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金刀﹞◎六十三年九月二十七日〈慈剛散仙 邱洪寬‧聖訓‧注〉
……金製的小刀。《唐‧僖宗宮人‧金鎖詩》:「玉燭製袍夜,金刀呵手裁。」
﹝金丹﹞◎八十二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中國古代煉丹術名詞。包括外丹和內丹兩種。外丹是用丹砂〈紅色硫化汞〉與鉛、硫黃等原料燒煉而成的黃色藥金〈還丹〉其成品叫金丹。道教認為服食以後可以使人成仙、長生不老。唐代以前金丹多指外丹。唐宋以後多指修煉內丹即把人體作爐鼎以體內的精、氣作藥物用神燒煉。道教認為使精、氣、神凝聚可結成聖胎即可脫胎換骨而成仙。見《抱朴子‧內篇‧金丹》。
﹝金天氏﹞◎八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十八羅漢 率四大天王‧聖訓‧注〉
……見『少昊』條目。
﹝金石﹞◎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三官大帝‧聖訓‧注〉
……金,鐘鼎彝器。石,碑碣石刻。金石指用以頌揚功德的箴銘。《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群臣相與誦皇帝功德,刻于金石,以為表經。」《呂氏春秋‧慎行論‧求人》:「故功德銘於金石,著於盤盂。」
﹝金石銘﹞◎六十六年六月十五日〈至聖先師〉
……金,鐘鼎彝器。石,碑碣石刻。金石指用以頌揚功德的箴銘。《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群臣相與誦皇帝功德,刻于金石,以為表經。」《呂氏春秋‧慎行論‧求人》:「故功德銘於金石,著於盤盂。」銘是文體之一,或用以紀功德,或用以表警戒,其文常刻於金石器物,以便於記誦。
﹝金甲﹞◎六十三年一月十九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鎧甲。《後漢書‧卷八十四‧列女傳‧董祀妻傳》:「卓眾來東下,金甲耀日光。」《唐‧岑參‧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詩》:「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
﹝金冊﹞◎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諸天神聖‧聖訓‧注〉
……古代稱記載國史的史冊。《文選‧張協‧七命》:「生必耀華名于玉牒,沒則勒洪伐於金冊。」
﹝金光﹞◎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十八羅漢〉
……金黃色的光芒。《漢書‧卷二十二‧禮樂志》:「揚金光,橫泰河。」《水滸傳‧第一回》:「兩隻眼迸出金光,張開巨口,吐出舌頭。」
﹝金光繞宇垂天音﹞◎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十八羅漢〉
……喻金黃色光芒圍繞著壇宇,且千佛萬祖、萬仙菩薩暨諸天神聖皆臨壇批示諭文。其實不管佛壇大小,只要是理天佛壇,在仙佛眼中都是理天明明上帝的金闕寶殿,而千佛萬祖、萬仙菩薩以及諸天神聖等,何其無數之仙佛皆臨壇慶賀大典,以人間一小小佛壇,又是如何能容納如此多的仙佛臨壇慶賀呢?在凡人眼中,我們是不容易看到靈界現象的,尤其是最高層的靈界,所以很多人認為既然看不到,當然就直接否認它的存在,同時也斥責著鬼神之說是怪力亂神,這是世間一般人的想法。靈界的層次與能量,是我們凡夫俗子所無法想像的高深與莫測;筆者在民國六十三年左右,曾遇見一位從台東深山來新竹參加大典且具六大神通的道中前輩,私下他親口告訴筆者:「不要以為只是小小的佛壇而已,其實整個佛壇都被無量金光所圍繞著,每位來參加大典慶賀的仙佛,都各有各的光芒顯現,且左右護法關聖帝君與純陽帝君,都以無比莊嚴又威武地站在正壇兩旁護法著,鎮殿元帥與鎮殿將軍則在壇內鎮守,壇外則有無數之天龍天神圍繞巡察,一層又一層,一望無際,所以,千萬不可胡亂走動,不可造次。」我對這位具六大神通前輩所言深信不疑,因為就是他單傳獨授我轉法輪心法秘訣的前輩,且叮嚀交代我,要把這心法一代一代傳承下去;然時隔三十八年後的今天,很遺憾,還沒找到可以傳授的適當人選。
﹝金言﹞◎六十九年正月三十日〈慈厚散仙 賴九虎〉
……珍貴、寶重的言辭。《唐‧白居易‧代書詩一百韻寫微之詩》:「金言自銷鑠,玉性肯磷緇。」
﹝金吾不禁﹞◎七十一年三月十五日〈萬教聖人‧聖訓‧注〉
……漢代元宵節夜晚,敕許金吾衛弛禁,前後各一日,稱為「金吾不禁」。後泛指沒有夜禁,通宵出入無阻。
﹝金身﹞◎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金童玉女〉
……原意是指以金飾身的佛像。此處喻金童玉女的法相之身。《唐‧司空曙‧題凌雲寺詩》:「百丈金身開翠壁,萬龕燈燄隔煙蘿。」
﹝金步搖﹞◎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道德真君‧聖訓‧注〉
……一種女子的首飾。用金絲屈成花枝,綴珠玉以垂下,插於髻下,隨步而搖動,故稱為「金步搖」。《唐‧白居易‧長恨歌》:「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
﹝金門﹞◎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西方教主‧聖訓‧注〉
……見『金馬門』條目。
﹝金缸﹞◎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南海古佛‧聖訓‧注〉
……亦作「金釭」;古代宮殿壁間橫木上的飾物。《漢‧班固‧西都賦》:「金釭銜璧,是為列錢。」《漢書‧外戚傳下‧孝成趙皇后》:「壁帶往往為黃金釭,函藍田璧。」《顏師古‧注》:「服虔曰:『釭,壁中之橫帶也。』晉灼曰:『以金環飾之也。』壁帶,壁之橫木露出如帶者也。於壁帶之中,往往以金為釭,若車釭之形也。其釭中著玉璧、明珠、翠羽耳。」《唐‧崔國輔‧白紵辭》:「壁帶金釭皆翡翠,一朝零落變成空。」或指金質的燈盞、燭臺。《文選‧謝莊‧宋孝武宣貴妃誄》:「庭樹驚兮中帷響,金釭曖兮玉座寒。」《劉良‧注》:「金釭,謂金盞置燈也。」《五代‧齊己‧江寺春殘寄幕中知己詩之二》:「秋加玉露何傷白,夜醉金缸不那紅。」《清‧龔自珍‧己亥雜詩之二七一》:「金缸花燼月如煙,空損秋閨一夜眠。」
﹝金星﹞◎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金童玉女〉
……星名。太陽系九大行星中的第二顆星,與太陽平均距離為一億八百二十萬公里。公轉週期二百二十四點七日,自轉週期二百四十三日,赤道半徑六千零五十一公里。金星的上空有秒速達一百公尺的硫酸雲,地表有激烈的火山活動,溫度高達攝氏四百六十度。在古代,金星於早晨出現在東方時,稱為「啟明」,晚上出現在西方時,稱為「長庚」。亦稱為「太白」、「太白金星」、「太白星」。
﹝金星萬里耀塵凡﹞◎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金童玉女〉
……喻金星的萬里光芒,照耀著世俗人間。有將「金星」引申為「天道普渡」之意,隱喻著天道普渡於世間,如同金星萬里光芒般,普澤於世間萬物。
﹝金科﹞◎六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比喻為良好的典範。《唐‧陳子良‧平城縣正陳子幹誄》:「爰參選部,乃任平城,金科是執,玉律逾明。」
﹝金科玉律﹞◎六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形容完善嚴密的法律條文。後比喻不可變更的信條。《歧路燈‧第一○三回》:「他把他家裡那種種可笑規矩,看成聖賢的金科玉律。」《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十一回》:「或是古人這句話是有所為而言的,後人就奉了他做金科玉律,豈不是誤盡了天下女子嗎?」亦作「金科玉條」、「玉律金科」。
﹝金科玉條﹞◎六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見『金科玉律』條目。
﹝金柝﹞◎六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雲寶二童‧聖訓‧注〉
……古代軍中夜警的刁斗與打更木。《文選‧顏延年‧陽給事誄》:「金柝夜擊,和門晝扃。」柝,音 ㄊㄨㄛˋ。
﹝金城湯池﹞◎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南海古佛‧聖訓‧注〉
……金城,金屬造的城。湯池,如滾水的護城河。金城湯池形容堅固不易攻破的城池。語出《漢書‧卷四十五‧蒯通傳》:「皆為金城湯池,不可攻也。」後比喻防守嚴密,無懈可擊。《北史‧卷八十二‧儒林傳下‧辛彥之傳》:「帝嘗令彥之與沉重論議,重不能抗,避席而謝曰:『辛君所謂金城湯池。』」亦作「固若金湯」。
﹝金屋﹞◎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諸天神聖〉
……形容屋宇的華美。《北周‧庾信‧春賦》:「出麗華之金屋,下飛燕之蘭宮。」《唐‧白居易‧長恨歌》:「金屋妝成嬌侍夜,玉樓宴罷醉和春。」
﹝金貞﹞◎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如金之堅貞。《南朝齊‧王儉‧侍皇太子釋奠宴詩》:「槐宰金貞,藩維玉譽。」《魏書•常景傳》:「素尚邁金貞,清標陵玉徹。」
﹝金馬﹞◎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西方教主‧聖訓‧注〉
……「金馬門」之簡稱。漢代未央宮宮門。門旁豎有銅馬,故稱為「金馬門」。漢武帝曾使學士待詔於此。《史記•卷一二六•滑稽傳•褚少孫補東方朔傳》:「東方朔……時坐席中,酒酣,據地歌曰:『陸沉於俗,避世金馬門。宮殿中可以避世全身,必深山之中,蒿廬之下。』金馬門者,宦(者)署門也,門傍有銅馬,故謂之曰『金馬門』。」《李白•古風詩五十九首之三十》:「但識金馬門,誰知蓬萊山。」簡稱為「金門」。
﹝金馬門﹞◎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西方教主‧聖訓‧注〉
……漢代未央宮宮門。門旁豎有銅馬,故稱為「金馬門」。漢武帝曾使學士待詔於此。《史記•卷一二六•滑稽傳•褚少孫補東方朔傳》:「東方朔……時坐席中,酒酣,據地歌曰:『陸沉於俗,避世金馬門。宮殿中可以避世全身,必深山之中,蒿廬之下。』金馬門者,宦(者)署門也,門傍有銅馬,故謂之曰『金馬門』。」《李白•古風詩五十九首之三十》:「但識金馬門,誰知蓬萊山。」簡稱為「金門」。
﹝金剛﹞◎八十二年六月十五日〈龍樹菩薩 率十地菩薩〉
……即金中最剛之義。經論中常以金剛比喻武器及寶石,較常用於比喻武器。以金剛比喻武器,乃因其堅固、銳利,而能摧毀一切,且非萬物所能破壞。以金剛比喻寶石,及取其最勝之義。
(一)以金剛比喻武器,如帝釋天及密迹力士所持之武器,稱為金剛杵;其不為任何物所破壞,而能摧破一切,猶如金剛。故經論中常出現金剛堅固、金剛不壞、金剛身、金剛頂、金剛界、金剛心、金剛堅固之信心等辭彙。又金剛般若經疏論纂要卷上載,真諦以六種金剛之色,比喻般若(智慧)之體用,即:
《一》青色能消除災厄,以喻般若能消除業障。
《二》黃色隨人之所須,以喻無漏之功德。
《三》赤色對日而生出火光,以喻智慧對本覺而生出無生之智火。
《四》白色能澄清濁水,以喻般若能清除疑濁。
《五》空色令人行坐於空中,以喻般若之慧能破除法執,而令人住於真空之理。
《六》碧色能消除諸毒,以喻智慧能淨除三毒。此皆以金剛之堅固、非萬物所能破,來比喻般若之體;以金剛之銳利、能破萬物,來比喻般若之用。
於密教,金剛一詞亦常用於武器方面,如獨鈷(即獨股形狀之金剛杵或金剛鈴)、三鈷、五鈷等,多作為諸尊之三摩耶形,乃諸尊之本誓或內證之德的表徵,具有摧破眾生之煩惱、去除惑業之障難、驚覺眾生等各種含義,此外亦以之為諸尊所住三摩地之標幟。又持金剛杵之力士,稱為執金剛,略稱金剛。寺院中之四天王像,俗稱為四大金剛。
(二)以金剛比喻寶石,因金剛石透明無色,且光耀璀璨,一經日光照射,即顯現出各種光耀之色彩,於夜中亦能放出螢光,而為諸寶中之最勝者。經論中亦以金剛寶石來比喻菩薩所證得之金剛三昧;以取其最勝之義。然經論中較少用此譬喻。
此外,據《金剛頂疏‧卷一》之說,世界之金剛有不可破壞、寶中之寶、戰具中之勝等三義。另據《北本涅槃經‧卷二十四》、《大乘義章‧卷九》等舉出,金剛有能破、清淨、體堅、最勝、難測、難得、勢力、能照、不定、主、能集、能益、莊嚴、無分別等十四德。
﹝金剛功德﹞◎八十二年六月十五日〈龍樹菩薩 率十地菩薩〉
……龍樹菩薩贊歎如金剛般之智慧具有不可思議之莫大功德。《金剛經》:「依法受持金剛般若,功德最大。」
﹝金剛功德不思議﹞◎八十二年六月十五日〈龍樹菩薩 率十地菩薩〉
……如此堅毅至極,如金剛不可摧,且不可思議之大功大德,將是證悟真理,得佛果位的最佳實證。
﹝金釵﹞◎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諸天神聖‧聖訓‧注〉
……古代婦女的首飾,以金製成,狀似簪,尾端分叉為二股,可用來固定髮型。《唐‧陳鴻‧長恨傳》:「定情之夕,授金釵鈿合以固之。又命戴步搖,垂金璫。」金釵,一說為「侍妾」,此處當取第二義。
﹝金盒﹞◎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諸天神聖‧聖訓‧注〉
……見『鈿合』條目。
﹝金釭﹞◎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南海古佛‧聖訓‧注〉
……見『金缸』條目。
﹝金湯﹞◎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南海古佛‧聖訓‧注〉
……比喻防守嚴密,無懈可擊。《宋‧陸游‧江上對酒作詩》:「胡來即送死,詎能犯金湯。」亦作「金城湯池」、「固若金湯」。
﹝金湯失險﹞◎七十一年三月十五日〈一陽帝君‧聖訓‧注〉
……金;指代金城,(城牆堅固像鐵),湯:指代湯池,(護城河像滾燙的開水)。意思就是城池已經不是當年那樣堅固若金湯了。《文選‧范曄‧後漢書光武紀贊》:「金湯失險,車書共道。」
﹝金壺﹞◎七十年八月十五日〈天然古佛〉
……銅壺。一種古代漏壺計時器。《文選‧鮑照‧翫月城西門解中詩》:「肴乾酒未缺,金壺啟夕淪。」《宋‧歐陽修‧踏莎行‧碧蘚回廊詞》:「密約如期,前歡未便,看看擲盡金壺箭。」
﹝金紫﹞◎六十九年三月十五日〈四大菩薩‧聖訓‧注〉
……秦、漢時丞相等官金印紫綬,唐、宋貴官服金魚袋及紫衣,均簡稱為「金紫」。《新唐書‧卷一三九‧李泌傳》:「眾指曰:『著黃者聖人,著白者山人。』帝聞,因賜金紫,拜元帥廣平王行軍司馬。」
﹝金粟﹞◎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四大天王‧聖訓‧注〉
……相傳是維摩詰的前身。《南朝梁‧陸倕‧誌法師墓誌銘》:「欲化毗城,金粟降靈。」
﹝金貂﹞◎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一陽帝君‧聖訓‧注〉
……古代侍從貴臣的帽飾。見《續漢書志‧第三十‧輿服志下》。後用以代指侍從貴臣。《文選‧潘岳‧秋興賦》:「登春臺之熙熙兮,珥金貂之炯炯。」《文選‧江淹‧雜體詩三十首之七》:「賢主降嘉賞,金貂服玄纓。」
﹝金階﹞◎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濟公活佛〉
……即金闕。天子所住的宮闕。此處指的是上帝所居住的宮闕。《南朝陳‧徐陵‧奉和簡文帝山齋詩》:「架嶺承金闕,飛橋對石梁。」《唐‧岑參‧奉和中書舍人賈至早朝大明宮詩》:「金闕曉鐘開萬戶,玉階仙仗擁千官。」
﹝金殿﹞◎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散花天女‧聖訓‧注〉
……宮殿的美稱。《唐‧王維‧酬郭給事詩》:「晨搖玉佩趨金殿,夕奉天書拜瑣闈。」《唐‧王昌齡‧長信秋詞五首之三》:「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將團扇暫裴回。」
﹝金溝﹞◎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純陽帝君‧聖訓‧注〉
……謂宮中溝渠。《文選‧徐悱‧古意酬到長史溉登琅邪城》:「金溝朝灞滻,甬道入鴛鸞。」《李善‧注》:「戴延之《西征記》曰:『御溝引金谷水,從閶闔門入。』」《唐‧ 司空圖‧楊柳枝詞》:「錦城分得映金溝,兩岸年年引勝遊。」《元本‧高明‧琵琶記•牛相發怒》:「目斷青鸞瞻碧霧,情深紅葉看金溝。」
﹝金鼓﹞◎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南海古佛‧聖訓‧注〉
……古時作戰壯聲勢的器具。擊鼓則表示進軍,鳴金則示意收兵。《左傳‧僖公二十二年》:「三軍以利用也,金鼓以聲氣也。」《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族居遞奏,金鼓迭起。」
﹝金臺﹞◎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萬仙菩薩‧聖訓‧注〉
……黃金臺之簡稱。位今河北省易水縣境內,戰國時燕昭王欲復齊人滅國的仇恨,要招納賢士,於是以郭隗為師,為之築臺,布金於上,以招致四方豪傑,稱為「黃金臺」。後亦用以指招攬賢良的地方。《南朝宋‧鮑照‧放歌行》:「豈伊白璧賜,將起黃金臺。」簡稱為「金臺」。
﹝金墉﹞◎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西方教主‧聖訓‧注〉
……古城名。三國魏明帝時築,為當時洛陽城〈今河南省洛陽市東〉西北角一個小城,唐貞觀後廢。《太平御覽‧卷一七六引晉陸機‧洛陽地記》:「洛陽城內西北角有金墉城東北角有樓高百尺魏文帝造也。」《北魏‧楊炫之‧洛陽伽藍記‧瑤光寺》:「瑤光寺北有承明門有金墉城即魏氏所築。」《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河南‧洛陽縣》:「嘉平六年司馬師廢其主芳遷于金墉,延熙二年魏王禪位於晉出舍金墉城,晉楊後及湣懷太子至賈後之廢皆徙金墉,永康二年趙王倫篡位遷惠帝自華林西門出居金墉城。」因亦比喻帝后被貶之所。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