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詩仙李白〉
……(死於前二二九),嬴姓,李氏,名牧。戰國時期趙國柏仁人(今邢台隆堯),戰國時期的趙國將領,戰國四大名將之一。李牧戰功顯赫,生平未嘗一敗仗。李牧生平事蹟大致可劃分為兩個階段,先是在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後以抵禦秦國為主。與白起、王翦、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並得到武安君的封號。前二二九年,趙王遷中了秦國的離間計,聽信讒言奪取了李牧的兵權,不久後將李牧殺害;三個月後趙國即滅亡。
李牧生年不詳,據推算當生於趙惠文王前期。李牧的生平活動大致可劃分為兩個階段,前一段是在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後一段是在朝中參與政治軍事活動,以抵禦強秦為主,曾兩次大破秦軍。公元前三零九年,趙武靈王時期,下令國內推行「胡服騎射」,進行了一系列改革,軍事力量逐漸強大,屢敗匈奴等北方胡人部落。但是,到了惠文王、孝成王時期,匈奴各部落軍事力量逐步恢復強大起來,並不斷騷擾趙國北部邊境,趙惠文王便派李牧帶兵獨當北部戍邊之責。趙武靈王時雖築了長城抵禦匈奴,但趙國還常常遭到匈奴的入侵,搶掠去不少人員和財物。趙孝成王時,派李牧為將,鎮守北邊,帥府駐在代雁門郡(現在山西省西北部甯武縣以北一帶)。抗擊匈奴的鬥爭中,李牧即表現了其傑出的軍事才能,為了有利於戰備,李牧首先爭取到趙王同意,自己有權根據需要設置官吏,而且本地的田賦稅收也全部歸帥府,用作軍事開支。針對趙軍和匈奴軍的特點,他深思熟慮後採取了有系統的軍事經濟措施。他將邊防線的烽火臺加以完善,派精兵嚴加守衛,同時增加情報偵察人員,完善情報網,及早預警。
為了提高部隊戰鬥力,李牧密切官兵關係,厚遇士卒,每天宰殺幾頭牛犒賞全軍戰士,由於得到厚遇,士氣高昂,人人奮勇爭先,願為國家出力效勞。針對剽悍的匈奴騎兵機動靈活、戰鬥力強及以掠奪為主要作戰目的,軍需全靠搶掠的特點,為使竄擾的敵騎兵徒勞無功,他命令堅壁清野,並示弱於敵,以麻痹強敵,伺機殲敵。為此,嚴明軍紀:「匈奴入盜,急入收保,有敢捕虜者斬」,所以每當匈奴入侵邊境,烽火臺一報警,李牧即下令士兵立即收拾物資退入城堡固守,從不出戰,使匈奴無從擄掠。這樣過了幾年,李牧沒有人員傷亡也沒有損失過物資。然而,時間一長,匈奴兵將總以為李牧膽小怯戰,根本不把他放在心上;就是趙國邊兵們亦在下面竊竊私議,以為李牧膽小怯戰,有的憤憤不平。李牧一意堅守不主動出擊的消息傳到趙孝成王那裏,趙王派使者責備李牧,要李牧出擊。李牧老謀深算,意欲放長線釣大魚,也不作解釋,我行我素,依然如故。匈奴一來,即深溝高壘,堅守不出。匈奴往往滿懷企望而來,卻一無所獲而歸。
趙王聽說李牧仍然一味防守,認為他膽怯無能,滅了自已威風,很生氣,立即將李牧召回,派另外一員將領來替代。新將領一到任,每逢匈奴入侵,即下令軍隊出戰,幾次都失利,人員傷亡很大,而且邊境不安,百姓沒有辦法耕種和放牧。趙王只得又派使臣去請李牧復職,李牧閉門不出,堅稱有病,不肯就任。趙王不得已,只得下令強令李牧出山。李牧對趙王說:「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趙王只好答應了。李牧又來到雁門,堅持按既定方針辦,下令堅守。幾年內匈奴多次入侵,都一無所獲,但總以為李牧膽小避戰。其實李牧早已經定下誘敵深入,設伏包殲的計謀,對種種屈辱駡名置之不理,而邊庭將士因為天天得到犒賞,卻沒有出力的機會,都希望能在戰場上效力。李牧看條件成熟了,於是經過嚴格挑選戰車一千三百輛,又挑選出精壯的戰馬一萬三千匹,勇敢善戰的士兵五萬人,優秀射手十萬人,然後把挑選出來的車、馬、戰士統統嚴格編隊,進行多兵種聯合作戰演習訓練。
公元前二四四年的春天,一切準備就緒之後,李牧讓百姓滿山遍野去放牧牲畜,引誘匈奴入侵。不久,情報員來報告,有小股匈奴到了離邊境不遠的地方。李牧派了一支小部隊出戰,佯敗於匈奴兵,丟棄下幾千名百姓和牛羊作誘餌讓匈奴俘虜去。匈奴單于王聽到前方戰報,十分高興,因久無繳獲,於是率領大軍侵入趙境,準備大肆擄掠。李牧從烽火臺報警和情報員報告中熟悉了敵情,早在匈奴來路埋伏下奇兵,待匈奴大部隊一到,李牧為消耗敵軍,先採取守勢的協同作戰,戰車陣從正面迎戰,限制、阻礙和遲滯敵騎行動,步兵集團居中阻擊,弓弩兵輪番遠程射殺,而將騎兵及精銳步兵控制於軍陣側後。當匈奴軍衝擊受挫時,李牧乘勢將控制的機動精銳部隊由兩翼加入戰鬥,發動鉗形攻勢,包圍匈奴軍於戰場,經過幾年養精蓄銳訓練有素的趙軍將士們,早已摩拳擦掌,個個生龍活虎,向敵人撲了過去。仿佛是一架運轉嚴整的機器,兩翼包抄的一萬三千名趙軍騎兵仿佛兩把鋒利砍刀,輕鬆的撕開匈奴人看似不可一世的軍陣,在轉瞬間扼住十萬匈奴騎兵命運的咽喉。一整天的會戰很快演變成一場對匈奴的追殲屠殺。十萬匈奴騎兵全軍覆沒,匈奴單于僅帶了少量親隨倉皇逃竄。
農耕民族在與遊牧民族的爭鬥中,過去由於機動力劣勢,一直處於被動地位,李牧指揮的此次會戰使機動性較差的趙軍在圍殲戰中得以發揮自身車戰、步戰的優勢,是先秦戰爭史中以步兵為主的聯合大兵團全殲騎兵大兵團的典型戰例,對後世以步制騎的戰術有著啟發作用。李牧大敗匈奴之後,又趁勝利之勢收拾了在趙北部的匈奴屬國,滅襜襤、破東胡,收降林胡,迫使單于向遙遠的北方逃去,完全清除了北方的憂患。在這次取得輝煌勝利的戰役以後,懾于趙軍之威,過了十幾年,匈奴兵還不敢來入侵趙的邊境。李牧也因此成為繼廉頗、趙奢之後趙國的最重要的將領。
由於李牧確保了趙國邊境的安全,使趙國君臣能無後顧之憂地對付強秦的兼併戰爭,實際上,藺相如、廉頗、趙奢等人在政治軍事鬥爭上的每一個勝利,都有李牧的協作支持在內。李牧到朝中任職,約在前二四六年以後。他曾因國事需要調回朝中,以相國身份出使秦國,定立盟約,使秦國歸還了趙國之質子。公元前二四五年,趙孝成王逝世,悼襄王繼位。悼襄王元年(前二四四年),讓樂乘代替廉頗大將軍之職位,廉頗一怒之下,領軍攻擊樂乘,樂乘逃走,廉頗也就帶領自己部下,投奔魏國去了。當時,趙奢、藺相如已死,李牧成為朝中重臣。此時,秦國迅速地兼併了魏國的大片土地,迫使魏國屈服之後,把主要兵力指向趙國。當時的燕國也趁趙國虛弱之際趁火打劫。於是,悼襄王二年(前二四三年),趙王派李牧帶兵入侵燕國,攻下燕國的武遂(現在河北省徐水縣西北的遂城鎮)、方城(現在河北省固安縣南)。過了兩年(前二四二年),趙王派將軍龐煖入侵燕,殺死燕將劇辛。公元前二三五年,悼襄王逝世,趙王遷即位。趙王遷二年(前二三四年),秦大將桓齮〈又稱樊於期〉攻取趙的平陽(今河北省邯鄲市磁縣東南),武城(今山東省武城西)殺趙將扈輒于武遂,斬趙首十萬。公元前二三三年,桓齮又乘勝進擊,率軍東出上黨,越太行山自北路深入趙國後方,攻佔了赤麗、宜安〈今河北蒿城西南二十里〉,進攻趙的後方,直向邯鄲進軍,形勢危急。趙王遷從代雁門調回李牧,任命其為大將軍,率所部南下,指揮全部趙軍反擊秦軍。李牧率邊防軍主力與邯鄲派出的趙軍會合後,在宜安附近與秦軍對峙。他認為秦軍連續獲勝,士氣甚高,如倉促迎戰,勢難取勝。遂採取築壘固守,避免決戰,俟敵疲憊,伺機反攻的方針,拒不出戰。
桓齮認為,過去廉頗以堅壘拒王齕,今天李牧亦用此計;秦軍遠出,不利持久。他率主力進攻肥下,企圖誘使趙軍往援,俟其脫離營壘後,將其擊殲於運動之中。李牧洞悉敵情,不為所動。當趙將趙蔥建議救援肥下時,他說「敵攻而我救,是致於人」,乃「兵家所忌」。秦軍主力去肥後,營中留守兵力薄弱;又由於多日來趙軍採取守勢,拒不出戰,秦軍習以為常,疏於戒備。李牧遂乘機一舉襲占秦軍大營,俘獲全部留守秦軍及輜重。李牧判斷桓齮必將回救,遂部署一部兵力由正面阻擊敵人,將主力配置于兩翼。當正面趙軍與撤回秦軍接觸時,立即指揮兩翼趙軍實施鉗攻。經激烈戰鬥,大破秦軍。桓齮僅率少量親隨衝出重圍,畏罪逃奔燕國。可見此次大勝對秦打擊沉重,而趙得到喘息之機。這就是趙王遷二年(前二三四年)李牧一卻秦軍。由於秦國著名將領白起的封號是武安君,李牧擊退秦軍以後,趙王遷說:「李牧是寡人的白起」,因而封李牧為武安君。由此也可以看出趙王遷當時對李牧的倚重態度。此戰,李牧在戰略上採取避其精銳、擊其惰歸之策。當得知敵軍識其意圖,誘其出戰,全殲于野時,遂將計就計,用圍魏救趙之策,攻其必救。在交戰時,又採取正面阻敵,兩翼包抄的戰術,大破秦軍,創造了又一個圍魏救趙的典型戰例。
趙王遷四年(前二三二年),秦王嬴政再次派秦軍入侵,秦軍兵分兩路攻趙,以一部兵力由鄴〈今河北臨漳西南〉北上,準備渡漳水向邯鄲進迫,襲擾趙都邯鄲,自率主力由上黨出井陘(今河北井陘西北),企圖拊邯鄲之背。將趙攔腰截斷,進到番吾(現在河北省平山縣南),因李牧率軍抗擊,邯鄲之南有漳水及趙長城為依託,秦軍難以迅速突破。李牧遂決心採取南守北攻,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方針。他部署司馬尚在邯鄲南據守長城一線,自率主力北進,反擊遠程來犯的秦軍。兩軍在番吾附近相遇。李牧督軍猛攻,秦軍受阻大敗。李牧即回師邯鄲,與司馬尚合軍攻擊南路秦軍。秦南路軍知北路軍已被擊退後,料難獲勝,稍一接觸,即撤軍退走。這就是李牧再卻秦軍,是秦、趙兩國交戰中,趙國最後一次取得重大勝利。由於在肥之戰及此戰中損失慘重,趙國軍事實力喪失殆盡。但此戰為趙國贏得喘息時間,獲得短暫的穩定。當時韓、魏已聽命于秦,尾隨秦軍攻趙,李牧為此又向南進軍,抵禦韓、魏的進攻。
趙王遷七年(前二二九年),趙國由於連年戰爭,再加北部代地地震,大面積饑荒,國力已相當衰弱。秦王政(秦始皇)乘機派大將王翦親自率主力直下井陘(今河北井陘縣),楊端和率河內兵卒,共領兵幾十萬進圍趙都邯鄲。趙王任命李牧為大將軍,司馬尚為副將,傾全軍抵抗入侵秦軍。王翦知道李牧不除,秦軍在戰場上不能速勝,遂稟告秦王,再行反間故計,派奸細入趙國都城邯鄲,用重金收買了那個誣陷過廉頗的趙王遷近臣郭開,讓郭開散佈流言蜚語,說什麼李牧、司馬尚勾結秦軍,準備背叛趙國。昏聵的趙王遷一聽到這些謠言,不加調查證實,立即委派宗室趙蔥和齊人投奔過來的顏聚去取代李牧和司馬尚。一直信守「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重視獨立行事權的李牧接到這道命令,為社稷和軍民計而不從,趙王暗中佈置圈套捕獲李牧並斬殺了他,司馬尚則被廢棄不用。趙國臨戰而親佞臣誅無辜忠誠良將,只過了三個月,到了趙王遷八年(前二二八年),王翦乘勢急攻,大敗趙軍,平定東陽地區(約今河北邢臺地區),趙蔥戰死,顏聚逃亡。秦軍攻下邯鄲後,俘趙王遷及顏聚。趙國公子嘉逃代(今河北蔚縣東北)稱王。秦王趙政二十五年(公元前二二二年),秦滅代,俘虜公子嘉,趙國最終滅亡。
李牧這位縱橫沙場的名將最終死在了他所誓死保衛的祖國君臣的手中,其無辜被害,使後人無不扼腕歎恨。趙國是戰國後期的第二軍事強國,被秦國滅亡原因中很重要的一條是「用人不信,自毀長城」。前有趙孝成王在長平之役中以趙括代廉頗,造成長平慘敗,趙軍死四十五萬人,元氣大傷;繼之悼襄王以樂乘代廉頗,迫使廉頗奔魏投楚,失去良將;後又有趙王遷冤殺李牧,招致趙國最後的滅亡。李牧是戰國末年東方六國中唯一能與秦軍抗衡的最傑出將領,深得士兵和人民的愛戴,有著崇高的威望。在一系列的作戰中,他屢次重創敵軍而未嘗敗,顯示了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如果不殺李牧,秦趙還得比一下高低。戰國時期各國的將領的作戰對象基本都是各諸侯國之軍隊,亦即是民族內戰,與他們不同是,李牧前半生的主要作戰對象是民族外敵,且在與野蠻外族征戰中,以最精彩輝煌的方式實現了勝利。因此,李牧有理由獲得後世更多的尊敬。
﹝李淵﹞◎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明明上帝〉
……即唐高祖(公元五六六年至公元六三五年),字叔德,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西北),一說隴西狄道(今甘肅臨洮)。唐朝開國皇帝,傑出的政治家和戰略家。李淵出身于北朝的關隴貴族,七歲襲封唐國公,隋末天下大亂時,李淵乘勢從太原起兵,攻佔長安。公元六一八年五月,李淵稱帝,國號唐,定都長安,不久之後便統一了全國。玄武門之變後,李淵退位成為太上皇。貞觀九年,李淵病逝,諡號太武皇帝,廟號高祖,葬在獻陵。唐高宗上元元年(公元六七四年)八月,改上尊號為神堯皇帝。唐玄宗天寶十三年二月,上尊號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
李淵是西漢大將軍李廣的二十三世孫、十六國時期西涼開國君主武昭王李暠〈一作李皓〉的六世孫。祖父李虎,西魏時官至太尉;父李昞,北周時歷任御史大夫、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母為隋文帝獨孤皇后姐,故特見親重。隋煬帝即位後,李淵任滎陽〈今河南鄭州〉、樓煩〈今山西靜樂〉二郡太守。後被召為殿內少監,遷衛尉少卿。大業十一年〈公元六一五年〉,拜山西河東慰撫大使。十三年,拜太原留守。當時,隋末農民起義遍佈全國,政局動亂,李淵便與次子李世民在大業十三年五月起義,並從河東〈今山西永濟西〉召回長子李建成和三子李元吉。李淵起兵後,一面遣劉文靜出使突厥,請求始畢可汗派兵馬相助,一面召募軍隊,並于七月率師南下。此時瓦崗軍在李密領導下與困守洛陽的王世充激戰方酣,李淵乘隙進取關中。李淵、李世民父子對農民起義軍首領或割據勢力,用招降或武力消滅兩種方式同時進行。如河北起義軍之竇建德、劉黑闥,江淮起義軍的輔公祏相繼被殺,杜伏威、郭子和和瓦崗軍的徐世勣則投降。地方割據勢力如河南的李密、隴右的薛仁杲、洛陽的王世充、河西的李軌、巴陵的蕭銑、兗州的徐圓朗、滄州的高開道、幽州的羅藝等相繼敗死。至貞觀二年〈公元六二八年〉,中國重新統一。
李淵是唐朝開國創業的軍事統帥,深謀多算、善於決斷、既富遠見、又善施行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縱觀李淵的一生,他有著因勢借力、先取關中、後圖天下的興兵起事思想;軍政兼施、各個殲滅群雄、統一全國的戰略指導思想;正確料敵、集智用長、先勝後戰的作戰指導思想;因勢定制、嚴明賞罰、用人所長的建軍思想。李淵于武德七年〈公元六二四年〉頒佈了唐的官僚制度,基本使用了隋的制度。在農業方面他頒佈均田制;對稅捐也做了調節,減輕了受田農民的負擔。在法律上他廢棄了隋煬帝的許多苛政,頒佈了武德律。李淵對唐朝的措施,為唐太宗「貞觀之治」打下了非常重要的基礎。玄武門之變後,李淵退位,為太上皇帝。
公元六一一年〈大業七年〉,各地農民起義不斷,全國共有近二百多支反隋起義軍。後來逐漸形成三支主力,即竇建德領導的河北起義軍,杜伏威領導的江淮起義軍,李密、翟讓的瓦崗軍。公元六一七年,馬邑郡〈今山西朔縣〉人、鷹揚府校尉劉武周因為和太守王仁恭的侍女私通,怕被發現,便以貪污之名殺死了王仁恭,起兵建立定陽國,自稱天子。李淵就以討伐劉武周為名,開始招兵。因為這時還是以隋朝官員的名義行事,所以在很短的時間裏便招到近萬人。這遭到太原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的猜疑,他們都是隋煬帝的親信,對李淵頗有戒心。李淵則拉攏、利用他們身邊的親信掌握其動向,等李淵要正式起兵時便設計鋤掉了身邊的兩個隱患。公元六一七年〈大業十二年〉五月十四日的夜裏,李淵命李世民在晉陽〈即太原〉宮城外埋下伏兵。第二天早晨,李淵和王威、高君雅議事。劉文靜領開陽府〈太原十八府之一〉的司馬劉政會到庭中,說有密狀給李淵。李淵便讓他交上來,但劉會政卻不交,說要告的是副留守,只有李淵才能看。李淵假裝吃驚地說:「怎麼會有這種事?」李淵看後便對大家說:「王威、高君雅要勾結突厥入侵。」於是命人逮捕了他們二人。第二天,恰好有突厥幾萬人圍攻太原,這更使人相信了,李淵趁機將二人殺掉。
除了內患,李淵又智退突厥兵,然後與突厥和好,消除了北方的威脅。殺掉王威和高君雅之後,李淵便和將士緊密防守,對付突厥。他命裴寂和劉文靜堅守城門,同時又讓大門洞開,城牆上也不樹旗幟,守城士兵不許張望喧嘩,這使突厥不明底細,不敢入城。李淵又在夜裏派兵出城,早晨改道進城,使突厥誤以為是援兵到達,最後突厥只好退兵走了,李淵的軍事智謀由此可見一斑。突厥兵雖然退去了,但難保不再來,為了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李淵給突厥寫了書信:「若能從我,不侵百姓,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信中為了穩住突厥,李淵委曲求全地用了臣下的語氣,這樣做也是為了給南下用兵掃除後顧之憂。事實證明,李淵的策略收到了預期的效果。大業十三年七月,李淵率軍三萬誓師,正式起兵。在發佈的檄文裏斥責隋煬帝聽信讒言,殺害忠良,窮兵黷武,致使民怨沸騰,「豺狼充于道路」,因此,李淵要廢掉昏君隋煬帝,尊為太上皇,然後擁立代王楊侑為帝。其實,這僅僅是李淵的一種號召天下的策略而已,等時機一成熟,他便自己稱帝了。
李密,字玄邃,祖先是遼東人,因為他的曾祖父、祖父和父親先後在北魏、西魏、北周和隋做官,所以他也住在長安城。父親死後他以父蔭而做了左親侍。但因為遭到隋煬帝的歧視,一氣之下裝病辭官,在家專心讀書。因為酷愛讀書而受到隋朝重臣楊素的器重,進而和楊素的兒子楊玄感成為好友。公元六一三年,李密參加了楊玄感的反隋戰爭。楊玄感失敗之後,他也曾被抓,但後來他又逃脫了。在起義軍當中宣傳自己的主張,最後被翟讓收留,加入了瓦崗軍。李密比翟讓有政治謀略,主張公開以推翻隋朝為最終目標,他的到來,使瓦崗軍有了重大發展。他先是說服附近的小股起義軍加入瓦崗軍,然後又用計打敗張須陀。最後奪取了洛口倉,威鎮中原。張須陀先後和瓦崗軍作戰幾十次,翟讓很怕和他作戰,但李密卻說張須陀有勇無謀,可以一戰打敗他。李密讓翟讓先和張須陀交戰,然後將他誘到李密佈置好的埋伏圈裏,終於將張須陀殺死。翟讓和李密又率領精兵突襲佔領了洛口倉,使瓦崗軍名聲大震。翟讓也佩服李密的才幹,自覺讓出盟主之位。
這時,李淵剛從太原起兵,李密便寫信給李淵,想和他結盟共圖大計,實際上是想讓李淵尊他為盟主。李淵收到信後,非常高興,他當時正需要有人為他阻擋中原還沒有被消滅的隋朝軍隊,使他免去後顧之憂,集中兵力拿下長安。於是李淵給李密回信,對李密極力吹捧,說自己沒有取代隋朝之意,這就是李淵自己所說的「卑辭推獎以驕其志」的計策,先麻痹李密,讓他阻擋中原的隋軍西進。李密受到李淵的回信也是非常高興,於是專心於對付東面的隋軍。一東一西,兩個李姓人開始了較量,但李密最後還是稍遜一籌,敗在李淵手下,還丟了性命。公元六一八年,瓦崗軍和洛陽的隋軍作戰失利,李密想東山再起,卻遭到了部將們的反對,他只好到長安投靠李淵。李淵熱烈歡迎他,當成貴賓對待,常稱李密為弟,還將表妹嫁給他。但後來李密又嫌棄官小,對李淵說想回山東收服部下,幫李淵拿下洛陽。李淵表面上答應了他的要求,暗地裏卻派長史張寶德監視,等李密離開長安要出關時李淵卻下令讓他留一半兵在華州〈今陝西華縣〉。這時,和李密同行的張寶德向李淵告密說李密要叛亂,實際是張寶徳怕李密跑掉自己擔不起責任。李淵便命李密一人入朝,李密感到大禍臨頭,便起兵想闖出關去,結果被圍殲。在和李密的鬥爭中,李淵充分利用了李密驕傲自大的缺陷,從一開始的吹捧李密,等長安拿下後,李密投靠他時又設計除掉了這個隱患。
李淵在太原起兵之後,便以進軍關中拿下長安為最終目標,西進的第一個障礙便是西河郡〈今山西汾陽縣〉。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兩僅用了九天便得勝而歸,使得李淵喜出望外。
然後,李淵建立了自己的基本的軍事和政權機構:設置大將軍府,自稱大將軍,長子李建成為隴西公、左領軍大都督,統領左三軍。李世民為敦煌公、右領軍大都督,統領右三軍,裴寂和劉文靜為長史司馬。第二戰是決戰霍邑(今山西霍縣);在霍邑的西北有個賈胡堡,是霍邑的門戶,但守衛霍邑的宋老生卻沒有派兵把守,李淵由此斷定宋老生是個無能之輩。李淵害怕宋老生守城不出,打成持久戰對自己不利,李世民卻認為可以挑戰引他出來決戰,於是李淵讓兩個兒子領幾十名騎兵近城觀察,自己將部隊分成十幾隊,從城東南到西南,擺出一副安營攻城的架勢。宋老生果然中計,以為李淵要攻城,便領兵三萬出戰。李淵領兵假裝後退,讓李建成和李世民領兵搶佔了東門和南門,切斷了宋老生的退路。在交戰中李淵又散佈宋老生已經戰死的謠言,動搖了隋軍的軍心,隋軍大敗,全軍覆沒。宋老生也在被守軍用繩子往城牆上提時,被李淵的軍頭盧軍諤跳起殺死。李淵順利佔領了霍邑。此後,李淵又攻打河東,沒有攻下。李淵聽從了李世民直接入關中的建議,分兵攻長安。等圍攻長安成功建立唐朝之後,又繼續圍困,到公元六二零年(唐高祖武德三年)正月才最終佔領河東。
在招降長安失敗後,李淵下令攻城,佔領之後又下令禁止擄掠百姓,受到百姓們夾道歡迎。大業十三年十一月,李淵擁立隋代王楊侑為帝,即隋恭帝,改元義寧,尊在江都〈今江蘇揚州〉的隋煬帝為太上皇帝,李淵為大丞相,封唐王,以武德殿為丞相府〈後來李淵便以「武德」為自己在位時的年號〉,李世民為秦王。大業十四年五月,隋煬帝的右屯衛將軍宇文化及在江都兵變,勒死了隋煬帝,然後立秦王楊浩為帝,自己做大丞相。隨後領兵十萬北上,但被李密打敗,宇文化及敗走魏縣〈今河北大名東〉,毒死楊浩,自己稱帝,建立許國,自稱高皇帝,也有史家稱之為隋廢帝。公元六一九年,未過足皇帝癮的宇文化及在聊城被竇建德殺死。
公元六一八年〈武德元年〉,李淵逼隋恭帝楊侑禪位,稱帝建唐,改年號為武德,定都長安。唐朝建立時,全國還在分裂之中,農民起義軍和隋朝殘餘將領割據各地,李淵在長安安定之後便開始了長達十年的統一戰爭。薛舉是隋朝金城郡〈今甘肅蘭州〉的富豪,在公元六一七年時,先稱西秦霸王,後來又稱帝,佔據了全部隴西,兵力有十三萬多人。薛舉起兵和李淵一樣也想取代隋朝,做一代新皇帝。第一次李世民出擊,將薛舉打敗,但第二次卻失利,薛舉想一舉攻下長安,卻在這時病死了。其子薛仁杲繼續威脅長安,李淵命李世民為元帥再次出征,這次將薛仁杲徹底擊潰,薛仁杲降唐,隴西復歸唐朝,李世民將薛仁杲及其部將領數十人,送往京師,一併斬首。
滅了薛舉父子之後,李淵又開始對付割據河西〈今甘肅河西走廊〉的李軌。公元六一八年冬,李軌稱帝,開始時,李軌還能寬容對人,注意分化隋朝官吏,壯大自己的勢力,但後來他逐漸開始猜疑眾將,內部矛盾開始激化,這給李淵的分化行動提供了機會。公元六一八年〈武德元年〉,李淵為進攻薛舉,派人和李軌聯繫,李軌非常高興。主動讓弟弟到長安做人質,唐高祖李淵封他為涼王。但冊封使節到達時,李軌的下屬對是否接受產生分歧,李軌沒有主見,聽信部下的話,又不肯屈居李淵之下,對李淵自稱「大涼皇帝臣軌」,雖然用了「臣」,但李淵並不領情,他不能允許還有一個皇帝的存在,於是加緊了對李軌的行動。
李淵派安興貴去勸說李軌,安興貴是李軌戶部尚書安修仁的哥哥。李軌聽了安興貴的勸說沒有改變注意,反而說安興貴是為了報答李淵的恩情才來勸說他的。安興貴害怕李軌加害自己,便和哥哥一起謀劃,最後發動兵變,俘虜了李軌,河西於是平定,李軌被殺于長安。李軌本人並沒有李淵那樣的統一全國的政治遠略,只想偏安一隅。他的治理才能也並不高,他聽信巫士上帝派玉女降臨的話,勞民傷財築台迎候玉女,鬧得民怨沸騰。等民間災情嚴重時,他又聽信小人之言,不肯救濟,要留著以備不測之需,結果眾叛親離,他的滅亡和自己所作所為有著很大的關係。
劉武周也是一個勁敵,他起兵較早,和突厥勾結,但由於開始時李淵便採取了聯絡突厥的策略,所以,劉武周也沒有構成大的威脅,一直到公元六二二年(武德五年)他聯合突厥南下佔領了並州,唐朝的並州總管、齊王李元吉無力抵抗,棄城而逃。李淵先派裴寂出擊,結果大敗而歸。李淵這時想放棄這個地區,遭到李世民的反對。最後李世民領兵出征,用堅壁清野消耗對方的戰術,全面擊潰了劉武周的部隊,劉武周逃到突厥,後來被殺。唐朝又恢復了原來在河東地區的領地。
消滅上述三個周圍勁敵之後,李淵便把注意力投向了中原。在中原的主要對手是王世充,他原是隋朝的江都通守,隋煬帝被殺之後,他擁立楊侗為帝,又打敗瓦崗軍,除了李密和部分軍隊外,其餘的都被王世充收編。到公元六一九年〈武德二年〉,王世充踢開楊侗,自己稱帝,建立鄭國,定都洛陽。李淵派李世民東征王世充,最後將王世充圍在了洛陽一座孤城裏,王世充向北邊的竇建德求援。竇建德最後被李世民擊敗,俘虜了竇建德。王世充絕望之下只好獻城投降,不久被仇家所殺。至此,李淵統一了黃河流域地區。但竇建德在押送到長安後卻被李淵殺死了,結果竇建德的部將劉黑闥又舉兵反唐,不到半年就恢復了原來竇建德的領地。李世民又奉命征討,和劉黑闥所部兩萬人激戰,從中午到黃昏不分勝負,李世民便命唐軍決堤水攻,劉黑闥敗退投奔突厥,然後又捲土重來。李淵命李元吉征討,被劉黑闥擊敗。太子李建成又親自出征,他採納了謀士魏徵的策略,安撫民心,最終瓦解了劉黑闥的部下,劉黑闥最後敗退時被殺。河北和山東地區終於平定,這時已經是唐朝建立的第六個年頭了。
在隋朝末年,趁亂割據在江陵一帶的是蕭銑。他的地區也很廣闊,南到交趾〈今越南河內〉,北到漢水,西達三峽〈今三峽〉東及九江〈今江西九江〉。但蕭銑和其他割據者一樣是想偏安一地,做個土皇帝。他是原來南朝梁宣帝的曾孫,祖父蕭岩在梁被隋滅時逃到了陳朝,等陳也被隋滅時,蕭岩被押到長安斬首。在隋煬帝時,因為蕭銑和隋煬帝的皇后蕭氏同是南朝梁的後裔,所以被任為羅縣〈今湖南湘陰東北〉令。
隋末各地起義不斷,蕭銑被地方將校推為首領,割據反隋。蕭銑也聲稱要恢復梁的疆土。隋煬帝死後,一些隋朝的將領也投靠了他,其領地不斷擴大,成了南方最大的割據者。唐高祖在派李世民東征王世充的同時,命大將李靖領兵南下取長江中游的蕭銑。蕭銑這時為了控制眾將奪其兵權,竟說要罷兵經營農業,和部將矛盾加深,許多將領離他而去,力量削弱之後,再面對富有軍事韜略的李靖的大舉進攻,蕭銑只有失敗的結果。李靖用兵常出奇制勝,在長江水漲時蕭銑認為他不能用兵,李靖偏偏說服眾將趁機進軍,大敗蕭銑軍。蕭銑最後聽從了中書侍郎岑文本的勸告,投降了唐軍。李靖也以仁義回報,堅持不對曾經抵抗的蕭銑將士治罪,認為為主力戰的是忠臣,不能同叛逆者相比。因此下令軍隊秋毫無犯,這又加快了其他州縣的歸順步伐。後來,蕭銑原來的領地全部歸入唐朝版圖。蕭銑被押往長安處斬,時年三十九歲,自建國至滅亡共五年。接著,唐軍又擊敗在庭州〈今江西贛州西南〉稱楚帝的農民領袖林士弘,使唐佔據了長江中游及嶺南地。割據江淮一帶的是杜伏威,他佔據曆陽〈今安徽和縣〉,自稱總管。在唐軍圍攻洛陽時派人招降他,杜伏威便投降了唐朝,被李淵封為吳王。等劉黑闥因兵敗被殺後,杜伏威讓屬將輔公祏留下統領兵將,自己請求入朝,留在了長安,等於是做了人質。幾年後,輔公祏起兵反唐,稱帝對抗唐朝,結果杜伏威「猝死」,李淵派大將李靖等討伐,不久,輔公祏被當地武裝抓獲,送唐軍營中處死,江淮地區也宣告平定。
最後一個是梁師都;梁師都也是隋朝末年趁農民起義的亂世割據稱帝者之一。他的中心在朔方郡〈今陝西靖邊白城子〉,他存在的時間比較長,從公元六一七年〈隋大業十三年〉到六二八年〈唐貞觀二年〉,達十一年之久,正好與李淵並立。梁師都的存在主要靠突厥的支持,由於李淵派兵四處征討,無暇顧及這個雖有威脅但並不大的梁師都,所以讓他苟延殘喘,最後一個才平定。還有,當唐高祖李淵派兵即將打敗梁師都時,遇上了玄武門之變,讓位給了李世民,最後消滅梁師都統一全國的大任便落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肩上。
後來,梁師都所依賴的突厥發生分裂,失去支持的梁師都拒絕了唐太宗的招降,唐太宗便派重兵討伐,先敗突厥,後敗梁師都,在絕境中,梁師都的從父弟弟殺了他,獻城投降了唐軍。至此,唐太宗最終完成了李淵未完成的統一大業,徹底結束了隋末以來的大亂局面。
…………〈待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