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周易﹞◎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慈剛散仙〉

……商末,西伯侯姬昌被商紂王軟禁羑里期間,剔除《彖辭易》與〈象辭易〉之繁瑣,創作《易占》六十四卦之卦辭與爻辭,原文僅有四四八句話,很簡略,不包含「五行,干支」等推演。八卦相傳是伏羲氏畫的。漢代司馬遷著《史記》稱周文王的作品為《周易》。現存《周易》皆附「彖辭」與「象辭」,是否文王所為?尚待考證。東周孔子及其弟子將「君尊臣卑,男尊女卑」等夏商周禮教規範寫入《文言》,《繫辭》,編入「周易」。漢末儒生將「周易」改稱《易經》並冠以「孔夫子作品」。

《易經》的「經」是指經典的著作。儒家奉《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為《五經》。如同前文所說,「經」是後來為了尊稱這些書,而加上的稱呼,原來《五經》只稱為《易》、《詩》、《書》、《禮》、《春秋》。《東漢‧鄭玄‧易論》中認為「周」是「周普」的意思,即無所不備,周而復始。而唐代孔穎達《周易正義》認為「周」是指岐陽地名,是周朝的代稱。有人認為《易經》流行於周朝故稱《周易》,亦有人依據《史記》的記載「文王拘而演周易」,認同《易經》乃周文王所著。然而在幾種較早期的文獻,例如《論語》、《莊子》、《左傳》卻只稱《易經》為《易》,「周易」之名最早見於《周禮》;然而《周禮》的年代,學者還有爭議。所以,就文獻而言,「周」應該是後來加上去。若以《周禮》的系統來看,《三易》的名稱皆無朝代名,所以《周易》的「周」解釋為「周普」和其它兩種占筮書,比較能夠相應。在《周禮‧太卜》的記載中,有《三易》的說法;《三易》是指《連山》、《歸藏》和《周易》,三個不同朝代的占筮書。據說「連山」是夏朝的占筮書,「歸藏」是殷商的占筮書,「周易」是周朝的占筮書。然而夏代是否有《連山》、商代是否有《歸藏》也都還是問題。兩書很可能也是「古史積累說」所言的現象。所以比較肯定的是,《易經》或《周易》原來只稱為《易》。文王出生在今陝西岐山周原,古稱西岐,後來文王被商紂王囚禁在羑里,周易就這樣誕生了。易卦系統最基本的要素為陰陽概念,而陰陽概念包括陰陽的性質和狀態兩層意義。如果不理會陰陽的狀態,只論及其性質,則可以用陽爻和陰爻表示陰陽。將上述陰陽爻按照由下往上重疊三次,就形成了八卦,即「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八個基本卦,稱為八經卦。再將八經卦兩兩重疊,就可以得到六個位次的易卦,共有六十四卦,這六十四卦稱為六十四別卦,每一卦都有特定的名稱。如果再考慮陰陽的狀態,則陰陽概念又進一步劃分為「老陰,老陽,少陰,少陽」(亦稱太陰,太陽,少陰,少陽)四種情形。六十四別卦每一卦的每個位次上都可能有四種陰陽狀態,於是全部易卦系統就共有四千零九十六種不同的卦。如果將陰陽性質構成相同的各個卦放在一起,就形成了主卦卦名相同的六十四種分系統,可以稱為某某卦系。《周易》經部文字說明的內容就是對六十四卦系中部分易卦的象徵意義的解釋以及相應的人事吉凶判定(稱為占斷)。其中每一卦系的第一條內容是相應的全靜卦的占斷,其後的六條(乾坤卦系有七條)內容是順次排列的對相應卦系一爻動卦的占斷。

占筮及《周易》一書起源于甲骨卜的實踐,或許到了殷商末年,周文王寫下了六十四卦系的卦辭。後來在春秋時期,孔子的弟子繼承了孔子對周易的發現,著了《易傳》。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時候,李斯將其列為醫術占卜書而倖免於難。對於《周易》的成書,《漢書•藝文志》曰:「《易》道深矣,人更三聖,世歷三古。」此說最為漢儒接受,《周易‧乾鑿度》有云:「垂皇策者羲,益卦德者文,成名者孔也」。「三聖」、「三古」之說簡而言之,即:上古時代,通天之黃河現神獸「龍馬」,背上佈滿神奇的圖案,聖人伏羲將其臨摹下來,並仰觀天文、俯查地理,而做「八卦」;中古時代,姬昌被紂囚禁於羑里,遂體察天道人倫陰陽消息之理,重八卦為六十四卦,並作卦爻辭,即「文王拘而演《周易》」;下古時代,孔子喜「易」,感歎禮崩樂壞,故撰寫《易傳》十篇。而在宋朝之前,對於重卦者多有疑義,一者王弼認為伏羲畫八卦之後自重為六十四卦,二者鄭玄認為神農氏重卦,三者孫盛認為夏禹重卦。直至北宋歐陽修撰《易童子問》,認為《易傳》七種之間有互相抵觸之處,並非孔子一人所作:「其說雖多,要其旨歸,止於繋辭明吉凶爾,可一言而足也。凡此數說者,其略也。其餘辭雖小異而大旨則同者,不可以勝舉也。謂其說出於諸家,而昔之人雜取以釋經,故擇之不精,則不足怪也。謂其說出於一人,則是繁衍叢脞之言也。其遂以為聖人之作,則又大繆矣。」(見《易童子問•卷三》)

至於後世,疑古之風漸起,清代姚際恒所著《易傳通論》與康有為《新學偽經考》都認為《易傳》並非出自孔子之手。時至今日,長沙馬王堆墓穴中發現的「帛書」中,已有不少記載間接證明《易傳》的作者或相關作者大致不是孔子,不過必須指出,易傳跟易經並不是非常切合,有很多內容都表明,作者似乎不太懂得原文。《周易》歷經數千年之滄桑,已成為中華文化之根。易道講究陰陽互應、剛柔相濟,提倡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在五千年文明史上,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久歷眾劫而不覆,多逢畏難而不傾,獨能遇衰而復振,不斷地發展壯大,根源一脈傳至今,是與中華民族對於易道精神的絕對把握,並將其用之日常生活中來解決一切疑難問題,有著息息相關且密不可分的道理有關。不是求助於偶像,而是運用通過八卦今昔信息預測的科學方法,預測自然和人事吉凶方面的有關信息,對一切做到心中有數,有備無患,從而更新,以至於日新於無咎,繼而明德於至善。 

《周易》是一部古老而又燦爛的文化瑰寶,古人用它來預測未來、決策國家大事、反映當前現象,上測天,下測地,中測人事。然而《周易》占測只屬其中的一大功能,其實《周易》囊括了天文,地理,軍事,科學,文學,農學等豐富的知識內容。只要能讀懂《周易》,無論是哪一行從業者都能在其中汲取智慧的力量。應該說《周易》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不能簡單地說它是占測算命,哲學,科學,或文化了。目前,我國的易學研究在原理探索上仍無重大進展,理論研究停步不前,思想混亂,實際應用容易趨向神秘主義。

《周易》是最能體現中國文化的經典,它認為世界萬物是發展變化的,其變化的基本要素是陰和陽,《周易•繫辭》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世界上千姿百態的萬物和萬物的千變萬化都是陰陽相互作用的結果。《周易》研究的對象是天、地、人三才,而以人為根本。三才又各具陰陽,所以《周易》六爻而成六十四卦。正如《說卦》所言:「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剛柔,故《易》六位而成章。」乾為純陽之卦,坤為純陰之卦,乾坤是陰陽的總代表,也是陰陽的根本,孔子在《繫辭》中說「乾坤其易之門邪」,「乾坤其易之蘊邪」。《易緯•乾鑿度》中說:「乾坤者,陰陽之根本,萬物之祖宗也。」通行本《周易》本經排序以《序卦》的次序為基礎,而以乾、坤兩卦為首。《繫辭》開篇即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而《文言》則是專門論述乾坤之卦德的傳文,並將乾坤之德性引申發揮至人文道德範疇。說明乾、坤是《周易》中最重要的兩卦,也是《周易》陰陽辯證法的基礎。

在《簡易道德經》裏,周是周到圓滿,易是運動變化無不果的意思。太昊伏羲創作簡易圖時,把簡易符(即現在八卦圖的陰陽符)排列成一個圓形即一周的形式,闡明了周和易是簡的主要組成部分。周易的周字並非周朝的沿用,而是周朝或周姓沿用了《簡易道德經》裏的這個完美的「周」字。無疑周易的周字,替代了簡易的簡字。大自然萬物的變化,是易的根本現象。恒之無休而無不果,說明了易,就是物的變化而成事,物每一點變化都有一定的結果,這就是易象。「簡之周」和「周之易」說明了周是簡的,易是周的。以父子的排列方式,就是成了:「簡周易」。「求千太萬後之果,明千思萬緒之象」,說明了「簡易圖」是判斷推理的一種測探工具。

今本《周易》的內容主要包括「經」和「傳」兩部分。「經」部分,主要是六十四卦的卦形符號與卦爻辭。所謂的「六十四卦」,是由「八卦」兩兩相重而得,「八卦」則是由「陰」、「陽」二爻三疊而成。《周易》的「陰」、「陽」,分別呈中斷的與相連的線條形狀。古人用陰陽範疇來表現寒暑、日月、男女、晝夜、奇偶等眾多概念,正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在「陰」與「陽」的基礎上,聖人將其符號三疊而成八種不同形狀,分別命名為不同的卦名並擬取相應的象徵,稱為「八卦」(也稱「經卦」),接著,聖人再將「八卦」兩兩相疊,構成六十四個不同的六劃組合體,即「六十四卦」(也稱「別卦」),每卦中的兩個「八卦」符號,居下者稱為「下卦」(也稱「內卦」,《左傳》稱「貞卦」),居上者稱為「上卦」(也稱「外卦」,《左傳》稱「悔卦」)。「六十四卦」每卦共有六條線條,稱為「爻」。《說文解字》云:「爻,交也。」;《王弼》云:「夫爻者何也?言乎變者也。」爻的原意也就是陰陽之交變。因此,「陰爻」,以「六」表示;「陽爻」,以「九」表示。六爻的位置稱為「爻位」,自下而上分別為「初」、「二」、「三」、「四」、「五」、「上」。如《蒙卦》:自下而上的六爻分別稱為「初六」、「九二」、「六三」、「六四」、「六五」、「上九」。所謂的卦爻辭,即繫於卦形符號下的文辭,其中卦辭每卦一則,總括全卦大意,爻辭每爻一則,分指各爻旨趣。《周易》共有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因而相應的也有六十四則卦辭和三百八十四則爻辭(由於《乾》《坤》兩卦各有「用九」和「用六」的文辭,故將其併入爻辭之中,即總計三百八十六則爻辭)。

「傳」實際上是闡釋《周易》經文的專著,即《彖傳》上下、《象傳》上下、《文言》、《繫辭傳》上下、《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共計七種十篇。因其闡發經文大義,如本經之羽翼,故稱之「十翼」,後世統稱《易傳》。彖傳,隨上下經分為上下兩篇,共六十四節,分釋六十四卦卦名、卦辭和一卦大旨。《王弼》曰:「夫彖者何也?統論一卦之體,明其所由之主者也。」象傳,隨上下經分為上下兩篇,闡釋各卦的卦象及各爻的爻象,釋卦象者稱為《大象傳》,釋爻象者稱為《小象傳》。文言,共兩節,分別解說《乾》、《坤》兩卦的意旨,故也稱《乾文言》、《坤文言》。主要是在《彖》和《象》的基礎上作出進一步闡發與拓展。繫辭傳,分為上下兩篇,主要申說經文要領,貫徹卦爻辭的基本義理。文中對《周易》經文作了全面的辨析與闡發,一者抒發《易》理之精微,二者展示讀《易》之要例。說卦傳,是闡述八卦取象大例的專論,也是探討《易》象產生于推展的重要依據。序卦傳,是《周易》六十四卦排列次序的推衍綱要,揭示各卦之間的相承相受。前半段經《乾》至《離》共三十卦,主說天道;後半段自《咸》至《未濟》三十四卦,主說人倫。雜卦傳,猶言「雜糅眾卦,錯綜其義」。將六十四卦重新編為三十二對「錯綜卦」,旨在闡發事物的發展在正反相對因素中體現的變化規律。

占筮是中國古代文明中的一個重要側面,夏商兩代已有重要的鬼神觀念與人鬼溝通的方法,占筮是人鬼溝通的行為模式之一,但占筮活動本身也有多樣性,例如有燒龜殼或燒牛骨,而從其燒裂的紋路中見啟示的方法,占者將所欲占之事與對紋路的解釋又刻到甲骨上,流傳至今,使今人得以研究中國古代文明,甲骨文這種占筮活動傳至周文化傳統中時,經過周人的改良,建立完整的觀念與符號系統。一方面將當時所占之事及其解釋以文字記錄下來,一方面建立新的占筮法則,使用新的占筮工具,而完成周易這部著作,亦即我們今日所見的易經之書的經部份。經過歷代哲學家的闡釋,發展成為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學著作。同時,它也是我國古代一部關於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經典。所以《周易》堪稱我國文化的源頭活水。它的內容極其豐富,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無論孔孟之道,老莊學說,還是《孫子兵法》,抑或是《黃帝內經》,《神龍易學》,無不和《易經》有著密切的聯繫。一代大醫孫思邈曾經說過:「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醫。」易,變也。各種病不瞭解病根變化如何瞭解醫治之法?簡直可以一言以蔽之:「沒有《易經》就沒有中國的文明。」

《周易》在春秋戰國時代得到進一步完善,是先人的集體創作,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易經》裏的思想已經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使人們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事實也是如此。孔子就說過人們「日用而不知」。今天,我們誰不曾說過某某人陰陽怪氣,某某人又變卦了,或者扭轉乾坤,否極泰來之類的口語和成語,但不一定人人都知道而這些詞彙都是直接從《易經》裏來的。《周易》在西漢時期就被列為六經(易,詩,書,禮,樂,春秋)之首。在我國文化史上享有最崇高的地位。秦始皇焚書時亦不敢毀傷它。《周易經》研究被稱為《易經》或《易學》,早就成為一門高深的學問。

《漢書•儒林傳》記載:「孔子讀易,韋編三絕,而為之傳。」上下五千年,《易經》代代相傳,釋家林立。許多學者皓首窮經,考證訓詁,留下了三千多部著作,蔚為大觀。《周易》研究流派紛呈,他們互相爭鳴,互相否定,也互相吸收,取長補短。春秋時期,筮法上出現過變卦說,取象說,取義說,吉凶由人、天道無常說、戰國時期出現過陰陽變易說。漢代有象數之學(卦氣說,五行說,納甲說),魏晉唐時期稱玄學。宋明時期,又出現五大學派:理學派,數學派,氣學派,心學派和功利學派。又有人籠統地分為兩派:一派是儒家,一派是道家。儒家重乾卦,重陽剛,講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強調修身以有用於社會。道家則重坤卦,重陰柔。講「大道若水,弱能勝強。」強調精神自由,以無為順應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境界。儒道兩家都從《易經》發展而來,猶如長江黃河之水皆發源于青藏高原。《易經》的科學內涵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承認和尊敬。易學研究將成為二十一世紀世界範圍內的顯學。儘管如此,《易經》裏仍然有許多不解之謎,連孔子和朱熹都竟告闕如。

在中國文化的領域中,自經孔子刪《詩》《書》,訂《禮》《樂》之後,由他編著了六經,贊述《周易》以來,關於《周易》易學的傳承,在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漢書》,以及范曄的《後漢書》中,都記載有孔子以下的易學傳承的系統。但自宋以後,我們所讀的《周易》,關於《十翼》的排列程序,事實上,大多都是根據漢末王弼的排列的。他把乾、坤兩卦的文言,拿來放在本卦下面。同時把《系列》的中間次序,有些地方也照他自己的意思來顛倒安排。等於我們現在讀的《大學》一書,那是經過宋儒的安排,並非原本的《大學》的次序。現在對於研究《周易》來計,這點應當加以注意。自孔子至戰國末期的易學:孔子授商瞿,商瞿授魯橋庇子庸,子庸授江東馯臂子弓〈荀卿之子〉,子弓授燕子家,子家授東武孫虞子乘,子乘授齊田何子莊,此其一。又,孔子歿,子夏也講易學於河西,但受到孔門同學們的駁斥,認為他對於易學的修養不夠,所以子夏以後的傳承,並沒有太準確的資料。唯留傳有《子夏易傳》一書,真偽難辯,但確具有古代「易學」思想上的價值,此其二。

西漢的易學:田何授〈東武〉王同子中、〈洛陽〉周王孫、〈梁〉丁寬、〈齊〉服生,四人皆著《易傳》數篇,但後世已散佚。其次,自(東武)王同子中一系,再傳楊何,字元敬。無敬傳京房,房傳梁丘賀,賀傳子臨,臨傳王駿、丁寬一系,又再傳田王孫,王孫傳施,傳張禹,禹傳彭宣。以上都是著名專長易學學者的傳承。至於陰陽、納甲、卦氣等易學,自田何到丁寬之後,又另有一系。主陰陽、卦氣之說的,由王孫孟喜。喜再傳焦贛,字延壽。著有《易林》一書,迥然打破《周易》的蹊徑。又另一京房,承傳焦延壽的易學,著有《京房易傳》一書,開啟象數易學的陰陽「納甲」之門。

東漢與後漢的易學:西漢的易學,到了東漢時期,其間的傳承似乎已經散失不備。因此象數之學與易理的分途,也便由此而形成了。後漢的易學,傳承的系統更不分明。此時的著名易學大家,便有馬融、鄭玄、荀爽、劉表、虞翻、陸績以及魏末的王弼等人。其中以荀爽的易學,曾經有後人採集當時的九家易學合成一編的論友誼賽,故在後世研究易學中,經常有提到「九家易」或「荀九家」的名詞,就是對此而言。鄭玄的易學,開始是學京房的象數。後來才舍離京學,專學費直之說,以孔子《易傳》來解說易學。漢末的易學,大概都跟著荀爽、虞翻的腳跟而轉,愈來愈加沒落,因此才有青年才俊的王弼的起來別走一途,專從老、莊玄學的思想而說《易》了。最為遺憾的,後世的易學,大體上又一直跟著王輔嗣的腳跟在轉,不能上窮碧落,下極黃泉,直迭羲皇之室。

「東方古文化」是以中國為發源地,流傳及盛行於東南亞國家,至今被世界各國所接受,它是經久不衰的一種古文化,已經歷三、五千年,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文化體系,不但是哲學思想體系,也包含科學體系。古文化即是「東方文化」核心,從它創造形成至今,是中國文化遺產。但至今,大部份在東南亞國家弘揚和應用更為廣泛,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促進了歷代社會進步和經濟的發展。道教源於中國,佛教源於印度,在東南亞一帶流傳不息,它們教義宗旨,都是以勸善為主,解除人生私欲心,且能超脫凡人,解脫人生痛苦,面對世間複雜矛盾,並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明理論,它更有科學一面,特別道教中科學含量之高。可以用哲學和倫理道義去解決它,把人類引向文明豁然的前景,是人生文明的標誌,它發放出世界人民信仰的不可磨滅的光環。

﹝周急﹞◎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諸天神聖‧聖訓‧注〉

……救濟他人急難。《論語‧雍也》:「君子周急不繼富。」《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這一首詩,單道世間人周急者少,繼富者多。」

﹝周勃﹞◎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見『周魏見辜』條目。

﹝周流﹞◎七十一年三月十五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周遍流行、遍及各地。《楚辭‧屈原‧離騷》:「覽相觀於四極兮,周流乎天余乃下。」《史記‧卷一二九‧貨殖傳》:「富商大賈,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 

﹝周容﹞◎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慈剛散仙‧聖訓‧注〉

……迎合討好。《楚辭‧離騷》:「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王逸‧注》:「周,合也。苟合於世,以求容媚也。」《漢‧劉向‧九歎•惜賢》:「妄周容而入世兮,內距閉而不開。」

﹝周冕﹞◎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四配十哲〉

……周代的禮帽。古時大夫以上的王侯所戴的禮帽。語出《論語‧衛靈公第十五》:「顏淵問為邦。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

﹝周道﹞◎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南海古佛‧聖訓‧注〉

……本指周代官修的大道,後泛指大道。《詩經‧小雅‧四牡》:「四牡騑騑,周道倭遲。」

﹝周道﹞◎六十三年九月二十七日〈慈剛散仙  邱洪寬‧聖訓‧注〉

……周代的政令教化。《文選‧李康‧運命論》:「故自幽厲之間,周道大壞,二霸之後,禮樂陵遲。」

﹝周瑜﹞◎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人名。(西元一七五年至二一零年)字公瑾,漢末舒(今安徽省廬江縣)人。有文武才,輔佐孫策平定江東,為吳水軍都督,敗曹操於赤壁,拜前將軍,領南郡太守。亦稱為「周郎」、「周公瑾」。

﹝周誥﹞◎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五教聖人〉

……書經周書中,大誥、召誥、康誥、酒誥、洛誥等篇的合稱。《唐‧韓愈‧進學解》:「上規姚姒,渾渾無涯,周誥殷盤,佶屈聱牙。」

﹝周誥殷盤﹞◎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五教聖人〉

……周誥,周者周代。此指《尚書》中之《大誥》、《唐誥》、《酒誥》等篇。殷盤,盤者盤庚也,商王名。《尚書》中有《盤庚》三篇。《唐‧韓愈‧進學解》:「周誥殷盤,佶屈聱牙。」佶屈聱牙,言文辭艱澀,不易頌讀。佶屈,即詰屈,言文勢曲折。聱牙,言辭不平易也。

﹝周誥殷盤史冊圖﹞◎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五教聖人〉

……周代流傳下來的誥字數篇,以及殷王盤庚流傳的功績,永遠的記載在史書上。

﹝周興原任夏亡喜﹞◎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八大金剛〉

……《史記‧外戚世家》:「桀之放也以妹喜,周之興也以姜原及大任。」姜原,一作姜嫄,帝嚳元妃。大任,文王之母。妹喜,夏桀之妃。民國六十二年國曆十月第四星期日於竹北天元佛壇舉行神人考試時,三天主考釋示:「姜原,原是古字,今作姜嫄。姜嫄者,帝嚳之妃。有一日其野遊踐巨人跡,返而孕,次年遂生一子,元妃以為不祥之物,遂棄之於窮巷,馬牛過之,遂不敢踐。後又棄於山林,人多阻路。又棄於冰河,眾鳥以翼憑之。姜嫄以為有神,遂取回家中,思養之生而棄之,故名曰棄。乃為后稷也。姜嫄是后稷之母。」(筆者按:后稷,周之始祖也。堯時為農師,舜時為后稷,十五傳而至武王,遂有天下)。六十二年農曆十一月二日三天主考續示曰:「任,是大任,王季妃文王母,孕文王時,目不邪視,耳不聞惡聲,心神俱正,是謂胎教,故生文王大聖。」大任,又稱太任。「太」經書皆作「大」,但讀如泰,故今書多作:「太」。

﹝周興原任夏亡喜  商盛有娀殷滅己﹞◎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八大金剛〉

……《史記‧外戚世家‧序》:「自古受命帝王,及繼體(譯:繼位)守文(譯:遵守先帝的法度)之君,非獨內德茂也,蓋亦有外戚之助焉。夏之興也以塗山(譯:傳說夏國國王禹娶塗山國國王的女兒為妻),而桀之放也以妹喜(譯:商湯滅夏,夏國國王桀和寵愛的妹喜被放逐南方);殷之興也以有娀(譯:有娀,國名。傳說帝嚳的次妃叫簡狄,她是有娀國國王的女兒,殷國的始祖契是簡狄所生),紂之殺也嬖妲己(譯:嬖,寵倖。妲己,商國紂王的寵妃)。周之興也以姜原及大任(譯:姜原,亦作「姜嫄」,相傳是帝嚳的元妃,周的始祖后稷是姜原所生。大任,周文王的母親),而幽王之擒也淫於褒姒(譯:周幽王嬖褒姒,荒淫無度,後被犬戎所殺,褒姒被犬戎擄走)。故《易》基乾坤,《詩》始《關雎》(譯:《詩經》首篇,說的是歌吟「后妃之德」的),《書》美釐降(譯:釐,理,料理;降,下嫁。《尚書•堯典》說:「釐降二女於媯汭。」媯,河流名稱;汭,河流會合或彎曲的地方,傳說舜住在媯河彎曲的地方。在堯的刻意安排下,嫁二女給住在媯河彎曲處的舜),《春秋》譏不親迎(譯:《春秋》隱公二年載:「紀裂繻來逆女。」紀國的國王派裂繻來迎娶魯國的宗女。按禮儀紀國國王應親自迎娶,所以《春秋》特意記載下來,譏刺從紀侯開始不迎親)。夫婦之際,人道之大倫也。禮之用,唯婚姻為兢兢。夫樂調而四時和。陰陽之變,萬物之統也,可不慎與?」

譯義:

自古受天命當帝王,和繼位遵守先帝法度的君主,不只是其(宗族)內部德性充沛美好,大概還有其母(或妻)族的幫助啊!夏朝的興旺是因為(禹娶了)塗山(國國王的女兒),而桀被流放是因為妹喜;殷朝的興起是因為有娀,紂王被殺是因為妲己。周朝的興起是因為姜原和大任,而周幽王的被(犬戎所)擒是因為與褒姒的淫亂(而忘政)。所以《易經》是以乾坤兩卦為基礎,《詩經》的開篇是《關雎》,《尚書》讚美釐降,《春秋》譏諷不親自迎娶。夫婦之間(的交往),是人際之間重要的倫常關係啊。禮儀的運用,婚姻一定要認真小心。音樂調和了(一年)四季才會和諧。陰陽的變換,是萬物的根本啊,能夠不(對這事)謹慎嗎?

每個成功的男人背後都會有一個優秀的女人。其反面的說法就是:紅顏禍水。這些說法對嗎?用內因外因的關係便可說得清的了。堯之所以熱心安排將二女下嫁給舜,而不嫁給別人,當然是因為舜是優秀的。紂有妲己、周幽王有褒姒,是因為他們自己原就荒淫,當時如果沒有妲己、褒姒的話,自會有別的放蕩妖姬與之苟且,一起縱橫慾海而忘乎所有。所以說,其實命運都把握在每個人自己的手中。命運不是由天所定,或可以去預測的,是每個人自己去闖蕩打造出來的。每個人接受了什麼樣的教育、樹立了什麼樣的價值觀,便就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走出自己獨有的生命的軌跡。

※《史記‧外戚世家》:「桀之放也以妹喜,周之興也以姜原及大任。」姜原,一作姜嫄,帝嚳元妃。大任,文王之母。妹喜,夏桀之妃。民國六十二年國曆十月第四星期日於竹北天元佛壇舉行神人考試時,三天主考釋示:「姜原,原是古字,今作姜嫄。姜嫄者,帝嚳之妃。有一日其野遊踐巨人跡,返而孕,次年遂生一子,元妃以為不祥之物,遂棄之於窮巷,馬牛過之,遂不敢踐。後又棄於山林,人多阻路。又棄於冰河,眾鳥以翼憑之。姜嫄以為有神,遂取回家中,思養之生而棄之,故名曰棄。乃為后稷也。姜嫄是后稷之母。」(筆者按:后稷,周之始祖也。堯時為農師,舜時為后稷,十五傳而至武王,遂有天下。)六十二年農曆十一月二日三天主考續示曰:「任,是大任,王季妃文王母,孕文王時,目不邪視,耳不聞惡聲,心神俱正,是謂胎教,故生文王大聖。」大任,又稱太任。「太」經書皆作「大」,但讀如泰,故今書多作:「太」。

※《史記‧外戚世家》:「殷之興也以有娀,紂之殺也嬖妲己。」有娀,國名。有娀氏女簡狄,帝嚳之妃,契之母也。契,虞舜之臣。商之祖。母簡狄吞玄鳥卵而生契,封於商。妲己,殷紂之妃。三天主考釋曰:「有娀,國名,女人叫娀,帝嚳之妃生一子契,即商湯之祖。契有所成就,即娀之功。」

﹝周禮九州﹞◎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見『九州』條目。

 

…………〈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昊子 的頭像
    昊子

    一貫道盤萬八年

    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