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李白的成就】

作為一個浪漫主義詩人,李白是偉大的,也是最典型的。他說自己的詩是「興酣落筆搖五嶽,詩成嘯傲淩滄州」。杜甫稱讚他的詩也說:「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這種無比神奇的藝術魅力,確是他的詩歌最鮮明的特色。他的詩歌,不僅具有最強烈的浪漫主義精神,而且還創造性地運用了一切浪漫主義的手法,使內容和形式得到高度的統一。

李白不是一個『萬事不關心』的詩人,相反的,他似乎什麼都關心。很多生活他都體驗過、表現過。儘管沒有一種生活能永遠使他滿足,但他那熾熱的感情,強烈的個性,在表現各種生活的詩篇中都打下了不可磨滅的烙印,處處留下濃厚的自我表現的主觀色彩。他要入京求官,就宣稱:「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政治失意了,就大呼:「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他要控訴自己的冤曲,就說:「我欲攀龍見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他想念長安,就說:「狂風吹我心,西掛咸陽樹。」他登上太白峰,就說「太白與我語,為我開天關。」他要求仙,就有「仙人撫我頂,結髮受長生。」他要飲酒,就有洛陽董糟丘「為余天津橋南造酒樓。」他悼念宣城善釀紀叟,就問:「夜台無李白,沽酒與何人?」這種強烈的自我表現的主觀色彩,從藝術效果來說,有的地方使詩歌增加了一種排山倒海而來的氣勢,先聲奪人的力量;有的地方又讓人讀來感到熱情親切。當然,這種主觀色彩,並不限於有『我』字的詩句和詩篇,例如在很多詩篇裏,魯仲連、嚴子陵、諸葛亮、謝安等人的名字,也往往被李白當作第一人稱的代用語,讓古人完全成為他的化身。

﹝李耳﹞◎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五教聖人‧聖訓‧注〉

……見『老子』條目。

﹝李自成﹞◎六十三年閏四月五日〈三天主考〉

……李自成少年喜好槍馬棍棒。父親死後他去了明朝負責傳遞朝廷公文的驛站當驛卒。明朝末年的驛站制度有很多弊端,明思宗崇禎元年(一六二八年)全國三分之一的驛站被裁撤,李自成失業回家,並欠了債。同年冬季,李自成因繳不起舉人艾詔的欠債,被艾舉人告到米脂縣衙。縣令晏子賓將他「械而遊於市,將置至死」,後由親友救出後,年底,殺死債主艾詔,接著,因妻子韓金兒和村上名叫蓋虎的通姦,李自成又殺了妻子。兩條人命在身,於是就同侄兒李過於崇禎二年(一六二九年)二月到甘肅甘州(今張掖市甘州區)投軍。當時,楊肇基任甘州總兵,王國任參將。李自成不久便被王國提升為軍中的把總。同年在榆中(今甘肅蘭州榆中縣)因欠餉問題殺死參將王國和當地縣令,發動兵變。

李自成起義後轉戰漢中,參加了王佐掛的義軍。一六三零年王佐掛被朝廷招降后李投奔張存孟的義軍。在這期間,後金第一次入塞,北京震動,大將袁崇煥被皇帝凌遲處死。一六三一年四月,張存孟在陝北戰敗降明。李自成率餘部東渡黃河,投奔了他的舅父「闖王」高迎祥,稱「闖將」。

一六三四年後金軍第二次入塞。一六三五年高迎祥、張獻忠、老回回、羅汝才、革裡眼、左金王、改世王、射塌天、橫天王、混十萬、過天星、九條龍、順天王等十三家七十二營起義軍在河南召開「滎陽大會」,李自成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戰」方略。會後高迎祥、張獻忠率部攻下南直隸鳳陽,掘明皇室的祖墳,焚毀朱元璋曾經出家的「皇覺寺」,殺宦官六十多人,斬中都守將朱國相。張獻忠與李自成不合,乃分軍東走。

一六三六年后金改清。清軍第三次入塞。高迎祥進攻西安時兵敗被陝西巡撫孫傳庭所殺。李自成便被推為「闖王」,繼續征戰四川、甘肅、陝西一帶。《明史》稱其為「闖賊」。

崇禎十年(一六三七年),楊嗣昌會兵十萬,增餉二八零萬,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張網」策略,限制起義軍的流動性,各個擊破,最後殲滅。此舉在二年內頗見成效。張獻忠兵敗降明,李自成在渭南潼關南原遭遇洪承疇、孫傳庭的埋伏被擊潰,帶著劉宗敏等殘部十七人躲到陝西東南的商洛山中。崇禎十一年(一六三八年)八月,清兵從青口山(今河北迂安東北)、牆子嶺(今北京密雲東北)兩路毀牆入關,發動了第四次入關作戰。楊嗣昌為貫徹其「安內方可攘外」的戰略,力主與清議和,但遭到宣大總督、勤王兵總指揮盧象昇的激烈反對。崇禎和戰不定,急調洪承疇等人東去勤王,李自成竟大難不死。

一六三九年張獻忠在谷城(位於湖北襄樊)重新起義,李自成從商洛山中率數千人馬殺出。一六四零年李自成趁明軍主力在四川追剿張獻忠之際入河南,收留飢民,鄭廉在《豫變紀略》載李自成大賑饑民的盛況:「向之朽貫紅粟,賊乃藉之,以出示開倉而賑饑民。遠近饑民荷鋤而往,應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絕,一呼百萬,而其勢燎原不可撲」。自此李自成軍隊發展到數萬,提出「均田免賦」口號,即民歌之「迎闖王,不納糧。」崇禎十四年正月二十日(一六四一年一月)攻克洛陽,殺萬曆皇帝的兒子福王朱常洵,從後園弄出幾頭鹿,與福王的肉一起共煮,名為「福祿宴」,與將士們共享。稱「奉天倡義文武大元帥」。之後在一年半之內三圍省城開封未果,最後一次一六四二年黃河決堤沖毀開封。先後殺死陝西總督傅宗龍、汪喬年。與此同時明朝對清朝戰事不利,三月,洪承疇降清。十一月,清軍第五次入塞,深入山東,掠走三十六萬人。

一六四三年一月李自成在襄陽稱「新順王」。五月張獻忠克武昌建立「大西」政權。十月,李自成攻破潼關,殺死督師孫傳庭,占領陝西全省。一六四四年一月李自成在西安稱帝,以李繼遷為太祖,建國號「大順」。

崇禎十七年(一六四四年)一月,李自成率軍五十萬東征北京,二月初二(三月十日),在沙渦口造船三千,渡過黃河,攻下汾州(今汾陽)、陽城(今晉城市陽城縣)、蒲州(今永濟),隔日攻下懷慶(今河南焦作),殺盧江王載堙。初五日(三月十三日)攻克太原,牛勇,王永魁等督兵五千人出戰盡歿,初八日以守將張雄作內應,炮轟破城,蔡懋德自縊死。在太原休整八天。十六日,克忻州(今山西省忻州市),官民迎降,代州(今屬忻州)守關總兵周遇吉憑城固守,雙方大戰十餘日,遇吉因兵少食盡,退守寧武關(今山西寧武境)。周遇吉悉力拒守,最後火藥用盡,開門力戰而死,全身矢集如蝟毛,夫人劉氏率婦女二十餘人登屋而射,全被燒死。三月初一李自成克寧武關,前後死將士七萬餘人,傷亡慘重,《罪惟錄》記「后賊陷京師,多有手足創者,皆經戰寧武者也。」,李自成下令屠城。當晚,大同總兵姜瓖投降,宣城總兵王承胤降表亦到,又連下居庸關、昌平。崇楨急調遼東總兵吳三桂、薊遼總督王永吉、昌平總兵唐通、山東總兵劉澤清入衛京城,並號召在京勛戚官僚捐助餉銀。三月十七日半夜,守城太監曹化淳率先打開外城西側的廣甯門,農民軍由此進入今復興門南郊一帶。

三月十五日大順軍抵達居庸關,監軍太監杜之秩、總兵唐通不戰而降,十七日進高碑店、西直門,以大砲轟城,入午攻打平則門,彰義門,西直門。三月十八日,李自成派在昌平投降的太監杜勳入城與崇禎秘密談判。據《小腆紀年附考‧卷四》載,李自成提出的條件為:「闖人馬強眾,議割西北一帶分國王並犒賞軍百萬,退守河南……闖既受封,願為朝廷內遏群寇,尤能以勁兵助剿遼藩。但不奉詔與覲耳。」雙方談判破裂。三月十九日清晨,兵部尚書張縉彥主動打開正陽門,迎劉宗敏率軍,崇楨帶著太監王承恩上煤山瞭望,又返回乾清宮,大臣皆己逃散,最後崇禎前往景山自縊,李自成下令予以「禮葬」,在東華門外設廠公祭,后移入佛寺。二十七日,葬於田貴妃墓中。

李自成入住紫禁城,封宮女竇美儀為妃。大順軍進城之初,兵不滿二萬,京城秩序尚好,店舖營業如常。但從二十七日起,大順軍開始拷掠明官,四處抄家,規定助餉額為「中堂十萬,部院京堂錦衣七萬或五萬三萬,道科吏部五萬三萬,翰林三萬二萬一萬,部屬而下則各以千計」,劉宗敏製作了五千具夾棍,「木皆生棱,用釘相連,以夾人無不骨碎。」城中恐怖氣氛逐漸凝重,人心惶惶,「凡拷夾百官,大抵家資萬金者,過逼二三萬,數稍不滿,再行嚴比,夾打炮烙,備極慘毒,不死不休」,談遷《棗林雜俎》稱死者有餘人。李自成手下士卒搶掠,臣將驕奢,「殺人無虛日,大抵兵丁掠搶民財者也」。四月十四日,西長安街出現告示:「明朝天數未盡,人思效忠,定於本月二十日立東宮為皇帝,改元義興元年。」十三日,由李自成親率十萬大軍奔赴山海關征討吳三桂。

據說李自成入北京後,從宮中搜出內帑「銀三千七百萬錠,金一千萬錠」,「舊有鎮庫金積年不用者三千七百萬錠,錠皆五百兩,鐫有永樂字」。時人許重熙在《明季甲乙兩年匯略》借談遷之口謂曰:「損其奇零,即可代兩年加派,乃今日考成,明日搜括,海內騷然,而扃鑰如故,豈先帝未睹遺籍耶?不勝追慨矣。」但可信度並不高。

四月二十一日,李自成率兵六萬,與駐守山海關將領吳三桂進行一片石戰役。戰至四月二十二日,吳軍漸漸不支。吳三桂乃降於清朝攝政王多爾袞,兩軍聯手擊潰李自成,主將劉宗敏受傷,急令撤退。二十六日李自成逃到京城,僅三萬餘人,怒殺吳三桂家大小三十四口。二十九日李自成在北京武英殿稱帝,次日逃往西安,由山西、河南兩路徹退。臨行前火燒紫禁城和北京的部分建築。多爾袞命吳三桂不得入京城,直接追擊李自成軍,五月初二日在定州清水河(今河北省定州市),李自成再次大敗。五月初三日多爾袞軍入主北京城。七月李自成軍渡黃河敗歸西安,不久,棄西安,經藍田,商州,走武關。由於南明弘光帝朝廷的建立和大順軍的節節敗退,很多投降大順的原明朝將領復投南明或清朝,李自成於是疑心日盛,終於妄殺李岩等人,致使人心離散。

順治元年十二月,清軍出擊潼關,大順軍列陣迎戰,清軍因主力及大砲尚未到達,堅守不戰。順治二年清軍以紅衣大炮攻破潼關,李自成採避戰的方式流竄,經襄陽、鄧州,入湖北,「聲言欲取南京,水陸並進」,試圖與武昌的明朝總兵左良玉聯合抗清,左良玉東進南京去南明朝廷「清君側」征討馬士英病死途中。四月李自成入武昌,但被清軍一擊即潰。五月在江西再敗,後在湖北通山(或說通城)縣南九宮山被忠於明朝的程九伯地方武裝殺死,屍首不知何處。

﹝李存勗﹞◎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至聖先師〉

……(公元八八五年年至九二六年)為後唐莊宗,神武川之新城(今山西雁門)人,五代時期後唐政權的建立者。唐末河東節度使、晉王李克用的長子。沙陀人,本姓朱邪氏,小名「亞子」。九零八年繼晉國王位,之後經過多年的南征北戰,北卻契丹、南擊朱梁,東滅桀燕(劉守光)使得晉國逐漸強大起來。九二三年四月在魏州(河北大名府)稱帝,國號「唐」,史稱「後唐」,是為後唐莊宗。同年十二月滅後梁,實現了對中國北方的大部統一。以勇猛聞名。存勖雖武人,但洞曉音律,能度曲,存詞四首,載《尊前集》。後漸驕橫,荒於政事,伶人郭從謙謀反,被殺。在位四年,廟號莊宗。

李存勖自幼喜歡騎馬射箭,膽力過人,為李克用所寵愛。少年時隨父作戰,十一歲就與父親到長安向唐廷報功,得到了唐昭宗的賞賜和誇獎。成人後狀貌雄偉,稍習《春秋》,略通文義,作戰勇敢,尤喜音聲、歌舞、俳優之戲。當時,軍閥混戰、佔據河東的李克用常被控制河南的朱全忠(即朱溫)牽制圍困,兵力不足,地盤狹小,非常悲觀。李存勖勸說其父:「朱全忠恃其武力,吞滅四鄰,想篡奪帝位,這是自取滅亡。我們千萬不可灰心喪氣,要積蓄力量,等待時機」。李克用聽後大為高興,重新振作起來,與朱全忠對抗。開平二年(公元九零八年)正月,李克用病死,李存勖於同月襲晉王位。辦完喪事,他就設計捕殺了試圖奪位的叔父李克甯,並率軍解潞州(山西上黨)之圍。李存勖認為潞州是河東屏障,沒有潞州對河東不利,所以他立即率軍從晉陽出發,直取上黨,乘大霧突襲圍潞州的梁軍,大獲全勝。李存勖的用兵使朱全忠大驚,他說:「生子當如李亞子,克用為不亡矣!至如吾兒,豚犬耳!」(見《資治通鑒》卷二六六)潞州圍解,河東威振,控制鎮州的三容和控制定州的王處直見形勢驟變,也動搖了附梁的信心,竟和李存勖結成聯盟共同對付後梁。後梁為了保護河北,不惜一切,出兵再戰,於是雙方在柏鄉又展開了一場血戰。柏鄉之役,晉軍有周德威等三千騎兵和鎮州、定州兵;梁軍有王景仁率的禁軍和魏博兵八萬。梁軍守柏鄉、以逸待勞,在地形、兵力、裝備幾方面處於優勢;而晉軍是騎兵,機動性和進攻能力大,對梁軍構成威脅。戰役開始,李存勖採用周德威建議,引誘梁兵出城,聚而殲之,晉軍主動後撤。梁軍主將王景仁果然上當,傾巢而出。晉軍抓住機會,以騎兵猛烈突擊梁軍,周德威攻右翼,李嗣源攻左翼,鼓噪而進。這時晉軍李存璋率領的騎兵大隊也趕上,梁軍丟盔棄甲,死傷殆盡。這一仗,使梁軍喪失了對河北的控制權,之後,朱全忠一聽晉軍就談虎色變。而李存勖卻進一步安定了河東局勢,他息兵行賞,任用賢才,懲治貪官惡吏,寬刑減賦,河東大治。

李克用臨死時,交給李存勖三支箭,囑咐他要完成三件大事:一是討伐劉仁恭(劉守光),攻克幽州(今北京一帶);二是征討契丹,解除北方邊境的威脅;第三件大事就是要消滅世敵朱全忠。他將三支箭供奉在家廟裏,每臨出征就派人取來,放在精製的絲套裏,帶著上陣,打了勝仗,又送回家廟,表示完成了任務。公元九一一年,李存勖在高邑(河北高邑縣)打敗了朱全忠親自統帥的五十萬大軍。接著,攻破燕地,將劉仁恭活捉回太原。九年後,他又大破契丹兵,將耶律阿保機趕回北方。經過十多年的交戰,李存勵基本上完成了父親遺命,於公元九二三年攻滅後梁,統一北方,四月,在魏州(河北大名縣西)稱帝,國號為唐,不久遷都洛陽,年號「同光」,史稱「後唐」。

李存勖在戰場上出生入死,不惜生命,是員勇將;但是在政治上,卻是一個昏暗無知的蠢人。稱帝后,他認為父仇已報,中原已定,不再進取,開始享樂。他自幼喜歡看戲、演戲,即位後,常常面塗粉墨,穿上戲裝,登臺表演,不理朝政;並自取藝名為「李天下」。有一次上臺演戲,他連喊兩聲「李天下」!一個伶人上去扇了他個耳光,周圍人都嚇得出了一身冷汗。李存勖問為什麼打他,伶人阿諛地說:「李(理)天下的只有皇帝一人,你叫了兩聲,還有一人是誰呢?」李存勖聽了不僅沒有責怪,反而予以賞賜。伶人受到皇帝寵倖,可以自由出入宮中和皇帝打打鬧鬧,侮辱戲弄朝臣,群臣敢怒而不敢言。有的朝官和藩鎮為了求他們在皇帝面前美言幾句,還爭著送禮巴結。李存勖還用伶人做耳目,去刺探群臣的言行,置身經百戰的將士於不顧,而去封身無寸功的伶人當刺史。此外,李存勖還下令召集在各地的原唐宮太監,把他們作為心腹,擔任官中各執事和諸鎮的監軍。將領們受到宦官的監視、侮辱,讀書人也斷了進身之路。同時,李存勖又派伶人、宦官搶民女入宮,有一次,竟搶了駐守魏州將士們的妻女一千多人,搞得眾叛親離,怨聲四起。

公元九二六年,李存勖聽信宦官讒言,冤殺了大將郭崇韜。另一戰功卓著的大將李嗣源也險遭殺害。是年三月,李嗣源在將士們的擁戴下,率軍進入汴京,準備自立為帝。李存勖得訊忙拿出內府的金帛賞給洛陽的將士,逼他們開赴汴水。軍到中牟縣,聽說李嗣源已進入汴京,李存勖知道大勢已去急返洛陽,路上兵力逃走一半。回到洛陽後,他試圖抵抗李嗣源的進攻。四月,李嗣源先鋒石敬瑭帶兵逼進汜水關(河南滎陽汜水鎮),李存勖決定自己率軍去扼守。丁亥日,軍隊按照他的命令在洛陽城外等候出發,李存勖正用早餐。這時,被提升為直御(親軍)指揮使的伶人郭從謙趁軍隊都調到城外候命之機發動兵變,帶著叛亂的士兵亂殺亂砍,火燒興教門,趁火勢殺入宮內,在混亂中射死了前來帶領侍衛抵抗的李存勖。李嗣源攻入洛陽,派人從灰燼中找到了李存勖的一些零星屍骨,葬於雍陵。李嗣源自己又當上了皇帝。李存勖死後的廟號為莊宗。

﹝李杜﹞◎六十六年六月十五日〈諸天神聖〉

……「李白」與「杜甫」。李白,生於西元七零一年,卒於西元七六二年,享年六十一歲。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家居四川綿州(今四川省綿陽縣西南),為唐代著名的大詩人。個性率真豪放,嗜酒好遊。玄宗時曾為翰林供奉,後因得罪權貴,遭排擠而離開京城,最後病死當塗。其詩高妙清逸,世稱為詩仙。與杜甫齊名,時人號稱李杜。著有李太白集。亦稱為李太白。

杜甫,生於西元七一二年,卒於西元七七零年,享年五十八歲。字子美,號少陵,有詩聖之稱。唐代詩人。祖籍湖北襄陽,出生於河南鞏縣。官左拾遺、工部員外郎,故亦稱為杜工部。甫博極群書,善為詩歌。在政治上始終不得志,中年後過著坎坷流離的生活,他的詩博大雄渾,千態萬狀,不僅慨嘆自己遭時不遇,亦反映出當時的社會動亂形態。故有詩史之名。著有杜工部集。或稱為杜陵布衣、老杜。李、杜,一為詩仙,一為詩聖,並稱詩宗。

 

…………〈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昊子 的頭像
    昊子

    一貫道盤萬八年

    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