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妙果﹞◎五十三年五月二十八日〈文殊菩薩〉

……修行者的心靈達到的殊勝境界。《法集經‧卷四》:「善男子!譬如一切草木叢林,依地為根本;如是一切世間、出世間妙果,依戒為根本。」

﹝妙奇﹞◎七十一年三月十五日〈萬教聖人〉

……為「奇妙」之倒裝語,神奇奧妙。《梁書‧卷三‧武帝本紀下》:「草隸尺牘,騎射弓馬,莫不奇妙。」《紅樓夢‧第四十回》:「只見烏壓壓的堆著些圍屏、桌椅、大小花燈之類,雖不大認得,只見五彩炫耀,各有奇妙。」亦作「奇巧」。

﹝妙悟﹞◎六十九年三月十五日〈關聖帝君‧聖訓‧注〉

……超越尋常的領悟。《元史‧卷二十六‧仁宗本紀三》:「仁宗天性慈孝,聰明恭儉,通達儒術,妙悟釋典。」

﹝妙秘﹞◎六十九年三月十五日〈南極仙翁〉

……玄妙而富涵無量秘蘊。

﹝妙理﹞◎七十三年三月十五日〈慈雲悟茂猛〉

……玄妙的道理。《北史‧卷三十一‧高允傳》:「昔卜有言,知之甚難,既知,復恐漏泄,不如不知也。天下妙理至多,何遽問此?」

﹝妙理仁義至存﹞◎七十三年三月十五日〈慈雲悟茂猛〉

……只要能悟透玄妙天機之理,心存仁義之道的話,什麼樣的逆境都不能影響你。仙佛以此鼓勵筆者,只要對天道的至誠之心不變,任何逆境或道考都考不倒你。

﹝妙尋通理﹞◎七十一年三月十五日〈明明上帝〉

……以妙理尋通達順道之要。

﹝妙尋通理  尤彼意氣  使是節士  情以體生  感以情起  趣舍罔要  窮達斯已﹞◎七十一年三月十五日〈明明上帝〉

……語出《盧諶全集‧贈劉琨詩‧二十首》之第十首 :「昔在暇日,妙尋通理;尤彼意氣,使是節士,情以體生,感以情起,趣舍罔要,窮達斯已。」

※《盧諶全集‧贈劉琨詩‧二十首》原文:

一:浚哲惟皇,紹熙有晉,振厥弛維,光闡遠韻,有來斯雍,至止伊順,三台摛朗,四嶽增峻。

二:伊陟佐商,山甫翼周,弘濟艱難,對揚王休,茍非異德,曠世同流,加其忠貞,宣其徽猷。

三:伊諶陋宗,昔遘嘉惠,申以婚姻,著以累世,義等休戚,好同興廢,孰云匪諧,如樂之契。

四:王室喪師,私門播遷,望公歸之,視險忽艱,茲願不遂,中路阻顛,仰悲先意,俯思身愆。

五:大鈞載運,良辰遂往,譬彼日月,迅過俯仰,感今惟昔,口存心想,借曰如昨,忽為疇曩。

六:疇曩伊何,逝者彌疏,溫溫恭人,慎終如初,覽彼遺音,恤此窮孤,譬彼樛木,蔓葛以敷。

七:妙哉蔓葛,得托樛木,葉不雲布,華不星燭,承侔卞和,質非荊璞,眷同尤良,用乏驥騄。

八:承亦既篤,眷亦既親,飾獎駑猥,方駕駿珍,弼諧靡成,良謨莫陳,無覬狐趙,有與五臣。

九:五臣奚與,契闊百罹,身經險阻,足蹈幽遐,義由恩深,分隨昵加,綢繆委心,自同匪他。 

十:昔在暇日,妙尋通理,尤彼意氣,狹是節士,情以體生,感以情起,趣舍同要,窮達斯已。

十一:由餘片言,秦人是憚,日磾效忠,飛聲有漢,桓桓撫軍,古賢作冠,來牧幽都,濟厥塗炭。

十二:塗炭既濟,寇挫民阜,謬其疲隸,授之朝右,上懼任大,下欣施厚,實祗高明,敢忘所守。

十三:相彼反哺,尚在翔禽,孰是人斯,而忍斯心,每憑山海,庶覿高深,遐眺存亡,緬成飛沉。

十四:長徽已纓,逝將徙舉,收跡西踐,銜哀東顧,曷雲塗遼,曾不咫步,豈不夙夜,謂行多露。

十五:綿綿女蘿,施於松標,稟澤洪幹,晞陽豐條,根淺難固,莖弱易雕,操彼纖質,承此沖飆。

十六:纖質實微,沖飆斯值,誰謂言精,致在賞意,不見得魚,亦忘厥餌,遺其形骸,寄之深識。

十七:先民頤意,潛山隱幾,仰熙丹崖,俯澡綠水,無求於和,自附眾美,慷慨遐蹤,有愧高旨。

十八:爰造異論,肝膽楚越,惟同大觀,萬塗一轍,死生既齊,榮辱奚別,處其玄根,廓焉靡結。

十九:福為禍始,禍作福階,天地盈虛,寒暑周回,夫差不祀,釁在勝齊,句踐作伯,祚自會稽。

二十:邈矣達度,唯道是杖,形有未泰,神無不暢,如川之流,如淵之量,上弘棟隆,下塞民望。

﹝妙道至理  全在心參﹞◎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諸天神聖〉

……真正的妙旨意趣如何?至理真諦如何?這是修行者最容易困惑的方向誤區,這都是需要智慧來參悟的,如果沒有以一切善為根基,那麼開啟智慧的能量就相對的會降低或減少;開啟智慧是需要鑰匙的,這把鑰匙就是德業的累積,而德業就是一切善的集大成者,所以德業愈高,能開啟智慧的高度與廣度就愈大,智慧一開,就有判定是非對錯的能力,也有識妙搏理的精微技巧;任何的修行境界,都是需要以德業為輔助,筆者強調的是德業的建立,至於修行能不能有所成就,那都不是重點,因為修行是針對需要修其行者而言,對於不需要修行者來說,修行一義早就拋之腦後了。很多修行者會把修行設定成一個框框,然後再千方百計地把自己塞入這框框裡面,這不是自尋煩惱嗎?修行就像吃飯睡覺一樣,就像呼吸空氣一樣,是每秒每刻每時,每天每月每年隨時都在進行的動作,不必把修行設定在一定的場所或特定的時間裡面,其實「一念之間」的剎那,就是修行。

﹝妙道暗合長弓開  巧入無生福田積﹞◎八十二年六月十五日〈雷部風部龍部虎部  率八大金剛〉

……要以心來契合天道的博大精深且蘊涵微妙之處。以靈巧的智慧,深入無生無滅之真理奧妙的研究,也為自己累積福德。原文出自《無量壽經‧卷六》:「暗合道妙,巧入無生,無念與無生,遠非凡夫之所能。」以該經中兩句,各作一句冠詩,前句將原文「暗合道妙」改成「妙道暗合」,意義相同。

﹝妙舞﹞◎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

……美妙的舞蹈。《宋‧謝莊‧月賦》:「君王迺厭晨懽,樂宵宴,收妙舞,弛清縣。」

﹝妙語﹞◎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濟公活佛〉

……意味佳妙的言語。《宋‧蘇軾‧雪後便欲與同僚尋春一病彌月雜花都盡獨牡丹在爾劉景文左藏和順闍黎詩見贈次韻答之詩》:「知君苦寂寞,妙語嚼芳鮮。淺紫從爭發,浮紅任蚤焉。」

﹝妙潤清靈﹞◎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南海古佛〉

……沉浸於妙理深蘊之中,使得靈性亦跟著清淨而無染。

﹝妙慧摧塵結﹞◎七十三年三月十五日〈彌勒祖師〉

……見『正智通群有  妙慧摧塵結』條目。

﹝妙諦﹞◎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慈剛散仙〉

……精妙之真諦。《清‧袁枚‧隨園詩話補遺‧卷六》:「『八千里外常扶杖,五十年來不上朝』,將杖朝二字拆開一用,便成妙諦。」

﹝妙藥﹞◎七十年八月十五日〈南極仙翁〉

……靈驗的藥品。《唐‧李華‧潤州鶴林寺故徑山大師碑銘》:「銷大毒者,伽陀妙藥,拔陷扶墜,而生大師。」

﹝妙觀察智﹞◎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

……為顯教四智之一,密教五智之一。即巧妙觀察諸法而自在說法之智,乃轉第六意識所得者。配於密教五部中之蓮華部,以彌陀如來為主。又若配以五大,以此智明辨邪正,故應配於水大。

※補充說明:

【四智〈心品〉】

即佛果四智。謂至佛果轉捨有漏識蘊所依而得之四種無漏智,略稱四智。據《成唯識論‧卷十》、《佛地經論‧卷三》等載,唯識宗立大菩提之智品為四種無漏智相應心品,即:

〈一〉大圓鏡智相應心品:又稱大圓鏡智、圓鏡智、鏡智,乃轉第八阿賴耶識所得之智。此智離諸分別,所緣行相微細難知,不妄不愚一切鏡相,性相清淨,離諸雜染,如大圓鏡之光明,遍映萬象事理,纖毫不遺。

〈二〉平等性智相應心品:又稱平等性智、平等智,係轉第七末那識所得之智。此智觀一切法,自他有情,悉皆平等,與大慈悲等恆共相應,平等普度一切眾生。

〈三〉妙觀察智相應心品:又稱妙觀察智、觀察智,係轉第六意識所得之智。此智善觀諸法自相、共相,無礙而轉,依有情眾生不同根機,自在說法,教化眾生。

〈四〉成所作智相應心品:又稱成所作智、作事智,係轉眼、耳等前五識所得之智。此智欲利樂諸有情,故能於十方以身、口、意三業為眾生行善,成本願力所應作事。具此四智即可達於佛果。

【五智】

一、

〈一〉法界體性智:第九阿摩羅識從有漏轉為無漏時所得之智,即世間、出世間等諸法體性之智。配列於中央大日如來與佛部。

〈二〉大圓鏡智:第八識從有漏轉為無漏時所得之智,即顯現法界萬象圓明無垢之智。配列於東方阿閦如來與金剛部。又作金剛智。

〈三〉平等性智:第七識從有漏轉為無漏時所得之智,即具現諸法平等性之智。配列於南方寶生如來與寶部。又作灌頂智。

〈四〉妙觀察智:第六識從有漏轉為無漏時所得之智,即巧妙觀察眾生機類而自在說法之智。配列於西方阿彌陀佛與蓮華部。又作蓮華智、轉法輪智。

〈五〉成所作智:前五識從有漏轉為無漏時所得之智,即成辦自他所作事業之智。配列於北方不空成就佛與羯磨部。又作羯磨智。

以上係就金剛界之情形而言;若就胎藏界而言,則五智所配列者,次第為大日如來、寶幢如來、開敷華如來、無量壽如來、天鼓雷音如來。此五智又有別相、各具二義:

〈一〉別相,以五智配當五佛、五部,是為別相之義。

〈二〉各具,一切佛各具五智,是為各具之義。此即密教特有之「而二不二,即離不謬」之深旨。

二、亦指佛所得之五種智。出於《無量壽經卷下》、《略論安樂淨土義》。

即:

〈一〉佛智,總稱佛之一切種智。

〈二〉不思議智,謂佛智能以少作多、以近作遠、以輕為重、以長為短,反之亦可,故稱不思議智。

〈三〉不可稱智,謂佛智泯絕稱謂,非相非形,超越對待。

〈四〉大乘廣智,謂佛無所不知,無煩惱不斷,無善不備,無眾生不度。

〈五〉無等無倫最上勝智,謂佛智如實而不虛妄,得如實三昧,常在深定,遍照萬法,無與倫比,如法而照,其照無量。又兩卷無量壽經宗要復以不思議智配於成所作智,不可稱智配於妙觀察智,大乘廣智配於平等性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配於大圓鏡智。

三、聖者所證得之五種智。出於《成實論‧卷十六》。即:

〈一〉法住智,了知諸法生起之智。

〈二〉泥洹智,了知諸法滅盡之智。

〈三〉無諍智,與他無諍之智。

〈四〉願智,於諸法中無障礙之智。

〈五〉邊際智,得最上智,於增損壽命之中可得自在力。

【君】

﹝君子﹞◎七十七年八月十五日〈三天主考〉

……泛指才德出眾的人。《易‧乾》:「九三,君子終日乾乾。」《論語‧子路》:「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禮記‧曲禮上》:「博聞彊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漢‧班固‧白虎通‧號》:「或稱君子何?道德之稱也。君之為言群也;子者丈夫之通稱也。」《宋‧王安石‧君子齋記》:「故天下之有德,通謂之君子。」見『君子行悅』條目。 

﹝君子之逝﹞◎六十六年三月十五日〈雲寶二童〉

……君子在世之所作所為。逝,往、過去、去而不返。如:「消逝」。《論語‧陽貨》:「日月逝矣,歲不我與。」《晉‧陸機‧折楊柳行》:「日落似有竟,時逝恆若催。」語出《論語‧雍也》:「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逝』,解釋為死亡亦通。

﹝君子安份禍何來  昭名馳德樂逍遙﹞◎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萬仙菩薩〉

……本段承前一段「淮陰受械張敖獄,季布鉗奴鬼鄂牢」之續義;前一段譯義是:看看當時的楚王韓信在陳被告以謀反,被高祖給繫上刑具,以及趙王張敖無端被捲入弒殺高祖事件而入獄;再看看季布為逃避高祖追殺而剃髮為奴,這些都是曾在鬼門關前撿回一命並坐過大牢的人物。本段譯義是:所以說,君子要懂得安份守己,禍事就不致於身臨,要明白如何顯耀自己的德行與名聲,那才是可以在世間任意逍遙與暢意快活之事。

﹝君子如祉亂庶已  兼道行孝率歸仁﹞◎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詩仙李白〉

……本段承前三段「驂彪乘螭揚鞭臨,興會淋漓君奭吟;祖述孔孟德敦化,彊仁慕義勒真理;馮唐休論李廉俊,魏相何談鼂董文」之續義;前三段譯義:揚起鞭子,駕虎乘龍,來到世間參與上帝的壽典,看到每個人都是興致高昂,情趣酣暢,讓人不禁想起對周召公姬奭的吟頌與懷念。這都是在告訴我們須學習並效法古聖的德行作為,遵行孔孟仁義的規範與踐履,以此作為真理的引導。所以我們來看看歷史上的典故:馮唐因為對李牧與廉頗賢能的推崇仰慕,使得漢文帝為不遇賢才來抵禦匈奴而嘆息;魏相則列舉鼂錯與董仲舒的對策文章,令漢宣帝採用而使得漢室中興。本段譯義:君子如果多行好事,禍亂就會很快止息,知曉道德規範又能履踐於孝道者,自然而然就能將天下人引導至仁道境地,同時天下人也會贊許你是仁人。

「君子如祉亂庶已」,語出《詩經•節南山之什•巧言》:「君子如祉,亂庶遄已。」謂君子如果多行好事,禍亂就會很快止息。《晏子春秋‧內篇離下》:「初,景公欲更晏子之宅,曰:『子之宅近市,湫隘囂塵,不可以居,請更諸爽塏者。』辭曰:『君之先臣容焉,臣不足以嗣之,於臣侈矣。且小人近市,朝夕得所求,小人之利也。敢煩里旅?』公笑曰:『子近市,識貴賤乎?』對曰:『既竊利之,敢不識乎?』公曰:『何貴何賤?』於是景公繁于刑,有鬻踴者。故對曰:『踴貴而屨賤。』公愀然改容。景公為是省于刑。君子曰:『仁人之言,其利博哉。晏子一言而齊侯省刑。《詩》曰:君子如祉,亂庶遄已,其是之謂乎?』」譯文:當初,齊景公打算改換晏子的住宅,於是對晏子說:「你的住宅離市場太近了,低矮狹小、潮濕喧鬧而又塵土飛揚,不能再住了,請你把住宅改換到明亮高燥的地方去吧。」晏子辭謝說:「我的先輩曾經在這裏住過,我的德才不足以繼承先輩,對於我來說,住在這樣的房子裏已經夠奢侈的了。再說我這樣身份卑賤的人住近市場,早晚隨手可以買到自己所需要的東西,這對我很方便,怎麼敢煩勞鄰居街坊幫我蓋房搬家呢!」齊景公笑著問道:「你靠近市場,那麼你知道什麼東西貴,什麼東西便宜嗎?」晏子說:「既然市場為我提供了便利,怎麼會不瞭解行情呢!」齊景公說:「那你說說什麼貴,什麼賤?」這時候,齊景公在國內濫用刑罰,很多人雙腳被砍掉了,市場上有許多賣假腳的。因此晏子回答說:「這段時間市場上假腳行情看漲,而鞋子卻很便宜。」齊景公聽後神色有些不安,於是就下令減免刑罰。君子對此事這樣評論說:「仁者的言論,是可以給百姓帶來廣泛利益的。像晏子這一席話,就可以使齊王減免刑罰。《詩經》說:『君子多行好事,禍亂就可終止』,大概說的就是這種情況吧?」

※【讀詩仙李白冠詩後感言】:

詩仙李白冠詩:

驂彪乘螭揚鞭臨  興會淋漓君奭吟

祖述孔孟德敦化  彊仁恭義勒真理

馮唐休論李廉俊  魏相何談鼂董文

君子如祉亂庶己  兼道行孝率歸仁 

「馮唐休論李廉俊,魏相何談鼂董文」,這段故事是馮唐對廉頗與李牧的推崇仰慕,使得漢文帝為不遇賢才來抵禦匈奴而嘆息;以及魏相列舉鼂錯與董仲舒的對策文章,令漢宣帝採用而使得漢室中興等事例,來說明一個國家若是具備文功武略的人才,國家的安定、百姓的安居樂業才有所依靠,社會與國家才能長治久安,這就是一個國家強盛與否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仙佛題這段詩的用意,當然有所隱喻,因為從國家安定且能長治久安的主要因素來談起,不外乎將當朝漢文帝苦於將才之闕如,以及漢宣帝對治理國家方略之輔佐人才難以尋覓,影射在當今道場上對文武將才之求才若渴,在意義上是一樣的。仙佛冠詩常在有意與無意間透露出一些訊息,或明或暗,或隱或顯,在俗諦上或許可以照著字義來解釋,但實諦上就必須去體會上天真正的涵義。

本次詩仙李白冠詩重點在最後一段詩之下闕,即「兼道行孝率歸仁」之實諦上;仙佛所要表達的核心價值與意義就在這首詩之「行孝」與「歸仁」兩句話裡頭,這也是本次大典詩仙李白冠詩訓諭的最後一段,是對天下眾生的再次呼籲與提醒。行孝,就是確實要履行孝道;談起孝字,人人心中都有一把尺,該如何拿捏,取諸於各人對孝義的真誠實踐度而論。行孝,不是在做表面功夫,更非譁眾取寵,而是作為人類最基本道德倫理規範的實踐,是性德本善、本自佛性具足的自然展現,既然是本善與本自具足所自然產生的,當然就無需老天爺一再地提醒叮嚀,更不需要長篇累牘地一再說明,這就是所謂自發的性德能量,這股能量若能恰當地用之於修道修行,自然就能產生對自身性德的無限量延伸,以及對世間具有教化訓俗的莫大功能。古人常說:「百善孝為先。」我們都知道,德是善的累積,積德其實就是眾善的不斷累積,因此,孝道的實踐與否,基本上就足以判定,在積德資糧道上是否具足與匱乏的分水嶺。

歸仁,筆者以孔子所說的一段話作為論述的序幕,《論語‧顏淵》篇上說:「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克己復禮,就是說要克制自己的一切私欲,包括念頭與言行舉止,都要導向合乎禮的規範,若能做到這一層境界的話,基本上可以稱為是仁者了,或者說,是可以稱為行仁道的君子了。其實做與不做,或能與不能,都在於自己。做得到,受人仰慕贊嘆,乃至於頂禮是理所當然。做不到,就不要用一推藉口來虛偽掩飾;掩飾自己即是欺己,一個人若連自己都會自我欺騙,那天下還有什麼不能虛偽誆騙的呢?要知道,修行不是在搞個人信仰與崇拜,是在於對自己能否有「明明德」的能耐這一個點上,有無透徹與明朗的功夫而定,不是任你小兒愚弄世間,自玩把戲的陣地。有沒有修行,自然會有高度與層次的展現,不須他人歌頌逢迎;把戲可以自我搞笑,娛樂一下自己活在楚門世界,用以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那是令人噓唏與可悲的。

※試題一偈以對舉【詩仙李白】所題冠詩:

詩仙李白冠詩:

驂彪乘螭揚鞭臨  興會淋漓君奭吟

祖述孔孟德敦化  彊仁恭義勒真理

馮唐休論李廉俊  魏相何談鼂董文

君子如祉亂庶己  兼道行孝率歸仁 

筆者對舉:

文柄采蔚幽遠透  道括寰海崇深籌

高情相契馺踏志  關河流化君莫愁

邈世清談坐隅中  獨運乾綱逸思周

天佐御將道祖述  文螭八部舉觴酬

 

…………〈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昊子 的頭像
    昊子

    一貫道盤萬八年

    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