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金銀﹞◎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金童玉女〉

……黃金與白銀。《文選‧張衡‧南都賦》:「琢琱狎獵,金銀琳琅。」《三國演義‧第二十五回》:「以客禮待關公,延之上座,又備綾錦及金銀器皿相送。」

﹝金銀滿堂﹞◎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金童玉女〉

……亦作「金玉滿堂」。形容極為富有。《老子‧第九章》:「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下》:「王長史謂林公:『真長可謂金玉滿堂。』」

﹝金銀滿堂豈無死  童顏鶴髮終遭易﹞◎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金童玉女〉

……黃金與白銀擺滿屋子,難道能買來「不死」嗎?〈或者說:就算擁有金山銀山,能買「無常」不前來索命嗎?〉就算有孩童般紅潤的臉色,白鶴般的白髮,氣色再怎麼地好,再怎麼有精神,終究還是得面對生命的結束。

﹝金榜﹞◎六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科舉時代殿試中試的名單。因殿試揭曉時的錄取名單是以黃紙書寫,上鈐皇帝御寶,一為顯皇威的尊嚴,二則表示榜文的貴重,故稱為「金榜」。《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九》:「此是京中來的金榜,令婿名在其上,請公自拿去看。」

﹝金碧﹞◎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中國繪畫顏料中的泥金、石青和石綠。泥金一般用於鉤染山廓、石紋、坡腳、沙嘴、彩霞,以及宮室、樓閣等建築物。故以此繪出的山水樓閣,色澤呈金綠色,筆調細緻華麗。

﹝金閨﹞◎六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稱朝廷。《文選‧江淹‧別賦》:「金閨之諸彥,蘭臺之群英。」《文選‧謝脁‧始出尚書省詩》:「既通金閨籍,復酌瓊筵醴。」

﹝金塵﹞◎八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十八羅漢  率四大天王‧聖訓‧注〉

……見『微塵』條目。

﹝金鞍﹞◎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諸天神聖‧聖訓‧注〉

……以黃金裝飾的馬鞍。《南朝梁‧簡文帝‧賦得當壚詩》:「當壚設夜酒,宿客解金鞍。」《三國演義‧第九回》:「乃將太師應紹漢禪,棄舊換新,將來玉輦金鞍之兆也。」

﹝金輪﹞◎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彌勒祖師〉

……轉輪聖王中最高聖王,與佛相似。《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菩薩教化品‧第三》:「菩薩下結上忍功能化眾生德。十堅心結自利德。作轉輪王下結化他德。……金輪王故化四天下。依下文上品十善鐵輪王化一閻浮提。習種銅輪王化二天下。除東北二方。性種性銀輪王化三天下除北方。又此四王在閻浮統領餘三天下與佛相似。」《大集經》:「初地作四天王,二地作忉利王,三地作炎摩王,四地作兜率,五地作化樂,六地作他化,七地初禪,八地二禪,九地三禪,十地四禪。十迴金輪王王四天下,十行銀輪王王三天下,十解銅輪王王二天下,十信鐵輪王王一天下也。」   

﹝金輪王﹞◎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彌勒祖師〉

……見『四輪王』條目。

﹝金鋪﹞◎六十八年九月二十九日〈亡靈結緣‧修道院‧高等亡靈‧孫富〉

……本來是門上用來銜門環的獸頭狀東西。後多指門環。《文選‧司馬相如‧長門賦》:「擠玉戶以撼金鋪兮,聲噌吰而似鍾音。」《警世通言‧卷十‧錢舍人題詩燕子樓》:「一見希白,嬌羞臉黛,急挽金鋪,平掩其身,雖江梅之映雪,不足比其風韻。」 

﹝金樽﹞◎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西方教主‧聖訓‧注〉

……形容精美的酒器。《文選•謝靈運•擬鄴中集詩•應瑒詩》:「列坐廕華欀,金樽盈清醑。」《唐•李白•將進酒》:「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金壇﹞◎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金剛祖師‧聖訓‧注〉

……道教供奉神仙的壇。《南朝梁‧范雲‧答句曲陶先生詩》:「石戶棲千秘,金壇謁九仙。」《南朝梁‧沉約‧桐柏山金庭館碑》:「啟玉笈之幽文,貽金壇之妙訣。」《舊唐書‧隱逸傳‧白履忠》:「非夫得秘訣於金壇,受幽文於玉笈,其孰能與此乎!」

﹝金壇發迅雷﹞◎七十三年三月十五日〈南海古佛〉

……見『天歸授真脈  金壇發迅雷』條目。

﹝金聲﹞◎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南極仙翁  率上中下八仙‧聖訓‧注〉

……鉦聲。借指止兵。《漢書‧卷五十四‧李廣傳》:「聞鼓聲而縱,聞金聲而止。」《文選‧王粲‧從軍詩五首之二》:「將秉先登羽,豈敢聽金聲。」

﹝金聲﹞◎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金聲玉振」之簡稱。為孟子稱讚孔子聖德兼備,正如奏樂,以鐘發聲,以磬收樂,集眾音之大成。語本《孟子‧萬章下》:「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後用以比喻才德兼備,學識淵博。《唐‧張說‧邠王府長史陰府君碑銘》:「史門文宗,國子儒允,克家踵武,金聲玉振。」亦作「玉振金聲」。

﹝金聲玉色﹞◎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四海龍王‧聖訓‧注〉

……比喻人的堅貞品格和操守。《尚書大傳‧卷四》:「天下諸侯之悉來進受命於周,而退見文武之屍者,千七百七十三諸侯,皆莫不磬折玉音,金聲玉色。」《漢‧劉楨‧魯都賦》:「彼齊諸儒,皆繪弁端衣,散佩垂紳,金聲玉色,溫故知新。」《三國志‧魏志‧管寧傳》:「經危蹈險,不易其節,金聲玉色,久而彌彰。」亦作「金聲玉服」。《墨子‧經說上》:「其志氣之見也,使人如己,不若金聲玉服。」《孫詒讓‧間詁》:「玉服,即佩服之玉……言其實充美則見於外者,若金聲玉服之昭著,即所謂榮也。」

﹝金聲玉服﹞◎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四海龍王‧聖訓‧注〉

……見『金聲玉色』條目。 

﹝金璫﹞◎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諸天神聖‧聖訓‧注〉

……掛在帽上的金飾。《唐‧陳鴻‧長恨傳》:「又命戴步搖,垂金璫。」

﹝金雞﹞◎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關聖帝君‧聖訓‧注〉

……古代下詔書大赦時,在竿上設雞,口銜紅旗,以示吉辰。因其雞頭裝飾黃金,故稱為「金雞」。見《新唐書‧卷四十八‧百官志三》。後比喻為赦罪。《唐‧李白‧流夜贈辛判官詩》:「我愁遠謫夜郎去,何日金雞放赦回?」《太平御覽‧卷九一八引‧三國典略》:「齊長廣王湛即皇帝位,於南宮大赦,改元。其日將赦,庫令於殿門外建金雞。宋孝王不識其義,問於元祿大夫司馬膺之:『赦建金雞,其義何也?』膺之曰:『案《海中星占》曰:天雞星動,當有赦。由是帝王以雞為候。』」《新唐書‧百官志三》:「赦日,樹金雞于仗南,竿長七丈,有雞高四尺,黃金飾首,銜絳幡長七尺,承以綵盤,維以絳繩。將作監供焉。擊掆鼓千聲,集百官、父老、囚徒。」《明‧屠隆‧綵毫記‧妻子哭別》:「浮生逐馬蹄,遇的是山精木魅,何日裏蒙雨露赦金雞。」《清‧周亮工‧祭福建按察使程公仲玉文》:「卒蒙金雞之恩,不作玉門之客。」

﹝金闕﹞◎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四海龍王‧聖訓‧注〉

……天子所住的宮闕。《南朝陳‧徐陵‧奉和簡文帝山齋詩》:「架嶺承金闕,飛橋對石梁。」《唐‧岑參‧奉和中書舍人賈至早朝大明宮詩》:「金闕曉鐘開萬戶,玉階仙仗擁千官。」

﹝金鏤﹞◎六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雕刻的金器。《宋書‧卷七十七‧沈慶之傳》:「太子妃上世祖金鏤匕箸及杆杓。」《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封禪》:「固知玉牒金鏤,專在帝皇也。」

﹝金爐﹞◎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五教教主〉 

……亦作「香爐」;焚香的器具。用陶瓷或金屬做成。《儒林外史‧第四十八回》:「只見中間奉著靈柩,面前香爐、燭臺、遺像、魂旛。」

﹝金爐香焚通三界  萬聖千佛朝母謁﹞◎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五教教主〉  

……大典祝壽之檀香氣味,焚燃於香爐中,無所阻擾地通達三界諸地;千佛萬聖得知是人間慶祝上帝壽典,因此聯袂接跡來到上帝面前與世間眾道親一起同賀共慶。

﹝金罍﹞◎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南海古佛‧聖訓‧注〉

……以黃金為飾的酒樽。《詩經‧周南‧卷耳》:「我姑酌彼金罍,維以不永懷。」《文選‧班固‧東都賦》:「列金罍,班玉觴。」

﹝金蘭﹞◎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語本《易經•繫辭上》:「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形容友情深厚,相交契合。《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賢媛》:「山公與嵇、阮一面,契若金蘭。山妻韓氏覺公與二人異於常交,問公。公曰:『我當年可以為友者,唯此二生耳。』」亦可引申為結拜兄弟之詞。如:「義結金蘭」。 

【周】

﹝周公瑾﹞◎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見『公瑾』條目。

﹝周文王﹞◎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天然古佛〉 

……文王為中國商末西方諸侯之長。生卒年不詳。姬姓,名昌。古公亶父之孫,季曆之子。商紂時為西伯,亦稱西伯昌。季曆死後,其子姬昌繼位,他就是日後著名的周文王。他在位五十年,主要功績是為滅商做好了充分準備。他是很有作為的創業主,勤於政事,重視發展農業生產,禮賢下士,廣羅人才,拜姜尚為軍師,問以軍國大計,使「天下三分,其二歸周」。文王在位,以商朝的一個「方伯」的面目出現,表面上臣服于商朝,暗地裏卻積極進行滅商的準備。他分化瓦解商朝的附庸,爭取與國,成功地調解了虞、芮兩國爭田糾紛,使河東小國紛紛前來歸附,諸侯都把文王看成是以取代商紂的「受命之君」。在虞、芮歸附的第二年,文王向西北、西南用兵,為滅商建立了鞏固的後方。接著向東發展,過黃河進攻耆、邗等國。沿渭水東進,攻佔了商朝在渭水中游的重要據點崇,掃除了周在東進道路上的一個障礙,並且據有關中的膏腴之地。在伐崇的第二年,文王在灃水西岸營建豐邑,把政治中心遷于豐〈今西安市西南〉。至此,文王已完成了對商都的鉗形包圍,周人對商朝已經形成咄咄逼人的攻勢。文王在商紂時為西伯,建國于岐山之下,積善行仁,政化大行,因崇侯虎向紂王進讒言,而被囚於羑里,後得釋歸。益行仁政,天下諸侯多歸從,子武王有天下後,追尊為周文王,商末諸侯首領,史稱西北侯,追封為周文王。遵後稷、公劉之業,則先祖古公、父親季曆之法,宣導篤仁、敬老、慈少、禮賢下士的社會風氣,使其領地的社會經濟得以發展。與其子姬發在寶雞蟠溪釣魚臺聘姜尚為軍師,自岐山起兵率軍攻伐殷商,是西周王朝的開創者。發明「文王八掛」,流傳於世。

﹝周召﹞◎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四位菩薩〉

……周定公〈公旦〉、召穆公〈公奭〉共掌朝政。周厲王專橫貪暴,為國人所驅逐,流放於彘,大臣周定公、召穆公共掌朝政,立太子靖,號曰「共和」。時為西元前八四一年,是我國歷史有正確紀年的開始。

﹝周亞夫﹞◎六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見『亞夫』條目。

﹝周武王﹞◎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天然古佛〉

……中國周代第一代王。姬姓,名發,周文王次子。他繼承父親遺志,于西元前十一世紀消滅殷商朝,奪取全國政權,建立了西周王朝,表現出卓越的軍事、政治才能,成為中國歷史上一代名君。周原為商朝地處西陲的一個小屬國。周文王在位五十年,實行許多正確的政策,國力逐漸強大,逝世時天下三分已得其二,為滅商奠定了基礎。武王姬發繼位後,對內重用賢良,繼續以姜太公〈姜尚〉為軍師,並用弟弟姬旦為太宰,召公、畢公、康叔、丹季等良臣均各當其位,人才薈萃,政治蒸蒸日上。對外爭取聯合更多諸侯國,孤立商王朝,壯大自己力量。

此時,商朝在暴君紂王統治下,政治上已十分腐敗,但軍事上仍有較強實力。武王審時度勢,積極為滅商準備條件,等待時機。他即位九年後,為便於攻商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將都城由豐〈今陝西西安西南灃水西岸〉遷至鎬〈今陝西西安西南灃水東岸〉,舉行了歷史上有名的孟津觀兵。這次觀兵實際上是一次為滅商做準備的軍事演習和檢閱。他率大軍先西行至畢原〈今陝西長安縣內〉文王陵墓祭奠,然後轉而東行向朝歌前進。在中軍豎起寫有父親『西伯昌』名字的大木牌,自己只稱太子發,意為仍由文王任統帥。大軍抵達黃河南岸的盂津〈今河南孟津縣東北〉,有八百位諸侯聞訊趕來加入,人心向周。商紂王孤立無援的形勢已然形成,諸侯均力勸武王立即向朝歌進軍。武王和姜尚則認為時機還不成熟,在軍隊渡過黃河後又下令全軍返回,並以「諸位不知天命」告誡大家不要操之過急。

又二年,武王探知商紂王更加昏庸暴虐。良臣比干、箕子忠言進諫,一個被殺,一個被囚。太師疵、少師強見紂王不可救藥,抱著商朝宗廟祭器出逃。百姓皆側目而視,緘口不言。武王同姜尚研究,認為滅商條件已完全成熟,遵照文王「時至而勿疑」的遺囑,果斷決定發兵伐商,並通告各諸侯國向朝歌進軍。出發前,太史卜了一卦,得兆象大凶。見此不吉之兆,百官大驚失色。武王決心已定,不迷信鬼神,毅然率兵車三百乘、近衛武士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向朝歌進兵。大軍到達朝歌郊外七十里處的牧野〈今河南汲縣南〉,各諸侯率兵車四千乘會合。紂王聞知周兵已到,調集都中士兵,再加把囚犯、奴隸、戰俘武裝起來,共起兵七十萬人相迎。雙方開始了歷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戰。武王在戰前向全軍發表誓詞,歷數商紂的罪惡,說明伐紂的正義性,動員將士們英勇殺敵。決戰開始後,周軍士氣高漲,奮勇衝殺。商紂的軍隊在周軍淩厲攻勢下潰不成軍。那些被迫參戰的奴隸、囚徒不願為紂王賣命,反把武王看作救星,倒轉矛頭引導周軍殺入朝歌。紂王見大勢已去,登上鹿台,自焚身死。商朝由此滅亡。武王滅商後,建都鎬。為了收服人心,鞏固新建的政權,在政治上採取了許多政策和措施。首先,採取了以殷治殷,分而治之的辦法,安撫殷商遺民。他封紂王之子武庚為殷侯,繼續治理殷民。同時,將殷商王畿〈京城周圍千里〉內之地分為衛、庸、邶三個小國,封自己的三個弟弟分別治理,負責監視武庚,號稱「三監」。他下令釋放被紂王囚禁的百姓,修整商朝賢臣比干的墳墓,放出賢臣箕子並恢復其原職。又散發供紂王淫樂奢侈之用的財物、糧食,賑濟饑民和貧弱的百姓。通過採取這些措施,商地很快穩定下來。其次,採取封邦建國的方略,實行對全國的統治。為了吸取商朝滅亡的教訓,治理好國家,武王專門把箕子接來鎬京,虛心請教安邦治國之道。根據箕子講述的道理,他同姜太公、公旦等商議,決定將古時已有,但還未完全形成的宗法制度進一步完善和確定下來。即把全國分成若干個侯國,由周天子分封給在滅商大業中,做出了貢獻的姬姓親族和有功之臣;各諸侯可以擁兵,但必須隨時聽從天子調遣,定期向天子納貢、朝賀;允許封侯世代承襲,並可在封國內分封卿、大夫;天子對諸侯有賞罰予奪之權,對封國中分封卿、大夫也有權過問。毫無疑問,武王實行的封邦建國方略,相對于商朝那種原始小邦林立的現象來說,顯然是一個進步。它確有統天下於一尊的意義,在當時確實開啟起了鞏固和加強全國統治的作用。武王為了鞏固全國政權,日夜思慮,睡不好覺。他還同公旦討論過當時被認為地處天下之中的洛邑〈今河南洛陽市內〉營建東都,以便於加強對東方的控制。可惜他未能實現這個計畫,在滅商二年後即逝世。

 

…………〈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昊子 的頭像
    昊子

    一貫道盤萬八年

    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