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何已月﹞◎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雲悟茂猛〉
……已何月之意。
﹝何不殷憂道古今﹞◎六十六年三月十五日〈明明上帝〉
……為何不憂心國事,談論古代聖賢清明之治,以及對現在日益頹廢之政治風氣而思力圖挽救之道也。
※【讀明明上帝聖訓後感言】:
本次大典,上帝在冠詩,以及冠詩後所諭示的內容中,隱喻了很多的玄機妙義,試分析如下:
一、直接面諭筆者:「天降英傑,必以生靈為重,必以國家為己責,望汝荷負此職,領吾天道走入康莊之途,望汝勿辭。」上帝將傳續道統領導之重責大任,諭示由筆者來承擔荷負,筆者自忖德薄才淺,不敢僭越,況道中人才濟濟,求賢不虞,更不敢擋賢路之進,雖有上帝之勸進,然筆者深知:天道有天道的倫理彝序,有其規範,有所進退之理,再怎麼輪排,也輪不到筆者;雖明知道中領導前輩敗道敗德,貪生怕死,貪財好利,卻也不能以此為由,僭位奪權;其次,「領導」之義涵,不見得必然現於挺身而起之舉,若求一呼百諾之響應,不若求養德培仁於自身,為天下眾生立其萬世不朽之言,不朽之德,不朽之功,比起人間之三十年或五十年有形領導,來得有價值,來得更為宏觀偉略。記得天然古佛親自問過筆者:「無邊眾生如何渡?」筆者答曰:「己立立人,己達達人,從自己本身做起。」師尊再問:「汝有此願否?」筆者答曰:「有。」所以筆者對於所謂的「領導天道」一詞,從天道一萬零八百年的道統傳承之高度與角度來思維,領導是一時的,典範才是永恆的,沒有立下不朽的典範,以供後世一萬零八年作為立道鼎道基之用,一切的有形領導,則將不過是如朝露、如夢幻般,有朝一日還是會銷聲匿跡,無影無蹤的。然而天無戲言之論,既有「領導天道」之諭示,必有其象之兆,或徵於隱晦之處,或兆於顯然之際,或徵於當下,或兆於萬八年之續,筆者自有慧性與悟性能觀其機而識其妙,心中自有拿捏分寸;道運有陰陽隱晦之機,天運則有變化莫測之玄,人處其中,守其道,建其功,觀其機,道化自有成運之機,神化則具旁行之妙,萬八聖業,蘊機而含妙有之有,妙有而顯蘊機之機,識機而識妙,則能立其不朽於道盤;通機而通妙,則能立其道業於三曹,道統之續,祖述骨髓,領導萬八於無形,盡在其中矣。
二、天道乃繼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孟,代代傳續而來,具道統存亡與弘揚之責,堂堂正正,光明正大立其郜鼎於天地寰宇之間,凜然而無所懼,沛然而無所極,德配十方上下,澤被萬世群倫,有道盤籌略其謀,有普渡恩及三曹,其威何其大,其恩何其深,其德何其廣,皎皎尚尚,無所懼畏而無所不能,又何懼於世俗凡塵所謗而畏縮不前,又何須囿於世俗歲月之無常,而屈伸於法言之虛實。是故吾天道修士,不怠於身而立其忠孝之端;不怠於行而節行聖賢之道;不怠於仁而法天象地於無量悲心之中;存其念於仁德之所發,行其善於至道之所極,民胞物與,明其明德,昭其巍德,顯其威德,彰世之所不及,救世之所未殆,是謂天道「領導」之責也。
三、上帝在本次大典中,特別指出金鐘與楚儀兩位點傳師在自宅內焚燒聖訓的滔天大罪,並諭以「燒一訓,記一千過」來作為懲罰,為什麼要懲罰呢?上帝說的很清楚,因為:「聖訓也者,乃仙佛之心血,豈可以燒?」而且定罪其名為:「罪同秦王」;每燒一份聖訓,記一千過;如果是燒十份聖訓的話,那就是一萬個過了。試想桃竹苗地區,自有天道傳世以來,以至於民國六十六年本次春典為止,約三十年的時間,這期間共有多少次的辦道聖訓與大典聖訓?根本是連數都數不清的數量,豈料只因桃竹苗區領導人羅紹綸點傳師貪生怕死,畏懼當時官方對天道傳法的取締與逮捕,為保護自己免於被天道所累,遂於自宅內一把火焚燒殆盡,不僅自己燒,還教唆其他點傳師也跟著燒,而金鐘與楚儀兩位點傳師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被上帝點名訓斥,本以為應是天不知,地不覺,私下幹的勾當,沒料到連上帝都清清楚楚,既然連上帝都清楚的情況之下,那諸天神聖、萬仙菩薩、千佛萬祖等所有理天仙佛,不都早就知道了嗎?而這幾位代天傳法,代師傳道的點傳師們,在天道即將面臨存亡關頭之際,平常的一付道貌岸然模樣,滿口仁義道德的言語,且自以為是的修行層次,竟然全都露了餡,而且還是那最卑劣、自私、無恥的本性都跑出來了!大道青天不可欺,不要以為天不知、地不曉,就能胡亂妄為;莫將無言當慈悲,不要以為仙佛們都不說,就認為這是上天的慈悲或上天在認同我的行為;不要讓自己陷入「定業者不渡」的窘境裡,不要去挑戰慈悲的界限,更不能輕忽金剛怒目所發出的霹靂能量。
﹝何不將浩然正氣之精,扶顛定傾哉!﹞◎六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明明上帝〉
……為什麼不將各人天生本具有的浩然正氣與精神意識,用來匡救危急傾覆中的國勢或隳敗的世風呢?
﹝何不將英靈之魄,挽狂瀾於既倒哉!﹞◎六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明明上帝〉
……為什麼不將英烈剛威之靈魂,用來挽救世俗已瀕臨隳敗崩潰之奸邪風俗呢?
﹝何以天賦之才,造毀滅人類之器哉!﹞◎六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明明上帝〉
……為什麼要將上天所賦予你的才能智慧,用來研究、製造毀滅人類的武器呢?
﹝何以將鍾靈毓秀之能,沉於名韁利鎖哉!﹞◎六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明明上帝〉
……為什麼要將本具佛性的慧性種智,用在沉迷於世間名利、權勢、財貨的羈絆與誘惑呢?
﹝何以地獄魂魄棲﹞◎六十三年三月二十九日〈亡靈結緣‧明明上帝駕前侍御者‧張肴〉
……見『得道師母地獄返 …… 言及謬修殺生多』條目。
﹝何以治有必成而戰有必勝乎?攻有必得而守有必存乎?吾曰……凡有治心者,必修之以道,而興之以敬,然後能以成也。凡有戰心者,必修之以政,而興之以義,然後能以勝也。凡有攻心者,必結之以約,而諭之以信,然後能以得也。凡有守心者,必固之以和,而諭之以愛,然後能有存也。﹞◎七十三年三月十五日〈明明上帝〉
……語見《賈誼‧新書‧卷九》。
﹝何仙姑﹞◎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八仙‧聖訓‧注〉
……見『八仙』條目。
﹝何若﹞◎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四配十哲‧聖訓‧注〉
……怎麼樣。《史記‧卷六十九‧蘇秦傳》:「得此三人者以事大王,何若?」《新唐書‧卷一三六‧李光弼傳》:「光弼謂李抱玉曰:『將軍能為我守南城二日乎?』抱玉曰:『過期何若?』」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七十一年三月十五日〈一陽帝君‧聖訓‧注〉
……性德本無增減,多一分佛性,少一分佛性,於本尊佛性並無增減,如滴水投於巨壑,若一毫置於太虛,不因智而增益,不因愚而減損,不因有而隱無,不因無而滯有,無可求無不可求,無可數無不可數,無可言無不可言,無可思無不可思,無生生亦無無生生,無滅滅亦無無滅滅。是故,涅而不生,槃而不滅,不生不滅,謂真涅槃諦也。
試題一偈以對應六祖慧能所言:
如如自性無內外 紛紛擾擾無礙田
善思善解應萬念 難易無心無住邊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七十一年三月十五日〈一陽帝君‧聖訓‧注〉
……心佛本體,自心本佛,佛即本心,心即本佛;無視而自視,無聽而自聽;不須思議自得思議,如是頓者能超三界苦溺,何須他力;不求具足本自具足,如是悟者能越十地無礙,何假修求。心佛百嘉,備物致用,不須強立是非,不必強斷美惡;如是心持,自覺可圓,外塵自遣,即成圓行矣。三界能超十地情,十地無礙十方清,天然道味味無窮,至道自凝道無盡。
試題一偈以對應六祖慧能所言:
禪心清靜如江月 佛心無為水中天
性地無染體澄澈 如蓮脫俗性光顯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七十一年三月十五日〈一陽帝君‧聖訓‧注〉
……世人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欺之機謀以凌人,逞之誘譎以詐偽,競之利權以奪志,尚之皮毛以貴專,殊不知眾生皆具佛性,性德本具,本清淨無染,不分賢愚貴賤,皆具清淨安閑之本尊佛種,何故日馳逸心於塵事,競逐佛階於身外,是以萬法本閑,萬緣本寂,唯人自鬧也。
試題一偈以對應六祖慧能所言:
念念無妄何塵識 不應塵事淨心源
佛心照見覺正覺 莊嚴法相會真顏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七十一年三月十五日〈一陽帝君‧聖訓‧注〉
……法本無界而自足,性本無根而自固;無諸法中分別諸法,法本無所別,隨智區分故;無次第中強立次第,性本無所別,隨證區分故。雖言區分,法性不動,雖以總別,本末相資。法本無以言別,非別無以成法,隨智成緣故;非本無以言末,非末無以顯本,解證道源故。法性明明,天性昭昭,合乎中道,醒乎性靈,理入行入,唯證於心,體理達觀,體中性安,體用方圓,體性觀見,佛不外覓,內外理圓,方見心佛也。
試題一偈以對應六祖慧能所言:
一理通徹萬里貫 六根照見性地觀
圓行無礙自得逸 天理流行奮一番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七十一年三月十五日〈一陽帝君‧聖訓‧注〉
……妙有真空,言語道斷,性體明明,擾性不攀。清靜本源,永脫諸漏,法身自在故;悲行三界,無礙法門,天真自具故;染而不染,不涉因緣,隨緣自在故;空有圓融,自他無滯,性本具足故。莫輕自在具足力,莫疑自在解脫行,莫執自在功德心,莫搖自在菩提性。同種福田,同匯法海,萬法常熙,萬載常存。見物照性,菩提自生,天心照性,仁心自發。
試題一偈以對應六祖慧能所言:
般若觀照自在心 心住為安靜中清
離心境外堪何往 理合大千覺世情
﹝何辜﹞◎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詩仙李白‧聖訓‧注〉
……何罪,有什麼罪。《三國魏‧曹丕‧燕歌行》:「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清‧方授‧夜悲歌之一》:「天乎我何辜?雙親離別久。」
﹝何獨﹞◎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南海古佛‧聖訓‧注〉
……何只是。
﹝何謂聖?何謂愚?……皆禍國殃民者矣﹞◎六十三年閏四月五日〈三天主考〉
……本段是「三天主考訓勉道親第三篇之第一段」,開門見山的點出了「聖」與「愚」的差別。聖者之「心同道合」,對稱於愚者之「心合財利」;「性如日月」,對稱於愚者之「性同污泥」;「志同天地」,對稱於愚者之「志求名爵」;「禮賢下士」,對稱於愚者之「見賢則嫉」;「動以成法,吐辭成經」,對稱於愚者之「違之不通,口若懸河」;「忠君愛國,行則以道」,對稱於愚者之「忠妻愛子,視神猶迷」;「躬吐哺握,志雲節雪」,對稱於愚者之「一言一行,背道而行」;「在淄弗涅,同流不污」,對稱於愚者之「在濁則濡,同流則污」。句句從「入慧成聖」的角度切入,也句句從「入痴成愚」的結果點明,一來一往,高下立判。「慧性」與「痴性」的有無,在於成就「聖者」與「愚者」的分界點,縱修道數十年,「慧性」若不開啟,還是以「痴性」在修行,終究不免凡夫俗子,都是在盲修瞎煉。所以南海古佛於民國八十四年農曆三月十五日,於天歸佛壇臨壇說過:「眾生與佛無殊,大智不異于愚」。意思是說:如果不能從「眾生」與「佛」,其實都是同一「慧性種智」之悟境來契入的話,縱有大智,又與愚蠢之輩有何差別呢!「因」在於「慧性種智」之「根」,「果」在於「眾生與佛」之「殊」,也是一來一去,是「佛」也罷!是「眾生」也罷!不過是一個「名詞」而已,法性不顯,慧性不生,空性不悟,一切修行都是枉然。所以主考寫這段話之意,就是暗示著:如果你是「不愚」者,該怎麼做?
【妙】
﹝妙玄﹞◎七十三年三月十五日〈一陽帝君〉
……亦作「玄妙」。幽深微妙的境界。《唐‧孟浩然‧遊精思題觀主山房詩》:「漸通玄妙理,深得坐忘心。」《初刻拍案驚奇‧卷四》:「隱娘輩其機玄妙,鬼神莫窺。」
﹝妙玄通正義﹞◎七十三年三月十五日〈一陽帝君〉
……本句承前三句。所以在「玄關竅」上的修行,會讓你明白天道的幽深微妙的境界,而且也唯有天道正脈所垂傳下來的一脈心傳,才能夠得到真正的明悟真如的境界。
﹝妙玄通正義 劫數應世彰﹞◎七十三年三月十五日〈一陽帝君〉
……所以在「玄關竅」上的修行,會讓你明白天道的幽深微妙的境界,而且也唯有天道「正脈」所垂傳下來的一脈心傳,才能夠得到真正的明心見性,無礙自如的境界。
※【讀一陽帝君冠詩後感言】:
人情都除盡 修真賞一陽
常行守道德 變現舊嘉祥
性月輝三界 神珠耀八方
妙玄通正義 劫數應世彰
本次一陽帝君說了兩次「劫數」:一次是在冠詩中「劫數應世彰」;一次是冠詩後的諭示「劫數應運」;其實兩次說的意思大致相同,就是說現在正是白陽期「道魔並降」的時候,也是一切的因果業債必須清算的時期;因為正是末法末期的時刻,雖有正道的傳世宣化,但也有魔道的惑世亂道,而且魔道所涵蓋的範疇與力量,遠比正法正道的力量來得強大,正所謂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所以在三期末劫這個期間,人心將會隳敗至極,綱常倫理的泯滅絕寰,世間的真理與公義,得不到世人的遵守與伸張,邪風惡俗橫行,導致於上天不得不降下「劫數」,以便收回這擾亂人間的奸惡之氣;在這個末期當中,戰爭特別多、天災特別多〈地震與海嘯〉、大小災難不斷,眾生的生命,常在一瞬間就消滅了,無數的家庭也是無端地被拆散分離,甚至天人永隔;這是世間眾生必須去承受的宿命與共業,所以在這末期當中,如果沒有求道而修身,繼而建功立德的話,這個不斷增加的劫數災難,要能全身而退或幸免於難的人,恐怕不多了。就算這一世逃得了劫數的毀滅,下一世、或者十世、百世以後,還是得面對這眾生共業所造成的共同宿命。
世間的邪氣歪風之所以特別強盛,主要還是在人心的隳敗,隳敗於綱常倫理的棄守;爭權奪利的背後,充滿著爾虞我詐、鉤心鬥角、數不清的謀略算計;君不見,落井下石的多,雪中送炭的少嗎?同樣地,隱藏在名利財色光芒的後面,通常都是有見不得人的勾當伎倆,以及昧著良知所得來的福祿,然而「至上玄機古難逢,真假福慧難辨真」,在世間的福祿,到底是真的福,還是假的福呢?翻開因果簿所登錄的功過評定表,就都可以明白了,原來,福份雖有前世帶來果報的福份,但也是今世造惡造業的淵藪啊!官場文化,是古今都相同的惡質文化,要應付官場文化,就必須身處官場文化的染缸,才能得心應手,順遂如意,不然就會有如陶淵明的「不為五斗米折腰」而離去的罷官之節了!這個社會要獨善其身並不困難,可是獨善其身又不符三期大開普渡的原則,所以在自利之同時,還必須有利他聖業的作為,當眾生皆蒙利的同時,當然自己也是獲利的一份子,更何況,眾生所蒙的利,若是因自己所造就而來的聖業道功,那這種福份,將是封號於仙佛之名的福份果報了。
﹝妙吉祥﹞◎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四大天王‧聖訓‧注〉
……見『文殊』條目。
﹝妙有﹞◎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濟公活佛‧聖訓‧注〉
……道家指超乎「有」和「無」以上的原始存在。《文選‧孫綽‧游天臺山賦》:「太虛遼廓而無閡,運自然之妙有。」《李善‧注》:「妙有謂一也。言大道運彼自然之妙一,而生萬物也……《老子》曰:『道生一。』王弼曰:『一,數之始而物之極也。』謂之為妙有者,欲言有,不見其形,則非有,故謂之妙;欲言其無,物由之以生,則非無,故謂之有也。斯乃無中之有,謂之妙有也。」《唐‧李白‧九華山聯句》:「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佛教指非有之有。與非空之空的「真空」相對。《南朝梁‧蕭統‧令旨解法身義》:「寄以名相,故説妙有,理絶名相,何妙何有。」《景德傳燈錄‧荷澤大師‧顯宗紀》:「湛然常寂,應用無方,用而常空,空而常用。用而不有,即是真空;空而不無,便成妙有。」
﹝妙矣難知 擾測可知﹞◎七十年八月十五日〈南極仙翁〉
……如冠詩中所言:「腰挾葫蘆藏妙藥,六合識透天命玄」;喻可以推想得出那種識透天命玄妙之特別智慧與其所發出之能量,就是隱藏在我腰上的葫蘆之中。哪種特別的智慧與能量呢?南極仙翁先說了一句「妙矣難知」,亦即難知其妙也;世人根本不知道我葫蘆裡到底在賣什麼妙方;但是經過特別的智慧與其所發出之能量,就能夠明白我在說什麼了。我有成佛妙方,可惜世人不知其妙何在也。這是南極仙翁以冠詩後之訓諭,來詮釋冠詩所要表達的意境。擾,安定、安撫。《書經‧周官》:「司徒掌邦教,敷五典,擾兆民。」《孔安國‧傳》:「以安和天下眾民,使小大皆協睦。」《宋‧王安石‧原教》:「善教者浹於民心,而耳目無聞焉,以道擾民者也。」測,推想、揣度。《國語‧晉語一》:「君之使我,非歡也。抑欲測吾心也。」《漢書‧卷四十五‧蒯通傳》:「患生於多欲而人心難測也。」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