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杜甫﹞◎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三官大帝‧聖訓‧注〉

……(七一二年至七七零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杜甫曾祖父起由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一千五百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備受推崇。七五九年至七六六年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之。杜甫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被後人尊稱為「詩聖」,與「詩仙」李白並稱「李杜」〈也稱之為「大李杜」;「小李杜」指唐代詩人李商隱和杜牧〉。由於經歷了唐代由盛到衰的過程,因此與詩仙李白相比,杜甫更多的是對國家的憂慮及對老百姓的困難生活的同情,他所寫的詩,全方位反映了唐由盛至衰的過程,又被人稱為「詩史」。

杜甫在唐肅宗乾元元年(公元七五八年〉六月至乾元二年〈公元七五九年〉秋,任華州司功參軍。杜甫原在朝中任左拾遺,因直言進諫,觸怒權貴,被貶到華州(今華縣),負責祭祀、禮樂、學校、選舉、醫筮、考課等事。到華州後,杜甫心情十分苦悶和煩惱。他常遊西溪畔的鄭縣亭子〈今杏林鎮老官台附近),以排憂遣悶。他在《題鄭縣亭子》、《早秋苦熱堆案相仍》、《獨立》和《瘦馬行》等詩中,抒發了對仕途失意、世態炎涼、奸佞進讒的感歎和憤懣。儘管個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無時無刻不憂國憂民。時值安史之亂,他時刻注視著時局的發展,在此期間寫了兩篇文章:《為華州郭使君進滅殘冠形勢圖狀》和《乾元元年華州試進士策問五首》,為剿滅安史叛軍獻策,考慮如何減輕人民的負擔。當討伐叛軍的勁旅,鎮西北庭節度使李嗣業的兵馬路過華州時,他寫了《觀安西兵過赴關中待命二首》的詩,表達了愛國的熱情。乾元元年〈公元七五八年〉年底,杜甫暫離華州,到洛陽、偃師(均在今河南省)探親。第二年三月,唐軍與安史叛軍的鄴城(今河南安陽)之戰爆發,唐軍大敗。杜甫從洛陽返回華州的途中,見到戰亂給百姓帶來的無窮災難和人民忍辱負重參軍參戰的愛國行為,感慨萬千,便奮筆創作了不朽的史詩:「三吏」,即《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和「三別」,即《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並在回華州後,將其修訂脫稿。

「滿目悲生事,因人作遠遊。」;乾元二年〈公元七五九年〉夏天,華州及關中大旱,杜甫寫下《夏日歎》和《夏夜歎》,憂時傷亂,詠歎國難民苦。這年立秋後,杜甫因對污濁的時政痛心疾首,而放棄了華州司功參軍的職務,西去秦州(今甘肅省天水一帶)。杜甫在華州司功任內,共作詩三十多首。杜甫幾經輾轉,最後到了成都,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也稱「浣花草堂」。後被嚴武薦為節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節縣。兩年後,離開奉節縣到江陵、衡陽一帶輾轉流離。唐代宗大曆五年(公元七七零年),病死在衡陽市湘江的一隻小船中〈杜甫的死和饑餓有著斬不斷的聯繫,離開四川後的杜甫客居湖南,由於被突然的洪水所圍困,連續餓了九天。一說是連續餓了五天〉,當地縣令用小船把杜甫救了回來,以牛炙(炙:烤肉)白酒招待他,難得饕餮一回的杜甫因許久未進食,腸胃難以承受,最終因消化不良而死。在他最後漂泊西南的十一年間,他雖過著「生涯似眾人」的生活,但卻寫了《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秋興》、《歲晏行》等一千多首詩。杜甫的詩都收集在《杜工部集》中。在杜甫中年因其詩風沉鬱頓挫,憂國憂民,被稱為「詩史」。他的詩詞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鬱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格。

杜甫作品被稱為世上瘡痍,詩中聖哲。杜甫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敍,而又著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復,標誌著我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煉字煉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其中著作有《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春望》、《絕句》、《望岳》等等。杜甫生在「奉儒守官」並有文學傳統的家庭中,是著名詩人杜審言之孫。七歲學詩,十五歲揚名,一生不得志,只做過一些左拾遺等小官,雖然被後世稱為「詩聖」,詩歌被稱為「詩史」,可在唐朝當時並沒有得到人們的重視。

開元十九年(時二十歲)開始漫遊吳越,五年之後歸洛陽應舉,不第,之後杜甫再漫遊齊趙。之後在洛陽遇李白,兩人相見恨晚,結下了深厚友誼,繼而又遇高適,三人同遊梁、宋(今開封、商丘),後來李杜又到齊州,分手後又遇于東魯,再次分別,這便是「詩仙」與「詩聖」的最後一次相見。此期間的代表作有《望岳》、《房兵曹胡馬詩》、《贈李白》等。當朝宰相李林甫為了達到權傾朝野的目的,竟然向唐玄宗說無人中舉。後來杜甫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最後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庫府鎖匙的小官〉的職位。這期間他寫了《兵車行》、《麗人行》等批評時政、諷刺權貴的詩篇。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尤為著名,標誌著他經歷十年長安困苦生活後對朝廷政治、社會現實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唐玄宗在七五一年正月八到十日接連舉行了三個盛典。杜甫借此機會寫成了三篇《大禮賦》,玄宗使待制集賢院,但並未得重用。

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獨自去投肅宗,中途為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他面對混亂的長安,聽到官軍一再敗退的消息,寫成《月夜》、《春望》、《哀江頭》等詩。後來他潛逃到鳳翔,做左拾遺。由於忠言直諫,上書為宰相房琯事被貶華州司功參軍(房琯善慷慨陳詞,為典型的知識分子,但不切實際,與叛軍戰,採用春秋陣法,結果大敗,肅宗問罪。杜甫始為左拾遺,上書言房琯無罪,肅宗怒,欲問罪,幸得脫)。其後,他用詩的形式把他的見聞真實地記錄下來,成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別」。

隨著九節度官軍在相州大敗和關輔饑荒,杜甫棄官,攜家人隨人民逃難,經秦州、同穀等地,到了成都,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嚴武入朝,蜀中軍閥作亂,他漂流到梓州、閬州。後嚴武為劍南節度使攝成都,杜甫投往嚴武處,嚴武死,他再度飄泊,在夔州住兩年,繼又漂泊到湖北、湖南一帶,病死在衡州湘江上。這時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陽樓》等大量名作。其中《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最為著名的詩句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公元七六一年春天,杜甫求助於親友,在成都浣花溪邊蓋起了一座茅屋,終於有了個棲身之處。誰知八月秋風破屋、床頭雨腳如麻。在徹夜難眠、感慨萬千之餘,詩人寫下了這首感人的千古名篇。〉而《登高》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更是千古絕唱。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詩風沉鬱頓挫,憂國憂民。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揭露和批評。他同情人民,甚至情願為解救人民的苦難做出犧牲。所以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以最普通的老百姓為主角,由此可見杜甫的偉大。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鬱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於變化,講求煉字煉句。同時,其詩兼備眾體,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藝術手法也多種多樣,是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杜甫還繼承了漢魏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擺脫樂府古題的束縛,創作了不少「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的新題樂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別」等。死後受到樊晃、韓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揚。杜詩對元白的新樂府運動的文藝思想及李商隱的近體諷喻時事詩影響甚深。但杜詩受到廣泛重視,是在宋以後。王禹偁、王安石、蘇軾、黃庭堅等人對杜甫推崇備至,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為堅守民族氣節的精神力量。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藝的範圍。

杜詩詩歌風格的形成,與其恪守的儒家思想有著密切關係。同時,杜甫處於盛世末期,少時有雄心壯志,《望岳》中一句:「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可見其志。後來安史之亂爆發,國運衰微,加之仕途不濟命途多舛,理想與現實的巨大差距也使杜詩詩風大有轉變,趨近現實主義。而杜詩對意象選擇的個性化,是杜詩語言的基礎。常在杜詩中出現的意象,例如古塞、秋雲、猿嘯、殘炬、急峽、危城、孤舟、落花、落日等自然景觀,以及織女、老婦、老農、嫠婦等普通百姓,還有官吏、將軍、惡少等權貴勢力,都表現了杜甫對「中興濟世的熱切,對淆亂乾坤的指斥,對橫行霸道的憤慨,對漂泊流離的悲傷,對生靈塗炭的悲憫,對物力衰竭的惋惜,對博施濟眾的讚美」,而正是這些沉重情感的表達,使得杜詩的語言趨於「沉鬱頓挫」。杜甫的詩歌在風格上,是兼備多種風格的,元稹這樣評價杜甫:「至於子美,蓋所謂上薄風騷,下該沈、宋,言奪蘇、李,氣吞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矣。」秦觀也有類似的看法:「於是杜子美者,窮高妙之格,極豪逸之氣,包沖淡之趣,兼俊潔之姿,備藻麗之態,而諸家之所不及焉。然不集眾家之長,杜氏亦不能獨至於斯也。」杜甫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就可以看出杜甫的豪氣。主流觀點認為,杜甫詩歌的風格沉鬱頓挫,語言精煉,格律嚴謹,窮絕工巧,感情真摯,平實雅談,描寫深刻,細膩感人,形象鮮明。「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是他的創作風格。就杜詩特有的敍事風格和議論風格而言,有學者認為是受到《詩經•小雅》的影響,而其悲歌慷慨的格調,又與《離騷》相近。也有學者認為,杜詩具有仁政思想的傳統精神,司馬遷的實錄精神。還有觀點認為杜甫詩作具有「人道主義精神」。唐代的大文學家韓愈曾把杜甫與李白並論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王安石表彰杜詩「醜妍巨細千萬殊,竟莫見以何雕鎪」的成就。

杜甫的詩歌在格律上,具有煉字精到,對仗工整的特點,符合中國詩歌的「建築美」,例如《登高》中所言「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就是杜詩煉字與對仗高超的體現。另外,在體裁上杜甫有許多創新,例如他在五七律上的創造性也是他文學創作的獨到之處。杜甫的詩歌內容上,作品大多是反映當時的社會面貌,題材廣泛,寄意深遠,尤其描述民間疾苦,多抒發他悲天憫人的仁民愛物、憂國憂民情懷,杜詩有「詩史」之稱,這種說法最早見於晚唐孟棨《本事詩‧高逸第三》:「杜逢祿山之難,流雍隴蜀,畢陳于詩,推見至隱,殆無遺事,故當號為詩史。」到宋時成定論,但詩史之義各有各說。人有以史事注杜詩,認為杜詩為紀實的詩,可補史証史,故號詩史。這種說法只重史事之虛實真假,而輕視詩的情感特性。有人認為杜甫具史識史見,其筆法之森嚴,可媲美漢朝歷史學家司馬遷。而詩有評人評事者,皆可「不虛美,不隱惡」,故號詩史。此說可取。另一說是,杜甫之所以號詩史,因其悲天憫人,感時傷事,這種說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取的。

公元九世紀時他的作品開始出名,早期的正面積極評價來自白居易,他推廣了杜甫部分作品倫理觀點,儘管他只在杜甫的部分作品中找到這些觀點。除了白居易,還有韓愈,他撰文以此批駁反對李杜的聲音,捍衛了他們的美學地位。同時,這兩位詩人的詩文中都有杜詩的影子。公元十世紀初,五代詩人韋莊找到了草堂遺址,重新修建茅屋,使之得以保存。這一個時期,中國刮起了「新樂府運動」的狂潮,杜甫作為這一次現實主義詩歌運動的啟發者備受推崇。杜甫的現實主義創作精神,自白居易後,影響了皮日休、曹鄴、聶夷中、杜苟鶴等人的創作,從而形成一個現實主義詩派,在晚唐的詩壇上獨領風騷。

到了宋朝,杜甫的聲名達到了頂峰,黃庭堅、陳師道等,專門探究杜詩奇峭的一面,形成了「江西詩派」,之後的王安石、陸游、文天祥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杜甫的影響,文天祥在獄中作了二百首集杜甫五言詩,自序裏說:「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為代言之。」而杜甫更廣泛的影響是,杜甫的作品將律詩從文字上的遊戲變成了抒發政治抱負的載體,對後來的詩人政治題材的寫作奠定了基礎。宋朝理學的發展確保了杜甫作為詩的典範和他的至高無上的地位,蘇軾闡釋了理由:「古今詩人眾吳,而子美獨為首者,豈非以其流落饑寒,終身不用,而一飯未嘗忘君也歟!」他思考的能力鑄就了他的影響力,出於他對建立良好社會秩序的嚮往,他深受政治家的推崇,改革家也學習他對窮人的悲憫,文學家學習他在藝術手法上的創新。清初文學評論家金聖歎,把杜甫所作之詩,與屈原的《離騷》、莊周的《莊子》、司馬遷的《史記》、施耐庵的《水滸傳》、王實甫的《西廂記》,合稱「六才子書」。在當代,杜甫對國家的忠心和對人民的關切被重新詮釋為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含義,而他本人因為使用「人民的語言」而受到現代研究者的讚賞。

﹝杜牧﹞◎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萬仙菩薩‧聖訓‧注〉

……字牧之,號稱杜紫薇。晚唐時期傑出詩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二十六歲中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後赴江西觀察使幕,轉淮南節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勳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最終官至中書舍人。杜牧以七言絕句著稱,內容以詠史抒懷為主。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杜牧寫下了不少軍事論文,還曾注釋《孫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傳世,為其外甥裴延翰所編,其中詩四卷。又有宋人補編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別集》各一卷。《全唐詩》收杜牧詩八卷。晚唐詩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矯之。其七絕尤有逸韻遠神,晚唐諸家讓渠獨步。牧之有抱負,好言兵,以濟世之才自詡。工行、草書。《宣和書譜》云:「牧作行、草,氣格雄健,與其文章相表裏。」董其昌《容台集》稱:「余所見顏、柳以後,若溫飛卿與(杜)牧之亦名家也」,謂其書「大有六朝風韻」。傳世墨蹟有《張好好詩》。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舊唐書》卷百四十七、《新唐書》卷百六十六皆有傳。《張好好詩》,行草墨蹟,係太和八年(八三四年)三十二歲時所書。從整幅詩卷中可以看出,其書法深得六朝人風韻。真跡現藏故宮博物院。此篇書法作品氣勢連綿,墨筆酣暢,因是詩稿,所以更得樸實無華之美。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題簽、題跋印章。曾經宋直和分府、賈似道、明項子京張孝思、清梁清標、乾隆、嘉慶、宣統內府及張伯駒收藏。曾著錄于《宣和書譜》、《容台集》、《平生壯觀》、《大觀錄》等。杜牧由於以詩稱著,故其書名為詩名所掩蓋。此書刻入《秋碧堂法帖》。延光室、日本《昭和法帖大系》均有影印。

杜牧的文學創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詩、賦、古文都身趁名家。他主張凡為文義為主,以氣為輔,以辭采章句為之兵衛,對作品內容與形式的關係有比較正確的理解。並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長處,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風貌。在詩歌創作上,杜牧與晚唐另一位傑出的詩人李商隱齊名,並稱「小李杜」。杜牧的古體詩受杜甫、韓愈的影響,題材廣闊,筆力峭健。近體詩則以文詞清麗、情韻跌宕見長。七律《早雁》用比興托物的手法,對遭受回紇侵擾而流離失所的北方邊塞人民表示懷念,婉曲而有餘味。《九日齊山登高》卻是以豪放的筆調寫自己曠達的胸懷,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晚唐詩歌的總的趨向是藻繪綺密,杜牧受時代風氣影響,也有注重辭采的一面。這種重辭采的共同傾向和他個人「雄姿英發」的特色相結合,風華流美而又神韻疏朗,氣勢豪宕而又精緻婉約。

﹝杜門﹞◎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閉門不出。《吳志》曰:「權以公孫淵稱蕃,遣張彌至遼東,拜淵為燕王,昭諫,權不聽。昭忿言不用,稱疾不朝。權恨之,土塞其門,昭又於內以土封之。」《史記‧卷六十八‧商君傳》:「公子虔杜門不出已八年矣,君又殺祝懽而黥公孫賈。」《宋‧陸游‧春晚即事詩四首之一》:「殘虜遊魂苗渴雨,杜門憂國復憂民。」

﹝杜門卻掃﹞◎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雲悟茂猛‧聖訓‧注〉

……閉門謝客,不再打掃門庭的路徑。《北史‧卷三十三‧李孝伯傳》:「(謐)每曰:『丈夫擁書萬卷,何假南面百城。』遂絕跡下帷,杜門卻掃,棄產營書,手自刪削,卷無重複者四千有餘矣。」

﹝杜若﹞◎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五教教主‧聖訓‧注〉

……亦名「杜蘅」;植物名。馬兜鈴科細辛屬,多年生草本。有地下根莖,葉呈心臟形,有長葉柄,葉面有白斑。冬至春天開暗紫色小花。如:「杜蘅產於中國浙江省,可供觀賞及藥用。」或稱為「杜衡」。

﹝杜軒﹞◎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濟公活佛〉

……隱密的小房間。此處仙佛喻指「玄關」一處。軒,小房間。《宋‧朱熹‧高士軒記》:「獨西北隅一軒,為亢爽可喜。」《紅樓夢‧第十一回》:「遙望東南,建幾處依山之榭;縱觀西北,結三間臨水之軒。」

﹝杜梨﹞◎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南極仙翁‧聖訓‧注〉

……見『甘棠』條目。

﹝杜絕﹞◎六十三年九月二十七日〈慈剛散仙  邱洪寬‧聖訓‧注〉

……阻塞斷絕。 

﹝杜衡﹞◎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五教教主‧聖訓‧注〉

……見『杜若』條目。

﹝杜蘅﹞◎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植物名。馬兜鈴科細辛屬,多年生草本。有地下根莖,葉呈心臟形,有長葉柄,葉面有白斑。冬至春天開暗紫色小花。如:「杜蘅產於中國浙江省,可供觀賞及藥用。」或稱為「杜衡」。

﹝杜霸﹞◎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五教聖人‧聖訓‧注〉

……杜陵和霸陵的並稱。《文選‧班固‧西都賦》:「若乃觀其四郊,浮游近縣,則南望杜霸,北眺五陵。」《李善‧注》:「《漢書》曰:『宣帝葬杜陵,文帝葬霸陵。』」

 

…………〈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昊子 的頭像
    昊子

    一貫道盤萬八年

    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