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歷﹞

季歷,姬姓,即位後稱公季,周武王滅商後追尊為王季。是周之祖古公亶父少子(三子),周文王之父,其兄太伯(也稱泰伯 )、虞仲。據《史記》的《周本紀》和《吳太伯世家》記載,周族的開基之祖古公亶父覺得自己的少子季歷最為賢明,更為可貴的是,季歷的兒子昌有聖瑞之兆。古公亶父讚歎道:「我的後代當有成大事者,大概就是昌吧?」太伯和虞仲知道古公想立季歷,以便將來能傳位於昌,所以兩人便逃亡到了荊蠻,按當地風俗身刺花紋,剪短頭髮,而讓位給季歷。而太伯和虞仲後來在太湖流域創建了吳國。季歷繼位後,稱公季。他秉承古公遺道,發展農業,推行仁義,諸侯很多都歸順了他。在加強與商的政治聯繫的同時,他還對周圍戎狄部落大動干戈,不斷擴張軍事實力,使周族成為商朝後期在西方的一個強大的部族。商王太丁(文丁)時,季歷受封為「牧師」(牧畜之官)。後因商王文丁害怕周族不斷強大,就找機會殺掉了公季。《史記•周本紀》載:古公有長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太姜生少子季歷,季歷娶太任,皆賢婦人,生昌,有聖瑞。古公曰:「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長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歷以傳昌,乃二人亡如荊蠻,文身斷發,以讓季歷。古公卒,季歷立,是為公季。公季修古公遺道,篤於行義,諸侯順之。《史記•吳太伯世家》載:吳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歷之兄也。季歷賢,而有聖子昌,太王欲立季歷以及昌,於是太伯、仲雍二人乃犇荊蠻,文身斷發,示不可用,以避季歷。季歷果立,是為王季,而昌為文王。太伯之犇荊蠻,自號句吳。荊蠻義之,從而歸之千餘家,立為吳太伯。《史記》中對季歷的具體活動記載不多,而《竹書紀年》中卻簡單留下了季歷的一些記載:一、(商王武乙)三十四年,周王季歷來朝,武乙賜地三十里,玉十玨,馬八匹;二、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二十翟王;三、(商王)太丁二年,周人伐燕京之戎,周師大敗;四、太丁四年,周人伐餘無之戎,克之。周王季命為殷牧師;五、太丁七年,周人伐始呼之戎,克之。六、太丁十一年,周人伐翳徒之戎,捷其三大夫。七、文丁殺季歷。存疑:《史記•龜策列傳》載:(紂王)殺周太子歷,囚文王昌。這一說法與《竹書》不符,而且稱季歷為「周太子」,稱其子為「文王昌」,似不如《竹書》記載合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