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明 則必能舉天下之至賢者 此乃明之德也﹞◎八十二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大學開宗明義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未,事有始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明明德之意,乃彰顯其光明浩瀚剛健之德。儒家云:「成就聖人之學,以明明德為始。」佛家云:「成就大圓境智,以明心見性為本。」兩者殊途而同歸,萬法歸於一理,即是明明德。是故,能明明德者,即為聖德,必能舉才薦德,推道而訓俗。大道之行,天下同軌,人人窮通盡性。人欲合天,必先知性,欲知性必先窮理;自古聖聖相傳,佛佛相續,無非接續此慧命。明德功夫以修身為先,修身先正心,正心先誠意,誠意先致知,致知在格物,故謂格物乃明德之本。《傳習錄‧中》曰:「誠意之說,自是聖門教人用功第一義」,誠斯言也。《論語‧顏淵》曰:「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故,原文曰:「賢政者,莫大乎官能、有土之君。」故四海供命之義,乃以德之惟輔,怠無疑義。
意發於心,心本於性,性本於理,不知性,則正心誠意無從著手;不知理,則又不知何為物慾?何為事物?何為天下之物?空負「格」之名,且易誤道於途是也。故立行而有恆,匡道以漸進,明道而運德,道運而履節;此之謂固尚其真,志竟使命,昭在善誠也。是故格物者,係盡心知性者也。故非格物不能致知,非致知不能用誠正之功也。學庸一書,專言天道,《大學》為體,《中庸》為用;明德言天命之謂性,明明德言率性之謂道,親民言修道之謂教。《傳習錄‧下》曰:「率性之謂道,屬聖人分上事;修道之謂教,屬賢人分上事。」誠斯其言矣。惟《大學》獨缺「格致」一章,心源性海,無從尋覓,是為缺憾。
肇佛之心法由來,以明心為體,菩提為用,慧命為攝,見性為解;故隨類知解,從無至有,從有至無,深行諸見,得正智法;故有無種覺之會心處,取乎兼修信誠之道,觀乎慧定之照,法天繼統,循機而識;絕足於塵緣,斷念於空無,難行能行,非忍能忍,化即是空,空即無生;故能逆取順守,保盈定功,善德並籌,自能萬法相應,普于大千。此乃因有離相之因,必得殊勝之果也。理之所開,力所常達,數之所塞,威必有窮,信之勿疑,守之勿失,如此,則近道矣!此之謂盡明心之究竟也。故《易》曰:「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此之諦也。聖學日新苟日新,法天行健,以元亨利貞氣數之定,應機行藏而止於至善;以乾元用九仁道之播,自在無礙而止於妙道。是故儒家佛家契合之諦,何以千秋萬世懿範於婆娑,悠久綿綿,永曆萬年,誠不虛言矣。
《唐‧歐陽詢》曰:「天經地義之宗,出忠入孝之道,實立教之關鍵,德行之指歸,自非千年有聖。」故「熙天之德,昭地之載,顯日月乾坤動靜之律,四時之序,彰慧命德行之所由」之言,為《周易》所崇,為古聖所法。《傳習錄‧中》曰:「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是故光烈其德之渥惠,威德其載之翕赫;故世治足以敦風,道興足以禦暴。湔濯塵垢,唯問其志,取必以漸;勤則得照虞夏之典墳,遵孔氏之憲則,投顏閔之高跡,推義窮類,靡不博觀。是故《大學問》曰:「凡意念之發,吾心之良知無有不自知者:其善歟,唯吾心之良知自知之;其不善歟,亦唯吾心之良知自知之。」故《書經‧大禹謨》曰:「惟精惟一」。「精與一」合而稱之,乃是盡心盡性,入契於良知良能骨髓之境,亦為盡其「良知」之不二門。
「惟一」者,「惟精」之終極;「惟精」者,「惟一」之次第也。此即孔丘「博文約禮」、孟軻「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之諦。故《傳習錄‧中》曰:「良知良能,愚夫愚婦與聖人同,但惟聖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婦不能致,此聖愚之所由分也。」誠斯言矣。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學山學海者,不入微塵涓滴之諦,如以指測海,以管窺天,必不得其奧。俗界無常,慧命無滅,法源雖可涉,然應往逢回。是故定鼎於佛門者,以佛性為根,慧命為枝,菩提為葉,見性為花;根深則枝固,枝固則葉茂,葉茂則花開;是故拈花一笑,即為佛之法髓。法在還源,先空其心,後空其志,終空其殼,空其花葉,空其枝根,似空非空,不講鉛汞,不說風雷,不言男女,不談刀圭,不論涅盤,自然而合,自然而回,自然而化,自然而歸,是謂復性歸根,融沁骨髓。
是故行者,智慧觀照,可品《無明》;無生法忍,可品《定慧》;懸印妙智,可品《聖凡》;群生稟教,可品《萬德》;解境知見,可品《神通》;發心大願,可品《覺融》;塵剎虛幻,可品《無相》;含靈願覺,可品《住果》。法本於心,離為異門,是究是勤,惟動惟默,惟有妙智,出其真門。真門之本為真性,亦名佛性,又名心地,淨之名戒,修之名定,悟之名慧。
是故行者,知榮華如浮,寄而不顧;知聲色能伐,性而不取。內蘊清澈,外混囂塵,抱三昧之器,泛然若虛;洞古今之學,曠然若無。爵之不從,祿之不受,相之不攝,法之不著,確乎以方外為上,恬乎以見性為務。追悔以往,洗心自新,雖失之於壯齒,冀收之於晚節,以功補過,過落而功全。以正易邪,邪亡易正,在轗軻,不能移其操;處喧嘩,不能淪其慮。
是故行者,敬威以取祥,敬天以取福,敬善以取德,敬佛以取法;多聞而不窮,機辯而無礙,見機運籌,德謙剛柔。觀法無本,觀心不生,博覽廣包,鏡昭四海。佛從人中修,業從人中造,種子若不真,難結菩提果。故以心印心,大機大用,先識正因正果,後契正見正修。佛海浩瀚,無般若無以渡之;苦海無邊;無佛法無以離之。佛法至深至微,指始顯終,懸解究竟,非虛明之絕境而不可得。
是故行者,須知立言不難,難於學言;學言不難,難於明理;明理不難,難於治情。能以理治情者,則理愈明,理愈明者,則慧照于光大明心處,故頓悟於慧照者,則明心於見性之境矣。千年暗室,一燈能明;一燈之明,微拂即闇。明者,佛性也,拂著,一念之差別心也。故虛則能容,能容則大,大則無外。如見水之不能渡者,以其無筏;見空之不能蹈者,以其無翼也。無筏無翼,如般若妙智之未取,何異一杯之水,救積薪之火也。
是故行者,宜內養其純淨,外應其天行,其心靈瑩潔,不失赤子心,即可以觸物而有會心處矣。道德之存也,心為之主;道德之淪也,識為之主。心能守乎其定,則神不為之馳,而識慮自清。綜觀世間,飲食男女之欲,貪瞋癡愛,最擾人靈。名聞利養之得,最昧人福。眾人皆欲得,然得失之間隙,繫乎罪愆之所行;故欲而能反者,終至於無欲無礙,無牽無掛,謂之絕塵,謂之笑傲浮世,謂之修行是也。
是故行者,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彰人之善,美人之功。《傳習錄‧上》曰:「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悌,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此惻隱之心,儒家喻為『良知』,以佛家之喻,即是「佛性」。此良知,不待人言,自性而發,不假外求,源自佛種根性。是故松本無聲,風入濤生;銅本非鏡,鏡成生明。刻木為魚,空其魚腹,以物擊之,聲出於無。故自性佛種,皆由虛空湛然處認取;有形至大者,莫若天地;無形至大者,莫若虛空。當下湛然虛空,一團靈明,昭其慧根,顯其佛種,入契其智,即是佛法之諦也。
《春秋》筆削,縱顏回之徒,難贊一辭;《周易》觀天,縱大智之徒,難解其妙;《佛法》論悟,縱三界之聖,難究其 境。是故,讀《春秋》者,可從人事上見天理;觀《周易》者,可從天理上見人事;論《佛法》者,可從生死上見菩提。故生死事大,生若不逢法,死將不見佛,輾轉六道,來來去去而不自知。此乃眾生不知自性是佛,自昧根源,墮入無間,失其佛性慧命。是故行者,以佛性慧命為要,如走車輪,輪轉急促,輾轉千里而不息,然操在中軸。遊心於淡,合氣於漠,含德之厚,比如赤子,素處以默,定慧雙照,入契其道,不足自匿,不為巧密,一念之微,不可不慎。
﹝至治﹞◎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雷風龍虎〉
……至善至美的政治。《呂氏春秋‧審分覽‧知度》:「至治之世,其民不好空言虛辭。」《漢書‧卷五十八‧公孫弘傳》:「蓋聞上古至治,畫衣冠,異章服,而民不犯。」
﹝至若﹞◎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純陽帝君‧聖訓‧注〉
……加之。《唐‧李華‧弔古戰場文》:「至若窮陰凝閉,凜冽海隅。」
﹝至哉!政之為大也,能公天下,必先行之於身,然後教之於人,教也者,正之也,自我而正人者也,所以有嚴而治,有為而成,有言而信,有令而行,拔天下之疾苦,遂天下之生靈,其王者之所為乎!﹞◎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
……完美呀!治理國家,領導群倫之所以偉大,就在於大公無私的基礎上。一位好的國家領導者,必先苦民所苦,急民所急,凡事必將躬親力為之後,才會教導百姓去做,絕不會叫百姓去做他們不熟悉或不想做的事;所謂的教導一事,就是在正百姓所不正之事,導引人們從事正確而正當的事,有德的領導者,凡事必先反求諸己,民之所欲,常在我心,如此一來,雖然國家有制定嚴厲的法治規定,但也不會不教而殺,人民自然而然會有治理自己與家園的能力;讓人民都能明白,為了家園的安和樂利與富庶,每個人都必須去為國家付出該付出的責任與義務;讓人們在來往之際,記得要堅守誠信的本份,要遵守國家的法令規章而行事。以這種方式為領導國家的人,必能為人民拔除一切苦難與疾病,也能為天下百姓謀得富庶安樂的生活環境,這些不都是自古以來為人王者,所必須去實踐的目標嗎?語見《邵伯溫‧邵氏聞見錄‧卷第十九》。
﹝至高至上﹞◎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南極仙翁‧聖訓‧注〉
……見『無上』條目。
﹝至高無上﹞◎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南極仙翁‧聖訓‧注〉
……見『無上』條目。
﹝至善﹞◎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
……通常指一切的善都包含於其中,或者都來源於它的那種最高的善,一般都認為它是道德上追求的最高目的,通常譯為「最崇高的善」。語出《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至善。」在《大學章句》中,朱子將之稱為《大學》的「三綱領」,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可以認為朱子對三綱領的詮釋,就是對《大學》總體精神的顯現;至於「八條目」,則是「三綱領」的具體推衍。八條目,即「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格物」。其大意:「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己的品性;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認識、研究萬事萬物。」雖然《大學》總的目標是明明德與親民,在朱子看來,要使這一目標真正地得以實現,更為要緊的卻是「止於至善」這一規模:止者,必至於是而不遷之意。至善,則事理當然之極也。言明明德親民,皆當至於至善之地而不遷,蓋必其有以盡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欲之私也。(詳見《章句》釋「止於至善」)明明德,便要如湯之日新;親民,便要如文王之「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各求止於至善之地而後止也。
就「至善」一詞來說,關鍵又在於「至」字,如朱子所說:「善字輕,至字重。」在朱子看來,所謂「至」字當訓為「極」,至善也就是極好:至善,猶今人言極好。凡曰善者,固是好。然方是好事,未是極好處。必到極處,便是道理十分盡頭,無一毫不盡,故曰「至善」。至善,只是以其極言,不特是理會到極處,亦要做到「極致」。所謂的「極致」,朱子又以孝道為例說:「仁甫問:『以其義理精微之極,有不可得而名者,故姑以至善目之。』曰:『此是程先生說。至善,便如今人說極是』。且如說孝:孟子說『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此是不孝。到得會奉養其親,也似煞強得這個,又須著如曾子之養志,而後為能養。這又似好了,又當如所謂『先意承志,諭父母于道,不遺父母惡名』,使國人稱願道『幸哉有子如此』,方好。」又云:「孝莫大於尊親,其次能養。直是到這裏,方喚做極是處,方喚做至善處。」可見,「至善」在朱子的思想體系中不能當作一般意義上的「善」字來看待,大學之所以為「大」,就因為它所成就的不僅僅在於一般的「善」,而是在於要止於「至善」;儒學本求善之學,故《大學》提出明明德的要求,即彰明人的本體之明德而歸於善。王陽明亦說:「天命之性,粹然至善,其靈昭不昧者,此其至善之發見,是乃明德之本體,而即所謂良知也。至善之發見,是而是焉,非而非焉,輕重厚薄,隨感隨應,變動不居,而亦莫不自有天然之中。」
﹝至尊﹞◎七十三年三月十五日〈雲寶二童〉
……最為尊貴。《荀子‧儒效》:「豈不至尊至富至重至嚴之情,舉積此哉。」《韓非子‧愛臣》:「萬物莫如身之至貴也,位久之至尊也。」
﹝至尊﹞◎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孟子亞聖‧聖訓‧注〉
……至高無上的地位。多指君、后之位。《漢‧賈誼‧過秦論上》:「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禦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漢書‧路溫舒傳》:「陛下初登至尊,與天合符,宜改前世之失,正始受之統。」《東觀漢記‧明德馬皇后傳》:「有司奏立長秋宮,以率八妾。上未有所言,皇太后曰:『馬貴人德冠後宮。』遂登至尊。」
﹝至誠﹞◎七十三年三月十五日〈南極仙翁〉
……語出《禮記‧中庸》:「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至誠上感 蕩四海鬼神集﹞◎七十七年八月十五日〈關聖帝君〉
……以至誠之心,上感於天,則天下四海,莫不為可化之處,天下萬物,亦莫不為可使之物。
﹝至誠表天﹞◎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雷部風部龍部虎部〉
……向上天表達極為純潔忠誠之心。至誠,極為純潔忠誠。《禮記‧中庸》:「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
﹝至會﹞◎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諸天神聖‧聖訓‧注〉
……最好的運會。《後漢書‧皇甫嵩傳》:「實神機之至會,風發之良時也。」
﹝至道﹞◎七十年八月十五日〈南海古佛‧聖訓‧注〉
……大道,至善至美之道。《禮記‧學記》:「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文選‧韋曜‧博弈論》:「當世之士宜勉思至道,愛功惜力以佐明時。」
﹝至道玄虛妙莫評﹞◎七十三年三月十五日〈南極仙翁〉
……天道之理,玄妙至極,虛無縹緲,世人難識,絕非以文字、言語能窺其貌,故世人或能言其表,而論其骨髓者,鮮矣。
﹝至道至極﹞◎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諸天神聖〉
……至善至美至極之天道。至道,至善至美之道。《禮記‧學記》:「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文選‧韋曜‧博弈論》:「當世之士宜勉思至道,愛功惜力以佐明時。」至極,至善至美的境界。《文選‧成公綏‧嘯賦》:「乃知長嘯之奇妙,蓋亦音聲之至極。」
﹝至極﹞◎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諸天神聖〉
……見『至道至極』條目。
﹝至德﹞◎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一陽帝君〉
……見『太和所蒸 至德期應』條目。
﹝至賞不費而天下士悅﹞◎八十二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
……因天下之祿以富天下之士,此之謂至賞不費而天下之士悅。
﹝至樂無聲而天下民和﹞◎八十二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
……能達到前面所言之「至禮不讓而天下治」與「至賞不費而天下士悅」後,如此則天下之民,名譽興焉,此之謂至樂無聲而天下之民和。
﹝至臨宗廟美﹞◎七十七年八月十五日〈三天主考〉
……直至能窺天道中最精髓的部份。宗廟,原義為奉祀祖先的宮室。此處表示『天道骨髓』。《孝經‧感應》:「宗廟致敬,鬼神著矣。」《唐‧韓愈‧論捕賊行賞表》:「此由天授陛下神聖英武之德,為巨唐中興之君,宗廟神靈,所共祐助。」
﹝至禮不讓而天下治﹞◎八十二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
……古之明王必盡知天下良士之名,既知其名,又知其實,又知其數及其所在焉!然後因天下之爵以尊之,此之謂至禮不讓而天下治。
…………〈六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