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名垂不朽﹞◎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純 陽帝 君‧聖訓‧注〉

……見『不朽』條目。

﹝名垂青史﹞◎六十三年七月三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見『名標青史』條目。

﹝名垂萬載﹞◎七十三年三月十五日〈彌勒祖師〉

……見『慎之以順  順之以和  和之以德  德足奠基  功足化世  業之所建  名垂萬載』條目。

﹝名卿﹞◎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三官大帝‧聖訓‧注〉

……有聲望的公卿。《管子‧幼官》:「三年名卿請事,二年大夫通吉凶。」《漢書‧翟方進傳》:「三人皆名卿,俱在選中。」《明‧文徵明‧沉府君石表》:「府君之葬,一時文學名卿為志銘,為誄,為挽悼之詞。」《清‧方東樹‧書惜抱先生墓誌後》:「樹慨先生名在海內,而當時名卿學士無銘辭,於事義為闕。」

﹝名區﹞◎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指有名之地;名勝。《南朝梁‧王屮‧頭陀寺碑文》:「惟此名區,禪慧攸託。倚據崇巖,臨睨通壑。」《唐‧王勃‧滕王閣序》:「家君作宰,路出名區。童子何知,躬逢勝餞。」《清‧趙翼‧遊洞庭東西兩山詩》:「家鄉有名區,垂老乃未到。」

﹝名教﹞◎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名分與教化。指以儒家所定的名分與倫常道德為準則的禮法。《管子‧山至數》:「昔者周人有天下,諸侯賓服,名教通於天下,而奪於其下,何數也。」《晉書‧卷四十九‧阮籍傳》:「見司徒王戎,戎問曰:『聖人貴名教,老莊明自然,其旨同異?』瞻曰:『將無同。』戎咨嗟良久,即命辟之。時人謂之『三語掾』。」

﹝名節﹞◎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名譽與節操。《文選•李密•陳情表》:「本圖宦達,不矜名節。」《儒林外史•第四十九回》:「樹木譬如名節,非素修弗能成。」

﹝名落孫山﹞◎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三天主考〉

……相傳吳人孫山應試,考中最後一名,與其同往的鄉人兒子落選。回鄉後,鄉人問兒子考中沒有,孫山回答:「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見《宋‧范公偁‧過庭錄》。後比喻考試不中。《官場現形記‧第五十四回》:「等到出榜,名落孫山,心上好不懊惱。」

﹝名跡﹞◎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亦作「名蹟」。聲名與功績。《漢書•張安世傳》:「安世曰:『明主在上,賢不肖較然,臣下自修而已,何知士而薦之?』其欲匿名跡遠權勢如此。」《穆天子傳•卷三》:「天子遂驅升於弇山,乃紀名跡於弇山之石。」《唐•元結•漫問相裏黃州詩》:「志業豈不同,今已殊名跡。」《唐•韓愈•薛公墓誌銘》:「尚書娶吳郡陸景融女,有子五人,皆有名蹟。」

﹝名聞利養﹞◎七十三年三月十五日〈彌勒祖師‧聖訓‧注〉

……見『名利』條目。

﹝名標青史﹞◎六十三年七月三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青史,史書。因古代用竹簡記事,故曰為青史。名標青史指把姓名留載在史書上,形容豐功偉業可傳千古。《元‧紀君祥‧趙氏孤兒‧第二折》:「老宰輔,你若存的趙氏孤兒,當名標青史,萬古流芳。」亦作「名垂青史」。

﹝名賢﹞◎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有名的賢人。《文選‧陸機‧辯亡論》:「賓禮名賢,而張昭為之雄;交御豪俊,而周瑜為之傑。」《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慕賢》:「所值名賢,未嘗不心醉魂迷向慕之也。」

﹝名器﹞◎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用以分別尊卑的爵位及車服儀制。《後漢書‧卷十五‧來歙傳》:「愚聞為國者慎器與名,為家者畏怨重禍。俱慎名器,則下服其命;輕用怨禍,則家受其殃。」《文選‧袁宏‧三國名臣序贊》:「豈無鶺鴒,固慎名器。」

﹝名冀﹞◎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四位菩薩〉

……名望。冀,希望。如:「希冀」、「冀望」。《楚辭‧屈原‧離騷》:「冀枝葉之峻茂兮,願俟時乎吾將刈。」《漢書‧卷六十八‧霍光傳》:「冀其自新。」

﹝名爵﹞◎六十三年閏四月五日〈三天主考〉

……功名爵祿。《晉書‧卷九十二‧文苑傳‧張翰傳》:「人生貴得適志,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乎?」《三國演義‧第五回》:「吾非敬汝名爵,吾敬汝是帝室之胄耳。」

﹝名蹟﹞◎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見『名跡』條目。

﹝名韁利鎖﹞◎七十一年一月二十八日〈亡靈結緣‧靜修院‧辦事專員‧劉元英〉

……羈縛於名利場中。《宋‧柳永‧夏雲峰‧宴堂深詞》:「醉鄉歸處須盡興,滿酌高吟。向此免,名韁利鎖,虛費光陰。」《明‧賈仲名‧昇仙夢‧第一折》:「斷絕上利鎖名韁,逼綽了酒色財氣。」或作「名韁利索」、「利韁名鎖」、「利鎖名韁」、「利鎖名牽」。

﹝名韁利索﹞◎七十一年一月二十八日〈亡靈結緣‧靜修院‧辦事專員‧劉元英〉

……見『名韁利鎖』條目。

﹝名韁拘鎖﹞◎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道德真君‧聖訓‧注〉

……比喻名聲象韁繩和鎖鏈一樣把人束縛。名韁,功名的韁繩。因功名能束縛人,故稱。《漢‧東方朔‧與友人書》:「不可使塵網名韁拘鎖,怡然長笑,脫去十洲三島。」

﹝名體﹞◎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

……名位與身分;名義與體統。《後漢書•獨行傳序》:「以其名體雖殊,而操行俱絶,故總為《獨行篇》焉。」《文選‧袁宏‧三國名臣序贊》:「玄伯剛簡,大存名體。志在高構,增堂及陛。」《宋‧司馬光‧涑水記聞‧卷十一》:「汝先王及今王曏事朝廷甚謹,由汝輩羣下妄加之名號,遂使得罪於朝廷……今若能悔過從善,出於款誠,名體俱正,當相為奏之,庶幾朝廷或開允耳。」《宋‧周煇‧清波別志‧卷下》:「親疏有倫,名體歸正。」

【因】

﹝因心﹞◎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純陽帝君‧聖訓‧注〉

……謂親善仁愛之心。《詩‧大雅‧皇矣》:「維此王季,因心則友。」《毛傳》:「因,親也。」《舊唐書‧孝友傳序》:「善於兄弟,必能因心廣濟。」《宋‧岳珂‧桯史‧南陵疏文》:「因心薦嚴,雖前無此比,亦不失臣子盡誠之誼。」

﹝因地制宜﹞◎六十三年九月二十七日〈三天主考〉

……根據不同環境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妥善辦法。《清史稿‧卷四二一‧朱嶟傳》:「惟各省情形不一,因地制宜,隨時變通。」《兒女英雄傳‧第三十六回》:「你們既不博古,焉得通今?這可就要知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的道理了!」

﹝因利乘便﹞◎六十三年一月十九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借著有利的情況辦事。《文選‧賈誼‧過秦論》:「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舊五代史‧卷一二五‧周書‧王繼弘傳》:「若不因利乘便,以求富貴,畢世以來,未可得志也。」

﹝因果﹞◎五十三年五月二十八日〈亡靈結緣‧佛院茶使‧羅國綱〉

……指原因與結果。亦即指因果律。為佛教教義體系中,用來說明世界一切關係之基本理論。蓋一切諸法之形成,「因」為能生,「果」為所生;亦即能引生結果者為「因」,由因而生者為「果」。以時間之因果關係而言,因在前,果在後,此稱為因果異時;但若就空間而言,則如束蘆之相倚相依之情形,此乃廣義之因果關係,稱為因果同時。

佛教之因果論大抵可分為大小乘二系統,小乘以「俱舍宗」為典型,提出四緣、六因、五果之說;大乘則以「唯識宗」為代表,以四緣、十因、五果為其因果論之主要內容,而於四緣、五果之闡釋,大小二乘之觀點亦相迥異。以唯識家而言,既認為宇宙萬有皆由含藏於「阿賴耶識」中之種子所變現,而由種子變現成諸法之間,須經由「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種子生種子」等的「三法兩重」之因果關係,展轉作用而變現為森羅萬象。其中,「種子生種子」之關係為因果異時;「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之關係為因果同時。此外,於六因、五果之中,「異熟因」與「異熟果」之關係,以及「同類因」、「遍行因」與「等流果」之關係,皆為因果異時。至於「俱有因」、「相應因」與「士用果」之關係,則為因果同時。又能作因與增上果之關係,通於因果異時與因果同時。又「同類因」與「等流果」之關係,係以自類之法為因,引生等同流類之果,故稱自類因果。

眾生之行為能引生異時之因果,即善之業因必有善之果報,惡之業因必有惡之果報,此稱善因善果、惡因惡果。然嚴格言之,應稱為善因樂果、惡因苦果。此乃因由善惡二業所招感之果報,係屬非善非惡之「無記性」;而所謂善、惡,乃特指必定招感果報之因法,故不宜以善果、惡果為果報之稱。此種因果之理,儼然而不亂,稱為「因果報應」。若無視因果之理的存在,而落入否認因果之思想見解中,即稱「撥無因果」。又若從實踐修道上論因果關係,則由修行之因能招感成佛之果,此稱為修因得果、修因感果、酬因感果。

此外,由善惡之業因而招感樂苦之果報,此種因果係「異熟因」與「異熟果」之因果關係;又由福德(世間的善業)而招感人天樂果,此為「福因」與「福果」之因果關係;又由修習智慧能招感覺悟之果報,此為「智因」與「智果」之因果關係。上述三種因果關係,稱為「三因三果」。又一般所謂的三世因果、因果報應等,多係指「異熟因」與「異熟果」之因果關係而言。

蓋一切法皆由因果之理而生成壞滅,十界迷悟之顯現,即由此因果關係所成,而產生世間之因果、出世間之因果、迷界之因果、悟界之因果等分別。若就四諦而言,其苦、集二諦為世間迷界之因果,滅、道二諦則為出世間悟界之因果。要之,此因果之理,實乃佛教重要之基本教理,於諸經典中即常對此理加以闡釋說明,並以善惡之因果報應如影隨形而相續不絕,來勸導人修行佛道,超脫有漏之境界,以達於無漏之寂靜地。

﹝因果算結返回鄉﹞◎五十三年五月二十八日〈亡靈結緣‧佛院茶使‧羅國綱〉

……見『人生寄世夙孽了  因果算結返回鄉』條目。

﹝因果報應﹞◎五十三年五月二十八日〈亡靈結緣‧佛院茶使‧羅國綱〉

……見『因果』條目。

﹝因其地﹞◎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利用地形原貌。因,憑藉、依據、利用。如:「因地制宜」、「因陋就簡」。《金史‧卷七十七‧宗弼傳》:「宗弼乃因老鸛河故道開三十里通秦淮,一日一夜而成。」

﹝因時制宜﹞◎六十三年九月二十七日〈三天主考〉

……根據不同時期的情況,採取合宜的措施應對。《周書‧卷二十四‧盧辯傳》:「自魏末離亂,孝武西遷,朝章禮度湮墜咸盡。辯因時制宜,皆合軌度。」《文明小史‧第一回》:「除了幾處通商口岸,稍能因時制宜,其餘十八行省,那一處不是執迷不化,扞格不通呢?」

﹝因時施宜﹞◎六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亦作「因時制宜」。根據不同時期的情況,採取合宜的措施應對。《周書‧卷二十四‧盧辯傳》:「自魏末離亂,孝武西遷,朝章禮度湮墜咸盡。辯因時制宜,皆合軌度。」《文明小史‧第一回》:「除了幾處通商口岸,稍能因時制宜,其餘十八行省,那一處不是執迷不化,扞格不通呢?」

﹝因循﹞◎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太白金仙‧聖訓‧注〉

……敷衍慢怠。《唐‧韓愈‧酬裴十六功曹巡府西驛塗中見寄詩》:「多才自勞苦,無用祗因循。」《元‧關漢卿‧哭存孝‧第二折》:「我這裡傍邊側立索慇懃,怎敢道怠因循!」

﹝因循﹞◎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散花天女‧聖訓‧注〉

……遵循舊習而無所改動。《後漢書‧卷三十四‧梁統傳》:「自高祖之興,至于孝宣,君明臣忠,謨謀深博,猶因循舊章,不輕改革。」《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史傳》:「及班固述漢,因循前業,觀司馬遷之辭,思實過半。」

﹝因緣﹞◎八十二年六月十五日〈三天主考〉

……為因與緣之並稱。因,指引生結果之直接內在原因;緣,指由外來相助之間接原因。依此,因緣又有內因外緣、親因疏緣之稱。廣義而言,因即意謂因與緣,包含內因與外緣。一切萬有皆由因緣之聚散而生滅,稱為因緣生、緣生、緣成、緣起。因此,由因緣生滅之一切法,稱為因緣生滅法;而由因與緣和合所產生之結果,稱為因緣和合。一切萬有皆由因緣和合而假生,無有自性,此即「因緣即空」之理。若以煩惱為因,以業為緣,能招感迷界之果;以智為因,以定為緣,則能招感悟界之果。《中論‧卷一》:「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因緣」一說,亦為佛教根本理論之一。指構成一切現象的原因。因指主因,緣謂助緣。佛教以此說明事物賴以存在的各種因果關係。《中論‧卷一》:「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

【行】

﹝行山願海﹞◎七十三年三月十五日〈諸天神聖‧聖訓‧注〉

……見『願海』條目。

﹝行不由軌﹞◎六十三年七月三日〈三天主考〉

……意同「行不由徑」。即走路不走捷徑、正道。比喻行事光明正大,不投機取巧。《論語‧雍也》:「有澹臺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於偃之室也。」《史記‧卷六十一‧伯夷傳》:「或擇地而蹈之,時然後出言,行不由徑,非公正不發憤,而遇禍災者,不可勝數也。」

﹝行不純德﹞◎六十九年三月十五日〈諸天神聖〉

……見『言不純師  行不純德』條目。 

﹝行水﹞◎七十一年三月十五日〈一陽帝君‧聖訓‧注〉

……行於水上。《周禮‧冬官考工記》:「作車以行陸,作舟以行水。」

﹝行仁以心  行道以德﹞◎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孫臏真人〉

……用心將仁德仁愛施之於日常生活當中,仁道之紓發,就是善德的最佳表達。所謂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就是將善念存乎心,內修於己謂之德,外施於人謂之仁。所以仁形於內,謂之德之行,故聖人存德以施仁。

﹝行止﹞◎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前進和停止。《孟子‧梁惠王下》:「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亦指舉動或態度。《晉‧陶淵明‧祭程氏妹文》:「能正能和,惟友惟孝,行止中閨,可象可傚。」《紅樓夢‧第六十回》:「爭奈五兒執意不從,雖未明言,卻行止中已帶出。」

﹝行功走過  功虧一簣﹞◎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關聖帝君‧聖訓‧注〉

……見『自作孽矣  不可活也』條目。

﹝行伍﹞◎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五教教主‧聖訓‧注〉

……軍隊的行列,古代以五人為伍,二十五人為行。亦泛稱軍隊。《史記‧卷八十二‧田單傳》:「田單知士卒之可用,乃身操版插,與士卒分功,妻妾編於行伍之閒,盡散飲食饗士。」《文選‧賈誼‧過秦論》:「躡足行伍之閒,俛起阡陌之中。」

﹝行年﹞◎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諸天神聖‧聖訓‧注〉

……年齡。《莊子•達生》:「行年七十,而猶有嬰兒之色。」《文選•李密•陳情表》:「行年四歲,舅奪母志。」

﹝行休﹞◎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雲悟茂猛‧聖訓‧注〉

……謂生命將到盡頭。《晉‧陶潛‧歸去來兮辭》:「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張銑‧注》:「休,謂死也。」《唐‧儲光羲‧漁父詞》:「非為徇形役,所樂在行休。」《金‧王若虛‧題淵明歸去來圖詩》:「得時草木竟欣榮,頗為行休惜此生。」

﹝行役﹞◎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諸葛武侯‧聖訓‧注〉

……因兵役或公務等事而出行。《文選‧蘇武‧詩四首之三》:「行役在戰場,相見未有期。」《唐‧張謂‧送盧舉使河源詩》:「故人行役向邊州,匹馬今朝不少留。」亦可指旅行。《晉‧陶淵明‧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於規林詩二首之二》:「自古歎行役,我今始知之。」

﹝行足以為世法  動足以為世道  言足以為世則  心恒求之  以德為務  以道是履  以吾道之光輝  普照大千世界  以吾道之慈悲  挽化苦海之同胞﹞◎六十三年七月三日〈三天主考〉

……將自己的行為,為世間立下典範;將自己的舉動,為世間立下楷模;將自己所說的話,為世間立下法則。拿出至誠之心來完成,以德業的養成為志向,以天道真理為實踐的目標,將天道真諦之無量光輝,普照於三千大千世界;將天道無涯之慈心悲懷,來挽救並教化天下眾生。「行足以為世法,動足以為世道,言足以為世則」一段語出《中庸‧第二十九章》:「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

﹝行其塗﹞◎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行,移動、流動。此處指疏通之意。《易經‧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唐‧杜甫‧夢李白詩二首之二》:「浮雲終日行,游子久不至。」

﹝行事﹞◎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行為舉止。《史記•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傳•太史公曰》:「吳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論,論其行事所施設者。」《紅樓夢•第六十三回》:「這纔是受過調教的公子行事。」

﹝行空﹞◎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萬仙菩薩‧聖訓‧注〉

……在空中橫行而過。《唐‧杜牧‧阿房宮賦》:「複道行空,不霽何虹?」

﹝行狀﹞◎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慈化真君‧聖訓‧注〉

……記述死者生平行為的文字。或敘述死者生平事蹟的文章。《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書記》:「體貌本原,取其事實,先賢表謚,並有行狀,狀之大者也。」《唐‧李翱‧百官行狀奏》:「由是事失其本,文害於理,而行狀不足以取信。」亦作「行述」。 

﹝行述﹞◎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慈化真君‧聖訓‧注〉

……見『行狀』條目。

﹝行屍走肉﹞◎六十六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

……喻人庸碌無為,徒具形骸,絕無生氣也。《拾遺記》:「夫人好學,死如存;不學者雖存,行尸走肉耳。」屍通尸。

﹝行軍﹞◎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孟子亞聖‧聖訓‧注〉

……用兵打戰。《管子‧小問》:「請問行軍襲邑,舉錯而知先後,不失地利,若何?」《文選‧賈誼‧過秦論上》:「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曩時之士也。」 

﹝行家﹞◎六十九年正月三十日〈南海古佛‧聖訓‧注〉

……見『牙行』條目。

﹝行酒﹞◎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道德天尊‧聖訓‧注〉

……酌酒奉客。《史記‧滑稽傳‧淳于髡傳》:「若乃州閭之會,男女雜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壺,相引為曹。」《三國演義‧第四十五回》:「大張筵席,奏軍中得勝之樂,輪換行酒。」

﹝行酒令﹞◎七十一年一月二十八日〈亡靈結緣‧靜修院‧辦事員‧黃學秋與辦事專員‧劉月英〉

……古代宴會中,進行酒令助興的遊戲。通常輪流說詩詞或做動作,違反規定者,罰其飲酒。《紅樓夢‧第四十二回》:「你還裝憨兒。昨兒行酒令兒,你說的是什麼?我竟不知那裡來的。」

 

…………〈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昊子 的頭像
    昊子

    一貫道盤萬八年

    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