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
﹝束手旁觀﹞◎六十三年七月三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比喻置身事外,不予過問。《歧路燈‧第六十二回》:「可恨!可惱!咱們不得束手旁觀,睜著眼叫他陷於不義。」亦作「袖手旁觀」、「旁觀袖手」、「縮手旁觀」。
﹝束手無策﹞◎六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見『無策』條目。
﹝束手無措﹞◎六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見『無策』條目。
﹝束帛﹞◎七十年八月十五日〈一陽帝君‧聖訓‧注〉
……捆成一束的布帛,古時作為饋贈的禮物。《儀禮‧士冠禮》:「主人酬賓,束帛儷皮。」《文選‧張衡‧東京賦》:「聘丘園之耿絜,旅束帛之戔戔。」
﹝束物﹞◎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約束自身的東西,如品德的修養,對於綱常倫理的堅持等等。《文選•袁宏‧三國名臣序贊》:「豈非天懷發中,而名教束物者乎?」
﹝束素﹞◎七十年八月十五日〈一陽帝君‧聖訓‧注〉
……一束絹帛。亦可用以形容美人腰肢的苗條。《文選‧宋玉‧登徒子好色賦》:「腰如束素,齒如含貝。」
﹝束修﹞◎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道德真君‧聖訓‧注〉
……見『束脩』條目。
﹝束帶頂冠﹞◎六十三年一月十九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綑紮腰帶,戴上冠冕。比喻做官。
﹝束脩﹞◎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道德真君‧聖訓‧注〉
……古人以肉脯十條紮成一束,作為拜見老師最起碼的禮物。語出《論語‧述而》:「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今用以稱老師的酬金。《初刻拍案驚奇‧卷十》:「當下開了拜匣,稱出束脩銀伍錢,做個封筒,封了。」《文明小史‧第二十一回》:「至於束脩多寡,並不計較。」亦作「束修」。
﹝束縛﹞◎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四配十哲‧聖訓‧注〉
……約束,限制。《呂氏春秋‧論人》:「意氣宣通,無所束縛,不可收也。」《唐‧元稹‧投吳端公崔院長詩》:「臺官相束縛,不許放情志。」《明‧李贄‧復焦弱侯書》:「世間功名富貴,與夫道德性命,何曾束縛人,人自束縛耳。」
【含】
﹝含元﹞◎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至聖先師‧聖訓‧注〉
……包含萬物的本源;包含元氣。《國語‧周語下》:「所以宣養六氣、九德也。」《三國吳‧韋昭注》:「含元處中,所以徧養六氣、九德之本也。」《後漢書‧郅惲傳》:「含元包一,甄陶品類。」《李賢‧注》:「《前書志》曰:『太極元氣,合三為一。』謂三才未分,包而為一(也)。」
﹝含弘﹞◎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四配十哲‧聖訓‧注〉
……含容寬弘。指心胸度量甚大。《文選‧嵇康‧幽憤詩》:「大人含弘,藏垢懷恥。」
﹝含生﹞◎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雲悟茂猛‧聖訓‧注〉
……擁有生命。《三國魏‧曹植‧對酒行》:「含生蒙澤,草木茂延。」《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歸心》:「含生之徒,莫不愛命。」
﹝含光﹞◎六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內藏光采。比喻人蘊含美德。《文選‧宋玉‧登徒子好色賦》:「此郊之姝,華色含光。」
﹝含血噴人﹞◎六十九年正月三十日〈南海古佛‧聖訓‧注〉
……比喻捏造事實,誣賴他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十三回》:「你平白地含血噴人,自己做事不機密,卻想把官司推在我身上。」亦作「含血噀人」。
﹝含血噀人﹞◎六十九年正月三十日〈南海古佛‧聖訓‧注〉
……見『含血噴人』條目。
﹝含沖葆合﹞◎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關聖帝君〉
……沖,謙沖。葆,同「保」。意謂抱持著謙虛恭順的心,與天地至德相契合,保合太合。
﹝含辛茹苦﹞◎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見『茹苦含辛』條目。
﹝含弘﹞◎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含容寬弘。指心胸度量甚大。《文選‧嵇康‧幽憤詩》:「大人含弘,藏垢懷恥。」
﹝含忠履潔﹞◎六十三年三月二十九日〈亡靈結緣‧明明上帝駕前侍御者‧張肴〉
……心懷忠誠,行為端正。《文選‧昭明太子‧序》:「又楚人屈原,含忠履潔。」
﹝含英﹞◎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雲悟茂猛‧聖訓‧注〉
……含蘊英華光彩。《文選‧古詩十九首‧冉冉孤生竹》:「傷彼蕙蘭花,含英揚光輝。」《文選‧班固‧西都賦》:「翡翠火齊,流耀含英。」
﹝含毫﹞◎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南海古佛‧聖訓‧注〉
……作文時吮筆沉思。《文選‧陸機‧文賦》:「或操觚以率爾,或含毫而邈然。」
﹝含章﹞◎六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行文含有文采和美質。《三國志‧卷十一‧魏書‧管寧傳》:「含章素質,冰絜淵清。」《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徵聖》:「然則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辭巧,乃含章之玉牒,秉文之金科矣。」
﹝含章必可亨﹞◎七十七年八月十五日〈三天主考〉
……從宇宙無量虛空開始,到生成世間萬物為止,皆由次第空間逐一形成,凡事皆有所本,本立而道生,逾越此理,即非道也。故順此之理,即為亨通無礙。《易經繫辭》曰:「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即是此理。章,條理、次序。如:「雜亂無章」。《唐‧韓愈‧送孟東野序》:「其為言也,亂雜而無章。」
【邦】
﹝邦用不靖﹞◎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南海古佛‧聖訓‧注〉
……國家因此不安寧。
﹝邦伯﹞◎六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見『方伯』條目。
﹝邦家之光﹞◎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三官大帝‧聖訓‧注〉
……國家的光榮。《詩經‧周頌‧載芟》:「有飶其香,邦家之光。」《鄭玄‧箋》:「芬香之酒醴,饗燕賓客,則多得其歡心,於國家有榮譽。」
﹝邦域﹞◎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雷部風部龍部虎部‧聖訓‧注〉
……疆域、國土。《論語‧季氏》:「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亦作「封略」、「封疆」、「封域」。
﹝邦理﹞◎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南海古佛‧聖訓‧注〉
……國家的治理。
﹝邦道﹞◎八十二年六月十五日〈關聖帝君 率法律主全班〉
……安邦定國之道。邦,泛稱國家。如:「友邦」、「鄰邦」、「聯邦」、「盟邦」、「多難興邦」。《文選‧丘遲‧與陳伯之書》:「故知霜露所均,不育異類;姬漢舊邦,無所雜種。」
﹝邦轉殷闐齷齪旋﹞◎六十八年九月二十九日〈關聖帝君〉
……當國家的內政,從清明勵志開始轉變成貪贓腐敗的時候,那隨之而來的就是不堪入目,骯髒無比的勾當;上下交爭利,廉潔之道隨之崩解,操守綱常不復見,禮義廉恥,國之四維,蕩然無存。關聖帝君以此詩來比喻「修行之道」,亦是承接上一句「峭壁危崖風霜嚴」之續義;從生為人身之臨淵履薄,戒慎恐懼,自律自覺為始,方能絕其罪愆纏身之患源,倘能潛心修行,開悟智慧,明因果之業,證解圓融種智,見性見心,己達達人,持綱握常,念念為善,則成仙成佛,亦非難事。以國之將亡,喻人心之腐蝕,如蟲蝕樹幹,雖不見其敗,日益耗損,歲月之後,必招滅亡。
【吹】
﹝吹毛取瑕﹞◎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比喻刻意挑剔過失或缺點。《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奏啟》:「是以世人為文,競於詆訶,吹毛取瑕,次骨為戾。」
﹝吹灰﹞◎七十三年三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見『吹葭』條目。
﹝吹竽﹞◎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諸天神聖‧聖訓‧注〉
……吹奏竽樂。戰國時,齊宣王喜聽吹竽之聲,且每次都三百人一起吹。其中有位南郭處士,不會吹竽,但卻混雜其中,濫充吹竽的樣子,享受很好的待遇。宣王死後,湣王繼位,他喜歡聽一個人吹竽,要吹竽者逐一吹給他聽。南郭先生衹好逃走了。典出《韓非子‧內儲說》。比喻沒有真才實學的人,混在行家中充數;或比喻以不好的東西冒充場面;有時也用於自謙之辭。《兒女英雄傳‧第三十五回》:「若只靠著才氣,摭些陳言,便不好濫竽充數了。」《官話指南‧卷四‧官話問答》:「我這不過是僥倖,實在是自愧無才,濫竽充數就是了!」
﹝吹葭﹞◎七十三年三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古代將葭莩灰放置在律管內,以占知季候。若某節氣至,和它相應的律管裡的葭灰便飛動起來,故稱節氣變換為「吹葭」。見《續漢書志‧第一‧律曆志‧上》。《唐‧杜甫‧小至詩》:「刺繡五紋添弱線,吹葭六琯動浮灰。」亦作「吹灰」。葭,音 ㄐ一ㄚ。樂器名。似笛的管樂器。通「笳」。《文選‧張衡‧西京賦》:「發引和,校鳴葭,奏淮南,度陽阿。」
﹝吹臺﹞◎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雲悟茂猛‧聖訓‧注〉
……相傳春秋時師曠吹樂之臺。在今河南省開封縣東南。亦稱為「禹王臺」。
﹝吹噓﹞◎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大成至聖‧聖訓‧注〉
……吹捧、稱揚。《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名實》:「有一士族,讀書不過二三百卷,天才鈍拙,而家世殷厚,雅自矜持,多以酒犢珍玩,交諸名士。甘共餌者,遞共吹噓。朝廷以為文華,亦嘗出境聘。」
﹝吹齏懲羹﹞◎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至聖先師〉
……亦作「懲羹吹齏」。被沸羹燙痛嘴,見到冷的齏菜也用口去吹。語本《楚辭‧屈原‧九章‧惜誦》:「懲於羹者而吹齏兮,何不變此志也。」比喻過分戒懼。《晉書‧卷五十九‧汝南王亮等傳‧序》:「然而矯枉過直,懲羹吹齏,土地封疆,踰越往古。」《幼學瓊林‧卷三‧飲食類》:「懲羹吹齏,謂人懲前警後。」齏,音 ㄐ一。
﹝吹齏懲羹臨淵慄 動為世法萬邦歸﹞◎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至聖先師〉
……本段承前三段「俯察品類腑肝碎,遍宇腥羶名利為;色厲內荏穿窬盜,德賊鄉愿禍世媒;勿則存勗逸淫滅,須法貞觀宵旰威」之續義;前三段譯義:俯看觀察世間萬象,令我〈至聖先師〉肝腸寸斷,心碎莫名;遍觀人間醜惡污濁的現象,大都沉溺在名與利的追求上面。我們在審視一個人的品德時,不是從外在的光鮮與貌然來判定,而是要從內在的修為著眼。外表顯現剛毅而內心軟弱不堪,這與那穿牆潛入他人家中偷盜的人沒什麼不同;這就如同那些外貌忠厚老實,討人喜歡,實際上卻不能明辨是非的人一般,是有道德瑕疵,戕害道德的人,同時也是世間禍亂不安的根源。所以不要學那後唐莊宗李存勗在稱帝後驕橫荒淫,以致於被寵伶郭從謙謀反所殺的下場;要效法唐太宗李世民勤於政事,以農為本,減輕徭賦,休養生息,厲行節約,完善科舉制,以及重用並採納魏徵、房玄齡、杜如晦等賢臣之諫言,使得貞觀盛世顯耀於史冊。本段議義:所以說治國安民之道,要隨時抱持著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等謹慎恐懼的心態,如太宗曾對宰相房玄齡所說的:「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正人正己,知興知替,明得明失;要求自己,所言所行,都可以作為世間遵行的法則,以及成為世間的表率。如此一來,不只國家太平盛世有望,萬邦來歸亦指日可待。
※【讀至聖先師冠詩後感言】:
至聖先師冠詩:
俯察品類腑肝碎 遍宇腥羶名利為
色厲內荏穿窬盜 德賊鄉愿禍世媒
勿則存勗逸淫滅 須法貞觀宵旰威
吹齏懲羹臨淵慄 動為世法萬邦歸
本次仙佛冠詩特別提到「貞觀」這兩個字的時代意義,且明明上帝於本次大典訓諭中亦提及:「太宗世民愛民子,四海興歡豐樂年」等語,都是在贊揚唐太宗李世民所創造的「貞觀之治」的太平盛況,以及對後世的重大影響。筆者以《貞觀政要》一書,簡略地將貞觀盛世的主要思想與內容作一介紹,這也是仙佛與明明上帝將「貞觀」列入聖諭的主要意義:《貞觀政要》是一部政論性的史書。這部書以記言為主,所記基本上是貞觀年間唐太宗李世民與臣下魏徵、王珪、房玄齡、杜如晦等人關於施政問題的對話以及一些大臣的諫議和勸諫奏疏。此外也記載了一些政治與經濟上的重大措施。唐太宗李世民,在位二十三年(公元六二六年至六四九年),年號「貞觀」,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有才能有作為的皇帝。
他的治績,被歷代史家稱頌為「貞觀之治」。 《貞觀政要》雖記載史實,但不按時間順序組織全書,而是從總結唐太宗治國施政經驗,告誡當今皇上的意圖出發,將君臣問答、奏書、方略等珍貴資料,按照為君之道、任賢納諫、君臣鑒戒、教戒太子、道德倫理、正身修德、崇尚儒術、固本寬刑、征伐安邊、善始慎終等一系列專題內容歸類排列,使這部著作既有史實,又有很強的政論色彩,是唐太宗貞觀之治的歷史記錄,又蘊含著豐富的治國安民的政治觀點和成功的施政經驗。這部書是對中國史學史上,古老記言體裁加以改造更新而創作出來的,是一部獨具特色,對後人富有啟發的歷史著作。《貞觀政要》是著名的貞觀之治的翔實記錄,吳兢撰此書,是為「垂世立教」,「義在懲勸」,它成為後人批評腐敗政治的武器和清明政治的藍本。
《貞觀政要》,全書共十卷四十篇,基本上是以卷分類,分別輯錄了貞觀年間唐太宗李世民與魏徵、房玄齡、杜如晦等大臣的問答,大臣的諍議和奏疏,以及政治上的設施等。它和《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鑒》等有關貞觀政事的記載相比,較為詳細,為研究唐初政治和李世民、魏徵等人的政治思想提供了重要資料。書中提出了「君依于國,國依於民」的重民思想,務實求治、與民休息、重視農業、發展生產的施政方針,「愛之如一」較為持平的民族政策,用人惟賢的主張,廣開言路的開明措施,尊儒重教的文化政策,仁德先行、省刑慎罰的統治策略,以及儉約慎行、善始慎終的人格要求。它是中國開明封建統治的戰略和策略、理論和實踐的集大成。
第一卷有《君道》、《政體》兩篇,記載李唐政權建立後,李世民和魏徵等人討論如何汲取歷史教訓,勵精圖治,鞏固政權的思想和史實。他們鑒於隋二世而亡的教訓,提出「君依于國,國依於民」的重民思想,制定偃革興文,布德施惠,居安思危,務實求治的施政方針,由天下大亂達到了天下大治,這是全書的核心內容。《君道》篇列全書首卷之首,基本內容講為君之道,也可看作全書的總綱。認為有道明君治理國家就能安定興盛,無道昏君統治天下則必動亂危亡。「社稷安危,國家治亂,在於一人而已」。「有道明君」的典型是唐太宗,「無道昏君」的代表是隋煬帝。書中主要從三個方面討論為君之道的教訓:一是把握創業與守成的關係。創業歷險,固然艱難,但創業後要居安思危,安而能懼,這對於君臨天下的帝王來說,守業豈不更難?二是正確處理君民關係。明君常思古訓:「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為君不能「竭澤而漁」,逼使百姓起來造反。三是正確對待君臣關係。君如頭腦,臣如四肢,要密切配合,皇帝應聽取臣下意見,兼聽則明,且要誘導臣下敢於諫諍,以避免決策錯誤。第二卷有《求諫》、《納諫》等三篇,記錄唐初君臣虛己外求、從諫如流的盛況,反映了唐初統治集團內部能夠發表和聽取不同意見,君主比較開明,君臣關係比較和諧的事實。第三卷有《擇官》等三篇,記錄了唐初「用人唯賢才」,知人善用,重視地方官人選等情況,提出了官不在多,寧缺勿濫的思想。第四卷有《教誡太子諸王》等四篇,記錄了李世民等人教育太子諸王遵守法度,尊敬師長,知稼穡之艱難,愛護民力的言論和事蹟。第五卷的《仁義》等五篇和第七卷的《崇儒學》等三篇,反映了唐初統治者尊崇儒學,重視道德教化,主張省刑慎罰,以仁義治天下的思想。第六卷有《儉約》、《奢縱》等九篇,記錄李世民等人節己順民,儉約慎行,反對鋪張浪費的言行。第八卷有《務農》等五篇,記錄唐初統治者重視農桑、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發展生產的言論和措施。第九卷有《征伐》、《安邊》二篇,記載唐初禦邊的武功和安邊之策,以及對屢犯邊境的各少數民族採取恩威並施、以德懷人的民族懷柔政策。第十卷有《慎終》等四篇,反映李世民和魏徵等人注意防微杜漸,力求善始慎終的思想與事蹟。
《貞觀政要》全書十卷四十篇,八萬餘言,作者是唐代史學家吳兢。吳兢,唐汴州浚儀(今河南開封)人,出生于唐高宗總章三年(六七零年),病逝于唐玄宗天寶八年(七四九年)。吳兢年輕時就立志從事史學事業,武則天時,經友人推薦,開始擔任史官。吳兢具有忠於歷史的赤誠,當時武三思領導修撰國史,武三思等人以朋黨為界限,記事不實。吳兢憤而私撰《唐書》、《唐春秋》,意欲為後人留下信史。唐中宗時,他任右補闕,與劉知幾等人共修《則天實錄》。書成後,轉任起居郎,又遷水部郎中。開元初,自請繼續修史,得准與劉知幾撰《睿宗實錄》,並重修《則天實錄》。劉知幾去世後,張說為相,見到書中記載張易之誘他誣陷魏元忠之事,感到不安。故意對吳兢說:「劉五(知幾)修實錄,記魏齊公事,殊不相饒假,與說毒手。」吳兢從容回答說:「是兢書之,非劉公修述,草本猶在。其人已亡,不可誣枉於幽魂,令相公有怪耳。」張說幾次請求刪改,他都斷然拒絕,凜然回答:「若取人情,何名為直筆。」(以上引文均見《唐會要•史館雜錄》)吳兢的高風亮節,得到時人讚歎,人們稱譽他是當世董狐。他任史職三十餘年,編纂唐國史六十五卷。唐玄宗開元十七年(七二九年)以後調離史職,先後任荊州司馬,台、洪、饒、蘄四州刺史,相州長史、鄴郡太守、恒王師傅等職。七十歲以後,他有感于南北朝史繁雜,撰寫梁、齊、周史各十卷,陳史五卷,隋史二十卷。他的一生是為史學事業勤奮勞作的一生,他的高尚風範成為後世史家學習的榜樣。《貞觀政要》寫作於開元、天寶之際。當時的社會仍呈現著興旺的景象,但社會危機已露端倪,政治上頗為敏感的吳兢已感受到衰頹的趨勢。為了保證唐皇朝的長治久安,他深感有必要總結唐太宗君臣相得、勵精圖治的成功經驗,為當時的帝王樹立起施政的楷模。《貞觀政要》正是基於這樣一個政治目的而寫成的,所以它一直以其具有治國安民的重大參考價值,而得到歷代的珍視。
書中所記述的封建政治問題是全面而詳備的;吳兢把君主作為封建政權的關鍵,他在開卷的第一篇《君道》中,首先探討了為君之道。他列舉唐太宗的言論說明:要想當好君主,必先安定百姓,要想安定天下,必須先正自身。把安民與修養自身當作為君的兩個要素,對於君主的個人修養,他以唐太宗為例,說明「清心寡欲」和「虛心納諫」是相當重要的。做到這兩點,是唐太宗成功的關鍵,從歷代統治者的施政實踐上看,這兩條對於政權安危具有普遍意義。在書中,吳兢還重點記述了人才使用問題。書中介紹了唐太宗知人善任、任人唯賢的事蹟。唐太宗對用人有較深刻的認識,他一再強調「為政之要,唯在得人。」(《貞觀政要•崇儒》)對於人才,他提出了必須具有高尚品德,能夠克己恭儉,正直廉潔等要求。為此,他不但採取了一系列選拔人才的措施,而且非常重視對官員的考核和賞罰。通過唐太宗的努力,一批人才集中于初唐政壇,這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大批人才的出現,也在鞏固封建政權,組織民眾生產,安定民眾生活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正是君明臣賢,上下一心,才促成了貞觀之治的出現。吳兢在此似乎同意魏徵的觀點:「大廈雲構,非一木之枝;帝王之功,非一士之略。」(見《隋書‧卷六六》)知賢用賢一直是古代政治家非常重視的問題,唐太宗君臣相得的實踐,為此提供了一個成功的佐證。《貞觀政要》對此的記述,則把這一問題的討論引向了深入。
吳兢在書中還對太宗朝的大政方針進行了歸納和概述,其中做得成功的有偃武修文、崇尚儒學、加強禮治、執法寬弛、休養生息、安定民眾,採取懷柔政策,安撫周邊少數民族等等。農業是安定民心、治理國家的根本,這是歷代有識統治者的共識,但真正能抓住這一環節不放,取得實際效果的,卻不多見。唐太宗也非常重視農業生產。他說:「凡事皆須務本。國以人為本,人以衣食為本,凡營衣食,以不失時為本。夫不失時者,在人君簡靜乃可致耳,若兵戈屢動,土木不息,而欲不奪農時,其可得乎?」(《貞觀政要•務農》)這個說法比之前代政論家的言論,應該說沒有太多新意。但作為一個執政者本身,有了這個認識,又能把它貫徹到自己的政策方針中去,其作用就難以估量了。唐太宗在兵戈擾攘之後,把自己的簡靜無為,推廣為對天下民眾實行輕徭薄賦、休養生息的政策,很快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貞觀後期天下豐足,可以上比漢初的文景盛況。對此,歷代統治者都心往神追,可通過努力把它變為現實,卻是相當大的難題,《貞觀政要》對此的記述,很有理論指導意義。
唐太宗是一位非常精明的政治家,對於如何保持長治久安,使李家天下穩如磐石是非常關心的。他看得非常明白:「前代撥亂創業之主,生長民間,皆識達情偽,罕至於敗亡。逮乎繼世守文之君,生而富貴,不知疾苦,動至夷滅。」(《貞觀政要•君臣鑒戒》)有鑒於此,他對於皇位繼承人的選擇、教育,頗費了一番苦心。雖然他的一番努力最後歸於失敗:他的皇太子李承乾因驕奢淫逸被廢,另一位太子李治庸懦無能,沒能很好繼承他的事業。但他慮及身後,嚴教子弟的作法,顯示出他的政治遠見,對於封建帝王來說,他的作法值得學習。吳兢特立《太子諸王定分》、《教戒太子諸王》等篇,對此進行記述,說明他也認為這是關係國家安危的重大問題。《貞觀政要》中,也反映了吳兢思想中的一些消極東西。如書中第五卷羅列了關於封建倫理道德的一些說教;第六卷中又列舉了許多關於修身養性的議論。這固然是希望統治者能夠正身修德,作出表率,但也表明吳兢對封建倫理的重視和虔誠。
《貞觀政要》,記錄唐初貞觀年間君臣討論政治得失的重要政論史籍。唐中期史官吳兢撰,成書于唐玄宗開元初年。元代戈直採錄柳芳、歐陽修、司馬光等人議論,附注於下,稱為「集論」。流傳下來的版本不多。《貞觀政要》現存最早刻本是明洪武三年王氏勤有堂刻本。元代戈直集各古本,加以校釋,是為戈本,流傳至今。《貞觀政要》一書的價值,除了在於它所反映的唐太宗「貞觀之治」,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為研究唐初歷史提供許多寶貴的資料以外,不論是唐太宗兼德則明、從善如流的態度,還是以魏徵為首的直言諫諍精神,都足以作為今日朝野關係的模板、建設國家的圭臬。
※試題一偈以對舉【至聖先師】所題冠詩:
至聖先師冠詩:
俯察品類腑肝碎 遍宇腥羶名利為
色厲內荏穿窬盜 德賊鄉愿禍世媒
勿則存勗逸淫滅 須法貞觀宵旰威
吹齏懲羹臨淵慄 動為世法萬邦歸
筆者對舉:
吟道銜觴妍辭賦 迭綺紛披麗句築
賦性方切蓬茨隱 詠德生香鈞天祝
玉樹蒙籠啟天邑 峭崿令德儁金石
懋烈龍篴崇德報 保恩旌旆周道出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