以常新

佛日光華福祿  歷億萬年至無極

這次師尊百年聖誕慶典中,每尊仙佛臨壇都題了八句詩,唯有一陽帝君只題了四句,這代表什麼呢?其實這就是吳老前人慈悲而謙虛的展現。把時間留給其他仙佛來批示訓諭,讓其他仙佛的妙文訓理可以流傳後世,尤其在這師尊百年聖誕的日子裡,更顯得吳老前人不居功且不強出頭的個性與美德。我們今天能求得聖道,可以有修行了愿的機會,可以了卻因果,得證菩提,其實都是由吳老前人蓽路藍縷,千辛萬苦所傳下來的師尊道脈中,所能成就的道業,在緬懷師尊恩德之際,也不能忽略了吳老前人的大恩大德。當然,吳老前人的臨壇批訓,也是在代表著這一條正脈之道,的的確確是師尊繼道統之續所傳下來的真脈。冠詩中,「師風」對舉於「佛日」,就是將師尊之德風,比擬成天德之意;「悠遠」對舉於「光華」,就是表示光輝顯耀之師德,是淵源流長而且永不停息的;「千百億」對舉於「億萬年」,即表示時間與空間是極其無限大的,而這無限大的內容物,其實就是師尊對寰宇群黎的恩澤。

﹝佛自在地﹞◎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天然古佛〉

……見『入于無上  佛自在地』條目。

﹝佛因心悟  心以佛彰  若悟無心  佛亦不有  道本無心  無心名道  若了無心  無心即道﹞◎八十二年六月十五日〈散花仙女〉

……語出大藏經《先覺宗乘,卷四‧楊光庭》:「若欲求佛,即心是佛;若欲會道,無心是道。曰:云何即心是佛?淨曰:佛因心悟,心以佛彰,若悟無心,佛亦不有。曰:云何無心是道?淨曰:道本無心,無心名道,若了無心,無心即道。」

唐天寶三年,唐玄宗遣中使楊光庭入司空山「求佛」與「問道」于本淨禪師。本淨禪師為當代禪宗高僧,亦精通易卦、儒家之學,師少入觀修仙道,潛心修練,深覺仙道非究竟之法,遂棄道學佛,師俱足佛道二法精髓,為當代佛道奇才。本段問答即是本淨禪師與楊光庭之間的問答。

〈一〉求佛:佛因心悟  心以佛彰  若悟無心  佛亦不有:

佛是因「心」〈此心為塵心,未開悟前之心〉有所悟而得佛之名,而「心」〈此心為佛心,開悟後之心〉是因自身佛性之彰顯而得此「心」之名。所以若從「無心」欲求「心」〈此心為塵心,未開悟前之心〉之所悟,則此悟後之「佛」將不可得。萬法唯心,心即是佛,是佛不須覓,若從有無是心而覓,如以「我相」求如來「法身」,將無一可得,此之謂「無所用心」。心為體,念為用,心本清靜,天人合一,如如寂然,萬緣不起,對境不攀。眾生因心生妄想,故妄念叢生,自造紛擾,自蔽本性。故「佛法浩瀚何處覓,全在心性用功夫」;心者,非空非無,非虛非有。若入空無,即是無心,若入虛有,即是有心。無心非心,有心非心,不住有無,可得是心。佛者名也,心者實也;故佛為心之名,心為佛之實是也。

佛乃無上正等正覺之果,具足十力一切不共之法,一語,音圓而多辯;一法,理周而眾契。故小扣小鳴得小證,大扣大鳴得大證。是故行者,貴行解相應,即是定慧勻稱,定為求寂,慧能起照,定慧之諦,微妙難言,亦無法可言,可言則無法,法則無可言也。佛法爭鳴卻不鬥學,佛法自尚卻不逞巧,何不深思正等正覺,圓覺融通之諦?

是故學佛之人,多執有心、有念、有觀之法,而不悟無心、無念、無觀之法。萬法不離自性,自性若悟,則見性是佛;自性不悟,縱念佛號千百億遍,六度千百萬行,亦非究竟。六度對治貪瞋癡,修因不修果,修因不斷業。須知眾生皆有佛性,即謂眾生自性中便具真佛,皈依身中自性真佛,非皈身外他佛、他法,若不皈自佛,則此心將無所依。故「皈依佛」者,此諦是也。

彼世之執相學佛者,失之真理若不及,不及不明,如見淨土現前,丈六在空,種種幻象,而於自性真如佛種,則渺不可得,若是者,謂之「幻覺」;佛法精微,非文字可以狀之,須實修實證,方能體其義趣。若未能實證其境,而徒為空疏之論,終不免亡羊於途,如以指測海,謂之「無覺」。故言皈依法,在於依法修行,在求「正覺」,猶藉筏求渡,在登彼岸是也。正覺者,正智正見之所覺,圓滿光明,覺知一切,無礙無滯,無量無邊。故無覺者,不足以言正覺。若得「正覺」,則法自忘;既登彼岸,則筏亦棄。故佛說一切法,實非一切法,是名一切法。故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謂無上正等正覺,是謂「皈依法」之諦也。

〈二〉問道:道本無心  無心名道  若了無心  無心即道:

所謂的「道」,源自於「無所用心,心無所住」;因此這種「無住無心」之境界,就是一般人所說的「道」;若是連「無所用心,心無所住」都能「不住」的話,那這種「不住」於「無所用心,心無所住」的境界,那就是入「道」。本段所論之「道」,若易之為「佛」,則與前段之諦義同解。師以「道」之名,喻「佛」之義。如前所言,一語,音圓而多辯;一法,理周而眾契。道是如何?佛又如何?不明自性自心,言道言佛,皆為空論。師以一語解雙關之妙,以雙關之諦,歸於一語之契,妙!

自性佛種,譬如桃核,其形似豆,雖至小至微,其中未嘗不含巍然之大樹。當其含而未發之際,人所不見。故凡夫只見其核,未知其有樹,僅明其現相,不究其未來。是故修行者,知未來而不著於現相,可窮未來際為一剎那之義者,即是此諦。人人有我,而未知我之所在。人人有生死,而不明生死之道。莊子云:「我本不欲生,忽然生在世,我本不欲死,忽然死期至。」是故生死大事,莫之能禦。慧命不存,種根未發,生死輾轉於六道,一坐千載而不悟,悲哉!

佛天淟汩,法鼓梵鐘。以三寶為符,金剛妙寶為用,執贄以德,以黜世之不臧,究世之謬;繩愆糾謬,佞惡消殄。以佛日浩浩光海,渡其渺渺迷津,是故佛門造佛,鳳棲龍伏,德人無累,知命而不憂,卬首信眉而不論列是非;磅礴四極,感格無方;表正萬邦,永錫不匱。天下因而從風,聲施千里,大畜慧流。是故佛門之子,迭沛恩施,俗不入容,塵不入思;言金輪以破八邪之網,論法諦以挽九流之淵,待萬機泯滅,方識佛種,方為佛子。

 

…………〈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昊子 的頭像
    昊子

    一貫道盤萬八年

    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