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
﹝此次奇考天劫運 隨師回轉歸本源﹞◎七十一年一月二十八日〈亡靈結緣‧靜修院‧雲禎女‧劉秀英〉
……這次奇考,非同小可,一方面上天在「拔選奇賢」的道親,另一方面也在淘汰「毀謗惡口」的道親。我們先把師尊在這次亡靈結緣前所寫的冠詩再看一遍:「天運降奇考,毀謗自滅亡,借機大淘汰。」以及「此次道考,天人同悲,奈何奈何;一念之差,即墜深淵,啟開智慧,崇道建德,亡靈是盼。」
這次奇考,師尊將之定位為「道考」;「道考」是所有修道者的考驗當中,最高層次,而且是最為嚴厲的;因為「道考」包括:智慧考、天命考、倫理考、顛倒考、道德考、人情考等等。其實能被上天以「道考」之名來考驗的話,對白陽修道士而言,除了三生有幸之外,更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各位道親想一想,無量劫以來,眾生不知輪迴了幾十世、幾百世、幾千世、甚至幾萬世了,有哪一世能親炙於「天」者?上天會用「道考」來測試一個修行者的道行時,已經表示這個修行者已經具備了相當的條件才會受考。如同古時候,要想參加殿試時,一定要先通過鄉試、省試等等,才有機會接受皇帝親自考試的;這是殊榮也是對受考者的一種相當程度的肯定。至於能不能過關,那就看各人的真本事了。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有修沒修,有德無德,一考就全都露餡了。因此,這次亡靈結緣的亡靈們,為了「毀謗自滅亡」而被上天「借機大淘汰」的,以及為了「一念之差」而「墜入深淵」的修行層次,其下場是不待贅言的。
所以說「道考」過關者,必列仙班,九品蓮台必有果位,必能萬年馨香,樂逍遙於理天境界;過不了關者,或許還有下一次機會,也或許根本一點機會都沒了。如果說,連一絲一毫的機會都沒有的話,除了地獄之外,別無去處。談到這裡出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假如一位求過道的道親,在世時作姦犯科,或嫉妒心、或愩高我慢心太重,或毫無寸功寸德,那死後是不是還能回到理天呢?白陽期上帝特別恩准,得一指可超生死,而且永不受六道輪迴的牽拌,那滿身罪愆的道親,是不是只要有求過道後,就能免除地獄的苦刑而永居理天呢?如果是這樣的話,天理就不能伸張於因果報應的循環當中,是非對錯都是同一個結局,那也就不能稱之為「天道」了。因此在理天有沒有類似十八層地獄的刑罰,來懲治白陽修道士的場所呢?當然有,那就是「天牢」,依「天道好還」的道理來說,筆者敢斷言,在理天「天牢」所受的刑罰,遠遠超過陰曹十八層地獄所受的刑罰。因為「知法犯法」的罪刑,會比一般無意或受無明所造的惡刑來得要重。因此在「天牢」受完刑後,除非子孫為天道建立奇功,或為世間眾生造就不朽功勳,或自行證解開悟,得佛法身者,可以救祖先之外,還會再打入十八層地獄,再受淒慘的刑罰後,重新打入六道輪迴。這是天理,也是天威與天律。因為「天然正道」有「開除」機制,無心修行者,或求道後仍犯罪愆者,上天一律從龍天表文中除名。所以不要以為求了道,就可以恣意妄為,也不要以為吃素、或辦道、或渡人幾十載就功德無量了,修道不修心,到頭來還是白忙一場。
關於亡靈說的第二句「隨師回轉歸本源」,只是說明亡靈跟著師尊回到理天而已,至於亡靈有沒有在「天牢」受刑罰,或者說「雲禎女」就是已證得九品蓮台果位,筆者不妄加評論。皇天無親,唯德是輔;有德者,自然有其相對應的果位,反之則否。
﹝此次道考﹞◎七十一年一月二十八日〈亡靈結緣‧靜修院‧雲禎女‧劉秀英〉
……亡靈直接表明,這次整個事件,就是上天在對他們實施「道考」的測驗。道考的範圍,前面談過了,不再贅言。只是覺得遺憾可惜了,不能老是人死了,魂飛魄散了,才發覺原來自己被考倒了。老是在死後懺悔罪愆,於事無補。為何不能在還有人身肉體的時候,能誠於道,志於道,奮發精進,體證悟性呢?人在世間不過百年而已,能吃多少?能用多少?能玩多少?富貴、名利、財貨,轉眼成空,當三寸氣斷時,空留遺骸之外,還能剩下什麼?還能擁有什麼?死了之後,再來懺悔、再來要求、再來叮嚀子孫,要建功啊!要立德啊!還告訴子孫,若能建奇功,立德業的話,自己的靈體或果位就能昇遷。這是什麼邏輯?在世為何不自己來立道功,建德業呢?求人不如求己,求天求地,求神求佛,不如反求諸己。
與祖先之亡靈超拔或結緣,是明明上帝對白陽期三曹普渡大業的特殊恩澤,其目的只有一個,就是鼓勵道親們要「崇道建德」而已;不是讓逝去的祖先亡靈,拿來要求子孫「建德立功」給他們成為仙佛的籌碼。師尊於民國七十年正月二十五日 ,於天芳佛壇臨壇時說過:「亡靈結緣徒當慎,勿當反掌折枝輕,調查修院眾亡靈,多數不願累子孫,雖是短暫歡悲見,難保子孫皆悟明。」子孫與先人超拔或結緣,要先衡量自己的道功與德行是否俱足,或者是否已證解慧性圓滿;不然不宜冒然結緣。
﹝此次道考 天人同悲﹞◎七十一年一月二十八日〈天然古佛〉
……這次道考,非常奇特。一方面在考驗有才能德行之人,是否真的經得起考驗;一方面在考驗無才無德且妄言惡口之人,並借機以大車禍造成死亡之事件來作天道之大淘汰,大整理。因此,不管是天界的神祇也好,世間的人們也好,同為此次因道考未過關而魂破靈散,且慘不忍睹的十條人命而悲痛。這次道考的範疇很廣,舉凡智考、慧考、心性考、權勢考、天命考、正統考、理數考、道德考、平等考、顛倒考等等都在裡面,可以說是曠古奇考之一。筆者有幸,能身歷其境,也衷心佩服上天的智慧。功歸造化,天下間的一切種種,還是老天爺在掌控,勢不足恃,唯德可恃;其實,若能真心誠意修行,順天而行,效法古聖先賢之法天而象地,且能大畜仁德之道,那天底下沒有什麼勢力是值得去擔心害怕的,也沒有任何東西是值得去貪婪留戀的。
﹝此念意更真﹞◎七十年八月十五日〈天然古佛〉
……見『食時辰 大饗那堪列主賓 邯鄲學步笑旁者 齊觀物我無非親 此念意更真』條目。
﹝此性常怡怡﹞◎七十年八月十五日〈天然古佛〉
……見『禺中巳 騰騰兀兀步遲疑 東南西北卒未修 忘機清澹常相宜 此性常怡怡』條目。
【各】
﹝各序其宜 宣盡其意﹞◎六十八年九月二十九日〈活佛師尊〉
……見『禮以節文 樂以發和 詩以達意 書以道事 易以道化 春秋道義』條目。
﹝各修其份通福慧﹞◎七十七年八月十五日〈三天主考〉
……修行之路,一分一毫,全靠自己,自修自得,自修自證,修至某種境界時,自能通達於無量的福德與無礙的智慧。福慧,福德和智慧。《隋‧煬帝‧遣使入天台為智顗建功德願文》:「設以辯才,千萬億偈,讚師福慧,終不能盡。」
﹝各得其所﹞◎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南海古佛〉
……本指各獲所需,各如所願。語出《易經‧繫辭下》:「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蓋取諸噬嗑。」後比喻每個人或每件事物都得到合適的安排。《戰國策‧秦策三》:「富貴顯榮,成理萬物,萬物各得其所。」《紅樓夢‧第五十八回》:「當下各得其所,就如倦鳥出籠,每日園中遊戲。」
﹝各得其所免流離﹞◎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南海古佛〉
……讓眾生皆能得「天然正道」之眷顧而免於受輪迴之苦。雖說善惡行自有善惡道去處,然而善行縱使積得再多,不能求得明師點開玄竅,了悟本來真如佛性,也只能在善道中享受福報而已,一旦於善道福報受盡之日,還是須面對宇宙間輪迴的引力,這個引力是自無始以來,由自己曾起過的念頭所聚集而成,或許是千百世所累積而來;這個引力能量,除非以自我證悟的能量來相抵抗,方可解脫,不然仍難逃其牽纏與束縛。萬法本歸於一,既有所歸,則自能免於流離之苦,是故,八萬四千法門不離其中之竅妙,千門萬教亦不離其中之玄奧。
﹝各稟天賦立不朽 拯救四海緣善信﹞◎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十八羅漢〉
……所以每個人要各稟其天賦才能,為天地、為世間、為眾生立下不朽的功勳。為善不落人後,善不分大小,依自己的能力量力而為;能力強的,或許可以利用優勢的社會背景力量為眾生多做一點事,如身份、地位、權勢、財力等;能力稍弱的,就算只能忠於國家,謹守綱紀的本分,也是一件了不起的功業,上帝說過:「精修天道,人道首先,堯舜之道,孝悌而已,忠孝大德,人性光輝,忠孝不虧,天道可成,忠國事親,兩不缺憾,盡忠盡孝,作佛作仙。」〈詳見民國六十七年夏季大典〉所以修行者要秉持著立不朽功勳的志向,不管是立德、立功、立言等三達德的成就也好,還是立身於忠孝之間也好,不僅是成仙成佛的資糧,還能有教化人心,推道訓俗的力量。
﹝各顯其能 天然無畏 道劫互應天數定﹞◎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月慧菩薩〉
……各人有各人的因果業報,也有與生俱來的天職;因果業報是累世所帶來的,無可逃避。人的一生,或許是榮華富貴、或許是貧賤潦倒、也或許是高官厚爵,也或許只是販夫走卒,這是由因果業報所決定的。雖然後天的努力可以改變命運,但是改變的範疇仍逃不出業力的掌控,除非是積德建業,因為上帝說過:「天不畏強,唯畏者,忠孝行功立德者也。」因此,每個人雖背負著因果業力的牽纏,卻也能從德行的修為與養成,以之改變宿命,創造新的使命,繼而成就非凡的道業。
能立足道業者,自能應天運與聖業的機緣而隨緣成住,自能化劫消厄,改變宿命的牽纏;能承擔聖業道統的傳承,也能推道訓俗,教化世俗隳敗之人心,使之趨善卻惡,繼而以共同的善念,以相同的善行德風之能量來改變世界;一個人的力量有限,能改變的事物極其有限,然而千萬人力量的聚集,就是一股不可思議的能量,這股能量將會隨著眾人所發出的願力隨願而成,因願而盛,這就是所謂的「天然無畏」。
【朱】
﹝朱丹﹞◎六十三年九月二十七日〈慈剛散仙 邱洪寬‧聖訓‧注〉
……朱砂。《樂府詩集‧卷七十三‧雜曲歌辭十三‧古辭‧焦仲卿妻》:「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
﹝朱天﹞◎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濟公活佛‧聖訓‧注〉
……見『九野』條目。
﹝朱邪﹞◎六十三年一月十九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亦作「朱耶」。唐時西突厥部族族名,世居沙陀,後歸唐。族人以朱邪為複姓。唐德宗時朱邪赤心以功賜姓李,名國昌。五代後唐莊宗李存勗即其後。《新五代史•唐莊宗紀上》:「莊宗光聖神閔孝皇帝,其先本號朱邪,蓋出於西突厥。」《宋‧沉括‧夢溪筆談•藝文二》:「自朱耶之狼狽,致赤子之流離。」或稱為「沙陀」。
﹝朱明﹞◎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道德天尊‧聖訓‧注〉
……夏季。《爾雅‧釋天》:「春為青陽,夏為朱明,秋為白藏,冬為玄英。」
﹝朱弦﹞◎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大成至聖‧聖訓‧注〉
……即練朱弦,用練絲〈即熟絲〉製作的琴弦。《禮記‧樂記》:「《清廟》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歎,有遺音者矣。」
﹝朱門﹞◎八十二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古代王侯貴族的府第大門漆成紅色,以示尊貴,後泛指富貴人家。《唐‧李約‧觀祈雨詩》:「朱門幾處看歌舞,猶恐春陽咽管絃。」《明‧葉憲祖‧易水寒‧第一折》:「且去朱門權寄跡,欲立功名自有期。」
﹝朱冠﹞◎六十八年九月二十九日〈活佛師尊〉
……指動物頭上的紅色冠狀物。特別指的是雞冠。
﹝朱冠對婉辭﹞◎六十八年九月二十九日〈活佛師尊〉
……見『廟裡常異曦 朱冠對婉辭』條目。
﹝朱耶﹞◎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三官大帝‧聖訓‧注〉
……唐時西突厥部族族名,世居沙陀,後歸唐。族人以朱邪為複姓。唐德宗時朱邪赤心以功賜姓李,名國昌。五代後唐莊宗李存勗即其後。《宋‧沉括‧夢溪筆談•藝文二》:「自朱耶之狼狽,致赤子之流離。」亦作「朱邪」、「沙陀」。
﹝朱殷﹞◎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純陽帝君‧聖訓‧注〉
……赤黑色。《左傳‧成公二年》:「張侯曰:『自始合,而矢貫余手及肘,余折以禦,左輪朱殷,豈敢言病。』」《杜預‧注》:「朱,血色,血色久則殷。」《唐‧李華‧吊古戰場文》:「荼毒生民,萬里朱殷。」
﹝朱紘﹞◎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大成至聖‧聖訓‧注〉
……紅色的帽帶。《禮記‧雜記下》:「管仲鏤簋而朱紘,旅樹而反坫,山節而藻梲,賢大夫也。」
﹝朱買臣﹞◎七十一年一月二十八日〈亡靈結緣‧靜修院‧辦事專員‧劉元英〉
……字翁子,西漢會稽吳人。朱買臣貧賤時,其妻因不堪貧窮而求去,及買臣富貴時又求復合,買臣潑水以喻,其妻羞愧而自殺,「買臣覆水」一語,即比喻離異夫妻很難復合。買臣官至丞相長史,因與張湯相傾軋,遭誅殺。《歧路燈‧第七十回》:「今日無意忽逢,雖不能有相如解渴之情,卻悵然有買臣覆水之悲。」亦作「買臣覆水」。見『買臣』條目。
﹝朱華﹞◎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荷花。古人稱荷花為「朱華」,三國時大詩人曹植有寫鄴都的名句:「秋蘭被長坂,朱華冒綠池」,描寫香草繁茂、荷花盛開的景象。《唐‧王勃‧滕王閣序》:「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
﹝朱閣﹞◎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純陽帝君‧聖訓‧注〉
……紅色的樓閣。一般指婦女的閨閣。《宋‧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詞》:「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朱輪﹞◎八十二年六月十五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紅色的車輪。指顯貴者所乘的車。《文選‧陸機‧贈馮文羆遷斥丘令詩》:「居陪華幄,出從朱輪。」《宋‧歐陽修‧采桑子‧平生為愛西湖好詞》:「平生為愛西湖好,來擁朱輪,富貴浮雲,俯仰流年二十春。」
﹝朱輪華轂﹞◎八十二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紅色的車輪,彩繪的車轂。指古代貴族高官所乘坐的車子。《史記‧卷八十九‧張耳陳餘傳》:「令范陽令乘朱輪華轂,使驅馳燕趙郊。」《文選‧丘遲‧與陳伯之書》:「朱輪華轂,擁旄萬里,何其壯也!」轂,借指車。《文選‧丘遲‧與陳伯之書》:「朱輪華轂,擁旄萬里,何其壯也!」音 ㄍㄨˇ 。
﹝朱樓畫棟﹞◎六十三年一月十九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亦作「畫閣朱樓」。彩繪華麗的紅漆閣樓。形容富貴人家華美精巧的屋宇。
﹝朱顏﹞◎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雲悟茂猛‧聖訓‧注〉
……泛指年輕的容貌。《南唐‧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詞》:「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全】
﹝全生﹞◎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保全生命。《唐‧盧綸‧代員將軍罷戰後歸舊裏贈朔北故人詩》:「結髮事疆埸,全生俱到鄉。」《宋‧梅堯臣‧故原有戰卒死而復蘇來說當時事詩》:「縱橫屍暴積,萬殞少全生。」
﹝全身﹞◎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保全身體、性命。《詩經‧王風‧君子陽陽‧序》:「君子遭亂,相招為祿仕,全身遠害而已。」《文選‧袁宏‧三國名臣序贊》:「仁義所以全身,亦所以亡身。」
﹝全身由直﹞◎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
……保全生命可由正直之道取得。《文選‧袁宏‧三國名臣序贊》:「全身由直,跡洿必偽。處死匪難,理存則易。」
﹝全身舍利﹞◎六十六年六月十五日〈道德天尊‧聖訓‧注〉
……見『舍利』條目。
﹝全其天﹞◎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保全自然的景象。
﹝全性﹞◎七十年八月十五日〈南海古佛‧聖訓‧注〉
……保全天性。《淮南子‧覽冥》:「夫全性保真,不虧其身。」《漢書‧卷六十七‧楊王孫等傳‧贊曰》:「梅福之辭,合於大雅雖無老成,尚有典刑;殷鑒不遠,夏后所聞。遂從所好,全性市門。」
﹝全師而還﹞◎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純陽帝君‧聖訓‧注〉
……謂保全軍隊,使無損傷。《後漢書‧董卓傳》:「時眾軍敗退,唯卓全師而還。」《唐‧李華‧弔古戰場文》:「既城朔方,全師而還。」
﹝全掛子﹞◎六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全部、全副。
﹝全憑方寸吐納生﹞◎七十一年三月十五日〈南海古佛〉
……本句繼前句「人生來去本無影」之續義;一口氣的存在,才有生命的延續;有生命的延續,才有肉身證法的可能性;殊不觀「身作慈航,心如明鏡」的譬喻,沒有了肉身,修行都談不上,哪來的慈航與明鏡的解證呢!只有肉身存在的一天,才有證得佛法身的一天,所以修行是二六時中的事,甚至於一念之間,一呼一吸之間,一剎那之間,都不離修行。南海古佛在本句中用了「方寸」、「吐納」兩個修行層面來切入;「方寸」,比喻的是心,此心非肉身有形有象的心,而是心念;「吐納」,比喻的是氣息,一呼一吸,一進一出,一來一去,這都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被疏忽且最常被忽略的生存現象,試問有誰每天盯著自己的心念或呼吸在生活著?然而人們往往最容易忽略的,就是平常生活中最平常的事,而修行一事,就是在平凡生活中落實最平凡的事。所以道家常以吐納、出玄入牝來形容修行次第,其實修行本乎自然而行,稟承自性本佛俱皆圓滿而自足,不必假借外力,強行攀緣或斷惑,本無生滅緣相,本無惑亂纏迷,一執一著,即迷即惑,從一心一念,一呼一吸中去領會那本自具足的清靜本性。
﹝全軀﹞◎六十六年六月十五日〈至聖先師‧聖訓‧注〉
……保全身體。《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今舉事一不當,而全軀保妻子之臣隨而媒孽其短。」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