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吞】

﹝吞刀吐火﹞◎七十二年十月十六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一種源於西域的雜技。《晉書‧卷九十四‧隱逸傳‧夏統傳》:「丹珠乃拔刀破舌,吞刀吐火,雲霧杳冥,流光電發。」

﹝吞舟之魚﹞◎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南海古佛‧聖訓‧注〉

……能吞舟的大魚。語出《莊子‧庚桑楚》:「吞舟之魚,碭而失水,則蟻能苦之。」後比喻犯大罪的人。《史記‧卷一二二‧酷吏傳‧序》:「漢興,破觚而為圜,斲雕而為朴,網漏於吞舟之魚,而吏治烝烝,不至於姦,黎民艾安。」 

﹝吞炭﹞◎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諸天神聖‧聖訓‧注〉

……「漆身吞炭」之簡稱。比喻不惜犧牲性命以報效主恩。《唐‧周匡物‧及第後謝座主詩》:「中夜自將形影語,古來吞炭是何人。」

﹝吞炭漆身﹞◎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諸天神聖‧聖訓‧注〉

……比喻不惜犧牲性命以報答主恩。《三國志‧卷二十八‧魏書‧毋丘儉傳‧裴松之‧注》:「斯義苟立,雖焚妻子,吞炭漆身,死而不恨也。」亦作「漆身吞炭」。見『吞炭』條目。

﹝吞聲﹞◎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無聲的悲泣。《唐‧杜甫‧哀江頭詩》:「少陵野老吞聲哭,春日潛行曲江曲。」《三國演義‧第三回》:「帝與王伏至四更,露水又下,腹中飢餒,相抱而哭;又怕人知覺,吞聲草莽之中。」

﹝吞聲忍氣﹞◎七十一年一月二十八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見『忍氣吞聲』條目。

﹝吞聲飲泣﹞◎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萬仙菩薩〉

……不出聲的悲泣著。形容不敢表露痛苦和怨恨。《醒世恆言‧卷二十七‧李玉英獄中訟冤》:「可憐女子家無處伸訴,只好向背後吞聲飲泣!」亦作「飲泣吞聲」。 

﹝吞聲飲泣晤君難  盛筵聚散人生關﹞◎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萬仙菩薩〉

……強忍著哀痛與悲傷,泣訴著與諸位見面之機會卻如此之難;人生最大的關卡,不就是生離死別嗎?如同宴席般,前一刻還是車水馬龍,人聲鼎沸;下一刻卻是曲終人散,各奔西東。

﹝吞聲飲氣﹞◎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金剛祖師‧聖訓‧注〉

……強忍氣憤而不出聲。《北史‧卷八十二‧儒林傳下‧劉炫傳》:「安可齰舌緘脣,吞聲飲氣,惡呻吟之響,忍酸辛之酷哉!」亦作「吞聲忍氣」、「忍氣吞聲」、「氣忍聲吞」、「聲吞氣忍」。

【身】

﹝身行邪術  敗道敗德﹞◎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彌勒祖師〉

……詳閱當天〈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關聖帝君聖訓之《讀訓筆記》,或《一貫道大辭典》之「春秋大義」條目。

﹝身死人手﹞◎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孟子亞聖‧聖訓‧注〉

……都死在人家手里。《文選‧賈誼‧過秦論上》:「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

﹝身光﹞◎七十年八月十五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見『光明』條目。

﹝身光明﹞◎七十年八月十五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見『光明』條目。

﹝身作慈航焉驚濁浪之搖﹞◎七十一年三月十五日〈一陽帝君〉

……能以肉身作為慈航以成就普渡大業者,其肉身即是佛之法身;普渡大業乃不可思議能量,其能量如日之熙照般,能滋育萬物,天地能持續多久,其不可思議能量就能持續多久,此乃具佛果位者方能為之,如未具足清淨心、平等心、大悲心、大願心者,實難為之;試觀地藏菩薩之:「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觀音菩薩之:「聞聲救苦」等悲願,如未具足真實之悲心、願心,何來此撼動世俗人心之能量。仙佛以此「身作慈航」為喻為勉,以自性本佛之本尊佛種,以一切具足圓滿之無量性德,導迷化俗,普渡眾生。後一段之「焉驚濁浪之搖」,似嫌多餘,既能身作慈航,表性德已露,佛根未植而自植,福田未播而自播,於塵世一切之無明、困惑、驚懼等,本無動搖,本不生滅,又何須另言交待。身作慈航既是前因,法身已顯必成佛果,然作詩作詞,講究押韻,藉景述事之際,不免贅言,仙佛以喻以勉,無非希望由喻以入智,繼而反觀自性菩提,深植佛慧,自利他利,普渡大業,不謀而自成也。

﹝身忘兩契絕心塵﹞◎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天然古佛〉

……見『天地幽微造化勻  身忘兩契絕心塵』條目。 

﹝身命﹞◎七十一年三月十五日〈諸天神聖‧聖訓‧注〉

……身家性命。《紅樓夢‧第七十七回》:「偏又娶了個多情美色之妻,見他不顧身命,不知風月,一味死吃酒。」《老殘遊記‧第七回》:「或遇強人,和尚家又不作帶兵器,所以這拳法專為保護身命的。」

﹝身居道場  切勿二心  虛心假意  著形著相  是非不分  最為不端﹞◎七十二年十月十六日〈天然古佛〉

……身居道場之中,不可有其他的念頭,既然已在道場,就該一心為道,至始至終。如若想靠天道賺錢,或想在天道當中謀得權勢或身份地位,以道謀福,或以道謀利;或利用道場養家活口,鳩佔鵲巢,將道場佔為己有,將有心至佛壇參拜修鍊者,趕出道場;或將功德費擅自取用,置產投資謀利;或敲鑼打鼓,自稱仙佛轉世,以暴力對付反對者;或假宏道修道之名,行己之私利,謂眾人所捐之財,皆為己之福祿等等,尤有甚者,曲解聖訓,三天主考所作《感戴曲》之一句『朕甚嘉』,竟可曲解為三天主考要來當我兒子之解義,且將其子之名曰:「朕嘉」。南海古佛說「莫將無言當慈悲」,關聖帝君說:「道門真患害,地獄苦因緣」。此等「事事心機巧,頑性不順天」,且逆親背道之徒,能不畏天律侍候乎!

﹝身為華夏者  應以浩然履﹞◎六十六年六月十五日〈關聖帝君〉

……身為擁有悠久傳統與道德文化的中華民族,當應恪守天理與公義的遵行法則,將浩然正氣予以落實在每一個人的心志上面。

﹝身骨舍利﹞◎六十六年六月十五日〈道德天尊‧聖訓‧注〉

……見『舍利』條目。

﹝身埋黃土魂飄飄  欲到家鄉萬里遙﹞◎七十一年一月二十八日〈亡靈結緣‧靜修院‧辦事員‧黃學秋與辦事專員‧劉月英〉

……小小天懲殘屍散,魂飄野外泣無聲;亡靈之魂無主無去處,只為生前無明擾其靈;身亡魂飄為何因,毀謗罪愆天難容。生死一瞬間,生時道功與德行不精進培植,死了徒喚奈何?生前對天道一知半解,死後才知奧妙至極。這不只是亡靈才有的現象,很多求過道的道親們,也同樣有這種情形。「道真理真天命真」,人人皆可朗朗上口,然而,道真者何?理真者何?天命真者何?孰能一一道清楚、說明白?一叩首再見者,比比皆是;人云亦云,造謠生事,毀謗惡口者,更是不絕於道場之中!筆者不解,修行之本在修心性,在明明德,在至仁,在至知;智慧不開,仁德之道不明,如何離心見性?如何成聖成賢呢?

﹝身退功成﹞◎六十六年六月十五日〈至聖先師‧聖訓‧注〉

……退隱於功成名就之後。《宋‧張君房‧雲笈七籤‧卷五十六‧元氣論》:「人生則陷身,身退功成,遂結嬰,尚未可,何況空廢棄。」亦作「功成身退」、「功遂身退」。

﹝身退功成後世懷﹞◎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太白仙君〉 

……見『前車之鑑明哲保  身退功成後世懷』條目。

﹝身處隴西志萬夫﹞◎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太白仙君〉

……謂身居隴西要塞之地,有「一夫當關,萬夫莫敵」之志向與氣慨。自訴身處「隴西」,乃因「隴西」位處「河西走廊」和「絲綢之路」必經之地。因其地處黃土高原,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有「一夫當關,萬夫莫敵」之勢,因此自古就是一個兵家必爭之地。所以「隴西」是一個關鍵詞,關鍵在於別處或他人所無法取而代之的價值與貢獻。用在俗諦上解釋,可以是社會、國家的中流砥柱,是正面能量可以充分發揮出來的角色與身份。如果以實諦解釋,也可以視為是「萬綠叢中一點紅」的特殊地位或傑出的展現,是光麗綻放時的明曜顯露,是特立獨行的卓然氣魄,有千萬人我獨往的隱喻,甚至可以作為是五濁惡世與大千世界中的一盞明燈,作為引導眾生脫離六道輪迴,超脫三界的關鍵人物,此語有「一語雙關」之妙喻。俗諦與實諦皆是人生正面能量的顯現與發揮,不管怎麼作為,都是對社會、國家、眾生等有益且富於正面能量導向的影響力,是足以鼓勵與讚許的。當然,李白之意也有以身為當代不可或缺之關鍵人物自詡,以此自許也以此自薦,雖說自炫自媒不可取,卻也不甘心雄心壯志就此消沉或埋沒,如李白在《與韓荊州書》中曾言:「白隴西布衣,流落楚漢。十五好劍術,徧干諸侯;三十成文章,歷抵卿相。雖長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皆王公大人,許與氣義。此疇曩心跡,安敢不盡於君侯哉?君侯制作侔神明,德行動天地,筆參造化,學究天人。幸願開張心顏,不以長揖見拒,必若接之以高宴,縱之以清談,請日試萬言,倚馬可待﹗」以及《送衛尉張卿》一詩中陳述自己景況很苦,希望引薦,願為朝廷效勞,可見李白還是對官場不能忘懷,汲汲營營於一官半職,其實這也是好事一樁,如果李白仕途順遂,乃至權傾一時,卻也容易迷失於官場文化當中,今日也就沒有太白仙君〈或星君〉的果位了。本句「身處隴西志萬夫」與下句之「長揖見拒芻蕘哭」皆語出上述《李白‧與韓荊州書》一文。

﹝身陷緇涅﹞◎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明明上帝〉

……身陷於污穢之中,即被不良風氣所感染。《史記‧孔子世家》:「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淄。」《集解》:「孔安國曰:『涅可以染皂者也。言至白者染之於涅中而不黑』。」淄,《論語》作緇。緇涅,音   ㄋ一ㄝˋ

﹝身脩而后家齊﹞◎七十年八月十五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見『欲誠其意  先致其知』條目。

﹝身寄虎吻﹞◎六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身體置於老虎的嘴邊。比喻處境極危險。

﹝身敗名隳﹞◎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事業、地位喪失,名譽毀壞。比喻人澈底的失敗。《兒女英雄傳‧第三十二回》:「否則浪得虛名,畢竟才無足取,甚而至於弄得身敗名隳的都有。」亦作「身敗名裂」、「身廢名裂」。

﹝身敗名裂﹞◎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見『身敗名隳』條目。

﹝身無擇行﹞◎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太白星君‧聖訓‧注〉

……所作所為都遵循法道,自然成習,無須刻意選擇。《孝經‧卿大夫章》:「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

﹝身塵﹞◎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就是身體外在感官所接觸到的事物,譬如五根〈眼、耳、鼻、舌、身〉所接觸到的一切事物,當身體在接觸外在環境時,自然而然會產生觸覺反應,而觸覺反應就會影響五根的分別與執著;喜歡的、舒適的、漂亮的、美好的、美味的等等,身體自然而然會去接觸它、親近它;多看一眼、多吃一點、多享受一下、在當下接觸的時候,或許是愉悅而快樂的,當一而再,再而三地迷戀它、擁有它、享受它時,它就變成一個負擔。當有一天得不到這些讓人迷戀的事物時,就會想盡辦法不擇手段去得到它,結果,不知不覺當中就造業了;業力是最可怕的東西,縱經千百劫,所作業不亡,除非有大而特別的功德能量,不然無法扭轉業力所帶來的報應,如同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一樣,如果沒有作用力,自然地反作用力就不存在了,所以作用力愈強,反作用力愈大,造的業愈多,受的報應就愈大,迷戀得愈深,依賴度就愈強,要脫離纏縛就不是那麼容易的事。

﹝身廢名裂﹞◎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見『身敗名隳』條目。

﹝身纏名裂大節敗﹞◎六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雲寶二童〉

……擔任天職者,若專為己身利益著想,罔顧天道前途,乃是失節,終必身敗名裂。「身纏名裂」,亦作「身敗名裂」。以「纏」之諦義,謂俗塵之雜事纏其身心,不能脫離。修行者若被塵事所纏,如:名利、權勢、家庭、富貴、榮華、事業等,則必受累於塵緣之纏,於修行一途,徒生阻礙。《歧路燈‧第二十三回》:「看來許多舉人、進士做了官,往往因幾十兩銀子的賄賂,弄一個身敗名裂。」身纏名裂,亦可作「身敗名隳」、「身廢名裂」。

【杜】

﹝杜口﹞◎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諸天神聖〉

……閉口不言。《漢書‧卷六十四下‧賈捐之傳》:「夫後官盛色則賢者隱處,佞人用事則諍臣杜口,而文帝不行,故諡為孝文,廟稱太宗。」《文選‧成公緩‧嘯賦》:「于時綿駒結舌而喪精,王豹杜口而失色。」

﹝杜口裹足﹞◎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諸天神聖〉

……閉嘴不說話,住腳不敢前。形容十分畏懼而不敢進言。《戰國策‧秦策三》:「天下見臣盡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史記‧卷七十九‧范雎蔡澤傳》:「臣之所恐者,獨恐臣死之後,天下見臣之盡忠而身死,因以是杜口裹足,莫肯鄉秦耳。」 

﹝杜口裹足碧落斷﹞◎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諸天神聖〉

……本段承前一句「志凌河嶽子卿踰,氣概風雲烏獲勝」之續義;〈本次大典舉辦之時,正值政府機關如火如荼,大肆強烈取締一貫道的時候〉如果說,連話都不敢講了,那天道的精微要義與心法要由誰來傳呢?若是連一步都不敢踏出去,那天道三期普渡大業要由誰來承辦呢?如果都是抱著這心態的話,那就是自斷了回理天之路了。碧落,道家認為東方最高的天有碧霞遍布,故稱為「碧落」。後用以指天空,仙佛在此用「碧落」之意,表回理天之路。《唐•白居易•長恨歌》:「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清•納蘭性德•沁園春•瞬息浮生詞》:「重尋碧落茫茫,料短髮朝來定有霜。」

當時一貫道尚被政府機關列為邪教組織,警備總部與警政單位大力取締,一時風聲鶴唳,人心惶惶;道中領導者,貪生怕死,只顧著自己的事業要緊,對於天道普渡大業或仙佛之訓諭,充耳不聞,裹足不前,不敢辦道,不敢渡眾,就算辦道或大典,也是選在偏遠地區或三更半夜舉行。因此仙佛才有此段聖訓之諭示:謂什麼都怕、什麼都不敢做,那天道不就關門了?天下眾生的救渡該怎麼辦?畏東畏西,貪生怕死,賺錢要緊,生意要緊,心不在道務,甚至於還在自宅焚燒聖訓,這就是新竹天道之所以降考,而且考得異常慘烈之主要原因。

 

 

…………〈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昊子 的頭像
    昊子

    一貫道盤萬八年

    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