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伊呂﹞◎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伊尹與呂尚。

呂尚:

人名。字子牙,東海人。本姓姜,其先封於呂,從其封姓,故稱為「呂尚」。周初賢臣,年老隱於釣,周文王出獵,遇於渭水之陽,相談甚歡,曰:「吾太公望子久矣。」因號「太公望」。載與俱歸,立為師。後佐武王克殷,封於齊,後世稱為「姜太公」。亦稱為「呂望」、「姜尚」。

﹝伊周﹞◎六十九年三月十五日〈明明上帝〉

……伊尹與周公。二人並為輔佐之才。《文選‧潘岳‧西征賦》:「彼負荷之殊重,雖伊周其猶殆。」

﹝伊傅﹞◎六十三年閏四月五日〈三天主考〉

……伊謂伊尹;傅謂傅說。伊尹商之賢相,名摯,耕於有莘氏之野,湯三以幣聘之,始往就湯。湯伐桀,滅夏,遂王天下,伊尹之功為多。湯尊之為阿衡。湯崩,其孫太甲無道,伊尹放之於桐,三年,太甲悔過,復歸於亳。年百歲卒,帝沃丁葬以天子之禮。孟子稱為聖之任者。傅說,殷高宗賢相,初隱於傅巖,傅巖有澗水壞道,說故為胥靡版築以供食,高宗夢說,求得之,與語,果賢;乃作《說命》三篇,號曰傅說,舉以為相,國大治。

﹝伊霍﹞◎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四海龍王‧聖訓‧注〉

……商伊尹和漢霍光。伊尹放太甲于桐,霍光廢昌邑王,立宣帝。後常並稱,泛指能左右朝政的重臣。《後漢書‧宦者傳序》:「或稱伊霍之勳,無謝於往載;或謂良平之畫,復興於當今。」《北魏‧楊炫之‧洛陽伽藍記‧永寧寺》:「若能行廢立之事,伊霍復見今日。」《唐‧劉知幾‧史通‧品藻》:「世之稱悖逆則云商冒,論忠順則曰伊霍者,何哉?」《元‧揭徯斯‧藝文監賀表》:「陛下如日東升,以天下養。雖任寄伊霍之重,足以發皇明;必治資任姒之賢,有以基王化;尚致怡愉之樂,式彰孝弟之風。」

【西】

﹝西山日迫﹞◎六十八年九月二十九日〈亡靈結緣‧修道院‧高等亡靈‧孫富〉

……見『日薄西山』條目。

﹝西山日薄﹞◎六十八年九月二十九日〈亡靈結緣‧修道院‧高等亡靈‧孫富〉

……見『日薄西山』條目。

﹝西子﹞◎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孫臏真人〉

……即西施,原名施夷光,春秋戰國時期出生於浙江諸暨苧蘿村。天生麗質。時越國稱臣于吳國,越王勾踐臥薪嚐膽,誓謀復國。在國難當頭之際,西施忍辱負重,以身許國,與鄭旦一起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把吳王迷惑得眾叛親離,無心於國事,為勾踐的東山再起起了掩護作用,表現了一個愛國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後吳國終被勾踐所滅。傳說吳被滅後,西施與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終,一直受到後人的懷念。

施夷光世居諸暨苧蘿山(亦名羅山)下苧蘿村(今諸暨市城南浣紗村)。苧蘿有東西二村,夷光居西村,故名西施。其父賣柴,母浣紗,西施亦常浣紗於溪,故又稱浣紗女。西施天生麗質,稟賦絕倫,相傳連皺眉撫胸的病態,亦為鄰女所仿,故有『東施效顰』的典故。越王勾踐三年(西元前四九四年),夫差在夫椒(今江蘇省吳縣西南)擊敗越國,越王勾踐退守會稽山(今淅江省紹興南),受吳軍圍攻,被迫向吳國求和,勾踐入吳為質。釋歸後,勾踐針對『吳王淫而好色』的弱點,與范蠡設計策,『得諸暨羅山賣薪女西施、鄭旦』,準備送於吳王,越王寵愛的一宮女認為:『真正的美人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美貌,二是善歌舞,三是體態。』西施只具備了第一個條件,還缺乏其他兩個條件。於是,花了三年時間,教以歌舞和步履、禮儀等。

西施發憤苦練,在悠揚的樂曲中,翩躚起舞,婀娜迷人,進而訓練禮節,一位浣紗女成為修養有素的宮女,一舉手,一投足,均顯出體態美,待人接物,十分得體。然後,又給她製作華麗適體的宮裝,方進獻吳王。吳王夫差大喜,在姑蘇建造春宵宮,築大池,池中設青龍舟,日與西施為水戲,又為西施建造了表演歌舞和歡宴的館娃閣、靈館等,西施擅長跳『響屐舞』,夫差又專門為她築『響屐廊』,用數以百計的大缸,上鋪木板,西施穿木屐起舞,裙繫小鈴,放置起來,鈴聲和大缸的迴響聲,『錚錚嗒嗒』交織在一起,使夫差如醉如癡,沉湎女色,不理朝政,終於走向亡國喪身的道路。吳亡後,相傳西施隨范蠡駕扁舟,泛五湖,不知所終。

西施有『沉魚』之貌,相傳西施在溪邊浣紗時,水中的魚兒被她的美麗吸引,看得發呆,都忘了游泳,以至沉入水底。所以後世用『沉魚』來形容女子的美貌。就是說明西施的美貌,舉世無雙。沉魚、落雁、閉月、羞花,沉魚為先。國色天香四大美女,西施居首。西施幼承浣紗之業,故世稱『浣紗女』。後人為紀念這位忍辱負重,以身許國的絕代佳人,就在苧蘿山下修建了西施殿。

唐開成年間(西元八三六年至八四零年)著名詩人李商隱寫下「西子尋遺殿,昭君覓故村」的詩句;稍後,女詩人魚玄機又有《西施廟》詩。這些是目前能見到的關於西施殿的最早文字。相傳當年西施入吳時,由范蠡陪同,舟從越國會稽出發,順西小江而行,過苧蘿山來到這裏。此時已近黃昏,西施望著夕陽西下的家鄉,想著自己背井離鄉,前往吳國,將委身於吳王,便淚流不止。范蠡深知西施的心情,於是決定在此停泊一宿。當時正值夏末秋初,江南天氣依然炎熱,俗稱『秋老虎』。西施為了潔身自爽,欲留清白於此,便在兩水交匯的潭中沐浴。從此,這裏的潭、橋、路都貫上了『浴美施』三個字。浣紗溪東的苧蘿山,係會稽山餘脈,乃越地之正宗。蒼翠挺拔,別具風姿。山上有紅粉石,據說手在石上一抹,會抹下些許紅粉來。在苧蘿山下,浣紗溪西岸,有西施廟,此廟原先是西施宅,南宋才改為西子祠。鄉人祀西施為四十八村之土穀神,一直俗呼『先施娘娘廟』。廟坐西朝東,面對苧蘿山,建築規模現仍清晰可辨,有殿五楹,餘屋三楹,演台一座。廟前有苧蘿亭,臨溪。亭前有小橋,具江南水鄉的建築風格。浣紗溪畔還有范蠡庵、起埠廟。范蠡庵鄉人稱日思庵,以范蠡在此訪得西施,有功於越,鄉人思之,故名。起埠廟又稱後江廟,相傳越滅吳後,西施與范蠡歸越隱居,在此棄舟上岸,故稱起埠廟。苧蘿村附近還有施家渡,相傳是當年西施回越都的下船處。現有施姓在此聚族而居,殆為西施所居村的施姓後裔。這不僅僅是傳說,蕭山臨浦的西施古跡,至今猶存。

西施與王昭君、貂蟬、楊玉環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四大美女享有『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沉魚、落雁』是一個個精彩故事組成的歷史典故。『閉月』,是述說貂嬋拜月的故事。『羞花』,說的是楊貴妃觀花時的故事。『沉魚』,講的是西施浣沙時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西施功德列為理天四大仙子之一,奉命降世,任務完成後返天,晉封為「白月仙姑」。『白月仙姑』一說,參考《一貫天道雜誌‧六十八期》。

﹝西子才絕彈指間﹞◎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孫臏真人〉

……見『潘安貌美雲煙逝  西子才絕彈指間』條目。

﹝西天取經﹞◎六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中國高僧到印度求法。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上:「和尚今往何處,莫不是再往西天取經否?」

﹝西伯﹞◎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本指西方諸侯之長。因商王任命周文王為西伯,後專指周文王。《史記‧卷一三○‧太史公自序》:「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陳蔡,作春秋。」《史記•周本紀》:「公季卒,子昌立,是為西伯。西伯曰文王。」文王居岐山,封為雍州伯,雍州在西,因稱西伯。

﹝西伯羑里演周易﹞◎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慈剛散仙〉

……見『仲尼陳蔡春秋作  西伯羑里演周易』條目。

﹝西伯戡黎﹞◎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西伯,指周文王。戡,勝。黎,殷的屬國,又寫作「耆」,在今山西省長治縣東南。據《史記•周本紀》記載,西伯在討伐犬戎、密須之後,第二年,又打敗了黎國。紂的大臣祖伊聽說這事,很恐懼,於是往諫紂王。紂王說:「我不是有天命嗎?」紂王說我有命在天,祖伊反對說:「您的失誤很多,而又懶惰在上,能向上天祈求福命嗎?」這裏明顯地表現了祖伊的非命思想。祖伊接著說:「殷商行將滅亡,指指你曾做過的事就會知道,而我們都會在此邦受辱啊!」史官記錄了這件事,寫成《西伯戡黎》。《竹書紀年》說:「帝辛二十四年,周師取耆及邗。」則以為是周武王時事,西伯也指武王,這是傳聞的不同。

【原文】

西伯既戡黎,祖伊恐,奔告于王。曰:「天子!天既訖我殷命。格人元龜,罔敢知吉。非先王不相我後人,惟王淫戲用自絕。故天棄我,不有康食。不虞天性,不迪率典。今我民罔弗欲喪曰:『天曷不降威?』大命不摯,今王其如台?」王曰:『嗚呼!我生不有命在天?』祖伊反曰:『嗚呼!乃罪多,參在上,乃能責命於天?殷之即喪,指乃功,不無戮於爾邦!』」

【譯義】

周文王打敗了黎國以後,祖伊恐慌,跑來告訴紂王。祖伊說:「天子,天意恐怕要終止我們殷商的國運了!賢人和龜卜都不能覺察吉兆。不是先王不扶助我們後人,而是大王淫樂嬉戲自絕於天。所以上天將拋棄我們,不讓我們得到足夠的食物。大王不揣度上天安民之性,不遵循法律,如今百姓沒有誰不希望大王滅亡,他們說:『老天為什麼不降威罰呢?』天命不再到來我們了,現在大王將要怎麼辦呢?』紂王說:『啊哈!我的一生不有福命在天嗎?』祖伊反駁說:『唉!您的過失很多,又懶惰懈怠高高在上,難道還能向上天祈求福命嗎?殷商行將滅亡,指指你曾做過的事就會知道,而我們都會在此邦受辱啊!』」

﹝西施﹞◎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孫臏真人〉

……見『西子』條目。

﹝西陘關﹞◎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見『雁門關』條目。

﹝西崽﹞◎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在外國人家裡或店裡幫傭的中國人。《文明小史‧第十八回》:「幸虧樓梯口有個西崽,人尚和氣,問他那一號,他才說得製造局三個字,那個西崽便說四號。」《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十四回》:「承他的情,薦在本行做做西崽,賺得幾塊錢。」亦稱為「細崽」。崽,音 ㄗㄞˇ

﹝西漢﹞◎七十一年三月十五日〈關聖帝君‧聖訓‧注〉

……見『漢朝』條目。

﹝西閣﹞◎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詩仙李白‧聖訓‧注〉

……侍郎等所居的官署。

﹝西疇﹞◎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雲悟茂猛‧聖訓‧注〉

……西面的田疇。泛指田地。《晉‧陶潛‧歸去來兮辭》:「農人告余以春兮,將有事兮西疇。」《宋‧陸遊‧遣興詩》:「老病豈堪常作客,夢尋歸路傍西疇。」《清‧袁枚‧隨園詩話‧卷六》:「杭菫浦題其《歸來草》云:『東皋舒嘯復西疇,人較柴桑更遠遊。』」

﹝西靈﹞◎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金剛祖師‧聖訓‧注〉

……西方的神靈。《楚辭•劉向‧九歎•怨思》:「馳六龍於三危兮,朝西靈於九濱。」《王逸‧注》:「召西方之神會於大海九曲之涯者也。」

【共】

﹝共工﹞◎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職官名。堯時負責治水及掌百工事宜的官吏。《書經‧堯典》:「共工方鳩僝功。」

﹝共生因﹞◎五十三年五月二十八日〈亡靈結緣‧佛院茶使‧羅國綱〉

……見『六因』條目。

﹝共有因﹞◎五十三年五月二十八日〈亡靈結緣‧佛院茶使‧羅國綱〉

……見『六因』條目。

﹝共被仁育﹞◎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關聖帝君‧聖訓‧注〉

……同時都受到師尊仁德的教化。語出《柳宗元‧卷三十七‧表慶賀》:「上下交應,幽明同心。舉而違之,臣所未識,況臣等共被仁育,同臻大和。」中之一段。本段話很有意思,諸天神聖截取「上下交應,幽明同心,同臻大和。」之一段,並將「上下交應」改為「上下交感」。其中「共被仁育」一句,被玉皇大帝關聖帝君截取用之於「百祥薦臻」之前。

﹝共悟參贊理  同登極樂園﹞◎六十六年六月十五日〈雲寶二童〉

……本句承前四句「萬壑響林泉,八方來俊賢,二難萬里聚,四美千秋傳」之續義:因此,與千佛萬聖共同來悟參天地化育萬物之奧妙與玄機,共同來遵行天地間的法則並予以發揚,共同與千佛萬聖回歸理天極樂世界,共享萬八年之樂。

﹝共偫﹞◎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萬仙菩薩‧聖訓‧注〉

……謂備用。共,通「供」。《漢‧揚雄‧羽獵賦》:「儲積共偫,戍卒夾道。」偫,積儲。音 ㄓˋ

﹝共揚天然昌﹞◎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雲寶二童〉

……天人之間,不分彼此共同宏揚天然聖道。

※【讀雲寶二童冠詩後感言】:

聖業千秋昭  天歸夏典觴

仁風隨鼓舞  共揚天然昌

此次重點在於冠詩後所寫之「修道之宗,淨攆六根,了悟塵緣,明研道機,天數以彰」內容;修道的根本,在於六根要清淨,在於了悟塵緣的羈絆,都是因果循環而來的定業。定業不足畏,抱著「逆來順受」的心即可,畢竟定業之報,是自己累世累劫以來,自己所造就的債業,該還的就必須還;以「忍辱」與「精進」的修行,來增加「逆來順受」的增上緣,因為在逆境中的修行成果,遠較順境中的修行來得彌足珍貴,成就的道業也會比較廣而深。

六根就是六賊:眼、耳、鼻、舌、身、意;前五項都是外在的因素來影響內在的修行,都是看得到,接觸得到的事物;後一項是由內在自己本身的心理因素,由內在的毒素來侵蝕自己內在的善根善念;一事一物都像似賊般的偷去本身佛性的根基鼎石,當沉迷於外在的迷惑時,或者無法克服自己內在善念的維持之際,自己本身佛性的根基將被腐蝕掏空,這個時候就是泯滅人性與佛性的時刻,所以說,一位修行者,屏退六根的侵害,是修道最基本的功課。

﹝共慶萬年之壽﹞◎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散花天女〉

……今天是天道十八代祖,掌一萬零八百年道盤之天然師尊百年壽誕之日。千佛萬聖臨壇同聲讚頌祝壽。這是第一個一百年壽誕,意義非凡,更是天道開拓萬載聖業之劃時代意義。所以這不只是一百年的壽誕而已,而將是會有千年、萬年、億年的壽誕。在理天的千佛萬聖的佛眼當中,其實早已看到了億萬年後師尊壽誕的盛況了。

※【讀散花仙女聖訓後感言】:

法雲縹緲祥呈  師仁恩澤  先流浩蕩之衢

花雨繽紛香繞  九重閶闔  共慶萬年之壽

散花仙女先為師尊聖誕訂下了一個「萬年壽」之約,如冠詩最後一句所寫的「共慶萬年之壽」,就是表示師尊的聖誕,將會持之萬年以上;以「法雲法雨」來比喻師尊恩澤,並以「突破」與「超越」來形容所謂「浩瀚無涯」之門檻情狀;也就是說,掌白陽道盤之師尊,對眾生所給予的恩澤,早已突破並超越了浩瀚無涯的境界,無量且無邊;所以在冠詩中用「先流浩蕩之衢」簡簡單單的六個字,就代表了師尊對天地眾生所付出的恩惠與德澤。

因為是師尊的百年聖誕,所以臨壇祝賀的仙佛們,理所當然的皆以讚佩之詞予以頌揚,不僅用辭華麗藻美,連意境都是不可思議地廣博而幽深,如「法雲」與「花雨」之擬狀態的境苑,以及「縹緲」與「繽紛」之隱晦幽忽的情境,讓人讀來時而心曠神怡,時而遨遊飛馳,忽顯忽隱,忽明忽晦,曲幽卻有明徑處,剎那卻有永恆心,有高牆之衢,有萬年之慶,遠播有德風,嘉瑞有應時,天心可表處,端見浩氣存。如登高峰峻嶺而傲世群山,如履深壑而睥睨群流,除卻九重更有九重高,萬年斯慶更有萬年慶。

本日是師尊百年聖誕,在我們這一代也只有這次能參與此天人共慶的場面,下一次的兩百年聖誕,不知會是什麼樣的情景?不過筆者可以很肯定的預測,當師尊兩百年聖誕到臨之際,那種舉世歡騰,天人共慶的盛況場面,絕對是曠世慶典,無以倫比的。而筆者的第三代與第四代子孫,或許加上第五代子孫,有可能會是主導著整個慶典進行的籌劃與執行者。筆者絕非妄言之論,因為承續道統,繼師之志,普渡三曹大業的重責大任,筆者雖人微而言輕,身輕而言微,德薄而駑鈍,然三十多年來,卻也不曾將「道統的傳續」,「師尊的洪愿」,以及「三曹普渡大事」的重任,一日或忘;三十多年來如一日,不變初衷心,不違十條大愿之立,不畏毀謗與羞辱,不懼身家性命,千萬人中踽踽而獨行,從不間斷;不僅本人如此,筆者之幼子亦頗具慧性與善根,聰敏而慧黠,有悟性之潛蘊,有惟新之圖騰,亦足以繼承本人一生志業與道業之圖。故一代有一代之續,李氏後裔不絕,況尚有如郭正忠兄如此賢者在默默弘法宣道,道統則自具傳承之流芳,以之千秋,以之萬世。

【夙】

﹝夙世功業  自毀其途﹞◎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南海古佛〉

……以前所累積所立下的功績與勳業,都在自己的一念之間毀滅殆盡了。夙,舊的、以前的。《西遊記‧第五十二回》:「且休題夙話。」

﹝夙世債冤﹞◎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明明上帝〉

……白陽應運,大開普渡,三曹同沾天恩。能求得天道者,即可斷輪迴之門。因已無來世,所以夙世的冤親債主,必定要在今世一次解決清楚。故能求得明師一指而入天道者,真正的修行與還冤債之路才正要開始,累劫累世所造的業報,也會在今世逐一顯現。所以誠心修行者必將面臨充滿著荊棘與坎坷的修行之路,亦有數不清的魔考與道考橫豎於眼前。或病痛纏身,或諸事不遂,以筆者為例,在死了十九條人命後才能求得天道,因此在求完道後,雖天堂掛號,地府除名,但還是必須積功累德,除了償還夙世的冤債之外,還要為『龍華三會』之果位而努力。白陽期理天不留一佛子,千佛萬聖悉皆下凡助道,經一生補處後於『龍華三會』再重新定其蓮台果位。所以能求得天道者,當知此時此刻是千百億劫以來,最為殊勝、最為難得的階段。不要等到體老色衰,病魔纏身後才想到修道的可貴,更不要為了追逐名利貨物而造孽敗德。『生老病死』、『成住壞空』均為人生必經的路途,須體認當無常一到,在世上所有的一切都歸於零,所有曾經努力得來的財富與名聲,一夕之間全都沒了。所以上帝以『夙世債冤』來提醒我們,今生誓將此身渡,不留因果在凡間。

﹝夙夜﹞◎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雷部風部龍部虎部‧聖訓‧注〉

……從早到晚。《詩經‧大雅‧烝民》:「夙夜匪解,以事一人。」《大宋宣和遺事‧元集》:「天久不雨,朕夙夜焦愁,無可奈何!」

﹝夙夜不懈﹞◎六十三年一月十九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見『夙夜匪懈』條目。 

﹝夙夜匪懈﹞◎六十三年一月十九日〈三天主考〉

……日夜勤奮不懈怠。《文選‧袁宏‧三國名臣序贊》:「夙夜匪懈,義在緝熙。」亦作「夙夜不懈」。

﹝夙構﹞◎六十九年三月十五日〈南極仙翁‧聖訓‧注〉

……見『宿構』條目。

﹝夙興﹞◎六十九年正月三十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早起。《文選‧潘勗‧冊魏公九錫文》:「即我高祖文命,將墜於地,朕用夙興假寐,震悼于厥心。」《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祝盟》:「『夙興夜處』,言於祔廟之祝。」

﹝夙興夜寐﹞◎六十九年三月十五日〈諸天神聖‧聖訓‧注〉

……早起晚睡。比喻勤勞。《詩經‧小雅‧小宛》:「夙興夜寐,毋忝爾所生。」《聊齋志異‧卷二‧紅玉》:「今家道新創,非夙興夜寐不可。」

 

…………〈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昊子 的頭像
    昊子

    一貫道盤萬八年

    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