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成仁﹞◎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諸天神聖〉
……完成、實踐仁德,多指為正義而犧牲。《後漢書‧卷五十七‧杜根等傳‧贊曰》:「弼忤宦情,雲犯時忌。成仁喪己,同方殊事。」《唐‧李頎‧登首陽山謁夷齊廟詩》:「畢命無怨色,成仁其若何。」
﹝成化﹞◎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成就德化。《文選‧班固‧西都賦》:「佐命則垂統,輔翼則成化。」
﹝成劫﹞◎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南極仙翁 率上中下八仙‧聖訓‧注〉
……見『浩劫』條目。
﹝成所作智﹞◎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見『四智心品』條目。
﹝成事﹞◎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四配十哲‧聖訓‧注〉
……已經完成的事情。《論語‧八佾》:「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戰國策‧趙策二》:「愚者闇於成事,智者見於未萌。」
﹝成俗﹞◎六十三年一月十九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化成風俗。《漢書‧卷八十一‧匡衡傳》:「故萬國莫不獵賜祉福,蒙化而成俗。」
﹝成康之化﹞◎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見『成康之治』條目。
﹝成康之治﹞◎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周成王與周康王時代,天下安寧,刑措不用達四十年,為西周的盛世,史稱為「成康之治」。
﹝成就﹞◎七十七年八月十五日〈南極仙翁〉
……完成、造就。《漢書‧卷五十四‧蘇建傳》:「武父子亡功德,皆為陛下所成就。」《儒林外史‧第二十一回》:「而今多虧了你這外公公替你成就了親事,你已是有了房屋了。」
﹝成就于明慧﹞◎七十七年八月十五日〈南極仙翁〉
……在天道中修行,想要有成就與成果者,需要有相當的悟性與智慧。明,聰慧、悟性很高。如:「聰明」、「明智」。《文選‧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夫見機而作,不處凶危,上聖之明也。」慧,聰明才智。如:「智慧」。《左傳‧成公十八年》:「周子有兄而無慧,不能辨菽麥。」《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假譎》:「唯有一女,甚有姿慧。」
﹝成就于明慧 聖達無所乏 顯耀于天數 德功歸造化﹞◎七十七年八月十五日〈南極仙翁〉
……本四句由《佛說阿惟越致遮經‧卷上‧不退轉法輪品第一》:「成就於明慧,聖達無所乏,顯耀逮佛道,以故刀不害。」中改編而來,原是釋迦牟尼佛為阿難說法的語句。南極仙翁取其前兩句,而另成不同語義的境地。
﹝成德﹞◎八十二年六月十五日〈純陽帝君〉
……成就德行。《易經‧乾卦》:「君子以成德為行。」《漢‧王充‧論衡‧量知》:「故夫學者所以反情治性,盡材成德也。」
﹝成趣﹞◎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雲悟茂猛‧聖訓‧注〉
……成為散步的場所。趣,同「趨」。《晉‧陶潛‧歸去來兮辭》:「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李善‧注》:「《爾雅》曰:『堂上謂之行,堂下謂之步,門外謂之趨,中庭謂之走。』郭璞曰:『此皆人行步趨走之處,因以名。』」
﹝成趣﹞◎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諸天神聖〉
……「相映成趣」之簡稱。互相襯托而更添意趣。
【伏】
﹝伏几﹞◎六十三年九月二十七日〈慈剛散仙 邱洪寬‧聖訓‧注〉
……趴伏在几上。《紅樓夢‧第一回》:「士隱於書房閒坐,至手倦拋書,伏几少憩,不覺矇朧睡去。」
﹝伏尸﹞◎六十六年三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屍體橫倒地上。《文選‧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伏尸千萬,流血漂櫓,此皆天下所共知也。」《文選‧賈誼‧過秦論上》:「追亡逐北,伏尸百萬,流血漂櫓。」亦作「伏屍」。
﹝伏心菩提﹞◎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謂十住、十行、十回向等階位之菩薩行諸波羅蜜,制伏煩惱,降伏其心。
﹝伏兵﹞◎六十三年一月十九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暗中隱藏埋伏的軍隊。《三國演義‧第十二回》:「操若來,誘之入城,四門放火,外設伏兵。」《儒林外史‧第四十三回》:「你等他回去之時,聽炮響為號,伏兵齊起,上前掩殺。」
﹝伏見﹞◎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詩仙李白‧聖訓‧注〉
……古代在下者對己見的謙詞。《文選‧曹植‧求自試表》:「伏見所以行軍用兵之勢,可謂神妙矣。」《文選‧張悛‧為吳令謝詢求為諸孫置守冢人表》:「伏見吳平之初,明詔追錄先賢,欲封其墓。」
﹝伏侍﹞◎六十三年一月十九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侍奉。《西遊記‧第十六回》:「這個放心,暗中自有神靈保護,明中等我叫那些和尚伏侍。」《初刻拍案驚奇‧卷二》:「滴珠身伴要討個丫鬟伏侍,曾對吳大郎說。」
﹝伏屍﹞◎六十六年三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屍體橫倒地上。《戰國策‧魏策四》:「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亦作「伏尸」。
﹝伏息﹞◎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純陽帝君‧聖訓‧注〉
……杜絕了壞事或制服了邪惡的人。伏:制服。《漢書‧卷二十二‧禮樂志》:「姦偽不萌,祅孽伏息。」﹝伏惟﹞◎六十六年六月十五日〈至聖先師〉
……俯身思惟。原是下對上的謙敬之詞,多用於奏章、書信。然現由至聖先師寫出,實在令吾輩愧不敢當,如同前言所提,將吾輩比作鳳凰與騏驥一般,聖人之至德修養,由此可見。《文選‧楊惲‧報孫會宗書》:「伏惟聖主之恩,不可勝量。君子遊道,樂以忘憂;小人全軀,說以忘罪。」《文選‧李密‧陳情表》:「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
﹝伏惟韓彭古今歎 卻顧蠡微中外馨﹞◎六十六年六月十五日〈至聖先師〉
……想著韓信與彭越,或者是范蠡與微子,都是受古今中外歷史所肯定與景仰的。
﹝伏誅﹞◎六十九年三月十五日〈南極仙翁‧聖訓‧注〉
……伏法、受死。《大宋宣和遺事‧利集》:「蔡脩亦以復辟之謗伏誅。童貫初貶惡州居住,量移郴州。」《三國演義‧第三回》:「何進謀反,已伏誅矣。」
﹝伏節﹞◎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諸葛武侯‧聖訓‧注〉
……猶言殉節。指為維護某種事物或追求理想而死。《漢書‧刑法志》:「於是師旅亟動,百姓罷敝,無伏節死難之誼。」《唐‧陳子昂‧為金吾將軍陳令英請免官表》:「﹝五人﹞皆伏節盡忠,身死王事。」
﹝伏軾﹞◎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純陽帝君‧聖訓‧注〉
……俯在車前橫木上。《戰國策‧秦策一》:「伏軾撙銜,橫歷天下。」《文選‧盧諶‧覽古詩》:「秦辭馳出境,伏軾逕入關。」
﹝伏劍﹞◎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四配十哲〉
……用劍自刎。《左傳‧僖公十年》:「臣聞命矣,伏劍而死。」《文選‧陸機‧漢高祖功臣頌》:「引身伏劍,永言固之。」
﹝伏質﹞◎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關聖帝君‧聖訓‧注〉
……見『伏鑕』條目。
﹝伏羲氏﹞◎六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關聖帝君‧聖訓‧注〉
……古代一位皇帝。教民佃漁畜牧,始畫八卦,造書契。《南朝梁‧蕭統‧文選序》:「逮乎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亦作「伏羲」。
﹝伏臘﹞◎六十六年三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夏之伏日及冬之臘日,為秦漢時令名。《文選‧楊惲‧報孫會宗書》:「歲時伏臘,烹羊炮羔。」《唐‧白行簡‧李娃傳》:「娃既備禮,歲時伏臘。」或以夏祭為伏,冬祭為臘。《史記‧卷五十五‧留侯世家》:「每上冢伏臘,祠黃石。」《文選‧潘岳‧閑居賦》:「牧羊酤酪,以供伏臘之費。」
﹝伏鑕﹞◎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關聖帝君‧聖訓‧注〉
……古代有腰斬的死刑,施刑時罪犯裸身俯伏砧上,故稱「伏鑕」。質,通「鑕」,砧。亦泛指被處死。《史記‧張丞相列傳》:「蒼坐法當斬,解衣伏質。」《漢‧班彪‧王命論》:「勇如信布,強如梁籍,成如王莽,然卒潤鑊伏鑕,烹醢分裂。」《唐‧陳子昂‧謝衣表》:「以其伏鑕之魂,更辱賜衣之寵。」《明‧沈德符‧野獲編‧科場‧孫蕡陳遇》:「蓋仕宦二十年,一禁繫,一從戎,四為下僚,僅一入史局,而不免伏鑕。」亦作「伏質」。
【衣】
﹝衣不解帶﹞◎六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關聖帝君‧聖訓‧注〉
……沒有解開衣帶,和衣就寢。比喻辛勤不懈。《晉書‧卷八十四‧殷仲堪傳》:「父病積年,仲堪衣不解帶。」《三國演義‧第八回》:「卓偶染小疾,貂蟬衣不解帶,曲意逢迎。」
﹝衣冠﹞◎七十一年三月十五日〈一陽帝君‧聖訓‧注〉
……衣服和帽子。《論語‧堯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儒林外史‧第一回》:「又在楚辭圖上看見畫的屈原衣冠,他便自造一頂極高的帽子,一件極闊的衣服。」
﹝衣冠禽獸﹞◎六十六年六月十五日〈南海古佛‧聖訓‧注〉
……見『禽獸衣冠』條目。
﹝衣衿﹞◎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太白星君‧聖訓‧注〉
……衣服擋胸前的部分。古代指交領或衣下掩裳際處。後亦指上衣的前幅。《漢‧王粲‧七哀詩之二》:「迅風拂裳袂,白露沾衣衿。」《北史‧酷吏傳‧田式》:「其所愛奴,嘗詣式白事,有蟲上其衣衿,揮袖拂去之,式以為慢己,立棒殺之。」《清‧吳偉業‧吳門遇劉雪舫詩》:「已矣勿復言,涕下沾衣襟。」亦作衣襟。衿,衣服前面有鈕扣開合的部分。如:「對衿」。亦作「襟」。音 ㄐ一ㄣ。
﹝衣被﹞◎七十年八月十五日〈一陽帝君〉
……加惠於人。《荀子‧禮論》:「慈母衣被之者也,而九月。」《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辨騷》:「其衣被詞人,非一代也。」
﹝衣被群生﹞◎七十年八月十五日〈一陽帝君〉
……以仁加惠於眾生之意。《歐陽文忠公集‧外集‧卷第二十五‧夫子罕言利命仁論》:「滯者導之使達,蒙者開之使明,衣被群生,贍足萬類,此上之利下及于物。」
﹝衣紫腰金﹞◎六十三年九月二十七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身穿紫袍,腰佩金飾。指當大官。《明‧姚茂良‧精忠記‧第十四齣》:「感吾皇,博得個衣紫腰金,朝野為卿相,方顯男兒當自強。」亦作「衣紫腰黃」、「衣紫腰銀」、「腰金拖紫」、「腰金衣紫」。
﹝衣錦還鄉﹞◎六十八年九月二十九日〈活佛師尊‧聖訓‧注〉
……身穿錦鏽的衣服返回故鄉。形容人功成名就後榮歸故鄉。《五代史平話‧漢史‧卷上》:「那廳上坐的,卻是李長者贅婿劉知遠,受了北京留守,衣錦還鄉也。」《儒林外史‧第五十回》:「儒生落魄,變成衣錦還鄉。」亦作「衣錦故鄉」、「衣錦過鄉」、「衣錦榮歸」。
﹝衣襟﹞◎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太白星君‧聖訓‧注〉
……衣領交接的部位。《三國演義‧第三十八回》:「淚沾袍袖,衣襟盡溼。」《紅樓夢‧第六十二回》:「四面芍藥花飛了一身,滿頭臉衣襟上皆是紅香散亂。」
【同】
﹝同心﹞◎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諸天神聖〉
……見『幽明同心』條目。
﹝同心並力﹞◎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孟子亞聖‧聖訓‧注〉
……齊心協力、同心同德。《漢‧賈誼‧過秦論下》:「且天下嘗同心並力而攻秦矣,然困於險阻而不能進者。」
﹝同心共濟天下治﹞◎七十年八月十五日〈天然古佛〉
……同心齊志,萬眾一心,則天下必治。亦比喻天道若是眾道親皆能體悟天意,同心同德,同證天道骨髓玄妙處,同得天道心法一脈理,則天道之弘揚與普渡收圓,又何難哉!
﹝同方﹞◎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諸天神聖‧聖訓‧注〉
……志向相同。《禮記‧儒行》:「儒有合志同方,營道同術。」《宋‧范成大‧次韻嚴子文旅中見贈詩》:「交情敢說同方友,句法甘從弟子員。」
﹝同舟共濟﹞◎七十年八月十五日〈天然古佛〉
……比喻同心協力,共圖解救,戰勝困難。《三國志‧卷二十八‧魏書‧毋丘儉傳‧裴松之‧注引文欽與郭淮書曰》:「夫當仁不讓,況救君之難,度道遠艱,故不果期要耳。然同舟共濟,安危勢同,福痛已連,非言飾所解,自公侯所明也。」亦作「同舟而濟」。
﹝同舟而濟﹞◎七十年八月十五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見『同舟共濟』條目。
﹝同有畏心 其勢必合﹞◎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萬仙菩薩〉
……見『患者人畏 利者人欲 同有畏心 其勢必合 同有欲心 其勢必爭』條目。
﹝同有欲心 其勢必爭﹞◎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萬仙菩薩〉
……見『患者人畏 利者人欲 同有畏心 其勢必合 同有欲心 其勢必爭』條目。
﹝同列﹞◎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孟子亞聖‧聖訓‧注〉
……同一班列,地位相同。《文選‧賈誼‧過秦論上》:「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權,招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
﹝同事攝﹞◎八十二年六月十五日〈一陽帝君‧聖訓‧注〉
……見『四攝法』條目。
﹝同明相照 同類相求﹞◎六十八年九月二十九日〈活佛師尊〉
……在德行與智慧的養成教育當中,聖賢與君子所用的方法都是一樣,因為有德者,對一切事物理持上,所感應的都是相同,如同天要下雨時,樑柱會先濕潤般,取其感應相同之意。同樣的光明,自然能普照大地;同樣的德行,自然能澤被群生。君子之德草,小人之德風,草上之風,必偃。即是此意。語出《史記‧卷六十一 ‧伯夷列傳第一》:「賈子曰:『貪夫徇財,烈士徇名,夸者死權,眾庶馮生,同明相照,同類相求,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
﹝同春﹞◎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十八羅漢〉
……同壽之意。春,年、歲。《文選‧曹植‧雜詩六首之三》:「自期三年歸,今已歷九春。」
﹝同流合汙﹞◎六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三天主考〉
……隨世浮沉。語本《孟子‧盡心下》:「同乎流俗,合乎汙世。」後多指跟壞人一起做壞事。《三俠五義‧第一一二回》:「那一派的驕侈倨傲,同流合汙,已然習慣成性。」
﹝同恥﹞◎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同樣感到羞恥。《論語‧公冶長》:「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同時集會﹞◎八十二年六月十五日〈三天主考〉
……本句是前兩句的結合。謂「大畜因緣」與「菩提種子」相交集而成。本次聖典中,諸位仙佛共有十次提及「大畜」之名,意謂積德於身,所畜至大也。《易‧第二十六卦》:「大畜,山天大畜,艮上乾下。淺水行舟之象,積小成大之意。山天大畜,艮土二世卦。大畜象體:天居山中。因天大而山小,亦以微小阻止龐大,以陰畜陽。又五爻為君,四爻為臣,下三陽交為平民,君臣合力制止平民之反動。其德艮卦篤實,乾卦剛健,能篤實剛健,勤勞不息,人人能蓄積富有。」從儲有大畜之德起,再配合菩提為根而宿植其糧,兩者合一,則道業必成。
﹝同符﹞◎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八仙‧聖訓‧注〉
……與……相合;相合。《文選•揚雄‧甘泉賦》:「同符三皇,録功五帝。」《李善‧注引文穎曰》:「符,合也。」《東觀漢記•馬援傳》:「今見陛下恢廓大度,同符高祖,乃知帝王自有真也。」《南史•袁湛袁粲等傳論》:「昔王經峻節,既被旌於晉世,粲之貞固,亦改葬於齊朝,其激厲之方,異代同符者矣。」《清‧葉廷琯‧吹網錄•兩浙金石之名》:「木夫此説,見其年譜中,正與君謙先後同符。」
﹝同道﹞◎六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關聖帝君〉
……在思想、觀念、行為,都能一致共同邁進的人。《孟子‧離婁下》:「禹稷、顏回同道。」《漢‧王充‧論衡‧齊世》:「帝王治世,百代同道。」
﹝同塵﹞◎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四海龍王‧聖訓‧注〉
……如灰塵一般的混雜在一起。比喻混一、統一。語本《老子‧第四章》:「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魏源‧本義》:「以塵之至雜而無所不同,則於萬物無所異矣。」比喻混同於流俗,不標新立異。《文選‧左思‧吳都賦》:「載漢女於後舟,追晉賈而同塵。」《三國‧魏‧曹植‧帝堯贊》:「克平共工,萬國同塵。」
﹝同肇﹞◎七十七年八月十五日師尊歸空四十一週年聖訓〈一陽帝君〉
……同時開啟。肇,首度、開端。《爾雅‧釋詁上》:「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權輿,始也。」《楚辭‧屈原‧離騷》:「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
﹝同臻太和﹞◎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諸天神聖〉
……同時達到最和諧的太平盛世。臻,至、及、達到。如:「臻於完美」。《周禮‧冬官考工記》:「時文思索,允臻其極。」
﹝同歸﹞◎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一致。《文選•袁宏•三國名臣序贊》:「雖大旨同歸,所託或乖。」
﹝同歸殊途﹞◎六十九年三月十五日〈南極仙翁‧聖訓‧注〉
……見『殊塗』條目。
﹝同類因﹞◎五十三年五月二十八日〈亡靈結緣‧佛院茶使‧羅國綱〉
……見『六因』條目。
﹝同類相求﹞◎六十八年九月二十九日〈活佛師尊〉
……見『同明相照 同類相求』條目。
﹝同體天心重任擔﹞◎七十三年三月十五日〈南極仙翁〉
……體悟上天降道之恩,感恩師德一指超吾玄祖,救吾性靈,恪盡已職,代師宣化,普渡眾生,承擔起應盡的天命。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