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
﹝夜不閉戶﹞◎六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明明上帝〉
……夜間不須關門防竊賊。語本《禮記‧禮運》:「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後用以比喻社會安寧,盜賊絕跡。《封神演義‧第十一回》:「君臣一心,不肆干戈,不行殺伐,行人讓路,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四方瞻仰,稱為西方聖人。」亦作「門不夜關」、「門不夜扃」。
﹝夜中﹞◎七十年八月十五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見『夜半』條目。
﹝夜央﹞◎七十年八月十五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見『夜半』條目。
﹝夜半﹞◎七十年八月十五日〈天然古佛〉
……午夜。《左傳‧哀公十六年》:「醉而送之,夜半而遣之。」《唐‧張繼‧楓橋夜泊詩》:「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或作「夜中」、「夜央」。
﹝夜半子 不必更拈言外句 山前自有綠常在 五色祥麟步天衢 飄然亦如斯﹞◎七十年八月十五日〈天然古佛〉
……義譯:般若正智初發之際,一切法與非法,乃至於非非法;相與非相,以至於非非相,都在言語道斷中湛然寂滅,自不見惑於無明煩惱,況言內言外,有句無句,不過名相罷了。有山必有叢綠,是常法與世間法之喻也,佛法不離世間法,因能常自在故也。灑脫如斯心,五蘊不住,五色不著,以如是無相無心,不著不住,自在自如之性德自顯,不墮往來機,是佛性也。
筆者題一首詩相對舉:
真如佛性本自有,何須外覓尋佛跡,拈花問道言數窮,直指人心妙合契。
是佛不須向外覓,須覓不是自在佛,山前自有綠常在,何須尋山找翠綠。
天梯非梯行無路,是道非道妙難言,見梯是梯凡俗義,見道非道悟本源。
澹然自得悟玄牝,風光旑旎談不盡,登堂步衢尋蹤影,飄飄然然入我心。
※【不必更拈言外句】
語出《續燈存稿‧卷第十二》:「閒從絕壑看雲起,坐對孤峰聽鳥啼,不必更拈言外句,現前聲色是全提。」
※【五色祥麟步天岸】
《明覺禪師祖英集‧卷第五‧送智遷首座》:「禪家本自冥羈絆,洲渚園林曾不憚,十影神駒立海涯,五色祥麟步天岸。」最後一句原文之「五色祥麟步天岸」中之「天岸」,師尊改為「天衢」。
※【讀天然古佛聖訓內容前感言】:
在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日師尊歸空紀念聖訓上,師尊都會臨壇談一些修行的天然心法的訣竅,通常都以『內聖』功夫為主。所謂『內聖』功夫,就是天道三寶的應用;我們都明瞭天道的寶貴,但天道三寶更是天道中的至寶,尤其是『玄關竅』更是天道中至寶中之珍寶。玄關竅者,依體而言,則明統攝于眾妙,可周流無窮之內,至極之有。任運而動,則乘虛照以御物,寄言諦以通化,妙契無言。濟公活佛曾說過:「道行無跡,妙極無象,謂體性空,而本源清靜,謂諸見滅,而覺照圓明。吾一貫天道,明師指授,乃為『天地法門』。其定也,萬法駐機;其慧也,玄關開照;其用也,子亥利物。三者備體,誰先誰後,無量而不動,開住果而化身出,湛兮以有無觀聽而莫測,寥焉以遠近,思惟而不窮,知德皆空,為真實際。大愿恆寂,遍撫群迷,月入百川之中,佛匝千蓮之上,節志證道者,元同妙有,應而起慕者,仰施贊德;知命懷濟者,彌方率志;同心覺照者,播師德于千載,崇造化之功,普澤萬民,吾道備于天下矣。佛道閑曠,無有程遠,無門解脫之門,無意道人之意,不在三際,故不可昇沉,建立乖真,非屬造化。動則起生死之本,靜則醉昏沉之鄉,動靜雙泯,即落空亡。動靜雙收,顢頇佛性,必須對塵對境,如枯木寒灰,臨時應用,不失其宜,鏡照諸像,不亂光輝,鳥飛空中,不雜空色,十方無影像,三界絕行蹤,不墮往來機,不住中間意,鐘中無鼓響,鼓中無鐘聲,鐘鼓不相交,句句無前後。一段光明,未曾昏晦,若得天然,體寂寂,常灼灼,日赫焰,無邊表,圓覺空中,不動搖,吞爍乾坤,迥然照兮。」
﹝夜光璧﹞◎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太白仙君‧聖訓‧注〉
……見『懸黎』條目。
﹝夜行﹞◎六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錦衣夜行」之簡稱。穿著華美的衣服在黑暗的夜晚走路。語本《史記‧卷七‧項羽本紀》:「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表示雖然事業上有所成就,卻沒有回鄉接受親友的稱譽。《幼學瓊林‧卷二‧衣服類》:「富貴不歸,如錦衣夜行。」
﹝夜合﹞◎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雷風龍虎‧聖訓‧注〉
……見『合歡』條目。
﹝夜沉沉﹞◎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三天主考〉
……見『夢想夜沉沉 覺來淚沾巾』條目。
﹝夜明珠﹞◎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太白仙君‧聖訓‧注〉
……見『懸黎』條目。
﹝夜闌﹞◎七十一年一月二十八日〈亡靈結緣‧靜修院‧雲禎女‧劉秀英〉
……夜深。《唐‧杜甫‧羌村詩三首之一》:「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宋‧陸游‧冬夜不寐至四鼓作此詩》:「歲晚酒邊身老大,夜闌枕畔書縱橫。」闌,音 ㄌㄢˊ。
【忠】
﹝忠心﹞◎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道德真君〉
……忠誠的心。《紅樓夢•第一○○回》:「寶玉背地裡拉著他低聲下氣要問黛玉的話,紫鵑從沒好話回答,寶釵倒背地裡誇他有忠心,並不嗔怪他。」《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八十二回》:「他家還有一個極忠心的家人叫胡安,送三小姐到船上,一直抽抽咽咽的背著人哭。」
﹝忠心赤膽﹞◎六十六年六月十五日〈關聖帝君‧聖訓‧注〉
……見『赤膽丹心』條目。
﹝忠正﹞◎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慈雲悟茂猛‧聖訓‧注〉
……忠誠正直。《漢書‧卷三十六‧楚元王劉交傳》:「竊聞故前將軍蕭望之等,皆忠正無私,欲致大治。」《文選‧何晏‧景福殿賦》:「招忠正之士,開公直之路。」
﹝忠臣﹞◎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諸天神聖〉
……忠君愛國的臣子。《文選‧陸機‧辯亡論上》:「雖忠臣孤憤、烈士死節,將奚救哉!」《三國演義‧第九回》:「將軍若扶漢室,乃忠臣也,青史傳名,流芳百世。」
﹝忠告﹞◎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雲悟茂猛‧聖訓‧注〉
……盡心盡力規勸。《論語‧顏淵》:「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唐‧賈島‧送南卓歸京詩》:「長策並忠告,從容寫玉墀。」告,音 ㄍㄨˋ。
﹝忠言﹞◎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孟子亞聖‧聖訓‧注〉
……忠誠正直、用以規諫他人的話。《漢書‧卷六十七‧梅福傳》:「若此,則天下之士發憤懣、吐忠言,嘉謀日聞於上。」《三國演義‧第十八回》:「忠言不入,吾輩必受殃矣!」
﹝忠言逆耳﹞◎六十三年閏四月五日〈三天主考〉
……誠懇正直的規勸往往刺耳,而不易被人接受。《孔子家語‧卷四‧六本》:「良藥苦於口而利於病,忠言逆於耳而利於行。」《元史‧卷一六八‧許國禎傳》:「召國禎入視,世祖曰:『不聽汝言,果困斯疾。』對曰:『良藥苦口既知之矣,忠言逆耳願留意焉?』世祖大悅。」亦作「逆耳忠言」。
﹝忠孝﹞◎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
……忠於國家,孝順父母。《文選‧曹冏‧六代論》:「由斯言之,非宗子獨忠孝於惠文之閒,而叛逆於哀平之際也。」《儒林外史‧第四十回》:「總之,為人以忠孝為本,其餘都是末事。」
﹝忠直﹞◎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純陽帝君‧聖訓‧注〉
……忠誠正直。《北史‧卷七十五‧伊婁謙傳》:「謙性忠直,善辭令。」《儒林外史‧第九回》:「他姓楊,為人忠直不過,又好看的是個書,要便袖口內藏了一卷,隨處坐著,拿出來看。」
﹝忠果﹞◎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忠義果敢。《後漢書‧卷八十‧文苑傳上‧夏恭傳》:「嘉其忠果,召拜郎中。」《文選‧孔融‧薦禰衡表》:「忠果正直,志懷霜雪;見善若驚,疾惡若讎。」
﹝忠於社稷化民間﹞◎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明明上帝〉
……社,土神;稷,穀神。為天子諸侯所祭。《禮‧王制》:「天子社稷皆太牢,諸侯社稷皆少牢。」〈太牢,謂牛、羊、豕也。牛、羊、豕之閑曰牢。故三牲具謂之太牢。祭祀燕享謂羊,曰少牢。〉《白虎通‧社稷》:「王者之所以有社稷何?為天下求福報功。人非土不立,非穀不食,故封土立社,示有土也;稷,五穀之長,故立稷而祭之也。」古之有國者必立社稷,以社稷之存亡,示國家之興亡。《禮‧曲禮》:「國君死社稷。」死社稷猶言殉國也。又《檀弓》:「能執干戈以衛社稷。」衛社稷,猶言衛國也。
上帝勉勵道親,忠於社稷,生當為社稷忠臣,死當為社稷之鬼,方不愧為炎黃子孫,天道之忠貞信徒。世人不究社稷之義,不重社稷之責,反誣吾正理救世救國匡人之天道為『邪教』,實乃痛哉!
﹝忠貞﹞◎六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見『貞忠』條目。
﹝忠勇為道﹞◎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孫臏真人〉
……輸忠勇之節,盡其事道之義。忠於天道,勇猛精進。
﹝忠信﹞◎六十三年一月十九日〈三天主考〉
……忠誠信實。《禮記‧禮器》:「忠信,禮之本也;義理,禮之文也。」《文選‧劉琨‧扶風歌》:「忠信反獲罪,漢武不見明。」《論語‧衛靈公》:「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
﹝忠信之者 常用之道 用之不得其術 以至於獲罪﹞◎七十三年三月十五日〈關聖帝君〉
……喻忠信之道,是為人的根本,也是一般人在生活當中都需具備的德性,但若將忠信之行用在不該用的時候,很有可能會獲罪於身,不可不慎。本句與「仁義之者,常行之道,行之不得其術,以至於亡國」之解釋意境相同,請詳閱。
﹝忠信篤敬﹞◎六十三年閏四月五日〈三天主考〉
……原文為「言忠信,行篤敬」。說話忠實誠信,行為篤厚敬慎。《論語‧衛靈公》:「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
﹝忠恪﹞◎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至聖先師‧聖訓‧注〉
……忠誠恭謹。《後漢書‧皇后紀上‧和熹鄧皇后》:「公卿百官,其勉盡忠恪,以輔朝廷。」
﹝忠恕﹞◎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三天主考注〉
……竭盡心力並推己及人。《論語‧里仁》:「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禮記‧中庸》:「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
﹝忠烈﹞◎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諸天神聖〉
……忠義壯烈。《晉書•忠義傳•麴允》:「允發憤自殺。聰嘉其忠烈,贈車騎將軍,諡節湣侯。」《隋書•誠節傳•張季珣》:「季珣家素忠烈,兄弟俱死國難,論者賢之。」或指為正義而壯烈犧牲者。《南史•劉勔傳論》:「劉勔出征久撫,所在流譽,行己之節,赴陷為期,雖古之忠烈,亦何以加此!」
﹝忠節﹞◎六十三年閏四月五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忠貞而有節操的人。《漢‧趙曄‧吳越春秋‧闔閭內傳》:「願王更隱撫忠節,勿為讒口能謗褻。」
﹝忠義﹞◎六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做人做事能盡心力、合義理。《唐‧崔融‧西征軍行遇風詩》:「夙齡慕忠義,雅尚存孤直。」《三國演義‧第四回》:「今感公忠義,願棄一官,從公而逃。」
﹝忠敬﹞◎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三天主考〉
……忠誠恭敬。《文選‧司馬相如‧喻巴蜀檄》:「行事甚忠敬,居位甚安逸。」《文選‧潘岳‧楊荊州誄》:「伊君臨終,不忘忠敬,寢伏床蓐,念在朝廷。」
﹝忠賢﹞◎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孟子亞聖‧聖訓‧注〉
……忠誠賢良。《文選‧李康‧運命論》:「聖明之君,必有忠賢之臣。」《漢書‧卷九十八‧元后傳》:「鳳不可令久典事,宜退使就第,選忠賢以代之。」
﹝忠勳﹞◎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諸葛武侯‧聖訓‧注〉
……盡忠的勳績。亦指盡忠而有勳績的人。《後漢書‧桓帝紀》:「斯誠社稷之祐,臣下之力,宜班慶賀,以酬忠勳。」《南朝陳‧徐陵‧進武帝為長城公詔》:「思所以敬答忠勳,用申朝典,可進爵為長城縣公。」《清‧吳偉業‧送杜公弢武歸浦口詩》:「當時海內稱劉杜,死事忠勳君叔父。」
﹝忠懇﹞◎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忠貞誠懇。《三國志•吳志•陸凱傳》:「表疏皆指事不飾,忠懇內發。」《資治通鑒•唐憲宗元和十四年》:「裴度、崔羣為言:『愈雖狂,發於忠懇,宜寬容以開言路。』」《清‧顧炎武‧二月十日有事于欑宮詩》:「亮矣忠懇情,咨嗟傳宦者。」
﹝忠鯁﹞◎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濟公活佛‧聖訓‧注〉
……忠直敢言。《唐‧獨孤及‧直諫表》:「此忠鯁之士所以竊歎,而臣亦恥之。」《唐‧韓愈‧岳陽樓別竇司直詩》:「顛沉在須臾,忠鯁誰復諒?」
﹝忠讜﹞◎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道德真君‧聖訓‧注〉
……忠誠正直。《漢‧蔡邕‧琅邪王傅蔡朗碑》:「規誨之策,日諫於庭,忠讜著烈,令聞流行。」《唐‧吳兢‧貞觀政要•論行幸》:「隋氏之亡,其君則杜塞忠讜之言,臣則苟欲自全。」《明‧何景明‧甯母朱太夫人狀》:「昔滂有母,澄清之志行;軾有母,忠讜之節立。」
【知】
﹝知己﹞◎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南海古佛‧聖訓‧注〉
……了解自己。《史記‧卷八十六‧刺客傳‧豫讓傳》:「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知己﹞◎六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相互了解而友誼深厚的人。
﹝知化﹞◎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孟子亞聖‧聖訓‧注〉
……謂通曉事物變化之理。《易‧繫辭下》:「窮神知化,德之盛也。」《史記‧秦始皇本紀》:「當此時也,世非無深慮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盡忠拂過者,秦俗多忌諱之禁,忠言未卒於口而身為戮沒矣。」《宋‧張載‧正蒙‧乾稱》:「知化則善述其事,窮神則善繼其志。」
﹝知化窮神﹞◎六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關聖帝君‧聖訓‧注〉
……見『窮神知化』條目。
﹝知止不殆﹞◎六十九年三月十五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遭遇危險。語出《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知至而后意誠﹞◎七十年八月十五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見『欲誠其意 先致其知』條目。
﹝知足不辱﹞◎六十九年三月十五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知道滿足,就不會受到羞辱。語出《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晉書‧卷九十六‧列女傳‧涼武昭王李玄盛后尹氏傳》:「今國雖小,足以為政,知足不辱,道家明誡也。」
﹝知法犯法罪非輕﹞◎七十一年一月二十八日〈亡靈結緣‧靜修院‧雲禎女‧劉秀英〉
……見『觸犯天命難寬赦 知法犯法罪非輕』條目。
﹝知制誥﹞◎八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十八羅漢 率四大天王‧聖訓‧注〉
……職官名。唐宋兩朝專掌內命,典司詔誥的官吏。
﹝知命﹞◎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八仙‧聖訓‧注〉
……語本《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後以知命指五十歲。
﹝知命﹞◎八十二年六月十五日〈龍樹菩薩 率十地菩薩‧聖訓‧注〉
……深知自然生滅演變之理,而能隨遇而安。《史記‧卷八十四‧屈原賈生傳》:「德人無累兮,知命不憂。」《文選‧曹植‧箜篌引》:「先民誰不死,知命亦何憂。」
﹝知命樂天﹞◎八十二年六月十五日〈龍樹菩薩 率十地菩薩‧聖訓‧注〉
……順應命運的安排,安於自己的處境。《唐‧陳子昂‧無端帖》:「道既不行,復不能知命樂天,又不能深隱於山藪,乃亦時出於人間。」《儒林外史‧第三十四回》:「你看這夫婦兩個,絕無一點兒想到功名富貴上去,彈琴飲酒,知命樂天。」亦作「樂天知命」、「樂天安命」。
﹝知音識趣﹞◎六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見『知情識趣』條目。
﹝知恥近乎勇﹞◎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慈雲悟茂猛‧聖訓‧注〉
……知道羞恥是一種接近於勇敢的表現。
﹝知章知微﹞◎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見『知微』條目。
﹝知情識趣﹞◎六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情意相合,志趣相投。《醒世恆言‧卷三‧賣油郎獨占花魁》:「美娘哀哭之際,聽得聲音廝熟,止啼而看,原來正是知情識趣的秦小官。」亦作「知音識趣」。
﹝知遇之恩﹞◎六十八年九月二十九日〈亡靈結緣‧修道院‧高等亡靈‧孫富〉
……受到賞識和重用的恩情。《元史‧卷一七一‧劉因傳》:「因尚敢偃蹇不出,貪高尚之名以自媚,以負我國家知遇之恩。」《野叟曝言‧第六十四回》:「孩兒受東宮知遇之恩,義同休戚。」
﹝知微﹞◎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知微知彰」之簡稱。能洞悉事物萌發之初的徵兆,並能預知其後來發展的顯著結果。《易經‧繫辭下》:「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剛。」《南朝梁‧元帝‧法寶聯璧序》:「相兼二八,知微知彰;將稱四七,如貔如虎。」或作「知章知微」、「知微知章」。
﹝知微知章﹞◎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見『知微』條目。
﹝知德﹞◎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懂得感謝別人的恩德。《文選•袁宏‧三國名臣序贊》:「民未知德,懼若在己。」《李周翰‧注》:「天下之有未聞知君德者,是輔臣之過,故懼若在己也。」《元‧劉時中‧端正好‧眾生靈遭磨障套‧三煞》:「萬萬人感恩知德,刻骨銘心,恨不得展草垂韁。」
﹝知覺﹞◎七十三年三月十五日〈明明上帝〉
……感官接受外界訊息,而傳至大腦,若此一訊息的意義未經辨識,稱為「感覺」。如進一步分析、解釋而獲得了解,即稱為「知覺」。如瓦斯外洩時,聞到臭味,而不知是什麼味道時為感覺,若知道是瓦斯外洩,即為知覺。
﹝知覺感應﹞◎七十三年三月十五日〈明明上帝〉
……見『利時為秋 知覺感應 聽行為金 肅殺釀災』條目。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