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沖】

﹝沖天﹞◎六十三年一月十九日〈三天主考〉

……疾飛上天。《史記‧卷一二六‧滑稽傳‧淳于髡傳》:「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文明小史‧第三十三回》:「嗶剝嗶剝的著起來,登時烟焰沖天,火光四射。」

﹝沖素﹞◎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慈剛散仙‧聖訓‧注〉

……亦作「冲素」。沖淡純樸。《晉‧陸機‧七徵》:「玄虛子耽性沖素,雍容玄泊。」《北史‧張湛傳》:「湛弱冠知名涼土,好學能屬文,沖素有大志。」《明‧張居正‧七賢詠》:「餘觀七子,皆履沖素之懷,體醇和之質。」《清‧方文‧石橋懷與治詩》:「君子抱沖素,往來艱步履。」

﹝沖虛﹞◎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一陽帝君〉

……淡泊謙虛。《三國‧魏‧阮籍‧詠懷詩八十二首之四十一》:「列仙停脩齡,養志在沖虛。」《舊唐書‧卷一‧高祖本紀》:「老氏垂化,本貴沖虛,養志無為,遺情物外。」

﹝沖虛外仁﹞◎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一陽帝君〉

……淡泊於名利,克己復禮而謙下,以便培養自己的仁心與悲心,得以表現於行住坐臥、待人接物上面。

﹝沖喜﹞◎七十一年一月二十八日〈亡靈結緣‧靜修院‧辦事專員‧劉元英〉

……舊俗在人病重時,試圖以辦理喜事化解凶煞的行為。《醒世恆言‧卷八‧喬太守亂點鴛鴦譜》:「我的兒,今日娶你媳婦來家沖喜,你須掙扎精神則個。」

﹝沖達﹞◎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謙和通達。《文選•袁宏•三國名臣序贊》:「公衡沖達,秉心淵塞,媚茲一人,臨難不惑。」

﹝沖漠無朕﹞◎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南極仙翁‧聖訓‧注〉

……萬象森然之意。語出《周敦頤集‧周子全書序》:「自其微者而觀之,則沖漠無朕,而動靜陰陽之理,已悉具於其中矣。」

﹝沖霄﹞◎七十七年八月十五日〈南海古佛‧聖訓‧注〉

……直上雲霄。如:「怒氣沖霄」。或作「衝霄」。

﹝沖決﹞◎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純陽帝君‧聖訓‧注〉

……水流沖破堤防。《清‧魏源‧籌河篇下》:「沁水濁悍衝決,使北行入運,則衛輝必有昏墊之虞。」亦作「衝決」。如:「豪雨使河水暴漲,衝決土壩,氾濫成災。」

【折】

﹝折末﹞◎七十一年一月二十八日〈亡靈結緣‧靜修院‧辦事員‧黃學秋與辦事專員‧劉月英〉

……見『遮莫』條目。

﹝折而不撓﹞◎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本指玉的質地堅硬,不能彎曲,只能折斷;此處喻人的節操,寧死不屈。語出《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玉:石之美,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鰓理自外可知其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專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撓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忮,絜之方也。」

﹝折肱﹞◎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金童玉女‧聖訓‧注〉

……猶折節。《唐‧韓愈‧送孟秀才序》:「京師進士以千數,其人靡所不有,吾常折肱焉。」

﹝折要﹞◎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見『折腰』條目。 

﹝折桂﹞◎六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關聖帝君‧聖訓‧注〉

……晉代郤詵曾以「桂林之一枝」對晉武帝比喻自己舉賢良對策的才能,為天下第一。見《晉書‧卷五十二‧郤詵傳》。後人遂以「折桂」比喻科舉及第。《唐‧溫庭筠‧春日將欲東歸寄新及第苗紳先輩詩》:「猶喜故人先折桂,自憐羈客尚飄蓬。」亦作「攀桂」。

﹝折莫﹞◎七十一年一月二十八日〈亡靈結緣‧靜修院‧辦事員‧黃學秋與辦事專員‧劉月英〉

……見『遮莫』條目。

﹝折節﹞◎六十六年三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見『變節』條目。    

﹝折腰﹞◎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彎腰下拜。比喻屈辱自己、奉承他人。《晉書•卷九十四•隱逸傳•陶潛傳》:「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唐•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詩》:「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或作「折要」。 

﹝折麼﹞◎七十一年一月二十八日〈亡靈結緣‧靜修院‧辦事員‧黃學秋與辦事專員‧劉月英〉

……見『遮莫』條目。

﹝折衝﹞◎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諸天神聖‧聖訓‧注〉

……打退敵人攻城的戰車。指拒敵取勝。《漢‧桓寬‧鹽鐵論‧本議》:「善師者不陣;修之于廟堂而折衝還師。」《三國演義‧第二十二回》:「幕府奉漢威靈,折衝宇宙。」後多用在國際間的外交談判。

﹝折衝樽俎﹞◎七十三年三月十五日〈萬仙菩薩‧聖訓‧注〉

……折衝,拒退敵人攻城的戰車。樽俎,古時盛裝酒肉的器皿。折衝樽俎指在杯酒宴會間,運用外交手段取勝敵人。《唐‧李翰‧淮南節度行軍司馬廳壁記》:「彼善師不陣,未戰先勝,卻軍於談笑之際,折衝於樽俎之閒,今古一時也。」《孽海花‧第六回》:「總算沒有另外賠款割地,已經是他折衝樽俎的大功,國人應該紀念不忘的了!」

【兵】

﹝兵不血刃﹞◎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西方教主‧聖訓‧注〉

……尚未實際交戰,即已征服敵人。語出《荀子‧議兵》:「此四帝兩王,皆以仁義之兵行於天下也。故近者親其善,遠者慕其德。兵不血刃,遠邇來服。」後也用來比喻輕易得勝。《晉書‧卷六十六‧陶侃傳》:「默在中原,數與石勒等戰,賊畏其勇,聞侃討之,兵不血刃而擒也,益畏侃。」《五代史平話‧周史‧卷下》:「陛下離京纔四十二日,兵不血刃,北舉燕南之地,此不世之功。」亦作「兵無血刃」、「軍不血刃」。

﹝兵甲﹞◎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雷部風部龍部虎部‧聖訓‧注〉

……兵器和盔甲。指軍隊裝備。《孟子‧離婁上》:「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國之災也。」

﹝兵良者殺﹞◎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南海古佛‧聖訓‧注〉

……武器精良的可以殺對方。兵,武器。《說文解字》:「兵,械也。」如:「秣馬厲兵」、「短兵相接」。《周禮‧夏官‧司兵》:「掌五兵五盾,各辨其物與其等,以待軍事。」《鄭玄‧注》:「鄭司農云:『五兵者:戈、殳、戟、酋矛、夷矛。』」《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

﹝兵法﹞◎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練兵和作戰的方法與策略,如同今日的軍事學。《史記‧卷一三○‧太史公自序》:「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而論兵法。」《三國演義‧第四十九回》:「豈不聞兵法虛虛實實之論?操雖能用兵,只此可以瞞過他也。」

﹝兵革﹞◎六十三年一月十九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兵器及甲冑等軍械裝備。亦引申指軍旅、軍事、戰爭或兵將等。《唐‧杜甫‧羌村詩三首之二》:「兵革既未息,兒童盡東征。」《三國演義‧第三十二回》:「袁氏連年喪敗,兵革疲於外,謀臣誅於內。」

﹝兵革之禍﹞◎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戰爭的禍害。《三國演義‧第四十四回》:「江東六郡,生靈無限,若罹兵革之禍,必有歸怨於我,故決計請降耳。」

﹝兵威﹞◎六十三年一月十九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軍隊實力雄厚。《三國演義‧第十一回》:「曹操倚仗兵威,決不肯和。」

﹝兵馬倥傯﹞◎六十六年三月十五日〈明明上帝〉

……兵荒馬亂。《連橫‧臺灣通史序》:「重以改隸之際,兵馬倥傯,檔案俱失。」倥傯,事情紛繁迫促的樣子。《後漢書‧卷二十五‧卓茂傳‧論曰》:「嬰城者相望,斯固倥傯不暇給之日。」《文選‧孔稚珪‧北山移文》:「敲扑諠囂犯其慮,牒訴倥傯裝其懷。窮困窘迫。」《楚辭‧劉向‧九歎‧思古》:「悲余生之無歡兮,愁倥傯於山陸。」《後漢書‧卷五十九‧張衡傳》:「將隆大位,必先倥傯之也」。倥傯,音 ㄎㄨㄥ  ㄗㄨㄥˇ

﹝兵荒﹞◎六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關聖帝君‧聖訓‧注〉

……兵亂。如:「由於兵荒使得他與家人失散。」

﹝兵連禍結﹞◎六十六年三月十五日〈關聖帝君‧聖訓‧注〉

……見『禍結』條目。   

﹝兵無血刃﹞◎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西方教主‧聖訓‧注〉

……比喻輕易得勝。《唐‧陳子昂‧燕然軍人畫像銘‧序》:「嘗聞西方之聖有能仁者,凶吉之業各報以直。則使元惡授首,群甿不孤。兵無血刃,荒戎底定,豈不在於大雄乎?」

﹝兵燹﹞◎六十三年一月十九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因戰亂所造成的焚燒、破壞。《宋史‧卷十五‧神宗本紀二》:「丁酉,詔:岷州界經鬼章兵燹者賜錢,脅從來歸者釋其罪。」燹,戰爭所引起的焚燒破壞。《明‧張自烈‧正字通‧火部》:「燹,兵火曰燹。」音 ㄒ一ㄢˇ

﹝兵權﹞◎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純陽帝君‧聖訓‧注〉

……用兵的謀略。《管子‧兵法》:「故夫兵雖非備道至德也,然而所以輔王成霸。今代之用兵者不然,不知兵權者也。」《北齊書‧卷十七‧斛律金傳‧史臣曰》:「戰術兵權,暗同韜略。」

【抗】

﹝抗心希古﹞◎六十六年六月十五日〈諸天神聖〉

……心志高尚、以古人自相期許。《文選‧嵇康‧幽憤詩》:「抗心希古,任其所尚。」

﹝抗心希古廟禋祀﹞◎六十六年六月十五日〈諸天神聖〉

……心志高尚,學古人之德功勳業,作為自我期許的目標,並同享後世的紀念緬懷與效法。

※【讀諸天神聖冠詩後感言】:

山陬海澨神人適  魎魍魅魑匍伏跽

學究天人動地語 筆參造化驚天句

願則李杜詩章著 不效陶猗財富聚

塞違昭德銘座右  抗心希古廟禋祀 

「抗心希古廟禋祀」是本次冠詩的重點;法天象地,效古今之完人;成就一份不朽的功業,非常的不容易,自古至今,有多少讀過聖賢書的人?然而能在忠孝節義上面,成就於歷史簡冊者,卻又如牛角之於牛毛之差異處。「話」誰都會說,能作能行,才是真本事;臨難而能成仁取義者,臨節而能不屈者,非大智大慧者難行也;在剎那間佛性的啟發與初萌,絕非單純的只是從讀聖賢書所能為之,更非將「修道」掛在嘴邊之修行者,所能參悟而證解之。悟出一個「點」,就能悟出無數個「點」,因為一理通,萬理可通;無數個「點」的連結,就是一個「全面」的完成,這個「全面」會成為一個證悟的「空間」;在這空間裡,有自在揮灑的自如佛性;有法隨法行的妙智妙慧;有成就聖者的無邊證量;有學究天人,筆參造化的不朽功業。當慧性不能證其悟性時,就是無法得其證量之多寡,證不出其所量時,言行必失之於真,則言語無味,行為失當,故修者不知修之諦,言者不知言之理,行者不知行之方也。此之謂:迷也!愚也!痴也!

﹝抗行﹞◎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高尚的德行。《楚辭‧屈原‧九章‧哀郢》:「堯舜之抗行兮,瞭杳杳而薄天。」《南朝宋‧顏延之‧ 陶徵士誄》:「若乃巢高之抗行,夷皓之峻節。」

﹝抗志﹞◎六十六年三月十五日〈雲寶二童〉

……志向高尚不屈。《周‧呂望‧六韜‧卷一‧文韜‧上賢》:「士有抗志高節,以為氣勢。」

﹝抗志不屈匡濟世﹞◎六十六年三月十五日〈雲寶二童〉

……志向高尚,皎皎浩瀚,不屈於世俗之塵惑,不昧於良知之所驅,且能匡助而濟世。

﹝抗足﹞◎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至聖先師‧聖訓‧注〉

……翹起後跟。《文選‧阮籍‧詣蔣公奏記》:「群英翹首,俊賢抗足。」《文選‧左思‧吳都賦》:「雖有雄虺之九首,將抗足而跐之。」

﹝抗章﹞◎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四配十哲‧聖訓‧注〉

……上書直言。《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卷九》:「昔奉春委輅逮策,猶止洛陽之都;張禹驛馬抗章,尚返江陵之駕。」

﹝抗節﹞◎六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明明上帝〉

……堅守節操而不屈服。《漢書‧卷六十七‧朱雲傳》:「唯御史中丞陳咸年少抗節,不附顯等,而與雲相結。」《晉‧桓溫‧薦譙元彥表》:「抗節玉立,誓不降辱。」

﹝抗塵走俗﹞◎六十四年五月二十七日〈三天主考〉

……奔走於塵俗之中,指熱衷於追求名利。《元‧顧瑛‧餞謝子蘭詩》:「抗塵走俗山澤容,自言千里竄荊棘。」

﹝抗塵容而走俗狀  風雲憤而帶悽  泉石咽而下愴﹞◎六十四年五月二十七日〈三天主考〉

……語出《文選‧孔稚珪‧北山移文》。抗塵走俗,猶奔走紅塵之意。三天主考以假喻其人,輕視聖事,而以凡事為重;與天道「重聖輕凡」精神相違,風雲亦因而悽愴帶恨,泉石亦悲慼下淚。

﹝抗憤﹞◎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諸葛武侯‧聖訓‧注〉

……激昂憤慨。《晉‧潘岳‧西征賦》:「樊抗憤以巵酒,咀彘肩以激揚。」《文選‧範曄‧逸民傳論》:「自後帝德稍衰,邪孽當朝,處子耿介,羞與卿相等列,至乃抗憤不顧,多失其中行焉。」《呂延濟‧注》:「高抗憤怒而不迴顧。」《舊唐書‧忠義傳上‧王義方》:「況輦轂咫尺,姦臣肆虐,足使忠臣抗憤,義士扼腕。」

﹝抗懷﹞◎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道德真君〉

……謂堅守高尚的情懷。《宋‧曾鞏‧過高士坊詩》:「一畝蕭然絕世喧,抗懷那肯就籠樊。」《明‧陳子龍‧初入剡中詩》:「抗懷慚末代,尚志徵前觀。」《清‧鄭燮‧範縣署中寄舍弟墨第四書》:「夫束脩自好者,豈無其人;經濟自期、抗懷千古者,亦所在多有。」

﹝抗懷千古傳英名﹞◎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道德真君〉

……見『苟日而新唯道尚  抗懷千古傳英名』條目。

【見】

﹝見人於淵  猶己溺之  見人飢寒  猶己受之﹞◎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一陽帝君〉

……看見有人於深淵溺水之中,如同是自己也在溺水當中;看見有人處於飢寒交迫之中,如同自己也是在飢寒交迫當中。這兩句都是「同體大悲」的意境,說來簡單,要真的做起來可不容易。世間天災人禍那麼多,不是地震,就是水災;一震震死幾十萬人,不是活埋就是被壓死;水一淹又不知淹死幾十萬人,不是整村都滅頂就是被土石流給沖走。看了怵目驚心,也讓人悲痛不已,不能說他們倒楣而我們是幸運的,相反地,我們要迴向啊!多做些功德全部迴向他們,一人迴向有一人的功德可以幫助他們,如果所有天道道親都能同時迴向功德,那幫助他們的能量也就非同小可了。這點佛教各慈善團體做得比我們一貫道還要好還要實際,只見他們一個一個往災區衝,食物、飲料、帳篷、毛毯,諸民生用品,一應俱全,然號稱可以一指超三界的天道,為什麼做起慈善事業來總是慢半拍呢?

﹝見危受命﹞◎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見『見危致命』條目。

﹝見危致命﹞◎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面臨危難時,能夠不惜犧牲生命。《論語‧子張》:「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漢‧班固‧十八侯銘》:「見危致命,社稷以寧。」亦作「見危受命」、「見危授命」。

﹝見危授命﹞◎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見『見危致命』條目。

﹝見性﹞◎八十二年六月十五日〈雷部風部龍部虎部  率八大金剛〉

……亦作「見性成佛」。禪宗基本思想之一。提倡成佛作祖或求生淨土,應不執外修、不假外求,而以般若智慧,覺知自心真性即可達到目的之一種修行教義。即當下衝破煩惱生死之疑團迷雲,獨露一己本來面目,悟得覺體圓明之本源。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機緣品》:「汝之本性猶如虛空,了無一物可見,是名正見;無一物可知,是名真知。無有青黃長短,但見本源清淨,覺體圓明,即名見性成佛。」蓋本來之自性,無形、無相、無根、無本、無住處,悟得此理,即是真知見,是時,已無異於佛,故稱「見性成佛」。禪宗將佛性與智慧均視為人心所固有,因而不以讀經、坐禪、禮佛、戒律等修習形式為重,而提倡修心為成佛之行。

﹝見性成佛﹞◎八十二年六月十五日〈雷部風部龍部虎部  率八大金剛‧聖訓‧注〉

……見『見性』條目。

﹝見哀﹞◎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受到愛憐。哀,通「愛」。《管子‧形勢》:「親與之友,幾於不親;見哀之役,幾於不結。」《漢書‧遊俠傳‧萭章》:「吾以布衣見哀於石君,石君家破,不能有以安也。」

﹝見思惑﹞◎五十三年五月二十八日〈文殊菩薩‧聖訓‧注〉

……見『三惑』條目。

﹝見前﹞◎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彌勒祖師‧聖訓‧注〉

……眼前。

﹝見意﹞◎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四海龍王‧聖訓‧注〉

……陳述意見。《文選‧杜預‧春秋左氏傳序》:「直書其事,具文見意。」

﹝見說﹞◎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雲悟茂猛‧聖訓‧注〉

……猶聽說。《唐‧李白‧送友人入蜀詩》:「見說蠶叢路,崎嶇不易行。」《初刻拍案驚奇‧卷八》:「今日見說,卻記得你前年間曾言蘇州所遇,果非虛話了。」《清‧李漁‧蜃中樓•離愁》:「見說紅顏薄命,不信今生心兒願兒果得盈。」

﹝見齒﹞◎七十一年三月十五日〈萬教聖人‧聖訓‧注〉

……笑。《禮記‧檀弓上》:「高子皋之執親之喪也,泣血三年,未嘗見齒。」

﹝見鞍思馬﹞◎七十一年一月二十八日〈亡靈結緣‧靜修院‧雲禎女‧劉秀英〉

……比喻睹物而興起思念之情。《明‧湯顯祖‧紫釵記‧第四十六齣》:「休喳!俺見鞍思馬,難道他是野草閒花?」《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九》:「看見舊時船中掠去錦鏽衣服,寶玩器皿等物,都在申蘭家裡。正是:見鞍思馬,睹物傷情。每遇一件,常自暗中哭泣多時。」

﹝見憐﹞◎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憐惜。《三國演義‧第二十四回》:「董妃有五月身孕,望丞相見憐。」《西遊記‧第九回》:「倘或皇天見憐,有人救得,收養此子,他日還得相逢。」

﹝見機﹞◎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察看事情發展的形勢與機會。《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亮自見機而變,決不有誤。」《文明小史‧第二十八回》:「有幾位督撫又見機,就隨便拿幾個人去搪塞,如今捉到了凶手不算,還要賠款。」機,通「幾」,預兆,細微的徵兆。《易‧繫辭下》:「君子見幾(機)而作。」

﹝見機而作﹞◎七十一年一月二十八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隨事情發展的形勢而有所因應。《漢‧蔡邕‧陳留太守胡碩碑》:「爰自登朝,進退以方,見機而作,如鴻之翔。」《周書‧卷十二‧齊煬王憲傳》:「兵者詭道,去留不定,見機而作,不得遵常。」

 

 

 

…………〈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昊子 的頭像
    昊子

    一貫道盤萬八年

    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