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狂】

﹝狂夫﹞◎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諸天神聖‧聖訓‧注〉

……狂妄無知的人。《詩經‧齊風‧東方未明》:「折柳樊圃,狂夫瞿瞿。」《漢書‧卷四十九‧鼂錯傳》:「傳曰:『狂夫之言,而明主擇焉。』臣錯愚陋,昧死上狂言,唯陛下財擇。」

﹝狂悖﹞◎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放誕而違背人情事理。《國語‧周語下》:「於是乎有狂悖之言,有眩惑之明,有轉易之名,有過慝之度。」《三國志‧卷二十九‧方技傳‧管輅傳》:「輅曰:『與死人語,何所畏邪?』舅大怒,謂輅狂悖。」

﹝狂狷﹞◎六十三年七月三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過於激進與過於保守的人。《論語‧子路》:「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抱朴子‧外篇‧逸民》:「昔狂狷華士,義不事上,隱於海隅,而太公誅之。吾子沉遁,不亦危乎?」

﹝狂童﹞◎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純陽帝君‧聖訓‧注〉

……狂妄頑劣的少年。《詩經‧鄭風‧褰裳》:「子不我思,豈無他人?狂童之狂也且!」

﹝狂歌﹞◎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純陽帝君‧聖訓‧注〉

……縱情高歌。《唐‧白居易‧狂歌詞》:「勸君酒杯滿,聽我狂歌詞。」《三國演義‧第三十六回》:「庶故作狂歌於市,以動使君;幸蒙不棄,即賜重用。」

﹝狂瀾﹞◎六十三年七月三日〈三天主考〉

……比喻時勢、潮流的衰頹,如同巨浪的傾瀉一般,難以遏止。

【沐】

﹝沐雨櫛風﹞◎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以雨洗頭、以風梳髮。比喻在外奔波,歷盡辛苦。《三國‧魏‧曹丕‧黎陽作詩三首之一》:「載馳艇墐,沐雨櫛風。」亦作「風櫛雨沐」﹑「櫛風沐雨」。

﹝沐則心覆﹞◎七十一年三月十五日〈諸天神聖‧聖訓‧注〉

……洗頭的時候,心臟的位置就反覆。《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初,晉侯之豎頭須,守藏者也。其出也,竊藏以逃,盡用以求納之。及入,求見,公辭焉以沐。謂僕人曰:『沐則心覆,心覆則圖反,宜吾不得見也。』」沐,洗頭。

﹝沐浴﹞◎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西方教主‧聖訓‧注〉

……比喻蒙受、承接。《史記‧卷二十三‧樂書》:「沐浴膏澤而歌詠勤苦,非大德,誰能如斯?」《文選‧曹植‧求自試表》:「沐浴聖澤,潛潤德教。」

﹝沐猴﹞◎六十二年三月十五日〈道德真君‧聖訓‧注〉

……見『獼猴』條目。

﹝沐猴衣冠﹞◎六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見『沐猴而冠』條目。

﹝沐猴而冠﹞◎六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明明上帝〉

……形容有人形而沒有人性,如獼猴之器具衣冠。《史記‧卷七‧項羽本紀》:「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漢書‧卷四十五‧伍被傳》:「夫蓼太子知略不世出,非常人也,以為漢廷公卿列侯皆如沐猴而冠耳。」亦作「木猴而冠」、「沐猴冠冕」、「沐猴衣冠」。

﹝沐猴冠冕﹞◎六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見『沐猴而冠』條目。

【秀】

﹝秀士﹞◎八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十八羅漢  率四大天王‧聖訓‧注〉

……泛指才華洋溢的讀書人。

﹝秀色﹞◎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一陽帝君‧聖訓‧注〉

……「秀色可餐」之簡稱。語本《晉‧陸機‧日出東南隅行》:「鮮膚一何潤,秀色若可餐。」形容女子的姿色非常秀美。《鏡花緣‧第六十六回》:「古人云:『秀色可餐。』觀之真可忘飢。」亦用以形容風景之美。《宋‧王明清‧揮麈後錄‧卷二‧引李質艮岳賦》:「森峨峨之太華,若秀色之可餐。」

﹝秀色可餐﹞◎七十三年六月十五日〈一陽帝君‧聖訓‧注〉

……見『秀色』條目。

﹝秀骨﹞◎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豐肌秀骨」之簡稱。豐潤的肌膚,柔嫩的骨骼。形容女子或花朵嬌嫩豔麗而有丰韻。《宋•袁去華‧山花子詞》:「霧閣雲窗別有天,豐肌秀骨淨娟娟。獨立含情羞不語,總妖研。」

﹝秀雅﹞◎六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秀麗雅緻。《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果然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 

﹝秀質﹞◎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諸葛武侯‧聖訓‧注〉

……美質。《南朝梁‧沉約‧郊居賦》:「無希驥之秀質,乏如珪之令望。」

﹝秀頸﹞◎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五教聖人‧聖訓‧注〉

……猶秀項。《楚辭‧大招》:「小腰秀頸,若鮮卑只。」《王逸‧注》:「言好女之狀,腰支細少,頸銳秀長,靖然而特異,若以鮮卑之帶約而束之也。」

【克】

﹝克己復禮﹞◎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三官大帝〉

……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舉止合乎禮節。《論語‧顏淵》:「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晉書‧卷四十六‧李重傳》:「然古之厲行高尚之士,或棲身巖穴,或隱跡丘園,或克己復禮,或耄期稱道,出處默語,唯義所在。」

﹝克己復禮公忠進  何畏世宸不大同﹞◎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三官大帝〉

……本段承前三段「桓圭袞冕適塵埃,日若三秋萌隸懷;正笏聯肩驎殿落,垂紳累轍騏官拜;東觀滄浪嗟子美,西覩姑蘇吊夫差」之續義;前三段譯義:手執象徵公爵等級的桓圭信符,身著象徵公爵等級的禮服和禮冠,來到人間參與上帝壽典;眼看著時光飛逝,歲月如梭,又是一個大典為上帝祝壽的日子,令我〈三官大帝〉特別懷念在苦海中沉淪迷失的眾生,且感觸良多。雙手端舉朝笏,腰上垂著大帶,肩並著肩,車軌連著車軌,一齊駕著如麒麟般之駿馬良駒,來到了聖殿,並依著先後順序向上帝祝壽。在此時此刻,不免讓人緬懷在漢水地區憂國憂民、且能以詩藝詠歎國難民苦的偉大詩人,杜甫〈唐代宗大曆五年,杜甫病死在衡陽市湘江的一隻小船中。杜甫的死和饑餓有著斬不斷的聯繫,離開四川後的杜甫客居湖南,由於被突然的洪水所圍困,連續餓了九天;一說是連續餓了五天〉;也讓人不禁想起在春秋時期的吳王夫差(卒於西元前四七三年)被越王勾踐打敗於姑蘇而為之哀弔不已〈夫椒之戰,吳王夫差雖然獲勝,但許越議和,沒有乘勝一舉滅越,為以後越國的發展及繼而攻滅吳國埋下了隱患。夫差放虎歸山,又沉迷於驕奢淫欲的生活,而越王勾踐發憤圖強,終使吳國滅亡〉。本段譯義:所以說,不論處於什麼身份與地位,都要克制那永遠都無法滿足的私欲,使自己的言行舉止合乎禮節法度,加上又能公正而忠實地為國為民,如此以往,人與人之間,社會與社會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自然互為尊重與關心,永無干戈相向,社會自然一片祥和安定,世界大同又有什麼困難達不到的呢?

※【讀三官大帝冠詩後感言】:

三官大帝冠詩:

桓圭袞冕適塵埃  日若三秋萌隸懷

正笏聯肩驎殿落  垂紳累轍騏官拜

東觀滄浪嗟子美  西覩姑蘇弔夫差

克己復禮公忠進  何畏世宸不大同

本次題冠詩的是三官大帝,即堯舜禹三位古代聖人,因為是上帝壽典,千佛萬祖、萬仙菩薩與諸天神聖都降臨凡間佛壇慶賀,以三官大帝的果位來說,在理天的位階,當屬極致的高真層次,如果以朝庭的位階來比擬,如同古代朝庭中之公爵地位,所以冠詩中以「正笏」、「垂紳」來比喻手執象徵公爵等級的桓圭信符,身著象徵公爵等級的禮服和禮冠,一起來到人間佛壇為上帝祝壽。第一段冠詩:「桓圭袞冕適塵埃,日若三秋萌隸懷」中「桓圭袞冕」,語出《宋‧歐陽修‧相州晝錦堂記》:「然則高牙大纛,不足為公榮;桓圭袞冕,不足為公貴。」第二段冠詩:「正笏聯肩驎殿落,垂紳累轍騏官拜」中之「垂紳正笏」與「聯肩累轍」,亦語出《宋‧歐陽修‧相州晝錦堂記》:「至於臨大事,決大議,垂紳正笏,不動聲色,而措天下於泰山之安,可謂社稷之臣矣。」與「夾道之人,相與駢肩累跡,瞻望咨嗟。」中而來,只是將「駢肩」改為「聯肩」,「累跡」改為「累轍」,然其義基本上不變。「聯肩」則對舉於「累轍」,「聯肩」表示,行動一致;「累轍」表示,人數眾多。加上駕著「騏」與「驎」等良駒駿馬,降落於聖殿,接著依著順序向上帝祝壽。如此生動景象,一幕幕如同故事情節般的鋪陳,融入對上帝祝典的特殊儀式,加上引用歐陽修文章對章句詞彙的適當把握,構成獨特的冠詩韻味,奇特的情景與構思,令人玩味再三,不忍釋卷。但如果單從這取自歐陽修所寫之《相州晝錦堂記》中之「桓圭袞冕」、「垂紳正笏」與「駢肩累跡」等三句來窺視仙佛本義,卻也不盡實際,還是得從《相州晝錦堂記》整篇文章來理解,才能得知仙佛所想表達的真實義,其實這也是仙佛本義,須知開卷有益,多讀點聖賢書,自然而然在智慧與學問上有所俾益,一旦智慧開啟,要學多少學問知識都能圓融無礙,言行舉止自然會因智慧的圓滿而不會逾越應有的法度與規範,筆者已將《相州晝錦堂記》原文譯義與注釋完整,請自行參考。

第三段冠詩「東觀滄浪嗟子美,西覩姑蘇吊夫差」,一個「東觀」一個「西覩」,並非一個在東一個在西,而是仙佛是在做一個比較組與對照組,比較的是「子美〈杜甫〉」與「夫差」兩個人的人格特質,對照的是「子美〈杜甫〉」與「夫差」兩個人在歷史、文化等層次上的份量與對後世的影響力,這一點不得不佩服仙佛的用心與智慧。同時,「東觀滄浪」一語,應是引申自《書經‧禹貢》:「嶓冢導漾,東流為漢,又東為滄浪之水。」接著,仙佛以一個「嗟」字,比喻對子美〈杜甫〉的嘆息與不捨;以一個「弔」字,比喻對吳王夫差的憑弔與惋惜。至於為何會有嘆息與不捨,或者是憑弔與惋惜,從諸子百家以及史書當中皆見端倪,筆者於前述注解中均有詳細說明,不再贅述。

※試題一偈以對舉【三官大帝】所題冠詩:

三官大帝冠詩:

桓圭袞冕適塵埃  日若三秋萌隸懷

正笏聯肩驎殿落  垂紳累轍騏官拜

東觀滄浪嗟子美  西覩姑蘇弔夫差

克己復禮公忠進  何畏世宸不大同

筆者對舉:

伶倫詩聲璚宮頌  夷險一節薦柏松

鳳翥盛旦器識敏  龍驤統備五嶽嵩

心法香飶蘊毫舒  堂宇高邃華蓮鐘

濡筆生輝銘彝鼎  踵武天然大纛叢

﹝克己復禮  天下歸仁﹞◎六十三年七月三日〈三天主考〉

……《論語‧顏淵》:「顏淵問仁,孔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克己復禮為仁」一語,非孔子所創,而係當時已流傳的成語。《左傳‧昭公十二年》記載:楚靈王用兵很順利,自湖北統率大軍縱橫河南安徽,直薄徐州。正當聲威赫奕之時,他家中的三個兄弟,發生叛變,卒至兵敗喪於乾谿。就引孔子之語說:「古也,有志:『克己復禮,仁也。』信善哉!楚靈王若能如是,豈其辱于乾谿。」《左傳》所引孔子批評的話,就是說靈王不能「克己復禮」;而靈王只看見人家,卻看不見自己,蠻不講理,即是其不能克己復禮處,所以註定了失敗。按孔子的指示,我們之所以不能行仁愛,最大的敵人,是私的觀念,私重于公,即無法克制自己,所以必須「克己」,除掉私的觀念,才可以「復禮」。「禮」是指一切應份作的事,即是合乎理性的行為。克服私念,恢復理性,處置一切事,始能妥當而不致舛錯。我們能有一日克己復禮,則無論任何人都會稱讚你是個仁人。其關鍵,不在別人,祇在自己;故說:「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以後,宋明各家理學中所講「寓理帥氣」工夫,也就是「省察克制」工夫,即是由此而產生的。

《論語‧顏淵》:「顏淵問仁,孔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克己復禮為仁」一語,非孔子所創,而係當時已流傳的成語。《左傳‧昭公十二年》記載:楚靈王用兵很順利,自湖北統率大軍縱橫河南安徽,直薄徐州。正當聲威赫奕之時,他家中的三個兄弟,發生叛變,卒至兵敗喪於乾谿。就引孔子之語說:「古也,有志:『克己復禮,仁也。』信善哉!楚靈王若能如是,豈其辱于乾谿。」《左傳》所引孔子批評的話,就是說靈王不能「克己復禮」;而靈王只看見人家,卻看不見自己,蠻不講理,即是其不能克己復禮處,所以註定了失敗。按孔子的指示,我們之所以不能行仁愛,最大的敵人,是私的觀念,私重于公,即無法克制自己,所以必須「克己」,除掉私的觀念,才可以「復禮」。「禮」是指一切應份作的事,即是合乎理性的行為。克服私念,恢復理性,處置一切事,始能妥當而不致舛錯。我們能有一日克己復禮,則無論任何人都會稱讚你是個仁人。其關鍵,不在別人,只在自己;故說:「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以後,宋明各家理學中所講「寓理帥氣」工夫,也就是「省察克制」工夫,即是由此而產生的。

我們自己體念,不但事業的成敗,「克己復理」亦有很明顯的影響;即在每人的日常生活中,皆有很迫切的需要。所以顏淵問:「克己復禮,如何做法呢?」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視、聽、言、動都應求其合禮,是作「克己復禮」功夫的一個必需經過的階段。孔夫子注重在日常鍛鍊,所以能「克己復禮」。即是從每一天的日常行動中,事事合「禮」,就做到「仁」字了。孔子講「仁」,這是其所說的最具體的方法。到宋代的理學家,其修養的範圍,不僅以視、聽、言、動為限,連思想也包括在內,講究「非禮勿思」,不合規矩的,連想都不能想了。「非禮」的相對面,是個「義」字,沒有「非禮」的言行,沒有「非禮」的思想,最後就做到孟子所講的「集義」功夫。為人如此,則必產生浩然之氣,到最緊要關頭,我不能做的,即使剛刀架在頸上,我也不做。我需要做的,赴湯踏火,亦在所不辭。「集義」即所謂「養氣」,自孟子以至宋明的理學家,所做的養氣工夫,皆不出此範圍。〈參考趙龍文《論語今釋》〉

﹝克守志  承道愿  無為建業美名留﹞◎七十二年十月十六日〈天然古佛〉 

……堅守志向,拿出誠意,將入道時所發出的大願完成,無憚於險境,堅毅忍辱,不住於功果,一心一意,勇猛為道,奮進犧牲。能如此修吾天道者,聖業可建,德厚流光,千秋萬世之名必留於人間。

﹝克明﹞◎七十一年三月十五日〈萬教聖人‧聖訓‧注〉

……能夠明識賢才。《書經‧堯典》:「克明俊德。」《孔穎達‧正義》:「能明俊德之士任用之。」《文選‧陸機‧石闕銘》:「克明俊德,大庇生民,其揆一也。」

﹝克建﹞◎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南海古佛‧聖訓‧注〉

……能夠建立起來。克,能。如:「不克分身」。《書經‧大禹謨》:「克勤於邦,克儉於邦。」《唐‧柳宗元‧封建論》:「人不能搏噬,而且無毛羽,莫克自奉自衛。」

﹝克復禮﹞◎七十年八月十五日〈一陽帝君〉

……克己復禮之意。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舉止合乎禮節。《論語‧顏淵》:「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晉書‧卷四十六‧李重傳》:「然古之厲行高尚之士,或棲身巖穴,或隱跡丘園,或克己復禮,或耄期稱道,出處默語,唯義所在。」

﹝克綏天下﹞◎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南海古佛‧聖訓‧注〉

……能安定安撫天下。綏,安撫。《書經‧武成》:「肆予東征,綏厥士女。」《詩經‧大雅‧民勞》:「惠此中國,以綏四方。」

﹝克寬克仁﹞◎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南海古佛‧聖訓‧注〉

……能寬厚、能仁愛。

﹝克暴﹞◎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四配十哲‧聖訓‧注〉

……峻刻暴虐。《漢書‧匡衡傳》:「今俗吏之治,皆不本禮讓,而上克暴,或忮害好陷人於罪,貪財而慕勢,故犯法者眾,姦邪不止,雖嚴刑峻法,猶不為變。」

﹝克諧﹞◎七十二年十月十六日〈關聖帝君‧聖訓‧注〉

……能和諧、調合。《書經‧舜典》:「八音克諧,無相奪倫。」《三國志‧卷五十四‧吳書‧魯肅傳》:「如其克諧,天下可定也。」

﹝克懷﹞◎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南海古佛‧聖訓‧注〉

……能夠關心。懷,安撫、關心。如:「懷遠以德」。《禮記‧中庸》:「懷諸侯,則天下畏之。」《三國志‧卷五十八‧吳書‧陸遜傳》:「外禦彊對,內懷百蠻。」 

﹝克讓﹞◎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五教聖人‧聖訓‧注〉

……能夠謙讓。《文選‧何晏‧景福殿賦》:「家懷克讓之風,人詠康哉之詩。」

 

…………〈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昊子 的頭像
    昊子

    一貫道盤萬八年

    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