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自分﹞◎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諸天神聖‧聖訓‧注〉
……自己估量、揣測。《西遊記‧第十三回》:「苦得個法師襯身無地,真個有萬分淒楚,已自分必死,莫可奈何。」《聊齋志異‧卷二‧嬰寧》:「自上元相遇,凝思成疾,自分化為異物。」
﹝自分因﹞◎五十三年五月二十八日〈亡靈結緣‧佛院茶使‧羅國綱〉
……見『六因』條目。
﹝自古於斯忠烈載 以身殉難英名芳﹞◎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至聖先師〉
……本段承前一段「追亡逐北英雄沒,斬將搴旗好漢殃」之續義;前一段譯義:看那歷史當中,戰場上無情而慘酷的事實;當追擊戰敗而逃走的敵軍時,那一次不是曾經的英雄卻氣短,且面臨末路的景象呢?當勇猛善戰的勇士鏖戰於沙場之際,那一回不是勇敢有志氣的戰士正在遭殃呢?本段譯義:所以,歷史的典故都會有忠義壯烈的史事記載;這些為國捐軀的史料,都是足以被後人緬懷效法的美好名聲。
※【讀至聖先師冠詩後感言】:
瓊筵醉月飲桃觴 夏典騰歡喜氣洋
氣照五津耀日月 光輝六賊輝塵揚
追亡逐北英雄沒 斬將搴旗好漢殃
自古於斯忠烈載 以身殉難英名芳
本次冠詩重點在於「忠烈」二字的真實意義上;忠烈,忠義壯烈之意。第三段冠詩中所言之英雄與好漢,就是指有忠義壯烈之舉者;可是至聖先師卻言:「英雄沒」與「好漢殃」,這又是令人疑惑的地方,難不成是教人莫當英雄與好漢之輩嗎?非也,這是反諷的詩詞用法,反諷於:真正英雄者,往往是氣短而末路橫擋;真正好漢者,往往是一肩挑起黎民的苦難;兩者皆有「千萬人我獨往」的浩瀚氣慨。其實大難當前之際,只管往前挺身而出,管它是英雄末路也罷,是遭殃橫逆也罷,但知忠之所在,義之所方,縱以身殉難亦在所不惜,這才是英雄好漢本色,這才是仙佛的本意。為了國家、為了百姓,伸頭一刀,引頸就戮,何等快意舒坦,何等浩氣長存!貪生怕死的人,貪的只不過是多活一些日子而已,如同貪名貪利,貪的也不過是比別人多一點點的名與利而已。在整個世間,乃至整個宇宙之間,名利、富貴、權勢等,在老天爺眼中,是比糞土還要污穢的東西,無怪乎人知糞田卻不知糞心者比比皆是耶?這就是老天爺最為悲嘆的地方,所以爭名、奪利、貪婪、枉法、夸誕、作偽等輩,就算爭到了貪到了,有什麼可喜的?一堆糞心所累積的穢物而已,丟之棄之尚且不及,還在爭什麼呢?所以說,人到底在世間要留下什麼東西呢?權勢與名聲嗎?看看秦始皇的威權時代,至秦二代不過十五年就滅亡殆盡了,現在又是如何呢?秦檜的陷害忠良,縱一生富貴,權傾一時且三代為相,現在誰還記得誰呢?遺臭萬年的名聲與天地共存,何以至此?得到的富貴權勢,如今又何在呢?然英雄如武穆於風波亭之忠義壯烈,好漢如天祥之南向腰斬,萬古留芳的名聲一樣與天地共存,兩者之間,孰輕孰重?人的歲月不過百年,是要坦坦蕩蕩、皎皎朗朗的過一生,含笑而去;還是畏畏縮縮、渾渾噩噩的過一生,羞愧而去,取捨在於自己。
※試題一偈以對舉【至聖先師】所題冠詩:
至聖先師冠詩:
瓊筵醉月飲桃觴 夏典騰歡喜氣洋
氣照五津耀日月 光輝六賊輝塵揚
追亡逐北英雄沒 斬將搴旗好漢殃
自古於斯忠烈載 以身殉難英名芳
筆者對舉:
出聽韜光靜志揚 仰秣直項清商漾
切剝梁塵休咎窮 乘躡飛步龍騰翔
眺矚終古上善水 終薄彪炳雲起驤
勒功荷職擔符命 梓桑盛化異域香
﹝自危﹞◎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孟子亞聖‧聖訓‧注〉
……自感處境危殆。《大戴禮記‧保傅》:「管仲之所以北走桓公,而無自危之心者,同聲於鮑也。」《史記‧季布欒布列傳》:「反形未見,以苛小案誅滅之,臣恐功臣人人自危也。」《明‧王在晉‧三朝遼事實錄‧袁可立報劉愛塔事疏》:「聞奴已將劉興仁、王丙斬,訖心腹潰而羽翼剪,諸偽將當人人自危矣,此可乘之隙也。」《明‧馮惟敏‧呂純陽三界一覽》:「人人自危,莫知所止。」
﹝自作自受﹞◎六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三天主考〉
……自己招惹事情,由自己承擔不良的後果。因果循環也是這個道理,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都是從「自作」而來,繼而「自受」其因。《水滸傳‧第二回》:「這個不妨。若是打折了手腳,也是他自作自受。」《紅樓夢‧第五十一回》:「他這會兒不說保養著些,還要捉弄人。明兒病了,叫他自作自受。」
﹝自私自利﹞◎六十三年一月十九日〈三天主考〉
……只圖自己的私利,而不顧及一切。《明‧李贄‧王龍谿先生告文》:「所怪學道者病在愛身而不愛道,是以不知前人付托之重,而徒為自私自利之計。」《清‧朱彝尊‧處士文君墓志銘》:「所行所為,事虛文而寡實行,借以文飾其自私自利之心,亦何取焉。」
﹝自決﹞◎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南海古佛‧聖訓‧注〉
……事情由自己決定或解決。此處指自己下定決心。《史記‧卷八十三‧魯仲連鄒陽傳》:「燕將見魯連書,泣三日,猶豫不能自決。」
﹝自克﹞◎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四配十哲‧聖訓‧注〉
……自我克制。《唐‧韓愈‧太學生何蕃傳》:「蕃,純孝人也,閔親之老不自克,一日,揖諸生歸養於和州。」《宋‧曾鞏‧故翰林侍讀學士錢公墓誌銘》:「人以怒遷,公能自克;人以利回,公能不惑。」《金‧王若虛‧君事實辨上》:「﹝漢高祖﹞故寧隱忍而委之,亦可謂能自克者矣。」
﹝自免﹞◎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雲悟茂猛‧聖訓‧注〉
……自請免職。《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欲自免歸。中郎將袁盎知其賢,惜其去,乃請徙釋之補謁者。」《後漢書‧吳祐傳》:「冀(梁冀)遂出祐為河間相,因自免歸家,不復仕。」《南朝宋‧顏延之‧陶徵士誄》:「度量難鈞,進退可限;長卿棄官,稚賓自免。」《唐‧韓愈‧後漢三賢贊之一》:「﹝王充﹞為州治中,自免歸歟。」
﹝自効﹞◎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慈剛散仙‧聖訓‧注〉
……亦作「自效」。願為別人或集團貢獻自己的力量或生命。《漢書•蘇武傳》:「今將殺身自効,雖蒙斧鉞湯鑊,誠甘樂之。」《後漢書•馬融傳》:「融知其將敗,上疏乞自効。」《新唐書•郝廷玉傳》:「由是人皆自効,而赴蹈馳突,心破膽裂。」《明史•岳正傳》:「及為帝所拔擢,益感激思自効。」
﹝自劾﹞◎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四配十哲‧聖訓‧注〉
……檢舉自己的過失。《漢書‧王嘉傳》:「臣謹封上詔書,不敢露見,非愛死而不自法,恐天下聞之,故不敢自劾。」《唐‧李復言‧續玄怪錄‧杜子春》:「子春既歸,愧其忘誓。復自劾以謝其過。」《宋‧程顥‧辭西京提刑奏狀》:「既已抗章自劾,屏居俟命,豈意刑書未正,而恩典過頒。」《清史稿‧勒爾錦傳》:「中途引還,具疏自劾,請解大將軍任,赴沅州自効。」
﹝自命不凡﹞◎六十三年三月二十九日〈亡靈結緣‧明明上帝駕前侍御者‧張肴〉
……見『自命非凡』條目。
﹝自命非凡﹞◎六十三年三月二十九日〈亡靈結緣‧明明上帝駕前侍御者‧張肴〉
……自以為聰明、不平凡。多顯露高傲自負的神態。亦作「自負不凡」、「自命不凡」。
﹝自性清淨心﹞◎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太白金仙‧聖訓‧注〉
……見『性心』條目。
﹝自牧﹞◎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自我養成,自我教化。牧,修養。《易經‧謙卦‧象曰》:「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唐‧魏徵‧諫太宗十思疏》:「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
﹝自若﹞◎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態度自然如常。如:「神色自若」、「談笑自若」。《三國志‧卷三十六‧蜀書‧關羽傳》:「時羽適請諸將飲食相對,臂血流離,盈於盤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儒林外史‧第八回》:「家君在這裡無他好處,只落得個訟簡刑清,所以這些幕賓先生,在衙門裡,也都吟嘯自若」。
﹝自負不凡﹞◎六十三年三月二十九日〈亡靈結緣‧明明上帝駕前侍御者‧張肴〉
……見『自命非凡』條目。
﹝自能成全無知男﹞◎七十一年一月二十八日〈亡靈結緣‧靜修院‧雲禎女‧劉秀英〉
……見『前賢以德來啟後 自能成全無知男』條目。
﹝自格致始 妙觀察智﹞◎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
……語出《清‧譚嗣同‧仁學一‧第二十六》:其謂有始者,乃即此器。世間一日一地球云爾,若乃日、地未生之前,必仍為日、地,無始也;日、地既減之後,必仍為日、地,無終也;以以太固無始終也。以太者,亦唯識之相分,謂無以太可也。既託言以太矣,謂以太有始終不可也。然則識亦無終乎?曰:識者,無始也,有終也。業識轉為智慧,是識之終矣。吾聞囗囗之講《大學》,《大學》蓋唯識之宗也。唯識之前五識,無栳獨也,必先轉第八識;第八識無能自轉也,必先轉第七識;第七識無能遠轉也,必先轉第六識;第六識轉而為妙觀察智,《大學》所謂致知而知至也。佛之所謂知,意識轉然後執識可轉,故曰:「欲誠其意者,必先致其知。」致知藉乎格物;致知者,萬事之母。孔曰:「下學而上達也。」朱紫陽補挌致傳,實用《華嚴》之五教。《華嚴》,小教小學也,非《大學》所用。其四教者八《大學》始教:「必使學者即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始教也;「以求至乎其極」,終教也;「至於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頓教也;「則眾物之表里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彊大用,無不明矣」,圓教也。無論何事,要必自格致始,此之謂妙觀察智。第七識轉而為平等性智,《大學》所謂誠意而意誠也。佛之所謂執,孔之所謂意。執識轉然後藏識可轉,故曰:「欲正其,心先誠其意。」執者,執以為我也,意之所以不誠,亦以有我也。惟平等然後無我,無我然後無所執而名為誠。「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以我欺我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當其好惡之誠,不知有我也。」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不惟有我,且有二我也。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灼然見其有我也。欲其無我,必修止觀。君子必慎其獨,孔門之止也。曾子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孔門之觀也。十手十目,所謂之千手千眼。千之與十,又何別焉?又以見人十能之己千之也。此之謂平等性智,第八識轉而為大圓鏡智,《大學》所謂正心而心正也。佛之所謂藏,孔之所謂心。藏識轉然後前五識不待轉而自轉。故曰:「欲修其身者,必先正其心。」心一有所,即不得其正,亦即有不在焉。藏識所以為無覆無記。心正者無心,亦無心所,無在而無不在,此之謂大圓鏡智。前五識轉而為成所忤智,《大學》所謂修身而身修也。佛之所謂眼耳鼻舌身,孔皆謂之身。孔告顏以四勿,第就視聽言動言之,其直截了當如是,可知顏之藏識已轉也。藏識轉,始足以為仁。三月不違,不違大圓鏡智也。曰三月者,孔自計親顏之時,至於三月之久也。觀之三月之久,不見其違,可信其終不違也。其餘日月至焉,第七識之我執猶未斷也。至若前五識皆轉,無所往而非仁,齊家治國平天下不足言也,故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此之謂成所作智。夫孔子大聖,所謂初發心時,即成正果,本無功夫次第之可言。若乃現身說法,自述歷歷,亦誠有不可誣者。十五志學也者,亦自意誠入手也;三十而立,意已一而不紛矣,然猶未斷也;四十不惑,意誠轉為妙觀察智矣;五十知天命,我執斷矣,然猶有天命之見存,怯執猶未斷也;六十耳順,法執亦斷,為平等性智矣;七十從心所欲不踰矩,藏識轉為大圓鏡智矣。轉識成智,蓋聖凡之所同也。智慧者,孔謂之道心;業識者,孔謂之人心。人心外無道心,即無業識,亦無由轉成智慧。王船山曰:天理即在人欲之中。無人欲則天理亦無從發見,最與《大學》之功夫次第合;非如紫陽人欲淨盡之誤於離,姚江滿街聖人之誤於混也。且夫《大學》又與四法界合也:格物,事法界也;致知,理法界也;誠意正心修身,理事無礙法界也;齊家治國平天下,事事無礙法界也。夫惟好學深思,六經末有不與佛經合者也,即未有能外佛經者也。
﹝自悟還須悟了﹞◎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雲寶二童〉
……本句重點在於「悟了」這個境界之上,「了」者為「究竟」之義,如了然,了解之「了」字義,悟到究竟,即是三昧無礙;因各人根基不同,宿植善根所帶來的能量也不同,所能透視到、思惟到的範疇自然有大小之分,對於「理事」或「主賓」這種核心思想的解剖能力自然有所差異,所以自悟是一碼事,能悟又是一碼事,究竟了悟又是一碼事,這點在修行者的心量與證量上很容易可以區分出來,譬如有佛教高僧認為一心唸佛,一心修淨土法門,決定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淨土,筆者不懷疑,因為《阿彌陀經》確實說了這段話,問題是,你去了西方極樂世界後,娑婆世界的眾生該怎麼辦呢?你忍心坐視不管嗎?你的同體大悲的心在哪裡?往生了西方極樂世界又如何?真的快樂無比嗎?佛常說的一句話,大家不妨細思量:「不可思議功德」;以佛的境界都說不出來的「不可思議」話語,人們又怎能從經文中去片面理解佛之本義呢?這就是說雖能自悟,卻也不懂如何「究竟了悟」之意,還是一個未了漢,可惜!前面筆者提過:佛之三昧菩薩不知,菩薩三昧緣覺不知,緣覺三昧聲聞不知,聲聞三昧人乘不知;不要以人乘的智慧來揣測佛之三昧,那可是差之毫釐,失之千里,不可不慎!
﹝自效﹞◎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慈剛散仙‧聖訓‧注〉
……亦作「自効」。願為別人或集團貢獻自己的力量或生命。《三國志‧魏志•武帝紀》:「孫權遣使上書,以討關羽自效。」《宋史‧周渭梁鼎等傳論》:「士抱一藝者,思奮勵以功名自效,況其設施見於政事者乎?」
﹝自酌﹞◎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雲悟茂猛‧聖訓‧注〉
……斟酒自飲。《晉‧陶潛‧歸去來兮辭》:「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唐‧韓愈‧幽懷詩》:「豈無一尊酒,自酌還自吟。」《明‧劉基‧招隱詩之二》:「濁酒晚自酌,柴扉晝桓關。」《清‧蒲松齡‧聊齋志異•佟客》:「妻乃入室理妝,某自酌以待之,呵叱頻催。」
﹝自陳﹞◎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諸天神聖‧聖訓‧注〉
……自己陳述。《文選‧朱浮‧為幽州牧與彭寵書》:「即疑浮相譖,何不詣闕自陳。」《文選‧應璩‧百一詩》:「避席跪自陳,賤子實空虛。」
﹝自從無始千千劫﹞◎八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南海古佛 率萬仙菩薩〉
……:歷經千百億劫以來,眾生之所以輾轉輪迴不已,而無法成就道業,主要原因就是因為眾生不明白「因果循環」之義諦。因為一切諸法之原始皆不可得,萬法均從因緣生,亦由因緣滅,言無始即是顯因,若有始則無因,以有始則有初,有初則無因。以其無始,則是有因,所以明有因者,即顯佛法是因緣之義。《御選語錄‧卷十九》:「自從無始。忽起無明。成就根塵。即此無明。」
﹝自衒﹞◎六十三年一月十九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自我誇耀、炫耀。《戰國策‧燕策一》:「處女無媒,老且不嫁,舍媒而自衒,弊而不售。」《文選‧曹植‧求自試表》:「夫自衒自媒者,士女之醜行也。」衒,音 ㄒㄩㄢˋ。
﹝自得﹞◎七十年八月十五日〈天然古佛〉
……自得其道。《禮記‧中庸》:「君子無入而不自得。」《鄭玄‧注》:「自得謂所鄉不失其道。」《宋‧程顥‧秋日偶成詩二首之二》:「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
﹝自救救人﹞◎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南海古佛〉
……即「自利」與「他利」兼具。自救得其「自利」之功,救人得其「他利」之德。
﹝自救救人天然怡﹞◎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南海古佛〉
……見『但願眾生即早悟 自救救人天然怡』條目。
﹝自絕﹞◎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自取絕滅。《書經‧西伯戡黎》:「非先王不相我後人,惟王淫戲用自絕。」《孔疏》:「紂既自絕于先王,亦自絕於天。」
﹝自絕十八代﹞◎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三天主考〉
……見『反道敗德士 大開金線門 ……何顏見師尊』條目。
﹝自飭﹞◎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自行整肅、儆戒。《舊唐書•裴向傳》:「向本以名相子,以學行自飭,謹守其門風。」《宋‧蘇轍‧謝太中大夫門下侍郎表之一》:「惟至公,故貴戚近習不戒而自飭。」《明史•文苑傳三•黃佐》:「佐弟子多以行業自飭,而梁有譽、歐大任、黎民表詩名最著云。」《清‧田蘭芳‧雲南楚雄府通判袁公墓誌銘》:「睹公(袁賦誠)遺事,亦當取以自飭矣。」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