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
﹝色不迷人 唯人自迷﹞◎六十三年一月十九日〈三天主考〉
……原作「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世俗諺語;酒色迷人,使人耽醉其中,難以自拔。《警世通言‧卷二十四‧玉堂春落難逢夫》:「又造百花樓一座,與玉堂春做臥房,隨其科派,件件許了,正是: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五》:「爭奈『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才有歡愛之事,便有迷戀之人;才有迷戀之人,便有坑陷之局。」
﹝色光﹞◎七十年八月十五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見『光明』條目。
﹝色身化 聖靈存 大任付師尊﹞◎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三天主考〉
……此後路祖雖涅槃遁世,然仍將天道萬流宗極之至理,明統攝眾之妙法,以及妙存冥化三界,妙契無言歸真之法脈續傳師尊,並將道盤之大任傳給師尊。
﹝色身﹞◎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三天主考〉
……佛教用語。指肉體。《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二》:「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不知色身外泊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二刻拍案驚奇‧卷三十六》:「小僧出家人,只這個色身尚非我有,何況外物乎!」
﹝色界﹞◎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彌勒祖師〉
……見『三界』條目。
﹝色相﹞◎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諸天神聖‧聖訓‧注〉
……指色身之相貌現於外而可見者。如諸佛菩薩為方便攝化眾生,而權假顯現色身相貌。《華嚴經‧卷一》:「無邊色相,圓滿光明。」
﹝色根﹞◎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雲寶二童‧聖訓‧注〉
……見『六根』條目。
﹝色敗家國晉帝改﹞◎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大成至聖〉
……見『酒亡社稷禹王戒 色敗家國晉帝改』條目。
﹝色鄉利家,百年客寓,一去無形,此時得不悟,嗣後吾不理,紅塵滾滾,殺氣沖天﹞◎六十三年一月十九日〈三天主考〉
……將「色慾」與「自利」作為追求的目標,並將之當成可以永久居留的家鄉;如同將只有百年歲月的人間,當成可以永久居住的樂園;其實這些都是虛幻假相,縱使能在世間百年,還是不免一死,所擁有的財富、名聲、權勢,都會在離開世間的那一剎那間,就全然消失無蹤,能帶走的,唯有在世間的一切功過。所以三天主考說:「一去無形」,一去,就是離開世間之意。
這個時候,若真的還不能夠用智慧來體悟到世間都是假相與虛幻的話,那上天堂或下地獄,都是自作自受,我也不能夠再說什麼,也不會再說了!你們看看熙來人往的世間,到處都充滿著陰森肅殺的氣氛,而且這股肅殺之氣,早已直沖上天,也就是說世間的各種劫難與殺氣將隨之而至,再不好好修身修道的話,自食其果的下場是非常嚴重與可怕的。認真的修行吧!快馬加鞭,再接再勵,弟妹們!
﹝色鄉利家﹞◎六十三年一月十九日〈三天主考〉
……將色慾與自利作為追求的目標,並將之當成可以永久居留的家鄉。
﹝色厲內荏﹞◎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至聖先師〉
……語本《論語‧陽貨》:「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外表剛強嚴厲而內心軟弱。《漢‧王充‧論衡‧非韓》:「姦人外善內惡,色厲內荏,作為操止,像類賢行。」
﹝色厲內荏穿窬盜 德賊鄉愿禍世媒﹞◎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至聖先師〉
……本段承前一段「俯察品類腑肝碎,遍宇腥羶名利為」之續義;前一段譯義:俯看觀察世間萬象,令我〈至聖先師〉肝腸寸斷,心碎莫名;遍觀人間醜惡污濁的現象,大都沉溺在名與利的追求上面。本段譯義:我們在審視一個人的品德時,不是從外在的光鮮與貌然來判定,而是要從內在的修為著眼。外表顯現剛毅而內心軟弱不堪,這與那穿牆潛入他人家中偷盜的人沒什麼不同;這就如同那些外貌忠厚老實,討人喜歡,實際上卻不能明辨是非的人一般,是有道德瑕疵,戕害道德的人,同時也是世間禍亂不安的根源。上闕「色厲內荏穿窬盜」,語出《論語‧陽貨》:「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
﹝色膽包天﹞◎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形容極貪戀美色,以至荒淫無度。《文明小史‧第三十九回》:「常言道:『色膽包天』,這回鈕逢之竟要把天來包一包。」
【地】
﹝地久天長﹞◎七十一年一月二十八日〈亡靈結緣‧靜修院‧辦事專員‧劉元英〉
……泛指時間長遠如天地般永遠。《北周‧庾信‧周大將軍上開府廣饒公鄭常墓誌銘》:「嗟陵谷之貿遷,徽猷之永遠,地久天長,敢鑴貞石。」亦作「天長地久」。
﹝地久天長笑呵呵﹞◎七十一年一月二十八日〈亡靈結緣‧靜修院‧辦事專員‧劉元英〉
……見『天倫之樂溫情多 地久天長笑呵呵 誰知美夢午夜醒 拆散鴛鴦唱悲歌』條目。
﹝地支﹞◎六十三年九月二十七日〈慈剛散仙 邱洪寬‧聖訓‧注〉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支的總稱。是古人用來計算時日的代稱或表示次序的符號。
﹝地利﹞◎六十三年九月二十七日〈慈剛散仙 邱洪寬‧聖訓‧注〉
……地理形勢上占優勢。《孟子‧公孫丑下》:「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地府﹞◎七十一年一月二十八日〈亡靈結緣‧靜修院‧辦事專員‧劉元英〉
……陰間。《唐‧賈島‧哭盧仝詩》:「天子未辟召,地府誰來追。」
﹝地長佈日星﹞◎七十三年三月十五日〈天然古佛〉
……見『道運陰陽協 地長佈日星 迴還分晝夜 今古照生靈』條目。
﹝地乳﹞◎六十三年一月十九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大地之乳房。指岐山。《河圖》曰:「武關山為地門,上為天高星,主囹圄;岐山在崑崙東南,為地乳;上為天糜星,汶山之地為井絡;帝以會昌,神以建福,上為天井。」
﹝地祇﹞◎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純陽帝君‧聖訓‧注〉
……地神。《史記‧卷一一七‧司馬相如傳》:「故聖王弗替,而修禮地祇,謁款天神。」
﹝地脈﹞◎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彌勒祖師‧聖訓‧注〉
……水流在地底中,像人身體血脈的分布,故稱為「地脈」。《唐‧孟雲卿‧放歌行》:「地脈日夜流,天衣有時掃。」《西遊記‧第二十八回》:「煙波蕩蕩接天河,巨浪悠悠通地脈。」
﹝地理﹞◎六十三年九月二十七日〈慈剛散仙 邱洪寬‧聖訓‧注〉
……山川土地的環境形勢。
﹝地勢﹞◎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萬仙菩薩‧聖訓‧注〉
……地面高低起伏的形勢。《漢書‧卷一‧高帝紀下》:「地勢便利,甚以下兵於諸侯,譬猶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文選‧虞羲‧詠霍將軍北伐詩》:「長城地勢嶮,萬里與雲平。」
﹝地獄苦因緣﹞◎七十二年十月十六日〈關聖帝君〉
……見『道門真患害 地獄苦因緣』條目。
﹝地獄道﹞◎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南海古佛‧聖訓‧注〉
……見『六道』條目。
﹝地德﹞◎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濟公活佛‧聖訓‧注〉
……大地的本性;大地的德化恩澤。《管子‧問》:「理國之道,地德為首。君臣之禮,父子之親,覆育萬人,官府之藏,彊兵保國,城郭之險,外應四極,具取之地。」《尹知章‧注》:「法地以為政,故曰地德為首。」《國語‧魯語下》:「是故天子大采朝日,與三公、九卿祖識地德。」《韋昭‧注引虞翻曰》:「地德所以廣生。」《文子‧上仁》:「貪主暴君,涸漁其下,以適無極之欲;則百姓不被天和履地德矣。」《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天德施,地德化,人德義。」
﹝地德祖識﹞◎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八仙〉
……學習地之厚載孕育萬物之德。《魯語‧敬姜論勞逸》:「天子大采朝日,與三公九卿,祖識地德。」地德,古人以地能生產百物,養育人民,為地之德。祖,習也。識,知也。
﹝地德祖識慆淫戒﹞◎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八仙〉
……效法並學習大地之厚載孕育萬物之德;戒除所有放逸身心的念頭,以及違背綱常倫理的行為。大地能包容所有天下間最污穢的東西,也能孕育萬物維持生命與生存的養分;不管大地身處在何種環境,它給予世間的永遠都是無限量的包容力與不可思議的承受力。自古聖賢為何會提出「法天象地」的道理,就是在要求人們必須從天地運行的軌跡當中,學習天地間最無私、且最無量無邊的包容性與承受力;從「地」的角度來說〈本段冠詩只寫了「地德」,所以先從「地德」的角度來談,「天德」在下一段冠詩中,八仙用「天道嫻行」來表示。〉涅而不緇是它永遠堅持的志向;出污泥而不染是它永遠不變的德風;在塵而不染塵是它永遠脫俗的清流;仙佛以此喻修行者,縱使外在環境是多麼的惡劣,對於內在心性純淨的堅持與修行,永遠不變,一心歸命於聖道的參悟與弘揚。
包容是一種慈悲力的展現,如果不能發出如天地般的慈悲能量,就不容易產生如天地般的德業功勛,當然也就不容易產生證解聖業與佛果的智慧;天地之功,在於不斷地持續與永恆,在於不斷地發出慈悲與承載的無限能量,慈悲於救渡無邊眾生於苦海,承載著三曹大業於天然郜鼎,所以說天命有歸,慈航無際,道隆由天,隆道由人,說的也就是這個道理。
﹝地藏古佛﹞◎六十三年二月二十四日〈地藏古佛‧聖訓‧注〉
……地藏古佛即為「地藏菩薩」或「地藏王菩薩」。地藏,梵名,音譯作「乞叉底蘗婆」。地,住處之義;藏,含藏之義。即受釋尊之付囑,於釋尊圓寂後,至彌勒菩薩成道間之無佛時代,自誓度盡六道眾生始願成佛之菩薩。關於地藏菩薩之名義,《地藏十輪經‧卷一》以:「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祕藏」,故稱「地藏」。《大方廣十輪經‧卷一》以地藏為「伏藏」(埋藏在地中之寶藏)之義;《究竟一乘寶性論‧卷四》以地中之伏藏喻顯「如來藏」。據《大方廣十輪經‧卷一‧序品》、《占察善惡業報經‧卷上》等載,地藏菩薩由過去之大悲誓願力,示現大梵王身、帝釋身、聲聞身、閻羅王身、獅象虎狼牛馬身,乃至羅剎身、地獄身等無量無數異類之身,以教化眾生,並特別愍念五濁惡世受苦眾生,應眾生所求而消災增福,以成熟眾生之善根。
地藏菩薩常變無數之化身濟度眾生,故又稱為「千體地藏」。地藏菩薩之本緣故事,有多種說法。據《地藏菩薩本願經‧卷上‧仞利天宮‧神通品》載,地藏菩薩於過去久遠劫前,為大長者之子,因見「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之相好莊嚴,而產生恭敬景仰之心,為證得此莊嚴之相,而發願盡未來際不可計劫,度脫六道罪苦眾生。同經同品又謂,地藏菩薩為過去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時之一婆羅門女,為救度其母出離地獄,而為母設供修福,並發願盡未來劫廣度罪苦眾生。又同經《閻浮眾生業感品》亦舉出二說:
〈一〉地藏菩薩於過去久遠劫時為一國之王,其國內人民多造眾惡,遂發願度盡罪苦眾生皆至菩提,否則不願成佛。
〈二〉地藏菩薩於過去久遠劫時為一女子,名為「光目」,其母墮於地獄受苦,光目為救度之,而發願救拔一切罪苦眾生,待眾生盡成佛後,方成正覺。
上記諸說皆隨地藏信仰而廣傳人間,故佛教中常以「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等語來形容地藏菩薩慈悲憐愍之宏大誓願。
地藏菩薩之形像有多種,《大日經‧卷三》等以之為菩薩形,並飾以寶冠、瓔珞等。《大方廣十輪經‧卷一》則以之為沙門形。一般廣為流傳之形像,為內祕菩薩行,外現沙門形,左手持寶珠,右手執錫杖,或坐或立於蓮花上。在密教中,地藏菩薩為胎藏界曼荼羅地藏院之主尊,呈菩薩形,左手持蓮花,花上有如意寶幢,右手持寶珠,坐於蓮花上。密號為「悲願金剛」、「與願金剛」。此外,據《八大菩薩曼荼羅經》所舉,地藏菩薩為八大菩薩之一。或謂地藏菩薩與觀音、勢至、龍樹等菩薩皆為阿彌陀佛之脅侍,稱為「阿彌陀五佛」。我國自隋唐之後,崇尚地藏菩薩之信仰極為興盛,例如隋代之信行依地藏十輪經而高倡「普佛普法」之說與地藏菩薩禮懺法,當時稱為「三階教」。我國佛教界視地藏菩薩為四大菩薩之一,相傳其應化說法之道場在安徽省九華山。據《宋高僧傳‧卷二十》載,地藏菩薩降誕為新羅國王族,姓金,名喬覺,出家後於唐玄宗時來華,入九華山修道,居數十年示寂,肉身不壞,以全身入塔。九華山之肉身殿,相傳即為地藏菩薩成道處。
地藏菩薩以悲願力救度一切眾生,尤其對地獄中之罪苦眾生特別悲愍,而示現閻羅王身、地獄身等廣為罪苦眾生說法,以教化救度之,故一般又以閻羅王為地藏菩薩之化身。如《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中,即舉出閻羅王之本尊為地藏菩薩之說。又如我國民間信仰中,地獄思想受《地藏菩薩本願經》之影響甚深,而視地藏菩薩為地獄之最高主宰,稱之為「幽冥教主」,其下管轄十殿閻王。近時於敦煌千佛洞發現之地藏十王圖,即繪有地藏菩薩及十王等之像。據《地藏十輪經‧卷一》載,地藏菩薩具有無量數不可思議之殊勝功德,為一切世間聲聞、獨覺所不能測。《地藏菩薩本願經‧卷上》謂,地藏菩薩本已證入十地之果位,然為教化眾生,故仍在聲聞、辟支佛地,而不願成佛。同經並舉出,至心稱念地藏菩薩之名號,或禮拜供養地藏菩薩之畫像、雕像等,必能離諸憂苦,不墮惡道,並能獲得十種或二十八種利益。在日本,地藏菩薩之信仰始自平安中期,興盛至今。此一信仰於鎌倉時代以後,滲入民間信仰。
﹝地靈人傑﹞◎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傑出的人出生或到過的地方,會成為名勝地區。後多用來指傑出人物,生於靈秀之地。《唐‧王勃‧彭州九隴縣龍懷寺碑》:「地靈人傑,自朔野而重光,學府文宗,冠南都而獨秀。」《紅樓夢‧第四十八回》:「這正是地靈人傑。老天生人,再不虛賦情性的。」亦作「人傑地靈」。
【名】
﹝名士風流﹞◎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有才學而不拘禮法的名士風度和習氣。《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品藻》:「理義所得,優劣乃復未辨;然門庭蕭寂,居然有名士風流,殷不及韓。」《文明小史‧第三十一回》:「咱們名士風流,正該灑脫些才是。」
﹝名不虛立﹞◎七十三年三月十五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見『名不虛傳』條目。
﹝名不虛傳﹞◎七十三年三月十五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名聲與實際相符。《三國演義‧第四十五回》:「兵精糧足,名不虛傳。」《紅樓夢‧第二十八回》:「寶玉聽說,不覺欣然,跌足笑道:『有幸,有幸,果然名不虛傳!』」亦作「名不虛立」、「名不虛行」、「名不虛謂」。
﹝名正言順﹞◎六十六年三月十五日〈雲寶二童〉
……謂事務之名致當其實,則其言順。《論語‧子路》:「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集註》:「楊氏曰:名不當其實,則言不順;言不順,則無以考實,則事不成。」《元‧鄭光祖‧倩女離魂‧第二折》:「待小生得官回來,諧兩姓之好,卻不名正言順?」
﹝名世﹞◎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德業勛望聞名於世。《孟子‧公孫丑下》:「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
﹝名位﹞◎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純陽帝君‧聖訓‧注〉
……官秩、名稱與品位。《左傳‧莊公十八年》:「王命諸侯,名位不同,禮亦異數,不以禮假人。」《儒林外史‧第一回》:「此兄不但才高,胸中見識,大是不同,將來名位不在你我之下。」
﹝名利﹞◎七十三年三月十五日〈彌勒祖師〉
……指名聲與利益。與「名聞利養」同義。蓋名利能滿足人之虛榮心及慾望,故若貪求無厭或過分執著,則易陷於名利之大海,而難以自拔,如此,心中充滿私心慾望及患得患失等諸多煩惱,憂苦終日。故佛教各宗派皆強調修道者宜深戒名利,以免喪失清淨菩提心,而阻斷成佛之路。《唐‧駱賓王‧帝京篇詩》:「古來名利若浮雲,人生倚伏信難分。」
﹝名利迷其根 自與靈性別﹞◎七十三年三月十五日〈彌勒祖師〉
……本句承前一句「眾生之本際,寂然無起滅」。因此眾生之所以為迷,無法悟其出離之心,脫離不了輪迴之苦,主要就是為名利所縛,因為名利心一起,在權勢與金錢上的追求就會不擇手段,就容易造惡業。所以說名利之心會迷妄本性,日積月累後,自然而然就與原靈之寂靜空性,無妄無住大相逕庭,迷戀紅塵而不自知了。
﹝名利客﹞◎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五教聖人〉
……用心於求名謀利的人。《唐‧崔顥‧行經華陰詩》:「借問路傍名利客,無如此處學長生。」
﹝名門﹞◎六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有名的望族。《唐‧李商隱‧為李貽孫上李相公啟》:「敘漢代之名門,韋平掩耀,歲鄰三紀,克佐五君。」《儒林外史‧第十三回》:「先生名門,又這般大才,久已該高發了,因甚困守在此?」
﹝名宦﹞◎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南海古佛‧聖訓‧注〉
……顯達的官職。《新唐書‧卷一一六‧陸元方傳》:「已冠,名未顯,兄玄表唶曰:『爾名宦不立,奈何?』」亦可指名譽和官職。《南史‧卷六十四‧江子一等‧論曰》:「江子一、胡僧祐,太清之季,名宦蓋微。」
﹝名流﹞◎六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名士之類的人物。《北史‧卷五十‧高道穆傳》:「道穆以字行於世,學涉經史,所交皆名流俊士。」
﹝名垂天下留萬古﹞◎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慈雲悟茂猛〉
……名聲流傳於天下,留下了千秋萬世之美名。
※【讀慈雲悟茂猛五班冠詩後感言】:
天道無私德業輔 聖哲力行兼文武
四海賢儔共榮辱 名垂天下留萬古
本段冠詩只有四句,在理解層面上並不難,仍是強調著「天道無私,唯德是輔」才是上天所一貫重視且不變的真理。人在世間一輩子,能留下什麼呢?自古至今,有誰的富貴榮華,金山銀山能保留至今的?當生命結束的一天,其實在世間的一切種種,也將是宣告清算與結束的時候。世間最寶貴、最偉大的事情,不是留下龐大的財產,而是在世間留下千秋萬世的不朽功業,留下美好的德行名聲於世間,比起留給後代金山銀山來得有價值、有意義。看看秦始皇的例子,不過才十五年,秦朝就滅亡了;當年風光不可一世的人物呢?下場還不是一樣很慘。
「天道無私,唯德是輔」這句話,是天道道場四十多年來,不管是在平常辦道,或是四季大典,仙佛們一再提起的叮嚀囑咐,看似容易理解,真正要做出來,要實踐出來,可不是一天兩天就能達成的,那是需要花上一輩子的時間,以一輩子的歲月之勤,拳拳服膺,從一言一行當中,從一念之間開始累積的,千萬不要小看這善德累積的龐大能量,以誠格天,天然古佛於民國五十七年農曆十月十四日於天義佛壇臨壇曾訓諭:「真人修道憑誠字,心一誠表感天心。」說句通俗的話,連滴水都有穿石的一天,那這善德累積的能量,當然足以驚天動地了。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