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阿】

﹝阿下﹞◎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親附而卑下之。《左傳‧昭公二十年》:「阿下執事,臣不敢貳。」

﹝阿私﹞◎六十三年閏四月五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偏袒、循私。《史記‧卷一二八‧褚少孫補龜策傳》:「通一伎之士咸得自效,絕倫超奇者為右,無所阿私。」

﹝阿附﹞◎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道德真君‧聖訓‧注〉

……巴結奉承,比附迎合。《三國志‧卷一‧魏書‧武帝紀》:「長吏多阿附貴戚,贓汙狼藉。」《三國演義‧第二十回》:「忠臣不怕死!吾等死作漢鬼,強似你阿附國賊!」

﹝阿房宮﹞◎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萬仙菩薩〉

……秦代宮殿。在陝西省長安縣西北,秦始皇時所造,築於上林苑中,為秦代最大規模的宮殿。秦亡,項羽放火焚之,或稱為「阿城」。阿房宮是秦朝的宮殿,據史書記載,始建於公元前二一二年。遺址在今陝西省西安市西郊阿房村一帶三橋鎮南,其範圍東至皂河西岸,西至長安縣紀陽寨,南至和平村、東凹里,北至車張村,總面積十一平方公里,在現轄域內約七點八平方公里。史載秦惠文王時在此建「離宮」,宮未成而亡。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二一二年〉再次修建阿房宮,秦二世胡亥元年〈公元前二零九年〉繼續修建。秦末項羽入關,付之一炬,化為灰燼。漢代屬上林苑而得以利用、擴建,漢末廢毀;南北朝時這裏建有佛寺;宋代演為農田。

據《三輔黃圖》載:「阿房宮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宮未成而亡,始皇廣其宮。」又南宋程大昌《雍錄》記載:「阿房宮『未為屋,先為城,城成而人為呼名阿城也。』」阿城西北東三面有牆,南面無牆。周五里一百四十五步〈合今二二九七點六五公尺〉。牆高八尺〈合今一點八六公尺〉,上寬四尺五寸〈合今一點五公尺〉,下寬一丈五尺〈合今三點五公尺〉,上狹下闊,堅固異常。阿房宮殿屋在秦末被項羽焚毀,而阿城至漢唐猶存。《舊唐書•高祖本紀》載,隋大業十三年〈公元六一七年〉九月,李淵領兵入關,曾「命太宗自渭汭屯兵阿城」。

秦始皇(公元前二五九年至前二一零年)在消滅六國統一全國以後,在都城咸陽大興土木,建宮築殿,其中所建宮殿中規模最大的就是「阿房宮」。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二一二年〉,秦始皇認為都城咸陽人太多,而先王的皇宮又小,下令在故周都城豐、鎬之間渭河以南的皇家園林上林苑中,仿集天下的建築之精英靈秀,營造一座新朝宮。這座朝宮便是後來被稱為阿房宮的著名宮殿。由於工程浩大,秦始皇在位時只建了一座前殿。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巔以為闕,為複道,自阿房渡渭,屬之咸陽。」其規模之大,勞民傷財之巨,可以想見。

【考古現狀】

西元二零零六年考古隊經過漫長的考察,以每平米五個探洞這樣密集的探查下,除了發現土夯之外,沒有其他。因為怕疏忽,專門把土質送到一顯微鏡專家那裏,用顯微鏡檢測,但依舊沒有發現因焚燒而產生的碳化物。而且在考察過程中,只有在咸陽宮舊址上發現了焚燒的痕跡,其他地方並無焚燒痕跡。相傳的當年項羽燒阿房宮,恐怕只是人們的想像,阿房宮從來就沒有被燒毀過的證據,而咸陽宮確實被項羽燒毀。

【考古推測】

根據歷史資料中的鳳毛麟角,還有所記錄的時間上來看,得出最後可信度很大的結論:幾千年來人們所傳說的阿房宮並非是不存在,而是根本沒有建完。秦始皇征七十萬苦力用了四年時間只建好了堅如磐石的土夯,最後秦始皇到死都沒有建成阿房宮,秦二世為了完成先皇遺願,又召集苦力打算建完阿房宮,而當時各地已經開始紛紛起義,最終還是沒有建成。而杜牧所寫的《阿房宮賦》裏面的描述,只存在於人們的幻想之中,或者說,阿房宮根本沒有建完。

【歷史事實】

阿房宮其實未曾建成,在西元二零零二年十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隊開始了挖掘,經過仔細探查,專家發現黃土高台的土層分了三層,第一層就是耕土層,比較鬆散,然後下面就是擾土層,它比較厚,顏色發黃,裏頭有如今的鐵絲、塑料布,還有古代的瓦片,然後第三層就是文化層了,文化層裏面出來的全都是瓦片。專家介紹說:這個地方如果曾經發生過焚燒的事件,它這個地層裏土壤中所包含炭化物的數量是非常巨大的,透過顯微鏡應該能夠看到成千上萬個大小不同形狀不同的炭化木屑,但是從阿房宮那個地方採的土樣來看,沒有發現這個現象,在這些土壤的樣品裏面,一個顯微晶片裏頂多能看到二三十個炭化木屑的個體。那麼,阿房宮仍未建成,項羽又怎麼能火燒阿房宮呢?可為什麼後人這樣說呢?第一次出現項羽火燒阿房宮是出現在司馬遷的《史記‧項羽本紀》,但是證實原來記載的是項羽火燒了只是一所宮殿,並沒有明確地說出是阿房宮,那所宮殿其實是咸陽宮,而讓後人更為誤解項羽火燒阿房宮的是因為唐代詩人杜牧寫下了《阿房宮賦》,詩中極度描寫了阿房宮的壯美,讓後人對項羽火燒阿房宮這件事深信不疑。其實我國偉大詩人杜牧寫《阿房宮賦》的原因是為了諷刺當時統治者唐敬宗大興土木的緣故,極度誇大了阿房宮,其實項羽火燒阿房宮這件事完全是子虛烏有。

以前一般認為楚霸王項羽率領軍隊入關以後,移恨於物,將阿房宮及所有附屬建築縱火焚燒,化為灰燼。但《史記•項羽本紀》中只是說「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未提及阿房宮。考古發現所謂「項羽火燒阿房宮」是歷史誤傳,當代對阿房宮遺址的考古挖掘中考古人員也未發現焚燒的痕跡。近年,考古人員花費一年多時間勘查阿房宮,勘查超過二十萬平方米,只發現數片燒過的土塊。如果依照史料所載,阿房宮應該是遍地大量的草木灰才對。考古人員推斷項羽焚燒的是秦咸陽宮,因為咸陽宮遺址發現大片燒過的遺跡。相傳阿房宮規模空前,氣勢宏偉,「離宮別館,彌山跨台,輦道相屬」,景色蔚為壯觀,傳說阿房宮大小殿堂七百餘所,一天之中,各殿的氣候都不盡相同。秦始皇巡迴各宮室,一天住一處,至死時也未把宮室住遍。後世這種輝煌的想像基本來自《阿房宮賦》,唐朝詩人杜牧的《阿房宮賦》寫道:「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牆。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簷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鬥角。」阿房宮變成當時非常宏大的建築群,可想而見,阿房宮宮殿之多、建築面積之廣、規模之宏大。但這都是傳說,都是後世臣子借秦之喻,諫當朝帝王。依據當代現有考古證據,阿房宮並未建成。

﹝阿房宮賦﹞◎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萬仙菩薩‧聖訓‧注〉

……《唐‧杜牧‧阿房宮賦》

【原文】第一段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牆。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迴〈或作回〉,簷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鬥角。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或作乎〉幾千萬落。長橋臥波,未雲何龍?複道行空,不霽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東(或做東西)。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淒淒。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

【譯義】第一段

六國滅亡,秦始皇統一了天下。蜀山的樹木被伐光了,阿房宮才蓋起來。(從渭南到咸陽)阿房宮占地三百多里(里是面積單位,不是長度單位。古代五戶為一鄰,五鄰為一里。三百餘里,約合七千五百戶人家的面積。三百里地,即一百五十公里,現代人也無法做到,誇張過度,難以令人信服),樓閣高聳,遮天蔽日。從驪山向北建構,再往西轉,一直延伸到咸陽。渭水和樊水浩浩蕩蕩,水波蕩漾地流入阿房宮的圍牆。每隔五步一棟樓,每隔十步一座閣,走廊縈繞而曲折,屋簷的突起如牙齒般,就像似鳥嘴向上噘起。樓閣各依地勢的高下而建,像是互相環抱,各種建築物都向中心區攢集,屋角互相對峙。盤旋著、曲折地,像蜂房又像水中漩渦〈樓閣依山而築,故像蜂房又像漩渦〉,矗立著不知有幾千萬座。長橋橫臥在渭水上,(讓人們驚訝著)天上沒有雲,怎麼出現了龍呢?〈《易經‧乾卦》有「雲從龍,風從虎」之說,人們認為有龍就應該有雲,此是故作疑問,形容長橋似龍〉在樓閣之間架木築成的通道橫空而過,彩色斑斕,(讓人們詫異)不是雨過天晴,哪來的彩虹呢?樓閣隨著地勢高高低低,使人迷糊,辨不清東西方向。人們在臺上唱歌,歌樂聲響起來,好像充滿著暖意,如同春光明媚、和煦動人。人們在殿中舞蹈,舞袖飄拂,好像帶來寒氣,如同風雨交加那樣淒冷。一天之內,一宮之中,而天氣竟會如此不同。

【原文】第二段

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于秦,朝歌夜弦,為秦宮人。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雲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雷霆乍驚,宮車過也;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盡態極妍,縵立遠視而望幸焉。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摽掠其人,倚疊如山。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棄擲邐迤,秦人視之,亦不甚惜。

【譯義】第二段

六國王侯的宮妃、姬妾、侍女,王孫等辭別本國的樓閣宮殿,乘著輦車來到秦國。早晚彈唱,沉迷於歌舞,逸樂無度,為秦王朝的宮女。(光如)明星閃亮,是(宮女們)打開了梳妝的鏡子;烏雲繚繞,原來是她們正在早晨梳理髮髻;渭水河面上浮起一層垢膩,原來是她們所倒的洗臉水;空中煙霧彌漫,是她們在焚燒椒蘭香料。如雷霆般的聲音響起使人驟然吃驚,是皇上的宮車馳過;聽那車聲漸遠,也不知駛到哪兒去了。任何一部分肌膚,任何一種姿容,都嬌媚極了,耐心地久立遠視,盼望皇帝能親自駕臨。可是有許多宮女整整等了三十六年,還未見到皇帝。燕、趙、韓、魏、齊、楚等收藏的財寶,聚斂的金玉,搜求的珍奇,這都是多少世代、多少年月以來,從人民那裏掠奪來,堆積得像山一樣。旦夕之間國家滅亡,珠寶都被運進阿房宮。把寶鼎當作鐵鍋,把美玉當作石頭,把黃金當作土塊,把珍珠當作沙石,隨意丟棄,秦人看見了也不覺得可惜。

【原文】第三段

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使負棟之柱,多於南畝之農夫;架梁之椽,多於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於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於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於九土之城郭;管弦嘔啞,多於市人之言語。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譯義】第三段

唉!一個人的想法和千萬人的想法是一樣的(都想過好日子)。秦始皇喜愛奢侈,老百姓也顧念自己的家業。為什麼搜刮老百姓的財物一分一釐都不放過,揮霍時卻像泥沙一樣毫不珍惜呢?讓那(阿房宮中)負載大樑的柱子,比田裏的農夫還多;架起側梁的椽子,比織布機上的女工還多;顯眼的釘子,比穀倉裏的稻米還多;橫直密佈的屋瓦,比(老百姓)身上衣服上的線還要多;縱橫的欄杆,比天下的城郭還多;樂器的演奏聲,比鬧市的人說話聲還多。秦統治者窮奢極侈,使天下的老百姓敢怒但是不敢言。秦始皇卻越來越驕橫頑固。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四方響應,函谷關被攻破,項羽放了一把火,可惜阿房宮變成了一片焦土。唉!使六國滅亡的是六國自己,而不是秦國。使秦國滅亡的是秦國自己,而不是天下百姓。唉!如果六國統治者都能愛護本國老百姓,那麼就有足夠的力量抗拒秦國。如果秦國統治者同樣能愛護六國的人民,那麼秦就能從三世傳下去,甚至可以傳到萬世都為君王,誰能夠滅掉秦國呢?秦人來不及為自己的滅亡哀嘆,只好讓後世的人為他們哀嘆;後世的人如果只是哀嘆而不引以為鑒,那麼又要再讓後世的人為後世哀嘆了。

【後記】

《阿房宮賦》作於唐敬宗寶曆元年,即公元八二五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啟》中說:「寶曆大起宮室,廣聲色,故作《阿房宮賦》。」唐敬宗李湛十六歲繼位,善於擊球,喜手搏,往往深夜捕狐,與宦官嬉戲終日,貪好聲色,大興土木,遊宴無度,不視朝政,求訪異人,希望獲得不死之靈藥,曾在長安洛陽有興修宮殿的龐大計劃。後因平盧成德節度使藉口「以兵匠助修東都」想趁機奪取洛陽,才作罷。作者預感到唐王朝的危險局勢,與黑暗現實,就寫這篇賦,表面上寫秦因修建阿房宮,揮霍無度,貪色奢侈,勞民傷財,終至亡國,實則是借秦之故事諷唐之今事,規勸唐朝的當政者,要以古為鑒,不能哀而不鑒,最終只能落得「後人復哀後人也」的結局。本文借寫阿房宮的興建與毀滅,揭露了秦朝統治者的窮奢享樂,並借古諷今,闡述了天下興亡的道理。希望唐朝的統治者不要只圖自己奢侈享樂,重蹈覆轍。但是杜牧的忠告沒有使統治者更改。兩年後,王死,半個世紀後,黃巢起義後唐王朝與秦王朝一樣歸於滅亡。

本賦作者工筆重彩,精描細繪。先寫重摟疊閣、長廊高簷,不計其數;再以長橋如龍、複道似虹映襯宮宇之宏偉、樓閣之高大。上面所述,寫的還只是建築之外觀。接著,作者的筆觸,又深入建築內部。歌台舞殿是互文的寫法,台既可舞,殿亦可歌,意謂宮內處處皆是輕歌曼舞。「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則承「暖響」、「冷袖」兩句,進一步從人們的主觀感受寫宮內歌舞盛況。這幾句,既是以歌舞之紛繁襯托宮殿之眾多,又為下文美女充盈宮室預作鋪墊。這一節中,作者由遠及近,由外及裏逐一介紹了阿房宮之奇觀。敍述中,時有前後照應之妙筆,如寫樓閣「各抱地勢」就與前文「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這一廣闊背景相連。敍述中,時有貼切生動之比喻,如「長橋臥波;複道行空」,用筆經濟,形象生動。敍述中,也間有動態描寫,像寫「二川」,寫「歌舞」,狀聲摹形,引人入勝。再加上大量對偶排比句式的運用,致使文句音節鏗鏘,兼有音韻之美。因此,寥寥一百幾十個字,阿房宮之丰姿盛態就顯現于讀者眼前。

《阿房宮賦》是篇典型的賦。賦是一種文體,講究鋪張敍事,重視辭藻押韻,本文體現了賦的特點。比如發端之辭「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不僅有氣勢,而且含義尤豐,寫盡秦王朝暴興速滅的歷史,其中「畢」、「一」、「兀」、「出」錘煉極佳。「畢」、「一」概括了六國互喪、天下為秦的史實,而「兀」、「出」,則形象說明「阿房出」是由「蜀山兀」換來的。作者以誇張的藝術手法,不僅寫出了阿房宮規模宏大,而且生動地揭露了秦始皇的腐敗、荒淫,這些無不反映賦的藝術特點。

「明星熒熒」,「開妝鏡也」,則是倒置式的暗喻。「明星熒熒」是比喻句的喻體,「開妝鏡也」是本體。以璀璨晶亮的明星來比喻紛紛打開的妝鏡,既貼切又形象。將喻體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鮮明的畫面,令人驚奇,再出現本體,解釋原因,讀者印象更為強烈。「綠雲擾擾,梳曉鬟也」,與上一句的表達方式相仿。接著將丟棄脂水竟使渭流漲膩,用的是誇張手法,極言梳洗美女之多。焚燒椒蘭竟至煙斜霧橫也是誇張,效用與前述一樣。四句字數相等,句句押韻,加之新鮮的比喻,巧妙的誇張,讀來使人有眼花繚亂、目不暇接之感。作者正是借助于開鏡、梳摸、棄脂水、焚椒蘭這些生活細節形象地寫出了宮中美女之多,宮室之廣。寫宮室,是承接上文;寫美女,則是開啟下文。所以,作者緊接著便是寫美女望幸。這一層都是寫美人,但是從美人的生活遭際也可以看到秦始皇的荒淫無度。漢代的賦不少作品鋪張揚厲,堆砌詞藻。杜牧則發揮了賦的長處,著意鋪陳誇張,但所有的鋪敍又都為後文的議論張本,為表現主題作伏筆。

作者寫《阿房宮賦》是為了總結秦王朝滅亡的歷史教訓,諷諭朝政。尤以「楚人一炬,可憐焦土」更有畫龍點睛之用,作者用「可憐」這二字,使無窮感慨充溢字裏行間。一度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在農民起義的衝擊下土崩瓦解,迅速滅亡;覆壓三百餘里的阿房宮,也在一場烈火之中化為灰燼。秦朝速亡的史實說明,不能愛民,難圖久安。但是,當時的唐朝統治者無視歷史教訓,沉湎聲色,又大起宮室,身居積薪之上,仍以為安。歷史興亡,激蕩胸中;目睹現實,感慨萬端。神奇瑰麗之阿房宮付之一炬令人可惜,顯赫一時的秦王朝毀於一旦令人可歎,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不意今人又在步秦人之後塵,唐王朝的命運不也令人可憂嗎?「楚人一炬,可憐焦土」,作者的不安與憂憤溢於言表。辭賦不同於論文,許多地方並不直說,讀時需細加玩味,方能體會作者的用心。 

﹝阿城﹞◎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孟子亞聖‧聖訓‧注〉

……見『阿房宮』條目。

﹝阿剌耶識﹞◎五十三年五月二十八日〈亡靈結緣‧佛院茶使‧羅國綱〉

……見『阿賴耶識』條目。

﹝阿修羅道﹞◎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南海古佛‧聖訓‧注〉

……見『六道』條目。

﹝阿梨耶識﹞◎五十三年五月二十八日〈亡靈結緣‧佛院茶使‧羅國綱〉

……見『阿賴耶識』條目。

 

…………〈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昊子 的頭像
    昊子

    一貫道盤萬八年

    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