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妍】
﹝妍﹞◎六十三年一月十九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豔麗、美好。如:「不辨蚩妍」、「百花爭妍」。妍,音 一ㄢˊ。
﹝妍辭﹞◎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南海古佛‧聖訓‧注〉
……優美的詞句。《南朝宋‧謝惠連‧雪賦》:「抽子秘思,騁子妍辭。」《唐‧韓愈‧和虞部盧四酬翰林錢七赤藤杖歌》:「妍辭麗句不可繼,見寄聊且慰分司。」《明‧宋濂‧評浦陽人物‧宋太常少卿王萬》:「視彼抽祕思,騁妍辭,而與庸人孺子同一澌盡者竟何為哉。」
【里】
﹝里閭﹞◎七十一年一月二十八日〈亡靈結緣‧靜修院‧辦事員‧黃學秋與辦事專員‧劉月英〉
……鄉里。《南朝梁‧蕭衍‧東飛伯勞歌》:「誰家女兒對門居?開顏發豔照里閭。」《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二》:「元來江陵渚宮一帶地方,多被王仙芝作寇殘滅,里閭人物,百無一存。」
﹝里談巷議﹞◎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四海龍王‧聖訓‧注〉
……里巷中人們的議論、傳言。其易以訛傳訛,故可信度不高。亦作「街談巷議」。
【忌】
﹝忌憚﹞◎六十三年七月三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有所畏懼而不敢妄為。《禮記‧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金瓶梅‧第十八回》:「或吃茶吃飯,穿房入屋,打牙犯嘴,挨肩擦膀,通不忌憚。」
﹝忌諱﹞◎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孟子亞聖‧聖訓‧注〉
……避忌、隱諱某些言語或舉動。《紅樓夢‧第六十回》:「人家還沒拿進個什麼兒來,就說使不得,不乾不淨的東西忌諱。」《老殘遊記‧第十三回》:「我知道黃老爺是沒忌諱的人,只管哭,不要緊的。」
【攻】
﹝攻其無備,出其不意﹞◎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三官大帝‧聖訓‧注〉
……乘人無備而攻擊,出乎對方的預料。即在對方毫無心理、物質種種的準備時,給予迅速的攻擊,為戰略的一種。《三國演義‧第十五回》:「其地離此數十里,莫若以兵先據其內,所謂攻其無備,出其不意也。」
﹝攻書﹞◎七十七年八月十五日〈南海古佛‧聖訓‧注〉
……勉力讀書。《紅樓夢‧第四回》:「珠雖夭亡,幸存一子,取名賈蘭,今方五歲,已入學攻書。」
【位】
﹝位尊德卑﹞◎六十四年五月二十七日〈三天主考〉
……地位愈高,德行愈卑下。
﹝位極人臣﹞◎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居人臣中最高的官位。《隋唐演義‧第八十三回》:「天下後世,無不贊他的功高一代,羨他的位極人臣。」亦作「貴極人臣」。
【床】
﹝床幃﹞◎七十年八月十五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掛在床上的帳幕。幃,音 ㄨㄟˊ。
﹝床蓐﹞◎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床席。泛指臥具。《文選‧李密‧陳情表》:「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湯藥,未曾廢離。」《文選‧潘岳‧楊荊州誄》:「伊君臨終,不忘忠敬,寢伏床蓐,念在朝廷。」
【庇】
﹝庇人﹞◎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庇護人民。
﹝庇身﹞◎八十二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保身。《左傳‧成公十五年》:「信以守禮,禮以庇身。」《文選‧江淹‧雜體詩三十首之八》:「哲人貴識義,大雅明庇身。」
【芊】
﹝芊眠﹞◎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猶「芊綿」。連綿不絕貌。《清•黃景仁•過高淳湖詩》:「等閒重作倚篷人,浩皛芊眠一淒斷。」
﹝芊眠﹞◎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諸天神聖‧聖訓‧注〉
……光色盛貌。喻文采華美。《文選‧陸機‧文賦》:「或藻思綺合,清麗芊眠。」《李善‧注》:「芊眠,光色盛貌。」
﹝芊綿﹞◎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見『芊眠』條目。
【批】
﹝批孔揚秦﹞◎六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明明上帝〉
……「批孔揚秦」是中共自一九六六年起,至一九七六年止所發起的「文化大革命」時喊出的口號。一九六六年六月一日《人民日報》首先以《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為社論,宣稱:「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是要徹底破除幾千年來一切剝削階級所造成的毒害人民的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結果舊的倒是破了,新的卻沒有立起來,大量傳統的古籍、文物遭到破壞,後果更為嚴重的是,幾千年遺留下來的文明禮貌、道德風尚這些豐富的文化遺產遭到空前浩劫。
中國近代史上的文化大革命,是人類史上慘絕人寰的集體活動,它是中共所發動的一場集體反人類的活動,造成了各種滅絕人性的罪行。雖然這場革命的主題訴求為「批孔揚秦」,但事實上這個運動,並沒有對孔子與中國文化傳統的內在價值理念與學說體系,作任何深入性的批判。
這個運動,毋寧說是中共,對舊文明與文化形式,一種極端、積極、恣意、暴力式與嚐試破壞性的揚棄活動。在人類文明史上,雖具有一定歷史反作用的力量與負面功能,但其方式與形式,實在令人痛心疾首。它的存在與發生,體現了中共邪惡文明,一種必然性的現象與規律;然而,這種必然性的現象與規律,它絕對不是人類文明中,合法存在的形式。因為所有的文明改造,必須符合人性的原則,中國揚棄舊文明的方式,絕對不可以採行這種方式與手段,否則中國人便會成為非人與邪惡的民族。很不幸地,中國人在中國專制統治之下,已經做了半個世紀非人與邪惡的民族。
這場運動,一開始就注定了它失敗的命運。人類任何的文化改造運動,都必須建立在人道的愛與正義的基礎之上,否則就有可能產生出邪惡與暴行的結果。中共是這場運動的推動者,而中共信仰仇恨、暴力、階級鬥爭、無產階級專政(一黨專政)、矛盾論、唯物論、無神論、反傳統等思想。這八種思想,結合了中共反人性、生命、仁愛、正義、民主、自由、平等、法治、人權、宗教與和平的意識,最後導致了中國文明的浩劫。
這個中國文明的浩劫,包括毀滅了中國的文化、中國的道德傳統、中國人的人性等等。未來的中國,除非能夠儘快剷除中共專制政權,否則中國人很難重建一個健康的文明。在中共專制文明之下,文化大革命有其歷史文明的必然規律,毛澤東採用王安石變法時的用語,提出:「不破不立,不塞不流」的觀點。
從破的觀點而論:它嚐試以極端暴力的方式,推翻中國幾千年以來,以宗族為主的宗族社會與傳統價值理念。中國的宗族社會,屬於一種禮教系統的型態;中國舊時代的傳統價值理念,強調三綱五常思想,它是舊帝制王朝體制的合法性存在基礎。這個思想如果能夠被合理改造,則它將結束中國幾千年以來,傳統歷史治亂的宿命與規律,它有助於為中國文明,建立一個全新的社會結構與平等權的價值體系。這種新的社會結構,即是以國家與社會的意識,取代狹隘的宗族社會的思想體系;所謂的平等權的價值體系,是指以現代公民意識與人人平等的思想,取代狹隘的三綱五常的思想。
從塞的觀點而論:文化大革命,嚐試以極端暴力的方式,對幾千年來陳腐的思想與社會,做出各種破壞的行為。這些破壞行為,造成了人心巨大的恐懼、傷害、壓抑與侮辱,促使了中國人對仁愛、正義、民主、自由的價值,完全毀滅殆盡。由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全面浩劫,如;仁義、德行、幸福、悅樂、希望、信仰、合乎正道的中庸、合乎正道的中觀、天地人和諧、善良、親情、同情心、藝術性、幸福觀、誠實、羞恥心、良知良能、修身養性、敬天(天道與天德)、正直、禮德、孝德、尊賢、智慧、愛智心、愛人愛物、廣大包容、慈悲、互愛互信、助人為樂、扶貧濟弱、愛護生命、厚生、尊敬自然、知足、簡約、平實、廉潔、公正心、忠實、理性、節制、尊師重道、返樸歸真、勤勞、犧牲奉獻、推己及人、生命哲學、樂天知命、是非心、和平心等,全然消失在整個國家當中,導致整個中國陷入了落後、貧窮、極權專政的時代。
由於中共赤裸裸的權力鬥爭,使人民無所適從,也無法建立一種文化穩定與安全的意識。例如,中共發動批孔揚秦之後,又接著批林批孔,中國人民在林彪的領導之下,走向崇拜毛澤東,又在崇拜毛澤東的運動之中,否定林彪的地位;這種中共上層權力鬥爭的形態,使中國人喪失了對社會公理的基本意識,在打破任何的信仰之後,也無法建立新的信仰。文革後,這種反傳統的精神,竟然呈現兩極化的發展,即中國人一方面盲目地仇外,另外一方面又瘋狂地崇洋媚外,中國文明呈現一種缺乏主體自主意識的現象。
文化大革命的根本目的,其實就是奪權的戰爭。毛澤東借江青等四人幫的力量,鼓動紅衛兵暴動,在動亂之中,藉機會打倒劉少奇、反共人士及所有威脅毛澤東權力的人。文革後,中國不斷陷入各種政治派系的權力鬥爭,這種鬥爭,延續了中國古代血淋淋的宮廷鬥爭與政治派系分贓的形態,使中國文明不斷地繼承皇權與專制的政治文明,永遠無法開展民主自由的憲政。
文化大革命,是以暴力的方式,反對宗教的迷信與理念,使中國文明擺脫了宗教的迷信、制約與歷史宿命。這種方式,十分殘忍,但是卻十分有效,文革之後,中國成為一個可怕的無神論國家。自佛教文明進入中國之後,雖然中國文明,在心靈智慧、藝術、美學與修養方面,得到更高層次的提升,也使中國人心靈得到充分的喜樂與滿足;但是,從文明的企圖心、積極性與進取心方面而論,中國人積極進取與頑強抗爭的意志力,逐漸消失,並且在精神上,呈現許多精神萎靡不振的現象。
中國歷史證明了一個現象,中國的文明,經常是以滅亡異族文明或自我滅亡的方式,進行文明的融合與擴張。前者是以戰勝的方式,併吞異族的文明,使中國文明的版圖擴大;後者是以戰敗的方式,受異族的統治,由於中國人口眾多,如果異族的人口,低於中國的人口,最終異族的文化會被融合或消滅,透過這種文明的融合與文化的消滅過程,中國文明的版圖也會擴大。以蒙古人與滿清為例,蒙古人滅了中國,蒙古人並未實施漢化,因此元朝統治中國時間較短;女真人滅了中國,女真人實施漢化,因此清朝統治中國時間較長。由於中國擁有龐大的人口資源,任何一個國家,想要滅亡中國,都是不可能的,蒙古人與女真人的例子可證明。
文化大革命,使中國擺脫了宗教迷信的制約,也使中國人失去了寶貴的宗教價值。宗教具有穩定人心與社會的功能,也是人類人文關懷、道德良心與博愛美德的精神根源,人類消滅了宗教,就等於消滅了人類文明的精神力量。
﹝批孔揚秦美雨拜﹞◎六十六年三月十五日〈明明上帝〉
……但知盡力破壞中華優美傳統文化,而效法歐美之崇尚武力。『批孔揚秦』是中國共產黨於一九七一年於文化大革命中所提出的摧毀固有中華文化的手段之一,主要目的就是要灌輸當時的中國百姓,家庭倫理與社會道德都不如共產黨來得好,甚至提出「爹親娘親,不如毛澤東親」的口號。鼓勵人們要鬥垮孔家店〈孔子思想〉,要鬥自己的親人,甚至於要鬥自己的父母親,以表示對共產黨的忠心。文化大革命前後十年,卻幾乎將所有中華文化摧毀殆盡,也是中華文化在歷史上所面臨的最大浩劫。
﹝批郤導窾﹞◎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批,劈砍。導,沿著、順著。郤、窾,空隙,指骨節間的空穴。「批郤導窾」比喻凡事得其要領,就可以迎刃而解。《莊子‧養生主》:「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清‧魏源‧默觚下‧治篇七》:「批郤導窾,迎刃而解,棋局一著勝人千百者是也。」郤,孔隙。通「隙」。《莊子‧知北遊》:「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郤。」音 ㄒ一ˋ。窾,縫隙、孔穴。《莊子‧養生主》:「依乎天理,批大卻,導大窾,因其固然。」《成玄英‧疏》:「窾,空也,骨節空處。」《唐‧柳宗元‧霹靂琴贊‧序》:「始枯桐生石上,說者言有蛟龍伏其窾。」音 ㄎㄨㄢˇ。
【沈】
﹝沈湎﹞◎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道德天尊‧聖訓‧注〉
……亦作「沉湎」。猶沉溺。多指嗜酒。《書‧泰誓上》:「沉湎冒色,敢行暴虐。」《孔穎達‧疏》:「人被酒困,若沉於水,酒變其色,湎然齊同,故沉湎為嗜酒之狀。」《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八大王》:「老夫為令尹時,沉湎尤過於今日。」
﹝沈跡﹞◎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隱跡;匿跡。《晉‧陸機‧漢高祖功臣頌》:「赫矣高祖,肇載天祿,沉跡中鄉,飛名帝録。」
【狄】
﹝狄牙﹞◎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四大天王‧聖訓‧注〉
……亦稱「易牙」,人名。春秋時齊國人。生卒年不詳。為齊桓公的內侍,擅烹調,善逢迎,甚得桓公的寵愛。桓公死後,易牙與豎刁等謀亂,立公子無虧即位,導致齊國大亂。
﹝狄青﹞◎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金童玉女〉
……狄青生於北宋大中祥符元年(西元一零零八年),字漢臣,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陽市)人,北宋大將。身長七尺,濃眉大眼,姿態雄偉,胸襟廣闊。狄青出身貧寒,從小就胸懷大志,十六歲時,因其兄與鄉人鬥毆,狄青代兄受過,被「逮罪入京,竄名赤籍」,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宋仁宗寶元元年(一零三八年),黨項族首領李元昊在西北稱帝,建立西夏。宋廷擇京師衛士從邊,狄青入其選,任延州指揮使,當了一名低級軍官。在戰爭中,他驍勇善戰,多次充當先鋒,率領士兵奪關斬將,先後攻克金湯城,宥州等地,燒毀西夏糧草數萬,「收其帳二千三百,牲口五千七百」,並指揮士兵在戰略要地橋子谷修城,築招安、豐林、新寨、大郎諸堡,「皆扼賊要害」。他每戰披頭散髮,戴銅面具,一馬當先,所向披靡,在四年時間裏,參加了大小二十五次戰役,身中八箭,但從不畏怯。在一次攻打安遠的戰鬥中,狄青身負重傷,但「聞寇至,即挺起馳赴」,衝鋒陷陣,在宋夏戰爭中,立下了累累戰功,聲名也隨之大振。
康定元年(一零四零年),經尹洙的推薦,狄青得到了陝西經略使韓琦、范仲淹的賞識。范仲淹授之以《左氏春秋》,並對他說:「將不知古今,匹夫勇爾。」狄青遂發憤讀書,「悉通秦漢以來將帥兵法,由是益知名。」由於狄青勇猛善戰,屢建奇功,所以升遷很快,幾年之間,歷官泰州刺史、惠州團練使、馬軍副部指揮使等,皇祐四年(一零五二年)六月,推樞密副使。皇祐四年是宋朝的多事之秋,就在這一年,廣西少數民族首領儂智高起兵反宋,自稱仁惠皇帝,招兵買馬,攻城略地,一直打到廣東,宋朝統治者十分恐慌,幾次派兵征討,均損兵折將,大敗而歸。就在舉國騷動,滿朝文武惶然無措之際,僅作了不到三個月樞密副使的狄青,自告奮勇,上表請行。宋仁宗十分高興,任命他為宣徽南院使,宣撫荊湖南北路,經制廣南盜賊事,並親自在垂拱殿為狄青設宴餞行。當時,宋軍連吃敗陣,軍心動搖,更有個別將領如陳曙等,心懷私利,不以國事為重,竟因害怕狄青搶功而擅自出擊,結果大敗而歸,死傷慘重。狄青受命之後,鑒於歷朝借外兵平叛後患無窮的教訓,首先向皇帝建議停止借交趾兵馬助戰的行動。他大刀闊斧整肅軍紀,處死了陳曙等不聽號分之人,使軍威大振,接著命令部隊按兵不動,從各地調撥、屯集了大批的糧草。依智高的軍隊看到後,以為宋軍在近期內不會進攻,放鬆了警惕。而狄青卻乘敵不備,突然把軍隊分為先、中、後三軍,自己親率先軍火速出擊,一舉奪得昆侖關,占取了有利地形,接著命令一部分軍隊從正面進攻。他執掌戰旗率領騎兵,分左右兩翼,繞道其後,前後夾攻,一戰而勝。
班師還朝以後,論功行賞,狄青被任命為樞密使,作了最高軍事長官,然而種種禍患也就由此而生。宋因唐末五代武人專政,兵變頻仍之弊,自開國以來,極力壓低武將地位,以絕其覬覦之心,把右文抑武作為基本國策。從宋太祖的「杯酒釋兵權」,分割禁軍統帥權力,到實行「更戍法」,使兵不知將,將不知兵,直至發展到凡將帥出征,要由朝廷授以陣圖,訓令,將帥只能按圖作戰的荒唐地步。在這樣的政治環境中,隨著狄青官職的升遷,朝廷對他的猜忌,疑慮也在逐步加深。早在皇祐四年(一零五二年)狄青任樞密副使時,御史中丞王舉正就認為,狄青出身行伍而位至執政,「本朝所無,恐四方輕朝廷」。右司諫賈黯上書皇帝,論奏狄青升官有四不可,御史韓贄等人亦皆附和。在依智高縱橫嶺南,滿朝文武驚慌失措,狄青受命於危難,率兵出征之際,朝廷在欣喜之餘,也仍然不忘「狄青武人,不可獨任」,要以宦官任守忠監軍,監視狄青。後因諫官李兌力言「唐失其政,以宦者觀軍容,致主將掣肘,是不足法。」朝廷也迫於形勢緊急才作罷。到狄青凱旋還朝作了樞密使時,這種疑忌和不安達到了頂點。臣僚百官紛紛進言,不僅始終反對狄青作官者如王舉正竟以罷官威脅,就連原來屢屢稱頌狄青戰功,譽之為良將的龐籍、歐陽修等人也極力反對任命狄青。難道是狄青居功自傲,懷有異心而招致眾議嗎?恰恰相反,狄青始終對朝廷忠心耿耿。在他作了樞密副使之後,臉上仍保留著宋代軍士低賤的標記「制」字。宋仁宗曾勸他用藥抹去,狄青回答說:「陛下以功擢臣,不問門第,臣所以有今日,由此涅爾,臣願留以勸軍中。」首先想到的是鼓舞士氣,而不是自己作官的尊嚴。
狄青出身貧賤,曾有諂諛附阿之徒附會說他是唐朝名臣狄仁傑之後,狄青並不為改換門庭而冒認祖宗,他說:「一時遭際,安敢自比梁公。」在依智高敗逃之後,有人曾主張報依智商已死,以此邀功,狄青卻以為「不敢誣朝廷以貪功」。史稱他「為人慎密寡言,其計事必審中機會而後發。行師先正隊伍,明賞罰,與士卒同饑寒勞苦……尤喜推功與將佐。」狄青的品行和武功在當時朝野廣為傳頌,京師的百姓相與誰說:「誦詠其材武。青每出入,輒聚觀之,至壅路不得行。」就連力主罷免他的文彥博也稱他「忠謹有素」。歐陽修在嘉佑元年(一零五六年)七月上書請罷狄青,洋洋數千言,舉不出一條得力罪證,反而稱讚他:「青之事藝,實過於人」,「其心不惡」,「為軍士所喜」,任樞密使以來,「未見過失」,那麼罪名是什麼呢?不得不假託虛妄的陰陽五行說,把當年的水災歸罪於狄青,說:「水者陽也,兵亦陰也,武將亦陰也」,今年的大水就是老天爺因為狄青任官而顯示的徵兆。簡直是無中生有,羅織罪名。為什麼朝廷如此急於除掉狄青呢?文彥博說得明白,就是因為「朝廷疑耳」。在文彥博請罷狄青時,宋仁宗說「狄青是忠臣」,文彥博立即反駁「太祖豈非周世宗忠臣」。嘉佑元年(一零五六年年)正月,仁宗生了一場病,後來慢慢康復,如制誥劉敞上書說:「天下有大憂者,又有大可疑者,今上體平復,大優者去矣,而大疑者尚存」,竟把狄青樹為朝廷最大的威脅。
在這種猜忌,疑慮達到登峰造極的時候,謠言紛起,有人說狄青家的狗頭正長角,有人說狄青的住宅夜有光怪,就連京師發水,狄青避家相國寺,也被認為是要奪取王位的行動。嘉佑元年(一零五六年)八月,僅作了四年樞密使的狄青終於被罷官,出知陳州,離開了京師。狄青到陳州之後,朝廷仍不放心,每半個月就遣中使,名曰撫問,實則監視。這時的狄青已被謠言中傷搞得惶惶不安,每次使者到來他都要「驚疑終日」,惟恐再生禍亂,不到半年,發病鬱鬱而死。這位年僅四十九歲,曾馳騁沙場,浴血奮戰,為宋王朝立下汗馬功勞的一代名將,沒有在兵刃飛矢之中倒下,血染疆場,馬革裹屍,卻死在猜忌、排斥的打擊迫害之中。狄青生前,被視為朝廷的眼中釘,必欲拔之而後快,他含冤而死,卻受到了禮遇和推崇,「帝發哀,贈中令,諡武襄」。北宋重文輕武的國策,終自食其果,在後來的民族戰爭中,一直處於被動的地位。到宋神宗登基,希圖重振國威,但又苦於朝中沒有能征善戰之人,這才又思念起了狄青,他親自為文,派使者到秋青家祭奠之靈,並將狄青的畫像掛在軍中,但已於事無補,只能是歎息國勢日頹,發思古之幽情而已。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