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東皋﹞◎八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南極仙翁  率上中下八仙‧聖訓‧注〉

……東方的田野或高地。多指歸隱後的耕地。《文選‧阮籍‧奏記詣蔣公》:「方將耕於東皋之陽,輸黍稷之稅,以避當塗者之路。」

﹝東皋﹞◎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雲悟茂猛‧聖訓‧注〉

……水邊向陽高地。也泛指田園、原野。《三國魏‧阮籍‧辭蔣太尉辟命奏記》:「方將耕於東皋之陽,輸黍稷之稅,以避當塗者之路。」《晉‧陶潛‧歸去來兮辭》:「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宋 ‧范仲淹‧太子中舍致仕范府君墓誌銘》:「以東皋所入,日為雞黍之具,故貧而常樂。」《明‧王錂‧春蕪記•宸遊》:「見山川掩映,東皋麗日明,到處香車簇擁。」

﹝東渚﹞◎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關聖帝君〉

……即桔子州,位於湘江長沙段。《杜甫》:「東渚雨今足,佇聞粳稻香。上天無偏頗,蒲稗各自長。」渚,音 ㄓㄨˇ

﹝東郭﹞◎七十一年三月十五日〈南海古佛‧聖訓‧注〉

……東邊的外城。《明‧孫仁孺‧東郭記‧第二十二齣》:「家僮,可把禮物擺下,早出了東郭,到此墦間也。」

﹝東陵侯﹞◎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南海古佛‧聖訓‧注〉

……指漢邵平〈或召平〉。秦時受封東陵侯,秦亡失去侯爵,為布衣,在長安城東種瓜,瓜的味道很美,稱為「東陵瓜」。見《史記‧蕭相國世家》。《北周‧庾信‧擬詠懷之二四》:「昔日東陵侯,惟有瓜園在。」《唐‧李白‧古風之九》:「青門種瓜人,舊日東陵侯。」

﹝東隅﹞◎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東方日出之地。亦指早晨,引申初、始。《後漢書‧卷十七‧馮異傳》:「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唐‧王勃‧滕王閣序》:「東隅已逝,桑榆非晚。」

﹝東廂﹞◎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正寢東邊的廂房。《史記•卷一○六•吳王濞傳》:「盎曰:『臣所言,人臣不得知也。』乃屏錯。錯趨避東廂,恨甚。」《文選•張衡•東京賦》:「是時稱警蹕已,下雕輦於東廂。」

﹝東箭南金﹞◎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天然古佛‧聖訓‧注〉

……東方的箭和南方的金。語本《晉書‧卷七十六‧虞潭顧眾傳‧贊曰》:「顧實南金,虞惟東箭。」比喻優秀的人才。

﹝東曦既駕﹞◎六十八年九月二十九日〈活佛師尊‧聖訓‧注〉

……太陽從東方出來。 

﹝東觀滄浪嗟子美  西覩姑蘇弔夫差﹞◎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三官大帝〉

……本段承前二段「桓圭袞冕適塵埃,日若三秋萌隸懷;正笏聯肩驎殿落,垂紳累轍騏官拜」之續義;前二段譯義:手執象徵公爵等級的桓圭信符,身著象徵公爵等級的禮服和禮冠,來到人間參與上帝壽典;眼看著時光飛逝,歲月如梭,又是一個大典為上帝祝壽的日子,令我〈三官大帝〉特別懷念在苦海中沉淪迷失的眾生,且感觸良多。雙手端舉朝笏,腰上垂著大帶,肩並著肩,車軌連著車軌,一齊駕著如麒麟般之駿馬良駒,來到了聖殿,並依著先後順序向上帝祝壽。本段譯義:在此時此刻,不免讓人緬懷在漢水地區憂國憂民、且能以詩藝詠歎國難民苦的偉大詩人,杜甫〈唐代宗大曆五年,杜甫病死在衡陽市湘江的一隻小船中。杜甫的死和饑餓有著斬不斷的聯繫,離開四川後的杜甫客居湖南,由於被突然的洪水所圍困,連續餓了九天;一說是連續餓了五天〉;也讓人不禁想起在春秋時期的吳王夫差(卒於西元前四七三年)被越王勾踐打敗於姑蘇而為之哀吊不已〈夫椒之戰,吳王夫差雖然獲勝,但許越議和,沒有乘勝一舉滅越,為以後越國的發展及繼而攻滅吳國埋下了隱患。夫差放虎歸山,又沉迷於驕奢淫欲的生活,而越王勾踐發憤圖強,終使吳國滅亡〉。

﹝東觀西覩﹞◎六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三官大帝〉

……亦作「東觀西望」。向四周張望,觀察動靜。《喻世明言‧卷二十六‧沈小官一鳥害七命》:「張公也慌張了,東觀西望,恐怕有人撞見。」

【舍】

﹝舍人﹞◎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左右親信或門客的通稱。《史記‧卷八十七‧李斯傳》:「至秦,會莊襄王卒,李斯乃求為秦相文信侯呂不韋舍人。」

﹝舍下﹞◎六十三年三月二十九日〈亡靈結緣‧明明上帝駕前侍御者‧張肴〉

……見『舍間』條目。

﹝舍之則藏﹞◎七十年八月十五日〈三天主考〉

……見『用之則行  舍之則藏』條目。

﹝舍利﹞◎六十六年六月十五日〈道德天尊〉

……佛教修行者遺體焚化之後,所結成的珠狀或塊狀的顆粒。其色有三種,骨為白舍利,髮為黑舍利,肉為赤舍利。舍利,梵語,即死屍、遺骨之意。又作實利、設利羅、室利羅。意譯體、身、身骨、遺身。通常指佛陀之遺骨,而稱「佛骨」、「佛舍利」。其後亦指高僧死後焚燒所遺之骨頭。象徵修行者在戒、定、慧的成就。《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卷一‧迦畢試國》:「曷邏怙羅恐王珍貴舍利,追悔前恩,疾往伽藍,登窣堵波,至誠所感,其石覆缽自開,安置舍利,已而疾出,尚拘衣襟。」《西遊記‧第八回》:「放舍利之光,滿空有白虹四十二道,南北通連。」亦稱為舍利子。《金光明經‧卷四‧捨身品》:「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難可得,最上福田。」《長阿含‧卷四‧遊行經、菩薩處胎經‧卷三‧常無常品、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等有「全身舍利」與「碎身舍利」之說。謂將遺骨全部收入一塔者,稱為「全身舍利」;將遺骨分置多處者,稱為「碎身舍利」。關於全身、碎身舍利之說,或起源於古代印度梨俱吠陀時期所行之土葬與火葬二法,而以土葬之遺體稱為「全身舍利」,以火葬後之遺骨稱為「碎身舍利」。

《浴佛功德經》分舍利為二:

〈一〉生身舍利,又稱身骨舍利,即佛之遺骨。

〈二〉法身舍利,又稱法頌舍利,即佛所遺之教法、戒律,而以舍利比喻之。

《法苑珠林‧卷四十》分舍利為三:

〈一〉骨舍利,其色白。

〈二〉髮舍利,其色黑。

〈三〉肉舍利,其色赤。

一般所說之舍利係骨片,故其形狀、大小不一,質地堅硬而細緻;我國則多以豆粒狀者稱為舍利。據傳佛之遺骨三分與「諸天」、「龍王」及「人間」;如帝釋天得受佛之牙舍利,歸返天上供養,捷疾鬼曾奪走一枚。又於禮拜佛舍利外,亦有禮拜阿難、目連、舍利弗等之舍利者。蓋禮拜遺身舍利之趣旨,與禮拜佛成道之菩提樹、金剛寶座、佛經行之足跡等皆同,即欲結下「值佛聞法」之因緣而速成菩提之意。關於佛入涅槃後,八國分配佛舍利之事蹟,詳載於諸經。

﹝舍利子﹞◎六十六年六月十五日〈道德天尊‧聖訓‧注〉

……見『舍利』條目。

﹝舍間﹞◎六十三年三月二十九日〈亡靈結緣‧明明上帝駕前侍御者‧張肴〉

……對自己住處的謙稱。《儒林外史‧第四十九回》:「明日千萬到舍間一敘。小弟此刻回家,就具過柬來。」亦作「舍下」。

【初】

﹝初九﹞◎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潛龍之喻。《周易》曰:「初九,潛龍勿用。」

﹝初衣﹞◎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見『初服』條目。

﹝初服﹞◎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沒有做官時所穿的服裝。《楚辭‧屈原‧離騷》:「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脩吾初服。」《文選‧潘岳‧西征賦》:「甄大義以明責,反初服於私門。」亦作「初衣」。

﹝初剎那識﹞◎五十三年五月二十八日〈亡靈結緣‧佛院茶使‧羅國綱〉

……見『阿賴耶識』條目。

﹝初度﹞◎八十二年六月十五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剛生下來的時候。《楚辭‧屈原‧離騷》:「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

﹝初能變﹞◎五十三年五月二十八日〈亡靈結緣‧佛院茶使‧羅國綱〉

……見『阿賴耶識』條目。

﹝初發心﹞◎八十二年六月十五日〈龍樹菩薩  率十地菩薩‧聖訓‧注〉

……見『菩提心』條目。

﹝初轉法輪﹞◎八十二年六月十五日〈諸天神聖‧聖訓‧注〉

……見『轉輪』條目。

【其】

﹝其之降世  淑世輔國  挽狂瀾也  濟吾水火  匡吾同胞﹞◎六十六年三月十五日〈關聖帝君〉 

……本句承前一句「格致誠正…… 君子人也」之續義;因此,這類君子之所以會降在世間,就是來改善社會的不良風氣,同時教化世俗人心向善,以便挽救這世間苦海的佛子,使之棄迷而入悟,棄邪而歸正,棄愚而成賢,棄塵而超聖;所以必能助吾輩脫離三界苦海飄溺,救吾輩之性靈於三曹普渡之中。

﹝其心必堅﹞◎七十三年三月十五日〈五教教主〉

……見『道業之興  達而兼善  其心必堅  窮則自得  其業必昌』條目。

﹝其行廣大﹞◎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天然古佛〉

……見『于境一緣  實無所緣  其行廣大  無相無礙  無量無邊  永證菩提』條目。

﹝其來有自﹞◎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事物的形成或發生,有其根源。《宋•歐陽修•瀧岡阡表》:「俾知夫小子修之德薄能鮮,遭時竊位,而幸全大節,不辱其先者,其來有自。」

﹝其揆一也﹞◎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都是一樣的。喻指「先聖後聖」都是一樣的。語出《孟子‧離婁章下》:「地之相去也,千有餘里;世之相後也,千有餘歲;得志行乎中國,若合符節。先聖後聖,其揆一也。」《朱注》:「揆,度也,其揆一者,言度之而其道無不同也。」揆一,亦作「一揆」,表一致之意。先聖後聖,其揆一也:雖說一個在前是先聖,一個在後是後聖,對度量天下事物的標準和所行的道,卻是一樣的。

﹝其業必昌﹞◎七十三年三月十五日〈五教教主〉

……見『道業之興  達而兼善  其心必堅  窮則自得  其業必昌』條目。

【波】

﹝波臣﹞◎六十九年三月十五日〈諸天神聖〉

……形容落難且漂泊不定的人。《唐‧駱賓王‧春日離長安客中言懷詩》:「揶揄慚路鬼,憔悴切波臣。」

﹝波臣似把銅鐙浴  靈雲岫將體蓋全﹞◎六十九年三月十五日〈諸天神聖〉

……本段需將兩句一起解釋,才能明白諸天神聖想表達的諭示;反觀世間眾生,只曉得把自家銅馬鐙擦得雪亮而已;如同雲霧瀰漫並繚繞於山間般,看不到真正的山之雄偉峻嶺面貌。意謂世人只知迷戀虛幻的外表假相,可以外其金玉,不知修心養性的話,哪知更容易敗絮其內;一昧追逐於富貴、名利、權勢等,如前述十八羅漢所言「富貴言真貧賤假,六根難掩一癡牽」,到頭來終難逃一個笨蛋之名。

﹝波若長宣﹞◎八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天然古佛〉

……見『菩提永立  波若長宣』條目。

﹝波河動地漢兵泣﹞◎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五教聖人〉

……見『江水連天楚客淚  波河動地漢兵泣』條目。

﹝波逃﹞◎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孫臏真人‧聖訓‧注〉

……見『逋逃』條目。

﹝波蕩﹞◎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動搖、不穩定。《後漢書‧卷十三‧公孫述傳》:「方今四海波蕩,匹夫橫議。」《文選‧劉琨‧勸進表》:「齊人波蕩,無所繫心,安可廢而不恤哉?」亦作「波盪」。

﹝波盪﹞◎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見『波蕩』條目。

﹝波濤﹞◎六十二年九月十五日〈孫臏真人‧聖訓‧注〉

……見『逋逃』條目。

【事】

﹝事亡如事存﹞◎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三天主考〉

……見『孝子事親  事死如生  事亡如事存』條目。

﹝事不如意,十有八九﹞◎六十三年一月十九日〈三天主考〉

……亦作「不如意事常八九」。不稱心的事常常發生。《明‧高明‧汲古閣本琵琶記‧第三十五齣》:「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亦作「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天下不如意事,十常八九」。

﹝事主﹞◎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明明上帝‧聖訓‧注〉

……侍奉君主。《漢•禰衡•鸚鵡賦》:「女辭家而適人,臣出身而事主。」《唐•杜甫•暮春題瀼西新賃草屋詩五首之四》:「事主非無祿,浮生即有涯。」

﹝事死如生﹞◎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三天主考〉

……見『孝子事親  事死如生  事亡如事存』條目。

﹝事事心機巧  頑性不順天﹞◎七十二年十月十六日〈關聖帝君〉

……凡事均心存機謀詭詐,算計別人,個性又冥頑囂張且違逆人倫,背天而行。

﹝事宜﹞◎七十三年三月十五日〈五教教主‧聖訓‧注〉

……事情的機宜,表示凡事皆有其契機與便宜行事之方法。《唐‧白居易‧與王承宗詔》:「卿今受命之後,足得節制三軍,使其不失事宜。」

【爭】

﹝爭臣﹞◎六十二年六月十五日〈諸天神聖‧聖訓‧注〉

……能直言規諫國君過錯的臣子。《荀子‧子道》:「昔萬乘之國,有爭臣四人,則封疆不削;千乘之國,有爭臣三人,則社稷不危;百乘之家,有爭臣二人,則宗廟不毀。」《漢書‧卷七十八‧蕭望之傳》:「朝無爭臣則不知過,國無達士則不聞善。」亦作「諍臣」。

﹝爭名奪利  干戈並起  荼毒天下之肝腦  剝削天下之骨髓  民生塗炭  民不聊生  血肉紛飛﹞◎六十三年一月十九日〈三天主考〉

……所以說,只要是爭名奪利,爭權奪勢,受苦的永遠都是天下眾生。因為在奪權奪勢的誘因下,必然以兵戎相見,有兵戎之爭,才會有奪權奪勢的可能;既然天下到處都是戰火,人民則自然免不了身受其害,家裡能上得了戰場的,自然就被抓去打戰,導致妻離子散,百姓則因戰火不斷,也無心於耕作,缺糧缺人力的情況下,農田水利則荒蕪廢棄,民不聊生;被抓去戰場的,幸運一點的,或許在殘肢廢腳後還可以回家,不幸的,可能早就喪命於野外,可能早就成為野獸的食物。所以說:「荼毒天下之肝腦,剝削天下之骨髓。」人民百姓之苦難,可想而知。

﹝爭名奪利﹞◎六十三年一月十九日〈三天主考〉

……爭取名聲、奪取利益。形容人喜好名利,唯利是圖。《明‧朱權‧荊釵記‧第一齣》:「倘登高第,雁塔題名身榮貴,若能勾贈母封妻,也不枉了爭名奪利。」《通俗常言疏證‧貨財‧爭名奪利‧引雙官誥劇》:「要爭名奪利,難比尋常。」亦作「爭名競利」、「爭名逐利」、「逐利爭名」。

﹝爭名競利﹞◎六十三年一月十九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見『爭名奪利』條目。

﹝爭名逐利﹞◎六十三年一月十九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見『爭名奪利』條目。

﹝爭奈﹞◎六十九年正月三十日〈三天主考‧聖訓‧注〉

……怎奈、無奈。《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春光在眼前,爭奈玉人不見。」《文明小史‧第三十六回》:「心裡很不自在。爭奈胡緯卿的名望太高,不好得罪他。」

﹝爭訟﹞◎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南海古佛‧聖訓‧注〉

……因爭執而相互控告。《漢書‧卷二十四‧食貨志上》:「衣食足而知榮辱,廉讓生而爭訟息。」《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小人爭訟,只要爭小人的妻,不曾要別人的妻。」亦作「諍訟」。

﹝爭豔﹞◎六十三年三月二十九日〈亡靈結緣‧明明上帝駕前侍御者‧張肴〉

……爭相表現美麗的姿態。如:「與會的女士,一個個衣著光鮮,相互爭豔。」

 

 

 

…………〈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昊子 的頭像
    昊子

    一貫道盤萬八年

    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