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樂毅】

魏國名將樂羊後代。樂羊葬於中山國靈壽(今河北省保定市),後中山為趙所滅。樂毅有賢才,好兵法,甚為趙人器重。趙武靈王時期的沙丘之亂以後,樂毅離趙而至燕,被任命為亞卿。建議燕昭王聯絡趙、楚、魏等國共同對付強齊,遂被派往諸國行合縱之事。前二八四年,樂毅統率趙、秦、韓、魏、燕五國之兵伐齊,大敗齊軍於濟西。此後,樂毅與韓、秦兩國之兵回國,魏入略宋地,趙得河北地,樂毅獨率燕國軍隊追逐敗逃的齊軍,直至齊都臨淄。攻佔臨淄之後,盡取齊國寶物、財物、祭器運往燕國。燕昭王大喜,親至濟上勞軍,樂毅被封為 昌國 君。樂毅留居齊地五年,接連攻下齊國七十餘城,皆改為燕國郡縣,獨莒、即墨兩城未下。燕惠王立,田單施反間計,使燕以騎劫代樂毅。樂毅畏誅,以為「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遂亡入趙,被封於觀津,號曰望諸 君。燕在齊之軍隊敗北之後,燕惠王復召樂毅,表示不忘其功,樂毅回應以《報遺燕惠王書》:「君子交絕,不出惡聲;忠臣去國,不潔其名。」,燕惠王封其子樂間為 昌國君。樂毅遂溝通燕趙兩國聯繫,被燕、趙任命為客卿,再無作為。卒於趙。

樂毅的祖先叫做樂羊。樂羊是魏文侯的部屬,攻取了中山,魏文侯把靈壽封給樂羊。樂羊死了之後,葬在靈壽,其後的子孫就以此地為家。後來中山復國,到了趙武靈王時又被滅亡了,而樂氏的後代有個人叫做樂毅。樂毅是個賢者,喜好兵法,趙人推舉他,到武靈王時有沙丘之亂,就離開趙國到魏國去。聽說因為子之之亂齊國大敗燕國,燕昭王怨恨齊國,沒有一天忘記要報復齊國。燕國小又偏僻荒遠,不足以制服齊國,於是禮賢下士,先禮聘郭隗而後招募賢者。魏昭王派遣樂毅出使到燕國,燕王用客禮招待他。後來樂毅辭退了魏使的職務,就當了燕國的大臣,燕昭王長久任用他為次卿。

在當時,齊湣王勢力強大,南方在重丘打敗楚相唐眛,西方在觀津摧毀三晉,後與三晉攻打秦國,幫助趙國滅中山,攻破宋國,廣大的土地約有千餘里。和秦昭王爭著再稱帝號,不久又回歸原狀。諸侯都想背棄秦國而稱服於齊國。湣王自我驕傲,百姓都受不了。於是燕昭王問有關討伐齊國的事。樂毅回答:「齊國,是霸國的延續,地大人多,單獨攻取未必容易。王若一定要討伐,不如聯合趙國、楚國和魏國。」於是燕王派遣樂毅邀約趙惠文王,別的使者聯絡楚國和魏國,要趙國以伐齊之利遊說秦國。諸侯受害於齊湣王的驕傲殘暴,都爭相與燕國合作討伐齊國。樂毅回國報告情勢,燕昭王知道後就起兵,派遣樂毅為上將軍,趙惠文王授與樂毅相國的印璽。樂毅就統帥趙、楚、韓、魏、燕國之兵去討伐齊國,在濟西打敗齊國。諸侯都收兵回國,只有燕軍樂毅追擊至臨菑。齊湣王在濟西打敗後,逃亡奔走,保安於莒。樂毅獨留徇齊,齊國都守衛著城池。樂毅攻入臨菑,把齊國的財寶祭器都運往燕國。燕昭王大悅,親自到濟上勞軍,行賞饗宴士兵,把昌國封予樂毅,號為昌國 君。於是燕昭王帶著從齊國搶掠的財物回國,並派遣樂毅再帶兵攻打尚未攻下來的齊國城池。

樂毅留在徇齊五年,攻下齊國七十餘城,都成為了燕國的郡縣,唯獨莒、即墨未臣服。燕昭王死後,其子立為燕惠王。惠王在當太子時曾經和樂毅產生不愉快,等到他即位,齊國的田單聽說了,就對燕國使用反間計,說:「齊國只剩下兩座城池未被攻下,然而不早點攻下的原因,聽說樂毅和燕國的新王有嫌隙,想要招兵買馬而且留在齊國,在齊國稱王。齊國所擔心的,是害怕燕國會改派別的將領來攻打。」於是燕惠王本來就已懷疑樂毅,受到齊國反間,就改派騎劫代替,而把樂毅召回。樂毅知道燕惠王對他心存不善,害怕被殺,就往西投降於趙國。趙王把觀津封給樂毅,號為望諸 君。尊寵樂毅以警告動搖燕、齊。齊國田單後來和騎劫打仗,果然設詐騙燕軍,就在即墨下打敗騎劫,而轉戰驅逐燕軍,北到河上,齊國城池全都收復,而在莒迎接襄王,入主臨菑。

燕惠王後悔派遣騎劫代替樂毅,導致破軍亡將失去齊地;又埋怨樂毅投降趙國,惟恐趙國用樂毅乘著燕國的弱點討伐燕國。燕惠王就派人責斥樂毅,而且說:「先王把國家託付給將軍,將軍為燕國攻破齊國,報先王的仇,天下沒有不被威震感動的,我沒有一日敢忘記將軍的功勞啊!後來先王過世,我新即位,左右的人使我陷於錯誤。我之所以派遣騎劫代替將軍,是因為將軍長久暴露於外,所以召回將軍暫時休息,計畫事情。將軍聽聞錯誤,以為我對你有嫌隙,就捨棄燕國歸附趙國。將軍自有打算就算了,而又要如何回報先王所託付給將軍的本意呢?」樂毅回報給燕惠王寫著:「臣不才,不能奉承王命,以平順左右人的心,害怕損傷先王的聖明,有害您之義,所以遁逃到趙國。現在您派人來責怪我的罪過,臣害怕侍奉您的人不知道先王之所以留用我的理由,又不瞭解臣之所以侍奉先王的心,所以斗膽以書信回答。臣聽說聖賢的君王不以利祿私心於親人,立功多的人賞之,能擔當的人去處理事情。所以察知能力而授予官位的人,是成功的 君主;論德行而結交的人,是有名聲的人。臣私下觀察先王的舉止,發現他有高出於世上一般君主的志氣,所以持節為魏昭王出使來燕國,由於燕國之明察,得以委質為臣。蒙先王過分的抬舉,參加在賓客之中,受封於群臣之上,不謀私同姓群臣,任用我為次卿。臣竊不自知,自以為奉令承教,幸好無罪,所以接受任命而不辭退。先王對我說:『我有和齊國有積怨,不分輕弱,而想以伐齊為工作。』我說:『齊國,是霸國的延續而且是最強的勢力。訓練兵甲,習慣於戰攻。王若想討伐他,一定要和他國合作。和他國合作,不如結交趙國。而且淮北、宋地,楚魏都想要,趙國若答應而約四國一起攻打,就可以打敗齊國。』先王認同我的說法,派我往南出使趙國。回國報告結果後,就起兵攻擊齊國,以先王的聖明,到了濟水之上,完全佔有河北之地。濟上之軍受命攻齊,大敗齊軍,輕便銳利的士兵,長驅至齊國。齊王遁逃到莒,僅以保身;珠玉財寶車甲珍器都被燕國接收。齊器設置在寧臺,大呂陳放在元英,所以鼎放在磨室,薊丘所植的竹子,都是齊王汶上的竹子,自五伯以來,功業沒有比得上先王的人。先王認為滿意,所以分封土地給我,使我能相比於小國諸侯。臣竊不自知,自以為奉令承教,幸好無罪,所以接受任命而不辭退。我聽說賢聖的君主,功業建立而不荒廢,所以被記載於春秋之中;有先見之明的士人,名聲建立而不毀損,所以著名於後世。若先王之報怨雪恥,平服萬乘的疆國,收八百年的蓄積,到了過世之後,餘教未衰,執政任事的大臣,修法令,慎於嫡庶之分,推廣到庶民,都可以流傳後世。我聽說,善作者不必善成,善於開創者不必善於結束。昔日伍子胥聽命於闔閭,而吳王遠跡到郢;到了夫差的時候,以革囊盛其屍而流之江中。吳王不管他可以立功,所以殺伍子胥而不後悔;伍子胥不能早先看見吳王之沒有度量,所以他的屍體雖入江而不化。捨身立功,以闡明先王的功績,是我最想做到的。陷入毀辱的誹謗,敗壞先王的名聲,是我最害怕的。身臨於測不透的罪名之下,而猶貪圖萬一的僥倖以為利,在大義上是不敢去做的。我聽說古時候的 君子,與人絕交,不出謾罵的惡聲;忠臣離開國家,不洗刷自己的名譽。我雖然不才,數次侍奉君王。害怕侍奉您的人聽信左右之說,不明察我的行為,所以斗膽獻信來說明,希望君王留意。」

於是燕王又封越毅的兒子樂閒為 昌國 君;而樂毅又可回到燕國,燕、趙任用他為客卿。樂毅在趙國過世。樂閒居住在燕國三十餘年,燕王喜愛用其相栗腹之計謀,想攻打趙國,而問昌國 君樂閒的意見。樂閒說:「趙是四處征戰的國家,其民習兵,討伐是不會成功的。」燕王不聽,就伐趙。趙國派遣廉頗出擊,在鄗打敗栗腹的軍隊,抓了栗腹、樂乘。樂乘是樂閒的宗親。於是樂閒投奔趙國,趙國就圍攻燕國。燕國割地給趙國求和,趙國才退兵回去。

燕王後悔不用樂閒,樂閒既然在趙國,就送了一封信給樂閒說:「紂王的時候,箕子不被重用,依然進諫不怠,希望紂王聽取;商容不被重用,身祇辱焉,希望紂王改變,等到民心不內向,政局混亂,無人管理,獄囚自由散出,然後這兩人就退隱了。所以紂王擔負桀殘暴之累,這兩人不失忠聖之名。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全心為國憂患。現在我雖然愚笨,但不像紂之殘暴;燕民雖然散亂,但不像殷民那麼亂。家醜不可外揚,我以為你們不當採取這種方法。」

樂閒、樂乘埋怨燕王不聽他們的話,二人就留在趙國。趙封樂乘為 武襄 君。到了隔年,樂乘、廉頗為趙國圍攻燕國,燕國用重禮求和,才解除圍城。五年後,趙孝成王過世。襄王派遣樂乘取代廉頗。廉頗攻打樂乘,樂乘離開,廉頗逃入魏國,十六年後秦國滅了趙國。二十餘年之後,高帝經過趙,問:「樂毅有後代嗎?」有人回答:「有樂叔。」高帝封他為樂卿,號為華成 君。 華成 君,是樂毅的孫子。而樂氏之族有樂瑕公、樂臣公,趙將被秦所滅,亡於齊高密。樂臣公善於解釋黃帝、老子的學說,在齊很有名,被稱為賢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