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
﹝昏昏﹞◎六十六年三月十五日〈明明上帝〉
……糊塗不辨是非。《老子‧第二十章》:「俗人昭昭,我獨昏昏。」《孟子‧盡心下》:「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昏昏﹞◎六十六年六月十五日〈諸天神聖‧聖訓‧注〉
……昏暗模糊。《南朝陳‧陰鏗‧行經古墓詩》:「霏霏野霧合,昏昏隴日沉。」
﹝昏定晨省﹞◎六十三年九月二十七日〈慈剛散仙 邱洪寬‧聖訓‧注〉
……見『晨昏定省』條目。
﹝昏眊﹞◎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諸天神聖‧聖訓‧注〉
……視力糢糊,看不清楚。《唐‧柳宗元‧與蕭翰林俛書》:「居蠻夷中久,慣習炎毒,昏眊重膇,意以為常。」眊,音 ㄇㄠˋ。
﹝昏庸﹞◎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南極壽星〉
……昏昧平庸。《宋‧蘇軾‧思子臺賦》:「彼昏庸者固不足告也,吾將以為明王之龜策。」《儒林外史‧第二十四回》:「這日叫幕客敘了揭帖稿,取來燈下自己細看:『為特參昏庸不職之縣令以肅官方事』。」
﹝昏然﹞◎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諸天神聖‧聖訓‧注〉
……迷糊不清。《列子•黃帝》:「昏然五情爽惑。」
﹝昏媾﹞◎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濟公活佛‧聖訓‧注〉
……姻親;通婚關係。《左傳‧隱公十一年》:「唯我鄭國之有請謁焉,如舊昏媾。」《楊伯峻‧注》:「謂相親若舊通婚之國。」《北史‧隋越王侗傳》:「至如宇文化及,世傳庸品。其父述,往屬時來,早沾厚遇,賜以昏媾,置之公輔。」
﹝昏瞀﹞◎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純陽帝君‧聖訓‧注〉
……昏昧不明事理。《三國‧魏‧曹植‧九愁賦》:「競昏瞀以營私,害予身之奉公。」瞀,音 ㄇㄠˋ。
﹝昏墊﹞◎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純陽帝君‧聖訓‧注〉
……陷溺。指困於水災。亦指水患,災害。《書‧益稷》:「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昏墊。」《孔穎達‧疏》:「言天下之人,遭此大水,精神昏瞀迷惑,無有所知,又若沉溺,皆困此水災也。《鄭云》:『昏,沒也;墊,陷也。禹言洪水之時,人有沒陷之害。』」《南朝宋‧謝靈運‧游南亭詩》:「久痗昏墊苦,旅舘眺郊歧。」《宋‧王安石‧上龔舍人書》:「比聞天子念東南之民困於昏墊,輟侍從之臣,親至其地以勞徠安集之。」《清‧魏源‧籌河篇下》:「沁水濁悍沖決,使北行入運,則衛輝必有昏墊之虞。」
﹝昏曉﹞◎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大成至聖‧聖訓‧注〉
……猶晨昏,早晚。《晉書‧文苑傳‧曹毗》:「故大人達觀,任化昏曉,出不極勞,處不巢皓。」《南齊書‧東昏侯紀》:「干戈鼓噪,昏曉靡息。」《南朝‧陳‧徐陵‧司空徐州刺史侯安都德政碑》:「聽采民訟,昏曉必通,召引軒欞,躬親辯決。」《宋‧宋敏求‧春明退朝錄卷上》:「京師街衢置鼓於小樓之上,以警昏曉。」
﹝昏邁﹞◎六十三年九月二十七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年老闇昧,不明事理。
【治】
﹝治世﹞◎六十三年閏四月五日〈三天主考〉
……治理國事。《史記‧卷六十八‧商君傳》:「衛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
﹝治功﹞◎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詩仙李白‧聖訓‧注〉
……治理國政的功勞。《周禮‧夏官‧司勛》:「治功曰力,戰功曰多。」《漢書‧卷八十六‧王嘉傳》:「居是國也,累世尊重,然後士民之眾附焉,是以教化行而治功立。」
﹝治主﹞◎八十二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
……見『六主』條目。
﹝治具﹞◎六十三年閏四月五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治國必須的工具,指法令。
﹝治阿﹞◎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三官大帝‧聖訓‧注〉
……指晏子治理東阿的故事。出處:《晏子春秋‧雜上四》:「景公使晏子為東阿宰,三年,毀聞于國。景公不說,召而免之。晏子謝曰:『嬰知嬰之過矣,請復治阿,三年而譽必聞于國。』景公不忍,復使治阿,三年而譽聞于國……景公知晏子賢,乃任以國政,三年而齊大興。」後因以「治阿」指吏治有方,政績顯著。
﹝治國以禮﹞◎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以綱常倫理的禮法制度來治國。《文選‧袁宏‧三國名臣序贊》:「治國以禮,民無怨聲。」
﹝治道﹞◎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慈剛散仙‧聖訓‧注〉
……治理國家的方針、政策、措施等。《禮記‧樂記》:「是故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審樂以知政,而治道備矣。」《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議對》:「夫駁議偏辨,各執異見;對策揄揚,大明治道。」《宋‧王安石‧答曾公立書》:「治道之興,邪人不利。」
﹝治繲﹞◎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大成至聖‧聖訓‧注〉
……洗滌衣物。《莊子‧人間世》:「挫鍼治繲,足以餬口。」《成玄英‧疏》:「治繲,洗浣也。」
【佩】
﹝佩玉﹞◎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八仙〉
……佩戴玉飾在身上。《左傳‧哀公十三年》:「吳申叔儀乞糧於公孫有山氏,曰:『佩玉橤兮,余無所繫之;旨酒一盛兮,余與褐之父晲之。』」《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諧讔》:「叔儀乞糧於魯人,歌佩玉而呼庚癸。」
﹝佩玉鳴鸞﹞◎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本句是從宴會散罷的場面的反襯宴會的盛況,別具一格:謂歌舞結束了,賓主相繼離去,佩玉叮噹,鸞鈴和鳴,佳節盛會後,人去樓空。《唐‧王勃‧滕王閣詩》:「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佩弦﹞◎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關聖帝君‧聖訓‧注〉
……佩帶弓弦。弓弦常緊繃,故性緩者佩以自警。今引申為樂聞規勸。《韓非子‧觀行》:「西門豹之性急,故佩韋以自緩;董安于之心緩,故佩弦以自急。」
﹝佩弦自急﹞◎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至聖先師‧聖訓‧注〉
……弦:弓弦。身佩弓弦以提醒自己要像弓弦那樣緊張。比喻警惕自己的缺點、錯誤,避免重新出現。《韓非子‧觀行》:「西門豹之性急,故佩韋以自緩;董安於之性緩,故佩弦以自急。」
﹝佩韋﹞◎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關聖帝君‧聖訓‧注〉
……韋皮性柔韌,性急者佩之以自警。今引申為樂聞規勸。《韓非子‧觀行》:「西門豹之性急,故佩韋以自緩;董安于之心緩,故佩弦以自急。」
﹝佩韋自緩﹞◎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關聖帝君‧聖訓‧注〉
……韋:皮帶。身佩熟牛皮以提醒自己要像熟牛皮那樣軟韌。比喻警惕自己的缺點、錯誤,避免重新出現。《韓非子‧觀行》:「西門豹之性急,故佩韋以自緩;董安于之心緩,故佩弦以自急。」
﹝佩紫懷黃﹞◎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雷部風部龍部虎部‧聖訓‧注〉
……紫,紫色的印綬。黃,金印。佩紫懷黃形容位高權重。《南朝梁‧丘遲‧與陳伯之書》:「今功臣名將,雁行有序,佩紫懷黃,贊帷幄之謀;乘軺建節,奉疆埸之任,並刑馬作誓,傳之子孫。」
﹝佩劍﹞◎六十六年六月十五日〈道德天尊〉
……將劍佩掛在腰間。《三國演義‧第五回》:「紹整衣佩劍,慨然而上,焚香再拜。」
﹝佩劍峨冠杖外遊﹞◎六十六年六月十五日〈道德天尊〉
……腰佩長劍,頭戴高冠帽,手扶拐杖往外遊去。
【肥】
﹝肥遁﹞◎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雲悟茂猛‧聖訓‧注〉
……隱居避世而自得其樂。《晉‧石崇‧思歸歎》:「肥遁于河陽別業,其制宅也。」亦作「肥遯」。
﹝肥塉﹞◎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雲悟茂猛‧聖訓‧注〉
……見『肥瘠』條目。
﹝肥腯﹞◎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形容牲畜肥大壯碩。《左傳‧桓公六年》:「吾牲牷肥腯,粢盛豐備,何則不信。」腯,音 ㄊㄨˊ。
﹝肥膌﹞◎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雲悟茂猛‧聖訓‧注〉
……見『肥瘠』條目。
﹝肥遯﹞◎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雲悟茂猛‧聖訓‧注〉
……隱居避世而自得其樂。《文選‧桓溫‧薦譙元彥表》:「抱德肥遯,揚清渭波。」亦作「肥遁」。
﹝肥瘠﹞◎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雲悟茂猛‧聖訓‧注〉
……土地的肥沃或貧瘠。《書經‧禹貢「厥田惟中中」句下孔安國‧傳》:「田之高下肥瘠,九州之中為第五。」或作「肥塉」、「肥膌」。
﹝肥饒﹞◎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孟子亞聖‧聖訓‧注〉
……充足、茂盛。《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三》:「家聲清白,囊橐肥饒。」《儒林外史‧第三十九回》:「卑弁在史書上看過,說這地方水草肥饒。」
【斧】
﹝斧斤﹞◎六十八年九月二十九日〈活佛師尊‧聖訓‧注〉
……斤,刀。斧斤指刀斧。《文選•曹植•七啟》:「班輸無所措其斧斤,離婁為之失睛。」《文選•班固•答賓戲》:「逢蒙絕技於弧矢,般輸搉巧於斧斤。」
﹝斧斨﹞◎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八仙‧聖訓‧注〉
……泛指各種斧子。《詩‧豳風•七月》:「取彼斧斨,以伐遠揚。」《毛傳》:「斨,方銎也。」《唐‧白居易‧為宰相賀殺賊表》:「斧斨欲加而先折,鍼石未攻而自潰。」《金‧元好問‧續夷堅志•高白松》:「不怕雪霜侵玉瘦,卻愁雷雨化龍驤。異材詎肯資梁棟,靈夢還能避斧斨。」《明‧何景明‧皇告詩之二》:「既加斧斨,屢罹兇年。」斨,一種方孔的斧頭。《說文解字》:「斨,方銎斧也。」《詩經‧豳風‧七月》:「取彼斧斨,以伐遠揚。」音 ㄑ一ㄤ。
﹝斧依﹞◎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大成至聖‧聖訓‧注〉
……戶牖間所設畫斧的屏風。《禮記‧明堂位》:「天子負斧依,南鄉而立。」
﹝斧柯﹞◎八十二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原意為斧柄。比喻政權、權柄。《清‧黃遵憲‧述懷再呈靄人樵野丈詩》:「豈能無斧柯,皇皇行仁義。」
﹝斧鉞湯鑊﹞◎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諸天神聖‧聖訓‧注〉
……斧鉞,以大斧砍。湯鑊,把人放在沸水的鼎鑊中烹死。斧鉞湯鑊指漢時兩種殘酷的死刑。《漢書‧卷五十四‧蘇建傳》:「今得殺身自效,雖蒙斧鉞湯鑊,誠甘樂之。」
﹝斧質﹞◎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關聖帝君‧聖訓‧注〉
……古刑法。置人於鐵砧上,以斧砍之。斧質指誅戮之事。《漢書‧卷三十一‧陳勝項籍傳》:「將軍何不還兵與諸侯為從,南面稱孤?孰與身伏斧質,妻子為戮乎?」亦作「斧鑕」。
﹝斧藻﹞◎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四配十哲‧聖訓‧注〉
……修飾。《漢‧揚雄‧法言‧學行》:「吾未見好斧藻其德,若斧藻其楶者也。」《文選‧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斧藻至德,琢磨令範。」
﹝斧鑕﹞◎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關聖帝君‧聖訓‧注〉
……古刑法。置人於鐵砧上,以斧砍之。故以斧鑕指誅戮之事。《韓非子‧外儲說左下》:「願請璽復以治鄴,不當請斧鑕之罪。」《聊齋志異‧卷二‧陸判》:「前夕冒瀆,今來加斧鑕耶?」亦作「斧質」。鑕,音 ㄓˋ。
【制】
﹝制命﹞◎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西方教主‧聖訓‧注〉
……古代稱帝王下命令為「制命」。《文選‧鍾會‧檄蜀文》:「困躓冀徐之郊,制命紹布之手。」《文選‧陸機‧豪士賦》:「況乎代主制命,自下財物者哉。」
﹝制書﹞◎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諸葛武侯‧聖訓‧注〉
……古代皇帝頒布的一種命令。指赦令、贖令之類。《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詔策》:「漢初定儀則,則命有四品:一曰策書,二曰制書,三曰詔書,四曰戒敕。」
﹝制御﹞◎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孟子亞聖‧聖訓‧注〉
……統治,控制。《史記‧秦始皇本紀》:「凡所為貴有天下者,得肆意極欲,主重明法,下不敢為非,以制御海內矣。」《宋‧蘇洵‧御將》:「人君當觀其才之大小而為之制御之術,以稱其志。」
﹝制詔﹞◎六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見『制誥』條目。
﹝制誥﹞◎六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天子的詔命。《舊唐書‧卷七十二‧李百藥傳》:「自德林至安期三世,皆掌制誥。」《唐‧元稹‧制誥自序》:「制誥本於書,書之誥命、訓誓,皆一時之約束也。」或作「制詔」。
﹝制藝﹞◎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雲悟茂猛‧聖訓‧注〉
……八股文。《清‧黃宗羲‧萬祖繩七十壽序》:「從錢忠介學制藝,稱為高第弟子。」或稱為「八比文」、「時藝」、「時文」。
【招】
﹝招門納婿﹞◎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慈化真君‧聖訓‧注〉
……見『招贅』條目。
﹝招徠﹞◎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招納、收羅。《喻世明言‧卷三十九‧汪信之一死救全家》:「因借府庫之資,招徠豪傑。」《清‧昭槤‧嘯亭續錄‧卷三‧轉菴和尚》:「為之闢地攻城,戰無不克,數月之間,招徠數郡,未聞王有尺素之詞為之獎譽。」
﹝招疑﹞◎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招來眾人猜忌疑惑。《文選‧袁宏‧三國名臣序贊》:「正以招疑,忠而獲戾。」
﹝招賢﹞◎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招求賢能的人。《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次之又不能拾遺補闕,招賢進能,顯巖穴之士。」《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一朝天子招賢,連登雲路、五花誥、七香車,儘著他女兒受用,然後服他先見之明。」
﹝招賢納士﹞◎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關聖帝君‧聖訓‧注〉
……招攬吸收有品德、學識的賢人士子。《元‧關漢卿‧哭存笑‧第二折》:「他與你破了黃巢,敵了歸霸,敗了朱溫,那其間便招賢納士,今日個俺可便偃武修文。」《東周列國志‧第九十八回》:「不如仍走大梁,信陵君招賢納士,天下亡命者皆歸之。」亦作「納士招賢」。
﹝招贅﹞◎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慈化真君‧聖訓‧注〉
……招人進門,納以為婿。《元‧無名氏‧舉案齊眉‧第二折》:「妾身孟光,自從俺父親將梁秀才招贅入門,七日光景,並不曾見面。」《明‧王玉峰‧焚香記‧第二十四齣》:「幸然一舉作狀元,韓丞相招贅為姻眷。」亦稱為「招門納婿」。
【委】
﹝委心﹞◎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雲悟茂猛‧聖訓‧注〉
……隨心之自然。《淮南子‧精神訓》:「清目而不以視,靜耳而不以聽,鉗口而不以言,委心而不以慮。」《晉‧陶潛‧歸去來兮辭》:「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宋‧蘇軾‧集歸去來詩之五》:「矯首獨傲世,委心還樂天。」
﹝委決不下﹞◎七十三年三月十五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遲疑不能決定。《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今承寵召過來,卻又屢屢相覷,卻像有些委決不下的事,是什麼緣故?」《儒林外史‧第七回》:「一會同幕客們喫酒,心裡只將這件事委決不下。」
﹝委和﹞◎七十一年三月十五日〈諸天神聖‧聖訓‧注〉
……聽任其諧和。
﹝委命﹞◎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孟子亞聖‧聖訓‧注〉
……猶授首。謂投降或伏法或寄託性命。《漢‧賈誼‧過秦論上》:「百越之君,俛首係頸,委命下吏。」《晉‧摯虞‧太康頌》:「元憝委命,九夷重譯。」
﹝委蛇﹞◎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諸天神聖‧聖訓‧注〉
……從容自得的樣子。《詩經‧召南‧羔羊》:「退食自公,委蛇委蛇。」《毛亨‧傳》:「委蛇,委曲自得之貌。」
﹝委質﹞◎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雲悟茂猛‧聖訓‧注〉
……古時始仕,必先書其名於策,委死之質於君,表示必死之節,忠於國君,稱為「委質」。《左傳‧僖公二十三年》:「策名委質,貳乃辟也。」《文選‧盧諶‧贈崔溫詩》:「羈旅及寬政,委質與時遇。」
﹝委積﹞◎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月慧菩薩‧聖訓‧注〉
……積聚。《周禮‧地官‧遺人》:「掌邦之委積,以待施惠。」
【附】
﹝附下罔上﹞◎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附和其他臣子,欺瞞矇騙君王。《漢‧劉向‧說苑‧卷二‧臣術》:「泰誓曰:『附下而罔上者死,附上而罔下者刑。』」《明史‧卷一七九‧鄒智傳》:「少師安持祿怙寵,少保吉附下罔上,太子少保直挾懷奸,世之小人也。」
﹝附炎﹞◎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比喻依附權勢。《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向火乞兒》:「因祿山之亂,附炎者皆罪累族滅,不可勝數。」《宋‧陸游‧燕詩》:「去來要是知時節,常怪人嘲作附炎。」
﹝附會﹞◎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依附會合。《漢‧劉向‧列女傳‧卷八‧王章妻女》:「成帝舅大將軍王鳳秉政專權,章雖為鳳所舉,意不肯附會。」
﹝附離﹞◎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關聖帝君‧聖訓‧注〉
……附著,依附。《莊子‧駢拇》:「附離不以膠漆,約束不以纆索。」《成玄英‧疏》:「離,依也。」《宋‧葉適‧朝議大夫蔣公墓誌銘》:「勝流者有所激發以厲其節,平進者無所附離而行其志。」《清‧沉珩‧原詩敘》:「詩自唐以後迄於有明……偏畸間出,餘子或附離以起,亦不數數稱也。」
﹝附驥﹞◎六十三年一月十九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見『附驥尾』條目。
﹝附驥尾﹞◎六十三年一月十九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比喻依靠他人而得名。《儒林外史‧第二十八回》:「因到大邦,必要請一位大名下的先生,以附驥尾。」亦作「附驥」。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