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
﹝困心衡慮﹞◎六十九年三月十五日〈天然古佛〉
……衡,橫也,阻塞之意。困心衡慮指心意困苦,思慮阻塞。語本《孟子‧告子下》:「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比喻處心積慮,費盡心思。《孟子‧告子下‧焦循‧正義》:「蘇秦去秦而歸事,夜發書伏誦,引錐自刺其股,可謂困心衡慮矣。」
﹝困心衡慮絕志堅﹞◎六十九年三月十五日〈天然古佛〉
……處心積慮,費盡心思地將世之所絕之道以繼。
﹝困厄﹞◎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三官大帝‧聖訓‧注〉
……處境艱難、困苦。《儒林外史‧第三十二回》:「今弟在困厄之中,蒙先生慨然以尊齋相借,令弟感愧無地。」亦作「困阨」。
﹝困阨﹞◎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三官大帝‧聖訓‧注〉
……艱困窮阨。《宋‧歐陽修‧相州晝錦堂記》:「士方窮時,困阨閭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亦作「困厄」。
﹝困知勉行﹞◎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太白星君‧聖訓‧注〉
……語本《禮記‧中庸》:「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指艱苦學習中獲取知識,忍耐勉力下加以實踐。《明‧王守仁‧傳習錄‧卷中‧答顧東橋書》:「殀壽不貳,脩身以俟者,困知勉行,學者之事也。豈可專以盡心知性為知,存心養性為行乎!」
﹝困窘﹞◎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西方教主‧聖訓‧注〉
……貧困窘迫;為難。《莊子‧列禦寇》:「夫處窮閭阨巷,困窘織屨,槁項黃馘者,商之所短也。」
﹝困賤﹞◎六十三年一月十九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居困境而位賤。
﹝困窮﹞◎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一陽帝君‧聖訓‧注〉
……困苦貧窮。《儒林外史‧第三十一回》:「遇著舍下困窮的親戚朋友,婁老伯便極力相助。」
﹝困躓﹞◎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萬仙菩薩‧聖訓‧注〉
……境遇艱難不順利。《舊唐書‧卷一九○‧文苑傳下‧蕭穎士傳》:「是時外夷亦知穎士之名,……其名動華夷若此。終以誕傲褊忿,困躓而卒。」《唐‧白行簡‧李娃傳》:「當昔驅高車,持金裝,至某之室,不逾期而蕩盡。……使其情絕,殺而棄之。又困躓若此,天下之人盡知為某也。」
【邪】
﹝邪三毒﹞◎六十三年一月十九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見『貪嗔痴』條目。
﹝邪惡不息﹞◎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四大天王〉
……見『暴亂不懲 邪惡不息』條目。
﹝邪道﹞◎六十九年正月三十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邪僻不正之道。《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史記‧卷一二一‧儒林傳‧序》:「故孔子閔王路廢而邪道興,於是論次詩書,修起禮樂。」
﹝邪說﹞◎六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明明上帝〉
……不當的言論、異說。《荀子‧儒效》:「邪說畏之,眾人媿之。」《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把那抱別姓,借異種,這樣邪說疑我。」
﹝邪說誣民﹞◎六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明明上帝〉
……拿不正當的言論來欺騙人民。《孟子‧縢文公下》:「邪說誣民,充塞仁義。」
﹝邪穢﹞◎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邪惡污穢。《荀子‧勸學》:「邪穢在身,怨之所構。」《史記‧樂書》:「天子躬於明堂臨觀,而萬民咸蕩滌邪穢,斟酌飽滿,以飾厥性。」
【戒】
﹝戒定﹞◎六十九年正月三十日〈南海古佛〉
……「戒定慧」之意。指戒律、禪定與智慧。據翻譯《名義集‧卷四》謂:「防非止惡為戒,息慮靜緣為定,破惡證真為慧。」學此三法可達無上涅槃,故稱「三學」。此「三學」在聖者之身為無漏,故亦稱「三無漏學」。
〈一〉戒學:指防止身、口之惡之戒律。小乘有五戒、八戒、二百五十戒,大乘有三聚淨戒、十重戒、四十八輕戒等。
〈二〉定學:指防止心意散亂以求安靜之法。小乘有四禪定、四無色定、九想、八背捨等;大乘更加九種大禪、百八三昧、百二十三昧等。
〈三〉慧學:指破除迷惑以證真理之道。小乘觀四諦、十二因緣,大乘觀真如、實相。
佛經通常類別為經、律、論三藏,即各以詮顯定學、戒學、慧學為主。又經論中凡有關此三學者,多冠以「增上」二字,稱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蓋「增上」有殊勝之意味。
﹝戒定慧﹞◎六十九年正月三十日〈南海古佛‧聖訓‧注〉
……見『戒定』條目。
﹝戒香﹞◎八十二年六月十五日〈雷部風部龍部虎部 率八大金剛‧聖訓‧注〉
……以香薰於十方,比喻持戒者之德名遠聞。蓋持戒之香,芳馨徧世間,名聞滿十方,逆、順風時悉聞之;非如栴檀、沈水或花葉之香,順風則聞之,逆風則不聞。《戒香經》:「世間所有諸花果,乃至沉檀龍麝香,如是等香非徧聞,唯聞戒香徧一切。」此戒香無欲無所染,等智而解脫,遊處魔不知,故是最妙最勝者。
﹝戒香薰修﹞◎八十二年六月十五日〈雷部風部龍部虎部 率八大金剛‧聖訓‧注〉
……見『薰修』條目。
﹝戒懼﹞◎八十二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戒慎恐懼。《左傳‧桓公二年》:「文物以紀之,聲明以發之,以臨照百官,百官於是乎戒懼,而不敢易紀律。」《漢‧王充‧論衡‧譏日》:「禍福自至,則述前之吉凶,以相戒懼。」
【吳】
﹝吳三桂﹞◎六十三年閏四月五日〈三天主考〉
……吳三桂少年英挺,成名於十八歲,其父吳襄帶領五百名士兵出錦州城巡邏,被皇太極的數萬大軍重重包圍,祖大壽與吳三桂登上城樓觀戰,大壽以城內兵少不肯出兵相救,三桂竟率二十多名家丁將其父吳襄救出重圍。皇太極說:「吾家若得此人,何憂天下?」
崇禎四年(一六三一年)八月,皇太極發動「大淩河之役」,吳襄在赴援時逃亡,導致全軍覆滅,祖大壽棄城奔錦州,孫承宗罷去,吳襄下獄,乃擢吳三桂為總兵。史載吳三桂部「膽勇倍奮,士氣益鼓」,是明末最後一支有戰力的鐵騎部隊。崇禎十七年(一六四四年)三月初,李自成破大同、真定,北京危急,初四日,崇禎任吳三桂為平西伯,飛檄三桂入衛京師,起用吳襄提督京營。
吳三桂奉旨入衛京師,三月十六抵山海關,一路上「遷延不急行,簡閱步騎」,三月二十抵達河北豐潤時,李自成領導的民變軍已進入北京,崇禎自縊景山(煤山),三桂則引兵退保山海關。李自成曾多次招降,吳三桂再三猶豫,曾一度有投降李自成的念頭。但據說後來聽說其愛妾陳圓圓被李自成擄劫,(吳梅村有詩證:「慟哭三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故吳三桂開始有與清軍合作的念頭。
而在北京的李自成,因害怕清兵入關,決定「滅吳保關」,於是發兵二十餘萬,四月十三,由李自成親率大軍,奔赴山海關攻討吳三桂。四月廿二,吳軍初敗,吳三桂求救於多爾袞,引清兵入關,在一片石戰役中聯合清軍擊潰李自成。清軍入關後,攻入北京,多爾袞把年幼的清世祖以及朝廷遷至北京,宣佈清廷由盛京遷都北京。之後吳三桂轉成為清軍先驅,鎮壓陝西、四川等地的動亂。之後會同多鐸等進攻南明雲貴等地,南明最後一位皇帝永曆帝桂王逃入緬甸,吳三桂追擊兵入緬甸,迫緬王莽白交出南明永曆帝,帶回昆明處死。其後被清朝封為平西王,管理雲南貴州地區,形成割據勢力。
順治十七年,朝廷以賦稅不足,令吳三桂裁減兵員。吳三桂將綠營及投誠兵從六萬人減至二萬四千人,汰弱存強,留下的全是精銳之師。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年)康熙帝議撤藩,於是吳三桂聯合平南王世子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及廣西將軍孫延齡、陝西提督王輔臣等以反清復明為號召起兵反清,自稱周王、天下招討大元帥,史稱三藩之亂。康熙十七年(一六七八年)在湖南衡陽稱帝,國號為周,建元昭武。同年在長沙病逝,廟號太祖,諡號高皇帝。
吳三桂降清後,文人對之諷刺不絕,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吳偉業(梅村)所寫的《圓圓曲》。由於世人將吳三桂變節歸咎於其愛妾陳圓圓被擄,令吳三桂為奪回陳氏而出賣國家,吳梅村以西施諷今,譜下七言長詩《圓圓曲》,指出陳圓圓無一絲損害國家之舉,責任應在吳三桂。
後人對於吳三桂的評價不一,甚至兩極化。一部分人認為,由於他作為漢人,卻與滿清勾結,導致大順政權及南明政權等漢人政權的覆亡,故他的行為應被視為「漢奸」。另一部分人則認為,他引導清軍的行為在客觀上促進了國家的統一和民族的融合,具有正面意義。他晚年發動三藩之亂,犯下嚴重的錯誤,但不應影響他做為愛國英雄的地位。也有人認為,吳三桂讓清軍入關時的初衷只是為了借清軍而消滅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軍,或使兩者兩敗俱傷,當時並沒有投降之意,只是後來的局勢發展導致身不由己。
﹝吳武陵﹞◎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南海古佛‧聖訓‧注〉
……江西上饒人。祖籍河南濮陽。元和二年中進士。元和三年因觸犯權貴被流放永州,成為柳宗元的密友。
﹝吳鉤﹞◎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諸天神聖‧聖訓‧注〉
……武器名。一種彎形的刀,相傳為吳王闔閭所做。後泛指鋒利的寶刀。《樂府詩集‧卷六十六‧雜曲歌辭六‧南朝宋‧鮑照‧結客少年場行九首之一》:「驄馬金絡頭,錦帶佩吳鉤。」《宋‧辛棄疾‧水龍吟‧楚天千里清秋詞》:「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吳會﹞◎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古代紹興的別稱,紹興古稱吳會、會稽,是三吳之首(吳會、吳郡、吳興),唐代紹興是大都市,與長安齊名。同時期的詩人宋之問在《遊法華寺》一文中也有意思相近的一首詩:「薄遊京都日,遙羨稽山名。王勃在滕王閣序的舒懷之意是:夕陽西下,遠望長安城,極目遠眺,雲霧中的吳會(紹興)若隱若現。東西南北,極目四望,實則是「極目四想」:由日落想到長安,由雲海想到紹興,由南方而想到大海,由北辰而想到天柱、北極。世界闊大,宇宙無邊,在這闊大無邊的世界宇宙面前,人生是那麼的渺小。在此世界宇宙面前,何人能不感歎人生?
﹝吳鹽﹞◎六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關聖帝君‧聖訓‧注〉
……比喻白髮。
【忍】
﹝忍人所不能忍之辱﹞◎六十三年七月三日〈三天主考〉
……見『吃人所不能吃之苦 ………… 為人所不能為之事』條目。
﹝忍辱衣﹞◎六十九年正月三十日〈慈厚散仙 賴九虎‧聖訓‧注〉
……見『袈裟』條目。
﹝忍辱負重﹞◎六十三年七月三日〈三天主考〉
……忍受屈辱怨謗而承擔重任。《三國志‧卷五十八‧吳書‧陸遜傳》:「國家所以屈諸君使相承望者,以僕有尺寸可稱,能忍辱負重故也。」《三國演義‧第八十三回》:「僕雖一介書生,今蒙主上託以重任者,以吾有尺寸可取,能忍辱負重故也。」
﹝忍氣﹞◎七十一年三月十五日〈天然古佛〉
……「忍氣吞聲」之簡稱。受了氣也強自忍耐,不敢作聲抗爭。《金瓶梅‧第四十一回》:「李瓶兒這邊分明聽見指罵的是他,把兩隻手氣的冷,忍氣吞聲,敢怒而不敢言。」《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五》:「衛朝奉只是著人上門坐守,甚至惡語相加,陳秀才忍氣吞聲。」亦作「吞聲忍氣」、「吞聲飲氣」、「氣忍聲吞」、「聲吞氣忍」。
﹝忍氣致祥化海寧﹞◎七十一年三月十五日〈天然古佛〉
……本句承前句「胸懷磊落素位行」之續義;因此,為了使海內外天道正脈之弘揚與推行可以順遂和暢,這位大德寧可韜光養晦並蒙受千古奇冤,為的還是讓天道正脈可以在平和安祥的氛圍中持續的相互融洽,可以很順利的把天道傳承下去,所以忍氣吞聲三十多年,受盡了道中人們的污衊與謾罵,甚至是自己的兒子〈在天道正脈中,位居宏道長職位,且有刑事前科並經判刑服監〉都出書,以莫須有罪名,羅織無窮罪行,目的就是要把這位大德趕出天道正脈,以遂其掌控天道正脈大權逞其私慾。詳閱《天道春秋‧天考人驗篇》
﹝忍氣吞聲﹞◎七十一年一月二十八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受了氣也強自忍耐,不敢作聲抗爭。《金瓶梅‧第四十一回》:「李瓶兒這邊分明聽見指罵的是他,把兩隻手氣的冷,忍氣吞聲,敢怒而不敢言。」《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五》:「衛朝奉只是著人上門坐守,甚至惡語相加,陳秀才忍氣吞聲。」亦作「吞聲忍氣」、「吞聲飲氣」、「氣忍聲吞」、「聲吞氣忍」。
﹝忍鎧衣﹞◎六十九年正月三十日〈慈厚散仙 賴九虎‧聖訓‧注〉
……見『袈裟』條目。
【汲】
﹝汲汲﹞◎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諸天神聖‧聖訓‧注〉
……形容努力求取、不休息的樣子。《漢書‧卷八十七‧揚雄傳上》:「不汲汲於富貴,不戚戚於貧賤。」
﹝汲汲﹞◎七十年八月十五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恭敬謹慎,不敢怠忽。《公羊傳‧哀公十三年‧何休‧解詁》:「以晉大國,尚猶汲汲於吳,則知諸侯莫敢不至也。」
﹝汲汲營營﹞◎七十七年八月十五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汲汲,勤求不休止的樣子。營營,追逐求取。汲汲營營形容人急切求取名利的樣子。如:「他為了名利,每天汲汲營營,那還能妥善的照顧家庭。」
﹝汲直﹞◎六十九年三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見『汲黯』條目。
﹝汲郡﹞◎七十三年三月十五日〈一陽帝君‧聖訓‧注〉
……即唐代衛州,在今河南新鄉、漢縣一帶。
﹝汲黯﹞◎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孫臏真人‧聖訓‧注〉
……人名。字長孺,漢濮陽人,生卒年不詳。性剛直,守節死義,直言極諫,至為武帝所敬憚,世稱「汲直」。汲黯,音 ㄐ一ˊ ㄢˋ 。
【孝】
﹝孝子不匱﹞◎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君子德高孝品,子孫萬代。語出《詩•大雅•既醉》:「孝子不匱,永錫爾類。」
﹝孝子事親 事死如生 事亡如事存﹞◎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三天主考〉
……孝子侍奉雙親,在於承歡膝下,親在,噓寒問暖,誠其孝意,萬難不變;親亡,繼親遺志,立身行道。不因雙親是否已過逝而改變心志。語出《禮記•祭統》。民國三十六年農曆八月十五日(陽曆九月二十九日)中秋夜,在成都總壇三樓舉行祭典,恭請老母臨壇求訓。恩師接駕叩拜之後,於訓示進行中感覺身體有異,乃先行退壇,獨自下樓閉室靜坐休息。老母訓示談到:「弓長孝子召歸天庭,深明天意,萬八師命須兒等繼續完成,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乃至孝之行也。」滿堂道親見訓,急忙下樓探望,唯獨天才雙眼泣腫的告訴大家:「天召恩師,色身已隱,師命含殮闔棺。」大眾嗚咽慟哭,如嬰失怙,如暗衢失明,悲痛哀悼,痛不欲生。
﹝孝仁平寬﹞◎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南海古佛‧聖訓‧注〉
……孝順、仁慈、和平、寬厚。
﹝孝弟﹞◎六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孝順父母,友愛兄弟。《論語‧學而》:「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亦作「孝悌」。
﹝孝思﹞◎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孝心。《詩經•大雅•下武》:「永言孝思,孝思維則。」《儒林外史•第十五回》:「只你一點孝思,就是天地也感格的動了。」
﹝孝悌﹞◎七十年八月十五日〈三天主考〉
……孝順父母,友愛兄弟。《文選‧司馬相如‧喻巴蜀檄》:「因數之以不忠死亡之罪,讓三老孝悌以不教誨之過。」《文選‧劉孝標‧辯命論》:「敦孝悌,立忠貞。」亦作「孝弟」。
﹝孝悌之義序之教﹞◎七十年八月十五日〈三天主考〉
……天下間所有的教化,不論是道德層面的也好;或是修行層面也好;抑或知識學問層面也好,都是從孝與悌開始做起。
﹝孝慈﹞◎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南海古佛〉
……孝順慈愛。《禮記‧表記》:「威莊而安,孝慈而敬。」《唐‧白居易‧和答詩十首之二》:「鄉人化其風,少長皆孝慈。」
﹝孝熙﹞◎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南極仙翁 率上中下八仙‧聖訓‧注〉
……謂孝德光明盛美。《樂府詩集•郊廟歌辭十•隋太廟歌》:「孝熙嚴祖,師象敬宗,惟皇肅事,有來雝雝。」《宋•秦觀•代賀興龍節表》:「昭哉嗣服,纘六聖之洪休;大矣孝熙,備三宮之至養。」《宋史•樂志七》:「舞具八佾,樂備六成。大矣孝熙,厲意專精。」
﹝孝廉﹞◎六十九年正月三十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稱科舉時代的舉人。《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五》:「後亦舉孝廉,不仕而終。」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