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至】

﹝至人﹞◎六十三年七月三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聖人,有大德的人。《莊子‧逍遙遊》:「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文選‧潘岳‧秋興賦》:「聞至人之休風兮,齊天地於一指。」

﹝至大至剛﹞◎六十九年正月三十日〈南海古佛〉

……見『念彼蒼穹  精氣凝結  至大至剛  始一終九』條目。

﹝至上﹞◎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月慧菩薩〉

……「最高」之意。

﹝至上玄機﹞◎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月慧菩薩〉

……這種蘊藏著無上玄機奧妙的「智慧」與「考題」,是天下沒有任何一件事可以比擬的。

﹝至上玄機古難逢﹞◎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月慧菩薩〉

……這種至高無上玄機妙理之天道或考機,是自古以來所不曾有過的。其實師母針對的是當天的「道考」而言,而這「道考」以一般世俗眼光是識不出其真正的玄妙之處的,因為這是自古以來所不曾有過的「考法」。考得玄,考得妙,考出了人倫大悲劇,考出了所有點傳被師尊記過等等。請詳閱前關聖帝君聖訓之《讀訓筆記》。

﹝至心﹞◎六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極為誠懇的心意。《晉書‧卷九十五‧藝術傳‧王嘉傳》:「人候之者,至心則見之,不至心則隱形不見。」《文選‧孔融‧論盛孝章書》:「隗雖小才而逢大遇,竟能發明主之至心。」

﹝至公﹞◎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極為公平,毫無偏私。《管子‧形勢解》:「風雨至公而無私,所行無常,鄉人雖遇漂濡,而莫之怨也。」《文選‧劉琨‧勸進表》:「願陛下存舜禹至公之情,狹巢由抗矯之節,以社稷為務,不以小行為先。」 

﹝至仁  必可合天下之至親者  此乃仁之德也﹞◎八十二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仁者,乃生生之德。儒家以「仁」之本義,意喻「生生之德」。《戴東源‧孟子字義疏證》謂:「仁者,生生之德也。」此「生生之德」之義,乃剛健不已,內含大化流行之仁德善心,亦包括著宇宙的運行,且揚溢著造化之德。因萬物各遂其生,與物同體,無所不愛矣。《孟子‧盡心下》曰:「仁者,以其所愛及其所不愛;不仁者,以其所不愛及其所愛。」故,詩曰:「民之質,日用飲食,無非人道,所以生生者,一人遂其生,推而與天下共遂其生,仁也。」是故,原文曰:「仁者莫大乎愛人。」

五常為人之天性本然之善德;仁者,為五常之首。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己欲仁,仁斯至。然則吾人應如何能使仁之不遠離天然自性?唯,立志於好仁,惡不仁。人生在世,必先立志好仁,始能惡其不仁,自然不仁者,不至加乎吾身。然若欲不違仁,須持之以恆,於造次顛沛之際,亦不忽略於仁。是故求仁者,必可得仁,非仁之遠矣,為不求也。

《孟子‧公孫丑上》:「惻隱之心,仁之端也。」可見常用惻隱之心,然後可以保其仁德仁心之不滅。惻隱之心,即是善念之抒發,佛家曰慈悲。《禮記‧儒行》:「溫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也;寬裕者,仁之作也;孫〈同遜〉接者,仁之能也;禮節者,仁之貌也;言之談者,仁之文也;歡樂者,仁之和也,分散者,仁之施也。」此說明一切人事,無不根之於仁之所發;大畜養仁,畜仁不息,推仁以化,發於自性,及於天下萬物,即是自身佛性之顯現。

是故聖賢之道,皆由仁發;若不從仁發,則均非仁之道。易言之,凡無所為而為,絕無私心,即是仁發;若有所為而為,即是私心作祟,均非仁發。差之毫釐,謬之千里,不可不察。舉凡眾生之禍福利害,鮮不別於仁與非仁之一念。若欲謀正本清源,撥亂反正,治亂世,唯立仁政,播仁教之道以外,無以為之。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亦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亦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亦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悪人。」仁者固樂為斯,智者固斯為樂,立身處世如此,修行之道亦是如此。

《孟子》曰:「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仁心者愛心也,故行仁道者,治國之要道也。上位者好仁,天下無敵;以其所愛及其所不愛,愛民之所愛,惡民之所不愛。上行下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婦婦。三綱整頓,五常飭守,使賢者在位,能者在職,上親下,下尊上,然後有令必行,萬民感德,進者悅服,遠者來歸,繼而萬邦畏之,何患四海之內不供命也。

﹝至如﹞◎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即使、就算。《元‧高文秀‧諕范叔‧第二折》:「至如我有才如呂望,也則怕無福可便遇文王。」《元‧馬致遠‧岳陽樓‧第一折》:「至如我無有錢呵,我則待當了環醉一場。」

﹝至言﹞◎六十三年一月十九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最美善的言論、最合宜的道理。《莊子‧天地》:「至言不出,俗言勝也。」《後漢書‧卷六十下‧蔡邕傳》:「臣聞國之將興,至言數聞,內知己政,外見民情。」

﹝至於賞罰  天道所然  以其三世因果  賞之罰之  非以今世之是非  而亂賞罰也﹞◎六十三年一月十九日〈三天主考〉

……有關於賞罰一事,都是遵照天理、天意而行,都是由「被罰者」與「被賞者」之三世因果來決定的,而不是以今世之是非得失來作為賞罰的根據,所以不是亂賞亂罰的。

各位道親注意到這段話的核心重點了嗎?有沒有特別注意到上天與仙佛的慈悲?有沒有看到「三天主考」之所以為「師兄」的真正涵義?我們都知道,每個人都有累世累劫帶來因果,所以誰也不敢保證,自己是不是在某一世、或某一劫當中,曾經犯下了無可彌補的滔天大罪?前世做了什麼?還有印象嗎?累世累劫所累積而來的罪愆,到底有多少?還能記得嗎?三天主考把這個未知的謎,一句話就先點破了,真的是大慈大悲的師兄啊!

如果說,我能在被「罰拜」或「記過」的情況下,來彌補我累世累劫所造的諸惡業的話,筆者一千萬個心甘情願;為什麼呢?很簡單的道理,試想一下,我們連「一念之間」的差錯,都在「罪愆」的範疇裡,都會在天地同鑑,鬼神共知的情況下,一分一毫、一點一滴,都在冥冥之中被老天爺記錄著,那從無始劫以來,自己的罪愆,不知凡幾,可能數都數不清,如恆河沙數。而現在竟然有機會,可以用「罰拜」或「記過」的方式來彌補或抵銷這些無邊無量的罪愆,我們想一想,這是多麼幸運的機緣啊!如果沒有求道的話,如果不是「三天主考」以「師兄」的身份,來點破這個最關鍵的未知之謎的話,哪有這個福份來消除夙世之業呢?

天道的奧妙就在這裡,仙佛常會在聖訓諭示裡面,有意無意透露一些天機妙理,譬如我們認為「天運」應該是不會變的,早就註定好的,然而天然古佛曾暗示過兩次,「天運」其實是一直在變的,一直是「傳來傳去傳賢人」的;就如同天道道親一直不能理解,三天主考為什麼三歲歸空,卻能榮膺「三天」之主考官一樣的道理?

為什麼三天主考會常自稱「吾佛」?為什麼有「佛」果位的三天主考,會委身屈就,來承擔全天下道親的師兄?為什麼三天主考會一再地與我們面對面,一個一個的耳提面命,叮嚀再叮嚀,囑咐再囑咐?就因為師兄是「佛」乘願而來的啊!懂不懂?三歲歸空是因為要來成就補處之果位的啊!懂不懂?師兄所透露出的天機玄妙處,看懂了嗎?想通了嗎?所以有在背後謾罵、看不起三天主考的點傳師們,是不是該好好地懺悔反省?

﹝至和﹞◎八十二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

……極為調和。《文選‧成公綏‧嘯賦》:「摠八音之至和,固極樂而無荒。」

﹝至知 必能用天下之至和者  此乃慧之德也﹞◎八十二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知者,儒言五常,佛家曰菩提,皆為人倫與人身之寶。慧開則智明,智明者,無明盡;智不明者,無明漏。智明明者,可啟菩提之本,可開法性之源,可證無上圓覺圓滿之道。故啟慧之道,亦為啟聖德之道,此謂慧開道明。是故運慧之道,如舟渡迷,以慧為航為舟,渡化眾生,故可善御人而不為人之所御,因其智明而不誤道於途。故,原文曰:「智者,莫大乎知賢。」

知者智也。《禮記‧中庸》:「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脩身。』」人之本性,本具聰明睿智之質,然因累世累劫所造諸業,受業力與因果所纏,導致先天本性為之所障,有所障必有所蔽,有所蔽則滯礙,滯礙則慧不生,慧不生則智難明,故無明起。所謂無明,即是妄念與妄心。當心念橫行無阻而心猿意馬之同時,於不知不覺當中,因是非對錯無法判斷區分,無形中造了諸惡業。須知眾生因業而生,亦必因業而亡;因受因果所縛,故必輾轉輪迴於六道而不自知;因無知而無明,焉知此無明之劫將奚於胡底而不自覺!故《孟子‧公孫丑上》曰:「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從是非判別之間,能知大小、輕重、好惡、正偽之別;進而能知修身、齊家、治國之道;繼而能明陰陽生死之理;再則可知乾坤天地之道。天地運行,天道人道,自能判然洞悉而無所礙。

佛家曰:「眾生乃迷之佛,佛乃悟之眾生。」迷悟之別,取決於智慧之開啟與否,所謂智慧,以佛家言曰:「妙菩提。」自性佛種,譬如桃核,其形似豆,雖至小至微,其中未嘗不含巍然之大樹。當其含而未發之際,人所不見。故凡夫只見其核,未知其有樹,僅明其現相,不究其未來。是故具妙菩提者,知未來而不著於現相,可窮未來際為一剎那之義者,即是此諦。人人有我,而未知我之所在。人人有生死,而不明生死之道。莊子云:「我本不欲生,忽然生在世,我本不欲死,忽然死期至。」是故生死大事,莫之能禦。慧命不存,種根未發,生死輾轉於六道,一坐千載而不悟,何不悲哉!

學法無益,但識本心;未識本心,學法無礙。本末若歸宗,何處不相通?行者,如世之良駒,見鞭影而行,非良駒不能自行,鞭影之所由也;海川納眾流,無厭亦無溢,諸佛攝眾善,不滿亦不增。是故般若法藏,本俱十方周遍之行,一花拈來,即可攝入性海;一音演法,殊譯卻可同解;一切種智,殊緣卻不虛應;一心不生,殊法卻常無咎。一燈可燃眾燈明,一木可震佛金鐸。一念三千,可成正覺,胸中不留一寸心;妙用菩提,廣播福田,慧中滿是圓境智。一塵唯心,永言大觀,不為六塵染,法界契無生;一乘之果,萬行之因,一切緣生有,當斷一切念,回光獨照時,頓悟演佛境。

是故行者,以正智繫正念,儲其大畜。須知六度可修因,不能斷業;六度可為檀,亦不能絕果。絕諸意垢,心無罣礙,是相非相,是空不空,典立方寸,五信為根,業花自謝。此乃為善有因,必有後緣之慶,必受福慧之證。世法出世法,不離一念間,三有苦津,法界飄溺,亦不離智慧根。普觀無量劫,向塵而遂失,眼似流星,慧如擎電,當下覷破一個念! 

是故行者,未識祖述骨髓之諦者,不言;未識萬識唯心之諦者,不言;未識有漏無漏之諦者,不言;未識三寶殊勝之諦者,不言;未識福慧雙修之諦者,不言;未識大寂大覺之諦者,不言;未識菩提涅盤之諦者,不言。無言無言是菩提,體融大寂,究竟法樂,任運隨緣,而無所住,及心所行,不退轉輪,是謂修行,是謂開悟,是謂寶王三昧。

數有奇偶之合,道有天地之論,靈有陰陽之辨,日有明暗之別,月有盈缺之憾,佛有迷悟之判。凡夫取境,行者取心,心境雙忘,是謂《法界菩提》。以正信修身,善入佛慧;以正念通智,登於大慈;以根力隨塵,心不在境,故無法可得,是謂《安住菩提》。圓大事之因緣,極聖心之寸功,出造化之生死,離塵垢修心性,顯大明之德功,是謂《萬行菩提》。法性當前,方寸為依;心不可傳,以契為傳;心不可見,以無為見;根不墮塵,塵不墮境,故可窺天下事,是謂《無上菩提》。 

是故行者,安住佛三昧,廣資福慧,知其數運,運玄其機,正念相應,萬法緣起,日用不昧,直取當下。悟無量妙諦以證圓明,心隨心用,無處不遍,無處不周,圓融法身,證真法身,同歸境土。是故行者,知相離相。世間一切相,皆是幻化之相,凡夫不知此幻相,虛而不實,故執著取捨,處處為妄相所惑。須知妄境熏妄心,真性為塵相所蔽,終日為境所轉,此妄心未伏,則緣六塵,即為法塵留礙。眾生因起惑而造業,因造業而受苦,長劫輪迴,無有斷絕。蓋住相為有漏之因,究不能得無漏之果,若能離相,不為相所惑,則無執著於取捨之相矣,既無執著取捨,塵相空矣。   

是故行者,內心不出,外塵不入,則動靜不生,動靜不生則寂矣。所云寂滅者,初伏外塵,次盡內根,根塵欲雙脫,須先破人我。人我差別不存,再破法我。執法我者,未臻般若真際,自利尚且不能,何能他利?故法我差別之心再破,繼而覺所覺之相亦離,再破空觀,俱空不生,空無所空之相亦亡。了諸人空、我空、法空、相空、覺空、空空。究竟無為,則一切虛幻淨盡,生滅滅已,寂滅現前矣。 

是故行者,離眾生無佛,離佛無眾生,離心無眾生亦無佛。眾生雖俱佛性,然往還六道,千古不絕,何也?隨業所轉故也。故佛之性海,本有眾生,包羅萬有,隨緣不變。名雖有聖凡,其體則一也。差別者,眾生隨業遷流,遺棄本體;佛不為業轉,而了悟真心。其轉與不轉之細微處,乃真妄心之樞紐也。悟則全相成性,妄處見真;迷則全性成相,真處起妄。真妄同時不一不異,故所謂一體同觀者,即云眾生本有之佛性,與佛原來無二無別,佛知眾生為同體,因同體而起大悲,故同體大悲是也。

 

…………〈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昊子 的頭像
    昊子

    一貫道盤萬八年

    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