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僧祇﹞◎六十三年二月二十四日〈地藏古佛‧聖訓‧注〉
……梵語 asajkhya 之音譯。為印度數目之一,指「無量數」或「極大數」之意。又作阿僧伽、阿僧企耶、阿僧、僧衹。意譯不可算計,或無量數、無央數。據稱一阿僧祇有一千萬萬萬萬萬萬萬萬兆(萬萬為億,萬億為兆),於印度六十種數目單位中,阿僧衹為第五十二數。據《大毘婆沙論‧卷一七七》載,有三種阿僧企耶,即:
(一)劫阿僧企耶,以大劫為一,積至洛叉俱胝,輾轉乃至過婆揭羅數。
(二)生阿僧企耶,指一一劫經無數生。
(三)妙行阿僧企耶,於一一劫修無數妙行。
﹝阿閣﹞◎六十八年九月二十九日〈亡靈結緣‧修道院‧高等亡靈‧孫富〉
……四面有柱子的樓閣。《文選‧古詩十九首‧西北有高樓》:「交疏結綺窗,阿閣三重階。」
﹝阿監﹞◎六十九年三月十五日〈四大菩薩‧聖訓‧注〉
……宮內女官。
﹝阿黎耶識﹞◎五十三年五月二十八日〈亡靈結緣‧佛院茶使‧羅國綱〉
……見『阿賴耶識』條目。
﹝阿遮利那﹞◎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關聖帝君‧聖訓‧注〉
……見『闍黎』條目。
﹝阿諛﹞◎六十三年二月二十四日〈地藏古佛‧聖訓‧注〉
……阿附諂諛。《隋書‧卷六十一‧郭衍傳》:「衍能揣上意,阿諛順旨。」《三國演義‧第三十二回》:「吾生為袁氏臣,死為袁氏鬼,不似汝輩讒諂阿諛之賊!」
﹝阿耨多羅﹞◎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條目。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略稱阿耨三菩提、阿耨菩提。意譯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等覺、無上正真道、無上正遍知。「阿耨多羅」意譯為「無上」,「三藐三菩提」意譯為「正遍知」。乃佛陀所覺悟之智慧;含有平等、圓滿之意。以其所悟之道為至高,故稱無上;以其道周遍而無所不包,故稱正遍知。大乘菩薩行之全部內容,即在成就此種覺悟。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衣三衣﹞◎六十九年正月三十日〈慈厚散仙 賴九虎‧聖訓‧注〉
……見『袈裟』條目。
﹝阿賴耶識﹞◎五十三年五月二十八日〈亡靈結緣‧佛院茶使‧羅國綱〉
……為八識(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等識)之一,九識(八識及阿摩羅識)之一。又作阿羅耶識、阿黎耶識、阿剌耶識、阿梨耶識。略稱賴耶、梨耶。舊譯作無沒識,新譯作藏識。或作第八識、本識、宅識。無沒識意謂執持諸法而不迷失心性;以其為諸法之根本,故亦稱本識;以其為諸識作用之最強者,故亦稱識主。此識為宇宙萬有之本,含藏萬有,使之存而不失,故稱藏識。又因其能含藏生長萬有之種子,故亦稱種子識。
此外,阿賴耶識亦稱初剎那識、初能變、第一識。因宇宙萬物生成之最初一剎那,唯有此第八識而已,故稱初剎那識。而此識亦為能變現諸境之心識,故亦稱初能變。由本向末數為第一,故稱第一識。由於有阿賴耶識才能變現萬有,故「唯識學」主張一切萬有皆緣起於阿賴耶識,此亦為「唯心論」之一種。至於阿賴耶識為清淨之真識,或染污之妄識,乃佛學界所爭論之一大問題。
據《攝大乘論本‧卷上》所引《增一阿含經》之說,及《俱舍論‧卷十六》所引契經(或即指雜阿含經)之說,可知阿賴耶思想之萌芽,源於原始佛教時代。據《轉識論》、《攝大乘論本‧卷上》、《佛本行集經‧卷三十三》、《俱舍論‧卷十六》、《大毘婆沙論‧卷一四五》等所舉,部派佛教時代之諸師皆依愛欲緣起說,將阿賴耶解釋為愛著、貪愛,或為愛、樂、欣、喜等。然至大乘佛教時代,則先後有馬鳴造「大乘起信論」以論釋阿賴耶識之義,彌勒、無著、世親等亦分別造論闡述唯識緣起說,以一切萬有皆緣起於阿賴耶識,遂成立唯識哲學之思想系統。其中,無著依《阿毘達磨大乘經》、《解深密經》等,解說第八根本識(阿賴耶識)為有情總報之果體,並於所著《顯揚聖教論‧卷十七》中,舉出八種理由以論證阿賴耶識之存在。
無著於其另一著作《攝大乘論本‧卷上》,將阿賴耶識分為自相、因相、果相三種,並提出迷、悟二種境界,皆由熏習於阿賴耶識中之種子所生起,此即「種子熏習說」,亦即主張阿賴耶識為真妄和合之說。又世親著之「唯識三十頌」,至唯識分流時代,有二十八家之注釋,而較聞名者則為護法、安慧等十大論師之注釋;玄奘即以護法之注釋為主,糅合其餘諸師之說,編譯出成《唯識論十卷》,對我國、日本、韓國之唯識思想影響甚深。
據《成唯識論‧卷二》所舉,阿賴耶識具有能藏、所藏、執藏三義。即︰
一、能藏,謂第八識善於自體中含藏一切萬法之種子。
二、所藏,指現行熏種子義而說,亦即此識為七轉識熏習諸法種子之場所。
三、執藏,謂第八識恆被第七末那識妄執為實我、實法,故又稱我愛執藏。
此外,窺基根據《成唯識論》所述,於所著《成唯識論述記‧卷二》末,就自相、因相、果相三相,舉出阿賴耶識體之三位,即︰
一、我愛執藏現行位,指第八識之自相而言。因第八識自無始以來,恆被第七識愛執為我,故稱我愛執藏現行位。下自凡夫,上至七地以前之菩薩,或二乘中之有學聖者皆屬此位。
二、善惡業果位,指第八識之果相而言。因第八識係由無始以來之善惡業所招感之異熟果,故稱善惡業果位。此位通至十地菩薩之金剛心,或二乘之無學聖者。
三、相續執持位,指第八識之因相而言。此位通至佛果以及盡未來際。因第八識持色心之萬法種子,令五根不斷失,故稱相續執持位。依此,從凡夫以至佛之轉迷開悟,第八識為眾生所依止,故阿賴耶識又稱所知依。護法之唯識思想,由其弟子戒賢論師傳予玄奘,而盛行於我國。
我國各宗派對阿賴耶識亦有多種說法,如︰
一、地論宗,以世親之十地經論為主要根據。主張阿賴耶識為真常淨識,視同於佛性如來藏。
二、攝論宗,以無著之攝大乘論為主要根據,乃由真諦所譯。主張如來藏緣起,阿賴耶識則為無常有漏法,乃一切煩惱之根本,並於前八識外加上阿摩羅識成為第九識,而以前八識為虛妄,九識為真實。然真諦亦參酌《大乘起信論》,而以阿賴耶識為無記無明隨眠之識,乃真妄和合之識,以第八識具有解性義為真,具有果報義為妄,故真諦之思想,乃融合真、妄二說而成。
三、法相唯識宗,以《成唯識論》為主要根據。玄奘為新譯唯識之代表,排斥如來藏緣起,主張阿賴耶緣起,並立五種種姓,說人、法二空。此種新論說,不僅使我國之唯識思想發生新的大轉變, 亦影響日本之唯識思想 。
﹝阿衡﹞◎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萬仙菩薩‧聖訓‧注〉
……職官名。為古代執政的大官。商湯時,由大臣伊尹掌權,商人遂以阿衡代指伊尹。《書經‧太甲上「惟嗣王不惠于阿衡」句下孔穎達‧正義》:「阿,倚;衡,平也。伊尹湯倚而取平,故以為官名。」《詩經‧商頌‧長發》:「實維阿衡,實左右商王。」
﹝阿闍梨﹞◎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關聖帝君‧聖訓‧注〉
……見『闍黎』條目。
﹝阿彌陀五佛﹞◎六十三年二月二十四日〈地藏古佛‧聖訓‧注〉
……見『地藏古佛』條目。
﹝阿羅耶識﹞◎五十三年五月二十八日〈亡靈結緣‧佛院茶使‧羅國綱〉
……見『阿賴耶識』條目。
【始】
﹝始一終九﹞◎六十九年正月三十日〈南海古佛〉
……見『念彼蒼穹 精氣凝結 至大至剛 始一終九』條目。
﹝始皇﹞◎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道德真君〉
……「秦始皇」之簡稱。(西元前二五九年至西元前二一零年),名政,生於西元前二五九年,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鄲,嬴姓秦氏,又名趙政。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王朝〉的開國皇帝。秦莊襄王之子。出生於趙國國都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因生於邯鄲,故名趙政)。秦始皇於西元前二四七年,秦王政十三歲時即王位。西元前二三八年,秦始皇二十二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自西元前二三零年至前二二一年,先後滅韓、趙、燕、魏、楚、齊六國,三十九歲時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王朝。定都咸陽。廢諡法,以世計。廢封建,行郡縣,以集權中央;統一度量衡與文字;開闢馳道,修築長城,以鞏固國防;為消除反側與箝制思想,沒收民間兵器,偶語詩書者棄市,又有焚書坑儒之事。五度巡行天下,北逐匈奴,南征百越。前二一零年,秦始皇東巡途中駕崩於沙丘(今河北省邢臺市)。秦始皇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與大臣議定的尊號改為「皇帝」。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自稱「始皇帝」,但卻二世而亡。秦始皇對中國和世界的歷史均產生了深遠而重大的影響,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始皇帝﹞◎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道德真君‧聖訓‧注〉
……見『秦始皇』條目。
﹝始皇權勢莫能抗 項羽拔山伏劍崩﹞◎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道德真君〉
……本段承前二段「雲車風馬去倥傯,堪嘆韶華無形蹤,始鑒童孩又白鬢,方觀總髮聚青塚」之續義;以雲為車,以風為馬,仙佛們簇擁著由風雲為車為乘的景況,悠閒冉冉地降臨人間來慶賀大典,如同將世間紛繁雜亂的一切景象皆摒棄於後,是那麼地超然獨邁,是那麼地僊然脫俗;這個景象,不免令人悲歎人間歲月的飛逝與無情,因為世間眾生的沉溺凡塵,以苦海為家,不知猛醒於前,人間歲月不過百年,縱得意非凡,或失意窮困,或名利富貴,或厄厄一生,充其量也不過是這一百年間的事;看看仙佛們,以雲為車,以風為馬,遨遊天上人間,四海渡眾,多麼地自在逍遙。反觀世間景況,才剛是孩童的臉龐,轉眼間就成了鬢髮皆白的老人;方見是束綁著頭髮的童年景象,一瞬間又都變成埋葬在墳堆的骨骸。我們從歷史上的教訓來看看吧!秦始皇當時的國勢威權,多麼雄壯威武,那可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可是秦始皇死後十五年而已,秦王朝就被西楚霸王項羽在巨鹿之戰中一舉殲滅了;再看那西楚霸王項羽,勇武古今無雙,統治著黃河及長江,有拔山震地之勢,不可一世,卻在楚漢戰爭中為劉邦所敗,而不得不自刎於烏江。
﹝始終﹞◎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開始和結局。《莊子‧田子方》:「始終相反乎無端,而莫知乎其所窮。」《文選‧陸機‧弔魏武帝文》:「夫始終者,萬物之大歸;死生者,性命之區域。」亦作「終始」。
﹝始鑒童孩又白鬢 方觀總髮聚青塚﹞◎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道德真君〉
……本段承前一段「雲車風馬去倥傯,堪嘆韶華無形蹤」之續義;以雲為車,以風為馬,仙佛們簇擁著由風雲為車為乘的景況,悠閒冉冉地降臨人間來慶賀大典,如同將世間紛繁雜亂的一切景象皆摒棄於後,是那麼地超然獨邁,是那麼地僊然脫俗;這個景象,不免令人悲歎人間歲月的飛逝與無情,因為世間眾生的沉溺凡塵,以苦海為家,不知猛醒於前,人間歲月不過百年,縱得意非凡,或失意窮困,或名利富貴,或厄厄一生,充其量也不過是這一百年間的事;看看仙佛們,以雲為車,以風為馬,遨遊天上人間,四海渡眾,多麼地自在逍遙。反觀世間景況,才剛是孩童的臉龐,轉眼間就成了鬢髮皆白的老人;方見是束綁著頭髮的童年景象,一瞬間又都變成埋葬在墳堆的骨骸。
【季】
﹝季子﹞◎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三官大帝‧聖訓‧注〉
……即蘇秦,字季子,洛陽人,戰國時縱橫家。與張儀同學於鬼谷子。早年曾外出遊說,然窮困而歸,後佩六國相印,為縱約長,使秦不敢東出函谷關,達十五年之久。後客於齊,被殺(卒於西元前三一七年〉。蘇秦出身農家,素有大志,曾隨鬼谷子學習縱橫捭闔之術多年,與張儀同出自鬼谷子門下。他家庭貧苦,向秦國推銷統一中國的策略,沒有成功,盤纏花完了,衣服也破了,結果回家,妻子都不理他,向嫂子要口吃的,嫂子也看不起他。於是他立志要做一番大事業,「引錐刺股」的故事就是這麼來的。後來他改變策略,遊說六國合縱抗秦,身任六國宰相。衣錦還鄉,他的嫂子和妻子跪在地上都不敢抬頭看他。《唐‧高適‧別王徹詩》:「吾知十年後,季子多黃金。」
﹝季世﹞◎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四配十哲‧聖訓‧注〉
……一個朝代衰亡的時期。《左傳‧昭公三年》:「此季世也,吾弗知,齊其為陳氏矣。」《史記‧卷一二一‧儒林傳‧申公傳》:「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阬術士,六蓺從此缺焉。」亦作「末代」、「末世」、「叔世」、「叔末」。
﹝季布﹞◎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萬仙菩薩〉
……季布,西漢官吏。初為霸王項羽帳下五大將之一,數圍困劉邦,後為劉邦用,拜為郎中,歷仕惠帝中郎將、文帝河東郡守。季布為人仗義,好打抱不平,以信守諾言、講信用而著稱。所以楚國人中廣泛流傳著「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的諺語。「一諾千金」這個成語也是從這兒來的。季布是楚地人,為人好逞意氣,愛打抱不平,在楚地很有名氣。項羽派他率領軍隊,曾屢次使漢王劉邦受到困窘。等到項羽滅亡以後,漢高祖出千金懸賞捉拿季布,並下令有膽敢窩藏季布的論罪要滅三族。季布躲藏在濮陽一個姓周的人家。周家說:「漢王朝懸賞捉拿您非常緊急,追蹤搜查就要到我家來了,將軍您能夠聽從我的話,我才敢給你獻個計策;如果不能,我情願先自殺。」
季布答應了他。周家便把季布的頭髮剃掉,用鐵箍束住他的脖子,穿上粗布衣服,把他放在運貨的大車裏,將他和周家的幾十個奴僕一同出賣給魯地的朱家。朱家心裏知道是季布,便買了下來安置在田地裏耕作,並且告誡他的兒子說:「田間耕作的事,都要聽從這個傭人的吩咐,一定要和他吃同樣的飯。」朱家便乘坐輕便馬車到洛陽去了,拜見了汝陰侯滕公。滕公留朱家喝了幾天酒。朱家乘機對滕公說:「季布犯了什麼大罪,皇上追捕他這麼急迫?」滕公說:「季布多次替項羽窘迫皇上,皇上怨恨他,所以一定要抓到他才罷休。」朱家說:「您看季布是怎樣的一個人呢?」滕公說:「他是一個有才能的人。」朱家說:「做臣下的各受自己的主上差遣,季布受項羽差遣,這完全是職分內的事。項羽的臣下難道可以全都殺死嗎?現在皇上剛剛奪得天下,僅僅憑著個人的怨恨去追捕一個人,為什麼要向天下人顯示自己器量狹小呢!再說憑著季布的賢能,漢王朝追捕又如此急迫,這樣,他不是向北逃到匈奴去,就是要向南逃到越地去了。這種忌恨勇士而去資助敵國的舉動,就是伍子胥所以要鞭打楚平王屍體的原因了。您為什麼不尋找機會向皇上說明呢?」
汝陰侯滕公知道朱家是位大俠客,猜想季布一定隱藏在他那裏,便答應說:「好。」滕公等待機會,果真按照朱家的意思向皇上奏明。皇上於是就赦免了季布。在這個時候,許多有名望的人物都稱讚季布能變剛強為柔順,朱家也因此而在當時出了名。後來季布被皇上召見,表示服罪,皇上任命他做了郎中。漢惠帝的時候,季布擔任中郎將。匈奴王單于曾經寫信侮辱呂后,而且出言不遜,呂后大為惱火,召集眾位將領來商議這件事。上將軍樊噲說:「我願帶領十萬人馬,橫掃匈奴。」各位將領都迎合呂后的心意,齊聲說:「好。」季布卻說:「樊噲這個人真該斬首啊!當年,高皇帝率領四十萬大軍尚且被圍困在平城,如今樊噲怎麼能用十萬人馬就能橫掃匈奴呢?這是當面撒謊!再說秦王朝正因為對匈奴用兵,才引起陳勝等人起義造反。直到現在創傷還沒有治好,而樊噲又當面阿諛逢迎,想要使天下動盪不安。」在這個時候,殿上的將領都感到驚恐,呂后因此退朝,終於不再議論攻打匈奴的事了。季布做了河東郡守,漢文帝的時候,有人說他很有才能,漢文帝便召見他,打算任命他做御史大夫。又有人說他很勇敢,但好發酒瘋,難以接近。季布來到京城長安,在客館居留了一個月,皇帝召見之後就讓他回原郡。季布因此對皇上說:「我沒有什麼功勞卻受到了您的恩寵,在河東郡任職。現在陛下無緣無故地召見我,這一定是有人妄譽我來欺騙陛下;現在我來到了京城,沒有接受任何事情,就此作罷,遣回原郡,這一定是有人在您面前譭謗我。陛下因為一個人讚譽我就召見,又因為一個人的譭謗而要我回去,我擔心天下有見識的人聽了這件事,就窺探出您為人處事的深淺了。」皇上默然不作聲,覺得很難為情,過了很久才說道:「河東對我來說是一個最重要的郡,好比是我的大腿和臂膀,所以我特地召見你啊!」於是季布就辭別了皇上,回到了河東郡守的原任。
楚地有個叫曹丘的先生,擅長辭令,能言善辯,多次借重權勢獲得錢財。他曾經侍奉過趙同等貴人,與竇長君也有交情。季布聽到了這件事便寄了一封信勸竇長君說:「我聽說曹丘先生不是個德高望重的人,您不要和他來往。」等到曹丘先生回鄉,想要竇長君寫封信介紹他去見季布,竇長君說:「季將軍不喜歡您,您不要去。」曹丘堅決要求竇長君寫介紹信,終於得到,便起程去了。曹丘先派人把竇長君的介紹信送給季布,季布接了信果然大怒,等待著曹丘的到來。曹丘到了,就對季布作了個揖,說道:「楚人有句諺語說:『得到黃金百斤,比不上得到你季布的一句諾言。』您怎麼能在梁、楚一帶獲得這樣的聲譽呢?再說我是楚地人,您也是楚地人。由於我到處宣揚,您的名字天下人都知道,難道我對您的作用還不重要嗎?您為什麼這樣堅決地拒絕我呢!」季布於是非常高興,請曹丘進來,留他住了幾個月,把他作為最尊貴的客人,送他豐厚的禮物。季布的名聲之所以遠近聞名,這都是曹丘替他宣揚的結果啊!其中的成語:「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就是現在的「一諾千金」。
﹝季布鉗奴鬼鄂牢﹞◎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萬仙菩薩〉
……見『淮陰受械張敖獄 季布鉗奴鬼鄂牢』條目。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