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顒﹞◎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道德天尊〉
……〈約公元四七三年前後在世〉字彥倫,汝南安城人。祖父周虎頭,員外常侍,父親周恂,歸鄉侯相。周顒言辭婉麗,工隸書,兼善老、易,長於佛理。初為宋益州主簿。宋明帝頗好玄理,以顒有辭義,引入殿內。帝所為慘毒,顒不敢顯諫,輒誦經中罪福事。帝亦為之小止。建元中,為始興王前軍諮議,直侍殿省。顒於鍾山西築隱舍,休沐則居之,終日長蔬,頗以為適。王儉嘗問:「卿山中何所食?」顒曰:「赤米,白鹽,綠葵,紫蓼。」文惠太子問:「菜食何味最勝?」答曰:「春初旱韮,秋末晚崧。」轉國子博士,兼著作。後卒於官。顒著有文集二十卷,(《隋書志》作八卷,隋志注作十六卷〉。
﹝周魏見辜﹞◎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天然古佛〉
……周是指「周勃」,魏是指「竇嬰〈魏其侯〉」。語出《李陵答蘇武書》:「昔蕭樊囚縶,韓彭菹醢,晁錯受戮,周魏見辜,其餘佐命立功之士,賈誼亞夫之徒,皆信命世之才,抱將相之具,而受小人之讒,並受禍敗之辱,卒使懷才受謗,能不得展。」義為:周勃和魏其侯都是無端受冤的人。以下是「周勃」與「魏其侯」兩人受冤的過程故事。
【周勃】
絳侯周勃是沛郡豐邑縣人(今江蘇豐縣鳳城鎮周廟村)。他的祖籍卷(今河南原陽西南),後徙沛。周勃以編織養蠶的器具為生,經常為有喪事的人家做吹鼓手,後來又做了拉強弓的勇士。高祖在做沛公剛剛起兵的時候,周勃以中涓的身份跟隨高祖攻打胡陵,取下方與。方與反叛,高祖和他們交戰,打退敵軍;又進攻豐縣,在碣縣束邊攻打秦軍,而後回軍到達留縣和蕭縣;又進攻碣縣,攻克。奪取下邑時,周勃最先登城。高祖賜給他五大夫爵位。漢軍攻打蒙邑、虞縣,又奪取了。漢軍襲擊章邯的戰車騎兵,周勃又立了下等功。接著平定魏地。攻打爰戚、束緡縣,一直攻到栗縣,全都奪取了。漢軍攻打齧桑,周勃最先登上城池;在東阿之下進擊秦軍,打敗了他們;追趕到濮陽,奪取甄城。漠軍攻打都關、定陶,襲取了宛朐,俘獲了單父縣令。漢軍在夜間襲取臨濟,攻打壽張,以此前進到達卷縣,攻破城池。在雍丘城下進擊李由軍隊。漢軍攻打開封,周勃的軍隊先到城下的最多。後來章邯打敗了項梁軍隊並殺死了項梁,沛公與項羽領兵東去到達殤縣。
高祖自從在沛縣起兵到返回賜縣,一共是一年零兩個月。楚懷王封沛公為安武侯,任命他為賜郡郡長。沛公拜周勃為虎賁令,周勃以虎賁令的身份跟隨沛公平定魏地。漠軍在城武攻打束郡尉的軍隊,打敗了敵軍;進擊王離軍隊,打敗了他們;攻打長社縣,周勃最先登上城池;攻打穎陽、緱氏,切斷黃河渡口;在屍鄉北邊進擊趙賁軍隊,往南攻打南陽郡守呂崎,攻破武關、蟯關;在藍田擊破秦軍,到達咸陽,滅亡秦王朝。
項羽到達咸陽,讓沛公做漢王。漢王賜周勃為威武侯。他跟隨漢王進入漢中,漢王拜他為將軍。漢王回軍平定三秦,到達秦地後,漢王把懷德賜給周勃作食邑。漢軍攻打槐里,周勃立了上等功。漢軍進擊趙賁、內史保于咸陽,周勃又立了上等功。漢軍北去攻打漆縣;進擊章平、姚印的軍隊;往西平定沂縣;回軍取下鄖城、頻陽;在廢丘圍攻章邯;攻破西縣縣丞的軍隊;進擊盜巴軍隊,打敗敵軍;攻打上鄒;往東把守蟯關;轉過來進擊項籍;攻打曲逆,周勃立了上等功。回軍把守敖倉,追擊項籍。項籍死後,漢軍乘勢往東平定楚地泗水和東海郡,共得二十二個縣。回軍把守雒陽、梁陽。漢王把鐘離縣賜給周勃和穎陰侯,作為他們共有的食邑。周勃以將軍身份跟隨高帝討伐反叛者燕王臧荼,在易縣城下打敗了叛軍。周勃率領士兵在馳道上阻擊叛軍,功勞最多。高帝賜給周勃列侯的爵位,分剖信符,讓周勃的爵位世世代代不斷絕。把絳縣八千一百八十戶作為周勃的食邑,號稱絳侯。
周勃以將軍身份跟隨高帝攻打反叛的韓王信於代地,降服了霍人縣;向前進軍到達武泉,攻打胡人騎兵,在武泉北邊打敗胡人騎兵;又轉過來在銅千攻打韓信的軍隊,打敗了他們。回軍,降服了太原的六座城池;在晉陽城下攻打韓信的軍隊和胡人騎兵,都打敗了他們,奪取晉陽;後來在碧石進攻韓信軍隊,打敗了他們,往北追擊八十裏;回師攻打樓煩的三座城,乘機進擊胡人騎軍于平城之下,周勃率領的士卒在馳道阻擊敵軍,功勞最多。周勃升為太尉。漢軍進擊陳豨,在馬邑屠城。周勃所率領的士卒斬殺了陳豨的將軍乘馬紼;在樓煩進擊韓信、陳豨、趙利的軍隊,打敗了他們。周勃俘獲了陳豨的將領宋最、雁門守將困。趁勢轉攻並俘獲雲中的守將遨、丞相箕肆、將領勳。平定雁門郡十七個縣,雲中郡十二個縣。乘勢又進擊陳豨於靈丘,打敗敵軍,斬首陳豨,俘獲陳豨的丞相程縱、將軍陳武、都尉高肆。平定代郡九個縣。
燕王盧綰反叛,周勃以相國身份取代樊嗆率領軍隊,攻下薊縣,俘獲燕王盧綰的大將抵、丞相偃、郡守陘、太尉弱、御史大夫施,屠滅渾都縣;在上蘭打敗燕王盧綰的軍隊,又在沮陽再擊破盧綰的軍隊。追趕叛軍到達長城,平定上谷十二個縣,右北平郡的十六個縣,遼西、遼東二十九個縣,漁陽郡的二十二個縣。周勃功勞是第一的:他隨從高帝共俘獲相國一人,丞相二人,將軍和二千石的官吏各三人;另外他還打敗兩支軍隊,攻下三座城池,平定五個郡,七十九個縣,俘獲丞相、大將各一人。
周勃為人質樸剛強、老實敦厚,高帝認為可以委任他大事。周勃不喜好文學,每次召見諸位儒生和遊說之士,他面向東坐著而責令他們說:「趕快對我說吧。」他樸實無文就是這個樣子。周勃平定燕國以後就回軍了,高祖已經去世,他以列侯身份侍奉孝惠帝。孝惠帝六年,設置太尉官職,任命周勃做太尉。十年後,高后逝世。呂祿以趙王的身份擔任漢朝的上將軍,呂產以呂王的身份擔任漢朝的相國,把持漢朝大權,想危害劉氏。周勃是太尉,不得進入軍營之門。陳平是丞相,不能夠處理政務。這時周勃與陳平謀劃,終於誅滅了諸呂而擁立孝文皇帝。這些話記載在《呂后》、《孝文帝本紀》中。
文帝即位,任命周勃為右丞相,賜給黃金五千斤,食邑一萬戶。過了一個多月,有人勸說周勃道:「您已經誅滅了諸呂,擁立伐王為皇帝,威震天下,而您得到了厚賞,居處尊位,已經很受寵信了,時間長了,災禍要降臨您的身上了。」周勃恐懼,也自感危險,就向皇上謝罪辭職,請求歸還相印。皇上同意他的請求。過了一年多,丞相陳平去世,皇上又任命周勃為丞相。十個多月後,皇上說:「前日我詔令列侯,讓他們回到自己的封國去,有的人還沒有動身,丞相您是我所器重的人,您率先到封國去吧。」周勃於是被免去丞相職務,前往封國。回到封地一年多,每當河東郡守、郡尉巡行各縣到達絳縣,絳侯周勃自己畏懼被誅,經常身披鎧甲,命令家人手持兵器來見郡守、郡尉。此後有人上書告發周勃想謀反,皇上就把這件事交給廷尉。廷尉又把此事交給長安處理,於是捕捉周勃治罪。周勃恐懼,不知怎樣答辯。獄吏漸漸欺淩侮辱他,周勃拿千兩黃金送給獄吏,獄吏就在牘板背面寫上字示意他說:「請公主作證。」公主,是孝文帝的女兒,周勃的長子勝之娶公主為妻,所以獄吏教周勃引用公主作證。周勃把增封受賜的財物都給了薄昭。等到周勃案件緊急關頭,薄昭替他向薄太后進言,太后也認為周勃沒有謀反的事。文帝臨朝時,薄太后抓起頭巾向文帝擲去,說:「絳侯身掛皇帝賜給的印璽,在北軍率領軍隊,不在那時謀反,如今身居一個小縣,反倒要謀反嗎!」文帝已經看到絳侯在獄裡的供辭,於是向太后謝罪說:「獄吏剛才查清楚了,馬上放他出獄。」於是派使臣手持符節釋放絳侯,恢復他的爵位和封邑。絳侯出獄後說:「我曾經率領百萬大軍,然而怎麼知道獄吏的尊貴呀!」絳侯又回到封國。于孝文帝十一年去世,諡號為武侯。其子周勝之嗣,因殺人獲罪而死,國絕。一年後,文帝把周勃賢子河內太守周亞夫封為條侯,續絳侯後。
【魏其侯〈竇嬰〉】
竇嬰是竇太后侄,吳、楚七國之亂時,被景帝任為大將軍,守滎陽,監齊、趙兵。七國破,封魏其侯。武帝初,任丞相。元光三年,竇嬰至交灌夫因在酒席中對田蚡出言不遜,被田蚡以罪逮捕下獄,並被判處死刑。竇嬰傾全力搭救灌夫,並在朝會上就此事與田蚡辯論。但由於王太后的壓力,灌夫仍被判為族誅。竇嬰乃以曾受景帝遺詔「事有不便,以便宜論上」為名,請求武帝再度召見。但尚書很快就發現竇嬰所受遺詔在宮中並無副本,於是以「偽造詔書罪」彈劾竇嬰。元光四年初,竇嬰死。
竇嬰是漢武帝親自任命的第二位丞相。漢武帝在位五十四年,共任命十三位丞相。竇嬰和田蚡是兩代外戚,竇嬰是竇太后的侄子,田蚡是王太后的弟弟,漢武帝的舅舅。這一次是同時被任命,竇嬰做丞相,田蚡做太尉。丞相跟太尉,在西漢初年,都屬於三公之一的重要官職。田蚡的姐姐王夫人做了皇太后以後,他非常想獨攬朝政做丞相,但他手下的門客說:「竇嬰的資歷比你長,做官時的聲望很高,假如皇上讓你做丞相,你要把這個位置讓給竇嬰,你肯定是做太尉,丞相和太尉的級別是一樣的,而且你還能得到一個讓賢的美名。」田蚡聽了大家的意見,通過他姐姐轉告給漢武帝。這樣竇嬰就獲得了一次做丞相的機會。竇嬰是一個崇尚儒家學說的人,漢武帝為了有所作為而採納了董仲舒尊儒的建議,漢武帝重用竇嬰,他們在政治觀念上是一致的。武帝繼位時,武帝眼中能進入丞相人選的人非常少。西漢開國的丞相,用的全是劉邦手下的功臣,蕭何,曹參,王陵,陳平,還有周勃,灌嬰等。從高祖劉邦,到惠帝,到呂后,到文帝,這個時期都是由開國功臣擔任丞相的。到灌嬰這一任,功臣當丞相到此為止。灌嬰在文帝四年去世,之後,開國的大功臣沒有了。到了景帝朝,他任命了四個丞相,第一任陶青,第四任衛綰這兩位既沒參加反秦,又沒參加滅項,跟功臣沒有一點關係。與功臣沾點邊的丞相是周亞夫和劉舍。他們是功臣之子,分別是周勃和劉襄的兒子。西漢政府丞相成員的構成,從大功臣,到小功臣,到功臣之子,再到跟功臣毫無關係的。從當時來看,相才非常匱乏。
選丞相,要選一個有才華的人,但是從漢高祖劉邦開始,就沒有一套培養人才,選拔人才的制度。漢高祖五十五歲當皇帝,六十二歲去世,八年中他忙於兩件事,一個是不停地平叛,再一個是他家庭內部矛盾一大堆。大老婆呂后和那個戚夫人之間皇子爭的事,哪裡顧得上培養人才,選拔人才?惠帝繼位,當年就搞了個人彘事件,之後,他就成了半瘋半傻的人,基本上不理朝政,他也不可能去培養人才。呂后時,忙的事更多了,怎麼殺劉姓的諸侯王,怎麼封呂姓的王,光這些事就忙不過來。再說呂后是一個沒有很高文化修養的人,你叫呂后去培養人才,選拔人才,簡直是開玩笑。文帝頂多能做些減輕賦稅,減輕一些刑罰的事情,人才培養談不上。景帝想做點事,可又趕上七國之亂。歷史給武帝留下的遺產,沒有一個選拔和培養人才的機制。你叫漢武帝上哪兒去選人?他只能從他熟悉的人群中間去選,選來選去,一個是他祖母竇太后的侄子竇嬰,一個是他母親王太后的弟弟,他的舅舅田蚡。這樣一個現實狀況,也是造成竇嬰能夠擔任丞相的重要原因。
景帝朝時,竇太后舉行過一次家宴,那次宴會規模雖然小,但規格高,參加的人有竇太后,漢景帝,梁王和竇嬰。在飯桌上,漢景帝講了一句話:「千秋之後傳梁王。」竇太后很高興,但竇嬰馬上出來糾正,竇太后從「歡」到「憎」,家宴不歡而散。從這件事可以看出,第一,竇嬰非常耿直,有什麼說什麼,他是屬於只琢磨事不琢磨人的那一號大臣。第二,竇嬰是個有信仰的人,他有一個判斷是非的價值觀念。他認為漢景帝的話說得不對,漢朝的天下,歷來是父子相傳,皇上怎麼能擅自傳位給自己的弟弟呢?他判斷是非的標準是祖制。但是,竇嬰是個不懂權術的人。其實,景帝說傳位於梁王,這話是戲言,而竇嬰誤以為是失言。漢景帝在老娘面前專講好聽的,是為哄他老娘高興,但做事他有自己的一套標準。說一套,做一套,該怎麼辦的還怎麼辦,景帝就是這麼一種人。而竇嬰是個不懂權術的人,他傻冒,把景帝的戲言當真了。
第二件事情是七國之亂。七國之亂初期,景帝驚恐失措,結果誤信袁盎的話,錯殺了晁錯。殺了晁錯,七國不退兵,景帝才決定用武力平叛。平叛用了兩個人,一個是周亞夫〈周勃之子〉,一個是竇嬰,但開始竇嬰不幹。竇嬰不幹,反映了他性格中一個很大的弱點:任性。太后家宴以後,竇太后對竇嬰不理不睬,竇嬰覺得自己官太小,乾脆把官辭了,竇太后就解除了他進出皇宮的門籍。過了幾個月,吳楚七國之亂爆發,漢景帝要他出任大將軍,他藉口有病不幹。從這一點來看,竇嬰個人意氣太重。最後經景帝再三勸說才出山,結果立了功,還被封了侯。
竇嬰在平叛七國之亂中立了大功,這是他一生中最值得大書特書的一件事,說明竇嬰是景帝朝劉姓宗室和竇氏外戚中的一代人才。竇嬰是一個很特別的人才,他正直廉潔,漢景帝賞賜給他的千金,他都全部用於國事。七國之亂以後,景帝任命竇嬰做了太子的老師,太子太傅。在此同時,五個女人之間的相互攪和,把太子的位置給攪和黃了。太子被廢的時候,竇嬰堅決反對,但反對無效。竇嬰又一次任性,不幹了。他報病假,回到長安附近,找了一個南山,一住好幾個月,就是不上班。後來有一個門客勸他說,能夠讓你升官發財的人是皇上,能夠親近,親信你的人是你的姑姑竇太后,太子被廢你去爭,爭不成,就不上班,這樣做,你和景帝的關係不就搞僵了嗎?如果太后和皇上真的都恨你的話,那麻煩就大了。竇嬰恍然大悟,又去上班了。對此,漢景帝啥也沒說,但是,竇嬰的背運,他的失勢也從這時候開始了。
古人認為,太陽象徵的是皇帝,一旦出現日食,說明上天在警告皇帝,皇帝這時就要做檢討。後來,皇帝覺得老是這樣做檢討不是味兒,就改成讓丞相代過。一旦出現日食,就罷免丞相。景帝朝時發生過一次日食,就用免丞相劉舍來代替景帝受罰。這個時候,本來可以由竇嬰來接任丞相,而且,竇太后多次向景帝提出要用竇嬰,但是,漢景帝就是不用他。竇嬰在景帝朝一直不得志,到了武帝繼位以後,才做了丞相。竇嬰上臺以後,輔佐漢武帝大張旗鼓地尊儒。
西漢前期,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正是這些一代又一代的英雄和人才,輔佐高、惠、文、景數代皇帝,開天闢地,建功立業,才成就了武帝的輝煌盛世。他們是大漢王朝的功臣。但是,這些功臣並非都有一個好的歸宿和結局。其中竇嬰就是一個令人扼腕的悲劇人物。他是外戚,曾經權傾朝野,最後卻落得滿門抄斬的結局,竇嬰之死成為武帝時期的一大疑案。竇嬰之死起因於灌夫在丞相田蚡婚宴上的一次鬧酒,之後以偽造先帝遺詔定罪,而製造這個冤案的背後操縱者就是丞相田蚡。作為外戚集團勢力的新興代表,丞相田蚡早把沒落外戚竇嬰看做是眼中釘。
竇嬰和田蚡都是漢初權重一時的外戚,灌夫因軍功封為將軍,他們之間的傾軋鬥爭是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的典型事例,並展現了漢初宮廷中的一系列矛盾和當時那種人情冷暖、世態炎涼的畸形關係,暴露了統治階級奸詐殘暴的醜惡本質。司馬遷曾親身經歷和體驗過官場的殘酷,所以寫得入木三分。他能把舊戚和新貴之間的矛盾鬥爭寫得如此驚心動魄,淋漓盡致,也充分表現了他對現實政治的強烈批判精神。以下是《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中的譯義:
漢景帝四年(前一五三年),立栗太子,派魏其侯擔任太子的太傅。漢景帝七年(前一五零年),栗太子被廢,魏其侯多次為栗太子爭辯都沒有效果。魏其侯就推說有病,隱居在藍田縣南山下好幾個月,許多賓客、辯士都來勸說他,但沒有人能說服他回到京城來。梁地人高遂於是來勸解魏其侯說:「能使您富貴的是皇上,能使您成為朝廷親信的是太后。現在您擔任太子的師傅,太子被廢黜而不能力爭,力爭又不能成功,又不能去殉職。自己託病引退,擁抱著歌姬美女,退隱閒居而不參加朝會。把這些情況互相比照起來看,這是您自己表明要張揚皇帝的過失。假如皇上和太后都要加害於您,那您的妻子兒女都會一個不剩地被殺害。」魏其侯認為他說得很對,於是就出山回朝,朝見皇帝像過去一樣。在桃侯劉舍被免去丞相職務時,竇太后多次推薦魏其侯當丞相。漢景帝說:「太后難道認為我有所吝嗇而不讓魏其侯當丞相嗎?魏其侯這個人驕傲自滿,容易自我欣賞,做事草率輕浮,難以出任丞相擔當重任。」終於沒有任用他,任用了建陵侯衛綰作丞相。
武安侯田蚡,是漢景帝皇后的同母弟弟,出生在長陵。魏其侯已經當了大將軍之後,正當顯赫的時候,田蚡還是個郎官,沒有顯貴,來往于魏其侯家中,陪侍宴飲,跪拜起立像魏其侯的子孫輩一樣。等到漢景帝的晚年,田蚡也顯貴起來,受到寵信,做了太中大夫。田蚡能言善辯,口才很好,學習過《盤盂》之類的書籍,王太后認為他有才能。漢景帝去世,當天太子登位繼立,王太后攝政,她在全國的鎮壓、安撫行動,大都採用田蚡門下賓客的策略。田蚡和他的弟弟田勝,都因為是王太后的弟弟,在漢景帝去世的同一年(前一四一年),被分別封為武安侯和周陽侯。武安侯剛掌權想當丞相,所以對他的賓客非常謙卑,推薦閒居在家的名士出來做官,讓他們顯貴,想以此來壓倒竇嬰等將相的勢力。建元元年(前一四零年),丞相衛綰因病免職,皇上醞釀安排丞相和太尉。籍福勸說武安侯道:「魏其侯顯貴已經很久了,天下有才能的人一向歸附他。現在您剛剛發跡,不能和魏其侯相比,就是皇上任命您做丞相,也一定要讓給魏其侯。魏其侯當丞相,您一定會當太尉。太尉和丞相的尊貴地位是相等的,您還有讓相位給賢者的好名聲。」
武安侯於是就委婉地告訴太后暗示皇上,於是便任命魏其侯當丞相,武安侯當太尉。籍福去向魏其侯道賀,就便提醒他說:「您的天性是喜歡好人憎恨壞人,當今好人稱讚您,所以您當了丞相,然而您也憎恨壞人,壞人相當多,他們也會譭謗您的。如果您能並容好人和壞人,那麼您丞相的職位就可以保持長久;如果不能夠這樣的話,馬上就會受到譭謗而離職。」魏其侯不聽從他的話。魏其侯竇嬰和武安侯田蚡都愛好儒家學說,推薦趙綰當了御史大夫,王臧擔任郎中令。把魯國人申培迎到京師來,準備設立明堂,命令列侯們回到自己的封地上,廢除關禁,按照禮法來規定吉凶的服飾和制度,以此來表明太平的氣象。同時檢舉譴責竇氏家族和皇族成員中品德不好的人,開除他們的族籍。這時諸外戚中的列侯,大多娶公主為妻,都不想回到各自的封地中去,因為這個緣故,譭謗魏其侯等人的言語每天都傳到竇太后的耳中。竇太后喜歡黃老學說,而魏其侯、武安侯、趙綰、王臧等人則努力推崇儒家學說,貶低道家的學說,因此竇太后更加不喜歡魏其侯等人。
到了建元二年(前一三九年),御史大夫趙綰請皇上不要把政事稟奏給太后。竇太后大怒,便罷免並驅逐了趙綰、王臧等人,還解除了丞相和太尉的職務,任命柏至侯許昌當了丞相,武強侯莊青翟當了御史大夫。魏其侯、武安侯從此以列侯的身份閒居家中。武安侯雖然不擔任官職,但因為王太后的緣故,仍然受到皇上的寵信,多次議論政事,建議大多見效,天下趨炎附勢的官吏和士人,都離開了魏其侯而歸附了武安侯。武安侯一天天更加驕橫。建元六年(前一三五年),竇太后逝世,丞相許昌和御史大夫莊青翟因為喪事辦得不周到,都被免官。於是任用武安侯田蚡擔任丞相,任用大司農韓安國擔任御史大夫。天下的士人有郡守和諸侯王,就更加依附武安侯了。武安侯身材矮小,其貌不揚,可是剛一出生就很尊貴。他又認為當時的諸侯王都年紀大了,皇上剛剛即位,年紀很輕,自己以皇帝的至親心腹擔任朝廷的丞相,如果不狠狠地整頓一番,用禮法來使他們屈服,天下人就不會服服貼貼的。在那時候,丞相入朝廷奏事,往往一坐就是大半天,他所說的話皇帝都聽,他所推薦的人有的從閒居一下子提撥到二千石級,把皇帝的權力轉移到自己手上。皇上於是說:「你要任命的官吏已經任命完了沒有?我也想任命幾個官呢!」他曾經要求把考工官署的地盤劃給自己擴建住宅,皇上生氣地說:「你何不把武器庫也取走!」
從這以後才收斂一些。有一次,他請客人宴飲,讓他的兄長蓋侯南向坐,自己卻東向坐,認為漢朝的丞相尊貴,不可以因為是兄長就私下委曲自己。武安侯從此更加驕縱,他修建住宅,其規模、豪華超過了所有的貴族的府第。田地莊園都極其肥沃,他派到各郡縣去購買器物的人,在大道上絡繹不絕。前堂擺投著鐘鼓,豎立著曲柄長幡,在後房的美女數以百計。諸侯奉送給他的珍寶金玉、狗馬和玩好器物,數也數不清。魏其侯自從失去了竇太后,被皇上更加疏遠不受重用,沒有權勢,諸賓客漸漸自動離去,甚至對他懈怠傲慢,只有灌將軍一人沒有改變原來的態度。魏其侯天天悶悶不樂,唯獨對灌將軍格外厚待。灌將軍夫是潁陰人,父親是張孟,曾經做過潁陰侯灌嬰的家臣,受到灌嬰的寵信,便推薦他,官至二千石級,所以冒用灌氏家的姓叫灌孟。吳楚叛亂時,潁陰侯灌何擔任將軍,是太尉周亞夫的部下,他向太尉推薦灌孟擔任校尉。灌夫帶領一千人與父親一起從軍。灌孟年紀已經老了,潁陰侯勉強推薦他,所以灌孟鬱鬱不得志,每逢作戰時,常常攻擊敵人的堅強陣地,因而戰死在吳軍中。
按照當時軍法的規定,父子一起從軍參戰,有一個為國戰死,未死者可以護送靈柩回來。但灌夫不肯隨同父親的靈柩回去。他慷慨激昂地表示:「希望斬取吳王或者吳國將軍的頭,以替父親報仇。」於是灌夫披上鎧甲,手拿戈戟,召集了軍中與他素來有交情又願意跟他同去的勇士幾十個人。等到走出軍門,沒有人敢再前進。只有兩人和灌夫屬下的奴隸共十多個騎兵飛奔衝入吳軍中,一直到達吳軍的將旗之下,殺死殺傷敵軍幾十人。不能再繼續前進了,又飛馬返回漢軍營地,所帶去的奴隸全都戰死了,只有他一人回來。灌夫身上受重創十多處,恰好有名貴的良藥,所以才得不死。灌夫的創傷稍稍好轉,又向將軍請求說:「我現在更加瞭解吳軍營壘中路徑曲折,請您讓我再回去。」將軍認為他勇敢而有義氣,恐怕灌夫戰死,便向太尉周亞夫報告,太尉便堅決地阻止了他。等到吳軍被攻破,灌夫也因此名聞天下。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