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聖訓感言》

 

 

一、悟其道之非常:

 

悟什麼道?如何悟其道之非常?本句原文寫於唐代,年代久遠,然上帝卻將之引用于今,可見所要悟的道理,不因年代之久遠而有所不同。試問:一千年前的日月與今天之日月有沒有不同之處?一千年前所談的三綱五常與今天所談的三綱五常有沒有不一樣?縱使萬年過後,日月還是日月,聖賢之道還是聖賢之道,所要求成為聖賢條件的道理,不會因為萬年過後而有所改變。同樣地,千年前能成就聖賢之名者,或成就佛號之行者,在千年後的今天,所要求成就的標準與條件都是一樣的,這個道理就是「萬年正閏」之道。抓住這個重點,效法「天行健」之諦,久而久之,自然有所得。所謂悟之道,深者見深,淺者見淺;小扣小鳴得小悟,大扣大鳴得大悟;小機小用而小悟,大機大用而大悟。若能宿植善根,從自性佛性與慧根入手,要開悟其實並非難事。只要體悟聖道精髓,法天象地;下定決心空其攀塵攀緣之心,繼而空其所空,自然萬緣寂滅,如如不動。將相本無種,不必妄自菲薄。

 

二、立其功之非常:

 

有所為而為,不是功;有所求而為,亦非功。功與德不是用求而得來的,修行之路,若以行善之多寡,或以功德之多少來計量的話,那就誤道於途而失之真諦。天地日月運行數十億萬年,不管你在世積了多少的善業與功德,那只不過是在為個人修福,只是為那輪迴種下善緣福報,於佛道之修行,助益微茫。而且,這些善業與功德,在天地日月運行軌跡當中,不過是恆河中的砂粒,微不足道的。六祖壇經曰:「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等語。請注意:「見性」、「常見夲性」、「自性建立萬法」、「不離自性」、「自修性」等,談得都是「自性」。這裡說的「見性」、「本性」,就是根據前一段所說明的「悟其道之非常」得來的結果,有「悟其道之非常」才能真實的「立其功之非常」。因為開悟得悟之後,才能算是真正修行的開始。沒開悟得悟,一切所作所為都談不上是修行;所以「得其悟之非常」後,因有所悟,所以一切所作所為才能為天下娑婆眾生謀其最大的利益,幫助眾生體解大道,了悟生死輪迴之道,這才是不朽的功業。

 

三、成其人之非常:

 

本句接續前面兩句話「悟其道之非常,立其功之非常」而來,以「非常之人」來說明此人歷經了「體非常之道,立非常之功」後,所得的成就,這個成就已超越了以人為主體價值的層次,換句話說,就是達到了稱聖稱賢,或者說是稱佛名號的階段。地球上的人類六十幾億人,除了人類之外,尚有四生與六道〈人類亦是六道之一〉,雖都稱之為眾生,但眾生亦分有情與無情。有情眾生是指有情識的眾生,大多是指人類;因人類是五蘊和合而成,五蘊中的受、想、行、識的精神存在及表現,可稱為情識。而無情眾生是指世間除了有情眾生之外,無有情識的東西,譬如植物、礦物等,它們不能造業,故無有輪迴之事。然而只有人類才具有能立德、立功、立言之能力;也只有人類才能由戒而生定,由定生慧,由慧證悟的佛性。所以生為人身,是喜亦是憂。喜者,能以此人身肉體,修無上道,證無上法,因為要修佛證佛道,唯有人身才能得證。憂者,因有情眾生是因情識而生,易起貪瞋癡愛及一切妄念,容易造業。有業就陷入因果循環,輪迴就跟著而來。因此,任誰也無法保證,在前世,或前幾世都沒造過惡業的!也不敢把握如果還有下一世,能繼續堅持著這一世的善根慧性而不滅!所以從「體非常之道,立非常之功」之因果結論來說,既種了「悟道與見性」之因,則「成其人之非常」之果,就順理成章且毫無疑義的。

 

四、得其事之非常:

 

這句話是結論,也是因果論中所說的果報。因為前面已種下了「體非常之道,立非常之功,實非常之人」之因,那麼「得其事之非常」也必然不是空談的言論了。原文為「有非常之事」,筆者以「得」代「有」之意,取其「得證」之意。所以說:要悟道難嗎?不難,從「證妙菩提」入手即可;要立功難嗎?不難,從「見性離念」入手即可;要「成就聖賢」名號難嗎?不難,達到前面兩項後自然就有佛之名號。所以「得其事之非常」者,得其大成者也。

 

結語:

 

人生不過百年,眾生在累世累劫當中,不知已過了多少次的百年,每一次的輪迴,當然都是一個難得可以「證法證道」的契機。有些人慧性未開,寧可累世累劫來追逐名利、權勢、慾望而持續不斷的造業;有些人卻寧願安貧樂道、以天下眾生之憂為憂,以天下眾生之利為利,法天則地,效天行健而不怠。所以說,人一出世都是有天命使命的,有些人出世是為前世所造的因果而來還債的,或許債沒還完又造了新的惡業;有些人雖也是帶業而來,然而卻能經由今世的機緣,得悟自性佛性種智,繼而體證佛道而渡化眾生的。一來一往,一增一減,孰優孰劣,孰賢孰愚,立可判矣。所以說「皇天無親,唯德輔之;天命不常,惟德是與。」慧性種智之得用,成聖成賢,立佛名號,不在富貴賢愚之殊異,而是在「人心是非之公」,在「大畜其德」之諦義上。

 

 

 

寫於2005.08.1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