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茲不樂 聖業不修 明日若樂欲修 亦無人身﹞◎六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三天主考〉
……修行在「誠」之一字,唯有至誠,方有所得。誠者,唯精唯一,至死不渝;如「滴水穿石」,誠之功也;如「天地運行」,天地之誠也;天有澤被群生之恩而無私,地有承載萬物之德而不棄,永不間斷,是天地合其「誠」之大成也;故法天象地,自強不息,是聖賢所學之道。縱觀世道人心,於聖道之學,或謂時間不宜,或謂空間不適,或謂今日不樂,或謂人事繁忙,忽作忽輟,忽進忽退,皆非君子賢人之所為也。故《中庸》云:「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亦云:「惟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此謂之其理也。
是日已過,時間寶貴;一日不修,則失一日之得,一年不修,則敗其一年之德;觀去歲之今日,與今歲之今日相比,得者何也?失者何也?有者何也?無者何也?進者何也?退者何也?德業之積,如天地之功,須日以繼夜,永不停息,方有所得;歲月之勤,在於誠者之功,勤能補拙,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以誠格天,建德如取水,隨手可拈,非不能也,是不為也。
人生不過百歲,得失之間,亦在這百年之中;可得其德者而不建,寧失其德者而不惜;壯時不修老來修,生時不修死後悔,何愚至此?三寸氣斷,隨時將至,莫待魂飛魄散,荒墳野外泣無聲之際,悔之!嘆之!
﹝吾時聞之 道親有言 吾三天主考 賞罰不公 封人有私 仙佛不慈悲 吾誠代天宣 仙佛瞧不起我也 諸君以此修道 以此妄論仙佛 罪當重矣﹞◎六十三年一月十九日〈三天主考〉
……三天主考於民國六十三年元月五日,封「宏道長」一人、於同年同月十三日,封「興道長」一人。筆者則於民國六十二年秋季大典中,奉上帝敕命為「衛道長」;當時桃竹苗區天道領導人羅紹綸點傳師,於壇主會中,表達相當不滿,聲稱既有點傳師代表老師,又何必要派「道長」;若干前輩亦接著妄論主考之不是,因此才有主考此段之訓示,筆者將此段警示定為「第一次警告」。
「妄論仙佛,罪當重矣」,看了這句話後,不知在背後妄論主考之若干點傳師,作何感想?或許無關痛養,是吧?或許自認為求道數十年了,茹素也數十年了,不畏艱辛開荒開壇,且渡人無數,功德早已不得了!對於僅僅三歲就歸空之三天主考來說,所吃的鹽,都比你三天主考在世一輩子所吃的米還來得多;所過的橋,也比你三天主考在世一輩子所走的路還多,說一句冒犯茂田師兄的話,就是瞧不起你茂田,看不起你三天主考,如此而已!你三天主考所敕封的什麼「道長」,心裡一概不承認。我們點傳師是代表老師,你三天主考是老師之幼子,且三歲就歸空,管你是哪三天的主考,我們就是看不起你!這就是桃竹苗區天道領導人羅紹綸點傳師所要表達的意思,其他點傳師當然也是受其影響與慫恿,既然前人都開罵了,後賢當然也就跟著開罵了。所謂「一人醒覺渡萬千,一人迷妄誤萬千」,就是這個道理;所謂「禍福無門,唯人所召;人無舋焉,妖不自作。」不也是這個道理嗎?所謂「終日譽天而天不加榮,終日詬天而天不加損」之理,難道沒人明白嗎?民國六十三年四月五日於天元佛壇舉行考試時,三天主考針對所有點傳師,有極為慈悲的勸導,並一再地曉以大義,規勸一番。請詳閱《民國六十三年農曆閏 四月五日 三天主考訓文》。
﹝吾道之復世界大同 以待何日耶 眾若同心一德 貫徹始終 矢勤矢勇 夙夜匪懈 八德五常 行之不怠 何畏天道之不興哉 眾何袖手旁觀乎 視吾道之宏展而不助乎﹞◎六十三年七月三日〈三天主考〉
……如此一來,我天道常闡示之世界大同境界,又要等到什麼時候才能實踐呢?假若人人都能同心同德,向善邁進,共同積德立業,自始自終,永不懈怠;同時都能發出至誠之心,勇猛精進,二六時中,不論是白天或夜晚,都能勤於八德五常之徹底實踐,那麼就不用擔心著我天道會沒有復興的一天了。而你們竟然會放著天道無涯的精義而不研究,放著性理真傳之諦義而不去參悟,袖手旁觀著天道日益衰微,世俗人間日益衰敗,而不願去宏揚與教化,這是為什麼呢?
﹝吾輒飛鸞 闡化天道 其之目的 為復興中華文化 為挽倫理道德 為剿奸人盜賊 為滅魑魅妖怪 克己復禮 己立立人 己達達人﹞◎六十三年七月三日〈三天主考〉
……因此,為什麼仙佛常常會降凡飛鸞,並闡揚聖理正道之骨髓,目的就是要:復興中華固有的文化精髓、挽救倫理道德的淪喪、消滅盜賊之起、糾正世人奸邪之心,導人心於正軌、斬人心妖邪之念,除人心惡魔之行;目的就是要人們都能克制自己的私欲與妄念邪行,慎思慎獨於十目所視,十手所指之間;臨淵薄冰於一念之間的差錯邪思;建立自己的道德言行均合乎正道而行,以使世俗人心也能夠有所改變,有所向善。
﹝吾聞之以政也 天下曠曠然 一人有之 萬民聚之 一人理之﹞◎七十三年三月十五日〈明明上帝〉
……語見《賈誼‧新書‧卷九》。
﹝吾聞天道之興 必待其人哉﹞◎六十三年一月十九日〈三天主考〉
……我〈三天主考〉聽說,天道若要興盛起來,傳之四海,必須等待某人出現才行。天道的精髓與奧妙,不是凡夫俗子之輩就能弘揚的,若非俱足賢能德行者,不足以擔當此「衛道揚仁」之重任。至道深微,惟人是宏,天命無常,惟德是與。此乃因天道之精義,在於玄奧於幽緲,在於透理於骨髓,能祖述其骨髓者,方能膺此重負。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日月有大明而不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天地日月皆不語,惟待聖者起而代言,聖者代天立言,上探天心,下極四方,述作天意,推道而訓俗,故聖者能神化而旁行,繼絕學於天授,立生民之太平於婆娑,此之謂,宇宙之大,信有其人也。聞,聽到。如:「百聞不如一見」。《論語‧陽貨》:「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禮記‧大學》:「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吾觀世眾 其之修道 盲人瞎馬 不明道旨 胡修亂煉 其謂修道 辦道讀書而矣﹞◎六十三年七月三日〈三天主考〉
……主考一言點出現今道場對於「修道」一義的謬解,一般道親以為「修道」不過是「辦道讀書」而已。這種心態如同盲人騎著瞎馬,非常危險,連前面的路怎麼走都分辨不出來,怎麼來談修道呢?我們都知道,讀書可以增加知識,也可以提昇智慧,但讀書之多寡與品德之高低無關,也與「修道」之諦義,風馬牛不相及;知識的充實可以增加廣度,智慧的提昇可以增加深度;但心性的純淨與善根的培養,乃至於德行的養成,都不是單從讀書或辦道當中,能有所成的。所以主考才說:「不明道旨,胡修亂煉。」
【杞】
﹝杞人之憂﹞◎六十三年一月十九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見『杞人憂天』條目。
﹝杞人憂天﹞◎六十三年一月十九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古時杞國有個人,擔心天會塌下來,因而寢食難安。典出《列子‧天瑞》。後比喻無謂的憂慮。《幼學瓊林‧卷一‧天文類》:「心多過慮,何異杞人憂天。」《孽海花‧第六回》:「正盼他們互建奇勛,為書生吐氣,一面又免不了杞人憂天,代為著急。」亦作「杞國憂天」、「杞人之憂」。
﹝杞宋﹞◎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四大天王‧聖訓‧注〉
……「杞宋無徵」之意。比喻事情證據不足。語本《論語‧八佾》:「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杞,音 ㄑ一ˇ。
﹝杞宋無徵﹞◎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四大天王‧聖訓‧注〉
……見『杞宋』條目。
﹝杞國憂天﹞◎七十一年一月二十八日〈亡靈結緣‧靜修院‧辦事員‧鍾銀妹〉
……比喻無謂的憂慮。《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三十六‧本朝雜記下》:「嘗作昭陵挽詞云:『堯民喪考無生意,杞國憂天有壞時。』」
﹝杞梓﹞◎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杞、梓皆為良木,用以比喻有用的人材。《南史•卷五十六•庾域傳》:「荊南杞梓,其在斯乎?」《文選•江淹•雜體詩•盧中郎》:「自顧非杞梓,勉力在無逸。」音 ㄑ一ˇ ㄗˇ。
【伯】
﹝伯子牙﹞◎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見『伯牙』條目。
﹝伯牙﹞◎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三天主考〉
……人名。春秋時善鼓琴者,與鍾子期友善。《荀子‧勸學》:「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呂氏春秋‧孝行覽‧本味》:「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亦稱為「伯子牙」。
﹝伯仲之間﹞◎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濟公活佛‧聖訓‧注〉
……才能相當,不相上下。《文選‧曹丕‧典論論文》:「傅毅之於班固,伯仲之間耳。」
﹝伯夷﹞◎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三官大帝〉
……伯夷為商末孤竹君之長子,姓墨胎氏。初,孤竹君欲以次子叔齊為繼承人,及父卒,叔齊讓位于伯夷。伯夷以為逆父命,遂逃之,而叔齊亦不肯立,亦逃之。後來二人聽說西伯昌善養老人,盡往歸焉。及至,正值西伯卒,武王興兵伐紂,二人叩馬而諫,說:「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弑君,可謂仁乎?」武王手下欲動武,被姜太公制止,說:「此義人也」,扶而去之。後來武王克商後,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食周粟,逃隱于首陽山,採集野菜而食之,及餓將死,作歌。其辭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於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餓死于首陽山。
《史記》中《伯夷列傳》的意義在於借題發揮,抒發自己胸中塊壘。借為伯夷立傳之機,對當時好人遭殃,壞人享福的社會,提出了憤怒的質問,對歷代用以麻醉慰藉人心的所謂「天道」,也提出了強烈的懷疑,這是富有批判性和戰鬥性的。同時「奔義」、「讓國」這是司馬遷所讚美的一種美德,這和漢代建國以來統治集團內部君臣、父子、兄弟之間勾心鬥角,攻伐殘殺不休形成鮮明的對照。作者以「考信於六藝,折衷於孔子」的史料處理原則,于大量論贊之中,夾敘了伯夷、叔齊的簡短事蹟。他們先是拒絕接受王位,讓國出逃;武王伐紂的時候,又以仁義叩馬而諫;等到天下宗周之後,又恥食周粟,采薇而食,作歌明志,於是餓死在首陽山上。作者極力頌揚他們積仁潔行、清風高節的崇高品格,抒發了作者的諸多感慨。
﹝伯言﹞◎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即「陸遜」。(一八三年至二四五年),本名陸議,字伯言,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歷任吳國大都督、上大將軍、丞相。孫策之婿,世代為江東大族。於西元二二二年率軍與入侵東吳的劉備軍作戰,以火攻大破劉備蜀軍的「猇亭之戰」,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後因捲入立嗣之爭,力保太子孫和而累,受孫權責罰,憂憤而死。
﹝伯叔﹞◎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慈化真君〉
……「伯夷叔齊」之簡稱;殷末孤竹君的二個兒子。伯夷,名元,字公信。叔齊,名智,字公達。相傳其父遺命要立次子叔齊為繼承人。叔齊讓位給伯夷,伯夷不受,叔齊也不願登位,先後都逃到周國。周武王伐紂,二人叩馬諫阻。及殷亡,恥食周粟,隱於首陽山,采薇而食,遂餓死。見《史記‧卷六十一‧伯夷傳》。《論語‧公冶長》:「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伯叔遯世貞銘勒 箕子佯狂美譽勳﹞◎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慈化真君〉
……上古賢者伯夷叔齊讓國隱逃與奔義止暴的事蹟,都是名載千史,讓後人景仰肅穆的;箕子因紂暴政而佯狂遁隱,繼而去國,走之朝鮮,建立東方君子國,其流風遺韻,至今美好名聲猶存。
﹝伯符﹞◎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即孫策,(一七五年至二零零年),字伯符,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孫堅之子,孫權長兄。東漢末年割據江東一帶的軍閥,漢末群雄之一,三國時期吳國的奠基者之一。綽號「小霸王」。為繼承父親孫堅的遺業而屈事袁術,並在討伐割據江東的各軍閥的過程中增強自軍實力,終於統一江東。後因被刺客淬毒刺傷後身亡,年僅二十六歲。其弟孫權稱帝后,追諡他為長沙桓王。
﹝伯業﹞◎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見『霸業』條目。
﹝伯樂﹞◎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約西元前六八零年至前六一零年),原名孫陽,春秋中期郜國(今山東省成武縣)人。在秦國富國強兵中,作為相馬立下汗馬功勞,得到秦穆公信賴,被封為「伯樂將軍」。伯樂後來將畢生經驗總結寫成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相馬學著作《伯樂相馬經》。
春秋時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軍事的需要,馬的作用已十分凸顯。當時人們已將馬分為六類,即種馬(繁殖用)、戎馬(軍用)、齊馬(儀仗用)、道馬(驛用)、田馬(狩獵用)、駑馬(雜役用);因此,養馬、相馬遂成為一門重要學問。孫陽就是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選擇了相馬作為自己終生不渝的事業。孫陽從事相馬這一職業時,還沒有相馬學的經驗著作可資借鑒,只能靠比較與摸索、深思探究去發現規律。孫陽學習相馬非常勤奮,《呂氏春秋•精通》說:「孫陽學相馬,所見無非馬者,誠乎馬也。」
少有大志的孫陽,認識到在地面狹小的郜國難以有所作為,就離開了故土。歷經諸國,最後西出潼關,到達秦國,成為秦穆公之臣。當時秦國經濟發展以畜牧業為主,多養馬。特別是為了對抗北方牧人剽悍的騎士,秦人組建了自己的騎兵,故對養育馬匹、選擇良馬非常重視。孫陽在秦國富國強兵中立下了汗馬功勞,並以其卓著成績得到秦穆公信賴,被秦穆公封為「伯樂將軍」,隨後以監軍少宰之職隨軍征戰南北。伯樂在工作中盡職盡責,在做好相馬、薦馬工作外,還為秦國舉薦了九方皋這樣的能人賢士,傳為歷史佳話。
伯樂經過多年的實踐、長期的潛心研究,取得豐富的相馬經驗後,進行了有系統的總結整理。他搜求資料,反復推敲,終於寫成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相馬學著作《伯樂相馬經》。書中有圖有文,圖文並茂。《伯樂相馬經》長期被相馬者奉為經典,在隋唐時代影響較大。後雖失傳,但蛛絲馬跡在諸多有關文獻中仍隱隱可見:《新唐書•藝文志》載有《伯樂相馬經》一卷;唐中葉張鷟寫的《朝野僉載》、明人張鼎思著《琅琊代醉編•伯樂子》和楊升庵著《藝林伐山》中均有大致相同的記載。伯樂在相馬事業上孜孜探索,在研究醫治馬病方面也不懈追求,成為春秋時期著名的畜牧獸醫。有《伯樂針經》、《伯樂療馬經》、《療馬方》、《伯樂治馬雜病經》等傳世。
﹝伯樂一顧﹞◎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純陽帝君‧聖訓‧注〉
……千里馬須遇到伯樂,才能顯現其珍貴。語本《戰國策‧燕策二》:「人有賣駿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見伯樂曰:『臣有駿馬,欲賣之,比三旦立於市,人莫與言。願子還而視之,去而顧之,臣請獻一朝之賈。』伯樂乃還而視之,去而顧之,一旦而馬價十倍。」後比喻才能受人賞識、肯定。《後漢書‧卷十三‧隗囂傳》:「但駑馬鈆刀,不可強扶,數蒙伯樂一顧之價;而蒼蠅之飛,不過數步,既託驥尾,得以絕群。」
【低】
﹝低三下四﹞◎六十九年正月三十日〈南海古佛‧聖訓‧注〉
……地位卑微低賤。《儒林外史‧第四十回》:「我常州姓沈的,不是甚麼低三下四的人家!」
﹝低卬﹞◎六十九年三月十五日〈關聖帝君‧聖訓‧注〉
……形容世事盛衰、起伏。《清‧龔自珍‧答人問關內侯》:「天必有所趨,天之廢封建而趨一統也昭昭矣。然且相持低卬徘徊二千餘年,而後毅然定。」見『低昂』條目。
﹝低回﹞◎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道德天尊‧聖訓‧注〉
……留戀徘徊。《史記‧卷一一七‧司馬相如傳》:「低回陰山翔以紆曲兮,吾乃今目睹西王母然白首。」亦作「低徊」、「低迴」。
﹝低昂﹞◎六十九年三月十五日〈關聖帝君‧聖訓‧注〉
……形容升降起伏、高低不定。《文選‧張衡‧子思賦》:「振余袂而就車兮,修劍揭以低昂。」《宋書‧卷六十七‧謝靈運傳‧史臣曰》:「欲使宮羽相變,低昂互節,若前有浮聲,則後須切響。」或作「低卬」。
﹝低徊﹞◎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三天主考〉
……留戀徘徊。《文選‧潘岳‧寡婦賦》:「鞠稚子於懷抱兮,羌低徊而不忍。」
﹝低徊寶島佳期祝 眷戀瓊瑤勝景怡﹞◎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三天主考〉
……本次大典在美麗的寶島台灣舉辦,一天的時間也將屆尾聲了,實在是令人徘徊留連於此天人盛會之際遇,而不捨得離去;同時却又讓人眷戀想起了早上才離開的仙境佛苑的殊勝美景。
﹝低垂﹞◎六十三年九月二十七日〈慈剛散仙 邱洪寬‧聖訓‧注〉
……形容物體因厚重而下垂。
﹝低頭屈膝﹞◎六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見『屈膝低頭』條目。
【沉】
﹝沉水﹞◎六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見『沉香』條目。
﹝沉水香﹞◎六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見『沉香』條目。
﹝沉沉﹞◎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純陽帝君‧聖訓‧注〉
……形容深沉。《南朝宋‧鮑照‧代夜坐吟》:「冬夜沉沉夜坐吟,含聲未發已知心。」《唐‧羅隱‧秋夜寄進士顧榮詩》:「秋河耿耿夜沉沉,往事三更盡到心。」《宋‧司馬光‧又即事上呈詩之二》:「近來方得醉中趣,熟寐沉沉是醉鄉。」
﹝沉沉﹞◎六十九年三月十五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形容水深的樣子。《唐‧劉禹錫‧懷妓詩四首之四》:「三山不見海沉沉,豈有仙蹤更可尋。」
﹝沉沉﹞◎七十二年十月十六日〈三天主考〉
……深隱沉靜貌。《唐‧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詩》:「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沉沉﹞◎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盛大的樣子。《淮南子‧俶真》:「不以曲故,是非相尤。茫茫沉沉,是謂大治。」
﹝沉湎﹞◎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道德天尊‧聖訓‧注〉
……見『沈湎』條目。
﹝沉吟﹞◎六十三年一月十九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遲疑猶豫。《後漢書‧卷十三‧隗囂傳》:「邯得書,沉吟十餘日,乃謝士眾,歸命洛陽。」《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十八》:「李方哥見程朝奉要收拾起銀子,便呆著不開口,儘有些沉吟不舍之意。」
﹝沉於辯﹞◎七十年八月十五日〈南海古佛〉
……見『忽於至道 皆闇於教 亂於治 迷於言 惑於語 沉於辯 溺於辭』條目。
﹝沉香﹞◎六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植物名。瑞香科沉香屬。葉呈披針或倒卵形,互生,花白色。其木質堅色黑,為著名香料。因置於水中會下沉,所以稱為「沉香」。又可用來治療嘔吐、氣喘等病症。或稱為「蜜香」、「奇南香」、「伽南香」、「伽羅」、「沉水」、「沉水香」、「水沉」。
﹝沉疴﹞◎六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雲寶二童‧聖訓‧注〉
……亦作「沉痾」。久治不癒的疾病。《魏書‧卷二十一‧獻文六王傳上‧廣陵王羽傳》:「叔翻沉痾綿惙,遂有辰歲,我每為深憂,恐其不振。」《明‧孟稱舜‧桃花人面‧第二齣》:「待重見何時重見?只落得病犯沉痾。」疴、痾,音 ㄜ。
﹝沉淪﹞◎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諸天神聖‧聖訓‧注〉
……零落、淪落。《楚辭‧劉向‧九歎‧愍命》:「或沉淪其無所達兮,或清激其無所通。」《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終制》:「播越他鄉,無復資廕,使汝等沉淪廝役,以為先世之恥。」
﹝沉痾﹞◎六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雲寶二童‧聖訓‧注〉
……見『沉疴』條目。
﹝沉齊﹞◎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諸葛武侯‧聖訓‧注〉
……見『醴齊』條目。
﹝沉鬱﹞◎六十三年九月二十七日〈慈剛散仙 邱洪寬‧聖訓‧注〉
……沉重鬱悶。《唐‧韋應物‧善福閣對雨寄李儋幼遐詩》:「感此窮秋氣,沉鬱命友生。」《唐‧李益‧城西竹園送裴佶王達詩》:「愴懷非外至,沉鬱自中腸。」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