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百泉﹞◎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諸天神聖〉

……百泉因百泉湖而命名。位於蘇門山南麓,因湖底遍佈泉眼,故名百泉,泉水自地穴迸出,累累如貫珠,又名「珍珠泉」。百泉早在三千年前殷商即行開鑿,清乾隆十五年〈西元一七五零年〉,為防泄水,繞岸砌石,成一長方形泉湖。湖水面積三萬四千多平方米,經常流量四至五個,最深處達三米,水溫常年二十度左右,冬暖夏涼,湖水四季碧綠,清冽純淨;湖內魚來蟹往,荇藻交橫;湖畔亭臺樓閣星羅棋佈,曲橋相接;湖周古柏參天,綠柳婆娑,山水樓臺交相輝映,千百年來,深得文人墨客的喜愛。北宋大文學家蘇東坡於元佑年間遊覽於此,揮毫疾書「蘇門山湧金亭」六個大字。書體楷行柔中藏鋒,遊人稱讚不巳。

百泉由蘇門山和百泉湖組成。蘇門山是太行山的一道支脈,是萬仙山根部向東延伸到這裏形成的一座山頭。而太行山中的各道水系延著萬仙山的石隙縫間向東擠壓而來,到達蘇門山時,從山南麓的石竇中向上仰天噴出,就形成了這碧波蕩漾的百泉湖。這一山一水,交互相映,就形成了美麗自然的山水風景區。千百年來,深得廣大人民的喜愛。

百泉湖冬暖夏涼,清澈見底,毛髮可鑒。元代詞人王磬在《詠百泉靈源泉》中贊曰:「濟南七十二泉,散在坡迤百里川,未似共城祠下水,千窠並出畫欄前。」山水與人文相結合很有特色,不僅歷史悠久,人文薈萃,而且泉眼之多,蔚為壯觀,在中國乃至全世界都極為罕見。

湖之北岸是一座海拔僅有一八四米的蘇門山,但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因歷代眾多名人志士、文人墨客的駐足揮毫,使其在全國眾多名山大川之中佔有一席之地。這裏曾誕生了北宋五子之一,著名理學家,一代易學大師邵雍和明末清初中國三大儒之一的著名學者孫奇逢。山光水色,妖嬈嫵媚,又曾吸引了歷代名人志士到此隱居、遊覽和講學,如晉代高適、孫登;竹林七賢;唐代詩人賈島、畫家吳道之;宋代文學家蘇東坡,理學家周敦頤、程顥、程頤;金代詩人元好問;元代中書令耶律楚材、許衡、姚文獻;明代的唐寅、黃輝、魏允貞;清代的乾隆皇帝、鄭板橋等,他們面對迷人的青山碧波,觸景生情,或賦文吟詩,或潑墨作畫,留下了珍貴的墨蹟瑰寶。

百泉歷經開鑿,清乾隆十五年,繞岸砌石,成一長方形泉湖,湖中心有一條青石板鋪成的小徑,曲曲折折,將湖中的亭閣小橋聯在一起。釣魚亭、湖心亭、南大廳、下馬亭、課桑亭、湧金亭、噴玉亭、靈源亭、錯落有致地點綴在湖畔,獨具匠心地玉立在湖間,玲瓏秀麗,煞是好看。

﹝百界﹞◎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見『三千』條目。

﹝百神﹞◎八十二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

……所有的神祇。百,眾多之意。如:「百病不侵」。神,天地萬物的創造者與主宰者稱為「神」。如:「山神」、「天神」、「海神」。

﹝百家之言﹞◎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孟子亞聖‧聖訓‧注〉

……眾流派的言論、說法。《文選‧賈誼‧過秦論上》:「於是廢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文選‧東方朔‧答客難》:「慕聖人之義,諷誦詩書百家之言。」

﹝百家宗師﹞◎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見『姜尚』條目。   

﹝百家諸子﹞◎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詩仙李白‧聖訓‧注〉

……泛指春秋戰國時代出現的各家學說。亦作「諸子百家」。

﹝百祥薦臻﹞◎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關聖帝君〉

……喻所有的祥瑞之兆,都接踵而至。語出《柳宗元‧卷三十七‧表慶賀‧第二表》:「以順人為大,不以崇讓為優。……深拒天人之誠,猶懷謙讓之道,臣等愚惑,未知所歸。且百祥薦臻,……」中之一段。

﹝百乘﹞◎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諸葛武侯‧聖訓‧注〉

……「百乘之家」的簡稱。周時大夫有地方十里,兵車百輛,故稱卿大夫為「百乘之家」。《孟子‧梁惠王上》:「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百媚﹞◎六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百媚千嬌」之簡稱。形容美好的容貌和體態。《元‧孔文昇‧折桂令‧杏桃腮曲》:「傾國傾城,百媚千嬌。」亦作「千嬌百媚」、「千嬌百態」。

﹝百媚千嬌﹞◎六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見『百媚』條目。

﹝百瑞﹞◎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種種祥瑞。《晉‧左思‧魏都賦》:「圖以百瑞,綷以藻詠。」《唐‧韓愈‧請上尊號表》:「五穀歲登,百瑞時見。」《唐‧無名氏‧昆田化為金賦》:「地有百瑞,美者惟金。」

﹝百歲光陰石火爍  一生身似水泡浮﹞◎七十七年八月十五日〈天然古佛〉

……人生就算得生百年之壽,在宇宙虛空法界中,那也只不過是一剎那間的時間而已。光陰流逝如同石火一般,轉瞬即滅。由生到死為一生,由膚髮到肉體器官為一身,生生得身生,生滅生身滅。身體會老,生命會終,走了一回生死,用了一生身體,到最後終是空。身體尚能為螻蟻之窟穴,靈性則無所適存之地。所以人生與人身,如同水泡一般,瞬間即逝,是虛妄的,沒有真實性,剎那間,就不存在了。何必留戀執著呢?

﹝百祿﹞◎八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天然古佛〉

……天祿之意,即各種福祿皆俱。《詩‧商頌》:「受命咸宜,百祿是何。」

﹝百祿休光萬福臨﹞◎八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天然古佛〉

……本句承前五句。因此,能建德修業者,上天必將賜予各種福祿,以彰顯其德,揚其聖志德名。

﹝百福咸來﹞◎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十八羅漢〉

……喻所有的祥瑞福德都聚集而來。《南齊書‧志第三‧樂‧聖主曲》:「聖主受天命……百福咸來臻。」

﹝百障魔考重重生﹞◎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一陽帝君〉

……天道之所以珍貴,就在於考機重重,所謂真道真考,愈顯其真,考修道者心靈最深處的本性,刮垢磨光,這是一般世俗宗教所無法比擬的。

﹝百僚﹞◎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三官大帝‧聖訓‧注〉

……百官。《書經‧皋陶謨》:「百僚師師,百工惟時。」《詩經‧小雅‧大東》:「私人之子,百僚是試。」亦作「百寮」。

﹝百寮﹞◎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三官大帝‧聖訓‧注〉

……百官。《文選‧班固‧東都賦》:「然後撞鐘告罷,百寮遂退。」《文選‧潘岳‧西征賦》:「痛百寮之勤王,咸畢力以致死。」亦作「百僚」。

﹝百億﹞◎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明明上帝〉

……極言數目之多。《三國‧蜀‧諸葛亮‧答李嚴書》:「吾本東方下士,誤用於先帝,位極人臣,祿賜百億。」《南朝梁‧江淹‧翡翠賦》:「傳貴質於竹素,晦深聲於百億。」亦可指世界及眾生,為佛家語。《南朝梁‧蕭統‧謝敕賚制旨‧大涅盤經‧講疏啟》:「道洽大千,化均百億。」

﹝百罹﹞◎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純陽帝君‧聖訓‧注〉

……百憂。比喻困難重重。《文選‧張協‧七命》:「羇旅懷土之徒,流宕百罹之疇。」《文選‧盧諶‧贈劉琨詩》:「五臣奚與,契闊百罹。」亦作「百離」。

﹝百隧﹞◎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至聖先師‧聖訓‧注〉

……縱橫交錯的市道。《文選‧張衡‧西京賦》:「旗亭五重,俯察百隧。」《李周翰‧注》:「隧,市道也。」《文選‧左思‧魏都賦》:「百隧轂擊,連軫萬貫。」《劉良‧注》:「隧,路也,言有隧路多也。」《唐‧王勃‧臨高臺詩》:「旗亭百隧開新市,甲第千甍分戚里。」

﹝百戲﹞◎七十一年三月十五日〈一陽帝君‧聖訓‧注〉

……泛指各種雜技的表演。《唐‧劉晏‧詠王大娘戴竿詩》:「樓前百戲競爭新,唯有長干妙入神。」《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九》:「一日,趙琮又到長安赴試去了,家裡撞著迎春日子,軍中高會,百戲試呈。」

﹝百戲﹞◎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雷部風部龍部虎部‧聖訓‧注〉

……古代對各種戲、樂的概稱。百戲一詞,首見於漢代,而南北朝以後,則義同於散樂。

﹝百鎰﹞◎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南海古佛‧聖訓‧注〉

……「百鎰之金」之簡稱。鎰,古時的重量單位,大約等於二十兩或二十四兩。百鎰之金形容非常貴重。《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休說那模樣兒,只那一對小腳兒,價值百鎰之金。」

﹝百離﹞◎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純陽帝君‧聖訓‧注〉

……種種不幸的遭遇。離,通「罹」。《三國魏‧曹丕‧短歌行》:「我獨孤煢,懷此百離。」亦作「百罹」。

﹝百齡﹞◎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猶百年。指長久的歲月。亦指人的一生。《漢‧蔡邕‧翠鳥詩》:「馴心託君素,雌雄保百齡。」《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徵聖》:「百齡影徂,千載心在。」《唐‧王勃‧滕王閣序》:「舍簪笏於百齡,奉晨昏於萬里。」《唐‧李德裕‧寄題惠林李侍郎舊館詩》:「百齡惟待盡,一世樂長貧。」

﹝百蠻﹞◎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南海古佛‧聖訓‧注〉

……中國南方蠻族的總稱。《詩經‧小雅‧韓奕》:「以先祖受命,因時百蠻,王錫韓侯。其追其貊,奄受北國,因以其伯。」《史記‧卷四十七‧孔子世家》:「昔武王克商,通道九夷百蠻。」 

【安】

﹝安人﹞◎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雷部風部龍部虎部‧聖訓‧注〉

……對夫人的尊稱。《明‧高明‧琵琶記‧蔡公逼伯喈赴試》:「老漢既忝在鄰舍,秀才但放心前去,不揀有甚欠缺,或是大員外、老安人有些疾病,老漢自當早晚應承。」《紅樓夢‧第六十三回》:「尤老安人點頭道:『我的兒,倒是你們會說話,親戚原是該的。』」

﹝安人之志﹞◎七十年八月十五日〈一陽帝君〉

……穩定別人所立的志向。安,使穩定。如:「除暴安良」、「安民」。

﹝安之以樂﹞◎七十三年三月十五日〈慈雲悟茂猛〉

……見『奉之以時  道之以禮  安之以樂  參之以機』條目。

﹝安不忘危﹞◎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諸天神聖〉

……身處安定之際,莫忘危難之境。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天尚有不測風雲,人豈無旦夕禍福,莫謂年老方修身,土墳豈是耄客留。居安思危,可為世俗義,可為道中諦。世俗義者,孩童皆曉;道中諦者,悟者方知。看穿千古同明月,今月何曾見古人;生死事大,物換星移,騷客遷矣;歲歲昏昏,處處籠籠鳥鳥;千古君臣,如煙之去而無痕;百代佳人,若霧之奔而無跡。興盡悲來,磨盡多少英雄才子;盛筵必散,淚盡無數佳侶之雙,是以有觀音之悲,天然之嘆,此乃眾生難渡之理也。

﹝安民﹞◎七十七年八月十五日〈南海古佛‧聖訓‧注〉

……安撫民眾。《文選‧干寶‧晉紀總論》:「保大定功,安民和眾。」《三國演義‧第十二回》:「盡取小沛軍馬入城,出榜安民;一面安排喪事。」

﹝安宅﹞◎七十一年一月二十八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安居。《詩經‧小雅‧鴻鴈》:「雖則劬勞,其究安宅。」《文選‧曹植‧求通親親表》:「安宅京室,執鞭珥筆。」 

﹝安安﹞◎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安天下之當安者。《書‧堯典》:「曰若稽古帝堯,曰放勳,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

﹝安危﹞◎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孟子亞聖‧聖訓‧注〉

……平安或危險。《書經‧畢命》:「邦之安危,惟茲殷土,不剛不柔,厥德允修。」《文選‧鍾會‧檄蜀文》:「故略陳安危之要,其敬聽話言。」

﹝安份﹞◎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萬仙菩薩〉

……亦作「安分」。規矩老實,守本分。《唐‧白居易‧詠拙詩》:「以此自安分,雖窮每欣欣。」《元‧吳昌齡‧東坡夢‧第一折》:「倒不如咱家安分,向深山將姓名隱。」《紅樓夢‧第二五回》:「你安分些罷,何苦討人厭。」

﹝安住﹞◎七十七年八月十五日〈南海古佛〉

……原意為住宿、居住之意。此處為定身安慧於某種境界當中。如:安住慈悲喜捨中、安住身心之處、安住正見、安住精進、安住於空、安住於無上正覺等等。《元‧白璞‧東牆記‧楔子》:「生云:『敢問公公,有房舍借一間小生借居,待來春赴試。』淨云:『足下既要安住,老夫有一小頑,名曰山壽,就托足下教訓攻書。」《元‧張壽卿‧紅梨花‧第一折》:「我此一來專為要見謝金蓮而來,不想他嫁了人,哥哥便留我在書房中安住,也沒什麼興味。」

﹝安邦﹞◎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

……「安邦定國」之簡稱。治理國家使穩固安定。《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方今天下大亂,四方雲擾,欲見孔明,求安邦定國之策耳。」《東周列國志‧第九十七回》:「話說大梁人范雎字叔,有談天說地之能,安邦定國之志。」亦作「安邦治國」。

﹝安邦定國﹞◎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見『安邦』條目。

﹝安佚﹞◎六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見『安逸』條目。

﹝安身立命﹞◎六十三年一月十九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安身,得以容身。立命,精神安定。安身立命指有了容身之處,生活有著落,精神上有所寄託。《水滸傳‧第二回》:「那裡是用人去處,足可安身立命。」文明小史˙第三十七回:「你們正在青年,須要曉得安身立命的道理。」亦作「立命安身」。

﹝安附危颺﹞◎六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明明上帝〉

……平和安然無恙之事,將漸漸顯現,並靠近過來;而危機險象之事,卻也將漸漸遠颺而去。附,靠近、親近。如:「附在他耳邊低語。」颺,高飛。如:「高颺」、「遠颺」。《後漢書‧卷七十五‧呂布傳》:「譬如養鷹,飢即為用,飽則颺去。」

﹝安附危颺遠遁塵﹞◎六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明明上帝〉

……平和安然無恙之事,將漸漸顯現,並靠近過來;而危機險象之事,卻也將漸漸遠颺而去。因此,天道的道運與道業,則將遠遠的脫離塵世間的羈絆與污衊,光明弘毅於天地之間。

﹝安能﹞◎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四海龍王〉

……豈能、怎能。《文選‧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安能舍其所樂,而從其所懼哉。」《文選‧鮑照‧還都道中作》:「未嘗違戶庭,安能千里遊。」 

﹝安能諛貴折腰跽  五帝三皇萬眾歷﹞◎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四海龍王〉    

……本段承前句「俯望世俗物景異,達聰明目長相憶,握瑜懷瑾茲奚在,與世推移皆是此,聶政刺俠虹貫日,要離害忌鳥報擎」之續義;低著頭看世間,萬事萬物都不同,而且不停地在變化,就是因為世俗凡塵如此無常,所以在耳目授受之間,於心念上要堅持並長久保持自淨自覺,不要被塵俗之一切事物萬象所蒙蔽。昔之觀古,如今之視昔,看看歷史上那些有德有能的人,今天這個年代亦復不易再見得到了。當然,朝代的更迭是歷史進化的必然宿命,一代是不如一代,所以更加讓世人緬懷那些仁人志士所堅持並曾經留給後代學習效法的風範。我們試以歷史上「聶政」和「要離」為例,當聶政刺殺韓傀時,難道世人沒看見那股慷慨就義的志氣,如同白虹穿過了太陽嗎?再看看要離刺殺慶忌時,難道世人沒看見那股視死如歸的豪氣,如同那蒼鷹勇猛地撲往大殿去嗎?所以說,不要為了苟安於世而隨波逐流,也不要為了榮華富貴或權勢而阿諛奉承,屈辱了自己。應該學習並效法上古三皇五帝之德澤濟民,那種為百姓謀福,為人民謀利的大格局與大氣度,這才是值得我們去學習與經歷的過程。

※【讀四海龍王冠詩後感言】:

四海龍王冠詩:

俯望世俗物景異  達聰明目長相憶

握瑜懷瑾茲奚在  與世推移皆是此

聶政刺俠虹貫日  要離害忌鳥報擎

安能諛貴折腰跽  五帝三皇萬眾歷

首闕從「物景」之異,來喻無常萬象虛假之譬;既然一切萬象都是在虛幻變化之中,那就意謂著心念之間不要受這些變易之事所迷惑或執著,因為一切都是假相,是不長久的,如夢幻泡影般;而「耳目」是最容易侵入幻相的根塵之識,是五蘊造惑之源,所以要以堅毅之心與智慧之覺,來提昇自己在「達聰」與「明目」上的境界。其實仙佛的每一首冠詩都有其深蘊的隱涵大義,問題不在冠詩的深淺與否,主要還是在於研究的人能不能契入到深層的意境,所謂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不要以為自己所看所懂的就是一切真理的展現;深者見深,淺者見淺,如同見性與明心之喻,到底見何性?明何心?如果智慧無礙,覺性圓滿,自然而然能顯現自性光明的能量。所以說,一字能悟者,一句則嫌多了。能覺與不能覺,自己最清楚,悟到什麼層次,自然而然會有該層次的境界顯現出來,一個小蠟燭或小燈泡的照明能量,比較於太陽的照耀能量當然不可相提並論,這個道理不須多說,你懂。

最後一段仙佛舉「五帝三皇」為例,將「聶政」與「要離」之事蹟典故,將之比較於「五帝三皇」之德澤萬民,似乎有點離譜。因為「五帝三皇」與「聶政要離」並不是在同一層次面的人物,帝王的格局與份量與一般俠客的格局與份量本就不是可以放在同一天平秤量而互為比較的對象。筆者認為,比擬的對象差異太大,若強之以勾勒牽引,在鋪陳情節一事上就不太容易聯結,而且故事本身要有延伸張力的能力,張力的力道不足,自然就索然無味,以至於引人入勝的誘因也就蕩然無存了。這一首冠詩,開創性似嫌不足,是一缺憾;對舉的格局南轅北轍,更是令人矇矓困惑,或許四海龍王也發覺了這一缺憾,所以在冠詩後訓喻加了一句:「一時一機,當要明然」,無非是希望閱讀或參研者能從「一時一機」的背景與層面來契入;「五帝三皇」的年代久遠,難以考證,甚或有不同的人物解釋;「聶政要離」有當時的真實故事背景,可信度高,比較容易讓人一窺全貌。此詩的重點不明顯,亦無見性之隱喻,是比較可惜的一點。

※試題一偈以對舉【四海龍王】所題冠詩:

四海龍王冠詩:

俯望世俗物景異  達聰明目長相憶

握瑜懷瑾茲奚在  與世推移皆是此

聶政刺俠虹貫日  要離害忌鳥報擎

安能諛貴折腰跽  五帝三皇萬眾歷   

筆者對舉:

燕然未勒似凋零  畏壘鄉曲逾耄齡

鳳蓋煌煌清醑中  雲車六龍日月行

金樽上壽赩翕清  巃嵷來儀觴酌情

光價纖縟昭庸性  絫德蒸蒸軒欞慶

 

…………〈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昊子 的頭像
    昊子

    一貫道盤萬八年

    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