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

﹝肺腑﹞◎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三天主考〉

……比喻內心深處。《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一折》:「小姐既有見憐之心,小生有一簡,敢煩小娘子達知肺腑咱。」肺腑之言,發自內心的真話。《三國演義‧第八回》:「允曰:『汝無所私,何夜深於此長歎?』蟬曰:『容妾伸肺腑之言。』」

﹝肺腑之言﹞◎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

……發自內心的真話。《三國演義‧第八回》:「允曰:『汝無所私,何夜深於此長歎?』蟬曰:『容妾伸肺腑之言。』」

【甿】

﹝甿﹞◎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萬仙菩薩‧聖訓‧注〉

……舊指農民。《說文解字》:「甿,田民也。」《周禮‧地官‧遂人》:「凡治野,以下劑致甿,以田里安甿,以樂昏擾甿,以土宜教甿。」《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陳涉,罋牖繩樞之子,甿隸之人,而遷徙之徒,才能不及中人。」音 ㄇㄥˊ

﹝甿隸﹞◎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萬仙菩薩〉

……農夫與皂隸。泛指社會地位低下的人。《史記‧陳涉世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甿隸之人。」《宋‧蘇洵‧衡論上•議法》:「今夫天子之子弟卿大夫……有罪而使與甿隸並笞而偕戮,則大臣無恥而朝廷輕。」《清‧黃宗羲‧與友人論學書》:「譬猶明月之珠,失之二千年,上自王公,下至甿隸,無不倀倀日索之。」甿,舊指農民。《說文解字》:「甿,田民也。」《周禮‧地官‧遂人》:「凡治野,以下劑致甿,以田里安甿,以樂昏擾甿,以土宜教甿。」《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陳涉,罋牖繩樞之子,甿隸之人,而遷徙之徒,才能不及中人。」音 ㄇㄥˊ

【泮】

﹝泮宮﹞◎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見『頖宮』條目。

﹝泮渙﹞◎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五教教主‧聖訓‧注〉

……解散分離。《唐‧吳晃‧魚上冰詩》:「終希泮渙澤,為化北溟魚。」泮,音 ㄆㄢˋ

【抬】

﹝抬舉﹞◎六十三年九月二十七日〈慈剛散仙  邱洪寬‧聖訓‧注〉

……照料、關照。《劉知遠諸宮調‧第二》:「天指引到來此處,文人相見便神和,招入舍好抬舉。」《董西廂‧卷七》:「無情緒,憔悴得身軀,有誰抬舉?」

﹝抬舉﹞◎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三官大帝‧聖訓‧注〉

……獎勵、提拔。《水滸傳‧第十二回》:「梁中書見他勤謹,有心要抬舉他。」

【戔】

﹝戔戔﹞◎七十年八月十五日〈一陽帝君‧聖訓‧注〉

……積聚的樣子。《唐‧白居易‧秦中吟‧買花》:「灼灼百朵紅,戔戔五束素。」音 ㄐ一ㄢ ㄐ一ㄢ

﹝戔戔﹞◎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三官大帝‧聖訓‧注〉

……微細的樣子。《聊齋志異‧卷二‧小官人》:「戔戔微物,想太史亦當無所用,不如即賜小人。」戔,音 ㄐ一ㄢ  ㄐ一ㄢ

【牧】

﹝牧民﹞◎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孟子亞聖‧聖訓‧注〉

……治理人民,管理民事。《漢書‧卷二十三‧刑法志》:「且夫牧民而道之以善者,吏也。」《漢‧賈誼‧過秦論》:「是以牧民之道,務在安之而已。」

﹝牧圉﹞◎七十一年三月十五日〈南海古佛‧聖訓‧注〉

……放牧牛馬的場地。《左傳‧僖公二十八年》:「不有行者,誰扞牧圉?」圉,音 ㄩˇ

【奈】

﹝奈何﹞◎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萬仙菩薩‧聖訓‧注〉

……怎麼,為何。《禮記‧曲禮下》:「國君去其國,止之曰『奈何去社稷也』;大夫曰『奈何去宗廟也』;士曰『奈何去墳墓也』。」《宋‧葉適‧題韓尚書帖》:「當時有識者皆怪訝,謂『此乃古人遺風,前輩雅韻,奈何反被劾也!』」

﹝奈何﹞◎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純陽帝君‧聖訓‧注〉

……怎樣,如何。《西遊記‧第十三回》:「苦得個法師襯身無地,真個有萬分悽楚,已自分必死,莫可奈何。」《三國演義‧第五回》:「今者孫文臺又敗於華雄,挫動銳氣,為之奈何?」

【枕】

﹝枕骸﹞◎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純陽帝君‧聖訓‧注〉

……猶言屍骸枕藉。《唐‧李華‧吊古戰場文》:「漢擊匈奴,雖得陰山,枕骸徧野,功不補患。」

﹝枕簟﹞◎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純陽帝君‧聖訓‧注〉

……枕席。泛指臥具。《禮記‧內則》:「斂枕簟,灑掃室堂及庭,布席,各從其事。」《唐‧韓愈‧新亭詩》:「水文浮枕簟,瓦影蔭龜魚。」《宋‧黃庭堅‧次韻曾子開舍人游籍田載荷花歸》:「掃堂延枕簟,公子氣翩翩。」《清‧方文‧山中休夏詩》:「柴門枕簟恣高眠,雖無飽飯粥亦樂。」簟,竹席。《說文解字》:「簟,竹席也。」《宋‧歐陽修‧臨江仙‧柳下輕雷池上雨詞》:「玉鉤垂下簾旌,涼波不動簟紋平,水精雙枕,傍有墮釵橫。」音 ㄉ一ㄢˋ

【盂】

﹝盂蘭盆﹞◎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諸天神聖‧聖訓‧注〉

……佛教用語。意為倒懸。指餓鬼道眾生活在像被倒吊般的痛苦中。為梵語Ullambana的音譯。佛教徒於僧團結夏安居結束日(農曆七月十五日),用豐盛的供品,供養三寶以救先人倒懸之苦,相傳是出自目蓮救母的故事,有「盂蘭盆經」述說其事。在唐時,已將「盆」解為盛食物的器具,宋代民俗便演變成中元節祭祀祖先及占侯之物。用竹竿斫成三腳,高三、五尺,上面編織成一個盆碗形以放紙錢等物的器具,稱為「盂蘭盆」。除了作祭祀之用外,在焚燒後,看盆倒所向,也可以占氣候。亦作「盂蘭盆會」。

﹝盂蘭盆會﹞◎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諸天神聖‧聖訓‧注〉

……見『盂蘭盆』條目。

【枉】

﹝枉而直之  使自得之  優而柔之  使自求之  揆而度之  使自索之﹞◎七十一年三月十五日〈明明上帝〉 

……語出《孔子家語‧入官第二十一》:「故君子蒞民,不臨以高,不導以遠,不責民之所不為,不強民之所不能。以明王之功。不因其情,則民嚴而不迎,篤之以累年之業,不因其力,則民引而不從,若責民所不為,強民所不能,則民疾,疾則僻矣。古者聖主,冕而前旒,所以蔽明也;紘紞充耳,所以掩聰也。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枉而直之,使自得之;優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民有小罪,必求其善,以赦其過;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輔化;如有死罪,其使之生,則善也。是以上下親而不離,道化流而不蘊,故德者,政之始也。政不和則民不從其教矣;不從教則民不習,不習則不可得而使也。君子欲言之見信也,莫善乎先虛其內;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以道御之。故雖服必強,自非忠信,則無可以取親於百姓者矣。」

語譯:

所以君子蒞臨治理人民,不可以不知人民的心性,通達人民的情感。知道了他們天生的性情與後天養成的習慣,人民就特別遵從你的命令了。所以國家治平,則人民親愛你,政治清平,則人民沒有抱怨。君子蒞臨治理人民,不以高標準治理,不執行深遠的道理,不苛責人民所不能做到的。今天以聖明先王的成就功業為目標來治理人民,人民感到嚴格而不歡迎;執行好幾年才能完成的事業,則人民感到疲憊痛苦,就會想要逃避。所以古代皇帝、官員戴的冠冕,前面有玉珠串,是用來遮蔽眼睛的精明;用罩子遮住耳朵,是用來擋住聽覺的。水清澈極了,就沒有魚活的下去;人聰明極了,就沒有徒人跟的上。所以矯正曲枉的,使他自己有所得;優待而懷柔,讓他自己尋求;度量他的性向,讓他自己摸索。人民有微小的罪過,一定要舉他做過的好事來赦免他的過錯;如果是死罪,則讓他生存,這是好事;如此上下相親而不離棄。所以嘉惠人民,是政事的開始。政府不公正,就不可能教化人民;不操練復習,則人民就無法被使喚指揮。所以君子想要說話受人信服,沒有比謙虛內心更好的方法。想要政令迅速推行的,沒有比身先士卒更好的方法;想要人民迅速服從的,沒有比道德統馭之更好的方法。所以不身先士卒,推行了,也一定只能在鄰近的地方;不以道德統馭之,服從了,也一定是勉強的。所以不是忠信的人,無法取得人民的親愛,外表與內心不互相回應檢討,就無法取信於民。

﹝枉屈﹞◎六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冤枉、冤屈。《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也只為酒後一時戲言,斷送了堂堂七尺之軀;連累二三個人,枉屈害了性命。」

【爬】

﹝爬梳剔抉﹞◎六十三年閏四月五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見『爬羅剔抉』條目。

﹝爬羅剔抉﹞◎六十三年閏四月五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爬羅,蒐集。剔抉,選擇。爬羅剔抉形容蒐集極廣博、選擇極正確。亦作「爬梳剔抉」。

【兒】

﹝兒哉女哉  何不行道  補吾之愆﹞◎六十三年二月二十四日〈亡靈結緣‧天佛院‧總班長‧蔡吳樣娘〉

……凡為道立功者,其已逝父母,可享其子德蔭之利。在理天者,可以升級;在地府者〈生前未求道〉,可享受優待〈可進聽經所聆聽地藏古佛講經〉;其在陽世之子孫,若為天道建立相當功德,可請求上天恩准超拔其在地府父母之靈魂昇至理天。若功德非凡者,九玄七祖得超生。

九玄:子、孫、曾、玄、來、昆、仍、雲、耳。是為九玄。

七祖:父、祖、曾、高、太、玄、顯。此在上之祖也。

﹝兒息﹞◎六十三年三月二十九日〈亡靈結緣‧明明上帝駕前侍御者‧張肴〉

……兒子。

【咒】

﹝咒愿﹞◎六十三年九月二十七日〈慈剛散仙  邱洪寬‧聖訓‧注〉

……見『咒願』條目。

﹝咒願﹞◎六十三年九月二十七日〈慈剛散仙  邱洪寬‧聖訓‧注〉

……祝禱、表白心願。亦作「咒愿」。

【怯】

﹝怯弱﹞◎六十三年一月十九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懦弱膽小的人。《韓非子‧守道》:「故設柙,非所以備鼠也,所以使怯弱能服虎也。」《抱朴子‧外篇‧博喻》:「荊卿朱亥,不示勇於怯弱之閒,孟賁馮婦不奮戈戟於俚俠之群。」

﹝怯懦﹞◎六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膽小怕事。《五代史平話‧周史‧卷下》:「南人怯懦,聞小有儆,必悉師以救之。」

【邯】

﹝邯鄲學步﹞◎七十年八月十五日〈天然古佛〉

……相傳戰國時期,燕國有個人到趙國的都城邯鄲,看到趙國人走路姿勢很美,就跟著學。結果不但沒有學好,連自己原來的走法也忘掉了,便爬著回去。《莊子‧外篇‧秋水第十七》:「且子獨不聞夫壽陵余子之學於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後用來比喻仿效他人,未能成就,反而失卻自己本來的面目。《歧路燈‧第一○一回》:「邯鄲學步,失其故步。」亦作「學步邯鄲」。

修行者於學佛學法之際,常易陷入表象,惑於見思,端見經典所言或他人有所成就,只知起而效之,實不知經典所言或他人之成就,皆有其要旨,非單憑眼見所能契入而得;一點一滴的修行功夫,在於歲月之勤,在於發菩提心,在於般若正智。如若只知依樣畫葫,則與鸚鵡學人之言,猩猩學人之行,又何異哉!故師尊舉「邯鄲學步」一言,示警之義趣,不亦明乎!

﹝邯鄲學步笑旁者﹞◎七十年八月十五日〈天然古佛〉

……見『食時辰  大饗那堪列主賓  邯鄲學步笑旁者  齊觀物我無非親  此念意更真』條目。

【玩】

﹝玩耍﹞◎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諸天神聖‧聖訓‧注〉

……見『頑耍』條目。

﹝玩索﹞◎五十三年五月二十八日〈文殊菩薩〉

……體味探求。

【泛】

﹝泛納﹞◎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猶寬容。《北史‧儒林傳上‧張偉》:「儒謹泛納,雖有頑固,問至數十,偉告喻殷勤,曾無慍色。」

﹝泛齊﹞◎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諸葛武侯‧聖訓‧注〉

……見『醴齊』條目。

﹝泛灑﹞◎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南海古佛‧聖訓‧注〉

……見『汎灑』條目。

【忿】

﹝忿恚﹞◎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南海古佛‧聖訓‧注〉

……怨恨發怒。《後漢書‧卷三十八‧度尚傳》:「時荊州兵朱蓋等,征戍役久,財賞不贍,忿恚,復作亂。」亦作「憤恚」。恚,音 ㄏㄨㄟˋ

﹝忿懣﹞◎六十四年五月二十七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忿恨不平。《南朝齊‧謝脁‧酬德賦》:「思披文而信道,散忿懣於胸臆。」亦作「憤懣」。懣,憤恨。如:「憤懣」。《魏書‧卷十九下‧南安王楨傳》:「聞之惋懣,實乖本圖。」音 ㄇㄣˋ

【芝】

﹝芝房﹞◎七十一年三月十五日〈萬教聖人‧聖訓‧注〉

……芝生成之房也。

﹝芝英﹞◎七十一年三月十五日〈萬教聖人‧聖訓‧注〉

……傳說中的瑞草。《宋書•符瑞》:「芝英者,王者親近耆老,養有道,則生。漢章帝元和中,芝英生郡國。」

【返】

﹝返照﹞◎七十七年八月十五日〈南海古佛〉

……原意指的是落日的反射,此處作返照本來佛性。《唐‧杜甫‧返照詩》:「返照入江翻石壁,歸雲擁樹失山村。」《儒林外史‧第三十三回》:「太陽落了下去,返照照著幾千根桅杆半截通紅。」亦作「反照」。

﹝返理還園金殿樂﹞◎六十三年三月二十九日〈亡靈結緣‧明明上帝駕前侍御者‧張肴〉

……見『後因賢兒超拔渡 …… 竭忠盡智效命使』條目。

【芬】

﹝芬芬﹞◎六十八年九月二十九日〈亡靈結緣‧修道院‧高等亡靈‧孫富〉

……香氣。《文選‧何晏‧景福殿賦》:「藹藹萋萋,馥馥芬芬。」

﹝芬華﹞◎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榮顯。《史記‧卷六十八‧商君傳》:「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  

﹝芬葩﹞◎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至聖先師‧聖訓‧注〉

……盛多。《文選‧張衡‧南都賦》:「從風發榮,斐披芬葩。」《晉‧張華‧輕薄篇詩》:「賓從煥絡繹,侍御何芬葩。」

【侈】

﹝侈忲﹞◎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諸天神聖‧聖訓‧注〉

……見『侈泰』條目。

﹝侈袂﹞◎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雲悟茂猛‧聖訓‧注〉

……廣袖;大袖。古代官服皆為大袖。故以「侈袂」借指入仕。《南朝梁‧蕭統‧陶淵明集序》:「齊謳趙舞之娛,八珎九鼎之食,結駟連鑣之遊,侈袂執圭之貴,樂則樂矣,憂則隨之。」

﹝侈泰﹞◎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諸天神聖‧聖訓‧注〉

……奢侈無度。《管子‧八觀》:「儉財用,禁侈泰。」《韓非子‧六反》:「侈泰則家貧,驕恣則行暴。」亦作「侈忲」。

 

…………〈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昊子 的頭像
    昊子

    一貫道盤萬八年

    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