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僧辯﹞

南朝梁將領。字君才。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梁天監七年(五零八年)正月,隨其父、北魏穎川太守王神念投梁,初任湘東王蕭繹中兵參軍,繼任竟陵太守、平南將軍等職。太清二年(五四八年),東魏降將侯景舉兵反梁。王僧辯率舟師萬人自漢川(今漢水)載糧東下,增援建康(今南京)。大寶元年(五五零年)四月,拜左衛將軍,加侍中、鎮西長史。九月,遷領軍將軍。二年四月,任大都督,率部東擊侯景軍,進至巴陵(今湖南嶽陽),聞郢州(今武漢武昌)為侯景軍所佔,隨即偃旗息鼓,堅城固守。侯景兵臨巴陵城下,王僧辯拒其勸降,率眾奮勇抵禦,擊退其圍攻,進而派輕兵出擊十餘次,皆捷;又自佩綬帶,在鼓樂聲中乘車巡城。侯景屢攻不克,於六月燒營夜遁。王僧辯以功遷征東將軍、尚書令,奉命率巴陵諸軍乘勝沿江東下討侯景。先攻魯山(今武漢市漢陽東北隅),擒侯景部將張化仁;繼攻郢州,克其羅城,斬千人。侯景部將宋子仙退據金城(今武昌東北)。王僧辯四面起土山,攻之。子仙出逃至白楊浦(今武昌東),被擒。僧辯連戰皆捷,遷征東大將軍、侍中、江州刺史。三年二月,復率軍自尋陽(今江西九江西南)出發,途中與率軍三萬、舟艦二千的東揚州刺史陳霸先會於白茅灣(今九江東北),築壇誓盟。三月,破石頭城(今南京城西),大敗侯景。遣軍入據台城,放縱軍士剽掠居民。戰後拜司徒、鎮衛將軍。承聖二年(五五三年)三月,任都督東上諸軍事,領兵征討湘州(治今長沙)陸納的叛亂。九月,奉沼還鎮建康。三年三月,任太尉、車騎大將軍。十月,為大都督、荊州刺史。四年二月,晉安王蕭方智即梁王位後,被任為騾騎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九月,屈從北齊的威脅利誘,迎立北齊扶植的梁貞陽侯蕭淵明為帝,遭陳霸先等將領的反對,被縊殺。

王僧辯最初在北魏政權任職、南朝梁武帝天監年間〈五零二年至五一九年〉隨父王神念從北朝投奔南朝,出任梁湘東王蕭繹的左常侍。以後,隨著湘東王職位的調動,先後任過湘東王府行參軍、中兵參軍、府司馬等職,又代替柳仲禮為竟陵太守,號雄信將軍。梁武帝太清二年〈五四八年〉,東魏降梁大將侯景與梁宗室蕭正德勾持,舉兵反叛,進攻梁都城建康〈今南京〉。湘東王派王僧辯為大都督統領一萬軍隊赴救建康之危。救援軍到建康時,京城巳陷落,粱武帝亦蒙難而死。援軍軍資盡為侯景所有,王僧辮與少數幾個將領回到湘東王駐地江陵〈今江陵縣〉。

梁武帝死後,其尚存的子弟,一個是侯景控制的皇帝蕭綱,還有是在侯景起兵時,被任命為北討大都督的蕭綸,此外即佔據上流重鎮的湘東王蕭繹。蕭繹憑藉其強大的軍事力量欲爭皇位,但必須除去已逃至郢州被推為中流盟主的六兄蕭綸,因此他派王僧辯帶軍即日進逼郢州。當時,王僧辯因部下未全部集中,想等軍隊齊集後再發兵,引起湘東王的忌恨。王僧辯提出推遲發兵時,湘東王用刀砍傷王僧辯,並交付廷尉準備判刑。後來,當進攻蕭綸的軍隊不能攻克長沙時,湘東王才將王僧辯從獄中放出,派去指揮大軍。在王僧辯指揮下,湘東王的軍隊很快擊潰了蕭綸軍隊。

蕭綸軍被擊潰不久,侯景帶軍沿江西進,攻取了江州、郢州,準備西上進攻蕭繹。當時,侯景的水軍「號二十萬,聯旗千里,江左以來,水軍之盛未有也。」在與侯景交戰中,王僧辯充分發揮了其指揮才能。他首先帶軍屯居巴陵城與侯景軍對峙,以靜對動。侯景不斷派軍輪番攻城,都被王僧辯指揮大軍採用火陣、圍長柵列舸艦等辦法擊退,大將任約也被擒。侯景見巴陵城久攻不下,大將又被擒,只得燒營夜遁。王僧辯在取得巴陵城守衛戰勝利後,帶軍乘勝沿江東下進攻侯景,很快收復江州和郢州,並直指建康,在建康城外,王僧辯與陳霸先軍隊匯合聯營進逼侯景。侯景帶軍出戰,與王陳聯軍大戰于建康城北。聯軍又兵分兩路,派強弩二千人進攻石頭城西,很快攻陷石頭城,併入居台城。侯景戰敗東奔,與心腹數十人乘船逃往海上,其黨徒有的投降,有的北奔,建康復歸梁軍。逃往海上的侯景被其部下殺死,給江南人民帶來災難的侯景之亂最終被平息。戰後,蕭繹即帝位,是為梁元帝。王僧辯因功被封為司徒、侍中、尚書令,永甯郡公,食邑五千戶。

侯景之亂被平定不久,湘州境內又發生叛亂。陸納等攻破衡州刺史丁道貴,盡收其軍資,李洪雅等也率眾回應陸納,梁內亂又起。蕭繹急派王僧辯、陳霸先分任東西都督,帶軍平叛。最初,王僧辯畏於叛軍士卒驍猛,不敢輕進,只是聯城進逼,後乘叛軍無防備之機,指揮水陸兩路軍進攻,將叛軍逼到長沙城內,湘州叛亂很快被平息。王僧辯帶軍回鎮建康。在平定侯景之亂前,梁元帝蕭繹曾向西魏稱臣,既稱帝便不再稱臣,並要求西魏歸還所侵佔去的梁、益等州和襄陽等地。當時,西魏的實權掌握在大臣宇文泰手中,他在據襄陽的蕭詧的請求下,派軍進襲江陵。城破後,梁元帝被執處死。

江陵城破後,王僧辯、陳霸先在建康擁立梁元帝子蕭方智為帝,是為梁敬帝,王僧辯以擁立之功被任命為驃騎大將軍、中書監、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江陵陷落後,郢州刺史陸法和以郢州投降了北齊,北齊又捎信給王僧辯,認為蕭方智年幼,梁朝處在多事之秋,應該推立長君,寒山被俘的蕭淵明年齡較大,又是梁武帝的親侄子,推他做皇帝較為適宜。若梁朝擁立蕭淵明做皇帝,北齊即可停止進攻江南,王僧辯從個人利益出發,答應了北齊的條件。北齊於是派兵一千人護送蕭淵明過江,即位為帝,王僧辯被封為大司馬,領太子太傅、揚州牧。王僧辯屈事北齊的行動引起江南人民的反感。南徐州刺史陳霸先借此事從京口〈今江蘇鎮江市〉起兵,率軍十萬,水陸齊發,進襲建康,擒獲王僧辯並殺之。

從侯景亂梁、蕭繹佔據江陵將統帥大軍的重任委以王僧辯。從此,王僧辯帶軍先後平定侯景之亂和湘州境內的叛亂,穩定了梁的局勢。江陵陷落後,王僧辨又擁立了梁敬帝,最終由於個人私情,引蕭淵明為帝,紹泰元年九月甲辰(二十七)日(五五五年十月二十六日)被陳霸先所殺。王僧辯乃一代梟雄,曾任梁朝兵部尚書(相當於今國防部長)掌管兵權,駐守杭州,後來與陳霸先爭天下未果,死後就葬于方山東麓。為何葬於此,按釋門說法東方是准提接引的職責,在那信奉佛教的年代,人死後為了尋覓人生歸宿,總希望到達生命的頂端時,早一點以准提監定,被接引至西方極樂世界,所以自東晉始,各朝官吏都以在方山東麓建造陵墓為首選。詳《梁書‧卷第四十五‧列傳第三十九‧王僧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