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二〉洞庭葬友

李白自江陵南下,途經岳陽,再向南去,便到了此行的目的地之一。可是正當泛舟洞庭時,發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李白自蜀同來的旅伴吳指南暴病身亡。李白悲痛萬分,他伏在朋友的身邊,號陶大哭,『泣盡繼之以血』。由於他哭得過於傷痛,路人聽到都為之傷心落淚。旅途上遇到這樣的不幸,真是無可奈何,李白只好把吳指南暫時殯葬於洞庭湖邊,自己繼續東遊,決心在東南之遊以後,再來搬運朋友的屍骨。李白來到了廬山,在此寫下了燴炙人口的《望廬山瀑布》詩。

〈三〉江南之行

李白到了六代故都金陵。此地江山雄性,虎踞龍盤,六朝宮閱歷歷在目,這既引起李白許多感慨,也引起了他對自己所處時代的自豪感。他認為往日之都,己呈一片衰頹之氣,沒有什麼好觀賞的了。根本不及當今皇帝垂拱而治,天下呈現一片太平景象。金陵的霸氣雖己消亡,但金陵的兒女卻飽含深情地接待李白。當李白告別金陵時,吳姬壓酒,金陵子弟殷勤相送,頻頻舉杯勸飲,惜別之情如東流的江水,流過了人們的心頭,使人難以忘卻。

李白告別金陵後,從江上前往揚州。揚州是當時的一個國際都市,李白從沒有看到過如此熱鬧的城市,與同遊諸人盤桓了一些時日。到了盛夏,李白與一些年輕的朋友『繫馬垂楊下,銜杯大道邊,天邊看綠水,海上見青山』,好不愜意。到了秋天,他在淮南病倒了,臥病他鄉,思緒很多,既感歎自己建功立業的希望渺茫,又深深地思念家鄉,惟一能給他帶來點安慰的,便是遠地友人的書信。

李白在准南病好之後,又到了姑蘇。這裏是當年吳王夫差與美女西施日夜酣歌醉舞的地方,李白懷古有感,寫了一首詠史詩《烏棲曲》,這首詩後來得到了賀知章的讚賞,稱其『可以泣鬼神矣』。由此看來,李白的樂府詩有時雖襲用舊題,卻多別出新意。姑蘇的歷史遺跡固然引起了李白的懷古之情,美麗單純的吳姬、越女更讓李白讚美不己。在昔日西施浣紗的蔦蘿山下,李白以自己的生花妙筆為現今在浣紗石上的越女留下了一幅幅優美的速寫。李白由越西歸,回到了荊門。在荊門他一呆就是三個月,雖然思鄉心切,但功業沒有一點成就,他自覺難於回轉家園,最後,他決定再度漫遊。

首先,他來到洞庭湖,把吳指南的屍骨移葬到江夏〈今湖北武昌〉,他在江夏結識了僧行融,又從他那裏瞭解到孟浩然的為人,於是便去襄陽拜見孟浩然,由此寫下了著名的五律詩《贈孟浩然》。不久,李白到了安陸,在小壽山中的道觀住了下來。然而,隱居於此並非長久之計,他仍然想尋找機會,以求仕進。在隱居壽山時,李白以干謁遊說的方式結交官吏,提高自己的聲譽。李白的文才得到了武后時宰相許圉師的賞識,便將其招為女婿。李白與夫人許氏在離許家較近的白兆山的桃花岩下過了一段幸福美滿的婚姻生活。可是美好的夫妻生活並沒有令李白外出漫遊以圖功業的心志有所衰微減退。他以安州妻家為根據地,又幾次出遊,結識了一些官吏和貴公子,並於開元二十二年〈西元七三四年〉,謁見了荊州長史兼襄州刺史韓朝宗。

三、一進長安

封建帝王常在冬天狩獵。玄宗即位後,己有過多次狩獵,每次都帶外國使臣同去,耀武揚威,以此震懾鄰國。開元二十三年〈西元七三五年〉,玄宗又有一次狩獵,正好李白也在西遊,因上《大獵賦》,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賞識。他的《大獵賦》希圖以『大道匡君,示物周博』,而『聖朝園池遐荒,殫窮六合』,當時國土幅員遼闊,境況與前代大不相同,誇耀本朝遠勝漢朝,並在結尾處宣講道教的玄理,以契合玄宗當時崇尚道教的心情。

李白西來的目的是獻賦,另外,也趁此遊覽一下長安,領略這座『萬國朝拜』的帝京風光。他居住在終南山腳下,常登臨終南山遠眺。當他登上終南山的北峰時,眼前呈現出泱泱大國的風貌。他深感生存在這樣的國家是不平凡的,因此頗有自豪之感。可一想到這興旺發達的帝國內部己產生了腐朽的因素,他的軒昂情緒又受到打擊。

李白進長安後結識了衛尉張卿,並通過他向玉真公主獻了詩,最後兩句說『何時人少室,王母應相逢』,是祝她入道成仙。李白還在送衛尉張卿的詩中陳述自己景況很苦,希望引薦,願為朝廷效勞。由此,他一步步地接近了統治階級的上層。李白這次在長安還結識了賀知章。李白有次去紫極宮,不料竟在那裏遇見了賀知章。他早就拜讀過賀老的詩,這次相遇,自然立刻上前拜見,並呈上袖中的詩本。賀知章頗為欣賞《蜀道難》和《烏棲曲》,興奮地解下衣帶上的金雕龜飾,叫人出去換酒與李白共飲。李白瑰麗的詩歌和瀟灑出塵的丰采令賀知章驚異萬分,竟說:「你是不是太白金星下凡到了人間?」一年快過去了,李白仍然作客長安,沒有機會出任,他的心情有些沮喪。好友誠意相邀,希望他同去青山之陽的別業幽居,但李白無意前往。這次去長安,抱著建功立業的理想,卻毫無著落,這使李白感到失望並有點憤懣。往王公大人門前干謁求告,也極不得意,只有發出『行路難,歸去來』的感歎而離開了長安。

四、翰林供奉

天寶元年〈西元七四二年〉,由於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稱讚推薦,玄宗看了李白的詩賦,對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進宮。李白進宮朝見那天,玄宗降輦步迎,『以七寶床賜食於前,親手調羹』,玄宗問到一些當世事務,李白憑半生飽學及長期對社會的觀察,胸有成竹,對答如流。玄宗大為讚賞,隨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職務是草擬文告,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請或郊遊,必命李白侍從,利用他敏捷的詩才,賦詩紀實。雖非記功,也將其文字流傳後世,以盛況向後人誇示。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寵信,同僚不勝豔羨,但也有人因此而產生了嫉恨之心。

天寶初,每年冬天玄宗都帶著各族酋長、使臣去溫家狩獵,李白自然侍從同去,當場寫賦宣揚玄宗的盛德,歌頌聖朝威力,深得玄宗賞識。此時,玄宗寵愛楊玉環,每與她在宮中遊樂時,玄宗都要李白寫些行樂詞,譜人新曲歌唱。李白懷著『長揖蒙垂國士恩,壯士剖心酬知己』的心情,竭盡才思寫這些詩詞。在長安時,李白除了供奉翰林,陪侍君王之外,也經常在長安市上行走。他發現國家在繁榮的景象中,正蘊藏著深重的危機。那便是最能夠接近皇帝的專橫的宦官和驕縱的外戚。他們如烏雲一般籠罩著長安,籠罩著中國,這種情況給李白有強烈的壓抑感。與此同時,李白『放浪形骸』的行為又被翰林學士張坦所誹謗,兩人之間產生了一些嫌隙。

宦官和外戚的受寵,使李白『大濟蒼生』的熱情驟然冷了下來,自己雖在長安,但也沒有施展自己管、晏之術的機會。朝政的腐敗,同僚的詆毀,使李白不勝感慨,他寫了一首《翰林讀書言懷呈集賢諸學士》表示有意歸山。誰料就在此時,倒被賜金放還,這似乎令李白感到非常意外。這次被賜金放還似乎是李白說了不合時宜的話。這次的歸山,實在是體面一點的放逐。

五、再次遠遊

〈一〉漫遊梁宋

天寶三年〈西元七四四年〉的夏天,李白到了東都洛陽。在這裏,他遇到正在蹭蹬不遇的杜甫。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兩位詩人見面了。此時,李白已名揚全國,而杜甫風華正茂,卻困守洛城。李白比杜甫年長十一歲,但他並沒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業嗜酒』、『結交皆老蒼』的杜甫,也沒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頭稱頌。兩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在洛陽時,他們約好下次在梁宋〈今開封商丘一帶〉會面,一同訪道求仙。這年秋天,兩人如約到了梁宋。兩人在此抒懷遣興,借古評今。他們還在這裏遇到了詩人高適,高適此時也還沒有功名。然而,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三人暢遊甚歡,評文論詩,縱談天下大勢,都為國家的隱患而擔憂。這時的李、杜都值壯年,此次兩人在創作上的切磋,對他們今後產生了無以倫比的影響。這年的秋冬之際,李、杜又一次分手,各自尋找道教的師承,去造真簏〈道教的秘文〉、授道簏去了。李白到齊州〈今山東濟南一帶〉紫極宮清道士,高如貴天師授道簏,從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儀式,成為道士。其後李白又赴德州安陵縣,遇見這一帶善寫符篆的蓋寮,為他造了真寰。此次的求仙訪道,李白得到了完滿的結果。天寶四年〈西元七四五年〉秋天,李白與杜甫在東魯第三次會見。短短一年多的時間,他們兩次相約,三次會見,知交之情不斷加深。他們一道尋訪隱士高人,也偕同去齊州拜訪過當時馳名天下的文章家、書法家李邕。就在這年冬天,兩人分手,李白準備重訪江東。

〈二〉東去吳越

李白離開東魯,便從任城乘船,沿運河到了揚州。由於急著去會稽會見元丹丘,也就沒有多滯留。到了會稽,李白首先去憑弔過世的賀知章,不久,孔巢文也到了會稽,於是李白和元丹丘、孔巢文暢遊禹穴、蘭亭等歷史遺跡,泛舟靜湖,往來剡溪等處。倘佯山水之中,即興描寫了這一帶的秀麗山川和美麗婦女。在金陵,李白遇見了崔成甫。兩人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情懷更加相投。每次遊玩時,都盡情暢遊,不計早晚。他們泛舟秦淮河,通宵達旦地唱歌,引得兩岸人家不勝驚異,拍手為他們助興。兩人由於性格相投、遭遇相似,所以比之一般朋友更為默契,友情更深厚,因而李白把崔成甫的詩繫在衣服上,每當想念,便吟誦一番。

〈三〉探幽燕,走江南

李白在吳越漫遊了幾年,漂泊不定。這時國家混亂,情況一年比一年差。在以天下興亡為己任的心情引導下,他決計去幽燕〈今北京一帶〉以探虛實。到了幽燕之後,李白親眼看到安祿山秣馬厲兵,形勢己很危急,自己卻無能為力。安史之亂前兩三年,李白漫遊於宣城、當塗、南陵、秋浦一帶,仍然衣食依人,經常賦詩投贈地方官,以求幫助。在此次漫遊期間,李白因夫人許氏病亡,又娶宗氏。家庭多變,國家多事,李白一面求仙學道,一面企圖為國建功,對於國家安危,頗多關切,雖然仍事漫遊,已與過去有所不同。

六、病逝途中

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策發,李白避居廬山,那時,他的胸中始終存在著退隱與濟世兩種矛盾的思想。永王李磷恰在此時出師東巡,李白應邀入幕。李白入幕後,力勸永王勤王滅賊,而對於政治上的無遠見,他也作過自我檢討。同在江南的蕭穎士、孔巢文、劉晏也曾被永王所邀而拒不參加,以此免禍,李白在這點上顯然不及他們。永王不久即敗北,李白也因之被繫潯陽獄。這時崔渙宣慰江南,收羅人才。李白上詩求救,夫人宗氏也為他啼泣求援。將吳兵三千軍駐紮在潯陽的宋若思,把李白從監牢中解救出來,並讓他參加了幕府。李白成為宋若思的幕僚,為宋寫過一些文表,並跟隨他到了武昌。李白在宋若思幕下很受重視,並以宋的名義再次向朝廷推薦,希望再度能得到朝廷的任用。但不知什麼原因,後來不但未見任用,反被長流夜郎〈今貴州梓潼〉,完全出乎意料。因為當時永王幕下的武將均巴得到了重用,事情之所以發生變故,可能與崔渙、張鎬這批人的失勢有關。

至德二年〈西元七五七年〉冬,李白由潯陽道前往流放之所〈夜郎〉,因為所判的罪是『長流』,即將一去不返,而李    白此時已屆暮年,『夜郎萬里道,西上令人老』,不由更覺憂傷。由於李白在當時素負盛名,此行沿路受到地方官的宴請,大家都很尊重他,並沒有把他看做一個遭流放的罪人。

乾元二年〈西元七五九年〉,李白行至巫山,朝廷因關中遭遇大旱,宣佈大赦,規定『死』者從『流』,『流』以下完全『赦免』。這樣,李白經過長期的輾轉流離,終於獲得了自由。他隨即順著長江疾駛而下,而那首著名的《朝發自帝城》最能反映他當時的心情。到了江夏,由於老友良宰正在當地做太守,李白便逗留了一陣。乾元二年,李白應友人之邀再次與被謫貶的賈至泛舟賞月於洞庭之上,發思古之幽情,賦詩抒懷。不久,又回到宣城、金陵舊遊之地。差不多有兩年的時間,他往來於兩地之間,仍然依人為生。上元二年,己六十出頭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在金陵,他的生活相當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當塗做縣令的族叔李陽冰。上元三年〈西元七六二年〉,李白病重,在病塌上把手稿交給了李陽冰,賦《臨終歌》而與世長辭,終年六十二歲。

【李白的詩歌】

李白的詩歌今存九百九十多首。有大量的政治抒情詩,充分表現了詩人非凡的抱負,奔放的激情,豪俠的氣概,也集中代表了盛唐詩歌昂揚奮發的典型音調。李白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多次以大鵬自比,「大鵬一日同風起,博搖直上九萬里」《上李邕》。但李白在長安三年失意而歸,使他激昂的政治熱情,再受到現實的衝撞時,便轉化為懷才不遇的悲憤狂歌,從胸中噴湧而出。「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羞逐長安社中兒,赤雞白狗賭梨栗,彈劍作歌奏苦聲,曳裾王門不稱情」《行路難之二》。李白還以痛快淋漓的飲酒詩,來排遣懷才不遇的憂愁。《將進酒》﹕「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與這種豪放奔湧,無所掩抑的感情氣勢相適應,李白的詩歌在藝術手法方面的顯著特點是;想像神奇,變化無端,結構縱橫跳躍,句式長短錯落,形成了雄奇飄逸的風格。詩人終其一生,都在以天真的赤子之心謳歌理想的人生,無論何時何地,總以滿腔熱情去擁抱整個世界,追求充分地行事、立功和享受,對一切美的事物都有敏銳的感受,把握現實而又不滿足於現實,投入生活的急流而又超越苦難的憂患,在高揚亢奮的精神狀態中去實現自身的價值。如果說,理想色彩是盛唐一代詩風的主要特徵,那麼,李白是以更富於展望的理想,走在時代的前沿。

李白詩歌的題材是多樣性的。代表作有:七言古詩;《蜀道難》、《行路難》、《夢遊天姥吟留別》、《將進酒》、《梁甫吟》等。五言古詩;《古風》五十九首、《子夜吳歌》等。七言絕句;《望廬山瀑布》、《望天門山》、《早發白帝城》等都成為盛唐的名篇。李白在唐代已經享有盛名。他的詩作「集無定卷,家家有之」。為中華詩壇第一人。

李白的詩歌,豐富且發展了盛唐詩歌中英雄主義的藝術主題。他和同時代的其他文士一樣,具有恢宏的功業抱負,所謂『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就是他最執著的人生信念。李白是否具有在複雜的權力結構中從事政治活動的實際能力,也許是很可疑的,但作為詩人,這種信念更多地成為他追求和歌頌壯麗人生的出發點。他從無數古代英雄的風度、氣派中吸取力量,把現實的理想投影到歷史中去,從而在詩歌中建立起英雄性格的人物畫廊。他歌頌崛起草澤、際會風雲的英雄,如《梁甫吟》寫太公望:君不見朝歌屠叟辭棘津,八十西來釣渭濱;甯羞白髮照清水,逢時壯氣思經綸。廣張三千八百釣,風期暗與文王親。大賢虎變愚不測,當年頗似尋常人。

李白歌頌視功名富貴如草芥的義士,如《古風》其十寫魯仲連:

齊有倜儻生,魯連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開光曜。卻秦振英聲,後世仰末照。意輕千金贈,顧向平原笑。吾亦澹蕩人,拂衣可同調。

歌頌愛才若渴、禮賢下士的英主,如《行路難》其二中的:

君不見昔時燕家重郭隗,擁彗折節無嫌猜。劇辛、樂毅感恩分,輸肝剖膽效英才。昭王白骨縈蔓草,誰人更掃黃金台!

讚美傲岸不馴、堅持布衣尊嚴的名臣,如《梁甫吟》中的酈食其:

君不見高陽酒徒起草中,長揖山東隆准公;入門不拜騁雄辯,兩女輟洗來趨風。東下齊城七十二,指揮楚漢如旋蓬。狂客落魄尚如此,何況壯士當群雄!

他筆下的英雄,大多是在動盪變亂的非常時期,在歷史舞臺上叱吒風雲的人物,而且和抒情主人公打成一片,渾然而不可分。例如他在贈酬友朋的詩中說:「風水如見資,投竿佐皇極。」《酬坊州王司馬與閻正字對雪見贈》。「自言管、葛竟誰許,長籲莫錯還閉關。」《駕去溫泉宮後贈楊山人》。在醉醒後自抒其志云:「傅說板築臣,李斯鷹犬人。欻起匡社稷,甯復長艱辛。」《冬夜醉宿龍門覺起言志》。

安史之亂起,李白視形勢如楚漢相爭,並以張良、韓信自況:

頗似楚漢時,翻覆無定止。朝過博浪沙,暮入淮陰市。張良未遇韓信貧,劉項存亡在兩臣。暫到下邳受兵略,來投漂母作主人。《猛虎行》

他入永王璘幕府後,又以謝安自比:

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永王東巡歌》其二。

直至他六十歲投軍時,還以西漢大俠劇孟自許:

半道謝病還,無因東南征。亞夫未見顧,劇孟阻先行。《聞李太尉大舉秦兵百萬出征東南》。

生在盛世的李白而對亂世英雄致以禮贊,當然不僅僅是發思古之幽情。因為通過這類人物,詩人更能夠抒發自己『心雄萬夫』的氣概和熱情,表現在歷史中建立輝煌功業、積極創造自我價值的人生願望。李白把排難解紛的濟世理想和縱放不羈的個性自由統一起來,以求得圓滿的人生。他對人生道路的設計是分兩步進行的:首先是建立奇功偉業,如「苟無濟代心,獨善亦何益?」《贈韋秘書子春》。「兩龍爭鬥時,天地動風雲。酒酣舞長劍,倉卒解漢紛。」《送張秀才謁高中丞》。而功成之後,卻又不貪戀富貴名位,而以『五湖』、『滄州』為家,嚮往自由的生活。

他早年在干謁求仕期間不諱言這一點:「功成拂衣去,搖曳滄州旁。」《玉真公主館苦雨》。在仕途最得意時不放棄這一點:「功成謝人間,從此一投釣。」《翰林讀書言懷》。「待吾盡節報明主,然後相攜臥白雲。」《駕去溫泉宮後贈楊山人》。直到晚年,他仍矢志不移:「終與安社稷,功成去五湖。」《贈韋秘書子春》。這種人生理想集中表現了詩人『羞伐其德』和熱愛自由的意識:「我以一箭書,能取聊城功。終然不受賞,羞與時人同。」《五月東魯行答汶上翁》。「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黃金籠下生。」《設辟邪伎鼓吹雉子斑曲辭》。這些詩句都是詩人心跡的自我表白。由於他的自由意識是如此強烈,當遇到現實生活中醜惡力量的阻礙時,他的憤怒和抗爭也表現得格外強烈。

【李白的個性】

他一生不以功名顯,卻高自期許,以布衣之身而藐視權貴,肆無忌憚地嘲笑以政治權力為中心的等級秩序,批判腐敗的政治現象,以大膽反抗的姿態,推進了盛唐文化中的英雄主義精神。

李白反權貴的思想意識,是隨著他的生活實踐的豐富而日益自覺和成熟起來的。在早期,主要表現為『不屈己、不幹人』、『平交王侯』的平等要求,正如他在詩中所說:『昔在長安醉花柳,五侯七貴同杯酒。氣岸遙淩豪士前,風流肯落他人後!』《流夜郎贈辛判官》。「揄揚九重萬乘主,謔浪赤墀青瑣賢。」《玉壺吟》。

他有時也發出輕蔑權貴的豪語,如「黃金白璧買歌笑,一醉累月輕王侯。」《憶舊遊寄譙郡元參軍》等,但主要還是表現內心的高傲。而隨著對高層權力集團實際情況的瞭解,他進一步揭示了布衣和權貴的對立:「珠玉買歌笑,糟糠養賢才。」《古風》第十五。「梧桐巢燕雀,枳棘棲鴛鸞。」《古風》第三十九。並對因諂事帝王而竊據權位者的醜態極盡嘲諷之能事,如:「大車揚飛塵,亭午暗阡陌。中貴多黃金,連雲開甲宅。路逢鬥雞者,冠蓋何輝赫。鼻息幹虹蜺,行人皆怵惕。世無洗耳翁,誰知堯與蹠!」而在《夢遊天姥吟留別》中,他發出了最響亮的呼聲:「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這個藝術概括在李白詩歌中的意義,正如同杜甫的名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在杜詩中一樣重要。在天寶末日益惡化的政治形勢下,李白又把反權貴和廣泛的社會批判聯繫起來。如《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既為屈死的賢士仗義抗爭,也表達了對朝廷的失望和輕蔑:「君不見李北海,英風豪氣今何在?君不見裴尚書,土墳三尺蒿棘居。少年早欲五湖去,見此彌將鐘鼎疏。」在《書情贈蔡舍人雄》、《古風》第五十一、《登高丘望遠海》等詩中,李白甚至借古諷今,對玄宗本人提出了尖銳的斥責。

總之,可以說他把唐詩中反權貴的主題發揮到了淋漓酣暢的地步。任華說李白:「數十年為客,未嘗一日低顏色。」《雜言寄李白》。這種在權貴面前毫不屈服、為維護自我尊嚴而勇於反抗的意識,是魏、晉以來重視個人價值和重氣骨傳統的重要內容,李白正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承和發揚了這一優秀傳統,而成為詩壇巨星的。李白的詩歌充滿熱烈的人生之戀。他的詩往往於曠野奔放中洋溢著童真般的情趣,如:「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複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山中與幽人對酌》。「袖長管催欲輕舉,漢中太守醉起舞。手持錦袍覆我身,我醉橫眠枕其股。」《憶舊遊寄譙郡元參軍》。「落日欲沒峴山西,倒著接蘺花下迷。襄陽小兒齊拍手,攔街爭唱《白銅鞮》。傍人借問笑何事,笑殺山公醉似泥。」《襄陽歌》。生活如同馥鬱的濃酒使詩人心醉,這當然不是說生活中沒有悲哀和痛苦,但詩人的樂觀精神足以使他超越和戰勝憂患意識,所謂『人生達命豈暇愁?且飲美酒登高樓』《梁園吟》。「且醉習家池,莫看墮淚碑」《襄陽曲》之四。就是他曠達心態的寫照。他永不安於寂寞和孤獨,如《月下獨酌》其一:「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只有充溢著生命活力的詩人才能發出如此的奇思妙想。他有一首《短歌行》,詩中構想道:「吾欲攬六龍,回車掛扶桑。北斗酌美酒,勸龍各一觴。富貴非所願,為人駐頹光。」這裏沒有嗟老歎卑的哀惋,卻用『勸酒』的天真想像表達了對人生的無限依戀之情。這些詩篇以其純真的情趣,感召著被庸俗的生活所淹沒了的美好的人性,並因此而獲得永久的魅力。李白對大自然有著強烈的感受力,他善於把自己的個性融化到自然景物中去,使他筆下的山水丘壑也無不具有理想化的色彩。他在《日出入行》詩中說:「吾將囊括大塊,浩然與溟涬同科。」又說:「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

李白具有英風豪氣,又追求單純高潔的心境,這些不同的性格側面也就形成了他的山水意境的兩大類型:一類是在氣勢磅礴的高山大川中突出力的美、運動的美,在壯美的意境中抒發豪情壯思。另一類則著意追求光明澄澈之美,在秀麗的意境中表現纖塵不染的天真情懷。例如他筆下的黃河、長江,奔騰咆哮,一瀉千里;「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將進酒》。「黃河萬里觸山動,盤渦轂轉秦地雷……巨靈咆哮擘兩山,洪波噴流射東海。」《西嶽雲台歌送丹丘子》。「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黃雲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廬山謠寄盧侍禦虛舟》。「海神來過惡風回,浪打天門石壁開。浙江八月何如此,濤似連山噴雪來。」《橫江詞》。他筆下的山峰高聳峻拔,崢嶸奇峭;「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蜀道難》;「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夢遊天姥吟留別》。

他用胸中之豪氣賦予山水以崇高的美感,他對自然偉力的謳歌,也是對高瞻遠矚、奮鬥不息的人生理想的禮贊,超凡的自然意象是和傲岸的英雄性格渾然一體的。同時,李白又寫了許多具有晶瑩剔透的優美意境的山水詩。例如「人游月邊去,舟在空中行。」《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人乘海上月,帆落湖中天。」《尋陽送弟昌岠鄱陽司馬作》;「月隨碧山轉,水合青山流。杳如星河上,但覺雲林幽。」《月夜江行寄崔員外宗之》;「金陵夜寂涼風發,獨上西樓望吳越。白雲映水搖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金陵城西樓月下吟》等。這些詩以明朗純淨取勝。

李白的山水詩與其說是對自然形貌的逼真描繪,不如說是按詩人個性被改造和理想化了的圖景。他只求把握整體的氣勢或氛圍,憑倏來飆起的感興潑墨寫意,而略去具體的細節,甚至連觀照景物的視覺轉移的順序也往往毫不在意。李白的山水詩又是無往而不抒情的,他善於把山水物色和特定的情緒滲透、交融在一起,在『景』的形勢和『情』的特徵之間有著『同構互感』的微妙的呼應關係。例如《送友人》:「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詩中的『浮雲』、『落日』,既是眼前景,又是古詩中有著特定情感內容的比興意象,意謂遊子一去如浮雲飄泊無止,故人惜別又似落日依依,緣情佈景而不留鑿痕。又如「雲歸碧海夕,雁沒青天時。相失各萬里,茫然空爾思。」《秋日魯郡堯祠亭上宴別杜補闕範侍禦》。首兩句既點明了季節和時辰,又用『雲』和『雁』的意象喻指離別和遠行。

此外如「有時白雲起,天際自舒卷。心中與之然,托興每不淺。」《望終南山寄紫閣隱者》;「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金陵酒肆留別》;「西輝逐流水,蕩漾遊子情。」《遊南陽清泠泉》等等。

李白自由解放的思想情操和具有平民傾向的個性,還使他能更深入地開掘社會生活中的各種人情美。這裏有對和平生活的嚮往之情,如《子夜吳歌》其三:「長安一片月,萬戶擣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有對勞動生活的讚美之情,如《秋浦歌》十四:「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所有這些詩篇,都無不是以理想的光輪使日常生活題材煥發出詩意的丰采。

 

…………〈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昊子 的頭像
    昊子

    一貫道盤萬八年

    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