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老天有眼﹞◎六十三年九月二十七日〈慈剛散仙  邱洪寬‧聖訓‧注〉

……見『天有眼』條目。

﹝老死牖下﹞◎六十三年一月十九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語本《儀禮‧士喪禮「幠用斂衾」句下鄭玄‧注》:「疾時處北牖下,死而遷之當牖下。」即老死家中,安享天年的意思。《明史‧卷二三五‧鄒維璉傳》:「我朝王振、曹吉祥、劉瑾亦嘗寵之群臣之上。有一人老死牖下,獲保富貴哉?」

﹝老而益壯﹞◎六十九年三月十五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見『老當益壯』條目。

﹝老成﹞◎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八仙‧聖訓‧注〉

……閱歷多而練達世事的人。《元‧喬吉‧金錢記‧第一折》:「明日起,駕一輛細車兒,著梅香相伴,叫兩個老成伴當,伏侍你去。」

﹝老臣﹞◎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年老的臣子。《唐•杜甫•蜀相詩》:「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儒林外史•第一回》:「王冕接過來看,纔曉得危素歸降之後,妄自尊大,在太祖面前自稱老臣。」

﹝老身﹞◎六十九年正月三十日〈南海古佛‧聖訓‧注〉

……老婦人的自稱。《宋史‧卷四七一‧姦臣傳一‧章惇傳》:「皇太后曰:『老身無子。』」《水滸傳‧第二十一回》:「今晚老身有緣得見押司,同走一遭去。」

﹝老兔寒蟾﹞◎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月慧菩薩〉

……老兔,形容年歲日長。寒蟾,形容不得志。李賀因父罪之連坐,而不得應進士之階,只能以詩詞紓發心志。兔亦不老,蟾亦未寒。兔蟾不過是將之自擬化,以解平生不得志之嚎啼。《大藏經‧宏智禪師廣錄‧卷第九》:「老兔臥寒兮清炯炯明月之窟。……巖壑之間草木之陽春,江湖之上風煙之精神,髮鬚野雪眉目秋津,淵默入寒蟾之窟。」

﹝老兔寒蟾九碧煜﹞◎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月慧菩薩〉

……世人迷濛於縱慾妄行,毫不珍惜著年歲日長之失;或不如意、不順遂於世俗凡塵之名利富貴;凡此種種,何不學玉有九德之明,非經琢磨雕飾,難現其曠世之光。仙佛隱喻,每一個眾生都是未琢磨雕飾之玉,經刮垢磨光,淬鍊鍛造後,必能顯其玉質之粹,必是世間難得之璞玉。

九碧,謂有九種玉之本質。筆者認為玉有九德,天地化育,曰善;與世無爭,曰謙;隱而未發,曰晦;君子所法,曰學;雕而塑之,曰琢;雜而無染,曰純;光彩奪目,曰耀;婉約守身,曰美;傲世無價,曰高。

﹝老兔寒蟾九碧煜,黃塵清水三山煌,白閭西子滄桑逝,鍾呂韓張走馬彰,鸞佩相逢無紙筆,飛鸞示道教良賢﹞◎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月慧菩薩〉  

……原詩為「老兔寒蟾泣天色,雲樓半開壁斜白。玉輪軋露濕團光,鸞佩相逢桂香陌。黃塵清水三山下,更變千年如走馬。遙望齊州九點煙,一泓海水盃中瀉。」《唐‧李賀》所作。原意是作者在夢裡所見的景象,醒後發抒所寫下的。喻謂「在夢中神遊於天地之間,親眼目睹塵世之渺小與虛幻,並感受到滄海桑田的悲哀與無耐,在奇特的描繪與想像中,可以看到作者的苦悶和迷惘。」

李賀(西元七九零年至八一六年),字長吉,河南昌穀(今宜陽)人。出身於一個沒落的皇室後裔的家庭,少年時才能出眾,以遠大自期,但由於封建禮教的限制,不能應進士試,只作了一個職掌祭祀的九品小官奉禮郎。死時才二十七歲。一生窮困潦倒,家庭生活的貧困,使他所寫的詩,大都是在發泄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與牢騷。

從其詩意境中,更可以看出他的遠大抱負和無情現實之間的尖銳矛盾。他這種悲憤感情,也往往用托古諷今,比物征事的手法,或用非現實的幻想表現出來。尤其是:《金銅仙人辭漢歌》:「茂陵劉郎秋風客,夜聞馬嘶曉無為。畫欄桂樹懸秋香,三十六宮土花碧。魏官牽車走千里,東關酸風射眸子。空將漢月出宮門,憶君清淚如鉛水。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攜盤獨出月荒涼,渭城已遠波聲小。」對不重視人才的現實發出悲憤的控訴,出人意表的想像,精彩絕豔的語言,使這篇詩充滿了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天若有情天亦老」,憤慨於現實的無情,已經成為歷代傳誦的警句了。

李賀是一個很富於創造性的詩人。他在短促的生命中,為詩歌開闢了一個新的天地。他繼承了《楚辭九歌、南朝樂府神弦歌》的傳統,並受到李白「浪漫主義精神」的直接啟發,也受到韓愈「陳言務去」精神的影響,在詩歌的形象、意境、比喻、辭語上,都不屑蹈襲前人。他為了作詩,的確是嘔盡心血:他用「羲和敲日玻璃聲」來描寫太陽;用「向前敲瘦骨,猶自帶銅聲」來形容駿馬。他正是用這樣的奇特的想象、濃重的色彩、富於象徵性的語言來表現他「哀憤孤激之思」,使他的詩歌形成一種奇崛幽峭、儂麗淒清的浪漫主義風格。在中唐詩壇、乃至整個詩歌史上,他都可以說是異軍突起、獨樹一幟的天才詩人。他的詩在文學史上也有一定的影響。晚唐的『杜牧』、『李商隱』、『溫庭筠』的詩,都或在意境、或在手法、或在語言上受過他的影響。

﹝老眊﹞◎六十三年九月二十七日〈慈剛散仙  邱洪寬‧聖訓‧注〉

……人年紀已老。或作「老耄」、「老旄」。眊,音 ㄇㄠˋ。老人之意。

﹝老耄﹞◎六十三年九月二十七日〈慈剛散仙  邱洪寬‧聖訓‧注〉

……見『老眊』條目。

﹝老旄﹞◎六十三年九月二十七日〈慈剛散仙  邱洪寬‧聖訓‧注〉

……見『老眊』條目。

﹝老聃﹞◎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五教聖人‧聖訓‧注〉

……見『老子』條目。

﹝老殘﹞◎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太白仙君‧聖訓‧注〉

……清代劉鶚老殘遊記中的人物。姓鐵,名英,號補殘。因受人器重,故被稱為「老殘」。以行走江湖,替人治病為業。為作者劉鶚本人的化身。

﹝老殘遊記﹞◎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太白仙君‧聖訓‧注〉

……書名。清末劉鶚撰,共二十回,為章回小說。借書中人物「老殘」的遊歷,抒發作者對當時政治、社會的批判。為我國著名的諷刺小說。

﹝老當益壯﹞◎六十九年三月十五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語出《後漢書‧卷二十四‧馬援傳》:「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指年紀雖大而志氣更加豪壯。或作「老而益壯」。

﹝老態龍鍾﹞◎六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三天主考〉

……形容年老體衰,行動遲緩不靈活。《宋‧陸游‧聽雨詩》:「老態龍鍾疾未平,更堪俗事敗幽情。」亦作「老邁龍鍾」。

﹝老邁﹞◎六十三年一月十九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年老體能衰弱。《三國演義‧第九回》:「然允老邁無能之輩,不足為道。」《紅樓夢‧第七回》:「家父又年紀老邁,殘疾在身。」

﹝老邁龍鍾﹞◎六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見『老態龍鍾』條目。 

﹝老蠹﹞◎八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十八羅漢  率四大天王‧聖訓‧注〉 

……慣竊慣賊。老,熟練、經驗豐富。如:「老手」﹑「老練」﹑「老江湖」。蠹,從中敗損或侵耗財物的人。《左傳‧襄公二十七年》:「兵民之殘也,財用之蠹。」《商君書‧修權》:「秩官之吏,隱下以漁百姓,此民之蠹也。」

【死】

﹝死生為大﹞◎六十六年三月十五日〈雲寶二童〉

……人之一世,最重大且最嚴肅之事,莫過於『生死』一事。人們皆可以選擇自己所要的生存與生活的方式,有的人選擇作姦犯科,或為名、為利、為權、為勢、而不顧仁義道德或強取騙拐;也有的人選擇安貧樂道、安份守己、重三綱、行五常、入則孝,出則悌。也許在世間,榮華富貴與財堆如山者,可以得名得利,受人尊崇、受人仰慕,受人膜拜。但榮華富貴是福報,而與德行之修為無關,且榮華富貴是一切因果業報的源流,容易造業,容易墮落。所以有福報者,更應該惜福積德。所以人可以選擇自己要生活下去的方式,但卻不能選擇死亡的時刻,當然自殺者例外。俗諺有云:「不知是明日先來,還是無常先到。」誠斯其言矣。語出《莊子‧德充符》:「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與之變,雖天地覆墮,亦將不與之遺,審乎无假,而不與物遷,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

﹝死而不悔﹞◎六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見『死而無怨』條目。

﹝死而無怨﹞◎六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即使死了也不怨恨後悔。《元‧楊梓‧霍光鬼諫‧第一折》:「與皇家,出氣力,使殺我也死而無怨。」《三國演義‧第四十六回》:「吾自有公道斬之,教他死而無怨。」亦作「死而不悔」、「死而無悔」。

﹝死而無悔﹞◎六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見『死而無怨』條目。

﹝死灰槁木﹞◎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金童玉女‧聖訓‧注〉

……比喻枯槁而毫無生機的樣子。《西遊記‧第五十五回》:「一個似軟玉溫香,一個如死灰槁木。」

﹝死守﹞◎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諸天神聖‧聖訓‧注〉

……拚死防守。《唐‧韓愈‧張中丞傳後序》:「外無待而猶死守,人相食且盡,雖愚人亦能數日而知死處矣!」《三國演義‧第十一回》:「其鄄城、東阿、范縣三處,賴荀彧、程昱二人設計相連,死守城郭。」

﹝死守善道﹞◎六十九年三月十五日〈關聖帝君‧聖訓‧注〉

……見『善道』條目。

﹝死有重於泰山,輕於鴻毛﹞◎六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明明上帝〉

……(諺語)死亡的意義不同,可如泰山般重要非凡,也可如鴻毛一樣微不足道。如:「死有重於泰山,輕於鴻毛,如為情所困而自殺與慷慨赴義以就死,何者有意義呢?」

﹝死有餘辜﹞◎六十九年三月十五日〈四大菩薩‧聖訓‧注〉

……形容罪惡深重,死都不能抵罪。《漢書‧卷五十一‧路溫舒傳》:「蓋奏當之成,雖咎繇聽之,猶以為死有餘辜。」《宋‧無名氏‧李師師外傳》:「使不潔之名,上累至尊,此則死有餘辜耳。」亦作「死有餘僇」、「死有餘罪」。

﹝死有餘僇﹞◎六十九年三月十五日〈四大菩薩‧聖訓‧注〉

……見『死有餘辜』條目。

﹝死有餘罪﹞◎六十九年三月十五日〈四大菩薩‧聖訓‧注〉

……見『死有餘辜』條目。

﹝死事﹞◎六十三年九月二十七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為國事而死者。《禮記‧月令》:「立冬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於北郊,還反賞死事,恤孤寡。」《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八》:「今貸與之生足矣,乃加橫恩如此,不知朝廷何以待伏節死事之家。」

﹝死節﹞◎六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為守節而死。《漢書‧卷七十七‧蓋寬饒傳》:「進有憂國之心,退有死節之義。」《三國演義‧第七十九回》:「原來,曹丕以于禁兵敗被擒,不能死節,既降敵而復歸,心鄙其為人。」

﹝死落何存頃刻空成虛  到處逍遙總付天外渺渺﹞◎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雲寶二童〉    

……本兩段是承前面「生緣何在被無情造化,推移事態自悟還須悟了」之續義而來;前面談到「生」,這裡則接著談「死」;「生緣」與「死落」是對舉,是兩個極端,也是人生最大的關卡,筆者在前一段釋義時已經陳述過了;生是如何?死又如何?對於不信因果,甚至將「報應」之說嗤之以鼻的人大有人在,所以不相信「生死」是大關卡的人很多,只知道「生」時的一切享福享樂,完全不理解「死」才是一切「真實諦義」的開始,稍為對佛法或對修行有所認識的人都明白,我們人道是屬於六道輪迴之一,都是經過無數世的的死亡才有成就今世有悟解證道的資糧與慧種,所以每一世、每一次的死亡都關係到是否有善根、善緣、善慧、善德的存在與積累,每一世都留下一點點「善」的果子,十世、百世、千世、萬世下來,就是成就菩薩道的最好資糧,所以在世時,第一先要懂得惜福,第二要懂得感恩;其實今世能有一口飯吃,就是一種福報,錢財不過是錦上添花的事情而已,而富貴卻「絕對是」造罪的淵藪,很可惜世人能明白這個道理的人少之又少,筆者以自己為例,每吃一口飯,都是在感恩:感恩父母的生我、養我、育我;感恩老天爺賜我米粒、賜我菜餚、賜我湯水可以養育我這個色身;感恩耕種前賢大德的辛苦;感恩香廚前賢〈或愛妻〉大德的烹煮;所以每一口飯都是細嚼慢嚥,每一口飯都是香噴噴的,有一盤菜,或幾片花瓜,或幾粒花生米,其實都是人間美味;筆者曾親眼見到在四川山裡的修行人,每餐每頓都是清粥加上一盤花生或鹽巴,甚至有些老和尚這樣都吃了二十多年了,至於現代人類講究的什麼名牌包、名錶、名車、鑽戒、豪宅等等,對這些修行者來說,不過是一堆人間垃圾而已。

以這個意境再來對照「雲寶二童」所寫的「死落何存,頃刻空成虛」一語,確是如此;連死後要往何處去都搞不清楚了,怎麼還會有心思在為那些人間垃圾在煩惱呢?怎麼還有時間還在追逐那些虛幻的假相呢?我們看看佛門晚課課誦普賢菩薩的警示偈:「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每日每時的精進都沒時間了,如同頭上都著火了,你怎能不急呢?死後的世界是一個清算業障的世界,在世間的一切所作所為,都將會顯現在眼前,絲毫不爽,生前作惡多端的人,閻羅王會先問你一句話:「你做的這些惡業,你說該怎麼辦?」接著還會說:「先當一百世的狗身來還,夠不夠?」如果是有善行善業的人往生,不只陰差鬼卒對你特別禮遇,連閻羅王都會親自為你端上茗茶供你品嘗,和你寒暄話家常;兩者相較之下,有智慧的世間眾生,是不是應該有所醒悟了!

冠詩後段之「天外渺渺」,正是附和前面諸天神聖所說之:「人間別有天」之意;到處逍遙總付天外渺渺,簡單的說,就是「逍遙走遍天外天」之意,活得瀟灑自在,才有逍遙自在的本事;瀟灑自在,就是仰不愧天,俯不怍地,不只活得光明正大,連死也要走得心安理得。這是一種對「生死大事」的深層意會,是一種對生命昇華能量的展現,今生如果都在做渡化眾生利他的事業,那麼死後的世界將是你在渡化眾生時所顯現對眾生慈悲光芒的世界,而不是黑暗世界,不管你死後到哪裡,所到之處都將會因你慈悲的光芒而熙照四方,這就是慈悲的能量,如果你的慈悲是大慈大悲,或者是無量大慈大悲,或者是不可思議大慈大悲的話,那這光芒所照之處,不只整個天界,整個陰曹地府,整個閻浮世界,乃至整個宇宙,都將因你的不可思議慈悲與不可思議功德而熙照萬方,無遠弗至,因為你就是在做佛所做的事業,所以,你就是佛。如果這個意境能夠契入,這個境界能夠到達,那這個當下的你,就已經是佛了。

※觀【雲寶二童】冠詩後感言:

雲寶二童的冠詩並不難於理解,從一般俗諦的角度來看,就是在闡明「生」與「死」當中的那一道所跨不過的鴻溝;「生」有無情造化的困擾,「死」有萬事成空的哀嘆,這就是世人最悲哀的認知與宿命,當然這也是事實;人生四大苦:「生、老、病、死」,從頭到尾都走了一遍了,哪能不苦?問題是下一世是不是還要再重蹈覆轍,再來走一遍呢?同樣的邏輯,又焉知前世,或無數個累世前,不也是都在面對同樣的問題,同樣的在哀嘆嗎?雖然這一世體認到了這個意境,算是有智慧也有悟性,但仙佛明白點出了一個重點,即是「自悟還須悟了」,有悟境還不夠,還須完全「了悟」才能解決根本問題。當然,道理誰都會講,但要真正地實踐於「了悟」的境界,那又是另一個更高層次境界的問題。「悟」的境界虛無縹緲,高低層次也不是當事人說了算,也許你認為的悟境,體認到的境界,在別人眼中不過是茶餘飯後的點心,可有可無;自己認為是寶,是高人一等的層次,到頭來不過是一般世俗上的知識或學識上的認知與觀點而已,耗盡了一輩子的精進心,或許是因為閉門造車的緣故,也或許是因為眼界與思惟的不夠宏偉與細膩,抑或是局限於慧性的融會貫通,或者是怎麼悟都悟不出那個點以上的味道,跑不出香積味;怎麼談都是圍繞在一個框架裡面,自縛自纏;譬如說談「修行」,談到最後,結果卻把自己給框進「修行」的死胡同裡;談「般若菩提」,談到最後,結果卻把自己給陷入「般若菩提」的名相裡;談「無明」,談到最後,卻不知道自己竟然一直是以「無明」在論「無明」;一輩子的精進,回頭一望,竟然發現自己是站在跑步機上精進,怎麼跑都還在原地轉;談佛法亦然,談天命天道亦然,談玄談妙亦然,談空談無亦然,談因果談因緣亦然,談天堂地獄亦然;不從當下超越當下,一切言語,都是障礙。

雲寶二童冠詩:

生緣何在被無情造化  推移事態自悟還須悟了

死落何存頃刻空成虛  到處逍遙總付天外渺渺

筆者試題一偈以對舉:

生緣藏器若玉摧玄化  身忘兩契自利還須利他

死落名存清流徽德音  息肩在躬獨見世外蕩蕩 

 

…………〈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昊子 的頭像
    昊子

    一貫道盤萬八年

    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