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
﹝沃衍﹞◎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雲悟茂猛‧聖訓‧注〉
……肥沃的平野。《隋書‧卷三十一‧地理志下》:「然數郡,川澤沃衍,有海陸之饒,珍異所聚,故商賈並湊。」亦作「衍沃」。
﹝沃野﹞◎七十七年八月十五日〈南海古佛‧聖訓‧注〉
……肥沃的田野。《史記‧卷二十九‧河渠書》:「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彊,卒併諸侯。」
﹝沃焦﹞◎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萬仙菩薩‧聖訓‧注〉
……亦作「沃燋」。古代傳說中東海南部的大石山。《文選‧郭璞‧江賦》:「出信陽而長邁,淙大壑與沃焦。」《李善‧注引‧玄中記》:「天下之大者,東海之沃焦焉,水灌之而不已。沃焦,山名也,在東海南方三萬里。」《文選•嵇康‧養生論》:「或益之以畎澮,而泄之以尾閭。」《李善‧注引‧晉‧司馬彪》曰:「一名沃燋……在扶桑之東,有一石,方圓四萬里,厚四萬里,海水注者無不燋盡,故名沃燋。」《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歸心》:「沃焦之石,何氣所然。」《清‧鄧旭‧錢塘看潮詩》:「伊昔惟聞東流之水無盡期,沃焦澒洞為漏巵。」
﹝沃燋﹞◎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萬仙菩薩‧聖訓‧注〉
……見『沃焦』條目。
﹝沃盥﹞◎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南海古佛‧聖訓‧注〉
……澆水洗手。《周禮•春官•鬱人》:「凡祼事沃盥。」《孫詒讓‧正義》:「沃盥者,謂行禮時必澡手,使人奉匜盛水以澆沃之,而下以槃承其棄水也。」
【沒】
﹝沒世﹞◎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死亡。《論語‧衛靈公》:「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文選‧任昉‧王文憲集序》:「沒世遺愛,古之益友。」
﹝沒身﹞◎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諸天神聖‧聖訓‧注〉
……終身。《漢書‧卷四十五‧息夫躬傳》:「今單于以疾病不任奉朝賀,遣使自陳,不失臣子之禮。臣祿自保沒身不見匈奴為邊竟憂也。」
﹝沒沒無聞﹞◎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沒有名氣。《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補遺‧兵部‧倭患》:「朱先為將軍,有古人風,似不在諸弁下,竟沒沒無聞,惜哉。」亦作「默默無聞」。
﹝沒時沒運﹞◎七十一年三月十五日〈一陽帝君‧聖訓‧注〉
……時運不濟、運氣不好。
﹝沒齒﹞◎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
……終身、永遠。《論語‧憲問》:「奪伯氏駢邑三百,飯疏食,沒齒無怨言。」《文選‧陸機‧豪士賦序》:「守節沒齒,忠莫至焉。」
【改】
﹝改元﹞◎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南極仙翁‧聖訓‧注〉
……舊時新皇帝就位時,不用舊君紀年之數,而以即位之次年為元年,稱為「改元」。《三國演義‧第八十回》:「文武各官,皆呼萬歲。拜舞禮畢,改元章武元年。」
﹝改弦易轍﹞◎六十九年三月十五日〈關聖帝君‧聖訓‧注〉
……改換樂弦,更改車行道路。比喻改變制度、做法或態度。《封神演義‧第八回》:「待老臣同進朝歌,直諫天子,改弦易轍,以救禍亂。」
﹝改俗遷風﹞◎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改變風俗習慣。《梁書‧卷五十一‧處士傳‧何點傳》:「兼以世道澆暮,爭詐繁起,改俗遷風,良有未易。」
﹝改惡向善﹞◎六十三年九月二十七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見『改惡從善』條目。
﹝改惡從善﹞◎六十三年九月二十七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改掉不好的行為,走上正途。如:「既然他已改惡從善,你就別再時常追究他以前的過錯。」亦作「改惡向善」。
【灼】
﹝灼灼﹞◎七十年八月十五日〈一陽帝君‧聖訓‧注〉
……花茂盛鮮明。《詩經‧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灼龜﹞◎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諸天神聖‧聖訓‧注〉
……古代占卜的方法。燒炙龜甲,視其裂紋,以測吉凶。《史記‧卷一二八‧褚少孫補龜策傳》:「夫摓策定數,灼龜觀兆,變化無窮。」
﹝灼爍﹞◎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諸天神聖‧聖訓‧注〉
……光彩明豔。《漢•蔡邕•彈棋賦》:「榮華灼爍,萼不韡韡。」《文選•左思•蜀都賦》:「符釆彪炳,暉麗灼爍。」
﹝灼爚﹞◎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諸天神聖‧聖訓‧注〉
……亦作「灼爍」。鮮明貌;光彩貌。《古文苑‧宋玉‧舞賦》:「珠翠灼爍而照曜兮,華袿飛髾而雜纖羅。」《章樵‧注》:「灼爍,鮮明貌。」《漢‧蔡邕‧彈棋賦》:「榮華灼爍,蕚不韡韡。」《三國‧魏‧嵇康‧琴賦》:「華容灼爚,發采揚明,何其麗也!」
﹝灼爛﹞◎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南海古佛‧聖訓‧注〉
……燒灼糜爛。
【決】
﹝決一雌雄﹞◎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四大天王‧聖訓‧注〉
……見『決雌雄』條目。
﹝決絕﹞◎七十七年八月十五日師尊歸空四十一週年聖訓〈一陽帝君‧聖訓‧注〉
……堅決肯定。《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一》:「說得決絕,叔父未必不依允。」
﹝決勝千里之外﹞◎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雷部風部龍部虎部‧聖訓‧注〉
……見『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條目。
﹝決塞﹞◎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三官大帝‧聖訓‧注〉
……指河道的疏導與堵塞。《宋‧蘇軾‧禹之所以通水之法》:「古者將有決塞之事,必使通知經術之臣計其利害,又使水工行視地勢,不得其工不可以濟也。」《宋‧陸遊‧老學庵筆記‧卷九》:「今若戶部吝其費裁損之,乃令工部任河之決塞,器之利鈍,為工部者不亦難乎?」或泛指行為準則。《管子‧七法》:「予奪也,險易也,利害也,難易也,開閉也,殺生也,謂之決塞……不明於決塞,而欲驅眾移民,猶使水逆流。」《漢‧賈誼‧新書•匈奴》:「若夫大變大應,大約以權決塞,因宜而行,不可豫形。」
﹝決雌雄﹞◎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四大天王‧聖訓‧注〉
……決定勝負。《史記‧卷七‧項羽本紀》:「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三國演義‧第五十二回》:「吾欲起兵與劉備、諸葛亮共決雌雄,復奪城池。」亦作「決一雌雄」。雌雄,比喻勝敗高下。
【忘】
﹝忘身﹞◎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憂國忘身」之簡稱。憂勞國事,不顧自身安危得失。《晉書•卷六十四•武十三王傳•淮南忠壯王允傳》:「故淮南王允忠孝篤誠,憂國忘身,討亂奮發,幾於克捷。」《明史•卷一七○•于謙傳》:「至性過人,憂國忘身。」
﹝忘筌﹞◎八十二年六月十五日〈雷部風部龍部虎部 率八大金剛‧聖訓‧注〉
……亦作「得魚忘筌」。筌,捕魚用的竹器。得魚忘筌指捕得了魚,便忘掉了筌。語本《莊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比喻悟道者忘其形骸。《三國‧魏‧嵇康‧贈秀才入軍詩十九首之十四》:「嘉彼釣叟,得魚忘筌。」後轉比喻人在成功後就忘本背恩。《明‧朱權‧荊釵記‧第十五齣》:「願他獨占魁選,榮顯。母妻封贈受皇宣,門楣顯,姓名傳。得魚後,怎忘筌?」
﹝忘敵﹞◎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同「輕敵」之意。藐視敵人,而不加意對付。《老子‧第六十九章》:「禍莫大于輕敵,輕敵幾喪吾寶。」《三國演義‧第十二回》:「操多詭計,不可輕敵。」
﹝忘機﹞◎七十年八月十五日〈天然古佛〉
……不存心機,淡泊無爭。《唐‧李白‧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詩》:「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明‧葉憲祖‧易水寒‧第一折》:「逃名溷俗,縱酒忘機。」
﹝忘機清澹常相宜﹞◎七十年八月十五日〈天然古佛〉
……見『禺中巳 騰騰兀兀步遲疑 東南西北卒未修 忘機清澹常相宜 此性常怡怡』條目。
【足】
﹝足己﹞◎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孟子亞聖‧聖訓‧注〉
……自滿自足;自以為是。《漢‧賈誼‧過秦論下》:「秦王足己而不問,遂過而不變。」《史記‧絳侯周勃世家論》:「﹝亞夫﹞足己而不學,守節不遜,終以窮困。悲夫!」《司馬貞‧索隱》:「亞夫自以己之智謀足,而不虛己學古人。」《清‧張履祥‧陳母葉太君九袠壽序》:「甚至信一人之臆見,薄尊聞為流俗,足己自賢,而無復求益之意。」
﹝足以踐德﹞◎七十一年三月十五日〈萬教聖人〉
……雙腳是用來履行道德的。
﹝足律律﹞◎六十八年九月二十九日〈亡靈結緣‧修道院‧高等亡靈‧孫富〉
……急速旋轉的樣子。《元‧張國賓‧薛仁貴‧第二折》:「哎兒也,知他是甚風兒足律律吹你,可兀的到家來。」或作「足律即留」、「促律律」。
﹝足律即留﹞◎六十八年九月二十九日〈亡靈結緣‧修道院‧高等亡靈‧孫富〉
……見『足律律』條目。
﹝足高氣揚﹞◎六十八年九月二十九日〈亡靈結緣‧修道院‧高等亡靈‧孫富〉
……見『趾高氣揚』條目。
【呂】
﹝呂尚﹞◎六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見『呂望』條目。
﹝呂洞賓﹞◎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純陽帝君〉
……呂洞賓,原名李瓊,河中府永樂鎮(今山西永濟縣)人。他出生於世代官宦之家,祖輩都做過隋唐官吏,呂洞賓自幼熟讀經史,唐寶曆元年(西元八二五年)中進士,曾官拜潯陽〈今九江〉令。
在民間,呂洞賓是一位與觀世音菩薩、關公一樣婦孺皆知、香火鼎盛的神祇。唐、宋以來,他與鐵拐李、漢鐘離、藍采和、張果老、何仙姑、韓湘子、曹國舅並稱為『八洞神仙』。在山西民間信仰中,他是八仙中最著名、民間傳說最多的一位。後因其四子皆因戰亂而亡,並厭倦兵起民變的混亂時世,遂拋棄人間功名富貴,和妻子一起來到中條山上的九峰山修行。他和妻子各居一洞,相對可望,遂改名為呂洞賓;『呂』,指他們夫婦兩口,兩口為呂,所以他又有另一名字,呂岩。岩字取其居住山岩之稱;『洞』,是居住的山洞;『賓』,即告訴人們自己是山洞裏的賓客。他的道號為純陽子。
他在棄官出走之前廣施恩惠,將萬貫家產散發給貧民,為百姓辦了許多好事。民間傳說他在修煉過程中,巧遇仙人鐘離權,拜之為師。修仙成功之後,下山雲遊四方,為百姓解除疾病,從不要任何報酬。呂洞賓一生樂善好施,扶危濟困,深得百姓敬仰。他死後,家鄉百姓為他修建了『呂公祠』,以示紀念。
到了金代,因呂洞賓信奉道教,於是將『祠』改成了『觀』。元朝初年,忽必烈知道呂洞賓信奉的道教在群眾中頗為流傳,就想利用宗教和呂洞賓的聲望鞏固自己的統治,派國師丘處機管領道教,拆毀『呂公觀』,大興土木,修建了『永樂宮』。從修建大殿到繪製幾座殿堂的壁畫,歷時一百一十年,幾乎與整個元朝共始終。呂洞賓本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普通人物,而在民間長期流傳中,卻象雪球的滾動一般,故事愈來愈加豐富,成為一個箭垛式的傳說人物。民間流傳的呂洞賓傳說有三個顯著特點。一是儒、道、佛三教交融。呂洞賓修習方術,得道成仙,這是道教出世思想。他成仙之後則要『渡盡天下眾生』,這又體現了儒家『兼濟天下』的入世思想。而那終身施惠於人世、樂於施捨的所作所為,又是佛教思想的反映。從呂洞賓傳說中可看到山西民間信仰中三教文化融合的印跡。二是不斷增加世俗化內容,如呂洞賓時常出現於酒樓、茶館、飯鋪等吃吃喝喝,走後留下仙跡。他放蕩形骸,不拘小節,好酒能詩愛女色,所謂『酒色財氣呂洞賓』,所謂『呂洞賓戲牡丹』(白牡丹為當時名妓),都為人們所熟知,這些世俗生活內容,使呂洞賓這位仙人更富有人情味,贏得了百姓喜愛。三是與文人傳說相結合。呂洞賓修行出走之前的儒者經歷,以及他飲酒、賦詩,追求山林的情趣,更適應了上層文人口味。在故事流傳過程中,附合了許多文人傳說因素,使他同時成為失意知識份子的形象的神仙代表。呂洞賓傳說的這些特點是在長期流傳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是多種文化現象的沉澱,使得這類傳說的研究意義更為深遠。
呂洞賓修道過程中曾至廬山之黃龍寺。值誨機禪師升座,呂洞賓登擂鼓台聽講。師問座下何人,呂洞賓曰:「雲水道人。」師曰:「雲盡水幹何如?」呂洞賓曰:「旱殺和尚。」師曰:「黃龍出現。」呂洞賓曰:「飛劍斬之。」師大笑曰:「咄!固不可以口舌爭也。」因問功夫如何,呂洞賓曰:「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鐺內煮山川。」師指鐵禪杖云:「饒經千萬劫,終是落空亡。」呂洞賓豁然大悟,乃留一偈曰:「棄卸飄囊摵碎琴,大丹非獨水中金,自從一見黃龍後,矚咐凡流著意尋。」《仙佛同源》云:「黃龍誨機者,乃商山四皓之一夏黃公所化也。初引鐘離祖師見東華帝君王玄甫,繼托跡於廬山之黃龍寺,架箭張弓以俟呂真人。其慈悲可謂至矣,其所啟發者,止復不少。則呂祖之受益於黃龍,黃龍之傳燈於呂祖,使其集大成歸神化者,豈淺鮮也哉!」
﹝呂尚﹞◎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南極壽星‧聖訓‧注〉
……人名。字子牙,東海人。本姓姜,其先封於呂,從其封姓,故稱為「呂尚」。周初賢臣,年老隱於釣,周文王出獵,遇於渭水之陽,相談甚歡,曰:「吾太公望子久矣。」因號「太公望」。載與俱歸,立為師。後佐武王克殷,封於齊,後世稱為「姜太公」。亦稱為「呂望」、「姜尚」。
﹝呂望﹞◎六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見『呂尚』條目。
﹝呂雉﹞◎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萬仙菩薩‧聖訓‧注〉
……漢高皇后,姓呂名雉(前二四一年至前一八零年)。漢高祖劉邦的皇后,高祖死後,被尊為皇太后(前一九五年至前一八零年),是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位皇后和皇太后。又稱為漢高後、呂後、呂太后。同時呂雉也是封建王朝第一個臨朝稱制的女子,掌握漢朝政權長達十六年。呂雉,是漢王朝創始人漢高祖劉邦的正配夫人。早年其父為避仇遷居沛縣,在一次宴會上欣賞劉邦非凡的氣度,劉邦任亭長時呂雉嫁給了他,婚後數年下田勞作、持家,生下一兒一女。西元前二零五年,劉邦為項羽所敗,呂雉和劉邦的父母被俘,做了兩年的人質,前二零三年秋,呂雉歸漢後,留守關中。劉邦稱帝后,呂雉被立為皇后,子劉盈為太子,女兒封魯元公主,嫁趙王張敖為妻,生女張嫣後來成為漢惠帝劉盈的皇后。
呂后為人有謀略,漢初,呂后助劉邦殺韓信,彭越等異姓王,消滅分裂勢力鞏固統一的局面。前一九五年,劉邦駕崩,太子劉盈繼位,史稱漢惠帝,尊呂后為皇太后,惠帝仁弱,實際朝政由呂后掌政,前一八八年,惠帝崩,呂雉立劉盈子為少帝,臨朝稱制八年,少帝因其生母為呂后所殺,所以有怨言。呂后遂殺少帝,立常山王劉義為帝。「號令皆出太后」,呂后先後掌權達十六年。是中國歷史上三大女性統治者(呂后、武則天、慈禧太后)中的第一個。呂后當政時,繼續推行休養生息、無為而治的政策。劉邦臨終前,呂后問劉邦身後的安排。她問蕭何相國後誰可繼任,劉邦囑曹參可繼任;曹參後有王陵、陳平,但不能獨任;周勃忠誠老實,文化不高,劉家天下如有危機,安劉氏天下的必是周勃,可任太尉。呂后雖實際掌握大權,但她是遵守劉邦臨終前所作的重要人事安排遺囑的,相繼重用蕭何,曹參,王陵,陳平,周勃等開國功臣。而這些大臣們都以無為而治,從民之欲,從不勞民。在經濟上,實行輕賦稅。對工商實行自由政策。在呂后統治時期,不論政治,法制,經濟和思想文化各個領域,均全面為「文景之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呂后有政治家的風度,匈奴冒頓單于乘劉邦之死,下書羞辱呂后,說﹕「你死了丈夫,我死了妻子,兩主不樂,無以自虞,願以所有,易其所無。」呂后採納季布的主張,壓住怒火,平心靜氣復書說﹕「我已年老棄衰,發齒也脫落了,步行也不方便。」然後贈與車馬,婉言謝絕,終於化干戈為玉帛,匈奴自愧失禮,遣使向漢朝認錯。呂后晚年,因沒有子孫,怕高祖的子孫欺淩呂氏,故大封外戚諸呂為侯。前一八零年,呂后崩,終年六十二,與漢高祖合葬長陵。諸呂欲為亂,周勃、陳平等誅平。
呂雉為人有謀略,在劉邦翦除異姓諸侯王的過程中起了很大作用。高帝十年(前一九七年),陳豨謀反,劉邦率兵親往平定,呂雉留守長安,聽說韓信陰謀詐赦諸官徒奴發兵策應陳稀,遂與蕭何商議,騙韓信入宮後處死,並夷三族。劉邦擊陳豨,至邯鄲,向彭越徵兵。彭越稱病不往,被劉邦廢為庶人,徙居蜀地。呂后認為不可遺患,又指使人誣告彭越謀反,夷滅其宗族。呂后生漢惠帝劉盈及魯元公主。劉邦嫌劉盈柔弱,生前曾打算另立寵姬戚夫人之子趙王如意為太子。由於大臣反對,呂后又多方設法為劉盈輔翼,廢立太子之事未成。劉邦死後,呂雉以惠帝年少,恐功臣不服,密謀盡誅諸將;後畏懼諸將擁有兵力,不敢下手。她毒死趙王如意,砍斷戚夫人手足,挖眼熏耳,用藥使之變啞,置於廁中,名曰「人彘」。對其他劉氏諸王,亦加殘害。惠帝不滿呂后所為,憂鬱病死後,呂雉臨朝稱制,封侄呂台、呂產、呂祿等為王,擅權用事,排斥王陵等老臣,拔擢親信。但其稱制的八年期間,繼續執行漢高祖以來與民休息的政策,獎勵農耕,廢除夷三族罪和妖言令等苛法。因此人民生活比較安定,殘破的社會經濟也得以恢復。由於劉邦曾與諸大臣共立「非劉氏不王」的誓約,呂雉封諸呂為王,遭到劉氏宗室和大臣的強烈反對。她病危時告誡諸呂部署應變,命呂祿領北軍,呂產居南軍,嚴密控制京城和皇宮的警衛。諸呂在呂后死後陰謀作亂,被太尉周勃,丞相陳平和朱虛侯劉章等迅速翦滅。前一八零年(高後八年)呂雉病重,她臨終前仍沒有忘記鞏固呂氏天下。高後八年八月一日,呂雉駕崩,終年六十二,陳平、周勃響應于內,劉氏諸王,遂群起而殺諸呂,劉氏皇族集團與呂氏外戚集團的一場流血鬥爭,以皇族集團的勝利而告終。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