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潘岳〈潘安〉

西晉文學家,亦名潘安。潘安之名始於杜甫《花底詩》:「恐是潘安縣,堪留衛玠車。」後世遂以「潘安」稱焉。岳字安仁,今河南中牟人,美姿儀,少以才名聞世,岳二十歲,時晉武帝躬耕藉田,岳作賦以美其事,灑灑千言,辭藻優美,為眾所嫉,遂十年不得升遷。岳三十餘歲出為河陽縣令,令全縣種桃花,遂有「河陽一縣花」之典故。岳在任上有政績,太傅楊駿引岳為太傅主簿。駿被誅,岳除名。岳性輕躁,趨於世利,與石崇等諂事賈謐,每候其出,輒望塵而拜。與石崇、陸機、劉琨、左思並為「賈謐二十四友」,岳為其首。趙王倫篡位,孫秀專政,遇害夷三族。

提到美男子,第一個讓人連想的就是潘安。古代文章譬如:駢體文和詩歌,為了對仗押韻、省字,把安仁的仁字給省略了。《世說新語》容止篇裏,有數則關於潘安美貌的記載,明代的著名小說《金瓶梅》中王婆總結出完美男人的五項指標,第一點便是要貌若潘安,可見其美貌對於中國人在男人的審美上影響之大,已經變成一種千年形成的標準。潘安成為美男的代稱,形成了一種文化符號,提到美男便想到潘安,即使你不瞭解他的生平事蹟。

潘安能夠名垂後世的原因無外乎三點:

一、才華

《世說新語》、《晉書》中用「陸才如海,潘才如江」來形容潘安與陸機,是魏晉第一流的文學家。潘安詩歌名列鐘嶸《二十四詩品》上品,潘安亦是西晉著名文學、政治團體「金谷園二十四友」之首,作為西晉文學的代表,他的作品對後世影響很大,特別是《悼亡詩》更成為中國文學史悼亡題材的開先河之作,歷代被推為第一,成為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名篇。《閒居賦》、《秋興賦》、也很知名。《紅樓夢》中尤三姐思嫁柳二郎一回中,尤三姐:「但終身大事,一生至一死,非同兒戲。我如今改過守分,只要我揀一個素日可心如意的人,方跟他去。若憑你們揀擇,雖是富比石崇,才過子建,貌比潘安的,我心裏進不去,也白過了一世。」在小說中常以「貌若潘安」來形容一個人文采風流並且容貌出眾。特指男性,在漢魏晉那個時代,賦寫得好是文人最高的成就,潘安的《秋興賦》、《閒居賦》、《藉田賦》文字優美,富有感情,是那個時代頂峰。

二、相貌

《世說新語•容止篇》三十九則中有兩則描繪潘安的相貌:《世說新語•容止第十四篇•七則》云: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時挾彈出洛陽道,婦人遇者,莫不聯手共縈之。左太沖絕醜,亦復效岳遊遨,於是群嫗齊共亂唾之,委頓而返。《世說新語•容止第十四篇•九則》云:潘安仁、夏侯湛並有美容,喜同行,時人謂之「連璧」。潘安是個多情的美男子、文人,所以後代騷人墨客吟詩作對總會把自己的滿腹牢騷發洩,而潘安的那些典故成了他們最常用的,比如潘安三十餘歲因為仕途不順、妻子早逝白了頭髮,文人就吟道:「多於賈誼長沙苦,小校潘安白髮生。」,「潘郎何用悲秋色,只此傷春發已華。」潘安被貶為洛陽郊區的河陽縣令,他命全縣種桃花,澆花息訟,他走後老百姓都懷念他,文人就吟道:「恐是潘安縣,堪留衛玠車。」,「潘令在河陽,無人死芳色。」,「潁陽春色似河陽,一望繁花一縣香。」,「河陽看花過,曾不問潘安。」

潘安的妻子楊蓉姬早逝,潘安傷悲不再娶妻,每天都會想到她,文人因而吟道:「為結潘楊好,言過鄢郢城。」當然文人最常提及的還是潘安擲果盈車的風流和金谷園裏的二十四位文人美男俊遊,「遙知向前路,擲果定盈車」,「潘郎車欲滿。無奈擲花何」,「若非金谷滿園樹,便是河陽一縣花」,「嗣世衰微誰肯憂,二十四友日日空追遊。追遊詎可足,共惜年華促」,「繁華事散逐香塵,流水無情草自春。日暮東風怨啼鳥,落花猶似墜樓人」,「梅英疏淡,冰澌溶泄,東風暗換年華。金谷俊遊,銅駝巷陌,新晴細履平沙。長記誤隨車,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蘭亭已矣,梓澤丘墟」,「梓澤風流地,淒涼跡尚存。殘芳迷妓女,衰草憶王孫」,「蘭亭修禊事,梓澤醉名園」,「梓澤春草菲,河陽亂華飛。綠珠不可奪,白首同所歸」,「歎金谷樓危,避風台淺,消瘦飛瓊」,「非非是是總成空。金谷蘭亭同夢」,「甚天荒地老,銅台歌舞,水流雲在,金谷豪奢」,「已迷金谷路,頻駐玉人車」,「還被淩波呼喚,相將金谷同遊,想見逢迎處,揶揄羞面,妝臉淚盈盈」,「昔日蘭亭無豔質,此時金谷有高人」,「洛陽天子縣,金谷石崇鄉」,「雖無金谷花能笑,也有銅駝柳解眠」,「葉落上陽樹,草衰金谷園」。潘安的小名為「檀郎」、「檀奴」。因潘安既是美男子,又對結髮妻子一往情深,忠貞不渝,既便後來妻子很早就去逝了,他也沒再娶。是女性心目中完美的情人、夫君形象,「檀郎」、「檀奴」遂成為夫君或心上人、情郎的代名詞。這一稱謂寄託著女性對情人、夫君用情專一的熱切希望。

三、至情至孝

至情:潘安的《懷舊賦》中這樣寫道:「余十二而獲見於父友東武戴侯楊君。始見知名,遂申之以婚姻。」潘安十二歲與父親的朋友大儒揚州刺史楊肇相見,被楊肇賞識,許以婚姻。後來楊氏早亡,潘安對楊氏感情至深,自此不再娶,並作《悼亡詩》懷念楊氏,開悼亡詩之先河,這之後悼亡詩的範疇僅限於悼亡妻子。《悼亡詩•一》中有一句:「如彼遊川魚,比目中路析」,是說夫妻一人先去,像比目魚的分崩離析。潘安的三首悼亡詩都寫得情真意切,李商隱曾說:「只有安仁能作誄,何曾宋玉解招魂」,表揚的就是他的這三首詩。唐朝詩人元稹對潘安的悼亡詩有個評價:「潘安悼亡猶費詞。」這評價相當確切,與蘇軾的《江城子》相比,潘安的情顯得沒有那麼刻骨銘心。不過,也不能全怨潘安,魏晉時期文風本就是鋪墊、堆砌成風。

至孝:北宋之前《二十四孝》裏記載有潘安辭官奉母的故事:他事親至孝,當時父親已去世,就接母親到任所侍奉。他喜植花木,天長日久,他植的桃李竟成林。每年花開時節,他總是揀風和日麗的好天,親自攙扶母親來林中賞花遊樂。一年,母親染病思歸故里。潘岳得知母意,隨即辭官奉母回鄉。上官再三挽留。他說:「我若是貪戀榮華富貴,不肯聽從母意,那算什麼兒子呢?」上官被他孝感動,便允他辭官。回到家鄉後,他母竟病癒了。家中貧窮,他就耕田種菜賣菜,之後再買回母親愛吃的食物。他還養了一群羊,每天擠奶給母親喝。在他盡心護理下,母親安度晚年。詩曰:「棄官從母孝誠虔,歸里牧羊兼種田;藉以承歡滋養母,復元歡樂事天年。」《二十四孝》是唐宋在民間流傳的文本記錄了二十四個遠自虞舜近至魏晉的二十四個孝子故事,雖然版本眾多但都記錄了潘安的棄官奉母,後來宋人郭居敬重新校訂《二十四孝》,因為潘安在政治上的趨附不已最終導致夷三族,潘安的母親以七十餘歲的高齡也未能倖免被殺,正因為此雖然潘安至孝但已不足以列入,故把他從《二十四孝》中刪去,用宋代的孝子朱壽昌棄官尋母的故事代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