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君子行悅﹞◎七十七年八月十五日〈三天主考〉

……君子的德風行事,可使天下皆誠服於他的德威而不亂。悅,服從。如:「心悅誠服」。《書經‧武成》:「大賚于四海,而萬姓悅服。」君子,才德出眾的人。《論語‧子路》:「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禮記‧曲禮上》:「博聞彊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

﹝君子法天三畏履  神佛是敬宗廟祀﹞◎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三官大帝〉

……本段承前三段「炮聲霹靂中洲蒞,萬戶千門首搶地;聖耀五洲光宇宙,神跨四海輝塵寓;欲則涓務丹青著,猶效由夷簡冊紀」之續義;所以,要成就君子之學,就要履踐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言〉之行;並尊崇神佛之所以會被後世追思與祀奉於宗室或廟堂上的一切作為。

※【讀三官大帝冠詩後感言】:

三官大帝冠詩:

炮聲霹靂中洲蒞  萬戶千門首搶地

聖耀五洲光宇宙  神跨四海輝塵寓

欲則涓務丹青著  猶效由夷簡冊紀

君子法天三畏履  神佛是敬宗廟祀

第二段上下闕,「聖耀」對舉「神跨」,「五洲」對舉「四海」,「宇宙」對舉「塵寓」;這種對舉詩句,雖有點八股味道,卻是四平八穩的詩詞結構,對仗工整,挑不出毛病,卻也了無新意,保守有餘,卻嫌創意不足。這兩年〈民國六十一年至六十三年〉因為是神人考試的期間,千佛萬祖,萬仙菩薩,以及諸天神聖等,無不共襄盛舉,絞盡腦汁且嘔心瀝血地寫出華麗雋藻的詩句,無非是讓眾生能用之於參研與養慧修身,使之傳承永世與鐫刻銘石之中,立意雖善,然過於艱澀難懂,卻也是不爭的事實;典故繁多,各成片段,卻又四通八達,互有關聯,其中又參雜眾多莫測高深與匪夷所思的心法修煉層次,若未曾經歷儒學、佛學與道學的洗練過程,單是從譯義上要解得無上法,覓無上覺,那是非常不容易辦到的靈性碰撞。這也是為什麼一貫道大典辦了四十多年了,至今尚無人敢抽毫執筆對聖訓內容予以注釋翻譯,非是高人難覓,而是動輒得究。因為引經據典陳述諦義是一回事,要融入世間法以茲教化眾生又是一回事,尤其要以大多數眾生所容易理解的語言來詮釋,再用淺易的文字使得多數人都能明白上天與仙佛的本義,這就真的真的很不容易了。說得稍淺了一點,惹來非議就是一貫道不過如此之譏談;說的稍微深了一點,又招來一貫道就是會搞神秘的蜚短流長。在當今五濁惡世的時代,要樹立一股清流以茲對眾生有所助益,乃至對正朔道統的傳承有明確的認知和定位,這個工程之鉅大與艱難,絕非外人所能揣度於萬一。所以筆者在做《證道草鈔》之筆記時,特別在每位仙佛冠詩注解後,加上筆者個人《心得感言》,如同現在您所閱讀的這段文字,就是筆者的心得感言。心得感言結束後,筆者會再題一首詩,以茲對仙佛所題冠詩給予相對層次上的對舉,這是在樹立一個對自己負責,對閱讀眾生負責,乃至對歷史負責的一個態度展現。竭盡所能地如法、如理、如道、如真的陳述,無非就是冀望參研過聖訓後的人,也能學習筆者來陳述參研過後的理解心得,既然是對自己負責,就該放下一切虛偽的裝飾,以真實義和清淨心好好地面對自己,看看自己在真實義與清淨心面前,能不能有立足之地?能不能敢於測試自己智慧的濃度?能否經得起世間眾生的檢視?尤其是在一貫道歷史定位上,是否具備權威性的特殊領域或發言能量?如釋佛對自如佛性特殊的啟發能量,如孔聖對明明德以止於至善的仁道啟發能量,我們不妨先拋開成仙成佛的飄渺框架,那不是我們來人間的目的。眾生未全數得渡之前,自己的成仙或成佛是毫無意義的,是需要汗顏而自省的;既無法先行利他,反而先行自利,這種果位能否坐得安穩,筆者是高度純疑且不屑為之。眾生能否得渡才是此生此世的生死大事,這一世眾生不得渡,來生再來救世;來生眾生不得渡,再來生再來渡世;十個來生不夠用,百個來生試看看;百個來生不夠用,千個來生試看看;千個來生不夠用,萬個來生再試看看;千萬劫不夠用,百千萬劫再試看看;有人駕慈航拉苦海眾生上船得渡,筆者願下苦海推眾生上船得渡,百千萬劫以來一直是如此,百千萬劫以後,亦復如是。

第三段上下闕:「欲則涓務丹青著,猶效由夷簡冊紀」;記得民國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秋季大典明明上帝曾訓諭:「伊尹傅說千秋法,箕子比干萬世傳,伯叔恥食周朝粟,如此賢哲皆清廉。」以及民國六十六年三月十五日春季大典明明上帝訓諭:「許由、巢父,南面不當。務光、涓子,皎皎尚尚。堯天舜日,何等悠暢!」這兩次大典,上帝特舉伊尹、傅說、箕子、比干、伯夷、叔齊、許由、巢父、務光、涓子等古之賢哲為例以為諭示〈以上古賢哲之生平事蹟,請詳閱《一貫道大辭典》,筆者有詳細記載說明〉;本次三官大帝則只舉涓子、務光、許由、伯夷為例,當然,限於詩句的架構與篇幅,只能從中挑選幾位比較具代表性人物為例,主要是諭示眾生要效法並學習古賢哲等人在世時,對於性德所發揮出來的能量,給予世間眾生最好的典範。

一個人在面對權勢與富貴時,能不能堅守心中的那塊浩然與清淨的層次,這才是人性中最光輝的境界。或許在現今時代裡,寧餓死不食周粟的伯夷與叔齊兩人,以及聽到帝堯有意將帝位傳於自己而感到被污染了耳朵,跑去洗耳的許由等人,很容易被註腳為迂腐與頑固不化的標記,這是不懂得聖賢之所以為聖賢的人才會有的想法,以為權勢富貴如囊中物,可以隨手取之受用一生,以一般人而言,那有放棄的討論空間呢?更何況還有人不僅不屑於此,繼而逃之,甚至寧可餓死亦不願恥食於當朝,這是什麼樣的人格與氣節呢?我們或許無法去揣摩那種節烈風骨的高尚人格修養,但卻可以反省與反思在現今的社會裡,是不是還能看到那種對權勢與富貴視如敝屣之人呢?

一輩子的人生,三餐能飽,一床能眠,其實就已經是莫大的福份了,還奢求什麼呢?金錢永遠是錦上添花的東西,也許富貴可以改變生活的品質,也許權勢可以增加地位的高低,但富貴與權勢卻是造業的淵藪,這一點卻是一般人最容易忽略的地方,因為富貴於身加上權勢在握,內心的清淨度必然降低,不要以為金山銀山或權傾一時就是福氣,那都是深不見底的坑洞,一旦開始追求,身心的折磨與靈性的糟塌隨之而來,人生不過百年,何苦過著身心不得喘息,靈性不得安寧的日子呢?所以說,帝王之位又如何?高官厚爵又如何?以文天祥為例,蒙古大汗忽必烈想盡辦法讓他投降,甚至以宰相之位為利誘,然一心求死的文天祥視富貴如草芥,觀權勢如糞土,終得仁求仁而腰斬以逝,換成你我,捫心自問,有否這股節烈風骨?

※試題一偈以對舉【三官大帝】所題冠詩:

三官大帝冠詩:

炮聲霹靂中洲蒞  萬戶千門首搶地

聖耀五洲光宇宙  神跨四海輝塵寓

欲則涓務丹青著  猶效由夷簡冊紀

君子法天三畏履  神佛是敬宗廟祀

筆者對舉:

騁逸鞞琫附驥尾  蹴踏囂塵肅紛飛

抽思淹貫勛庸饗  土風謳吟先典巍

酬德報功觴緹齊  驕餌戰越懇惻威

宗廟模則付心期  言旨雅澹葫蘆味

﹝君子坦蕩蕩  小人長戚戚﹞◎六十三年九月二十七日〈慈剛散仙  邱洪寬‧聖訓‧注〉 

……語出《論語‧述而》:「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指君子處事明達,而小人卻常憂懼。《後漢書‧卷二‧顯完孝明帝紀》:「素性頑鄙,臨事益懼,故『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君子治世唯道義﹞◎六十三年七月三日〈三天主考〉

……君子不管是在襄理國事,輔佐國政,或者是教化人心,推道訓俗,最重要的就是以道德為基礎,並且要讓社會公理與正義有伸張闡世的機會。君子知道如何法天效地,明白聖賢之道,謙恭而不自慢,好禮義而不虛偽,能以德行來感化世俗人心,所以道德與正義,是君子用來處世與治世最主要的基本條件。

﹝君子勞心  小人勞力﹞◎六十三年二月二十四日〈地藏古佛‧聖訓‧注〉

……語見《國語‧魯語‧敬姜論勞逸》。本句均出現在《國語》及《左傳》。君子者,謂當時在朝為官之士。小人者,表示平民。與今日所言之君子與小人之解,有所區別。

﹝君子當以納民以軌  忠信化民  一言足以為天下則  一動足以為天下道﹞◎六十三年一月十九日〈三天主考〉

……真正的要成為一位君子賢人的話,需將古今歷代之得失興盛之道,教導眾生,以自己為榜樣,影響眾生,帶領眾生於建德立業之途,以忠誠信實來教化眾生;舉手投足之間,所說的每一句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能成為天下人所學習效法的模範。這段話是主考叮嚀「上至點傳,下迄道親」的囑咐,也就是我天然正道所有道親,所必須遵守的言行法則。或許有人會說:「談何容易啊!」是的,很不容易達成的,就是因為不容易,所以才要學習;如果說修道、或開啟無量智慧、或成仙成佛、成賢成聖是容易做到的話,那天底下人人都能成佛成聖了,也不必有「修行」這兩個字的出現了。「舜何人也?余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是不為也,非不能也。天路險峻,登高一寸是一寸;道途艱巨,奔近一程是一程。以臨淵履冰的心境,用之於一言一行當中,有行為舉止的正確規範,那離聖賢之路也不會太遠。所以說,要去做,至於能做多少,就如同求道時之十條大愿所說:「量力而為」,能不能盡心盡力於「量力而為」?在於自己。可以欺騙自己說:「我已量力而為了」,但想一想,上天會讓你欺騙得了的嗎?

﹝君子遠庖廚﹞◎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月慧菩薩‧聖訓‧注〉

……比喻君子有仁心。

﹝君子謙恭禮讓進  崇仁寬厚芳名貽﹞◎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諸葛武侯〉

……意謂君子之道,當從謙虛有禮,並守禮而不悖,崇尚仁道的實踐,待人寬大厚道,如此,才是真正的君子之行,也才會有美名傳之於後世。

※【讀諸葛武侯冠詩後感言】:

諸葛武侯冠詩:

皇皇后帝別瑤池  文武百官護駕離

命世三分魏闕報  卓犖九鼎六軍躬

德超亶父湯商益  道逾公劉文武裨

君子謙恭禮讓進  崇仁寬厚芳名貽 

本段與前二段「皇皇后帝別瑤池,文武百官護駕離;命世三分魏闕報,卓犖九鼎六軍躬」沒有直接的承續關係,所以本段只能獨立解義。仙佛〈諸葛武侯〉援引古代「亶父」與「公劉」之間的直系血親關係,「亶父」是「公劉」的第九世孫,是周文王祖父;而湯商則更早,湯商在位三十年,其中十七年為夏朝商國諸侯,十三年為商朝國王,所以「湯商」也是「公劉」與「亶父」的先祖,仙佛所要引喻的其實就是「傳承」兩字的真義。簡單講,仁道〈施愛於民〉是可以經由傳承一代代地繼續下去,將之比喻為「道統」亦須代代傳承下去,因為「道統」是「仁道」思想與作為的集大成,這才是仙佛冠詩的本義。本段冠詩從詩義上,可以學到「公劉」與「亶父」在歷史上,對農耕文化、農業發展,以及建築城邑房屋,設立官吏,開墾荒地,使得人民財物積庫,人口增加,物阜民康等所作的貢獻與對後世的影響力。再者從實諦上,我們似乎也可以隱隱約約看到,既然仁道愛民可以一代代地傳承於後世子孫,道統的傳續萬代更是不在話下。本段的「德超」與「道逾」,基本上還是談「道德」兩字的真實涵義,既要「超」又要「逾」,也就是說,不要滿足於現狀,日新又新,仁道的境界是無遠弗至的,道德的實踐是萬世永賴且無與倫比的,既有鼓勵效法學習之用,亦有勉勵奮為之意,如此才能對自己,對眾生,對世間有所「裨益」。

仙佛冠詩,總是蘊藏無限而高層次的修行實諦,簡單的文字之中,卻往往深藏著無量無價的寶藏,等待著我們去深耕挖掘,如果能多用點智慧去思惟,多花點時間去參研,所得到的結果,絕對是超出想像之外的多元而廣泛。關聖帝君於民國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秋季大典時曾說過::「大典聖訓,萬代流芳。」誠不謬也。

最後一段:「君子謙恭禮讓進,崇仁寬厚芳名貽。」講的是君子之道,所謂君子,就是才德出眾之人。我們先看看仙佛對君子提出的第一個條件說:謙恭。謙恭,即是謙虛而有禮貌,大哉問也。禮貌禮儀或許一般人還能做得到,但是要人「謙虛」一點,可不是那麼容易的事。好為人師,是一般凡夫俗子最大且最常犯的毛病,動不動就想教訓人,看著別人說話,總是要發表自己不同的意見,喜歡雞蛋裡挑骨頭,吹毛求疵,以顯現自己高人一等的知識或學識,或者智慧,其實這種人所表現出來的言行舉止,只是在增加自己的無知與輕佻而已,輕佻者必淺薄,輕薄者必無知,這是很簡單的道理。能不能懂得謙虛,其實就是在考驗一個人懂不懂得「有容乃大」這個道理;接受他人的意見,且尊重他人的意見或理念,包括信仰,起碼的尊重他人,才會有起碼的自重成分;換句話說,尊重他人幾分,以千古不變的因果關係來說,他人會對你的尊重也就幾分,這也是很淺顯易懂的道理。一個君子或賢人的含金量有多寡,不是靠自眩自媒自詡而來,而是反映在浩瀚的天地間的無窮無盡能量之下,自己本身有沒有立足之地?有沒有生存空間?有沒有存在的價值?這個道理就很少人能理解。筆者舉個例子,以佛陀為例:佛陀說法四十九年,卻自言不曾說法〈不曾說法之真實義諦,即是在告訴眾生:本自具足、本自清淨、本自無礙、本自圓滿的佛性,何需說法。請參閱筆者所著《一貫真宗‧天然心法》之見性與印心兩篇,此處純就一般俗諦而言〉,不曾說法何以八萬四千法門見諸於大藏之瀚焉?大藏之所以為峻為偉,

為雄為壯,因為「有容」所以能「成其大」也。容者何也?容一切眾生之惑,容一切眾生之迷,容一切眾生之癡,容一切眾生之學也,因容所有一切故大也。所以佛陀,在天地間可以有無量劫的立足之地;可以有無量劫的生存空間;可以有無量劫的存在價值。佛陀四十九年留在世間的點點滴滴,隻字片語,哪一句話不是世間眾生開悟見性的藥方良策呢?很可悲的,一貫道願意且想盡辦法以大藏的教義作為教義來教化眾生,卻被今日佛教界裡所謂高僧與其信徒斥為竊取佛教經典,一貫道引用聖經的教義作為教義,耶教不惟不曾反對,反樂見其事,樂觀其成,同樣是舉世聞名兩大宗教,一個是百般誣衊一貫道,一個卻是樂觀其成,令人質疑當今佛教界的素質與層次,是否真如大藏所言之清淨、具足、無礙、圓滿等高層次修為呢?以佛教界撻伐一貫道竊取佛教教義一事,如果佛教界還是堅持己見,那麼,一貫道教導信徒「綱常倫理」的實踐,是否也可以說是一貫道竊取儒家思想的教義呢?不能容眾生之一切惑、不能容眾生之一切迷、不能容眾生之一切癡、不能容眾生之一切學等等,又何能成其大也?從謙虛一路下來談到這裡,是不是真的感覺到古聖先賢真有智慧,佛常講「善知識」一語,《論語‧述而》也談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或許那些所謂得道高僧忘了佛所說「善知識」的真實義諦,筆者可以理解被人拱上得道與大法師頭銜以致於光芒四射的得意忘形之態,但一位真正的「善知識」,百千萬劫難求啊!

最後仙佛所題冠詩中之禮讓、崇仁與寬厚,這些也都是必須先建立在「謙恭」的基礎上才能有所發揮。會禮讓者,當然是知道尊重他人者才會去作禮讓的行為。崇尚仁道亦是如此,仁者,推己及人,愛人愛物也。知道付出與施惠於他人是快樂喜悅的,所以不斷地付出與施惠,心量與度量才能不斷地吸收與成長,這就是具有謙虛的心境才作得到。以大的方向來說,仁的極致就是慈悲,慈悲是用在「捨」的大空間當中,而不是用在「得」的小圈圈裡。空間是無涯無盡的,圈圈是有範疇的限制,所以,多一點點仁愛與仁心的付出,基本上就是在囤積善與德的能量;多一點點爭奪與利益的取得,基本上就是在囤積惡與貪的能量。正面反面的能量都是無止境,正面能量可以成就至善至德的境界,反面能量卻可以造成萬惡與腐敗招禍的境地。人的一生其實很短,分分秒秒,無時無刻都在囤積某些東西,只是不知道一生囤積下來的東西是金山銀山的財富呢?或者是滿山滿谷的罪孽呢?抑或是可以與日月同明,與天地共存的至善至德呢?再者,寬厚亦是如此,心量與度量的無限廣博,所以寬也;心量與度量的無限堅毅,所以厚也。寬者,可以容天下之所不廣不博也;厚者,可以容天下之所不堅不毅也;既皆能容,所以,還是以虛與謙為第一要務與基礎。

本次大典諸葛武侯最後一段冠詩:「君子謙恭禮讓進,崇仁寬厚芳名貽」中,所談到有關「君子」一語,歷年來大典都有仙佛從各個不同角度來論述,單是民國六十二年的四次大典當中,就有五次之多,如下所列:六月十五日夏季大典,三官大帝冠詩:「君子法天三畏履,神佛是敬宗廟祀。」萬仙菩薩冠詩:「君子安份禍何來,昭名馳德樂逍遙。」十一月十五日冬季大典,詩仙李白:「君子如祉亂庶己,兼道行孝率歸仁。」三天主考冠詩:「君子德風中庸修,屋漏不愧大豪賢。」加上本次諸葛武侯冠詩:「君子謙恭禮讓進,崇仁寬厚芳名貽」等等,無論所談的是哪一個方向,都是君子之學,都是可以成就君子之道的金玉良言與學習圭臬,仙佛們不厭其煩一再地論述,反觀我們是否也會一再地參研自省呢?聰明又有智慧的您,想必是不會讓老天爺失望的。

※試題一偈以對舉【諸葛武侯】所題冠詩:

諸葛武侯冠詩:

皇皇后帝別瑤池  文武百官護駕離

命世三分魏闕報  卓犖九鼎六軍躬

德超亶父湯商益  道逾公劉文武裨

君子謙恭禮讓進  崇仁寬厚芳名貽 

筆者對舉:

霜根不凋益榮芬  三徑寓形寒草屈

壺觴自酌自舒嘯  倦飛寄傲幽岫趣

且將空斝輕放下  遠引方羊歸鞍去

褰裳植杖蔽芾疇  去留遺芳千古軀

 

…………〈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昊子 的頭像
    昊子

    一貫道盤萬八年

    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