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佳】

﹝佳人才子﹞◎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慈化真君‧聖訓‧注〉

……姿色美麗的女子和才華出眾的男子。泛指才貌相當,有婚姻或愛情關係的青年男女。《宋‧柳永‧玉女搖仙佩‧飛瓊伴侶詞》:「自古及今,佳人才子,少得當年雙美。」《元‧施惠‧幽閨記‧第一齣》:「佳人才子,旅館就良緣;岳翁瞥見生嗔怒,拆散鴛鴦最可憐。」亦作「才子佳人」。

﹝佳句﹞◎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太白仙君‧聖訓‧注〉

……美妙的句子。《唐‧韓愈‧寄崔二十六立之詩》:「佳句喧眾口,考官敢瑕疵!」《唐‧白居易‧夢行簡詩》:「池塘草綠無佳句,虛臥春窗夢阿憐。」

﹝佳肴﹞◎八十二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美好的菜餚。亦作「佳餚」。

﹝佳氣﹞◎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西方教主‧聖訓‧注〉

……美好的氣象。《唐•儲光羲•洛陽道五首獻呂四郎中詩之三》:「大道直如髮,春日佳氣多。」《唐•杜甫•哀王孫詩》:「哀哉王孫慎勿疏,五陵佳氣無時無。」

﹝佳節﹞◎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南極仙翁率上中下八仙〉

……美好的節日。《唐‧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三國演義‧第一一九回》:「來日元宵佳節,於故宮大張燈火,請諸將飲宴。」

﹝佳餚﹞◎八十二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見『佳肴』條目。

﹝佳機勿失  仙佛考試  僅剩一次﹞◎六十三年閏四月五日〈三天主考〉

……自民國六十年農曆三月十五日三天主考臨壇訓曰:「無生老母,天然古佛,以及眾位仙佛,出了考題,要群賢答覆,已記分數,將考錄報知皇母與老師。吾三天主考領下皇母考試之職,遍地天涯海角,五湖四海,考驗諸真。」開始,至民國六十三年農曆五月四日〈詳見三天主考訓勉道親‧第六篇〉為止,共足足舉行了為期兩年的定期考試。此考試日期設定在每個月的第四個星期日,一考就是一整天,除中、晚餐略作休息之外,其餘時間都在考試,考場是位於竹北之天元佛壇。筆者民國六十二年農曆六月十九日求得天道,所以並未全程參與此莫大殊勝之「天人考試」盛會,同時因當時並無人負責整理、收集、彙編、或印刷之工作,所以大都以手抄或手印方式流傳,因此在取得第一手聖訓原文資料時,頗為艱鉅,亦難以齊全。

「天人考試」一事,乃「世間凡人」與「理天仙佛」共同創造的曠古奇聞;空前絕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想必人間若要再有此「天人共考」之盛事,誠非易事。天然古佛於民國五十年農曆六月十一日,於天廣佛壇臨壇時就曾先諭示:「上天考圈已設立,基根深厚真命傳。」特別是桃竹苗地區,考機與考題,異常嚴峻與慘烈,有形與無形的考題,鋪天蓋地而來,考得有老前人為了總壇的成立,還立下了「十九層地獄」與「刮肉台」的毒誓,不要以為是為了建不成總壇,才來發毒誓的,相反地,而是如果總壇建得成的話,立毒誓要下「十九層地獄」與「刮肉台」的〈詳見民國六十三年農曆六月十五日夏季大典聖訓‧天元佛壇〉;也考得悖道逆天之徒,身首異處於新竹香山大車禍中,而南海古佛卻只說這是「小小天懲」〈詳見民國七十一年農曆一月二十八日十條人命亡靈結緣聖訓‧天宮佛壇〉。更絕更妙的考題是,明明上帝、南海古佛、關聖帝君共同出的考題,題目是:「天考孽子戲乾坤」〈詳見民國七十三年農曆六月十五日夏季大典聖訓‧天歸佛壇〉。

賢愚要如何分判?唯有「考」之一途,才能立判分明;「佛魔」都必須助道,共辦三曹,然而「佛」是正面助道,「魔」卻是反面助道,其中奧理微妙處,若未能俱足慧性種智者,是根本無從判斷起。表徵表象皆是幻相,而凡所有相,皆是虛幻,心不著相,相必不存,心若存相,相生則境生;無慧性者,取相取境以為真,心隨相生,意從境轉,心意若動念,則起分別心,有分別心,則忘想、執著必隨之而來。忘想執著也是一個幻相,前相未除,後相又生;前念未除,後念又起。一相接一相,一念接一念,結果到最後,終究還是一個凡夫俗子!所以三天主考說過:「是佛不須覓,須覓不是佛」、亦曰「大道向誰轉,誰向大道轉」;心外求佛,心外聞道,心外學法,心外證悟,皆是虛幻。至於為何要「考」,三天主考於民國六十二年農曆五月二十四日,於天元佛壇臨壇時,有以下詳細說明:「諸位點傳,修道多載,頭腦頑固;愈畏考者,考愈臨身;俯仰不疚,屋漏不愧,光明正大;仁人君子,惟天是畏,何以畏凡間之人乎?天設考試,專為聖賢、淑人君子而設。」

「神人考試」一事,筆者將另書立論,收集並彙編所有考題,盡可能的注釋其義,闡其真諦,冀望能為這殊勝「神人考試」之曠古奇聞聖訓,留下一脈聖傳之遺跡,流傳於萬代。

﹝佳麗﹞◎六十八年九月二十九日〈亡靈結緣‧修道院‧高等亡靈‧孫富〉

……貌美的女子。《楚辭‧屈原‧九章‧抽思》:「好姱佳麗兮,牉獨處此異域。」《唐‧白居易‧長恨歌》:「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 

【欣】

﹝欣忭﹞◎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南極壽星‧聖訓‧注〉

……見『欣喜』條目。 

﹝欣欣﹞◎六十八年九月二十九日〈亡靈結緣‧修道院‧高等亡靈‧孫富〉

……喜悅的樣子。《詩經‧大雅‧鳧鷖》:「旨酒欣欣,燔炙芬芬。」《楚辭‧屈原‧九歌‧東皇太一》:「五音紛兮繁會,君欣欣兮康樂。」鳧鷖,音 ㄈㄨˊ 一

﹝欣欣向榮﹞◎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雲悟茂猛‧聖訓‧注〉

……草木繁盛的樣子。《晉‧陶潛‧歸去來兮辭》:「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朱子語類‧卷四‧人物之性氣質之性》:「嘗觀一般花樹,朝日照曜之時,欣欣向榮。」

﹝欣逢夏典降瓊瑤  響轡鳴鸞氓隸朝﹞◎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萬仙菩薩〉

……響著神駒鞍轡的飛舞吆喝聲,鳴叫著鑾輿上下擺動的震盪聲,很高興來到人間與眾道親相見並共賀夏季大典的慶祝。

﹝欣逢冬典詩書吟  排靈馭氣摩戛臨﹞◎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諸天神聖〉

……很高興在這冬季大典時刻可以吟詩作對以表慶賀,我等〈諸天神聖〉放出靈光,乘著風,接踵而至。

﹝欣然﹞◎六十九年三月十五日〈南極仙翁〉

……喜悅的樣子。《漢書‧卷七十八‧蕭望之傳》:「前單于慕化鄉善稱弟,遣使請求和親,海內欣然,夷狄莫不聞。」《三國演義‧第一回》:「玄德等欣然領軍前進,直至大興山下,與賊相見。」

﹝欣然自得﹞◎六十九年正月三十日〈南海古佛‧聖訓‧注〉

……見『自樂』條目。

﹝欣然自樂﹞◎六十九年正月三十日〈南海古佛‧聖訓‧注〉

……見『自樂』條目。

﹝欣然自喜﹞◎六十九年正月三十日〈南海古佛‧聖訓‧注〉

……見『自樂』條目。

﹝欣喜﹞◎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南極壽星〉

……快樂喜悅。《左傳‧哀公二十年》:「諸夏之人,莫不欣喜。」《三國演義‧第八回》:「布欣喜無限,頻以目視貂蟬,貂蟬亦以秋波送情。」亦作「欣忭」。

﹝欣慕﹞◎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四海龍王‧聖訓‧注〉

……愛悅羡慕。《聊齋志異‧卷二‧陸判》:「陵陽陸公猶存乎?尚有靈焉否也?為之執鞭,所欣慕焉。」

﹝欣戴﹞◎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純陽帝君〉

……心悅誠服的擁戴。《國語‧周語上》:「庶民不忍,欣戴武王,以致戎于商牧。」《文選‧張衡‧東京賦》:「是用息肩於大漢,而欣戴高祖。」

【奉】

﹝奉之以時  道之以禮  安之以樂  參之以機﹞◎七十三年三月十五日〈慈雲悟茂猛〉

……謂精緻精誠之道者,可因時而致機,並導之以禮,樂而安之,繼而悟參其機,以達其境苑。語見《禮‧祭統》:「奉之以物,道之以禮,安之以樂,參之以時。」

﹝奉天承命﹞◎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彌勒祖師〉

……亦作「奉天承運」。原指皇帝詔書開首常用的詞語,表示天子承受天命而統治全國之意。此處引申為天然師尊奉上帝之命,掌萬八年白陽道盤之意。《明‧王世貞‧鳴鳳記‧第四十一齣》:「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繩愆糾謬,臣道為先。」

﹝奉天承運﹞◎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天然古佛〉

……原意是指皇帝詔書開首常用的詞語,表示天子承受天命而統治全國。此處喻「天道」乃奉天承運而降《明‧王世貞‧鳴鳳記‧第四十一齣》:「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繩愆糾謬,臣道為先。」

﹝奉天承運一貫傳﹞◎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天然古佛〉

……天然師尊在其百年聖誕紀念訓文中,開宗明義的第一句話,就是「奉天承運」;表示師尊所繼承道統的天命與所掌控白陽道盤萬八年天命,是奉天旨之命而來的,不是巧取橫奪,不是無中生有,是上天所刻意安排的,是因應這個閻浮世界所需而來,是因應眾生所引頸企盼而來的福音,是應其天數之運,是運其天命之數,是師尊領命時的洪愿,是千古暗室的明燈,是三界苦海眾生飄溺時的舟楫,是天地間最為浩瀚與艱鉅的任務。

﹝奉身﹞◎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濟公活佛‧聖訓‧注〉

……養身;守身。《唐‧鄭處誨‧明皇雜錄‧卷上》:「﹝盧懷慎﹞為黃門侍郎,在東都掌選事,奉身之具,纔一布囊耳。」《清‧陳裴之‧湘煙小錄‧卷二》:「箇儂吹氣如蘭,奉身如玉,除是侍香金童,甫能消受耳。」

﹝奉坐﹞◎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諸天神聖‧聖訓‧注〉

……謂恭請入座。《儒林外史‧第十八回》:「諸位祝壽,三公子斷不敢當,又謝了諸位,奉坐。」

﹝奉事﹞◎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諸天神聖‧聖訓‧注〉

……服侍、伺候。引申為嫁給。《唐‧李公佐‧南柯太守傳》:「前奉賢尊命,不棄小國,許令次女瑤芳,奉事君子。」

﹝奉官﹞◎六十九年正月三十日〈南海古佛‧聖訓‧注〉

……獲得官方批准。《官話指南‧卷二‧官商吐屬》:「那經紀都是奉官的麼,是奉官的,他們都得有官給的牙帖,纔能當經紀了。」

﹝奉朝請﹞◎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彌勒祖師‧聖訓‧注〉

……見『朝奉』條目。

﹝奉揚仁風﹞◎六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奉行與發揚良好的仁德。

﹝奉觴﹞◎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道德天尊〉

……舉杯敬酒。《禮記‧投壺》:「當飲者皆跪,奉觴曰:『賜灌。』勝者跪曰:『敬養。』」

﹝奉職﹞◎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諸天神聖‧聖訓‧注〉

……謂奉行職事。《史記‧循吏列傳序》:「奉職循理,亦可以為治,何必威嚴哉?」《東觀漢記‧周榮傳》:「盡心奉職,夙夜不怠。」《明‧王瓊‧雙溪雜記》:「皆不責問陸完等奉職不效之罪。」

﹝奉勸諸德各謹慎  亡靈家屬更叮嚀  莫被此考志改變﹞◎七十一年一月二十八日〈亡靈結緣‧靜修院‧雲禎女‧劉秀英〉

……亡靈劉秀英直接點名所有亡者家屬要注意,這個「考中之考」非同小可,以「謹慎」二字叮嚀再叮嚀;雖被上天「借機大淘汰」之餘,還要叮嚀家屬,而且用「更叮嚀」只點名亡靈家屬,用心良苦啊!各位要知道,子孫之功德多寡,可以改變祖先在理天的果位,尤其是父母與祖父母的果位影響更大。一子得道,九玄七祖可超生;就是在鼓勵後代子孫能多建德立功,為先人盡點子孫的孝意。沒有父母的生育、養育、教育之恩,就沒有今天的我們;不管今天的我如何,父母的恩澤都無法回報於萬一;與其死後排場鋪陳,不如為天地、為眾生建德立功;與其傷心悲痛,不如為天道之弘展發奮精進。如果後代子孫連「道念」都退了,祖先的希望就完全落空了;如果逝者生前道功與德行俱足的話,靠自己就可以有果位了,不必靠子孫來迴向。就是因為自己本身功德不足,甚至還有莫大罪愆時,就要靠子孫來為自己做些道功與德行,以補救祖先之靈。所以亡靈叮嚀家屬,一定要堅定道念,道志道心不可一日或無,雖然不見得家屬在這個時候能發心發願為天道精進,或為天地、或為眾生建德立功,但起碼還有萬萬分之一的機會可以達成。以亡靈的立場,因已無肉體,不可能建德立功,冀望於子孫,或求之於子孫,這也是世間常情,也是上天對於誠心助師辦道於三曹的回饋與承諾。

﹝奉辭﹞◎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純陽帝君‧聖訓‧注〉

……奉持譴責的言語。《文選‧鍾會‧檄蜀文》:「奉辭銜命,攝統戎軍。」《文選‧盧諶‧覽古詩》:「奉辭馳出境,伏軾逕入關。」

﹝奉蘋蘩﹞◎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詩經有采蘋、采蘩二章,古人認為乃表揚大夫和諸侯的夫人能夠敬祀祖先的作品,後人乃用奉蘋蘩作為婦女主持家務的代詞。《唐‧皇甫枚‧王知古》:「兒自移天崔門,實秉懿範,奉蘋蘩之敬,如琴瑟之和。」

【承】

﹝承平﹞◎七十一年一月二十八日〈亡靈結緣‧靜修院‧辦事員‧黃學秋與辦事專員‧劉月英〉

……持續相承的太平盛世。《漢書‧卷十‧成帝紀‧贊曰》:「遭世承平,上下和睦。」《儒林外史‧第三十四回》:「國家承平日久,近來的地方官辦事,件件都是虛應故事。」

﹝承師而問道﹞◎七十年八月十五日〈三天主考〉

……見『尚親而貴仁  承師而問道』條目。

﹝承效﹞◎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南海古佛‧聖訓‧注〉

……繼承,仿效。

﹝承恩﹞◎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蒙受恩澤。《唐‧岑參‧送張獻心充副使歸河西雜句》:「前日承恩白虎殿,歸來見者誰不羨。」《唐‧王勃‧滕王閣序》:「臨別贈言,幸承恩於偉餞;登高作賦,是所望於群公。」

﹝承家﹞◎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慈剛散仙‧聖訓‧注〉

……承繼家業。《易‧師》:「開國承家,小人勿用。」《南朝陳‧徐陵‧與王僧辯書》:「未有膺龍圖以建國,御鳳邸以承家。」《清‧楊昭‧閑止書堂集鈔跋》:「惟我主人,清白承家,慷愾賦性,四海交遊,共識心胸。」

﹝承基﹞◎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承繼基業。《文選‧袁宏‧三國名臣序贊》:「然則三五迭隆,歷世承基,揖讓之與干戈,文德之與武功。」《文選‧干寶‧晉紀總論》:「世宗承基,太祖繼業。」

﹝承弼﹞◎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濟公活佛‧聖訓‧注〉

……承命輔佐。《書‧冏命》:「其侍御僕從……以旦夕承弼厥辟。」《南朝陳‧徐陵‧太極殿銘》:「肅肅卿士,邕邕承弼。」

﹝承道愿﹞◎七十二年十月十六日〈天然古佛〉

……見『克守志  承道愿  無為建業美名留』條目。

﹝承塵﹞◎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純陽帝君‧聖訓‧注〉

……天花板。《後漢書‧卷八十一‧獨行傳‧雷義傳》:「義不受,金主伺義不在,默投金於承塵上。後葺理屋宇,乃得之。」亦稱為「綺井」、「藻井」。

﹝承濟﹞◎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南極仙翁〉 

……亦作「承繼」。繼續、延續。如:「承繼香火」。《孟子‧萬章上》:「啟賢,能敬承繼禹之道。」

﹝承濟無上法  力挽浩劫天﹞◎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南極仙翁〉 

……繼承並延續至高無上之天然聖道法門,以挽世之頹風與人間大災難。人間災難並非僅限於天災之水、火、風、地震等之災難而言,人心隳敗更是人類之浩劫,因人心隳敗,綱常倫理必然倒行逆施,世間一切生存常軌與善法必將不存,家庭倫理與道德淪喪,覆巢之下,人類必有生存危機,所以天道降世,挽人心向善是為首務。

※【讀南極仙翁冠詩後感言】:

靈氣有本性  不為外物遷

心止天然上  性居四海天

莫言天然遠  只在方寸間

承濟無上法  力挽浩劫天 

本次冠詩重點在於第三段「莫言天然遠,只在方寸間」之諦義上;一言以蔽之,從「心」之一念處修行起。「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你心頭」,自性即佛,佛即自性,自己即是必將成佛法身的本尊佛,何必向外求佛?自性本清朗無礙,慧性本圓滿無缺,種智本充塞無窒,不向自性求慧性種智之圓融無滯,向外求佛、拜佛、念佛,又何其愚痴?

一念之間,天堂地獄可分;一念之間,靈體之清濁可別;一念之間,是佛是眾生可判;一念之間,可成佛成聖,可成鬼成魅。師尊說過:「聖業不難修」,其實就是說:把這個「心念處」把持得住的話,那修行要有所成就,都將不是難事了。仙佛在聖訓的諭示當中常說:「刮垢磨光」,刮的就是心垢、意垢、識垢;磨的是靈光、心光、識光。刮到最後,刮出了隱藏在自性中的佛心、佛意、佛識,佛之法身於焉而生。成就果地佛境界,沒有肉體是成就不了的,也就是說:只要有肉體的存在一天,就有成就「佛果」的可能性,如沒有肉體的存在,則萬事皆休,唯有等待下一次再有肉體的輪迴時,才有成就「佛果」的可能。所以趁著還有肉體的時刻,哪怕只剩下一天、一月、或一年,都要去好好把握修行的真諦,多修一天的德與慧,則多一天的德與慧的累積,對於當世或者來世而言,都是建立善緣福慧的最佳方式。

﹝承繼﹞◎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南極仙翁‧聖訓‧注〉

……見『承濟』條目。

﹝承歡﹞◎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四配十哲‧聖訓‧注〉

……迎合別人,使人歡悅。《楚辭‧屈原‧九章‧哀郢》:「外承歡之汋約兮,諶荏弱而難持。」《唐‧白居易‧長恨歌》:「承歡侍宴無閒暇,春從春遊夜專夜。」

 

…………〈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昊子 的頭像
    昊子

    一貫道盤萬八年

    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