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虯】
﹝虯虎﹞◎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猶「龍虎」。比 喻 君臣或賢人。《文選•袁宏•三國名臣序贊》:「虯虎雖驚,風雲未和。」一本作「虯獸」。《呂向•注》:「虯,龍也。雲從龍,風從虎。言未和者,君臣未相應合也。」《南朝宋•謝靈運•鞠歌行》:「譬如虯虎兮來風雲,亦如形聲影響陳。」虯,一種古代傳說中的無角龍。《說文解字》:「虯,龍無角者。」《後漢書•卷二十八下•馮衍傳》:「駟素虯而馳騁兮,乘翠雲而相佯。」《唐•白居易•折劍頭詩》:「疑是斬鯨鯢,不然刺蛟虯。」音 ㄑ一ㄡˊ。
﹝虯龍﹞◎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一種古代神話傳說中的龍。《楚辭‧屈原‧天問》:「焉有虯龍,負熊以遊?」《文選‧左思‧吳都賦》:「比飾虯龍,蛟螭與對。」虯,音 ㄑ一ㄡˊ。
﹝虯蟠﹞◎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諸天神聖‧聖訓‧注〉
……形容像龍蛇的身體一樣盤繞迴旋。《文選‧左思‧吳都賦》:「攢柯挐莖,重葩殗葉。」
【刺】
﹝刺心﹞◎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形容非常痛心。《紅樓夢‧第八十一回》:「不禁想起日間老婆子的一番混話,甚是刺心。」
﹝刺青﹞◎六十八年九月二十九日〈亡靈結緣‧修道院‧高等亡靈‧孫富〉
……見『文身』條目。
﹝刺刺﹞◎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多言的樣子。《唐•韓愈•送殷員外序》:「丁寧顧婢子,語刺刺不能休。」
【所】
﹝所作因﹞◎五十三年五月二十八日〈亡靈結緣‧佛院茶使‧羅國綱〉
……見『六因』條目。
﹝所緣緣﹞◎五十三年五月二十八日〈亡靈結緣‧佛院茶使‧羅國綱〉
……見『四緣』條目。
﹝所藏﹞◎五十三年五月二十八日〈亡靈結緣‧佛院茶使‧羅國綱〉
……見『阿賴耶識』條目。
【昆】
﹝昆弟﹞◎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月慧菩薩‧聖訓‧注〉
……兄弟。《論語‧先進》:「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亦可比喻關係親密如兄弟般友好。《戰國策‧齊策一》:「今秦楚嫁子取婦,為昆弟之國。」亦可指同輩的人。《後漢書‧卷二十四‧馬援傳》:「乃盡散以班昆弟故舊,身衣羊裘皮褲。」
﹝昆邪王﹞◎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諸天神聖‧聖訓‧注〉
……匈奴貴族,漢武帝元狩二年(西元前一二一年)降漢。《漢書‧蘇武傳》:「緱王者,昆邪王姊子也,與昆邪王俱降漢,後隨浞野侯沒胡中。」
﹝昆駼﹞◎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獸名。即騉駼。《文選•張衡‧西京賦》:「陵重巘,獵昆駼。」《薛綜‧注》:「昆駼,如馬,跂蹄。」音 ㄎㄨㄣ ㄊㄨˊ。
【並】
﹝並命﹞◎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猶言捐生。《後漢書•西羌傳》:「今國家無德,恩不及遠,羸弱何辜,而當並命!」《資治通鑒•魏元帝景元元年》:「人誰不死,正恐不得其所,以此並命,何恨之有!」
﹝並驅﹞◎六十六年三月十五日〈雲寶二童‧聖訓‧注〉
……「並駕齊驅」之簡稱。比喻雙方勢均力敵,地位或才能不相上下。《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哀弔》:「班彪蔡邕,並敏於致語,然影附賈氏,難為並驅耳。」
﹝並駕齊驅﹞◎六十六年三月十五日〈雲寶二童‧聖訓‧注〉
……見『並驅』條目。
【泣】
﹝泣血﹞◎六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明明上帝〉
……形容非常的悲慟。《禮記‧檀弓上》:「高子皋之執親之喪也,泣血三年。」
﹝泣血椎心﹞◎六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見『椎心泣血』條目。
﹝泣涕﹞◎七十一年一月二十八日〈亡靈結緣‧靜修院‧雲禎女‧劉秀英〉
……悲傷流淚。《詩經‧邶風‧燕燕》:「瞻望弗及,泣涕如雨。」《文選‧沈約‧齊故安陸昭王碑》:「獨居不御酒肉,坐臥泣涕霑衣。」
【盲】
﹝盲人瞎馬﹞◎六十三年七月三日〈三天主考〉
……亦作「盲人騎瞎馬」。瞎子騎著瞎馬。比喻極為危險,或喻之為前程茫茫,不知其所往。《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桓南郡與殷荊州語次,因共作了語。……次復作危語。桓曰:『矛頭淅米劍頭炊。』殷曰:『百歲老翁攀枯枝。』顧曰:『井上轆轤臥嬰兒。』殷有一參軍在座,云:『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
﹝盲人騎瞎馬﹞◎六十三年七月三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見『盲人瞎馬』條目。
﹝盲從﹞◎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諸天神聖〉
……不辨是非,毫無主見的附和他人。如:「要有定見,不要盲從。」
【服】
﹝服匿﹞◎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諸天神聖‧聖訓‧注〉
……盛酒和奶酪的器具。《漢書‧卷五十四‧蘇建傳》:「三歲餘,王病,賜武馬畜、服匿、穹廬。」
﹝服膺﹞◎六十八年九月二十九日〈活佛師尊〉
……記在心中,不會忘記。《漢書‧卷六十五‧東方朔傳》:「脣腐齒落,服膺而不釋,好學樂道之效,明白甚矣。」
﹝服闋﹞◎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關聖帝君‧聖訓‧注〉
……三年守喪期滿除服。《後漢書‧卷三十九‧劉平傳》:「服闋,拜全椒長,政有恩惠,百姓懷感,人或增貲就賦,或減年從役。」
【沸】
﹝沸天﹞◎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孟子亞聖‧聖訓‧注〉
……形容聲音極度喧騰。《南朝宋‧鮑照‧蕪城賦》:「廛閈撲地,歌吹沸天。」《唐‧白居易‧宴周皓大夫光福宅詩》:「軒車擁路光照地,絲管入門聲沸天。」
﹝沸炎以澣﹞◎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南海古佛‧聖訓‧注〉
……滌除了水深火熱人民的苦痛。澣,同「浣」。滌除、消除。音 ㄏㄨㄢˇ。
﹝沸湧﹞◎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南海古佛‧聖訓‧注〉
……沸騰翻湧。
【拘】
﹝拘忌﹞◎八十二年六月十五日〈龍樹菩薩 率十地菩薩‧聖訓‧注〉
……拘束、顧忌。《三國志‧卷二十七‧魏書‧王昶傳》:「然性行不均,少所拘忌。」
﹝拘禁﹞◎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道德天尊‧聖訓‧注〉
……拘束管制。《元‧喬吉‧小桃紅‧日高猶自睡沉沉曲》:「不成閑愁廝拘禁,戀香衾。」亦作「拘管」。
﹝拘管﹞◎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道德天尊‧聖訓‧注〉
……拘束管制。《喻世明言‧卷三‧新橋市韓五賣春情》:「吳山在家時,被父母拘管得緊,不容他閒走。」《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七》:「我無尊人拘管,只礙得這小業畜!」亦作「拘禁」。
【昊】
﹝昊天﹞◎八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十八羅漢 率四大天王‧聖訓‧注〉
……蒼天,遼闊廣大的天空。《書經‧堯典》:「乃命羲和,欽若昊天。」《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正緯》:「原夫圖籙之見,乃昊天休命,事以瑞聖,義非配經。」昊,廣大無邊際的天。《梁書‧卷一‧武帝本紀上》:「上達蒼昊,下及川泉。」《宋‧蘇軾‧再和潛師詩》:「且撼長條餐落英,忍飢未擬窮呼昊。」
﹝昊天不弔﹞◎六十八年九月二十九日〈亡靈結緣‧修道院‧高等亡靈‧孫富〉
……見『不弔昊天』條目。
﹝昊天罔極﹞◎六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蒼天無窮。比喻父母恩德如蒼天廣大,無以回報。《詩經‧小雅‧蓼莪》:「欲報之德,昊天罔極。」《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十四回》:「虧得祖父撫養成人,以有今日。這昊天罔極之恩,無從補報萬一。」
﹝昊穹﹞◎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八仙‧聖訓‧注〉
……猶蒼天。《文選‧司馬相如‧封禪文》:「伊上古之初肇,自昊穹之生民。」《李善‧注引張揖曰》:「昊穹,春、夏天名。」《唐‧李益‧大禮畢皇帝禦丹鳳門改元建中大赦詩》:「昊穹景命既已至,王事乃可酬乾坤。」
【孟】
﹝孟光舉案﹞◎六十三年三月二十九日〈亡靈結緣‧明明上帝駕前侍御者‧張肴〉
……見『舉案齊眉』條目。
﹝孟賁﹞◎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四配十哲‧聖訓‧注〉
……人名。生卒年不詳,戰國時齊的勇士。力大無窮,相傳能生拔牛角。
﹝孟氏﹞◎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指「孟軻」。據說孟軻的母親為教育兒子而三遷擇鄰,最後定居於學宮附近。見劉向《列女傳‧母儀篇》。
﹝孟嘗﹞◎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後漢書•孟嘗傳》:孟嘗,字伯周,會稽上虞人,東漢時期地方官,生卒年份不詳。孟嘗先後任會稽郡戶曹吏、合浦郡太守等職務,為官清廉,深得百姓擁戴。孟嘗的曾祖父、祖父、父親三代人,都為官至郡太守,為東漢朝廷效忠死節。孟嘗自幼修行,成人後任郡內戶曹史。
孟嘗任小吏期間,上虞有寡婦辛苦贍養婆婆,直至婆婆病逝,之後被其小姑以「因厭倦贍養而下毒毒死婆婆」之名告到縣衙門。縣令未經調查就定罪。孟嘗知其冤情,到郡太守處申冤辯屈,但太守沒有理會。孟嘗在太守府門外痛哭,稱病辭官而去。寡婦最終冤死。此後上虞郡連續兩年大旱,求雨無效。新任太守殷丹到任後,尋訪大旱緣由。孟嘗稟報了寡婦冤死之情,並說:「從前東海郡有孝婦冤死,上天感應而致大旱,之後太守親自祭孝婦墓,天立降大雨。現在應該懲處誣告者,澄清冤情,即可召來降雨。」太守下令懲處誣告者,並親自到寡婦墳前祭告。之後天降大雨,農田豐收。
孟嘗通過策孝廉,舉茂才,升任徐縣縣令,後遷任交州合浦郡太守。合浦郡不出產糧食,而沿海出產珍珠,由於與交趾郡相鄰,雙方經常通商交換糧食。孟嘗的前任過度捕撈珍珠貝獲取天然珍珠,導致珍珠貝資源枯竭,經濟蕭條,民不聊生。孟嘗到任後,採取合理的開採模式,不到一年後,天然珍珠資源基本恢復。之後孟嘗的這一事迹演化為成語「珠還合浦」。孟嘗因病告老還鄉,合浦郡官吏和民眾攀爬他的馬車挽留,後孟嘗夜晚搭乘小船才離開。孟嘗回到上虞家鄉種田養老,鄰里士民仰慕其美德,搬到孟嘗家附近與之為鄰的不下一百戶。漢桓帝時期,尚書楊喬上書推薦孟嘗為官,終未被任用。孟嘗在七十歲時於家中病逝。
【昔】
﹝昔日﹞◎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純陽帝君〉
……往日。《文選‧曹丕‧與朝歌令吳質書》:「每念昔日南皮之遊,誠不可忘。」《三國演義‧第七回》:「昔日斷吾歸路,今不乘時報恨,更待何年!」
﹝昔日之所無,今日有之不為過;昔日之所有,今日無之不為不足﹞◎六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從前沒有的事與物,而今日卻有,那不足為奇,因為時代不斷地在進步,人類的思維與見識,也不斷的擴大增加,當然一切事物的變化與新創,絕非古人所能想像,譬如:登陸月球、電氣化產品的發明與便利性等等;同樣道理,從前有過的事物,在今日若全然都銷聲匿跡的話,那也不能說就必然會對今日社會與世界有所影響,譬如:婦女的纏足、三妻四妾等等。
﹝昔日投簪逸海岸 今日解蘭縛塵纓﹞◎六十四年五月二十七日〈三天主考〉
……從前是氣節高操,於世俗之一切權位名勢都不看在眼裡;而今日卻是遠離了蘭心素德之境,反而追求起塵俗之祿位名利。語見孔稚珪《北山移文》。簪所以固冠,投簪者,掛冠而隱也。逸,隱也。幽人〈隱者〉佩蘭,仕則非幽人也,故曰解蘭。塵纓,世俗之事。此二句,乃三天主考針對羅某之作風有感而發,慨嘆其已往之高尚節操已不復見,反而日趨卑下,變成只重視名利權勢之凡夫俗流之輩。
﹝昔日闒茸運舛逢 龍門登踐詩書榮﹞◎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純陽帝君〉
……本段意之所指應是以「司馬遷」為題材,從《漢‧司馬遷‧報任安書》:「今已虧形為掃除之隸,在闒茸之中,乃欲仰首伸眉,論列是非,不亦輕朝廷,羞當世之士邪?」譯義:「今天我已經身體殘疾,淪為被剿除的卑賤之人,廁身於庸碌低劣者之中,卻還要昂首揚眉,評是論非,不是輕視朝廷,羞辱當世之士嗎?」中可以得知,司馬遷自喻是處於「闒茸之中」且「虧形為掃除之隸」者,所以是符合「闒茸〈猥褻微賤〉」與「運舛〈命乖運舛〉」之處境的,且「龍門」一義即是指「司馬遷」,因「司馬遷」生於「龍門」,故以「龍門」代指「司馬遷」。前一段諸天神聖所寫冠詩中之第五、六首「志凌河嶽子卿踰,氣概風雲烏獲勝」中,筆者已詳細敘述「司馬遷」是因為替「李陵」辯白說情而被處以腐刑〈割去生殖器官〉;司馬遷於《報任少卿書》中言:「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最下腐刑極矣。」可知那是極端痛苦之刑。現純陽帝君於冠詩之始即題書「昔日闒茸運舛逢,龍門登踐詩書榮」兩句,當然也是在褒揚「司馬遷」的忠誠直率與是非分明的個性,其次也是在補充諸天神聖之前所未提及與說明之事。前述諸天神聖冠詩中提及「子卿」,而「子卿」就是在講「蘇武」,談「蘇武」又不得不將「李陵」之降匈奴拿出來作說明,在敘述「李陵」降匈奴始末,卻又不能不提及「李陵」背後有一位叫做「司馬遷」的在朝廷中為他辯解「降匈奴」一事絕非本意,而是期望於將來有所作為。仙佛以雙關語「龍門」在敘述這段歷史,更是神來之筆令人拍案叫絕,因為「龍門」可以是在稱譽名望天下之意,卻也讓人忽略司馬遷原來也有「龍門」之別號,既稱譽於史策之不朽,又藉別號以為尊崇美譽,說是聲譽名望天下也是可以解釋得通,或者是直指司馬遷本人亦無不可,詩可百解,端視您的角度與理解度,仙佛題詩之用心與高明,確實令筆者折服不已。
我們都知道當時皇帝認為李陵應該要自殺不能投降,諂媚的大臣們也一致認為李陵應該自殺。只有司馬遷說的恰恰是漢武帝劉徹所不願意聽的話,因此大難臨頭。他說:「李陵對士兵非常愛護,平時常以殺敵報國為最大志願。如今不幸戰敗,而一些沒有冒一點危險的大人先生,卻在一旁議論紛紛,挑剔他的過錯,使人痛心。李陵以區區五千步兵,深入沙漠與八萬騎兵對抗,轉鬥數百里,箭盡力竭,但仍冒白刃反攻,部下毫無離心,自古名將,不過如此。他身雖被俘,卻曾力挫強敵,也足以名垂天下。而且我更相信,李陵忍辱投降,絕非出自本心,他一定另有計謀,報效祖國。」李陵也曾對蘇武表白:「陵雖駑怯,令漢且貰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奮大辱之積志,庶幾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但漢武帝劉徹認為投降就是叛國,於是將司馬遷囚入詔獄。法官會審的結果,確定司馬遷犯了包庇叛徒之罪,判處死刑。司馬遷的家人為他好不容易借貸到一筆贖金,才減為次一等的腐刑。腐刑固然痛苦,但羞辱尤甚,司馬遷幾次都要自殺,但他終於在殘忍的命運下活下去,為的是要完成他的《史記》巨著,這一五十多萬字的巨著,不但成為中國史籍的珍寶,而且他所開創的記傳體裁從此被後代史家奉為圭臬。
筆者在前述諸天神聖冠詩的心得感言中題了兩首對舉詩,就是在心情沉重與百感交集中寫下,是夾雜著悲壯與不捨,是感觸那份孤苦無援時的心境寫照,是融合了壯士一去不復還的鏗鏘氣節,或許可以說是在歌頌蘇武氣節的不朽,也可以說是為李陵鋪陳那空有壯志而未酬的遺憾表白,當然其中也有對太史公司馬遷的那份士為知己而死的慷慨義舉。兩首詩如下所示:
幽叟勉行景命承 弘麗儒雅靈襟臻
雲散風清無徵咎 終薄大節立章宸
金冊遺味萬世嚐 撰勒道柄碩膚伸
忘我三休醽醁觴 不覺侵曉見性成
心有所感,再對舉一詩:
信手彫詩彤鏤銘 藻思清麗賡歌情
對景詠懷古樸風 秉文綺合洪伐鳴
旰食遊遨玉宇境 宵衣芊眠八鴻凌
依風問道橫草心 式昭德音狀頭名
其實筆者是抱著為李陵降匈奴一事作「金冊遺味」以供「萬世所嚐」立下一個二千多年後一個俗儒的感慨心得的成分居多。李陵的降叛,後面的推手是用人唯親的漢武帝,指揮無能的李廣利,老奸巨猾的路博德,善為謠言的公孫敖,以及牆倒眾人推的滿朝大臣,他們匯成的那股勢力,才是真正的逼李陵降叛的元凶。最後加上滅族一事,使得李陵不得不走上「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不歸路。李陵曾質問漢使者:「我作為漢將,率領步卒五千人橫行匈奴,因為孤立無援而失敗,有什麼對不起漢朝的大罪,而至於誅殺我全家?」同樣心情寫照:「我作為一貫道護道長,救道親於囹圄之中,以致身陷國法記過處分且降職調職,面折當權孤立而無援;千萬人而獨往挺身宣法脈於天歸法壇,以致身陷自作孽不可活之誣名,有什麼對不起天道的大罪,而至於誅殺我一世清名?」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