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
﹝性天﹞◎六十三年二月二十四日〈地藏古佛‧聖訓‧注〉
……亦作「天性」。天生的本性。謂本然之善,人之所得於天者。《孝經‧聖治章》:「父子之道,天性也。」《文選‧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夫人之相知,貴識其天性。」
﹝性月輝三界 神珠耀八方﹞◎七十三年三月十五日〈一陽帝君〉
……所有道親在求得天道,受明師一指的時候,就已經得到了千古不傳的先聖絕學「玄關竅」;因此我〈一陽帝君〉請所有道親能在這個天道至寶上,下真實的功夫修煉,因為你們所求的這個「玄關生死竅」可以讓你們超三界之外,且能明心見性,將靈性之真如本體光耀於八方之上。本句所提的「性月」與「神珠」指的就是「玄關竅」。請詳閱《天道春秋‧天道至寶│玄關竅修行法門》。
﹝性心﹞◎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太白金仙〉
……即自性清淨心。謂吾人之心本來清淨,亦即心性本淨之意。又作性淨心、本性清淨心。為小乘大眾部之主張,大乘則將此心稱為如來藏心、佛性、真如、法界、法性、如來性、覺性等。依《大乘止觀法門‧卷一》對自性清淨心之解釋,謂心於無始以來即為無明染法所覆,然以性淨不改之故,稱之為「淨」;以無有無明染法與之相應之故,稱之為「性淨」;復以中實本覺之故,稱之為「心」。心雖為本來清淨,惟於現實中,被吾人之煩惱所覆隱、染污。又吾人之煩惱乃本來所無,係如客之自外來始有,故稱客塵煩惱。
﹝性不和物﹞◎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個性不與世俗世事相合,比喻「虞翻」有點孤傲而不合群。《文選‧袁宏‧三國名臣序贊》:「仲翔高亮,性不和物。」
﹝性地﹞◎七十年八月十五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心地。《宋‧陳善‧捫虱新語‧卷一‧自悟前身》:「蓋由二公平生學道,性地純一,神觀清淨,於一念頃,遂見前世。」
﹝性行淑均遠舉逸﹞◎七十年八月十五日〈天然古佛〉
……個性與行為舉止能秉持著正道與善行的話,那麼這樣的人其前程必定遠大。
﹝性如日月﹞◎六十三年閏四月五日〈三天主考〉
……自性如日月之皎潔,靈明而純潔,無垢無染而潤澤群生。
﹝性同污泥﹞◎六十三年閏四月五日〈三天主考〉
……自性如污泥一般,穢臭不堪。
﹝性居四海天﹞◎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南極仙翁〉
……見『心止天然上 性居四海天』條目。
﹝性明境清﹞◎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諸天神聖〉
……見『為善修真 性明境清』條目。
﹝性具三千﹞◎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見『三千』條目。
﹝性急﹞◎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至聖先師‧聖訓‧注〉
……性情急躁。《紅樓夢‧第六十一回》:「姐姐太性急了,橫豎等十來日就來了,只管找他做什麼。」《老殘遊記二編‧第七回》:「差人原是個好意,不想你老兄這等性急,先跑得來了,沒法只好還請外邊去散步一回罷。」
﹝性度﹞◎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雲寶二童‧聖訓‧注〉
……性情與氣度。
﹝性氣﹞◎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南海古佛‧聖訓‧注〉
……性情、脾氣。《水滸傳‧第二十一回》:「你只是性氣不好,把言語傷觸了他。」《儒林外史‧第十二回》:「只是一生性氣不好,慣會路見不平,拔刀相助。」
﹝性海﹞◎六十九年三月十五日〈諸天神聖‧聖訓‧注〉
……指本性(或實性)之海,以此比喻真如之理性深廣如海。又稱果海。乃如來法身之境。《大唐西域記序》:「廓群疑於性海,啟妙覺於迷津」。
﹝性淨﹞◎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太白金仙‧聖訓‧注〉
……見『性心』條目。
﹝性淨心﹞◎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太白金仙‧聖訓‧注〉
……見『性心』條目。
﹝性源﹞◎七十一年三月十五日〈天然古佛〉
……自性本佛之本源。
﹝性德三千﹞◎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見『三千』條目。
【法】
﹝法天象地﹞◎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三天主考〉
……法天象地是古代思想家在著作中的一句常見語。古人認為天地宇宙運行演化之中有一種無形的「道」在支配著萬物四時的行進,而從天地之無為中,體會到天地無為而能主宰萬物的現象中,創造出了道家思想。所以,法天象地是在哲學思想上的一句深刻總結。古之聖王所以王於天下,無不做到法天象地的境界。天地之行,冥冥中的一個「道」,就是法天象地的根本,所以法天象地者,行其道也。
﹝法古尾生忠信義 披肝瀝膽動諸神﹞◎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慈化真君〉
……本段承前二句「伯叔遯世貞銘勒,箕子佯狂美譽勳」之續義;上古賢者「伯夷、叔齊」讓國隱逃與奔義止暴的事蹟,都是名載千史,讓後人景仰肅穆不已;「箕子」因紂暴政而佯狂遁隱,繼而去國,走之朝鮮,建立東方君子國,其流風遺韻,至今美好名聲猶存。再效法古人「尾生」死守橋下之信誠,得忠誠信實之大義,諸如此輩之賢者,就是都能堅持並成就忠、信、義等節操,故能驚天地動鬼神。
※【讀慈化真君冠詩心得】:
慈化真君冠詩:
桃觴對月宴嘉賓 壽比南山配古今
十面英傑星宿會 八方道士雲龍欣
伯叔遯世貞銘勒 箕子佯狂美譽勳
法古尾生忠信義 披肝瀝膽動諸神
慈化真君於本次大典聖諭中,主要是想表達「忠貞」與「信義」兩個觀點;冠詩中所舉「伯夷」、「叔齊」、「箕子」、「尾生」等四人事蹟,明明上帝於同年〈民國六十二年〉秋季大典中也提到:「伊尹傅說千秋法,箕子比干萬世傳,伯叔恥食周朝粟,如此賢哲皆清廉」之訓諭;從這兩篇所談論內容,我們可以很清楚明白,那就是在告訴世人,對於那世俗物慾中不可逾越門檻的堅持是必須的,如「忠貞」與「信義」兩個理念的堅持與實踐;簡單一句話,就是「節操」二字,這不僅是難能而珍貴,更是千古傳馨,萬古不朽的美德,因為有所堅持才有昇華人格的空間,一旦棄守那本來俱備且最基本的人格門檻時,天地間所反彈回來的浩然正氣,會在無形中壓垮不能堅持者的心靈與意志,會壓縮所有能提昇德能的空間;堅守節操,就是堅守人性而不易的塊壘;不必憤怒於好人遭殃壞人享福的假相而訴之於批判,不必質問綱紀倫常是人性最鮮明的美德而嗤之以鼻;每個人頭上都頂著一片天,差別在於各人所頂的一片天底下,是坦然光明?還是慚愧羞恥?如同每朵花都有其獨特的色彩,每顆星都有自己的燦爛,每縷清風都會送來清爽,每滴甘露都會滋潤稻田;問題是:你這朵花夠不夠格稱為獨特?你這顆星夠不夠格擁有燦爛?你這縷風夠不夠格稱為清風?你這水滴夠不夠格稱為甘露?所以筆者感觸良深:既然選擇了走向遠方,就應該立刻風雨兼程;既然選擇了追逐太陽,那麼留給平地的只能是背影;我寧可世人只看到我的背影,因為我正在追逐太陽;我寧可世人只看到我飽經風霜,因為我曾走過。三十多年來匍匐長磕於山路,不為覲見我佛,而是在傾聽大地的聲音;三十多年來轉經筒於佛前,不為來世福報,而是在觸碰眾生心靈;我的每一滴汗,都是三千大千世界的縮影與結晶;我的每一步路,都有破蛹成蝶的勇氣與冲天的壯志;所以,我一直在心靈碰撞,每次碰撞都有智慧的火花與光芒,而這火光正是點燃我法身的能量,碰撞得越是激烈,法身能量則越是強大;如同沒有經歷狂風驟雨,也就不能擁有絢麗彩虹的權力;如同沒有和諧的休止符,也就不能編織成交響樂的澎湃;我從不敢妄言此生滄桑,因為滄桑是閒者的奢望,因為人格最珍貴的是內在的輝煌,而不是外表的璀璨;人生不過是一個舞台,我只想默默地扮演著自己,能不能演繹成一幕幕精彩的戲碼,在於落幕後的掌聲,不在幕前的濃妝艷抹;枯萎寂寥是自然界的宿命,每一個今天,都會成為明天的過去;每一個過去,都會成為現在的歷史;每一段歷史,都會成為世人的借鑑;每一段借鑑,都會成為前進的動力;既然走了一步,就必然留下了一個腳印;既然踏出了華麗的腳步,就不必在意征程的榮辱;既然飲啜了淚水,就不必在意酸甜;寧取清茶的淡淡幽香,不願喧囂的燈紅酒綠;寧聽晨雞的初醒呼喚,不願昏鴉的聒噪搶食。此刻想起岳飛在《小重山》裡說的一段話:「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里夢,已三更。起來獨自繞階行;人悄悄,簾外月朧明。白首為功名;舊山松竹老,阻歸程。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慈化真君冠詩最後一首「披肝瀝膽動諸神」,於同年〈民國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秋季大典時,四大菩薩亦引用於冠詩:「垂鬟接黛群仙臨,曲盡二南薄海欣,寄旅功希州牧架,偉服名冀輔豪凌,英娥釐降禮周召,詩始關睢易乾坤,厚性懋德民隱恤,披肝瀝膽鬼神欽」;「披肝瀝膽動諸神」與「披肝瀝膽鬼神欽」兩句,其義大致雷同,唯筆者感觸良深為何仙佛一再提及「披肝瀝膽」?而「披肝瀝膽」又如何能驚動諸神,乃至神鬼皆欽佩讚賞?我們都知道「披」是剖開之意,「瀝」是灑落之意,意謂能將肝剖開給天下人看,將膽汁灑落給天下人聞,這是比喻高層次的人格展現,於忠孝節義乃至綱紀倫理,能自我淬勵並達至「披肝瀝膽」並確實踐履其行時,這樣的人格,基本上就是神格的顯現與化身,也就是人間聖人的境界;說來簡單,能實踐這種節操的人,還真的不容易;筆者相信,宇宙之大,信有其人,天下之廣,必有其人;而這些高層次人格者,或許就在你我身邊,只是我們不知道而已;也或許正在觀看本篇聖訓的你,就是如此高層次聖格者;為與不為,其實都是一念之間,如伯夷與叔齊可以君臨天下且唾手可得,何以不屑?若是心靈層次不夠高,當然歡欣莫名地接納君位;然而心靈的皎潔層次,遠遠超越了權勢利祿的層面,也就是說在進退之間,所思維的層次,遠遠超越了世俗所能思維的空間,而邁入另一個更超然的的空間;人類思維的空間有所侷限,聖格的思維是無限浩瀚,浩瀚到匪夷所思的境界,一個君位是如何地崇高峻偉,如何地大權在握,只因登君位則必傷仁害義而不屑取之,這種人格所能超越的層次,絕非世俗中人所能想像。每一個人都是自己人生花圃中的園丁,是否花團錦簇或者荒蕪淒涼,在於自己;心靈滿足於求仁得仁,在心靈的花圃中,自然而然「得仁」就是無比的花團錦簇,是有生命力的,是錦繡而燦爛的,所以活得舒坦而自在,自然而然千秋萬載被世人所歌頌著;如果心靈滿足於爭權奪利,在心靈的花圃中,自然而然以為「權勢富貴」才是花團錦簇,結果身敗名裂者有之,身陷囹圄者有之,結果是千秋萬載被世人臭罵。人之所以快樂不是得到的多,而是計較的少;無欲則剛,無所為而為,這才是聖賢之道。
※試題一偈以對舉【慈化真君】所題冠詩:
慈化真君冠詩:
桃觴對月宴嘉賓 壽比南山配古今
十面英傑星宿會 八方道士雲龍欣
伯叔遯世貞銘勒 箕子佯狂美譽勳
法古尾生忠信義 披肝瀝膽動諸神
筆者對舉:
心塵幻影空照中 續鳧截鶴慾海叢
性賦慧開玲瓏現 竹節凜然傲柏松
頓然忘機養性源 真如無愆飆塵風
耀輝法界彌六合 建業立錐配龍鳳
﹝法光明﹞◎七十年八月十五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見『光明』條目。
﹝法舟﹞◎六十三年三月二十九日〈亡靈結緣‧明明上帝駕前侍御者‧張肴〉
……見『法船』條目。
﹝法旨﹞◎六十三年一月十九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舊時稱神的意旨。《清平山堂話本‧西湖三塔記》:「神將唱喏告我,師父有何法旨。」
﹝法佛菩提﹞◎八十二年六月十五日〈龍樹菩薩 率十地菩薩‧聖訓‧注〉
……見『三菩提』條目。
﹝法身舍利﹞◎六十六年六月十五日〈道德天尊‧聖訓‧注〉
……見『舍利』條目。
﹝法我﹞◎六十三年一月十九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見『人我』條目。
﹝法我見﹞◎六十三年一月十九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見『人我』條目。
﹝法雨﹞◎七十一年一月二十八日〈三天主考〉
……以雨來比喻佛之教法。佛法滋潤眾生,令由迷妄而至證悟,猶如雨之普澤草木,使其生長,而至開花結果,故以雨譬喻之。《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二‧世間淨眼品第一之二》:「普雨法雨潤一切,是佛第一上方便。」《北本涅槃經‧卷二》:「無上法雨,雨汝身田,令生法芽。」
﹝法雨﹞◎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南極仙翁 率上中下八仙‧聖訓‧注〉
……雨,形容佛陀的教法能滋潤眾生的菩提道業,就像雨能滋潤草木。法雨指佛陀所說的教法。《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二‧世間淨眼品第一之二》:「普雨法雨潤一切,是佛第一上方便。」
﹝法雨宏沾積德門﹞◎七十一年一月二十八日〈三天主考〉
……喻佛法之教化會施惠於有德行、有善行、善願、善念的人。
﹝法性﹞◎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太白金仙‧聖訓‧注〉
……見『性心』條目。
﹝法空﹞◎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一陽帝君‧聖訓‧注〉
……見『空』條目。
﹝法星﹞◎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南海古佛‧聖訓‧注〉
……星名。「熒惑星」的別名。《文選•劉孝標‧辨命論》:「宋公一言,法星三徙。」《李善•注引•廣雅》:「熒惑謂之罰星,或謂之執法。」《唐•劉禹錫•早秋送台院楊侍禦歸朝》詩:「鷙鳥得秋氣,法星懸火旻。」《清•錢謙益•送詹葉二禦史赴南台》詩之二:「法星近炤江天畔,寂寞衡茅覺夜明。」
﹝法重﹞◎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純陽帝君〉
……嚴峻的軍法。《唐‧李華‧吊古戰場文》:「法重心駭,威尊命賤。」
﹝法度﹞◎七十一年三月十五日〈一陽帝君‧聖訓‧注〉
……法律和制度。《書經‧大禹謨》:「吁!戒哉!儆戒無虞,罔失法度。」《三國演義‧第九十七回》:「魏國法度,兄所知也。吾受國恩,但有死而已。」亦指典型、模範。《管子‧中匡》:「今言仁義,則必以三王為法度。」
﹝法界﹞◎七十三年三月十五日〈諸天神聖‧聖訓‧注〉
……指意識所緣對象之所有事物。為十八界之一。據《俱舍論‧卷一》載,受、想、行三蘊與無表色、無為法,稱為法界;於十二處之中,則稱為法處。然十八界中其他之十七界亦稱為法,故廣義泛指有為、無為之一切諸法,亦稱為法界。就字義而言,界有「種族生本」之義,例如山中藏有金銀等種種礦脈,一身之中具足眼等諸法,各各自類相續而生。又界或為「種類各別」之義,即諸法的自性各異之意。
於華嚴宗《華嚴經‧探玄記‧卷十八》舉出法界有如下三義:
(一)生聖法之因;
(二)諸法之真實體性;
(三)諸法各持分齊,可區別相狀。亦即指真如或指一切諸法。同時,依普賢行願而入之法界,計有有為法界、無為法界、亦有為亦無為法界、非有為非無為法界、無障礙法界等五門之義,故立法法界、人法界、人法俱融法界、人法俱泯法界、無障礙法界等五重之別。法界之種類固然繁多,然一切終歸於一真法界,此即諸佛眾生本源之清淨心,亦稱為「一心法界」、「一真無礙法界」。
若自現象與本體觀之,則可分為四義,稱為四法界:
〈一〉法指萬法,界謂分界;諸法各有自體而分界不同,乃構成一千差萬別之現象界,稱為事法界。
〈二〉諸法之現象雖繁多,然其真實體性則常住不變,平等一如,超越語言文字,為寂然聖智之境,稱為理法界。
〈三〉所有現象界與本體界具有一體不二之關係,其一一之法,相即相入,一與多無礙,法爾圓融,稱為理事無礙法界。〈四〉一切現象界互為作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重重無盡,事事無礙,稱為事事無礙法界。此外,就法界之當相而言,一切法互為一體化(相即),其作用互和無礙(相入),故說事事無礙、重重無盡的緣起,稱為「法界緣起」。觀此種法界之構造,即稱「法界觀」。
此外,天台宗以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等十界,總稱為十法界。此係由各相差別的分齊之義而言。又法界亦為諸法實相十二名之一,十二名即真如、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辯中邊論‧卷上》:「由聖法因義,說為『法界』,以一切聖法,緣此生故。」《阿毗達磨俱舍論‧卷二》:「六識、意界及法界,攝屬心所法,名有所緣,能取境故。」
﹝法界緣起﹞◎七十三年三月十五日〈諸天神聖‧聖訓‧注〉
……見『法界』條目。
﹝法界觀﹞◎七十三年三月十五日〈諸天神聖‧聖訓‧注〉
……見『法界』條目。
﹝法律主﹞◎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關聖帝君〉
……關羽、呂洞濱、張飛、岳飛等四位理天法律主。
﹝法侶﹞◎八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十八羅漢 率四大天王〉
……僧侶之意。喻傳佛法諦之身。《南朝梁‧武帝‧金剛般若懺文》:「恆沙眾生,皆為法侶。」
…………〈待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