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
﹝刑人﹞◎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四配十哲‧聖訓‧注〉
……古代的賤役大多由受過刑的人充當,故稱為「刑人」。《史記‧卷八十六‧刺客傳‧豫讓傳》:「乃變名姓為刑人,入宮塗廁,中挾匕首,欲以刺襄子。」
﹝刑政﹞◎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刑法政令。《荀子•王制》:「刑政平,百姓和,國俗節,則兵勁城固,敵國案自詘矣。」《文選•卜商•毛詩序》:「傷人倫之廢,哀刑政之苛。」
﹝刑馬作誓﹞◎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雷部風部龍部虎部‧聖訓‧注〉
……宰馬盟誓。古代結盟,殺馬見血,以表示守信不悔。《文選‧丘遲‧與陳伯之書》:「乘軺建節,奉疆埸之任,並刑馬作誓,傳諸子孫。」
﹝刑厝﹞◎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至聖先師‧聖訓‧注〉
……亦作「刑措」、「刑錯」。置刑法而不用。《南朝齊‧王融‧永明九年策秀才文》:「永念畫冠,緬追刑厝。」
﹝刑厝﹞◎六十三年一月十九日〈三天主考〉
……設置典刑罰則。厝,安置。通「措」。
﹝刑書﹞◎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四配十哲‧聖訓‧注〉
……刑法的條文。《左傳‧昭公六年》:「今吾子相鄭國,作封洫,立謗政,制參辟,鑄刑書,將以靖民,不亦難乎?」《文選‧任昉‧奏彈曹景宗》:「宜正刑書,肅明典憲。」亦指刑部的官吏。《福惠全福‧卷十三‧刑名部‧監禁》:「各犯口糧,宜刑書親看。」
﹝刑措﹞◎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至聖先師‧聖訓‧注〉
……置刑法而不用。《漢書‧文帝紀贊》:「斷獄數百,幾致刑措。」亦作「刑錯」、「刑厝」。
﹝刑辟﹞◎六十三年九月二十七日〈慈剛散仙 邱洪寬‧聖訓‧注〉
……刑法。《左傳‧昭公六年》:「昔先王議事以制,不為刑辟,懼民之有爭心也。」《文選‧潘岳‧楊荊州誄》:「庶獄明慎,刑辟端詳。」
﹝刑罰﹞◎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國家依照法律對犯罪者所實行的法律制裁。
﹝刑輕以清﹞◎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南海古佛‧聖訓‧注〉
……刑罰輕而公正。
﹝刑餘﹞◎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四配十哲‧聖訓‧注〉
……受過刑罰而致身體不全的人。《漢‧董仲舒‧春秋繁露‧服制》:「刑餘戳民,不敢服絲元纁乘馬。」
﹝刑戮﹞◎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孟子亞聖‧聖訓‧注〉
……刑罰或誅戮。《論語‧公冶長》:「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戳。」《宋‧歐陽修‧縱囚論》:「信義行於君子,而刑戮施於小人。」
﹝刑錯﹞◎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四大天王‧聖訓‧注〉
……置刑法而不用。《荀子•議兵》:「傳曰:『威厲而不試,刑錯而不用。』」《史記‧周本紀》:「故成康之際,天下安寧,刑錯四十餘年不用。」《裴駰集解引應劭》曰:「錯,置也。民不犯法,無所置刑。」《漢書‧文帝紀贊》:「斷獄數百,幾致刑措。」《南朝齊‧王融‧永明九年策秀才文》:「永念畫冠,緬追刑厝。」亦作「刑措」、「刑厝」。
【危】
﹝危主﹞◎八十二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
……見『六主』條目。
﹝危在旦夕﹞◎六十三年三月二十九日〈亡靈結緣‧明明上帝駕前侍御者‧張肴〉
……比喻危險在短時間內即將來臨。《三國志‧卷四十九‧吳書‧太史慈傳》:「今管亥暴亂,北海被圍,孤窮無援,危在旦夕。」《三國演義‧第二回》:「天下危在旦夕,陛下尚自與閹官共飲耶!」
﹝危如累卵﹞◎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三官大帝‧聖訓‧注〉
……比喻情況非常危險,像堆累的蛋,隨時有跌破的可能。《梁書‧卷五十六‧侯景傳》:「眾不足以自強,危如累卵。」亦作「危於累卵」。
﹝危行﹞◎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雲悟茂猛‧聖訓‧注〉
……小心地行動;慎行。《莊子•山木》:「及其得柘棘枳枸之間也,危行側視,振動悼慄。」《史記•管晏列傳》:「其在朝,君語及之,即危言;語不及之,即危行。」亦可指正直的行為。《論語‧憲問》:「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遜。」《何晏‧集解引包咸曰》:「危,厲也。」《明‧樊鵬‧中順大夫陝西提學副使何大復先生行狀》:「先是京官非有罪無九年不遷者,先生特以危行連蹇,湮滯中書,凡十餘年。」
﹝危於累卵﹞◎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三官大帝‧聖訓‧注〉
……比喻情況非常危險,像堆累的蛋,隨時有跌破的可能。《戰國策‧秦策四》:「當是時,衛危於累卵,天下之士,相從謀。」《漢‧枚乘‧上書諫吳王》:「必若所欲為,危於累卵,難於上天。」亦作「危如累卵」。
﹝危殆﹞◎七十七年八月十五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危險、不安全。《漢書‧卷三十六‧楚元王劉交傳》:「上假太后之威,三人者權重於昭王,家富於秦國,國甚危殆。」《舊唐書‧卷一○三‧牛仙客傳》:「仙客時既危殆,署字不成,其妻因中使來弔,以其表上。」
﹝危若朝露﹞◎六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比喻情況非常危險,像早晨的露珠,陽光一晒就消失。《史記‧卷六十八‧商君傳》:「君之危若朝露,尚將欲延年益壽乎?」
﹝危冠﹞◎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道德真君‧聖訓‧注〉
……高冠。《莊子‧盜蹠》:「使子路去其危冠,解其長劍,而受教於子。」《陸德明‧釋文引李頤曰》:「危,高也。」
﹝危弱﹞◎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孟子亞聖‧聖訓‧注〉
……危險脆弱。《荀子‧強國》:「道德之威成乎安彊,暴察之威成乎危弱,狂妄之威成乎滅亡也。」《漢‧賈誼‧過秦論下》:「子嬰孤立無親,危弱無輔。」
﹝危崖﹞◎六十八年九月二十九日〈關聖帝君〉
……即「懸崖」之意。
﹝危檣﹞◎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船上高聳的桅竿。《唐‧杜甫‧旅夜書懷詩》:「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宋‧張元幹‧石州慢‧雨急雲飛詞》:「夢斷酒醒時,倚危檣清絕。」檣,音 ㄑ一ㄤˊ。
【宇】
﹝宇文﹞◎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複姓。如北周有宇文覺、隋有宇文化及等。
﹝宇內﹞◎六十八年九月二十九日〈亡靈結緣‧修道院‧高等亡靈‧孫富〉
……天下。《文選‧賈誼‧過秦論》:「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三國演義‧第八十回》:「群凶恣逆,宇內顛覆。」
﹝宇宙﹞◎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雲悟茂猛〉
……為空間與時間的總稱,習慣上亦專指空間而言。就哲學方面來說,宇宙是空間和時間無限連續的意義。在自然科學方面來說,宇宙是物質世界的總體。
﹝宇宙﹞◎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天地、天下。《淮南子‧原道》:「橫四維而含陰陽,紘宇宙而章三光。」《高誘‧注》:「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以喻天地。」《晉‧王羲之‧蘭亭集序》:「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
﹝宇宙慕﹞◎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雲悟茂猛〉
……見『三晉星輝宇宙慕』條目。
﹝宇量﹞◎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
……才能度量。《文選‧袁宏‧三國名臣序贊》:「淵哉泰初,宇量高雅。」《舊唐書‧卷十一‧代宗本紀》:「宇量弘深,寬而能斷,喜懼不形於色。」
﹝宇寰﹞◎七十三年三月十五日〈萬仙菩薩〉
……見『折衝樽俎』條目。
【匡】
﹝匡主以漸﹞◎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輔佐君主,循序漸進。《文選•袁宏‧三國名臣序贊》:「立行以恒,匡主以漸。」匡,輔佐、幫助。《漢書‧卷八‧宣帝紀》:「有能箴朕過失,及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以匡朕之不逮,毋諱有司。」《三國志‧卷八‧魏書‧張魯傳》:「上匡天子,則為桓文。」漸,慢慢的、逐步的。
﹝匡扶﹞◎六十六年三月十五日〈雲寶二童‧聖訓‧注〉
……匡助扶持。《元‧關漢卿‧單刀會‧第四折》:「想君侯文武全材,通練兵書,習春秋左傳,濟拔顛危,匡扶社稷,可不謂之仁乎?」《三國演義‧第三回》:「聞賢弟匡扶社稷,不勝之喜。」
﹝匡俗濟時﹞◎六十六年三月十五日〈雲寶二童‧聖訓‧注〉
……見『匡濟世』條目。
﹝匡時濟世﹞◎六十六年三月十五日〈雲寶二童‧聖訓‧注〉
……見『匡濟世』條目。
﹝匡復﹞◎六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明明上帝〉
……挽救危難,復興國家。《文選‧孔融‧論盛孝章書》:「惟公匡復漢室,宗社將絕,又能正之。」《南史‧卷一‧宋武帝本紀》:「以公有匡復之勛,家國蒙賴,推德委誠,每事詢仰。」
﹝匡衡﹞◎六十三年九月二十七日〈慈剛散仙 邱洪寬‧聖訓‧注〉
……人名。西漢經學家。字稚圭,東海(今山東省郯城縣)人。生卒年不詳。少勤學,家貧,鑿通鄰家牆壁,引光讀書。能文,善說詩。元帝時為相,封安樂侯。後為司隸校尉王尊彈劾,遭免官,卒於家中。
﹝匡濟﹞◎六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明明上帝〉
……匡助救濟。《三國志‧卷二十三‧魏書‧趙儼傳》:「太祖始迎獻帝都許,儼謂欽曰:『曹鎮東應期命世,必能匡濟華夏,吾知歸矣。』」《儒林外史‧第十二回》:「姓楊的楊老頭子來討帳,住在廟裡,獃頭獃腦,口裡說甚麼天文地理、經綸匡濟的混話。」
﹝匡濟大略定安邦﹞◎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
……本句承前一句「運玄造化妙無方」。因此由這運玄造化之天道,所發出來的天地間最大的教化能量與無量無邊的遠矚宏略,將足以安邦治國。
﹝匡濟世﹞◎六十六年三月十五日〈雲寶二童〉
……匡正而救濟之也。《三國志‧卷二十三‧魏書‧趙儼傳》:「太祖始迎獻帝都許,儼謂欽曰:『曹鎮東應期命世,必能匡濟華夏,吾知歸矣。』」《儒林外史‧第十二回》:「姓楊的楊老頭子來討帳,住在廟裡,獃頭獃腦,口裡說甚麼天文地理、經綸匡濟的混話。」《唐‧元稹‧對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策》:「故禹拜昌言而嘉猷罔伏,漢徵極諫而文學稍進,匡時濟俗,罔不率繇。」亦作匡時濟世、匡俗濟時。
【伊】
﹝伊尹﹞◎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伊尹,名伊,一說名摯,生卒年月不詳,商初大臣。生於伊洛流域古有莘國的空桑澗(今山東曹縣)。因為其母親在伊水居住,以伊為氏。尹為官名,甲骨卜辭中稱他為伊,金文則稱為伊小臣。伊尹一生對中國古代的政治、軍事、文化、教育等多方面都做出過卓越貢獻,是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相傳伊尹約生活在前一千六百三十年至前一千五百五十年之間,躬耕於莘,卒于亳(山東曹縣南),年八十一歲。伊尹是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元聖(第一個聖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賢能相國、帝王的老師、中華廚祖。傳伊尹他為了見到商湯,遂使自己作為有莘氏女的陪嫁之臣,後為成湯重用,任阿衡,委以國政,助湯滅夏。湯死後,歷佐卜丙(即外丙)、仲壬二王。仲壬死後,即太甲即位,湯孫太甲為帝時,因不遵湯規,橫行無道,被伊尹放之于桐宮(今山西省萬榮縣西,另說今河南省虞城東北),令其悔過和重新學習湯的法令。三年後,迎回太甲復位。他為商朝理政安民五十餘載,治國有方,權傾一時,世稱賢相,三代元老。伊尹的一生對中國古代的政治、軍事、文化、教育等多方面都做出過卓越貢獻。杜甫曾詩云:「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就是從這個角度評價伊尹。蘇東坡著《伊尹論》則更從政治角度稱讚他是「辨天下之事者,有天下之節者」。誇讚他不以私利動心,「故其才全,以其全才而制天下,是故臨大事而不亂」。
傳說伊尹父親是個既能屠宰又善烹調的家用奴隸廚師,他的母親是居於伊水之上采桑養蠶的奴隸。伊尹自幼聰明穎慧,勤學上進,雖耕于有莘國之野,但卻樂堯舜之道;既掌握了烹調技術,又深懂治國之道;既作奴隸主貴族的廚師,又作貴族子弟的「師僕」。由於他研究三皇五帝和大禹王等英明君王的施政之道而遠近聞名,以致於使求賢若渴的商湯王三番五次以玉、帛、馬、皮為禮前往有莘國去聘請他。在今嵩縣空桑澗西南,有個平兀如几的小山,就是世傳商湯聘請伊尹的三聘台,而在城南沙溝龍頭村的「元聖祠」右廂房則專修有三聘台以供後人憑弔。由於有莘王並不答應商湯聘任伊尹,商湯只好娶有莘王的女兒為妃。於是,伊摯便以陪嫁奴隸的身份來到湯王身邊。《孟子》說:「湯之于伊尹,學焉而後臣之,故不勞而王。」可見伊尹又是中國第一個帝王之師。伊尹教給商湯一些什麼知識呢?《孟子‧萬章篇》說道:「以堯舜之道要湯」、「而說之以伐夏救民」,其實就是教給商湯謀劃滅夏的方略和治國馭民之道。伊尹首先返回伊洛流域和夏桀王遺棄於洛河流域的元妃妺喜相交,通過妺喜瞭解到夏桀王內部的許多重要情報。為了測試九夷之師對夏桀王的態度,伊尹勸說商湯,決定停止對夏桀王的貢納。結果夏桀大怒,「起九夷之師」攻湯。伊尹看到九夷之師還聽夏桀的指揮,就獻計商湯暫時恢復對夏王朝的貢納,同時積極準備攻夏。大約在公元前一千六百零一年,伊尹決定再次停止對夏王的貢納,夏桀王雖再次起兵,但「九夷之師不起」,在政治和軍事上完全陷人孤立無援的困境。伊尹看到滅夏的時機已經成熟,便協助商湯立即下令伐夏。夏桀戰敗南逃,湯在滅掉夏王朝的三個屬國後,揮師西進,很快攻佔了夏王朝的心腹地區伊洛流域的斟鄩,並進而定都西亳,夏朝滅亡。斟鄩在洛陽附近的伊洛平原,今偃師二里頭村與四角樓村、圪擋頭村之間。西亳在今洛陽市偃師屍鄉溝。此戰是伊尹教給商湯伐夏戰略的勝利,也是伊尹助湯建立商王朝所建立的首功。商朝建立後,商湯便封伊摯為尹。《史記‧殷本紀‧皇甫謐‧注》云:「尹,正也,謂湯使之正天下。「正天下」就是要以身作則,作天下楷模,師範天下。《尚書‧君爽》引周公語說:「伊尹格於皇天」,是代天言事的。他的話就等於天意,所以,可以說伊尹是太上教師。他曾說:「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也。」並自稱:「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將以斯道覺斯民也,非子覺之而誰也?」(見《孟子萬章篇》)。伊尹以先知先覺自居,把自己的話視為最高教義用以教育人民,大有舍我豈誰的派頭,可見伊尹是全國擁有最高師權的人物。
商湯死後,伊尹歷經外丙、仲壬,又做了湯王長孫太甲的師保。傳說,太甲不遵守商湯的大政方針,為了教育太甲,伊尹將太甲安置在特定的教育環境中,成湯墓葬之地桐官,並著《伊訓》、《肆命》、《徂後》等訓詞,講述如何為政,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不可以做,以及如何繼承成湯的法度等問題。在伊尹創設的特定教育環境中,太甲守桐宮三年,追思成湯的功業自怨自艾,深刻反省,「處仁遷義」,學習伊尹的訓詞,逐漸認識了自己的過錯,悔過返善。當太甲有了改惡從善的表現後,伊尹便適時親自到桐宮迎接他,並將王權交給他,自己仍繼續當太甲的輔佐。在伊尹的耐心教育下,太甲復位後「勤政修德」,繼承成湯之政,果然有了良好的表現,商朝的政治又出現了清明的局面。《史記》稱:「諸侯咸歸殷,百姓以甯」,於是伊尹又作《太甲》三篇,《咸有一德》一篇褒揚太甲。太甲終成有為之君,被其後代尊稱為「大宗」。《竹書紀年》記載:伊尹放太甲是自立為天子,以後太甲潛出桐宮,殺了伊尹。這個說法是不可信的,因為在商代的卜辭中屢見致祭伊尹的記載,其地位之尊介於殷先王與先公之間,而且還有大乙(成湯)、伊尹並祀的卜辭。直到春秋時叔夷還說:「伊少(小)臣佳輔,咸有九州,處(土禹)(禹)之堵(土)」(見《叔夷鐘銘》),讚揚伊小臣(即伊尹)輔佐商湯取得天下。這同《尚書》、《詩經》稱頌伊尹「左右商王」的功業是一致的。可見,伊尹不僅授成湯以帝王之術,輔佐成湯建立商朝,取得天下,而且對「顛覆湯之刑」(《孟子‧萬章篇》)、不守成湯法度,胡作非為的太甲的教育,也是卓見成效的,在帝王教育方面,伊尹堪稱典範。
隋唐孔穎達(秦王李世民十八學士之一)在《尚書正義》中,對《竹書紀年》的相關記載,做了辯證。《書‧太甲下》:「伊尹既復政厥辟(還政太甲),將告歸,乃陳戒於德(告老歸邑,陳德以戒)。孔穎達云:紀年云:『殷仲壬即位,居亳,其卿士伊尹。仲壬崩,伊尹乃放太甲於桐,而自立也。伊尹即位於太甲七年,太甲潛出自桐,殺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奮命復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案此經序,伊尹奉太甲,歸於亳。其文甚明。』左傳又稱:『伊尹放太甲而相之。』孟子云:『有伊尹之志,則可;無伊尹之志,則篡』。伊尹不肯自立,太甲不殺伊尹也。必若伊尹放君自立,太甲起而殺之。則伊尹死有餘罪,義當汙官滅族。太甲何所感(音憾)德,而復立其子,還其田宅乎?紀年之書,晉太康八年,汲郡民發魏安僖王塚得之。蓋當時流俗,有此妄說,故其書因記之耳。」據說伊尹活了一百多歲,到了太甲之子沃丁在位時,他才死去。死後葬在西亳。今偃師市西十里,漢田橫墓東,離湯塚七里有商阿衡伊尹墓。一九八三年春,中國考古工作者在今洛陽市偃師市西洛河北岸屍鄉溝一帶發掘的商城宮殿遺址證明此處為商都西亳,而伊尹死後葬於西亳亦無可疑。在今嵩縣城南沙溝龍頭村,明代曾重修過的「元聖祠」,是作為紀念伊尹生地而立的。祠堂有副對聯說:「志耕莘野三春雨,樂讀尼山一卷書」。上聯說的是伊尹事耕桑於莘野(今嵩縣莘樂溝),下聯是說孔丘著書於尼山。可見古人是把伊尹和孔丘等量齊觀的,一個是元聖,一個是至聖。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