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貧﹞◎六十九年三月十五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在貧困環境中仍安逸自得。《幼學瓊林‧卷三‧貧富類》:「惟君子安貧,達人知命。」
﹝安宿﹞◎七十一年三月十五日〈雲寶二童‧聖訓‧注〉
……休息、睡覺。《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九》:「小娥自此日間在外乞化,晚間便歸寺中安宿。」
﹝安逸﹞◎六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三天主考〉
……安樂、舒適自在。《莊子‧至樂》:「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儒林外史‧第三十九回》:「你若是借口不肯前進,便是貪圖安逸。」或作「安佚」。
﹝安然﹞◎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孟子亞聖‧聖訓‧注〉
……形容平安,安穩。《詩‧大雅‧生民》:「不康禋祀,居然生子。」《史記‧秦始皇本紀》:「秦地被山帶河以為固,四塞之國也。自繆公以來,至於秦王,二十餘君,常為諸侯雄。豈世世賢哉?其勢居然也。」《唐‧陳子昂‧夏日暉上人別李參軍序》:「江漢浩浩而長流,天地居然而不動。」《元‧辛文房‧唐才子傳‧徐凝》:「余昔經桐廬古邑,山水蒼翠,嚴先生釣石,居然無恙。」
﹝安然﹞◎六十九年正月三十日〈三天主考〉
……平安無事、自得其安。《晉‧郭璞‧諫留任谷宮中疏》:「不宜令谷安然自容,肆其邪變也。」《元‧王曄‧桃花女‧第一折》:「你今日安然,明日無事,到後日午時,合該土炕上板殭身死。」
﹝安閒﹞◎六十九年正月三十日〈南海古佛〉
……安靜悠閒。
﹝安閒自樂心則清﹞◎六十九年正月三十日〈南海古佛〉
……見『不談是非須戒定 安閒自樂心則清』條目。
﹝安鼎﹞◎七十七年八月十五日〈三天主考〉
……使天道之道脈能穩固堅實,並能廣為流傳萬代。鼎,鼎有三足,引申為三方並立。《三國志‧卷六十一‧吳書‧陸凱傳》:「近者漢之衰末,三家鼎立。」《晉書‧卷八十七‧武昭王李玄盛傳》:「昔漢運將終,三國鼎峙,鈞天之曆,數鍾皇晉。」
﹝安鼎天然數運宏﹞◎七十七年八月十五日〈三天主考〉
……前面南海古佛提出了「天然應數」,這裡三天主考提出了「天然數運」,說的都是「天然聖道」的「運」與「數」。天然古佛是白陽期掌一萬零八百年「道盤」的師尊,有「萬國教主」的封號,是「三曹普渡」的掌舵者,是傳授一指玄竅的唯一明師〈此一明師別無分號,師母道所妄稱的師尊師母同領天命一事,係背師叛道之徒為爭權奪利所捏造而成,請注意:唯有天然師尊才是萬國教主,才有掌道盤的天命,師母只是助道而已〉,是一萬零八百年娑婆世界所有眾生的老師,是獨一無二的天命;然而這白陽期三曹普渡的宏大使命,是以師尊為始,以至於萬八年期間,是天道所必須去完成的普渡聖事,非一蹴可及而立杆見影的大業,同時在天運由紅陽退運,白陽接運之際,從紅陽期佛門的修行與傳法的方式,轉變為白陽期火宅的修行與傳法的方式,加上白陽期三曹普渡的理念,以及直指玄竅的心法,尚未獲得世間一般大眾所知曉或認可,以致於天道在近數十年來,一直受到佛教界和社會大眾所排斥和詆毀,尤其是佛教界更是無所不用其極的遂其誣衊之能事,乃至於無中生有,造謠生事,使得天道在傳法與宣揚方面,受到世人的長期誤解與阻礙;所幸民智大開,謠言止於智者,佛教界的用心破壞,無法得逞;相反地,天道的佛壇以及信徒,反而有增無減,遍及海內外無數,而且天道道親的虔誠心與團結力,也就在有心人刻意的誣衊和破壞之下,更明白了天道的可貴與顯現出無比的堅定。或許是因禍得福,現今佛教界以及教徒們,也會在有意無意之間,嘗試著去瞭解天道的教義和宗旨,這是好現象,我們當然是樂觀其成,因為三曹普渡大業,還是得靠所有眾生的參與和戮力實踐的。
所以「運」和「數」的轉變與輪替,攸關天道盛衰顯晦的契機;當具備賢能與德慧者,願意一肩挑起或承擔這份重責大任的時候,自然而然天道的「運數」就會改變,弘揚聖道,昭顯聖道的機會;垂傳道統,宣揚道統的能量,當然隨之而增,反之亦然。因此,為了一萬零八百年的永續永存,為了普渡九六原靈,為了繼承道統,為了三曹大業,天然聖道的立鼎立基,就格外顯得特別重要;「郜鼎」的確立,「基業」的穩固,在於「教義」與「宗旨」須要明確,不能含而混之,不能莫衷一是,不能危言聳聽,更不能天馬行空,無的放矢;信仰是一股不可忽略的巨大能量,這股能量,可以成事,亦可以敗事;如果信仰的立論基礎,不能夠有效的令人信服,不能夠凝聚正確的觀念與理念時,就會淪為自編自導自演的鬧劇,那麼這種信仰,遲早會被社會所共棄而銷聲匿跡的。
天道的教義,就是「道統」;佛教界常污衊天道剽竊佛經作為教義,這是對天道認識的誤區,筆者不忍心苛責那些吠犬吠聲之人,畢竟能通澈明白天道教義的人還是少數;「道統」一詞,源自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孟一脈相續而來;有心法的傳承,如十六真言、有君子之道、有王者之道、有仁德之道、有明明德之道、有至善之道、有平天下之道等等,講究綱常倫理的實踐,啟發惻隱之心的慈悲性,論忠孝節義的浩然正氣,融合人類精神面與修身養性的精微奧妙處,落實言行與知言合一的理念等等,不一而足,無所不談,無所不論;然而儒家道統的傳續,在孟子之後,因春秋戰國,群雄並起之亂後而漸勢微,當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之際,倫理綱常淪落,隳敗至極,人心不再純樸善良,社會風氣趨於功利,文人志士讀聖賢書而不學聖賢事,反而以功名利祿為彼此競逐相爭的工具;因此,當天地間的正氣與娑婆世間的正氣,無法同步成正比而邁進之際,天運與道運的轉變,就勢在必行了。而這個時候,也正是佛教正在萌起,正在集結弘法的時候,自然而然天地間的正氣、正法與正道,就轉向而由佛教來負責,因此,道統的傳續與弘揚,就落在佛教的身上,所以佛教的經典與教義,是當時天地間唯一的正法與正道的流通處;所以說,佛教的經典與教義,不容小覷,不容忽視,畢竟它也曾經是正統中的正朔,更何況在佛教傳世之間,亦有千佛萬聖成就聖業,更足以證明佛教的經典與教義,是天地間正法正道之所在。
然而在佛教傳世兩千多年後之際,佛教本身的派系與理論,卻各立叢林山頭而互為攻訐,每一派的經典與理論,都說自己才是正統,才是唯一得佛授記的正法,尤有甚者,念經講經的多寡,卻淪為收費的標準,論經而賣,論念而取,美其名為供養,實則以利為先,寺廟道場一間比一間富麗而堂皇,叢林修行法則,拋諸腦後,日逐於金錢貨利之所趨,月昧於謀略算計之所得,口頌經典而心在利,足蹈佛樓而拜於財,昧六根於六度,化四念為錢念。因此,當天地間的正氣與佛教的正法正道,無法同步前進之際,天運與道運自然而然會再次地改變,因此才有老水還潮,道降火宅〈民間〉的白陽期應運而起。所以天道的教義,不只包含著儒家的思想與理論,更涵蓋了佛法的一切教義;如果說引經據典於佛法是剽竊於佛典的話,那談三綱五常,或孝順父母,或誠信待人,或成仁取義,是不是也能說是剽竊於儒家之經典?
﹝安祿山﹞◎六十三年閏四月五日〈三天主考〉
……祿山少孤,因母改嫁突厥番官安延偃,遂姓安氏,改名祿山。安祿山通曉邊境若干少數族語言,初為互市牙郎。開元二十八年(七四零年)祿山為平盧兵馬使,以賄賂交結唐廷派往河北的使臣,博得唐玄宗李隆基的稱許與寵信。開元二十九年,官營州都督;天寶元年(七四二年)為平盧節度使;天寶三載,兼范陽節度使、河北採訪使;十載,又兼河東節度使,掌握了今河北、遼寧西部、山西一帶的軍事、民政及財政大權。又受封為東平郡王。
安祿山權勢的取得,除了手段狡詐,善於諂媚逢迎,取得唐玄宗、楊貴妃等人的寵信和支持外,還因為河北一帶民族雜居,情況複雜,而他熟悉當地情況;另外,當時奚族和契丹族勢力較強,不時進擾河北,他以征戰或欺詐手法鎮壓兩族立功,被玄宗倚為安邊長城。
然而至玄宗統治晚期,朝廷內部開始有劣幣逐良幣之象,唐朝國勢由極盛進入中衰,對邊軍統領的管制逐漸鬆動,對禁軍的訓練也稍微鬆弛。安祿山在各邊軍中勢力最強大、管區最完整,他洞悉內情,遂有輕朝廷之心。前任宰相李林甫死後,他在朝中失去了可以倚賴的對象。新任的宰相楊國忠與群臣不和,其中為了爭寵,楊、安兩人關係最惡,深感不安又對帝位抱有幻想的安祿山遂陰謀叛唐。叛變前,他精選豢養同羅、奚、契丹降人八千為假子,稱「曳落河」(胡語,意為壯士),皆驍勇善戰;又畜戰馬數萬匹,多聚兵仗,分遣胡商至各處經商致財。天寶十四載,又請以蕃將三十二人代漢將,組成一個以少數族武人為骨幹、有漢族失意文人和地方軍人蔘加的財富力強的武裝集團。
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安祿山在范陽起兵,以討楊國忠為名,發動叛亂,河北二十四郡紛紛瓦解。太原有報疾馳趕到驪山,當時在驪山華清宮的唐玄宗不相信安祿山會叛變,但叛變的消息不斷傳來,玄宗仍半信半疑,直到平原郡太守顏真卿派人傳來情報,玄宗大夢初醒。在唐玄宗本人錯誤的戰略下,安祿山的鐵騎軍團攻陷東都洛陽,次年正月便在洛陽稱大燕皇帝,建元聖武,自稱雄武皇帝,以達奚珣為丞相。同年六月,唐玄宗因急於解除長安之危,又在錯誤的軍事認知下,處斬兩位名將封常清與高仙芝,此令震動唐軍。爾後唐玄宗急令另一名將哥舒翰統帥唐軍東出潼關。深明唐玄宗戰略錯誤的哥舒翰,計劃以拖制變,最後卻被唐玄宗認為怯戰,因而在無從建言的無奈中,含淚與安祿山決戰,果然大敗。唐朝在邊軍與地方駐軍來不及應變的情勢下,安祿山大軍壓境,進入首都圈。唐玄宗在危急下,率領近衛兵團逃出京城,群龍無首的西京長安因此陷落。從此,唐朝節度使的地位高漲,半壁江山亦陷於長期戰亂之中。至德二年(七五七年)正月,安祿山為其子安慶緒所殺後,並未公布其死訊,只稱他傳位於安慶緒,尊其為太上皇。後史思明殺安慶緒後即大燕帝位,補諡安祿山為剌皇帝。
﹝安靖﹞◎六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平靜安寧。《西遊記‧第四回》:「庶乾坤安靖,海宇得清寧也。」亦作「安靜」。
﹝安樂﹞◎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孟子亞聖‧聖訓‧注〉
……安寧喜樂。《文選‧丘遲‧與陳伯之書》:「當今皇帝盛明,天下安樂。」《初刻拍案驚奇‧卷十六》:「在家裡慣了,是做時便倒安樂。不做時,便要困倦。」
﹝安靜﹞◎六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見『安靖』條目。
【光】
﹝光大﹞◎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光顯而盛大。《易經‧坤卦‧彖曰》:「含弘光大,品物咸亨。」《漢書‧卷五十六‧董仲舒傳》:「行其所知,則光大矣。」
﹝光武﹞◎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南海古佛‧聖訓‧注〉
……東漢的開國君主劉秀。
﹝光明﹞◎七十年八月十五日〈天然古佛〉
……指佛菩薩之發光。若由佛菩薩自身發出之光輝,稱為光;而照射物體之光,則稱為明。光明具有破除黑暗、彰顯真理之作用。此由佛菩薩身上所發出之光,又稱「色光」、「身光」、「外光」;對此而言,智慧具有照見事物真相之作用,故稱為「心光」、「智光」、「智慧光」或「內光」。佛之光明可分為常光(圓光)與現起光(神通光、放光)二種,前者指恆常發自佛身,永不磨滅之光;後者指應機教化而發之光。常光一般為一尋或一丈之圓光。另據《瑜伽師地論‧卷十一》所舉,外光明(日月等之光)、法光明(智慧光等)、身光明,合稱三種光明。
此外,依發光處之不同,復分為二種。一種為發自全身之舉身光;另一種為發自某一處之隨一相光,如由白毫相(眉間)發出之光,稱白毫光、毫光、眉間光,由毛孔發出之光,稱毛孔光等。色光與心光,或常光與現起光,合稱二種光明。除上述外,魔光與佛光之分別,乃在於魔光導致人心浮動、恍惚,而佛光令人心鎮靜、清淨,此二種光有時亦合稱二種光明。
佛之光明能遍照一切處而無所障礙,故亦稱「無礙光明」。《無量壽經‧卷上》以無量光等十二種光形容阿彌陀佛之光明。《大寶積經‧卷三十》則載釋迦牟尼佛有決定光明等四十一種光明。曇鸞於讚阿彌陀佛偈中,列舉出光輪、光曉、光觸、光雲、光澤等名稱,以讚歎光明之功德。就佛光之作用而論,佛之光明具有不可思議之作用,故稱「神光」;佛光富於恩惠,故稱「慈光」;同時佛光代表智慧之相貌,故稱「光明智相」。此外,從佛之光明而受到利益者,稱「光益」;由光明而帶來之幸福,稱「光瑞」;光明能普遍照耀全世界,廣大如海,故稱「光明廣海」。
﹝光明正大﹞◎六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關聖帝君‧聖訓‧注〉
……見『正大光明』條目。
﹝光明智相﹞◎七十年八月十五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見『光明』條目。
﹝光明廣海﹞◎七十年八月十五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見『光明』條目。
﹝光風霽月﹞◎七十一年三月十五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原指雨過天晴後的明淨景象。後比喻政治清明,時世太平的局面。《大宋宣和遺事‧元集》:「上下三千餘年,興廢百千萬事,大概光風霽月之時少,陰風晦冥之時多。」後亦以比喻人的胸懷坦蕩,品格高潔。《宋史‧卷四二七‧道學傳一‧周敦頤傳》:「人品甚高,胸懷灑落,如光風霽月。」或作「光霽」。
﹝光奕﹞◎七十三年三月十五日〈慈雲悟茂猛〉
……光大貌。奕,大也。《說文解字》:「奕,大也。」《詩經‧大雅‧韓奕》:「奕奕梁山,維禹甸之。」
﹝光奕合其寂然﹞◎七十三年三月十五日〈慈雲悟茂猛〉
……在其顯現光芒之時,就該知道隱晦而潛,如此方合乎天之道也。有動就該知靜,有進就該知退,有陰就該知陽,有日就該知月,有顯就該知晦,如「功成身退」就是最好的例子。仙佛以此喻筆者目前所面臨的「道考」;「光奕」對舉於「寂然」,兩個完全相反的動力,卻必須相合,一邊是要求有無限量的光大顯耀,一邊卻是要求安於隱晦沉靜之境,這又是慧性的大試驗。噫嘻!「進」不須智慧,有精進至誠之心,就必然有「進」的成就,然而要如何「退」,才是須要妙智慧來判斷的。
﹝光前裕後﹞◎七十一年一月二十八日〈天然古佛〉
……使祖宗增光而子孫得蔭。《元‧宮大用‧范張雞黍‧第三折》:「似這般光前裕後,一靈兒可也知否。」或作「光前啟後」、「光前耀後」。
﹝光前啟後﹞◎七十一年一月二十八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見『光前裕後』條目。
﹝光前絕後﹞◎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八仙‧聖訓‧注〉
……稱揚別人的成就卓越或德性高超,無人可媲美。《宋‧洪邁‧容齋四筆‧卷五‧藍田丞壁記》:「而韓文雄拔超峻,光前絕後,以柳視之,殆猶武夫之與美玉也。」亦作「絕後光前」。
﹝光前耀後﹞◎七十一年一月二十八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見『光前裕後』條目。
﹝光烈﹞◎七十一年一月二十八日〈亡靈結緣‧靜修院‧安如童‧黎盈君〉
……偉大的功業。《書經‧洛誥》:「越乃光烈考武王,弘朕恭。」《明史‧卷二七六‧余煌傳》:「請諡,則當先帝光烈未昭。」
﹝光閃閃﹞◎六十三年一月十九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閃閃發亮的樣子。《元‧無名氏‧舉案齊眉‧第四折》:「我則見這一壁捧著的光閃閃金花紫誥。」
﹝光益﹞◎七十年八月十五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見『光明』條目。
﹝光紹﹞◎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南海古佛‧聖訓‧注〉
……發揚繼承。光,彰顯、發揚。《文選‧諸葛亮‧出師表》:「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紹,接續、繼承。如:「紹業」、「克紹箕裘」。《書經‧盤庚上》:「紹復先王之大業,底綏四方。」
﹝光啟﹞◎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八仙‧聖訓‧注〉
……擴大。《左傳‧襄公十年》:「君若猶辱鎮撫宋國,而以偪陽,光啟寡君,群臣安矣。其何貺如之。」《北齊‧朱瑒‧與徐陵請王琳首書》:「洎王業光啟,鼎祚有歸。」
﹝交焉而爭 睽焉而鬥﹞◎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南海古佛‧聖訓‧注〉
……一旦相遇就會爭奪,奪不到就怒目相向而打鬥。睽,乖違、別離、分開。同「暌」。《玉篇‧目部》:「睽,乖也。」《莊子‧天運》:「三皇之知,上悖日月之明,下睽山川之精,中墮四時之施。」《成玄英‧疏》:「睽,離也。」
﹝光陰如隙駒﹞◎六十三年一月十九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形容光陰過得非常迅速。與「白駒過隙」之意類同。
﹝光華﹞◎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一陽帝君〉
……光輝照耀。《文選‧謝脁‧齊敬皇后哀策文》:「光華沼沚,榮耀中谷。」《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省事》:「拜守宰者,印組光華,車騎輝赫,榮兼九族,取貴一時。」
﹝光景﹞◎六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模樣、樣子。《二刻拍案驚奇‧卷十》:「莫媽也見雙荷年長,光景妖嬈,也有些不要他在身邊了。」
﹝光棍﹞◎六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地痞、流氓等無賴之徒。《石點頭‧卷八》:「被這班吃白食的光棍,上船搜出,一窩蜂趕上來,打的打,搶的搶,頃刻搬個罄空。」《儒林外史‧第三十八回》:「你是何處光棍,敢來鬧我們。」亦可指沒有妻子的男人。因棍為修長形,和人的軀幹形似,故稱為「光棍」。
﹝光照﹞◎六十九年三月十五日〈明明上帝〉
……光芒普照。《後漢書•章帝紀》:「緝熙康乂,光照六幽。」
﹝光照內映神宇清﹞◎七十七年八月十五日〈三天主考〉
……本句承前一句「聖業履功謙謙行」之續義;因此,當一個人明白了天道的奧妙精諦,瞭解培養自己的德行與智慧的重要性,以及身為白陽修道士該盡的天職之後,若能劍及履及,鞠躬盡瘁的為天道而精進奮鬥時,那麼從內在具足內涵氣質所儲存的德資慧性,將會顯現並體用在日常活中的一言一行當中,自然進退有據而得宜,自然入有孝悌仁義可潤身,自然外有忠義誠信隨身行,動而足以為世法,靜而足以釋禪機,有為有守,有收有放,這才是身為天道一份子該有的內涵與儀態,也是代天宣化,代師傳法的基本條件。
﹝光瑞﹞◎七十年八月十五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見『光明』條目。
﹝光影﹞◎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萬仙菩薩‧聖訓‧注〉
……因光線照射在物體上所產生的影子。
﹝光潔﹞◎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明亮澄澈。《南朝宋‧鮑照‧芙容賦》:「單蓲陽之妙手,測淲池之光潔。」《唐‧李賀‧昌谷詩》:「光潔無秋思,涼曠吹浮媚。」
﹝光價﹞◎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大成至聖‧聖訓‧注〉
……身價。《隋書‧卷五十七‧盧思道傳》:「皆分庭致禮,倒屣相接,翦拂吹噓,長其光價。」《唐‧韓愈‧石鼓歌》:「薦諸太廟比郜鼎,光價豈止百倍過?」
﹝光輝﹞◎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至聖先師〉
……光榮、榮耀。《唐‧顧非熊‧送喻鳧春歸江南詩》:「里閭爭慶賀,親戚共光輝,唯我門前浦,苔應滿釣磯。」
﹝光輝六賊輝塵揚﹞◎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至聖先師〉
……見『氣照五津耀日月 光輝六賊輝塵揚』條目。
﹝交橫﹞◎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諸天神聖‧聖訓‧注〉
……縱橫錯雜。《楚辭‧宋玉‧九辨》:「葉菸邑而無色兮,枝煩挐而交橫。」《南朝宋‧鮑照‧舞鶴賦》:「輕跡淩亂,浮影交橫。」
﹝光寵﹞◎七十年八月十五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光榮、榮耀。《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下之不能積日累勞,取尊官厚祿,以為宗族交遊光寵。」亦可作「恩寵」解。
﹝光寵﹞◎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西方教主‧聖訓‧注〉
……恩典、寵幸。《三國志•卷五十八•吳書•陸遜傳》:「況臣王室之出,世荷光寵,身名否泰,與國同戚。」
﹝光贊﹞◎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猶光輔。《漢‧楊修‧答臨淄侯箋》:「宣昭懿德,光贊大業。」《後漢書•逸民傳•法真》:「太守虛薄,欲以功曹相屈,光贊本朝,何如?」《文選•潘岳‧為賈謐作贈陸機詩》:「齊轡羣龍,光讚納言。」《李善‧注引鄭玄‧周禮注》:「贊,佐也。」亦作「光讚」。
﹝光麗﹞◎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西方教主‧聖訓‧注〉
……耀眼華麗。《洛陽伽藍記•卷二•正始寺》:「惟張倫最為豪侈,齋宇光麗,服翫精奇,車馬出入,逾于邦君。」
﹝光霽﹞◎七十一年三月十五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見『光風霽月』條目。
﹝光靈﹞◎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諸天神聖‧聖訓‧注〉
……祖先的神靈。《文選‧顏延之‧拜陵廟作詩》:「周德恭明祀,漢道尊光靈。」
﹝光讚﹞◎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見『光贊』條目。
﹝光豔﹞◎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八仙‧聖訓‧注〉
……光彩豔麗。《聊齋志異‧卷七‧邵女》:「偶會友人之葬,見二八女郎,光豔溢目,停睇神馳。」《紅樓夢‧第十四回》:「那一應執事陳設皆係現趕著新做出來的,一色光豔奪目。」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