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
﹝命生合暢﹞◎七十一年三月十五日〈南海古佛〉
……見『道生于靜 德生卑退 福生清儉 命生合暢』條目。
﹝命世﹞◎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諸葛武侯〉
……著名於當世。多用以稱譽有治國之才者。《漢‧趙岐‧孟子題辭》:「可謂直而不倨,曲而不屈,命世亞聖之大才者也。」《文選‧李少卿‧答蘇武書》:「其餘佐命立功之士,賈誼亞夫之徒,皆信命世之才,抱將相之具。」《漢書•楚元王傳贊》:「聖人不出,其間必有命世者焉。」《唐‧高適‧酬秘書弟兼寄幕下諸公詩》:「信知命世奇,適會非常功。」《宋‧王安石‧答子固南豐道中所寄詩》:「吾子命世豪,術學窮無間。」《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九》:「蓋真儒志業,命世經綸,薪盡火傳,淵源有自云。」
﹝命世﹞◎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命世之才」之簡稱。聞名於世的傑出人物。《三國演義‧第一回》:「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亦稱為「命世才」。
﹝命世才﹞◎六十三年一月十九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見『命世之才』條目。
﹝命世三分魏闕報 卓犖九鼎六軍躬﹞◎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諸葛武侯〉
……我〈諸葛武侯〉有治國之才並著名於當世,將天下三分使得朝庭能與其餘二強〈曹魏與孫權〉鼎足而立,卓絕超群的謀略方針,使得國家公器與國家武力,得以安然保存與強盛。魏闕,民國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夏季大典,四配十哲已用過此一代表朝庭與國家的代稱:「猶思賈誼魏闕諫,復憶相如武帝勞。」
﹝命世之才﹞◎六十三年一月十九日〈三天主考〉
……聞名於世的傑出人物。《三國演義‧第一回》:「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亦稱為「命世才」。
﹝命世之才 用於三期 懷才遁世 又何用哉﹞◎六十三年一月十九日〈三天主考〉
……從古至今,有聖德賢能之人,都是上天用來救渡眾生之用;如:青陽期燃燈古佛應運;紅陽期釋迦尼佛應運;白陽期彌勒佛應運,都是上天安排具備聖德教化之佛界高真下凡闡道救世,都是有任務而來,都是有天職的重擔。如果說,明知自己具有這天職之任,卻隱居於世間而不出來弘揚聖德與教化人心,那上天安排下凡救渡眾生,就變得毫無意義了!天職並非每個人都有,因為德行不是每個人都能俱足的,無德之人或缺德之人,上天不會授予天職之任的。如三王之興,是因為具備仁德者出現,才能得天下而興,才能開疆拓土繼承道統,天下才能得以太平,這就是三王的天職;而三王之衰,是因為三王後代之無德者出現,暴政而虐民,天下百姓不堪其苦,自然而然就衰敗了,縱使有了帝王之天職在身,但因無德而自然而然被上天所收回。所以說,不要以為目前有天命、天職在身的,就能目空一切,恣意妄為;要知道,上天既然可以給予,當然隨時也可以收回,只要是無德,上天自然會在當事人毫不知情的狀況下,直接收回,毫不留情。天命不常,惟德與之;皇天無親,惟德是輔;自己的德行,自己最清楚,大道青天不可欺。此外,沒天職的人也不必妄自菲薄,因為真正的天職,不在形式上的職位假相,而是存在於德行之有無;有德者,必有其無形天職,這份無形天職根本不必經由上天出面來給予,而是自然而然承受天之明命。天不語,以聖人代言之;有德者,自然能代天立言,自然能為生民立命,自然能繼往聖絕學;有德者,必俱足慧根,自然能立天之極,以天心為心,以天意為意,因此,才能造天地之功,才能立不朽之勛。
﹝命世豪傑遐舉哀 千秋遺憾易形衰﹞◎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太白仙君〉
……悲嘆那古往今來,多少出類拔萃,多少才智出眾且功業彪炳的英雄豪傑,只因那時機不濟與壯志未酬等緣故,以致於不得不在千古的史冊中,留下了遺憾的角色。「哀」字本身也有「愛」之義,所以也可以譯為:有雄心壯志又有傑出才能的人,都是樂於在畢生功業上有所成就,只可惜歲月無情飛奔而不留人,以致於未能克竟其功於千古之名。詩可百解,各有各的看法與思維,不同的角度,當然所能仰視或鳥瞰的契入點不同,筆者完全予以尊重;一首完整的詩,必有一個深藏內涵的境界,這個境界,不管是從世俗觀點入手,或是修行角度契入,都是作者心境與層次的寫照,不存在好壞之分,就算是隨手塗鴉,不論駢體得當與否,也是該予以尊重。反而是翻譯者難為,難在於能不能符合題詩者所想表達的意境,如果牛頭不對馬嘴,或者對映的意境不到位,自然而然對於原詩的品位與格調,會產生落差,而落差大小,卻是譯者最不容易拿捏的地方;譬如,多譯了一句,就有畫蛇添足之嫌;少譯了一句,則少了原汁原味之憾,著實不容易拿捏;有些詩則是點到為止,前不著村,後不著店,懸在半路上,讓人們去無限想像,無限擴張,可以有天馬行空的無量空間可以揣摩,這個時候就能展現出譯者對於原作所深藏內涵意境的「領悟力」,領悟力深一點點的,或許天南地北無所不談;領悟力稍差的,或許就是一個蘿蔔一個坑了。「舉一反一」與「舉一反三」是視野高度不同;「舉一反三」與「舉一反十」是層次高度不同;「舉一反十」與「舉一反無限」是境界高度不同;視野高度可以由生活與歷練培養而來,層次高度可以由慧性與修行參悟而來,境界高度則是自如佛性的顯現;佛性自如則萬法能生,無滯無礙,什麼都能談;所以視野有限是生活歷練不足,層次有限是慧性修為不足,境界有限是佛性未出,假如不能自我超越,就意味著只能停頓在目前的狀態,學問之道如是,修行亦復如是,所以古聖先賢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以作為自我淬勵與自我提昇的最佳訓勉。
﹝命服﹞◎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天子所賜的官服。《詩經‧小雅‧采芑》:「服其命服,朱芾斯皇,有瑲蔥珩。」
﹝命乖運舛﹞◎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純陽帝君‧聖訓‧注〉
……喻命運不順利與坎坷。乖,違背、不合。如:「名實相乖」。《唐‧韓愈‧五箴‧行箴》:「行與義乖,言與法違。」舛,不順利、困厄。《唐‧王勃‧滕王閣序》:「嗟乎!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音 ㄔㄨㄢˇ。
﹝命途﹞◎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平生的經歷;生活的道路。《唐‧王勃‧滕王閣序》:「時運不齊,命途多舛。」《唐‧杜頠‧夢賦》:「才譽不振,命途仍塞。」《三國演義‧第三五回》:「命途多蹇,所以至此。」
﹝命途多舛﹞◎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純陽帝君‧聖訓‧注〉
……命運不順利。《唐‧王勃‧滕王閣序》:「嗟乎!時運不齊,命途多舛。」
﹝命筆﹞◎七十一年三月十五日〈諸天神聖‧聖訓‧注〉
……執筆書寫。《南史•卷六十七•魯悉達傳》:「尚書令江總撫柩慟哭,乃命筆題其棺頭。」《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養氣》:「意得則舒懷以命筆,理伏則投筆以卷懷。」
﹝命賤威尊﹞◎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純陽帝君〉
……即「威尊命賤」之意。威:威力;法令尊嚴。命賤:生命賤微。威尊命賤,指軍令如山,寧可犧牲生命,不得抗令。語出《唐•李華‧吊古戰場》:「法重心駭,威尊命賤。」
﹝命賤威尊治復亂 節輕法重燃又熄﹞◎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純陽帝君〉
……本段承前二段「蓬斷草枯景物悽,凍風凜冽百蟲蟄;秦亡漢盛山河壯,明滅清興將相移」之續義;前二段譯義:看那大地蕭瑟的景象,滿是斷了根的蓬草隨風飄蕩,加上冷風刺骨徹膚,大部分的野獸與昆蟲等都藏伏於土中準備冬眠。秦朝〈西元前二四八年至西元前二零六年或二零七,共四十一或四十二年〉被漢朝〈漢朝將近四百三十年的統治,從西元前二零六年至西元二二零年,共四百二十六年〉所滅,使得漢國土與江山強盛了四百多年;明朝的滅亡與清朝的興起,使得文武百官更迭不已。本段譯義:人民百姓的生命是卑微低賤的,相對地,有權有勢在朝為官者的生命卻是無比的尊貴和高尚;縱使經過戰事的討伐來安定社會,但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沒有哪一個朝代是可以永遠地安定治理,總有一天總是會有動亂的發生;法嚴賦重亦復如是,國家律法的嚴厲與對人民賦稅的嚴苛,也是每個朝代都在變化;仁德愛民的施政也必然會有變成苛政賦重的一天,政治的清治廉明,也必然會有變成腐敗貪婪的一天,燃了又熄,熄了又燃,歷史的常軌洪流告訴我們,治而復亂,亂而復治;安定久了,人心也就容易放逸安樂,放逸安樂,也就無所不為,無所不作。上位者忙於爭權奪利,貪贓枉法;下位者忙於作奸犯科,為非作歹;當風俗不再淳樸,社會風氣自然敗壞,整個國家必然彌漫著一股求治求安的心理,這時一個討伐革命的號召一出,自然而然會引來人民百姓的附和,結果是新的朝代的誕生。而新的朝代也必然會有從安定和樂開始,以至於腐敗貪婪為收場之過程,如此一再地反覆,這就是歷史。
﹝命爵﹞◎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南海古佛‧聖訓‧注〉
……賜給爵位;賜給官職。《南朝梁‧沉約‧常僧景等封侯詔》:「宜命爵啟土,以奬厥勞。」《明史‧陳遇傳》:「命爵輒辭,終成其高。」
【東】
﹝東山之志﹞◎七十一年一月二十八日〈亡靈結緣‧靜修院‧辦事專員‧劉元英〉
……晉謝安曾隱居東山不仕。典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後用以指隱居不仕的志願。《宋‧陸游‧賀呂知府啟》:「雖北闕之書,至於屢上,然東山之志,寧許遽從。」
﹝東土﹞◎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太白仙君〉
……東方的地區。《書經‧康誥》:「乃寡兄勖,肆汝小子封,在茲東土。」
﹝東井﹞◎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星宿名。即井宿,二十八宿之一。因在玉井之東,故稱。《禮記‧月令》:「仲夏之月,日在東井。」《北史周本紀》:「六月甲戌,有星孛于東井。」東井是南方七宿之首。屬於今日之雙子座。
﹝東方﹞◎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萬仙菩薩〉
……亞洲的泛稱。佛教起源於印度,流傳並興盛於中國、日本、韓國、台灣、泰國等地,故以「象教東方吐焰輝」,喻其興盛且發揚光大於東方。
﹝東方朔﹞◎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八仙‧聖訓‧注〉
……字曼倩,西漢辭賦家。漢武帝即位,徵四方士人。東方朔上書自薦,詔拜為郎。後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職。他性格詼諧,言詞敏捷,滑稽多智,常在武帝前談笑取樂,「然時觀察顏色,直言切諫」。武帝好奢侈,起上林苑,東方朔直言進諫,認為這是「取民膏腴之地,上乏國家之用,下奪農桑之業,棄成功,就敗事」。他曾言政治得失,陳農戰強國之計,但武帝始終把他當俳優看待,沒有得到重用,於是寫《答客難》、《非有先生論》,以陳志向和發表自己的不滿。東方朔一生著述甚豐,寫有《答客難》、《非有先生論》、《封泰山》、《責和氏壁》、《試子詩》等,後人匯為《東方太中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司馬遷在《史記》中稱他為「滑稽之雄」,晉人夏侯湛寫有《東方朔畫贊》,對東方朔的高風亮節以及他的睿智詼諧,備加稱頌,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將此文書寫刻碑。此碑至今仍保存在陵縣,名《顏字碑》。
武帝即位初年,徵召天下賢良方正和有文學才能的人。各地士人、儒生紛紛上書應聘。東方朔也給漢武帝上書,上書用了三千片竹簡,兩個人才扛得起,武帝讀了二個月才讀完。在自我推薦書中,他說:「我東方朔少年時就失去了父母,依靠兄嫂的扶養長大成人。我十三歲才讀書,勤學刻苦,三個冬天讀的文史書籍已夠用了。十五歲學擊劍,十六歲學《詩》,《書》,讀了二十二萬字。十九歲學孫子兵法和戰陣的擺佈,懂得各種兵器的用法,以及作戰時士兵進退的鉦鼓。這方面的書也讀了二十二萬字,總共四十四萬字。我欽佩子路的豪言。如今我已二十二歲,身高九尺三寸。雙目炯炯有神,像明亮的珠子,牙齒潔白整齊得像編排的貝殼,勇敢像孟責,敏捷像慶忌,廉儉像鮑叔,信義像尾生。我就是這樣的人,夠得上做天子的大臣吧!臣朔冒了死罪,再拜向上奏告。」武帝讀了東方朔自許自誇的推薦書,讚賞他的氣概,命令他待詔在公車署中。
公車令奉祿微薄,又始終沒有見到皇帝,東方朔很是不滿。為了讓漢武帝儘快召見自己,他故意嚇唬給皇帝養馬的幾個侏儒:「皇帝說你們這些人既不能種田,又不能打仗,更沒有治國安邦的才華,對國家毫無益處,因此打算殺掉你們。你們還不趕快去向皇帝求情!」侏儒們大為惶恐,哭著向漢武帝求饒。漢武帝問明原委,即召來東方朔責問。東方朔終於有了一個直接面對皇帝的機會。他風趣地說:「我是不得已才這樣做的。侏儒身高三尺,我高九尺,所掙奉祿卻一樣多,總不能撐死他們而餓死小臣吧!聖上如果不願意重用我,就乾脆放我回家,我不願再白白耗費京城的白米。」東方朔詼諧風趣的語言,逗得漢武帝捧腹大笑,遂任命他侍詔金馬門,不久又擢為侍郎,侍從左右。
漢武帝喜歡遊戲,為政之暇,常出謎語,讓侍從猜測。東方朔每猜必中,應答如流,很快得到寵倖。而東方朔則利用接近皇帝的機會,屢屢向漢武帝諫諍國政。武帝的姑媽館陶公主,亦叫竇太主,其夫堂邑侯陳午去世後,守寡多年,已五十多歲。一個賣珠寶的女子經常到她家去,還帶了個十三歲的兒子董偃。董偃長得很漂亮,竇太主就把他留在身旁,教他御射術數。到了十八歲他已是個儀表堂堂的英俊少年。他與竇太主出則執轡,入則侍側,關係非同一般,整個京師都知道他與竇太主的關係,叫他董君。一天武帝到竇太主家做客,公主激動萬分,親自下廚做菜。武帝坐定後對姑媽說:「希望見見你的主人翁。」竇太主就把董偃引了出來。只見董偃頭戴綠帽子,手套皮筒子,跟在公主的後面,對武帝說:「臣董偃,公主家的庖人,冒死叩拜皇上萬歲!」
武帝見他長得很美貌,也很喜歡,賞賜他很多東西,並喊他「主人翁」。從此,董偃經常與武帝鬥雞走狗,游獵踢球。由於他與武帝關係日趨親熱,董偃名聲大噪,京城王公貴戚沒有一個不認識他的。一天,武帝在宣室設酒宴款待竇太主和董偃。當他們要進入宣室時,東方朔執戟上前阻攔,對武帝說:「董偃有三個罪名可殺:他以人臣的名義,私侍公主,這是第一條死罪。敗壞男女風化,搞亂婚姻禮制,有傷先王的制度,這是罪二;陛下正當壯盛之年,須積思放六經,留心于王事,追慕唐虞的政治,仰敬三代的教化,而董偃卻不知依經書勸學,反而以靡麗為重,奢侈為稱,盡狗馬之樂,極耳目之欲,行邪枉之道,徑淫辟之路,這是國家之大賊,社會之大害,這是他第三條死罪。」武帝聽後,默不作聲,過一會說:「我已經擺好酒宴,下次再改吧!」東方朔說:「不可以。宣室是先王的正殿,不是議論正當的國事不能進去。正是這樣,淫亂的事情才漸漸消除下去。不要弄到這樣的境地:豎貂教桓公淫亂,後來終究和易牙一同為患;慶父縊死于莒國,魯國方得安寧;管蔡誅滅了,同室方得治安。」武帝聽罷說:「是的。」便下詔停擺酒宴于宣室,改擺在北宮。讓董偃從東司馬門進去,後又把它改稱東交門。賞賜給東方朔黃金三十斤。從此,董偃逐漸失去了寵愛,三十歲就去世了。過了幾年,竇太主也去世,董偃與她一起合葬在霸陵。
東方朔在中國歷史上是智慧的化身,遊戲人生的典範,他毛遂自薦當了漢武帝的太中大夫,卻總感覺懷才不遇,不滿漢武帝給他的待遇,聲稱「用之則為虎,不用則為鼠」,東方朔是非常聰明的一個人,他利用他的聰明把漢武帝哄得高興得不得了,也把他看不上的權臣玩得不像個人樣子。在「伴君如伴虎」的朝堂上,東方朔盡情地瀟灑人生。中國古代對隱士分了三級,曰:「小隱隱於野,中隱隱於市,大隱隱於朝」,東方朔被人們稱之為「大隱」、「智聖」,他死後據說成了仙,在玉皇大帝的靈霄殿裏也是一號人物,就是這位鼎鼎大名的智聖。在婚姻觀上大大有異于常人,《史記》記載:「取少婦于長安中,好女,率取婦一歲所者即棄去,更取婦。所賜錢財,盡索之於女子。」東方朔娶妻有三條鐵律:一是專娶長安女子,二是專娶小美女,三是一年一換。皇上賞給他的財物,他全部用來打發舊美女,迎娶新美女。
建元三年(前一三八年),漢武帝為了田獵遊樂,擬劃出關中方圓百里的良田,建造規模宏大的林苑。朝中眾臣大多迎合帝意,表示贊同,東方朔卻據理力諫:「聽說謙虛謹慎,天將降福,驕傲奢侈,天將降災。現在聖上嫌宮殿不高大,苑林不寬廣,要建上林苑。試想,關中一帶,土地肥美,物產豐饒,國家賴以太平,小民賴以富足,劃地為苑,將上乏國家,下虧小民;為建造虎鹿樂園而毀人墳墓,拆人房屋,將使小民無家可歸,傷心流淚,怨恨朝廷。昔殷紂王建九市而諸侯叛亂,楚靈王造章華台而楚民離心,秦始皇修阿房宮而天下大亂。前事之鑒,不可不察。」漢武帝雖不願停修上林苑,但對東方朔表現出的膽識和忠誠十分欣賞,下詔賜給黃金百斤,並授予太中大夫給事中的官銜。漢武帝的妹妹隆慮公主老來得子,封昭平君,深得武帝寵愛,但他卻驕橫不法,酒後殺人,廷尉不敢依法治罪,特向武帝請示。武帝礙於法律,不好明令赦免。於是假意哭泣,想暗示廷尉免罪。左右大臣都看出了皇帝的用意,紛紛為昭平君求情,獨東方朔故作糊塗,向漢武帝祝頌說:「聖王執政,哭賞不避仇敵,誅殺不擇骨肉。今聖上嚴明,天下幸甚!」此舉使漢武帝難徇私情,不得不忍痛依法懲處了昭平君。漢武帝好大喜功,也喜歡臣下歌功頌德。一次,武帝問東方朔:「先生以為朕是一位什麼樣的君主呢?」東方朔回答說:「聖上功德,超過三皇五帝,要不眾多賢人怎麼都輔佐您呢?譬如周公旦、邵公都來做丞相,孔丘來做御史大夫,姜子牙來做大將軍……」東方朔一口氣將古代三十二個治世能臣都說成了漢武帝的大臣。他語帶諷刺,但又裝出一幅滑稽相,使漢武帝欲恨不能,破泣為笑,笑恨之餘又確實感到自己不如聖王。
﹝東作﹞◎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南海古佛‧聖訓‧注〉
……春耕。《書經‧堯典》:「寅賓出日,平秩東作。」《列子‧楊朱》:「暨春東作,自曝於日。」
﹝東風﹞◎七十一年一月二十八日〈亡靈結緣‧靜修院‧安如童‧黎盈君〉
……春風。《禮記‧月令》:「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魚上冰,獺祭魚,鴻鴈來。」
﹝東施效顰﹞◎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孫臏真人‧聖訓‧注〉
……春秋越國美女西施因患心病而捧心皺眉,同里醜女東施看見覺得十分美麗,於是摹仿西施捧心皺眉,然卻更見其醜,結果同里的人紛紛走避或閉門不出。典出《莊子‧天運》。後比喻不衡量本身的條件,而盲目胡亂的模仿他人,以致收到反效果。《紅樓夢‧第三十回》:「寶玉心中想道:『難道這也是個痴丫頭,又像顰兒來葬花不成?』因又自歎道:『若真也葬花,可謂東施效顰,不但不為新奇,且更可厭了!』」。
﹝東南之美﹞◎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本指東南地方生產的美物。語出《詩經‧爾雅‧釋地》:「東南之美,有會稽之竹箭;西南之美,有華山之金石。」會稽就是今天的紹興,後用「東箭南金」泛指各地的英雄才俊。後亦稱東南人物中的佼佼者。《三國志‧卷五十七‧吳書‧虞翻傳》:「聞延陵之理樂,睹吾子之治易,乃知東南之美者,非徒會稽之竹箭也。」
﹝東南西北卒未修﹞◎七十年八月十五日〈天然古佛〉
……見『禺中巳 騰騰兀兀步遲疑 東南西北卒未修 忘機清澹常相宜 此性常怡怡』條目。
﹝東洋﹞◎六十八年九月二十九日〈亡靈結緣‧修道院‧高等亡靈‧孫富〉
……我國自清代以來至抗戰時期常稱日本為東洋。
﹝東宮﹞◎六十八年九月二十九日〈亡靈結緣‧修道院‧高等亡靈‧孫富〉
……古代太子所居住的地方。亦借指太子。《詩經‧衛風‧碩人》:「齊侯之子,衛侯之妻;東宮之妹,邢侯之姨。」亦稱為「青宮」、「春宮」。
﹝東宮﹞◎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見『春宮』條目。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