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利】

﹝利子﹞◎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見『木驢』條目。      

﹝利用﹞◎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有利於百姓之用。《書經‧大禹謨》:「正德、利用、厚生、惟和。」

﹝利市三倍﹞◎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四配十哲‧聖訓‧注〉

……語本《易經•說卦》:「為近利,市三倍。」形容獲利極多。《文明小史•第四十二回》:「你也去買,我也去買,真正應接不暇,利市三倍。」

﹝利他﹞◎八十二年六月十五日〈一陽帝君〉

……為四攝法之一。即嘉惠他人之行。對行自利之聲聞、緣覺二乘而言,菩薩乘最主要之特色即在度化多人之利他行。利他有「他利」與「利他」兩種不同之深義。《淨土論》:「菩薩如是修五門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往生論註‧卷下》釋之:「修五門行,以自利利他成就故,然覈求其本,阿彌陀如來為增上緣。他利之與利他,談有左右,若自佛而言,宜言利他;自眾生而言,宜言他利。」蓋淨土論中所說五功德門之前四門,旨在揭示眾生之自利法門,屬於「入」功德;第五門則揭示利他之法門,即眾生既已往生淨土,更宜迴入娑婆世界,度化苦惱眾生,此乃利他之行成就,屬於「出」功德。

﹝利他深廣信樂﹞◎八十二年六月十五日〈一陽帝君〉

……謂入深廣心,以菩薩度化眾生之利他行〈別於聲聞、緣覺之自利〉,為愛樂奉行之意。深廣是利益眾生故,信樂是求一切智故。語出《大無量壽經》:「言淨言者,則利他深廣信心也。」

﹝利行攝﹞◎八十二年六月十五日〈一陽帝君‧聖訓‧注〉

……見『四攝法』條目。

﹝利者人欲﹞◎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萬仙菩薩〉

……見『患者人畏  利者人欲  同有畏心  其勢必合  同有欲心  其勢必爭』條目。

﹝利病﹞◎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優劣。《三國魏‧曹植‧與楊德祖書》:「劉季緒才不能逮於作者,而好詆訶文章,掎摭利病。」

﹝利時為秋  知覺感應  聽行為金  肅殺釀災﹞◎七十三年三月十五日〈明明上帝〉

……以利比喻為秋季,以秋意之肅然淒涼喻人生無常,大地也會因秋意之濃郁,而呈現萬物蕭條之象,因此在這一階段的天下萬物,皆能由其知覺而感應秋意之氛圍不同,有悽愴黯然之傷感;在五行之中,這個階段屬金,金有金戈戰鳴之意,有利器之殺意;在人的方面則喻之為「聽」,所謂聽者,就是等候之意,等的就是肅殺蕭瑟之氣。古時候處決人犯均以秋冬交接之際執行,就是取其肅殺之氣。喻在這個階段要有秋收的心裏準備,言行舉止要多加小心謹慎。上帝以本句話之意,帶來了警示之語,喻天然聖道之修行,絕非順遂,真道真考真磨煉,道無魔不彰,道心不堅定者,或藉入道修行之名,進而謀取私利者,或毀滅綱常倫理者,不要以為「上天」只有柳岸花明,百花齊放,慈悲救難,歌功頌德的一面,也有肅穆的殺氣於敗道敗德者。所以南海古佛說過:「莫將無言當慈悲」;無言雖是慈悲,但也有金剛之怒,事事心機巧的人請速懺悔前愆,不然天律無情,心雷將摧殘你一輩子!聽,等候、等待之意。《明‧徐渭‧雌木蘭‧第二齣》:「念其勞役多年,令馳還鄉,休息三月,仍聽取用。」

﹝利欲﹞◎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南海古佛‧聖訓‧注〉

……見『利慾』條目。

﹝利鈍﹞◎七十一年三月十五日〈諸天神聖‧聖訓‧注〉

……敏捷與遲鈍。《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文章》:「學問有利鈍,文章有巧拙。」

﹝利慾﹞◎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南海古佛‧聖訓‧注〉

……私利及貪慾。或作「利欲」。

﹝利鎖名牽﹞◎六十三年一月十九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見『利鎖名韁』條目。

﹝利鎖名韁﹞◎六十三年一月十九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常作「名韁利鎖」。羈縛於名利場中。《宋‧柳永‧夏雲峰‧宴堂深詞》:「醉鄉歸處須盡興,滿酌高吟。向此免,名韁利鎖,虛費光陰。」或作「名韁利索」、「利韁名鎖」、「利鎖名牽」。

﹝利鏃﹞◎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純陽帝君‧聖訓‧注〉

……鋒銳的箭頭。利,鋒銳。如:「銳利」、「鋒利」。《孟子‧公孫丑下》:「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鏃,箭頭。《唐‧李華‧弔古戰場文》:「利鏃穿骨,驚沙入面。」《新唐書‧卷二一九‧北狄傳‧黑水靺鞨傳》:「其矢石鏃,長二寸,蓋楛砮遺法。」音 ㄗㄨˊ

﹝利韁名鎖﹞◎六十三年一月十九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見『利鎖名韁』條目。

【作】

﹝作人﹞◎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八仙‧聖訓‧注〉

……《詩經•大雅•棫樸》:「周王壽考,遐不作人。」《孔穎達‧疏》:「作人者,變舊造新之辭。」後因稱任用和造就人才為「作人」。《明‧張居正‧賀朱鎮山重膺殊恩序》:「君上所以命官作人,與臣子所以表樹勳烈者,匪忠孝盍繇哉?」《明•錢謙益‧尚寶司少卿袁可立授奉直大夫制》:「我皇祖化成久道,遐不作人。摧挫有時,扶養無已。」《清‧魏源‧默觚下•治篇九》:「造士之作人也密,求賢之作人也神。」

﹝作吏﹞◎六十八年九月二十九日〈亡靈結緣‧修道院‧高等亡靈‧孫富〉

……入仕。《三國‧魏‧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遊山澤,觀魚鳥,心甚樂之,一行作吏,此事便廢。」

﹝作惡必滅﹞◎七十三年三月十五日〈萬仙菩薩〉

……見『行善必昌  行善不昌  必有餘殃  殃盡即昌  作惡必滅  作惡不滅  必有餘德  德盡必滅』條目。

﹝作惡天難赦  行善自無窮﹞◎六十九年正月三十日〈慈厚散仙  賴九虎〉

……惡行,哪怕只是一念之間的惡,上天都知道的一清二楚;人的心念,千萬不要去對抗天地間的正氣,天地宇宙運行之能量,何其浩瀚無涯;而人的能量有多少?天可以造成海嘯,一死數十萬人;地可以造成地震,一死也是好幾十萬人。所以說,人不能去逆天而行,該守綱紀的本份,就該好好的去做;該助道了愿的,就該好好的去做。上天可以讓你求得至道的寶貴,當然也可以隨時將你求得的至道收回。千萬不要以為求了道,就能成仙成佛了,還早的呢!求了至道而不修,上天就把你從天道中開除,畢竟鍾鼎山林人各有志要下地獄寧願再沉溺於輪迴之苦海任誰也幫不了你。人可以欺騙自己,瞞騙別人,卻逃不過天眼的正視。所以說:抬頭三尺有神明,勸人莫做皺眉事。月慧菩薩於民國五十八年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於天建佛壇臨壇訓諭;「萬善由心生,萬惡由生滅,心有善念,雖善未行是大善;心存惡念,惡雖未作是大惡;心念一動,心猿亂動;其心無主,則墜深潭。」善行,不嫌多,從一念之善開始,念念為善,自然於日常生活當中,就能將這種念念為善之心,發揮出來;不用強求,沒有刻意,德風動草,德行是跟隨著善念而來,善念愈多,德行自然而然就會跟著多起來,而且沒有限制。人生不過百年,百年當中,你可以只積一小小德,也可以積累萬萬德,選擇權在於你。不過,一小小德,恐怕連償還前世的罪愆惡債都不夠,而萬萬德卻可以直昇理天當仙佛,試想一下,哪一種德比較划算?

﹝作態﹞◎七十七年八月十五日〈關聖帝君‧聖訓‧注〉

……故作某種姿態。《後漢書‧卷八十四‧列女傳‧曹世叔妻傳》:「入則亂髮壞形,出則窈窕作態。」《聊齋志異‧卷二‧俠女》:「亦煩寄告:假惺惺勿作態;不然我將遍播揚。」

﹝作樂﹞◎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一陽帝君‧聖訓‧注〉

……制定樂律。《禮記‧明堂位》:「六年,朝諸侯於明堂,制禮作樂。」

﹝作範﹞◎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作為規範。《文選•袁宏•三國名臣序贊》:「若夫出處有道,名體不滯,風軌德音,為世作範,不可廢也。」

﹝作戲﹞◎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八仙‧聖訓‧注〉

……開玩笑。《西遊記‧第十回》:「此言不可作戲!如是明日有雨,依你斷的時辰數目,我送課金五十兩奉謝。」《紅樓夢‧第六十二回》:「寶玉想了一想,便知是寶釵作戲。」

﹝作禮﹞◎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行禮。《西遊記‧第二十六回》:「菩薩纔住了祥雲,先與鎮元子陪了話,後與三星作禮。」《初刻拍案驚奇‧卷四》:「十一娘與二女童作禮而還,自到石室中去宿了。」

﹝作孽﹞◎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西方教主‧聖訓‧注〉

……做惡而招禍殃。《書經‧太甲》:「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紅樓夢‧第六十回》:「雷公老爺也有眼睛,怎不打這作孽的!」

【形】

﹝形役﹞◎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南海古佛‧聖訓‧注〉

……謂為形骸所拘束、役使。猶言被功名利祿所牽制、支配。《晉‧陶潛‧歸去來辭》:「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宋‧劉敞‧睡起詩》:「有生滯形役,萬物安靜便。」《清‧朱鶴齡‧春日郊行同趙徐二子詩:「營營欲何為,形役滋煩懣。」

﹝形容﹞◎七十七年八月十五日〈天然古佛〉

……容顏、容貌。《管子‧內業》:「全心在中,不可蔽匿,和於形容,見於膚色。」《儒林外史‧第三十九回》:「頭戴孝巾,身穿白布衣服,腳下芒鞋,形容悲戚,眼下許多淚痕。」

﹝形容枯槁﹞◎六十三年九月二十七日〈慈剛散仙  邱洪寬‧聖訓‧注〉

……外貌乾瘦,神情憔悴。《戰國策‧秦策一》:「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狀有歸色。」

﹝形神﹞◎六十九年三月十五日〈諸天神聖〉

……形骸與精神。《史記‧太史公自序》:「凡人所生者神也,所託者形也。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敝,形神離則死。」《唐‧吳融‧谷口寓居偶題詩》:「不能塵土爭閒事,且放形神學散仙。」《明‧張居正‧答督撫吳環洲言敬事後食之義》:「僕以菲薄,待罪政府,每日戴星而入,朝不遑食,夕不遑息,形神俱瘁,心力並竭,於國家豈無尺寸效?」

﹝形跡﹞◎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道德真君‧聖訓‧注〉

……表露於外的動作舉止。《晉‧陶淵明‧答龐參軍詩》:「情通萬里外,形跡滯江山。」《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七》:「既有了這些形跡,事不難查,且自寬心。」亦作「形蹤」。

﹝形影﹞◎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天然古佛〉

……形體與影子。《文選‧傳毅‧舞賦》:「顧形影自整裝,順微風揮若芳。」《文選‧曹植‧雜詩六首之一》:「形影忽不見,翩翩傷我心。」

﹝形骸﹞◎七十一年三月十五日〈南海古佛‧聖訓‧注〉

……身體。《儒林外史‧第三十回》:「這事要相遇于心腹之間,相感於形骸之外,方是天下第一等人。」

﹝形器﹞◎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 

……物質,物體。是物質世界的代稱,與精神相對。《晉‧葛洪‧抱樸子•廣譬》:「澄精神於玄一者,則形器可忘。」《宋‧薛季宣‧答陳同甫書》:「且道非器可名,然不遠物,則常存乎形器之內。」

﹝形瘵﹞◎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金童玉女‧聖訓‧注〉

……體弱病纏。瘵,疾病。《爾雅‧釋詁下》:「瘵,病也。」《唐‧李白‧為吳王謝責赴行在遲滯表》:「年過耳順,風瘵日加。」瘵,音 ㄓㄞˋ

﹝形檢﹞◎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

……儀容整飭。《文選•袁宏‧三國名臣序贊》:「元歎穆遠,神和形檢,如彼白珪,質無塵玷。」《劉良‧注》:「檢,整也。言其志思美遠,神理清和,形貌嚴整,珪玉無玷缺也。」

﹝形蹤﹞◎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道德真君〉

……蹤跡、行蹤。《兒女英雄傳‧第二五回》:「原來他老夫妻看准姑娘的性情純正,心地光明,雖是埋沒風塵,倒像形蹤詭秘,其實信得及他這朵妙法蓮花出污泥而不染。」亦作「形跡」。

【坐】

﹝坐山看虎鬥﹞◎六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見『坐山觀虎鬥』條目。

﹝坐山觀虎鬥﹞◎六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比喻不介入別人爭鬥,袖手旁觀,以便從中得利。《紅樓夢‧第六十九回》:「鳳姐雖恨秋桐,且喜借他先可發脫二姐,自己且抽頭。用借劍殺人之法,坐山觀虎鬥,等秋桐殺了尤二姐,自己再殺秋桐。」或作「坐山看虎鬥」。

﹝坐井觀天﹞◎六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三天主考〉

……坐在井底看天。語本《唐‧韓愈‧原道》:「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比喻眼界狹小,所見有限。《西遊記‧第十六回》:「我弟子虛度一生,山門也不曾出去,誠所謂『坐井觀天』,樗朽之輩。」《警世通言‧卷二十一‧趙太祖千里送京娘》:「愚妹是女流之輩,坐井觀天,望乞恩人恕罪則個。」

﹝坐不垂堂﹞◎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西方教主‧聖訓‧注〉

……不坐近堂邊,恐檐瓦墮而受傷。形容謹慎保身。《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臣聞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百金之子不騎衡。」《漢書‧卷五十七‧司馬相如傳下》:「禍固多藏於隱微而發于人之所忽者也。故鄙諺曰:『家絫千金,坐不垂堂。』」

﹝坐而論之,不如起而行之﹞◎六十三年閏四月五日〈三天主考〉

……為「坐而論道」之意。本指大臣隨侍帝王講論政事。《周禮‧冬官‧考工記》:「坐而論道,謂之王公;作而行之,謂之士大夫。」《抱朴子‧內篇‧明本》:「又坐而論道,謂之三公。國之有道,貧賤者恥焉。」後指空談大道理而不實踐。《晉書‧卷五十五‧夏侯湛傳》:「卿士常伯,被朱佩紫,耀金帶白,坐而論道者,又充路盈寢,黃幄玉階之內,飽其尺牘矣。」

﹝坐而論道﹞◎六十三年閏四月五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本指大臣隨侍帝王講論政事。《周禮‧冬官‧考工記》:「坐而論道,謂之王公;作而行之,謂之士大夫。」《抱朴子‧內篇‧明本》:「又坐而論道,謂之三公。國之有道,貧賤者恥焉。」後指空談大道理而不實踐。《晉書‧卷五十五‧夏侯湛傳》:「卿士常伯,被朱佩紫,耀金帶白,坐而論道者,又充路盈寢,黃幄玉階之內,飽其尺牘矣。」見『坐而論之,不如起而行之』條目。

﹝坐忘﹞◎七十三年三月十五日〈一陽帝君‧聖訓‧注〉

……語出《莊子‧大宗師》:「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指靜坐時,物我兩忘,與道冥合。

﹝坐花﹞◎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諸天神聖‧聖訓‧注〉

……坐在花間。《唐‧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明‧何景明‧李公墓誌銘》:「其後人人乃得自緩,不至蹈害,郡則大治。守日與寮寀張宴會,坐花行酒,吹笙竽。」《清‧許光治‧江上風月譜•題桐陰小影圖曲》:「但抬手邀明月清秋坐花,更科頭趁涼風溽暑評茶。」

﹝坐隅﹞◎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詩仙李白‧聖訓‧注〉

……座位旁邊。《漢‧賈誼‧鵩鳥賦》:「單閼之歲兮,四月孟夏,庚子日斜兮,鵩集予舍,止於坐隅兮,貌甚閒暇。」《唐‧杜甫‧北風詩》:「隱幾看帆席,雲山湧坐隅。」《宋‧蘇軾‧鶴歎詩》:「園中有鶴馴可呼,我欲呼之立坐隅。」《明‧沉德符‧野獲編‧督撫•海忠介撫江南》:「至萬曆丙戌,海再出為南少宰,何以部郎謁海,而置其榻於坐隅。」

﹝坐談﹞◎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諸天神聖‧聖訓‧注〉

……猶空談。《後漢書‧公孫述傳》:「不亟乘時與之分功,而坐談武王之說,是效隗囂欲為西伯也。」《南朝齊‧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之二》:「若閑冗畢棄,則橫議無已;冕笏不澄,則坐談彌積。」《宋‧朱熹‧答吳德夫書》:「承喻仁字之說,足見用力之深,熹意不欲如此坐談。」

【扶】

﹝扶老﹞◎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南極壽星〉

……扶,扶竹,一種竹子。因扶竹適做枴杖,故稱杖為「扶老」。《文選‧陶淵明‧歸去來辭》:「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

﹝扶老拂塵白鶴蒞  晤言一室暗欣喜﹞◎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南極壽星〉

……手拿著拐杖,騎著白鶴來到了人間參加祝賀上帝的大典;在這與天同慶,如此神人共歡而吉祥的日子裡,能與諸君在此相見並對談於一室之內,讓我〈南極仙翁〉感到無比的欣慰與高興。這一段詩是仙佛當下的心情寫照,因大典的盛事而蒞臨慶賀,再看到滿屋滿室都是誠心修行的賢人君子,所以用「欣喜」一詞,表達內心的感佩與感動,至於為何用「暗」字則另有玄外之音,主要是作為下一段冠詩「春秋鼎盛凌雲志,行義未愆貫日譽」伏筆之用。「晤言一室」,語出《晉‧王羲之‧蘭亭集序》:「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

﹝扶危定傾﹞◎六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見『扶顛定傾』條目。

﹝扶危翼傾﹞◎六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見『扶顛定傾』條目。

﹝扶顛定傾﹞◎六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明明上帝〉

……亦作「扶危定傾」。匡救危急傾覆中的國勢或隳敗的世風。《周書‧卷十七‧梁禦傳》:「宇文夏州英姿不世,算略無方,方欲扶危定傾,匡復京洛。」《孽海花‧第二十七回》:「但我為扶危定傾起見,決不學京朝名流。」亦作「扶危翼傾」。

﹝扶桑﹞◎六十六年六月十五日〈諸天神聖‧聖訓‧注〉

……古代相傳東海外有神木叫扶桑,是日出的地方。《楚辭‧屈原‧離騷》:「飲余馬於咸池兮,總余轡乎扶桑。」後為『太陽』的代稱。《晉‧陶淵明‧閒情賦》:「悲扶桑之舒光,奄滅景而藏明。」

﹝扶疏﹞◎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枝葉繁茂四布的樣子。《漢書•卷三十六•楚元王劉交傳》:「其梓柱生枝葉,扶疏上出屋。」《漢•枚乘•七發》:「中鬱結之輪菌,根扶疏以分離。」

﹝扶國昌家賀闕庭﹞◎八十二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

……宏揚天道,使之四方廣化,臻於八極之表,即能扶助國家社稷與家園之平安昌盛。《北齊書紀‧卷四》:「入統機衡,風猷弘遠,及大承世業,扶國昌家,相德日躋,霸風愈邈。」

﹝扶策﹞◎六十三年三月二十九日〈亡靈結緣‧明明上帝駕前侍御者‧張肴〉

……由旁人攙扶著走。《元‧關漢卿‧蝴蝶夢‧第四折》:「我與你荒解下麻繩,急鬆開衣帶,您急忙向前來扶策。」

﹝扶搖﹞◎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自下向上的暴風。《唐‧王勃‧滕王閣序》:「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

﹝扶輦下除﹞◎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諸天神聖‧聖訓‧注〉

……扶著皇帝的車駕下殿階。《漢書‧卷五十四‧蘇建傳》:「李陵謂武曰:『前長君為奉車,從至雍棫陽宮,扶輦下除。』」

﹝扶輿﹞◎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盤旋而上。《唐‧韓愈‧送廖道士序》:「氣之所窮,盛而不過,必蜿蟺扶輿,磅礴而鬱積。」

﹝扶櫬﹞◎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諸葛武侯‧聖訓‧注〉

……猶扶柩。《唐‧杜甫‧別蔡十四著作詩》:「主人薨城府,扶櫬歸咸秦。」《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青娥》:「汝父子扶櫬歸窆,兒已成立,宜即留守廬墓。」

 

…………〈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昊子 的頭像
    昊子

    一貫道盤萬八年

    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